包公
包公十个故事

包公十个故事【引言】包拯,字希仁,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他以廉洁奉公、公正无私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他的一生中,不仅政绩显著,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断案故事。
本文将介绍包拯的十个著名故事,展示他公正廉明的形象。
【故事1:包拯查处陈州冤案】包拯在陈州担任知州期间,发现了一起历经多年的冤案。
他深入调查,还原真相,为冤屈的百姓平反,赢得了百姓的尊敬。
【故事2:包拯破获偷盗案】在一宗偷盗案中,包拯通过细致的调查和推理,成功捉拿了犯罪嫌疑人,为受害者挽回损失。
【故事3:包拯公正断案化解纷争】包拯在断案过程中,始终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使得当事人信服,化解了众多纷争。
【故事4:包拯严惩贪官污吏】包拯在任职期间,严惩贪官污吏,维护朝廷法纪。
他对腐败分子毫不手软,赢得了朝廷和百姓的赞誉。
【故事5:包拯智破婚姻纠纷】一起看似复杂的婚姻纠纷,在包拯的聪明才智下,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双方当事人满意。
【故事6:包拯巧妙捉拿盗贼】包拯利用盗贼的贪婪心理,设计巧妙的陷阱,成功捉拿了盗贼,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故事7:包拯公正审理盗割牛案】一起盗割牛案,包拯公正审理,依法惩治犯罪分子,维护了农村社会秩序。
【故事8:包拯化解兄弟争产纠纷】包拯运用智慧,成功化解了一起兄弟争产纠纷,使得家族和睦,财产得到合理分配。
【故事9:包拯审理恶霸欺压百姓案】包拯在任职期间,果断审理了一起恶霸欺压百姓的案件,严惩了恶势力,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故事10:包拯果断处理命案】一起命案,在包拯的明察秋毫下,迅速找到了真凶,为死者伸张正义。
【结论】包拯的一生,始终坚持廉洁奉公、公正无私的原则。
他的十个故事,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公正廉明的品质,为人民立下了良好的榜样。
关于包公的故事

关于包公的故事包公,名讳包拯,字师仲,河南郓城人,北宋开宝年间进士。
包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清官,他以廉洁公正、严于律己而著称,深受人民爱戴。
包公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一部不可或缺的中国传统文化。
包公的故事大多数发生在他担任官职的时候,他在任官期间,以其公正廉洁的作风,深受百姓爱戴。
他对待案件严谨公正,不畏权贵,不徇私情,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在民间有“包青天”的美誉。
包公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是《包公挂帅》。
故事中,包公担任地方官员时,有一位恶霸欺压百姓,百姓们无法忍受他的暴行,纷纷向包公求助。
包公得知情况后,决定亲自出马,挂起了“包公挂帅”牌子,带领百姓一起讨伐恶霸。
最终,包公和百姓们合力将恶霸绳之以法,为百姓们讨回了公道。
另外一则著名的包公故事是《包公断案》。
故事中,有一对夫妻因为家庭琐事产生矛盾,最终导致丈夫被杀害。
案件发生后,包公得知情况后,深入调查,细心审理,最终查清了真相,将真凶绳之以法。
在这个故事中,包公展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公正廉洁的品质,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包公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一则故事都展现了包公的高尚品德和公正廉洁的作风。
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包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民间传说,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们传承着中国古代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包公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们展现了包公高尚的品德和公正廉洁的作风,深受人民的喜爱和尊敬。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传说,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包公的形象将一直伴随着中国人民,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拯简介_包拯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包拯简介
包拯
包拯(999~1062)
北宋政治家。
字希仁。
庐州合肥(今属安徽)⼈。
天圣五年(1027)进⼠及第,历知天长县(今属安徽)、知端州(今⼴东⾼要),有政绩,迁监察御史。
仁宗朝号称北宋的太平盛世,实际上阶级⽭盾和民族⽭盾都已很严重,庆历新政以后,要求改⾰的呼声继续⾼涨,包拯是其中的⼀员。
他主张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贪暴、懦弱的官吏,年⽼的官吏应强令致仕,以解决冗官问题;停⽌招募⼠兵,拣斥⽼弱,以解决冗兵问题,选将练兵,训练义勇以备边;抑制贵戚和宦官等的权利,轻徭薄赋,节省开⽀等。
后曾出任东京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及知瀛、扬、庐等州和知江宁府等。
⾄和三年(1056),以龙图阁直学⼠权知开封府,审案明察,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令⾏禁⽌。
当时的男⼥⽼少都知道包拯,称呼他“包待制”,并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
”此前曾以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后权御史中丞,⽴朝刚严,数论斥权幸⼤⾂,建⾔兴利除弊。
⼜任三司使,迁枢密副使。
嘉七年(1062)病逝,终年六⼗四岁,谥孝肃。
有《包拯集》(《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是⼀位传奇式的⼈物,是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南宋和⾦已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说和戏曲,元剧中有⼤量的包公戏,后有⼩说《包公案》(《龙图公案》)流⾏。
包公的处事原则

包公的处事原则
包公的处事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清廉自守:包公一生清廉,他曾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并且始终言行一致,不接受私人钱财,即使对于皇族亲戚也不例外。
他的亲侄子包勉因为贪污被人告发,虽然他是自己的亲人,但包公仍然依法处死了他。
2.公正无私:包公在处理案件时,始终秉持公正无私的原则。
他曾说“法今
虽残,其可用也”,意思是不论法律多么严苛,也必须严格执行。
他在审理案件时,对权贵不偏袒,对平民不歧视,只依据事实和法律进行裁决。
3.严谨认真:包公做官严谨认真,每一个案件都会深入研究,每一个细节都
不放过。
他曾说“事苟不枉,何须详究”,意思是如果事情不是冤枉的,又何必去深究呢。
他之所以这样坚持,是因为他害怕因为疏忽而造成冤案。
4.为民做主:包公做官的宗旨是为民做主,他曾说“民者,国之本也”,意
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他认为一个好的官员应该以民为本,为民服务。
包公

包公
包拯(公元999年4月11日—1062年5月24日),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中国北
宋官员,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
出身于官僚家庭。
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
曾任龙图阁学士,人称包龙图;又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卒谥孝肃,赠吏部尚书。
而其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姓名:包拯别名:包公国籍:中国
出生地: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出生日期:999年4月11日逝世日期:1062年5月24日职业:官员
包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生于公元999年(宋真宗咸平二年),卒于公元1062
(宋仁宗嘉祐七年),享年六十四岁。
包公生前有两位夫人,原配张氏,续妻董氏。
包拯少年家贫,二十八岁取进士,历任知县、知府、监察御史、转运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
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并出使过契丹,死后谥号为"孝肃"。
包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生于公元999年(宋真宗咸平二年),卒于公元1062
(宋仁宗嘉祐七年),享年六十四岁。
质疑问难: 照料: 照顾,料理。
包公十个故事

包公十个故事【一、介绍包拯背景及形象】包拯,字希仁,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出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
他性格刚毅,廉洁奉公,敢于直言,勇于担当,深受百姓爱戴。
包拯在任期间,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敢于触动权贵,为百姓伸张正义,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代表。
【二、故事一:包拯审狗】包拯在担任扬州知州期间,发生了一起特殊的案子。
一家民宅被盗,丢失了大量财物。
包拯经过调查,发现被盗的那天晚上,一只狗一直在现场附近狂吠。
包拯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线索,最终成功破获了案件,将盗贼绳之以法。
【三、故事二:包拯破案】在包拯担任开封府尹期间,一起离奇的命案引起了他的注意。
一名富商在家中被人杀害,而现场留下了一只金戒指。
包拯通过细致的调查,发现凶手竟然是受害人的亲生儿子。
他利用戒指作为突破口,成功揭示了案情的真相。
【四、故事三:包拯智审盗贼】某日,一名盗贼被捕,但他拒不承认自己的罪行。
包拯灵机一动,将盗贼带到一个装满金银财宝的房间,盗贼不禁心动,主动承认了罪行。
包拯以此为例,教育罪犯改过自新。
【五、故事四:包拯辨诬】一名清廉的官员被百姓诬陷,包拯通过调查,发现真相。
他为官员辨诬,揭示了百姓的诬陷,维护了官员的名誉。
【六、故事五:包拯惩治恶霸】在包拯任职期间,一名地痞恶霸横行乡里,百姓苦不堪言。
包拯果断采取措施,将恶霸绳之以法,为民除害。
【七、故事六:包拯护民】包拯在任职期间,始终关注百姓疾苦。
一次,一群百姓因受灾向官府求助,包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帮助百姓度过难关。
【八、故事七:包拯执法如山】包拯对待犯罪分子毫不手软,坚决执法。
一起杀人案中,尽管凶手是权贵的亲属,包拯依然坚决将其绳之以法,彰显了正义。
【九、故事八:包拯审案公正】包拯在审理案件时,始终坚持公正。
一起涉及亲戚关系的案子,包拯排除万难,公正审理,使案情大白于天下。
【十、故事九:包拯破疑案】一起多年的疑案在包拯上任后得到破解。
他通过深入调查,发现案情背后的真相,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包公十个故事

包公十个故事包公,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以其铁面无私、公正廉明的精神风貌深受人民的爱戴。
他的事迹流传千年,至今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传颂。
本文将挑选包公十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以展示他崇高的品质和卓越的断案才能。
一、包公背景及地位包公,名拯,字文正,北宋时期人。
他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自幼聪明好学,成年后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包公历任监察御史、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等职位,官至枢密副使,位居朝堂高位。
在他的官场生涯中,包公始终秉持公心,为民请命,成为我国历史上清正廉洁的典范。
二、巧破疑案在包公担任扬州知府期间,一件离奇的命案引起了他的注意。
案情曲折复杂,嫌疑人难以确定。
包公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推理,巧妙地发现了破案的关键。
通过深入调查,终于将凶手绳之以法,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三、铁面无私包公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负责查处贪污腐败官员。
他铁面无私,敢于弹劾权贵,严格按照国法处理案件,使许多赃官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在他的努力下,朝廷风气为之一振。
四、智破盗案一次,开封府发生了一起盗窃案,盗贼潜入富商家盗走了一批贵重物品。
包公经过仔细勘查现场,发现了一个关键线索,巧妙地布下陷阱。
最终,盗贼自投罗网,案件得以侦破。
五、公正断案包公在断案过程中,始终坚持公正无私的原则。
他曾审理了一起涉及两家争夺土地的纠纷案。
通过详细调查,包公公正地判定了土地归属,使两家心服口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尊敬。
六、为民请命在任上,包公积极推行新政,改革税制,减轻农民负担。
当他发现百姓遭受官逼民反的困境时,毅然为民请命,抵制权贵的压迫。
在他的努力下,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七、弹劾权贵包公在朝廷任职期间,敢于弹劾权贵,捍卫正义。
他曾因弹劾权臣蔡京而遭到贬谪,但包公毫无畏惧,仍坚持为国为民,赢得了人民的敬仰。
八、查处赃官包公在担任开封府尹期间,加大对赃官的查处力度。
他深入民间,倾听百姓呼声,将一批贪官污吏绳之以法,维护了朝廷的清廉形象。
九、严惩奸商当时,开封府的商业繁荣,但奸商泛滥。
关于包公的故事

关于包公的故事包拯,字师仲,号包公,河北省永年县人。
包拯年轻时就聪明伶俐,深得乡里父老的喜爱。
他十分孝顺,对父母孝敬有加,深受父母的喜爱。
后来,包拯考中进士,成为一名官员,他以廉洁公正著称,深受人民的爱戴。
包公有一段著名的故事,那就是“包公招驴”。
相传有一天,包公在衙门上办公,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在喊,“包青天,快来救救我!”包公赶紧出去一看,原来是一个老百姓被人抢了驴子,老百姓求包公帮忙。
包公听了后,立刻叫来衙役,命令他们带着老百姓去找驴子。
不一会儿,衙役们就把驴子找了回来,老百姓高兴地颤抖着说,“包青天,您真是大好人!”包公却说,“我只是做了我的本分而已。
”。
包公的廉洁公正也是家喻户晓。
有一次,有人在包公家门口放了一只鸟笼,里面装满了金银财宝。
包公知道后,立刻让人把鸟笼送到了衙门上,让有关部门处理。
包公说,“我做官的本分就是为百姓谋福利,我不能因为私利而违背法度。
”这件事情让人们更加敬佩包公的为人。
包公还有一段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故事,那就是“包公断案”。
有一次,有人在包公的案子上放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包青天快来断案”。
包公知道后,便立刻召集当事人和证人,仔细听取了双方的陈述,并查阅了相关的证据。
最后,包公公正地判决了案件,让双方都觉得公平合理。
这件事情让人们更加信任包公的公正和智慧。
包公的故事流传甚广,他的廉洁公正、为民请命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包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官员应该廉洁公正,为民请命,做到公平公正,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包公的精神也将一直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公包拯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
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
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
”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
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
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
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 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话说距今一千年前,湖北有个穷书生娶了一位好太太。
这位太太不但帮书生操持家务,还孝顺父母照顾子女,让书生安心读书,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
为了让丈夫进京赴考,妻子还典当家财凑足盘缠,书生万分感激,发誓对妻子不离不弃。
书生到了京城,果然争气,一下子就考取了状元。
皇帝一看,小伙儿长得仪表堂堂,正好与公主相配。
书生昧着良心娶了公主做了大官,把家中的妻儿老小忘得一干二净。
妻子带着一双儿女进京寻夫,没想到丈夫已然变心,不认自己,还心狠手辣企图杀妻灭口。
妻子为了公道愤然告夫,法官大人铁面无私,顶着皇家的压力把这个忘恩负义的书生一铡两截。
说到这估计您已经看出来了,这不就是铡美案的故事吗!没错,是凡中国人大概都听过这个故事,而且留下的印象也基本一样:陈世美是个忘情负义的坏蛋,秦香莲是个忠贞贤惠的好妻子,当然还有那个上斩昏君下斩谗臣的包青天。
说到包公,在中国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不过,大家所知道的“包公”,大多是戏剧舞台上或电影、电视屏幕上的“黑脸包青天”。
他头戴乌纱帽,身穿衮龙袍,打坐开封府,怒铡陈世美,一个典型的铁面无私、断案如神的廉洁干部,就连人间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阴间掌人生死的阎王也怕他的三口铜铡。
其实人家包拯根本就不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白面书生。
1987年9月修建完成合肥包公墓,里面能看到包公彩绘像,白面长髯、儒雅端庄,挺白净的一个人,不知怎么就被改成了黑脸,而且额头还多出了一个月牙疤。
艺术化之后的包公,其中自然加进了老百姓和艺术家的想象。
那么,历史上的包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真的像电视里演的那样断案如神吗?包公,姓包名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包拯在做官的道路上出道算是晚的,39岁才算正式当官,到他64岁去世,不过也就做了二十多年官。
其间做过军职,做过文职,甚至还做过闲职。
要说他做的最出名的一个岗位,非开封府尹莫属。
记得十多年前,台湾拍过一个电视剧《包青天》,里面老包有句台词:“本府办案三十多年”,听着十分可笑。
老包坐上开封府大堂时已经59岁了,而且只坐了不到一年半就调职他用,哪儿来的三十年?三年都没有。
包公做开封市长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确实做了一些实事,有一项就是给开封府开了一个后门……开封府审案可以“走后门”包拯在治理开封府时,最先开的是正门。
原来老百姓打官司是不能直接进入庭堂的,中间有很多道环节,常常影响信息传递的真实性。
包公下令打开开封府的正门,让百姓能直接进入庭堂,击鼓喊冤。
后来,告状的人越来越多,开封府的这帮公务员每天上班都有处理不完的诉讼案件,包拯于是下令,打开府衙的后门,允许百姓任何时间都可直入府内诉说冤情。
有时包拯还亲自上阵,便服问案。
可以说“走后门”的便民措施一出台,深得百姓的称赞。
包拯在开封做了一年多的开封府尹,肯定解决过不少民事纠纷,但是说他断案如神,甚至达到“日判阳间不平事,夜审地狱冤屈案”的地步,恐怕有些言过其实。
就连为他挣得重大名声的铡美案,居然也是一桩地地道道的冤案。
天下第一冤案——铡美案陈世美作为大逆不道、贪图荣华富贵、杀妻灭子的反面形象,在中国老百姓的心里那可是根深蒂固!但这个让老百姓想起来就咬牙切齿的坏人,其实是被冤枉的!据考证,陈世美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只不过不叫陈世美,叫陈年谷,号熟美,家在今天的湖北丹江口市。
陈熟美也不是宋朝的驸马,而是清朝的清官,是一个好人。
一个政绩突出爱护妻儿的好人,是怎么卷入《铡美案》的故事中去的呢?何况陈熟美是清初人,又是如何让宋代的包拯给铡了呢?据湖北民间史家童德伦考证,这出戏是这样编成的:清顺治十五年,陈熟美的同窗好友仇梦麟与胡梦蝶到京都找陈熟美求官,没想到陈熟美不愿徇私,拒绝了他俩的要求。
仇、胡二人曾经接济过陈熟美,现在陈熟美仕途已就,却不帮恩人,这不就是忘恩负义嘛!心怀怨恨的仇梦麟和胡梦蝶把戏曲《琵琶记》的情节加以改造,把戏中忘恩负义的男主角换成了他们怨恨的陈熟美,编造了一出新戏《秦香莲抱琵琶》。
为掩人耳目,他们不敢用真名,而是把陈熟美变成了陈世美,还把陈世美说成了驸马。
这出改头换面的新戏巡演后,还真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和共鸣。
后来,有一个戏班子演这出《秦香莲抱琵琶》。
戏唱到中午,正唱到陈世美派人追杀秦香莲,到这儿戏演完了。
看戏的不肯走,一边嚷着:“杀了陈世美!”一边向戏台上扔砖头瓦块。
掌班的一看这架势,赶快躲进后台,正好见到之前唱《陈州放粮》的“包公”还没卸妆,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推着“包公”说:“快,到前台接着往下唱。
”“包公”一听就急了,“你急糊涂啦!我在宋朝,陈世美在清朝,相隔几百年,咋能同台唱戏?”“哎呀,事到这般时候,管他同朝不同朝呢!”掌班的说,“陈世美那么大的驸马官,谁敢杀他?只有你…包黑子‟铁面无私可以把他铡了,给老百姓出出气,就算煞戏了。
”黑脸包公只得重新整衣,带着王朝、马汉一班人马重新上场了。
唱到他把陈世美一铡,台下欢呼起来。
从那以后,小戏《秦香莲抱琵琶》就变成大戏《铡美案》了。
于是清代的事也就“演绎”到了宋代,三百年前的陈世美让一千年前的包公给铡了,又一出类似关公战秦琼的名戏炮制成功。
仇、胡二人自己恐怕都没料到,他们为泄一时私愤,酿成了一个无可弥补的历史冤案,一个清正为官,以造福百姓为己任的好人陈熟美,就这样戴上了忘恩负义的大帽子,真是比窦娥还要冤!不光是铡美案,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也是硬加在包公身上的,这些事压根就没发生过,就算发生包拯也赶不上,那会他正在家乡尽孝呢。
很多包公断案故事都是民间传说,《宋史》中关于包公审案,只有一个案例,而且是个小案子,也不是发生在开封府,而是包公最初任县令时审的案子。
一个农民到县衙告状,说有人割掉了他家耕牛的舌头,请求捉拿凶手。
那时候可不像现在,没有高超的侦察手段,怎么破案呢?包拯分析,罪犯没有偷牛,而只是割掉了牛舌头,看来不是为了图财,很可能是泄愤报复。
于是,他就设了一个圈套,对告状的农民说:“牛舌被割了,牛就死定了,干脆杀了卖肉赚几个钱吧。
但是不要说是本县官让你杀的。
”当时私宰耕牛是犯法的。
割牛舌的人一看农民杀牛卖肉,以为有机可乘,立刻到县衙告发。
包拯断定这个人就是罪犯。
罪犯一看事情败露,又怕受刑杖之苦,只好低头认罪。
即使就这一件案子,也被同时记到了《宋史·穆衍传》中,到底是谁办的也说不清。
如果包公真是断案如神,历史上不会少有记载,一定会像记述神探狄仁杰一样,把他的办案数量和所办的大案要案留在史书中。
翻查正史和其它史料,发现包公明察秋毫的破案故事鲜有记载,但是他被人愚弄导致误判的故事倒有那么一件。
包公也有糊涂时在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就记载了一个包公判错案的故事:包拯在做开封府尹的时候,有个富户犯了法,按律应处脊杖十七下的刑罚,那个富户贿赂了开封府的一个书吏,书吏得了钱后说:“我豁出去陪你一起受一顿臀杖吧。
”当时的脊杖要打击人的脊背,一般要打出血,很容易把人打残,臀杖就不一样了,打屁股比打后背要轻得多。
到了包拯审案时,那富户按书吏的指使大哭小叫,正在作记录的书吏装作不耐烦,大声插嘴道:“不就是脊杖十七下吗,干吗哭哭啼啼纠缠不清?”包拯一听就火了,一个书吏就敢这样狐假虎威,下令把书吏拖下去臀杖十七下。
而对那罪犯却从轻发落了。
包拯这样做,目的是想压一压小吏的气焰,殊不知正好中了书吏的圈套。
包公虽然在断案上得不到史书的支持,但他确实是个清官,是个谏官,确实是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我想这就是他虽然文采不如欧阳修,政绩不如王安石,但却被老百姓铭记于心的原因。
人民需要“清官”,而世上又少有清官,这样,“包青天”应运而生,戏越编越多,人越传越神。
包公无嫂娘关于包公的戏曲举不胜举,有一出《赤桑镇》说的是包拯把自己的侄子包勉给铡了,为这事跟嫂娘赔情。
包公有个嫂娘,老百姓都知道。
据说包拯家世清贫,生下未满月,母亲病故。
嫂子就把他放在自己儿子的摇篮里,喂包拯奶,喂儿子包勉粥,将其抚养成人,并聘请恩师,教诲他一举成名。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这位贤惠的嫂子,也就没有包拯的后来。
所以包拯对嫂子始终十分感恩,尊称为“嫂娘”。
这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在宋代的史书当中没有包公有兄长的记载。
包拯不但父母双全,而且根本就没有哥哥,哪有嫂娘?史书记载,他的父亲叫包令仪,曾做过知县。
包拯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29岁一举考中第一甲进士,授官知县,这在当时是很突出的。
不但可以借此登上政治舞台,而且预示在仕途上有着光明的前景。
当时,包公的父母年事已高,均在家居住,不愿远离家乡。
是上任为国尽忠,还是在家为父母尽孝?让包拯进退两难。
包拯为了照顾父母,毅然辞去官职,屏居乡里,奉养双亲。
直到父母去世、守丧三年期满之后,已经39岁的包拯才正式登上仕途,出仕做官。
包拯为了侍奉年迈的双亲,居家长达十年之久,不去做官,真可以说是“至孝”。
那嫂娘的故事又是出自哪里呢?其实也确实发生在包拯的家中。
包拯有子二人:长子名繶,英年早逝,其妻崔氏,誓不改嫁。
次子名绶,是包拯家中陪嫁的丫头所生。
包拯逝世时,包绶才5岁,由长嫂崔氏照管。
包拯一生居官清廉,没有给家里留下多少遗产,崔氏也是清贫度日,一直把包绶抚养成人,包绶也便对其嫂崔氏“以母礼事之”。
这就是长嫂如母故事的原形。
宋代以后有关包公的戏剧、小说中,都说包公称其嫂为“嫂娘”,这完全是将包绶之事移花接木安在了包拯头上。
崔氏后来受到朝廷的表彰,因为她的事迹当时就很有影响。
朝廷写了封赠送她为永嘉郡君的一个制书。
这个制书是由大文豪苏轼起草的。
同时还封表门楣,就是为家乡建了一个节妇台,还给她写了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