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戏剧鉴赏课程有感
西洋歌剧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自大学以来,我有幸选修了一门名为“西洋歌剧”的课程。
这门课程不仅让我对西洋歌剧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在艺术欣赏、音乐素养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以下是我在这门课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歌剧艺术的魅力在接触西洋歌剧之前,我对歌剧的认识仅限于舞台上的华丽服饰、激情四溢的唱腔以及跌宕起伏的剧情。
然而,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逐渐发现了歌剧艺术的魅力所在。
首先,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
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在歌剧的舞台上,演员们用美妙的歌声、丰富的表情和精湛的演技,将角色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陶醉。
其次,歌剧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
在歌剧的演唱中,歌手们通过高超的技巧和独特的嗓音,将角色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情感传递使得观众在欣赏歌剧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身临其境。
再次,歌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西洋歌剧起源于古希腊,历经数百年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歌剧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作曲家如巴赫、莫扎特、威尔第等,都为歌剧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作曲家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精神。
二、音乐素养的提升在西洋歌剧课程中,我学习了大量的音乐理论知识,如旋律、和声、节奏等。
这些知识的掌握,使我在欣赏歌剧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首先,通过对旋律的学习,我明白了旋律在歌剧中的重要性。
旋律是歌剧的灵魂,它承载着角色的情感和故事的走向。
在欣赏歌剧时,我学会了关注旋律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其次,和声的学习让我对歌剧的和声进行了深入剖析。
和声是歌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旋律提供了丰富的色彩和层次。
在欣赏歌剧时,我能够感受到和声的优美与和谐,从而更加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
最后,节奏的学习让我对歌剧的节奏感有了更深的认识。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它影响着音乐的流畅性和感染力。
在欣赏歌剧时,我学会了关注节奏的变化,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节奏感。
歌剧作品鉴赏课收获感想

歌剧作品鉴赏课收获感想
歌剧是一种源自意大利的音乐艺术,以其宏伟的音乐、华丽的服装和戏剧性的情节而著称。
鉴赏歌剧作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种艺术形式,并从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在这门歌剧作品鉴赏课上,我学到了许多有关歌剧的知识,包括歌剧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我还学会了欣赏歌剧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例如要注意音乐和舞蹈之间的配合、理解歌词的含义和角色的背景等。
通过鉴赏歌剧作品,我也学到了许多音乐知识。
歌剧的音乐通常由许多不同的部分组成,包括管弦乐、合唱、钢琴和歌剧特定的曲目等。
我还学会了如何分析一首音乐作品,例如它的结构、节奏、和声和旋律等。
这是一门非常有用的课程,不仅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歌剧的艺术,还能够提高我对音乐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通过这门课程,我不仅学到了歌剧的知识,还学到了音乐的魅力和复杂性。
英文戏剧实践课心得体会

Introduction:As a participant in the drama practice class, I have gained a profound appreciation for the art of acting and the power of storytelling. This course has provided me with an invaluabl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my creativity, enhance my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deepen my understanding of human emotions. In this reflection, I will share my experiences, insights, and the lessons I have learned throughout the course.1. The Magic of Imagination: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aspects of the drama practice class was the emphasis on imagination. The instructor encouraged us to explore our creative minds and visualize scenes, characters, and emotions. This process helped me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imagination in bringing stories to life. Through role-playing and improvisation, I discovered the power of my own imagination and how it can shape the way I perceive and express myself.2. The Role of Characters:Throughout the course, we were assigned various characters to portray. Each character had a unique personality, background, and set of motivation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character development, I learned to delve into the psyche of different individuals and understand their actions and emotions. This not only improved my acting skills but also enhanced my empathy and ability to connect with others.3. The Power of Storytelling:The drama practice class taught me the significance of storytelling. Whether it's through a play, a film, or a personal narrative, stories have the power to inspire, educate, and entertain. Through our performances, we were able to convey messages and evoke emotions in the audience. This realization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storytelling in our lives and the impact it can have on others.4. Communication Skills:Acting is a form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drama practice class greatly improved my communication skills. I learned to express myself clearly, listen actively, and adapt to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tyles. These skills are not only valuable in acting but also in everyday life, as they enable us to connect with others and build meaningful relationships.5. The Importance of Collaboration:The drama practice class highlighted the significance of collaboration. We were constantly working together, sharing ideas, and supporting each other's performances. This collaborative environment fostered a sense of unity and teamwork, which was essential for our success. I realized that when we collaborate, we can achieve more than what we could individually.6. Overcoming Fear:Acting requires bravery, as it involves exposing oneself to the audience and expressing emotions. In the beginning, I was nervous about performing in front of others. However, with the guidance and support of the instructor and my peers, I learned to overcome my fears. This experience taught me that facing challenges and stepping out of my comfort zone is essential for personal growth.7. The Role of Emotions:The drama practice class helped me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emotions in acting. To portray a character effectively, one must tap into their emotions and convey them authentically. This process not only enhanced my acting skills but also deepened my understanding of human emotions and their impact on our lives.Conclusion:The drama practice class has been 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that has transformed my perspective on acting, storytelling, and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is course, I have discovered my passion for the arts, improved my skills, and gained valuable insights into human emotions and relationships. I am grateful for the opportunity to have participated inthis course and look forward to applying the lessons I have learned in my future endeavors.。
外国戏剧史心得体会

外国戏剧史心得体会现在我国,外国戏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
其主要原因就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民群众更加追求精神方面的享受,而丰富多彩的各类外来艺术形式也恰好迎合了这一点,于是外国戏剧开始成为当今世界艺术舞台上的主流力量。
同时,随着中西交流日益频繁,不仅我国的戏剧产业飞速地发展壮大起来,还带动了许多东西方文明结晶都逐渐传入我国并取得巨大成功。
本学期学习完《外国戏剧史》后,从宏观上认识到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世界各个国家思想解放、经济繁荣所做出的贡献;感觉到了意大利、法国和英国近代早期浪漫主义创作中蕴含的批判性思维及崇尚自然的理念;认识到了易卜生、契诃夫、莫里哀、莎士比亚四位杰出戏剧大师的作品风格特征及他们共同铸造的文学经典;还知道了欧洲“十七世纪文学”、美国“南北战争文学”及现实主义文学三种风格流派的代表作品及发展脉络……中国戏剧史是指外国戏剧与中国戏曲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历史。
《外国戏剧史》分两部分讲述:外国古典喜剧、西方近代悲剧和欧美现实主义戏剧,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欧美著名的戏剧家及其代表作品。
由此可见外国戏剧发展极具连续性。
外国古典喜剧代表作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奥赛罗》、《俄狄浦斯王》等。
在读完《奥赛罗》后,我心中一直久久无法释怀,脑海中只浮现出阿伽门农一步一步逼迫着她走向死亡的画面,令人感慨万千。
在外国戏剧史课堂上老师曾强调过,悲剧的价值往往超越喜剧。
喜剧虽给予人愉悦但终究免不了讽刺、挖苦或揭露,如果没有悲剧这个前奏,它将显得很单薄,甚至一无是处。
就拿法国古典主义的喜剧《巴黎圣母院》来说吧,故事梗概:巴黎圣母院钟楼敲钟人卡西莫多爱上了敲钟女艾斯米拉达,艾斯米拉达却倾慕于外科医生安德烈,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和助祭布洛涅却希望克莱蒙梭能娶妻成亲……《巴黎圣母院》整体气氛压抑,常让人欲哭无泪。
再如《俄狄浦斯王》,作者借用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把社会矛盾集中反映在个人身上。
有关浅谈戏剧鉴赏的学习感悟

有关浅谈戏剧鉴赏的学习感悟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因不同的人和事内心会有所触动,产生不同的想法,这个时候,文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记忆这些感悟。
为了帮助大家学会写感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戏剧鉴赏的学习感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学习之前在没有选修这门戏曲鉴赏课之前对戏曲知识了解仅限于听过几段非常经典的名段,比如《铡美案》中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的??”《女驸马》中的“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正状元,正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新鲜??”《天仙配》中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带发间。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红楼梦》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只是觉得声音婉转悠扬,使得听惯了流行歌的耳朵生出新鲜感来,可是并不会引起多大的兴趣。
一来是戏曲中所唱的离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现实生活太远了;二来戏曲“好听”的也就是那么几段,每年春晚上形而上的搞一下,我们这些外行人听来听去也就是那么几个调调,与五花八门的流行歌比起来难免显得单调乏味;而且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学习与生活压力日益增加,根本就没有那种雅兴去听如此“小资”的才子佳人的“咿咿呀呀”。
到今天,戏曲这个昔日的艺术界的贵族已经是少数人拥有的奢侈品了,对于我们这些“寻常百姓家”的儿女似乎懂不懂都无所谓,因为戏曲与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大学生似乎真的扯不上关系。
但是在选修了戏曲鉴赏这门课之后,对中国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戏曲的基础知识有了总体的概念,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听到一段戏就不想停下来,深刻的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
二.学习之中(一)首先,对戏曲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们学习的内容大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戏曲的起源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1)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最新】戏剧鉴赏心得与体会

〇写作论坛G)【摘要】本文立足新课改大背景,从构建新型 问答方式、构建新型学习方式、构建新型批 改方式三方面探讨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 实施创新教学,以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趣,提升其综合素养,彰显和提升中职教学 体系中语文的价值和地位。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创新课堂教学以新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 正逐步深入进行,并取得了实质性的阶段性 进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对自已的 教育教学观念有所突破,引导学生转变学 习方式,努力营造平等、民主、活跃的教学 氛围,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学 生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那么在中职语文教学 中,我们该如何积极创新,提升中职语文的 教学活力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益培养自主提问意识,构建新型问答方式善于提问是思维活跃的重要体现,是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体现。
在阅读 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师 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精心创设宽松民 主的课堂氛围,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培养学 生的自主提问意识,让学生学会提问,爱上 提问,这样的课堂更能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 的思想,比传统的“满堂问”有趣多了。
例如在《阿房宫赋》一课的阅读教学 中,我从如下三方面引导学生边自主阅读边 思考问题:(1)从题目中发现。
引导学生 认真自读两遍题目,找出题眼,再根据题眼 自已提出问题来讨论。
有的学生提问:“赋 是什么文体?”“杜牧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 什么?”“文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思想 感情?”这些问题不正是我们教师想要提出 来的问题吗?(2)抓重点词句发问。
如教 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一句时,学生们 说出了自已的理解后,我又要求他们提出自 己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对这样的学习充满兴 趣。
(3)从标点、修辞等其它方面质疑。
如“呜呼”“嗟乎”后面的“!”就包含着 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
只要有效引导,学生 会为自己的新发现而兴奋的。
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倡 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鼓励学 生自主提问、独立思考,就是要潜移默化地 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
《中西方戏剧赏析及体验》课程随感

作者: 舒展[1]
作者机构: [1]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京剧
页码: 66-6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9期
主题词: 学习对象;艺术观;艺术作品;养成;学习的过程;随感;潜移默化;京剧;
摘要:通过《中西方戏剧赏析及体验》课程,笔者思考了京剧专业学习者艺术观的养成问题。
一般而言,艺术观的养成,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京剧专业学习者在初期基础学习的同时,艺术观便开始萌芽,他们所汲取的养分多来源于学习中继承的优秀艺术作品。
这种艺术观上的影响,在初期学习阶段是合理的、可行的,但也是被动的。
笔者认为,全面、完整的艺术观的养成,不仅仅是依靠学习几出戏或敬仰几位艺术家,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中外戏剧分析课程学习心得

中外戏剧分析课程学习心得文本一:最初选择戏曲并非自愿,因为在印象中戏曲沉闷无聊至极。
-句话可以唱几十秒,一天也许也未必能知道其故事结局。
但当我真的接触了戏曲后才发现它是充满趣味的。
连曾经知道的某些故事也是来自戏曲。
看似冗杂的戏曲其实是空间、时间高度集中,矛盾冲突尖锐集中的故事。
而且中国古典戏曲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位置。
让我喜欢上戏曲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戏剧中品味人生的五味杂陈,笑看人生百态;从戏剧中体验某一-特定年代的某一环境带给人们的某种际遇;从戏曲中感怀主人公的遭遇,感悟不一-样的人生经验…虽然只有短暂的几节课,不足以让我完全领悟到戏剧精华,但却也令我不再烦感戏曲,不再抵触戏曲,而且喜欢上它。
在看同学表演时,真的,觉得好过瘾,觉得戏曲真就在身边,和我很近。
,虽然遗憾的是,我并未能真正与其零距离接触,但是心中留有那么些遗憾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失去跟懂得珍惜! 错失了这次机会,下次我会倍加珍惜,期待着下一次,可以再次和它相遇,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它。
文本二一转眼,我的戏剧学习生活就这样结束了。
我想我们每个人也或多或少地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开设的这课戏剧学堂将我们带入了文学的殿堂,让知识贫乏的我们,得到了一.丝甘霖的滋润,让我们了解到古今中外的许多名著,由于这样我好像每星期都在期待着周三的来临,期待着李老师用生动的语言把我们引领到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故事中,也由于这种原因,当我知道要结束戏剧课程时我的心中又生出了一丝丝的眷恋与不舍。
回顾这几周,我觉得我的收获很大,尤其是参演《窦娥冤》这出戏,虽然没有扮演什么重要的角色,没有搏得同学的喝彩,但我觉得我还是挺成功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尽力了,尽力去把我们这个戏表演的完美,从准备到彩排再到在大家面前演出,虽然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我更看重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
我想这出戏应该就是我在学戏剧的过程中最难忘的片段吧!现在想想,当初选选修课时,选到中外文学戏剧欣赏这一科,真的太正确了,现在突然要结束这门课程真的是很不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现代戏剧鉴赏课程有感
经过半学期的西方现代戏曲鉴赏的学习。虽然不能说对西方戏曲很了解,但
也有了初步了解。在此,我做一下中西方戏曲比较。
(一)悲剧喜剧在戏剧中的界线:
古代希腊戏剧严格区分为悲剧和喜剧。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
度的模仿,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净化。而喜剧总是同缺陷、错
误、丑陋连在一起的,喜剧总是模仿比今天的我们更坏的人。这类坏并不是一般
意义上说的,而是指“咎由自取”丑的一种形式,在西方多少世纪以来,都以此
界定。“悲”与“喜”的界限判若鸿沟,不可逾越。
在西方戏剧中悲剧情节往往是连贯的三部曲,喜剧则只有一出,不论悲剧
或喜剧全是诗体,但二者的语言风格截然不同。悲剧语言高雅,格调严肃崇高。
喜剧语言通俗易懂,格调诙谐,有时甚至低俗。首先举起悲喜剧混杂大旗的是
16世纪意大利作家
瓜里尼,他的《忠实的牧羊人》打破了悲喜剧的框架。此后的西班牙作家维
加也提出了悲喜剧混合,到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则成功地将崇高与卑贱、恐怖与滑
稽、悲怆与诙谐混合在一起,但他却在这一点上遭到非议。
中国的戏剧从一开始,悲喜剧的界限就不是那么森严。它走着市民艺术的路
子,实现着与现实生活合拍的路子。现实生活“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戏曲则
多为悲喜交杂,苦乐相错,乐忧相衬,庄谐并与。同一剧目,见仁见智,悲喜难
辨。如《琵琶记》采用了平行交叉的手法,穷与富,悲与喜爱,一折一折相扣,
一喜一忧。而西方戏剧则多采用喜 ;悲 大悲的手法。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罗
朱约会,私自结婚(喜) ;罗密欧杀死泰保尔脱和巴理斯(悲) ;罗密欧与朱丽
叶双双死去(大悲)就符合这一戏剧规律。中国的戏剧发展形式则为喜 ;悲 ;
喜 ;大悲 ;大喜,与西方的格局不同,如《西厢记》张崔相见,一见倾心(喜) ;
叛将孙飞虎欲夺崔,崔夫人允婚(悲) ;张生写信求援解围(喜);崔夫人悔婚,
拷打红娘崔张被迫分离(大悲)张生考中状元,崔张团聚(大喜)。
(二)艺术理念之不同
悲剧是戏剧的最重要艺术主题。中西方都有悲剧的艺术经典。
中国的悲剧是以“苦戏”、“冤戏”、“哭戏”为特征。舞台上大多是处于
社会最低层的弱势群体,是如窦娥般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这种苦戏演
示出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却缺乏剧烈的冲突。在戏剧的矛盾冲突中,主人公的抗
争非常软弱,仅表现在对上苍和青天的乞求。悲剧的脚本作者,希冀以道德、伦
理、来评判善恶、来贬责社会的不公;以轮回报应抚慰受伤和破损的心灵,来缓
释社会的矛盾。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能激发出观众的眼泪,甚至激起义愤。但义
愤仅仅是义愤,缺乏殊死抗争的刚勇和对社会的感召力。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大团圆”结局,体现的是“礼乐之和”和“治世之音”。
中国人固有的“伦理信念”保障和支撑着“大团圆”结局的实现和完成。中国人
喜欢“大团圆”这一固有模式,这是一种心灵的慰籍和自我的满足。权力场域力
图矛盾对立的转化,靠“中庸伦理”、“消愁补恨”来平和冲突。“大团圆”式
的结局,符合各自所需,它是艺术场域与权力场域相协调的必然产物。
中国悲剧以惩恶扬善、先苦后甜为结局,但这种结局一般不是抗争的结果,
而是依赖外力的作用,表达的只是善恶有报的愿望,这是中国戏剧的艺术理念。
西方悲剧舞台上常以英雄为主角。赞美使其拔高,甚至神化。真善美与假恶
丑的抗争,让人看到正义的力量。在正义和邪恶的较量中,任何胜利都必须付出
极其惨重的代价。但人类的希望也正在于此。西方戏剧塑造出许多不甘心向命运
低头、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正面形象。哈姆雷特品格脱俗、精神超拔,在克服犹豫、
迟疑和过分善良的个性之后终于拿起正义的复仇之剑。[4]
西方戏剧的结局方式与传统的中国戏剧大相径庭。它没有皆大欢喜、没有功
德圆满。剧中的英雄用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去斗争,哪怕选择与邪恶共同毁灭的
极端方式。正是这种不惜以牺牲宝贵生命为至高代价的斗争,体现了西方戏剧艺
术的精神内核。它是社会改造、社会进步的动力。
(三)中心事件和人物
中国戏曲往往选取生活中的某个侧面或用局部生活反映生活中带有全局意义
的东西,描写人物多为对正面人物的赞美。喜剧人物往往是以弱取胜,以智取胜,
反言显正,寓庄于谐。常常表现人民的自信心和乐观的精神。他们相信站在正义
的一边,有力量战胜邪恶。因此剧中的人物往往敢于藐视比自己强大的反面人物,
对他们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如《望江亭》中的谭记儿,敢于面对带着上方宝剑
的权豪势要的逼害,抓住敌人的弱点,巧施机智,赚到权剑金牌,将杨衙内置于
死地。再如《》窦峨冤》《救风尘》都在作品中艺术地反映了人民的力量。带有
理想的光辉,但又符合社会现实。
中国戏剧很少象西方戏剧那样以下层劳动人民为讽刺揭露的对象,相反总是
用高高在上的权贵的愚蠢、卑劣作为下层人民聪明、高尚的陪衬。高贵的宦门子
弟往往凶狠恶毒,为非作歹,而平民百姓则是忠诚老实、聪明机智,互相帮助。
这一切都与戏剧产生于民间有关。
西方写悲剧,人物必须高贵,事件必须崇高。如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中主人
公是高贵的公主,索福克洛斯的《安提戈涅》的主人公是王子和公主,在戏剧中
表现的则是“英雄时代”的事件。
西方写喜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主人公则必须是小人物,因为崇高往往
与高贵联系在一起。如《伪君子》,不论答尔丢夫是“叫花子”“苦行僧”还是“座
上客”,还是奥尔贡一家,身份都是卑微的,它描写的是发生在商人家的事件。
但中国古典悲剧人物却不象西方戏剧有那么多的身份局限,悲剧中的人物
可以是豪门权贵如《长生殿》中的唐明皇、杨贵妃,也可以是普通的小人物如《桃
花扇》中的李香君。
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班级:101
学号:10380144
姓名:叶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