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与服饰艺术赏析剖析

合集下载

分析戏剧中的舞台表演和服装造型

分析戏剧中的舞台表演和服装造型

分析戏剧中的舞台表演和服装造型戏剧中的舞台表演和服装造型是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仅是演员展示角色形象和情感表达的工具,更是通过舞台表演和服装造型,将戏剧的故事情节和主题传达给观众。

舞台表演是戏剧中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之一。

演员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等多种手段,将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给观众。

舞台表演需要演员具备扎实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内心体验,以使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舞台表演也需要演员与舞台布景、灯光和音效等元素相互配合,形成一种完整的艺术效果。

在舞台表演中,演员的服装造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服装不仅仅是演员身上的外衣,更是角色形象的一种呈现方式。

通过服装的选择和设计,可以凸显角色的特点和身份,增强角色与观众之间的沟通和共鸣。

例如,在历史剧中,演员的服装可以通过色彩、图案和款式等元素,展现出特定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形象。

而在现代戏剧中,服装的造型可以通过时尚元素和个性化设计,突出角色的个性和情感。

舞台表演和服装造型的成功与否,离不开导演和设计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

导演需要根据剧本的要求和主题,确定舞台表演和服装造型的整体风格和风貌。

设计师则需要根据导演的要求和演员的形象特点,进行服装的设计和制作。

通过与演员的沟通和合作,设计师可以根据角色的需求,选取合适的面料、颜色和款式,打造出符合角色形象和情感表达的服装。

除了舞台表演和服装造型,舞台布景和灯光也是戏剧中不可忽视的元素。

舞台布景通过场景的搭建和布置,营造出角色所处的环境和氛围,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

而灯光则通过光线的明暗、色彩和变化等手段,突出角色和情节的重要性,引导观众的视线和情感关注。

总之,戏剧中的舞台表演和服装造型是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服装的设计,将戏剧的故事情节和主题传达给观众。

舞台表演需要演员具备扎实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内心体验,而服装造型则需要导演和设计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

豫剧旦角服饰形象研究

豫剧旦角服饰形象研究

豫剧旦角服饰形象研究豫剧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而豫剧旦角是豫剧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她们的角色形象和服饰在豫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豫剧旦角的服饰形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还体现了传统的创作美学和演出技巧。

本文将从豫剧旦角的服饰形象入手,对其进行一番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豫剧的文化传统。

一、豫剧旦角的服饰特点1. 艳丽多彩豫剧旦角的服饰在色彩上非常艳丽多彩,通常采用红、粉、黄、绿等明亮的颜色。

这些色彩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和吉祥的色彩,与豫剧的主题和气氛相得益彰,能够更好地凸显角色形象的喜庆和祥和,也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使其更加专注在舞台上的表演。

2. 造型独特豫剧旦角的服饰造型也非常独特,通常有着高耸的头饰、宽大的衣袖和长长的裙摆,整体上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这种独特的造型不仅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仪态庄重的审美追求,还能够帮助演员更好地展现角色的气质和神态,增强角色形象的立体感和美感。

3. 细节考究豫剧旦角的服饰在细节上也非常考究,通常会使用金线、绣花、珠边等装饰物,使服饰更加精致华丽。

这些细节的加工不仅体现了制作者的用心良苦,也能够增加演员的仪态和风采,更好地展现角色的美感和魅力。

1. 古典美女在豫剧中,旦角通常扮演着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包括贤妻良母、宫廷皇后、富家小姐等。

无论是哪一种角色,旦角的服饰都能够很好地展现其古典美女的形象。

经过精心设计的服饰使得旦角更加美丽动人,更符合传统观众对于美好女性形象的期待,也更能够打动观众的心弦。

2. 女扮男装在豫剧中,旦角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类型,那就是女扮男装。

女扮男装的旦角需要穿着男性的服饰扮演男性角色,因此她们的服饰通常更加庄重和宽松,以体现出男性的阳刚之气。

即使是扮演男性角色,豫剧旦角的服饰也仍然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其独特的女性魅力,让观众对角色形象充满好奇和想象。

3. 神话仙女除了扮演现实中的人物,豫剧旦角还经常扮演神话传说中的仙女角色。

越剧服饰艺术地域性文化特色探析

越剧服饰艺术地域性文化特色探析

越剧服饰艺术地域性文化特色探析越剧是我国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源自浙江嵊县的嵊州戏,后来逐渐形成独特的越剧风格。

越剧服饰艺术是越剧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地域性文化特色对越剧的表演和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越剧服饰的历史渊源、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特点等方面来探析越剧服饰艺术的地域性文化特色。

一、历史渊源越剧服饰艺术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的嵊州戏。

嵊州戏是一种流行于浙江嵊州地区的地方戏曲,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戏曲表演中,服饰是扮相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角色和不同时代的特点。

随着嵊州戏的发展,越剧服饰逐渐形成并且发展完善。

越剧服饰不仅吸取了嵊州戏的传统元素,还融合了其他地方戏曲的服饰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越剧服饰。

二、地域文化特色越剧服饰艺术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精致细腻:越剧服饰以其精致细腻而著称。

女性角色的服饰多以绸缎、丝绸等面料为主,色彩鲜艳,绣花镶边,配以金银首饰,给人一种华丽、高贵的感觉。

男性角色的服饰则注重线条的简洁和立体感,体现出刚毅、阳刚的形象。

2. 鲜明的地方特色:越剧服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

浙江地区的服饰多以绣花装饰,如腰带、鞋靴等都有独特的风格。

而在其他地区,服饰也会根据当地的传统文化特点进行调整,形成地方特色。

3. 历史传统的传承:越剧服饰艺术也是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

越剧服饰的设计、制作和佩戴方法都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化的传统工艺流程。

制作工艺因地而异,每个地区的服饰制作都有着独特的传统技艺和工艺流程。

三、艺术特点越剧服饰艺术的地域性文化特色还在于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色彩搭配:越剧服饰的色彩搭配非常讲究,通常是通过色彩的冷暖对比和明暗变化来突出角色的性格特点。

角色性格刚毅的通常服饰颜色会比较深沉,而性格柔和的则服饰颜色会比较柔和。

2. 精湛的绣花工艺:越剧服饰上的绣花工艺精湛细腻,花样繁复,富有变化。

浅析京剧艺术中京剧服饰的表现作用的论文_0

浅析京剧艺术中京剧服饰的表现作用的论文_0

浅析京剧艺术中京剧服饰的表现作用的论文浅析京剧艺术中京剧服饰的表现作用京剧蕴含了许多中华民族的印记,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被称之为国粹。

京剧在我国已有200多年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民族之瑰宝,是人们精神世界里一朵璀璨的奇葩。

京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形式,其不仅要有优秀的表演,同时还要与音乐、舞台、美术等共同配合才能塑造出京剧艺术精品。

其中,京剧服饰在京剧艺术中的表现作用至关重要,其对于塑造表演角色的外部造型和人物形象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京剧艺术中的京剧服饰在京剧艺术中,京剧服饰的艺术价值往往通过其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外表表现出来。

京剧服饰又称之为“行头”,代表各种角色穿戴的总称,具体类别包括长袍、短衣、铠甲、盔帽、靴鞋以及相关饰品等。

以戏衣为例,其名目就十分繁杂,主要包括蟒袍、官衣、箭衣、靠、披、褶子等20余种。

按照色彩可分为上五色和下五色两种。

按照质地可分为缎、绸、布等。

而戏衣纹饰又包括龙、凤、花、鸟、虫、鱼、水、云等。

根据不同的色彩和纹样,戏衣的穿戴搭配也有所不同,也因此戏衣看起来绚丽多彩且表现力丰富。

其中,武生所穿褶子大都绣有飞禽;小生所穿褶子大都绣有花卉;贫寒书生所穿褶子大都补有不规则的杂色绸子,名曰富贵衣;皇帝穿黄蟒;大臣穿红色或紫色蟒;地方官穿官衣;小姐穿衣裙;丫环则穿坎肩或裙子。

因此,京剧人物只要一出场,不必听其唱腔唱词,观众就能够对剧中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地位等有了大致了解,这就是京剧服饰的表现作用。

二、京剧艺术中京剧服饰的表现作用(一)表现不同的人物类型京剧表演为了更好地处理各类人物可以划分成各种行当,并且规定各种行当通过特有的动作、唱念、翻打等手段来完成人物的塑造。

京剧服饰与京剧表演相同,为了表现不同的人物类型,也可以进行分类,具体包括大衣、二衣、三衣、盔帽等各类专业行当,每个行当的工作范畴与任务使命又有所不同。

现以大衣为例进行简述。

作为京剧服饰内部分工的行当之一,大衣的存在主要是为演员创造角色提供服务。

中国戏曲元素在服装表演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戏曲元素在服装表演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戏曲元素在服装表演中的应用分析作者:张原武杉鸣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8期摘要:中国戏曲艺术不仅是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范本,更象征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于世。

本文以戏曲的起源与发展为切入点,从中国戏曲元素中的色彩、纹样和人物造型在服装表演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索中国戏曲元素与服装表演两者的美学渗透,为戏曲元素对服装表演的启发提供现代的解读方式。

关键词:戏曲元素;服装表演;应用中图分类号:TS9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4-0141-01一、戏曲的起源与发展戏曲,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戏剧。

是从春秋时期的奴隶制过渡到到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从祭奠鬼神的原型上发展而来的。

历经历朝历代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的戏曲得以保存并吸收和借鉴多种艺术精华,成为如今的结合美术、舞蹈、小说、诗词、杂技、武术甚至宗教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

并具有舞台道具形式美、妆面造型意象美、服装设计和谐美和表演形式多元化等特点。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将中国戏曲元素与服装表演的妆容、服饰、音乐、舞美相结合,将中华戏曲艺术的特性通过服装表演来展现出来,不仅是现代时尚与传统艺术的碰撞,更能吸引更多国内外人士了解中华文化,具有一定的广告效应与传播能力。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戏曲元素的文化内涵丰富、社会认同感普遍、装饰性与美观性兼备等特性在服装表演应用中,不但能满足消费者追求个性的心理,也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能为服装行业带来巨大的产业财富。

三、戏曲元素的分析1.戏曲元素—色彩。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某种颜色所代表的大众情绪是相似的,在戏曲舞台上,相似的颜色也代表相似的文化内涵。

色彩是视觉传达过程中的主要媒介,在戏曲舞台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也是情感传达的重要方式,不同的色彩运用反应了该时代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

2.戏曲元素—纹样。

戏曲元素中,还会通常运用纹样来变现人物的身份、品质、性格、特点等。

浅析戏曲程式与戏曲服饰的可舞性

浅析戏曲程式与戏曲服饰的可舞性
比。
京 剧《 貂蝉 》 中 的貂 蝉 , 手舞 1 2尺 的水 袖 , 在 董卓 面
前 左抖 右 抛 、 顾 盼神 飞 , 以袖 相戏 、 有 意取 悦 于 董卓 的欢心 。 通过 水袖 的舞 , 流 露 出貂蝉 似真 犹假 的娇 姿
媚态。 戏 曲服饰 的程式 也 因不 同剧种 的发 展 而创新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形 式 表现 在对 可舞 性 的影 响上尤 为 明显 。 程式 是 在稳定 中不断 发展 的 。正如 戏 曲表 演 一 样。 戏 曲服饰 的程 式也 会不 断地 注入 新 的元素 。 程 式 的外 因有 很 多 , 如文化 、 政治、 经济 、 市 场 等 时代 背 景。 演 员和 观众 审美 观念 的影 响最 为突 出 。 如 清朝 末 年 戏 曲服饰 在 规矩之 外 而加入 的箭 衣 、旗装 、袄 裤 等; 清末 出现 的改 良戏衣 ; 梅 兰芳 改 良的古 装 , 又 如
差别 。 就地方 戏 的服装 而言 ,则具 有相 对的 灵活性 和
值—— 程式 美 。表 演 程 式是 用 歌 舞手 段 反 映生 活 、 故 事 的表 演技 术格 式 , 而服 饰 程式 是 指戏 曲人 物 的 穿戴规制 , 角 色 行 当都 有 其 固定 的服 饰 、 道具 和化
妆, 它是 对生 活 自然形态 进行 艺术 概括规 范 . 通过 长 期 的探 索 , 不 断强 化形式 美 , 最终才 概括 形成 的一套 有 高度 艺 术真 实 的穿 戴 规制 , “ 宁 穿破 ,不穿 错 。”
戴 的装 饰性 附件 较 多 。此 类 样 式 , 虽 在 腰 际没 有 采 用 宽 松 的处理 。 但 对 于可舞 性 、 美 观并无 多 大妨 碍 。 2 、 色彩 上 多 用 中 间 色 , 较传 统 戏 衣 的下 五色 有 很大 的丰富 , 在纹 饰 上多 用边 花 、 角花 、 暗花 , 力 求 简 洁、 淡雅 , 这 同 传 统 戏 衣 的浓 重 的装 饰 风 格 恰 成 对

戏曲服装介绍分析

戏曲服装介绍分析

【彩绣粉红色女大靠】
【平金银绣天青色太极图八卦衣】
戏曲舞台上凡扮演道家、仙官、军师等人物的角色必须穿 八卦衣。
最有代表性的为诸葛孔明。孔明出场除偶尔穿鹤氅外,几乎全 穿八卦衣。身穿八卦、太极图,表示通晓天文、地理,智谋非 凡。用色以沉着的醤紫、天青、宝蓝、黑色等为主,绣以平金 绣。
【平银绣天青色云鹤法衣】
扮演平民百姓或老仆常用的服装。穿用人物有《三娘教子》中 的薛保,《打鱼杀家》中的萧恩,《青风亭》中的张元秀。
黑绉缎富贵衣】 富贵衣,素褶之一,又称为“穷衣”。戏曲舞台上扮演穷困潦 倒的人物时穿着,生行中小生、老生均适用。
【蓝兵衣】 这是早期戏曲舞台上扮演兵卒或勇士的服装,又称号衣。
“上手”军服为土黄色,“下手”军服为宝蓝色。
【团花男帔】
【彩绣驼灰色男帔】
戏曲舞台上扮演名士、老年官员及员外等的便服。男帔的色彩 有紫、蓝、天青、香墨绿等;皇帝的便服为明黄、杏黄帔等。 用平金绣和彩绣,色彩庄重、沉着或富丽堂皇。多用寿字、仙 鹤、五福(蝠)捧寿、宝相花、草龙、圑龙、博古纹、汉瓦等图 案。
【三蓝彩绣黄色凤凰女帔】
戏曲舞台上扮演皇后、贵妃、公主等的専用服装。明黄、杏黄 均属皇家専用色彩,制做时力求富丽堂皇。
戏剧服装的未来发展仍有待我们去全面了解戏剧历史、服饰演变、考证历史 上优秀戏剧的成功经验,从而发展对戏剧服装更深入的认识,发掘戏剧服装表现 形式更新的领域。
【三蓝绣明黄色团龙制度衣】 这是戏曲舞台上扮演孙悟空的专用服装。孙悟空是个武艺高强、 神通广大、敢于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神话中人物。
【平金绣团龙杏黄马褂】
朝廷中以奖赏“御赐黄马褂”为最高荣誉。但受奖的功 臣们只有当国家举行大典时才能穿一次,平时则要高高供 奉在祖宗堂上,以示荣耀。

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分析

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分析

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分析【摘要】戏曲表演技巧在塑造艺术形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乐节奏的运用可以加强戏曲表演的氛围和情绪,从而深刻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

动作表演通过细腻的动作和舞蹈,能够生动地展现角色的身份和情感。

表情演绎则是通过面部表情来传达内心感情,使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服装道具和台词表演的运用可以更好地诠释角色的身份和背景。

最终,综合运用各种戏曲表演技巧可以将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呈现给观众,让角色更加鲜活和立体。

戏曲表演技巧的综合运用不仅可以提升角色形象的表现力,也可以让观众更好地沉浸在戏曲的艺术世界中。

【关键词】戏曲表演技巧、艺术形象、音乐节奏、动作表演、表情演绎、服装道具、台词表演、综合塑造1. 引言1.1 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分析戏曲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艺术形式,在演出过程中,戏曲表演技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戏曲表演技巧不仅仅是为了表演的流畅和精彩,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技巧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内核。

戏曲表演技巧涵盖了音乐节奏、动作表演、表情演绎、服装道具运用和台词表演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才能真正实现对艺术形象的塑造和呈现。

本文将从戏曲表演中的音乐节奏、动作表演、表情演绎、服装道具运用和台词表演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这些技巧在塑造艺术形象中的作用和影响,最终总结出戏曲表演技巧综合运用对艺术形象的综合塑造。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发挥这些技巧的作用,从而提升戏曲表演的艺术水平和表现力。

2. 正文2.1 戏曲表演中的音乐节奏对艺术形象的影响戏曲表演中的音乐节奏对艺术形象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节奏是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给观众带来情感上的共鸣,也能够帮助演员更好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音乐节奏可以帮助演员更好地掌握角色的情绪变化。

在戏曲表演中,音乐往往会根据角色的情绪变化而有所变化,演员可以通过音乐的节奏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波动,从而更好地表现出角色的情感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表演与服饰艺术赏析课试题壹自选2~3幅代表性的(了解,喜爱的)东方戏曲的截图。

试题贰写三个以上与戏曲相关的成语。

粉墨登场,锣鼓喧天,有板有眼试题叁自绘2~3幅戏曲脸谱试题肆浅论戏曲的1主要分类2艺术特征3表现方法4神韵寓意我国273个戏曲剧种中, 有5个戏曲剧种脱颖而去,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越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全国第二大剧种。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用来招待外宾,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是影响最广的地方剧种。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剧,中国汉族戏曲剧种、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俗称“二黄”,又有“楚剧”、“汉调”两种叫法。

它为湖北主要的戏曲剧种。

晋剧,汉族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

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外省称之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

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

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

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

好的剧本更需要好的导演来驾驭,来将作者意图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观众。

只有他们真正做到了珠联璧合,一个戏才能在舞台上大放异彩,才会吸引观众,我们的戏曲艺术才能得以繁荣。

戏曲里有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最后的审美家园。

所有从事戏曲艺术的人当不忘坚守,并将它的美学神韵发扬光大!试题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戏曲的审美特征中国戏曲艺术具有瑰丽无比的美,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极其珍贵的瑰宝。

它是一种全方面感知美的有效形式。

戏曲讲究“手、眼、身、心、法、步”的规范化,动作的运动线的圆曲,动作本身的圆润柔顺,从中品味流动的线条美、声韵美和其中的诗情画意。

从民族习惯和审美趣味来说,欣赏观念与西方有所不同。

民族戏曲比较着重追求“精、气、神”的有机统一,“念、唱、做、打”的互相补充,即首先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丰满、真实的性格,把“纯技术”的表演放在第二位。

这一点也成了我们评价中国民族舞剧时应当依据的标准。

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有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和写意性。

戏曲的综合性,就是将不同的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

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在赋予舞台时间、空间以极大的自由,完全打破了西方戏剧“三一律”的结构形式;其次,在具体反应、表现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戏曲同样采用虚拟的手法,比如以桨代船、以鞭代马等。

戏曲中的许多表演程式,都是按照艺术美的原则,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舞蹈化的特征,这也就是戏曲的程式性。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讲求虚实结合、以一当十、传神写照、写意抒情。

中国画崇尚空灵、意境及笔墨之趣,中国诗讲究要有神韵,简而言之,中国艺术典范的核心就在于它的写意性。

中国戏曲无疑也是一种写意型的艺术形态。

除了上述三项表演艺术特征无不与写意性相关联以外,即便是戏曲剧作本身,在其故事结构、人物安排、唱词处理等方面,也十分鲜明地表现出写意性特色。

在戏曲表演过程中,四大特征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他们被节奏统驭在一起,在戏曲表演中不停息地运动。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

以京剧为例,他的美感元素,主要有五个部分,即虚实自由转换、高度程式规划、服饰绚丽多彩、脸谱丰富多姿、以及声腔韵味独特。

一,虚实自由转换。

京剧的虚实结合艺术,在表演审美文化上独树一帜,与西方的写实表演不同,舞台上没有门,演员通过表演,门存在了;舞台上没有马,演员一个招式,马有了……二,高度程式规划。

京剧表情主要是由外而内。

对人物的内心表现,主要是用大段“念、唱、做、打、舞、手、眼、心、步”等京剧的程式动作。

所谓程式的“功夫”到了,演员内心的感悟有了,观众对这些程式动作理解了,自然也就“内外完美”了。

三,服饰绚丽多彩。

京剧界把服装叫行头,是各种角色穿戴的总称,它包括:长袍类、短衣类、铠甲类、盔帽类、靴鞋类以及附属于服装范畴的辅助性、服饰性的东西。

戏衣的色彩还分上五色,下五色。

质量上主要有缎、绸、布等。

由于色彩、纹样和质量的不同,以及穿戴上的不同搭配,使整个戏衣显得丰富多彩又富有表现力。

京剧服装传承了中国民族艺术的装饰色彩传统,大胆用色,色彩倾向鲜明,注重强烈对比。

又因为它是一种“刺绣之服”,金银线具有调和作用,所以,服装色彩既有强烈对比,又和谐统一,并且光彩灿烂,极为富丽。

现在京剧服饰的样式,基本上是仿明代的,以后又吸收清装、旗装的服饰特点。

四,脸谱丰富多姿。

“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

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和丑,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也有一定的格式。

人们根据脸谱就能分出角色的好坏善恶。

京剧脸谱还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

通过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

眼睛、额头和两颊通常被画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状,再加上夸张的嘴和鼻子,制造出所需的脸部效果。

五,声腔韵味独特。

京剧的声腔有别于其他戏曲的声腔旋律构成,有着一种特定的独特的声腔韵味,并受汉语语音的制约。

京剧声腔韵味内涵的形成,是通过发声吐字完成,是中国自《诗经》以来,延至元明清的歌唱艺术的“诗声一体”的再现,也是中国诗词歌赋以及宋元曲的“声诗一体”的范式。

试题陆东方戏曲服饰之戏装帔,中国戏曲服装专用名称,即对襟长袍。

程式性:是帝王、中级官吏、豪宦乡绅及其眷属在家居场合所通用的常服。

款式:对襟,半长大领,阔袖(带水袖,、左右胯下开衩,男帔长及足,女帔稍短(仅过膝,,阂身以平金或绒线刺绣图案纹样。

溯源:帔,源于明代贵族妇女的礼服—大袖褙子。

褙子原是窄袖,对襟大领很长,直贯底摆。

至明末,其袖式逐渐演变为大袖,领式也由长大领缩为半长大领。

戏曲服装“帔”即是在明代“褙子”基础上,经过装饰和美化后所形成的。

特点:帔的服装造型,虽然仍属于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的主流(宽袍大袖式),但它显然有别于“不壮不丽无以重威”的礼服—蟒袍。

比起蟒来,它突破了“全封闭式”的服装造型,以“对襟”造成自由开合的宽松感,以向下的两条垂直线给人以流畅修长的美感(由绾结演变成的两根飘带,也飘垂于胸前,成为了装饰)。

它算得上是一种“宽松式”的服装,文雅清秀,既符合人物闲居场合需要,又不失其华贵,更有助于表演。

帔的另一个特点是:男团花帔和女团花帔一般用于成对夫妇,色彩、纹样上完全一致,所以称作“对儿帔”,具有舞台画面的“整齐美”。

男。

女团花帔的这种规范性,鲜明地显示出了京剧服装所特有的艺术语汇。

质料:有大缎和绉缎两种,绉缎较轻柔,。

纹样:皇帝用团龙,皇后、贵妃用团风。

太后用团龙凤。

除此之外,视人物年龄身份,或用团花。

团寿字,或用枝子花。

色彩:皇室成员用黄色,状元登科、新婚典礼和喜庆团圆场合的夫妇用红色,老年人用秋香色,其余人物的用色没有严格界定。

刺绣:黄色帔用绒绣,其它色的帔或绒绣圈金,或平金绣。

靠:甲衣。

军中最庄严的战斗服装,高级将领所穿。

一,构成:全身共有绣片30余块。

靠领:靠的两个袖口是收紧的瘦袖。

靠身:分前后两片,上衣(甲衣)下裳相连。

靠肚子:肚子处,是一块比腰围要宽,长方形的,叫靠肚子。

靠肚子绣有凸出来的虎头或二龙戏珠等图案,现在有的经过改良也有例外。

一般说武生或武老生用“双龙戏珠”或“独龙”。

武花脸角色,性格粗扩豪放,一般用大虎头。

吊鱼:靠肚下边垂着的一扇,叫作“吊鱼”。

下甲:在大腿的两侧,系有两片长方形绣有鱼鳞图案的甲叶子,名为下甲,或靠腿。

演员经常把两片下甲提起来,进行一些舞蹈动作。

另外,靠腿和靠领可移作它用。

穿蟒或穿箭衣者围靠领,象征武将;单用两块靠腿者,象征丢盔卸甲的败将,具有符号意义。

三,源于清代将官之绵甲戎服。

此种戎服,以锦料为面,绸料为里,内衬丝棉。

它不象古代铠甲那样以甲片为主,仅在前后心及肩部等处缀有金属饰片,从总体看并无实战护身作用,而更象是一种礼仪用服,比起古代铠甲来具有很大装饰性。

“靠”即是在此基础上经过美化后形成的。

四,质料:大缎。

五,纹样:多为鱼鳞形或丁字形,也有龙和江牙等图案。

官衣是中下级文职官员的官礼服,凡出场的文职官员在处理公务时一般都穿官衣。

官衣与蟒衣一样,也是圆领右衽,长袍大袖,袖端加“水袖”,身后之两侧自袖裉以下有“摆”,穿官衣时,一般也要佩戴玉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