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鉴赏的心得
戏曲鉴赏学习心得范文5篇

戏曲鉴赏学习心得范文5篇戏曲鉴赏学习心得范文5篇戏剧是一种表演艺术,特点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有一定情节的故事。
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戏曲鉴赏学习心得,欢迎你的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同学。
戏剧鉴赏心得体会以前,我以为戏剧的就是戏曲,枯燥无味的过时艺术。
真正接触戏剧是在大学——《戏剧鉴赏》课里,仅仅十周的时间,却有着十分丰富知识含量,让我深深了解到了戏剧其实并非只有戏曲,还有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以及相声等等,戏剧也并不是枯燥无味,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美,真正的灵魂。
真正的戏剧鉴赏要求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广博的知识,鉴赏美的心灵去欣赏,去体会,发现戏剧其中的美妙与艺术。
扬社会理性.成为播撒于民众心底的及时雨。
戏剧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娱乐功能教化功能传承功能。
1.娱乐功能.戏剧的娱乐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是促使广大观众走进剧场或戏院的根本动因。
戏剧自身来说,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与生俱来的,从最初的傩舞娱神,到之后的角抵戏参军戏滑稽戏等,逐渐地由娱神为主转变为以娱人为主,在此过程中,戏剧的娱乐功能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只是娱乐的对象由神变为人。
人逐渐成为戏剧艺术的欣赏主体和接受主体。
因此,戏剧就更多地考虑人们的娱乐因素,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使人们得到充分的享受和欢娱。
2.教化功能.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不容忽视的,但决不能认为它是戏剧最重要的,或者是唯一的功能。
戏剧的娱乐功能只是把观众引入更高接受层面的必要途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优秀的戏剧,内容往往以情至圣,以真至诚,从而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
孟子云:“仁言不如仁声人人深也”。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看一台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的戏,比听一场报告受的教育还要大。
戏剧的教化功能,就内容而言,体现在其张扬社会理性,描写人间至情,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主题3传承功能.我国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口头传承行为传承口耳传承以及视觉传承等等。
而戏剧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浅谈戏剧鉴赏的学习感悟

浅谈戏剧鉴赏的学习感悟浅谈戏剧鉴赏的学习感悟一.学习之前在没有选修这门戏曲鉴赏课之前对戏曲知识了解仅限于听过几段非常经典的名段,比如《铡美案》中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的……”《天仙配》中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带发间。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红楼梦》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只是觉得声音婉转悠扬,使得听惯了流行歌的耳朵生出新鲜感来,可是并不会引起多大的兴趣。
一来是戏曲中所唱的离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现实生活太远了;二来戏曲“好听”的也就是那么几段,每年春晚上形而上的搞一下,我们这些外行人听来听去也就是那么几个调调,与五花八门的流行歌比起来难免显得单调乏味;而且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学习与生活压力日益增加,根本就没有那种雅兴去听如此“小资”的才子佳人的“咿咿呀呀”。
到今天,戏曲这个昔日的艺术界的贵族已经是少数人拥有的奢侈品了,对于我们这些“寻常百姓家”的儿女似乎懂不懂都无所谓,因为戏曲与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大学生似乎真的扯不上关系。
但是在选修了戏曲鉴赏这门课之后,对中国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戏曲的基础知识有了总体的概念,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听到一段戏就不想停下来,深刻的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
二.学习之中(一)首先,对戏曲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们学习的内容大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曲的行当:生、旦、净、丑2戏曲的身段:戏曲演员根据人物身份的不同,出场、下场及在舞台中表演的台步也有固定的规范。
优秀的程序演出是由内而外,目的是刻划戏中人物,重点在形神俱备。
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程序化来表现,正是戏曲艺术不同于其他表演艺术的根本区别。
戏曲是一代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留下的宝贵艺术遗产,戏曲艺术的表演手段,例如「四功五法」的「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步、法」,是历代戏曲表演艺术家们根据生活不断提炼、加工和编织,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
戏曲鉴赏课心得体会

篇一:戏曲鉴赏浅谈《四郎探母》摘要:京剧《四郎探母》是一出百演不衰的经典,是现代京剧发展的一个小符号。
梨园有称“探不完的母,过不完的关”指的是两出经典大戏,一出是伍子胥过昭关的《文昭关》,另一出便是《四郎探母》。
《四郎探母》中杨四郎身处异乡独活十五载,在战火重燃之际,发现来军将领是自己十五年未见的家人,突出关卡只为见母亲一面,孝子之情感动天地,与母亲相见之后,又不忘铁镜公主之情,毅然返还,实在重情重义。
但有关杨四郎的忠义却在现代社会引起了广泛讨论,本文将在对《四郎探母》这出戏进行赏析的同时,对杨四郎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深入讨论,并以现代视角分析“忠义”在当下的时代意义。
关键字:四郎探母忠孝道义正文京剧《四郎探母》,这是说的杨家将的故事。
在北宋时期,杨家为抵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南侵全家共同抗击敌军。
杨家共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后来又收了一个义子,分别排行为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姐,九妹。
他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在民间广为传颂。
在金沙滩一战中,杨家将也在这场恶战中损失惨重,杨四郎的命运被彻底改写。
大郎,二郎,三郎战死,五郎出家,四郎被俘。
作为俘虏的四郎改名换姓,被压到萧太后面前,萧太后见此人长的相貌堂堂,又让他试了武功,十分满意,便把铁镜公主嫁给了他。
弹指一挥间,十五年就这样过去,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相敬如宾,还有了大阿哥,虽说萧太后和公主对她很好,但思乡之情却时刻煎熬着他。
直到有一天,杨四郎听说宋王朝皇帝御驾亲征,率领杨家将向北方开来,驻扎在雁门关内。
杨四郎决心要去见母亲一面,无奈关卡重重会面遥遥无期。
只得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铁镜公主并求助于她,在铁镜公主的帮助下,杨四郎拿到萧太后的令牌,悄悄潜到宋营,得以与母亲家人见面,十五年的相思衷肠一朝诉。
但是杨四郎感恩铁镜公主的贤德善良,与家人匆匆一聚之后,又返还回到铁镜公主身边。
《四郎探母》不管是从艺术手法上,还是人物刻画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尤其是舞台上唱腔优美,受到一代代戏迷追捧。
【最新】戏剧鉴赏心得与体会

〇写作论坛G)【摘要】本文立足新课改大背景,从构建新型 问答方式、构建新型学习方式、构建新型批 改方式三方面探讨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 实施创新教学,以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趣,提升其综合素养,彰显和提升中职教学 体系中语文的价值和地位。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创新课堂教学以新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 正逐步深入进行,并取得了实质性的阶段性 进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对自已的 教育教学观念有所突破,引导学生转变学 习方式,努力营造平等、民主、活跃的教学 氛围,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学 生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那么在中职语文教学 中,我们该如何积极创新,提升中职语文的 教学活力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益培养自主提问意识,构建新型问答方式善于提问是思维活跃的重要体现,是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体现。
在阅读 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师 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精心创设宽松民 主的课堂氛围,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培养学 生的自主提问意识,让学生学会提问,爱上 提问,这样的课堂更能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 的思想,比传统的“满堂问”有趣多了。
例如在《阿房宫赋》一课的阅读教学 中,我从如下三方面引导学生边自主阅读边 思考问题:(1)从题目中发现。
引导学生 认真自读两遍题目,找出题眼,再根据题眼 自已提出问题来讨论。
有的学生提问:“赋 是什么文体?”“杜牧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 什么?”“文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思想 感情?”这些问题不正是我们教师想要提出 来的问题吗?(2)抓重点词句发问。
如教 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一句时,学生们 说出了自已的理解后,我又要求他们提出自 己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对这样的学习充满兴 趣。
(3)从标点、修辞等其它方面质疑。
如“呜呼”“嗟乎”后面的“!”就包含着 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
只要有效引导,学生 会为自己的新发现而兴奋的。
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倡 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鼓励学 生自主提问、独立思考,就是要潜移默化地 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
戏曲鉴赏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

戏曲鉴赏的心得体会戏曲鉴赏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戏曲鉴赏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戏曲鉴赏的心得体会篇1为了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气氛,促进我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我校领导指示下,本学期开展了戏曲兴趣小组活动,尝试着把戏曲这特色艺术引进第二课堂,作为一项探究性课题来开发。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着手于让学生欣赏、模仿唱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等戏曲作品选段,初步了解各种戏曲的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的知识;了解唱段内容,感受其情感表现,理解角色的思想感情,学会演唱部分戏曲选段,能够用简单的、经过提炼的动作进行戏曲唱段表演并能尝试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
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和发展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其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在我校举办的庆祝“五·四”运动周年庆文艺联欢晚会中首次戏曲节目登场的“戏曲联唱”——《十八相送》、《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夫妻双双把家还》让广大师生耳目一新,深受他们的喜爱和好评。
参加演出的学生表现出对戏曲深深的喜爱和充满自信的表现欲望。
充分体现了戏曲兴趣小组活动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以及综合能力。
在搞好教学工作和辅导学生的同时,学校还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积极参与有关戏曲课题理论研究,以科研引领和提升自己,力求在下一次的第二课堂教学搞出新花样,挖掘出新人才,为我校教学增添一点色彩。
在喜看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在工作的不足。
对于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新课程的实践中还缺少大胆的尝试,比如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需要用到各方面的道具、服装,准备起来实为不易,教学活动受到束缚。
又顾虑多方面因素,始终有这个心没这个胆。
除此之外,还不能及时将一些教学想法和问题及时记录下来,进行反思。
鉴赏京剧心得体会

鉴赏京剧心得体会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
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以下是作者精心整理的鉴赏京剧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鉴赏京剧心得体会 1现在的年轻朋友不太喜欢京剧,但我对京剧很感兴趣。
我对京剧的兴趣是受爷爷奶奶影响的。
他们爱京剧,只要电视上有京剧节目,比如《九州戏苑》,他们就一直想看。
久而久之,我也被感染了。
我发现京剧中有很多传统文化的精髓。
说实话,我对京剧了解很少,只知道京剧讲究“唱、读、演”,京剧分“生、净、末丑”五个行业。
我经常把“郑丹”和“花旦”混淆,有时甚至统称为“肖丹”。
我只看过三部完整的`剧:《秦香莲》,《九江口》,《九道本》。
现在艺术节目或者综艺节目里演的京剧,大部分都是名剧,我看过很多这样的小段子。
最喜欢的是《锁麟囊》的《春秋亭》,《徐策跑城》的《詹湛青田》,《玉堂春》的《苏三离开洪洞县》。
有人认为京剧慢,不耐烦听。
其实京剧节奏感很强,速度有快有慢,但要看剧情。
快,快得连你都听不到。
不知什么意思,已经唱过了。
像《秦香莲》里的一段,“徐烨在看它近”,多快啊!电视屏幕不放字幕,根本听不清楚。
为什么这么快?这是为了表达包公的愤怒之情和让陈世美认出秦香莲的渴望。
慢,慢到可以拖半分钟一个字。
《贵妃醉酒》杨贵妃的歌词有多慢,就是为了体现杨贵妃优雅的气质和失落的心情。
总之,京剧的艺术是很有魅力的,仔细欣赏就会发现无穷的美。
我会继续观看和学习京剧,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了解和热爱京剧。
鉴赏京剧心得体会 2几季夏花开,几度秋叶落。
一段绚丽的传奇在战火中飘渺,一部壮丽的史诗在美国国旗的50颗星星中闪烁。
这是一个发生在南北战争中的故事。
以年轻的女主角斯佳丽的婚姻感情线为主轴,描写了一个战火中的普通家庭的生活经历。
斯佳丽三次结婚,两次守寡,在十六岁的豆蔻年华,饱受家庭与爱情的动荡的折磨。
继婚后,一连串的打击接踵而来——母亲过世,父亲精神恍惚,两个妹妹染病在床……就连最爱她的男人也因她的无理取闹而心灰意冷地转身离去,她这才幡然醒悟。
戏剧鉴赏课程总结

戏剧鉴赏课程总结
一、课程概况
戏剧鉴赏课程是一门旨在培养我们对于戏剧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的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通过学习戏剧的基本理论,分析经典的戏剧作品,以及参与戏剧表演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了戏剧艺术的魅力。
二、课程内容
在戏剧鉴赏课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戏剧的基本理论,包括戏剧的定义、分类、要素等。
随后,我们通过分析经典的戏剧作品,学习了如何从情节、角色、语言、结构等方面对戏剧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此外,我们还参与了戏剧表演实践活动,通过表演和排练,亲身体验了戏剧的魅力。
三、课程收获
通过学习戏剧鉴赏课程,我对于戏剧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我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和理解戏剧作品,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
同时,通过参与戏剧表演实践活动,我也锻炼了自己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在课程中,我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我们一起探讨戏剧艺术,共同成长。
四、反思与展望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理论学习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戏剧理论。
同时,在戏剧表演方面,我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际的表演中,提高自己的表演技巧。
未来,我希望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为戏剧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戏剧鉴赏课程是一门非常有价值的课程,它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水平,还锻炼了我们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我相信,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对于戏剧艺术的理解将更加深入,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参与到戏剧艺术中。
戏曲鉴赏心得体会(精选16篇)

戏曲鉴赏心得体会(精选16篇)戏曲鉴赏心得体会篇1这学期选修了戏剧鉴赏这门选修课,学到了好多关于戏剧方面的知识,更是被中国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我是绍兴嵊州人,是的,嵊州是越剧的发源地。
从小,妈妈就有教我唱越剧。
比如,《我家有个小九妹》、《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等。
这些曲目,我都会唱,所以在选修课的考试中,我就唱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唱完时,老师和同学以热烈的掌声表示了对我的肯定。
戏剧演员通过唱、念、做、打、舞等简单明了的词句、动作等有限的程式就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戏剧通过演员们不同的脸谱告诉观看者他们扮演的是何种性格的角色,红脸表示这个人忠义,白脸表示这个人奸诈阴险,黑脸表示这人正直不阿,蓝黄脸谱更是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粗豪鲁莽之人。
人们的身份地位则是通过他们不同的服饰来展现出来:黄龙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穿戴霞披、凤冠的人是皇后、贵妃,公主;文臣穿蟒袍,武将戴盔甲;布衣代表平民百姓。
戏剧中更是通过须发区分年龄,通过脚色分形区分男女以及他们的特长。
动作在戏剧中更是不可忽视的,演员以扬鞭代骑马,不同马鞭代表不同的马,以旗画车轮代表坐车,以划桨代表坐船等。
通过这些简明的动作就可以让观众明白他们在干嘛,总之,戏剧的博大精深不是一夕一朝就能明白清楚,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观看,去理解,去揣摩,才会慢慢的喜欢上看戏,也能够看懂戏。
以前的好多老人都没有读过书,识过字,但是他们可以看懂戏,可以从戏剧表演中得到好多信息,老人们希望得到一些新的东西,所以他们喜欢上了看戏,这就是戏剧的奥妙之所在。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从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戏剧去体会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去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
我觉得戏剧鉴赏课上,老师应该多教我们学习一些短小容易的戏剧,像我家有个小九妹等,让同学们在练习中体会戏剧的美,去感受戏剧中人的心理、情感等。
年轻人对戏剧这种艺术的热情远比不上对流行乐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剧的社会功能探析
)
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
它是以演员艺术为中心同时又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体。
我国的戏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从先秦以前的巫舞,到汉代的角抵戏、晋时的参军戏、北齐的踏摇娘、唐朝的滑稽戏。
一直到宋元杂剧,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才基本成熟。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戏剧博采众家之长,从各种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养料。
经过长期的酝酿.我国的戏剧最终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倍受民众青睐,甚至不胫而走,享誉海外.可谓成绩斐然。
其中不乏有社会历史的偶然因素推波助澜,但主要还是因为戏剧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其丰富多彩、广泛深刻的功能方面。
戏剧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它形象生动、避实就虚的艺术形式.而且体现在它社会关照、理性思考的具体内容。
戏剧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它形象生动、雅俗共赏;其次在于它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更在于它张扬社会理性.成为播撒于民众心底的及时雨。
戏剧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娱乐功能、教化功能、传承功能。
一、娱乐功能
戏剧的娱乐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是促使广大观众走进剧场或戏院的根本动因。
因为戏剧是一种最终以舞台呈现的形式与观众见面的艺术。
它的直观性极强,接受者的层次又极为复杂。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并不高,因此.我们戏剧的娱乐大门要比其它艺术门类敞开得更大一些。
这是从外部因素,也就是观众对戏剧的接受方面来考虑戏剧的娱乐功能。
进一步从内部因素,也就是戏剧自身来说,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与生俱来的,从最初的傩舞娱神,到之后的角抵戏、参军戏、滑稽戏等,逐渐地由娱神为主转变为以娱人为主,在此过程中,戏剧的娱乐功能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只是娱乐的对象由神变为人。
人逐渐成为戏剧艺术的欣赏主体和接受主体。
因此,戏剧就更多地考虑人们的娱乐因素,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使人们得到充分的享受和欢娱。
二、教化功能
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不容忽视的,但决不能认为它是戏剧最重要的,或者是唯一的功能。
戏剧的娱乐功能只是把观众引入更高接受层面的必要途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优秀的戏剧,内容往往以情至圣,以真至诚,从而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
孟子云:“仁言不如仁声人人深也”。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看一台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的戏,比听一场报告受的教育还要大。
戏剧的教化功能,就内容而言,体现在其张扬社会理性,描写人间至情,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主题,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伦理剧
这类戏剧多取材于古人古事,戏剧艺术家运用移花接木、旧瓶新酒、引申推理等手法进行再创作,把它用于道德伦理的说教之中。
“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
如《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张协状元》、《秦香莲》等。
这一类故事都是写发迹变心的男子负心的故事。
“贫贱之交不相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是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民众心中的一种理想的道德观。
但在现实社会中,贫寒之士,一朝中榜,入阁拜相,飞黄腾达,便立即翻脸不认人,否认贫贱之交,甚至忘恩负义,杀妻灭子。
于是理想的伦理道德被颠覆,民众的心理严重失衡.因此在戏剧中所表现的内容就反映了这种现实。
而在结局安排上让这些负心汉都没有好下场,或者受到上天报应、惩罚;或者受到人间审判、行刑。
唯有以此方式才能大快人心,使观众重新找回失去的心理平衡,得到心理补偿,同时也起到了警示世人的作用。
2、爱情婚姻剧
追求美好的爱情和自由的婚姻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戏剧艺术也不例外。
关于这类题材的戏剧也是不胜枚举,比如《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
这一幕幕爱情戏多表现婉转缠绵的男女恋情,包括相思、调弄、热恋、离别、失恋、怨恨等情感。
而且这类爱情戏也更容易打动观众.为观众接受,成为戏剧名作。
爱情戏备受关注,除了人自身作为感情动物的因素外,更多地是因为这类题材强烈地暴露出一般的人性和人们普遍地、长期地被压抑的自由欲望。
在传统的“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和“门当户对”的桎梏下,年轻男女的婚恋多成为政治、金钱、权力的牺牲品,而禁锢中的人一旦觉醒,就要冲出樊篱,寻求自身的幸福生活体现出青春和新鲜的人的要求。
但在当时的封建高压下,这种思想是离经叛道,为社会的既定习惯势力所摒弃,并受到残酷压制。
因而剧作家也只好把人们的这种美好愿望搬上舞台。
通过演员之口讲出民众的肺腑之言。
一吐为快,酣畅淋漓而且这类爱情戏也都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结局.体现了人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
3、清官公案剧
渴望清官惩恶扬善。
为弱势群体伸张正义.以及憧憬政治的清明廉正是戏剧表现的又~主题。
比如《窦娥冤》、《陈州粜米》、《鲁斋郎》、《生金阁》、《蝴蝶梦》、《铡美案》等一批“清官戏”,充分宣扬了在人治大于法治的社会中,一般的平民百姓,特别是其中的弱者(如窦娥 ),祈求一心为民的“青天”能够明察秋毫,严格执法。
其中浓墨重彩。
作为清官代表的“箭垛式的人物”就是包公。
在众多戏剧中.包公的形象可以概括为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刚正不阿、睿智英明,敢于为民请命。
因为人民喜欢甚至是崇敬包公这样人物.于是便把美好的理想和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并赋予他许多“特异功能”,使他变成神通广大的正义之神,把包公由杰出人物转化成人神,“日判阳问夜判阴”。
不仅管人间治安,为受冤屈的百姓做主,同时还管地狱诉讼。
替死去的冤魂平反。
三、传承功能
我国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口头传承、行为传承口耳传承以及视觉传承等等。
而戏剧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其传承也遵循以上所说的几个方面:
1、口头传承
戏剧以口头传承的方式传播民俗文化。
主要体现在梨园弟子的技艺传承这一方面。
当时的戏剧演员文化水平都很有限,甚至大字不识,但他们却能在台上搬演古今之事,把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演员自身的素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师父的言传身教也功不可没,而且拜师学艺主要是通过师父的口头传授来完成的。
特别是对唱、念这两方面的严格要求,更体现了口头传承的无可替代。
我国的戏剧就是依靠这种口头传授的方式代代相传。
2、行为传承
戏剧表演中的动作、招式主要体现了行为的传承。
戏剧表演中的一招一式,都是程式化的动作。
相对而言是固化的。
戏剧的表演程式是根据生活中事物的特征和美的形式提炼出来的。
如鹞子翻身、兰花指、卧鱼等,是抓住这些动植物最具有造型美的闪光点而予以模仿、定格的。
戏剧动作这种特有的程式和规范形式决定了其必然的行为传承绵延不绝。
3、视觉传承
戏剧中的视觉传承主要表现在其形式的美轮美奂。
戏剧的脸谱和行头可谓独具匠心、标新立异。
我国的戏剧表演很重视脸谱。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戏剧中的脸谱,不仅体现了戏剧的艺术美.而且。
更重要的是它缩短了戏剧主体和观众受体之问的距离,打破了戏剧与普通观众之间的“隔”。
广大观众从脸谱中就可以对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作出判断,比如说红脸暗示耿直忠正 (如关公 ),黑脸暗示严肃刚正(如包公 ),而白脸暗示专横奸诈(如曹操)等,各种脸谱均有其象征性,这就使观众更容易入戏,从而为接受、理解戏剧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脸谱的图案美、色彩美.也对人的视觉产生强烈的冲击,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
四、结束语
戏剧中的行头也是独树一帜的。
比如凤冠霞帔、帅盔、相巾、斗篷等,流光溢彩,别具一格,令人眼花缭乱,流连忘返,具有独特的审美韵味。
戏剧的这种视觉传承也正是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所在。
上述的几种功能。
只是戏剧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一些最主要的功能。
但它决不是戏剧的全部功能。
戏剧的社会功能是以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为基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其功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以顺应时代和社会的潮流,这是戏剧功能的立身之本。
也是戏剧的昌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