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赏析及感受

合集下载

苏剧经典剧目赏析,感受苏剧的婉约与细腻

苏剧经典剧目赏析,感受苏剧的婉约与细腻

苏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江苏地区,以其婉约、细腻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索苏剧的经典剧目,感受其中的婉约与细腻。

苏剧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魅力吸引了许多观众。

它以江苏方言为基础,通过细腻的唱腔、舞蹈和表演来展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苏剧的表演注重细节和姿态的把握,演员们通过精准的动作和表情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意境,给人一种婉约而细腻的感觉。

在苏剧的舞台布景方面,同样体现出细腻的特点。

苏剧常常使用简洁而具有艺术感的舞台布景,通过不同的道具和装饰来展现剧情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

舞台背景常常采用精美的绘画和灯光效果,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精致而美丽的世界之中。

苏剧的服装设计也非常注重细节和色彩的搭配。

演员们穿着精美华丽的袍服,配以精致的头饰和首饰,整体呈现出一种典雅而华贵的形象。

不同角色的服装设计也有所区别,以突显其身份和个性。

无论是贵族、宫女还是一般人物,他们的服装都充满了细腻的装饰和工艺,展现出苏剧独有的美感。

在苏剧的经典剧目中,最著名的要数《西施》。

该剧以中国古代美女西施的故事为背景,通过舞台的表演艺术将角色的情感和命运展现出来。

《西施》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和婉约的唱腔,将西施的美丽、聪明和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

该剧以其独特的婉约与细腻而广受好评。

除了《西施》,还有许多其他经典的苏剧剧目,如《牡丹亭》、《琵琶记》等。

这些剧目通过细腻的表演和婉约的唱腔,展现了苏剧的独特魅力。

它们不仅让观众领略到苏剧的婉约与细腻,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总之,苏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以其婉约、细腻的表演风格而吸引了众多观众。

在苏剧的经典剧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艺术表达。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欣赏苏剧的演出,体验其中的婉约与细腻,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评剧经典剧目赏析,感受评剧的独特魅力

评剧经典剧目赏析,感受评剧的独特魅力

于世。

本文将为您介绍评剧的背景和特点,并通过赏析经典剧目,让您感受评剧的独特魅力。

一、评剧的背景和特点评剧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于20世纪初发展成熟,被誉为“北方昆曲”。

它以评书为基础,吸收了京剧的唱腔技巧和曲牌系统,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唱腔表演:评剧以说唱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演,既有念白对话,又有唱腔演唱。

唱腔包括高腔、二黄、梆子、曲调等,运用音调的升降调节情绪,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剧目题材:评剧剧目题材广泛,涵盖历史、古代传说、民间故事等。

其中,历史剧是评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现历史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命运。

表演风格:评剧的演员表演时需具备高度的技巧和功底,他们通过身段、嗓音、眼神等手法来表现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

同时,评剧强调节奏感和韵律感,使整个演出充满了动感和艺术张力。

二、经典剧目赏析以下将介绍几部评剧中的经典剧目,以展示评剧的独特魅力。

《红灯记》:这是一部讲述清朝宦官权谋斗争的历史剧,通过女主角红灯儿的传奇命运,展现了宫廷阴谋和人性的复杂性。

该剧融合了传统戏曲和评书的艺术元素,唱腔婉转悠扬,表演生动细腻。

《西施》:这是一部以古代美女西施为主题的传奇剧,通过西施的爱情悲剧,揭示了权力和爱情的交织与冲突。

该剧以细腻的表演和动人的唱腔展现了西施的美丽与聪明,以及她在纷繁世事中的坚守。

《俏郎君》:这是一部轻喜剧,讲述了一个青年才俊和一位聪明伶俐的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

该剧以活泼欢快的唱腔和诙谐幽默的对白,展现了年轻人的激情和对爱情的追求。

三、感受评剧的独特魅力评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方式,深受观众的喜爱。

它不仅能够传递情感和塑造角色,还能够通过剧目展现历史和社会的变迁。

评剧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戏剧性和艺术张力的世界。

观众通过欣赏评剧,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情感的共鸣。

评剧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的魅力。

曲艺赏析戏曲

曲艺赏析戏曲

曲艺赏析戏曲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而曲艺则是戏曲中的一种形式。

曲艺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它以曲调为主要表现手段,结合说唱、击鼓、弹琵琶等形式,表现出中国独特的戏曲魅力。

在中国戏曲中,曲艺是一种重要的表演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表现方式,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曲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有了曲艺的雏形,到了宋代,曲艺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戏曲形式。

在明清时期,曲艺更是达到了鼎盛,成为了当时戏曲表演的主流形式。

曲艺以其轻快的曲调、生动的表演和富有民间特色的内容,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了中国戏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曲艺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有评书、评话、评弹、评曲、评状、评话等多种形式。

其中,评书是曲艺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说唱的方式,讲述历史故事、传统传说等内容,通过快速的语速和生动的表情,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评书的表演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口才,能够将故事生动地讲述出来,让观众如临其境,感受其中的魅力。

另外,评话也是曲艺中的一种形式,它以对话的方式,讲述故事情节,通过幽默的语言和夸张的表情,让观众捧腹大笑。

评话的表演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幽默感,能够将故事中的笑料讲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度过愉快的时光。

此外,评曲、评弹、评状等形式也各具特色,它们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

评曲以琵琶、月琴等乐器为伴奏,通过音乐的和声,表现出戏曲的韵味;评弹则以弹拨乐器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琵琶、古琴等乐器的演奏,表现出戏曲的独特魅力;评状则是以快板说唱的形式,讲述故事情节,通过快速的语速和生动的表情,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在现代社会,曲艺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它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魅力。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曲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不少曲艺表演者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将曲艺表演推向了更广泛的观众。

同时,一些文化机构也在积极推动曲艺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举办曲艺表演、举办曲艺比赛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为曲艺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艺术欣赏赏析中国传统戏曲

艺术欣赏赏析中国传统戏曲

艺术欣赏赏析中国传统戏曲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剧种、表演形式和受众体验三个方面进行艺术欣赏赏析。

一、剧种的多样性中国传统戏曲包括京剧、豫剧、评剧、黄梅戏等多种剧种。

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剧情特点。

以京剧为例,其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演形式,强调歌唱与身段的配合。

而豫剧则以快板为主,趣味性和活泼性更强。

评剧则注重演员的念白表演,展现出幽默风趣的口才艺术。

黄梅戏则以其细腻的唱腔和委婉的唱腔而闻名。

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使观众能够欣赏到不同风格的表演。

二、表演形式的魅力中国传统戏曲注重角色扮演,演员通过化妆、服饰和动作等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

演员的表演技巧和功底决定了角色的形象和情感表达。

他们通过舞台表演,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戏曲表演中,舞台化妆和服饰的精细程度令人惊叹,能够将观众带入戏剧的虚拟世界中。

同时,戏曲表演中丰富多样的动作和身段也给观众带来一种视觉冲击,增加了观赏的乐趣。

三、受众体验的综合互动中国传统戏曲在表演形式中强调观众的参与和互动,与现代戏剧有很大的区别。

观众可以通过鼓掌、喝彩等方式与演员进行互动,甚至通过应和的方式参与到演出中。

这种互动能够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与沉浸感,使其更好地理解剧情和情感表达。

同时,观众的赞赏和反馈也对演员的表演有着积极的影响,激励演员们更加投入地表演。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艺术形式,通过其剧种的多样性、表演形式的魅力和受众体验的综合互动,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欣赏。

通过欣赏赏析中国传统戏曲,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其独特之处,并从中汲取艺术的启示与享受。

戏曲作品赏析

戏曲作品赏析

戏曲作品赏析
戏曲作品赏析
戏曲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艺术价值。

在中国,戏曲被誉为“国粹”,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让我们来赏析几部经典的戏曲作品,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和艺术价值。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爱情戏曲。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最终两人在仙境中相会,柳梦梅也得以续娶杜丽娘的故事。

该剧语言优美,情节动人,人物形象鲜明,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经典之作。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爱情戏曲。

该剧讲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该剧以其深邃的意境、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中的“冠冕”。

除了上述两部戏曲作品外,还有许多其他经典的戏曲作品,如《红楼梦》、《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这些作品都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中国戏曲艺术宝库增添了瑰宝。

戏曲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花木兰戏曲鉴赏

花木兰戏曲鉴赏

花木兰戏曲鉴赏《花木兰》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经典之作,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通过对这部戏曲的鉴赏,我们可以体味到其中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下面将从戏曲表演、剧情内容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对《花木兰》进行全面解读。

首先,戏曲表演是《花木兰》中的一大亮点。

它以唱、念、做、打、舞五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用声音、动作、道具等多种手法来展现故事情节。

戏曲演员们以饱满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塑造了富有个性和魅力的角色形象。

比如,木兰化身战士的勇敢气概、她和家人的亲情故事,以及她与将军的婚姻之间的情感纠葛等情节都通过戏曲表演的形式淋漓展现。

观众们不仅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还能够感受到戏曲演员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演艺功底。

其次,剧情内容是《花木兰》的核心魅力所在。

这部戏曲讲述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真实故事:花木兰代父从军,在军队中英勇抗敌的同时,她还面临着女儿身份的暴露和内心情感的矛盾。

这样的剧情设置使得观众们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也能够从中感受到勇敢、坚强、孝顺等传统美德的力量。

通过木兰的形象,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坚韧和无畏,在这个强调男权主义的社会背景下,木兰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性也能够承担起男性的责任。

最后,人物塑造是《花木兰》的另一个亮点。

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木兰的坚毅和勇敢、将军对木兰的怜爱与父爱、木兰的姐姐们的温暖与理解等等。

这些个性形象通过戏曲表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观众们能够更加深入地去理解每个角色所承受的压力和情感变化。

通过《花木兰》的鉴赏,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高超的戏曲表演技艺,还能够从剧情和人物塑造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不论是对于观众还是艺术工作者来说,这部戏曲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告诉我们,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保持勇气和信念,就能够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

正是因为《花木兰》中那种坚强和勇敢的力量,使得这部戏曲在百年之后仍然能够感动和鼓舞着人们的内心。

戏曲鉴赏课心得体会

戏曲鉴赏课心得体会

篇一:戏曲鉴赏浅谈《四郎探母》摘要:京剧《四郎探母》是一出百演不衰的经典,是现代京剧发展的一个小符号。

梨园有称“探不完的母,过不完的关”指的是两出经典大戏,一出是伍子胥过昭关的《文昭关》,另一出便是《四郎探母》。

《四郎探母》中杨四郎身处异乡独活十五载,在战火重燃之际,发现来军将领是自己十五年未见的家人,突出关卡只为见母亲一面,孝子之情感动天地,与母亲相见之后,又不忘铁镜公主之情,毅然返还,实在重情重义。

但有关杨四郎的忠义却在现代社会引起了广泛讨论,本文将在对《四郎探母》这出戏进行赏析的同时,对杨四郎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深入讨论,并以现代视角分析“忠义”在当下的时代意义。

关键字:四郎探母忠孝道义正文京剧《四郎探母》,这是说的杨家将的故事。

在北宋时期,杨家为抵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南侵全家共同抗击敌军。

杨家共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后来又收了一个义子,分别排行为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姐,九妹。

他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在民间广为传颂。

在金沙滩一战中,杨家将也在这场恶战中损失惨重,杨四郎的命运被彻底改写。

大郎,二郎,三郎战死,五郎出家,四郎被俘。

作为俘虏的四郎改名换姓,被压到萧太后面前,萧太后见此人长的相貌堂堂,又让他试了武功,十分满意,便把铁镜公主嫁给了他。

弹指一挥间,十五年就这样过去,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相敬如宾,还有了大阿哥,虽说萧太后和公主对她很好,但思乡之情却时刻煎熬着他。

直到有一天,杨四郎听说宋王朝皇帝御驾亲征,率领杨家将向北方开来,驻扎在雁门关内。

杨四郎决心要去见母亲一面,无奈关卡重重会面遥遥无期。

只得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铁镜公主并求助于她,在铁镜公主的帮助下,杨四郎拿到萧太后的令牌,悄悄潜到宋营,得以与母亲家人见面,十五年的相思衷肠一朝诉。

但是杨四郎感恩铁镜公主的贤德善良,与家人匆匆一聚之后,又返还回到铁镜公主身边。

《四郎探母》不管是从艺术手法上,还是人物刻画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尤其是舞台上唱腔优美,受到一代代戏迷追捧。

戏曲赏析豫剧花木兰

戏曲赏析豫剧花木兰

戏曲赏析豫剧花木兰豫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它源自河南地区,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豫剧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其中《花木兰》便是其中之一。

《花木兰》是一部以古代女英雄花木兰为主角的传统戏曲剧目,曾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深受观众喜爱。

今天,我们就来对豫剧《花木兰》进行一番赏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花木兰》的故事情节。

故事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战功赫赫,最终被封为将军的传奇故事。

在剧中,花木兰的形象被塑造得十分英勇坚毅,她不畏艰险,顶住了重重考验,最终成为了一名英雄将军。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豫剧《花木兰》的表演形式也是其魅力所在。

豫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它有着独特的唱腔、表演方式和服饰。

在《花木兰》中,演员们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他们的唱腔婉转动听,表演技巧娴熟,能够将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豫剧的服饰也是其一大特色,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配以精美的头饰,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再者,豫剧《花木兰》的音乐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豫剧的音乐有着独特的旋律和节奏,能够有效地增强剧情的氛围和情感的表达。

在《花木兰》中,音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增强戏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豫剧《花木兰》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能够给人带来愉悦的听觉享受。

最后,豫剧《花木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是其引人入胜的地方。

《花木兰》是一部以古代女英雄为主题的戏曲剧目,它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坚韧、聪慧和勇敢,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英雄主义和家国情怀的崇尚。

通过《花木兰》,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代女性的风采和魅力,还能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孝、勇敢和责任的追求,这种文化内涵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豫剧《花木兰》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的戏曲剧目。

它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精彩的表演形式、优美的音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观众的目光,让人流连忘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赏析及感受
戏曲发生发展的历程,十分曲折,我们已无法详尽地去描述它如今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戏曲,是中国瑰宝,曾经处处留有痕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渐渐成了一种传统,积淀在人的心底。

我们只有努力的去宣传它,让更多的下一代欣赏它,却不知道怎样能让它融入现在的社会观念中。

戏曲的发展,一样需要人才,经济等的支持所谓出人才,又是多种多样的人才。

不仅要有精通业务的编剧、导演、演员等,也要有精通行情、通晓变化的各级决策人物。

包括剧团团长、文化局长、以及更上一级的领导等,均应视为人才的范围。

然而,有了人才还不行,还要人尽其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也许是现在戏曲人才的稀少,所以我们才有太多的人没有办法发现戏曲的魅力。

戏曲舞美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艺术功能。

实现这种艺术功能,主要由戏曲舞美中的三个要素——服装、道具、化妆来完成,这三个要素共同为塑造人物外部形象服务。

戏剧舞美能够营造典型环境,为演员的表演搭建有效的平台,渲染舞台气氛。

民间文化也对戏曲有很重要的影响。

以诗、乐、舞为主体的中国戏曲,始终承继歌舞演故事的艺术形态。

它从一开始,就发生在民间。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虽然地域曲种之间,经常发生对峙、争胜、撞击和融汇,但每次动荡的结果,总是使戏曲进人新的阶段。

它历经升降沉浮的变迁,最终仍以上述基本形态延续,形成中国独特的戏曲文化。

正是戏曲极强的地域性艺术特质,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才能够让中国戏曲能够生生不息,有强烈的延续能力。

来自民族、民间的乐、舞、故事,在撞击融汇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了戏曲体制。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戏曲起自巫觋”。

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说:“歌来自民间的谣曲俗调……,舞来自百戏杂陈的广场……,故事起于众人口语的流传……”。

歌舞故事显然是经过民间的反复实践与筛选,最后才触汇在一起,形成“戏”的雏形。

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各地风俗民情的不同。

又形成多样的创作风格。

虽然今日区域地理学只承认地理因素是造成区域文化、艺术传统特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并不认定是决定因素,但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我们的戏曲也在历史的发展中,产生了精华与糟粕。

它的受众面最广,影响也最大。

许多社会低层的民众,就是通过看戏,懂得了事理,学会了做人。

戏曲反映爱情婚姻等题材,不胜枚举。

可以说“十部传奇九相思”。

相当多的剧目体现了丰富的人民性,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愿望、追求、抗争和理想。

但也有不少剧目含有封建思想的毒素。

传统神鬼戏有三种类型:一是主要表现神鬼的,二是神(鬼)人各一半的,三是以人为主,插些神啊鬼的做调料的。

优美的神话与健康的鬼戏是主流、是精华,是人民的想象、借喻和寄托。

但戏曲剧目中,神话与迷信是交织在一起的,而迷信则是蒙蔽、愚弄人民的糟粕。

有人问:封建道德的忠、孝、节、义,能不能继承?郭汉城说:“道德是有阶级性的,地主阶级有地主阶级的道德观,古代人民也有人民自己的道德标准。

”戏曲中写劳动人民的重头戏不多,但涉及劳动人民的戏却很多,是歌颂、是贬抑,须要分辨和认识。

正面的容易认识,带有阶级偏见的也容易识别,但糟践、嘲弄劳动人民的某些缺点,或侮辱、丑化劳动人民的生存状况,而且多用调侃、戏耍的态度,不真不假的语调,不痛不痒的手段,这就让人难以识别了。

传统戏曲中清官戏很多,如平冤狱、反对权贵的贪、暴,也涉及到棘手的案件等问题。

清官戏在群众中影响很大,而且源远流长,象包拯、海瑞、况钟,人们耳熟能详、妇孺皆知,是戏曲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元杂剧《窦娥冤》、明清传奇《珍珠记》等。

这些戏都有它产生的背景,元代残酷的种族统治,明代宦官、奸臣当道,清代变明代包公戏的为民
请命,而直接由包公断案,反映了人民的强烈愿望。

可以说清官戏一是反映了现实,二是表现了作家的理想,三是反映了群众的情绪,寄托了他们的希望。

这就是清官戏得以广泛认同,并广为流传的根本原因。

但是这些清官戏又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前提,对此,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呢?回答是很难的。

但唯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审慎地、批判地加以说明,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在我去国家大剧院观看《宇宙锋》时,我才深深的被戏曲迷住了。

美艳坚毅的赵艳蓉、俊俏风流的匡扶、坚持正义的匡洪、潇洒自如的秦二世、狡诈多端的赵高……汉剧与京剧渊源颇深,因此观看《宇宙锋》的过程就像是一次京剧的“寻根”之旅。

大幕还未拉开,一段悠扬的唱腔抢先响起,猛一听似乎就是京剧唱段,但细细听来会发现它的发音吐字要比京剧柔和一些。

“陈派”的反二黄唱腔,则圆润婉转,清秀悦耳,几段唱腔就将奇女子赵艳蓉的形象勾勒出来。

汉剧的表演则更为细腻,很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人物情感挖掘得更深。

汉剧舞台“后起之秀”王荔饰演的赵艳蓉,特别注重人物内心和性格的刻画。

那由慢到快难度极高的功力,让观众感觉美不胜收,连连以热烈的掌声回馈。

及至全剧高潮的“装疯”一段,情绪层层递进的唱腔,配合着左顾右盼的眼神,不断摇摆的步态,将赵艳蓉的无奈与悲伤细腻地呈现在舞台上。

真的很震撼!
慢慢走上了喜欢戏曲的道路,我更希望以后,我能够在戏曲中,看到值得学习的生活态度。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地理科学班
赵琳
11009000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