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唱念做打:秦腔表演艺术

家自出番 以来, 身后上打古浪锦旗二十四杆 , 上写扫南灭宋北 昌王 旗 号 ,今 不 能 马踏 你们 天 朝 ,誓 不能 罢 兵。 ” 紧 接着 岳 飞对 金 兀术 的道 白 “ 说是你往本帅身后瞧,本帅自兵 临疆场 ,身后上打锦绣彩 旗二十 四杆 , 上写精忠报国 , 今不能灭了你这金贼 , 救回二圣复立 宋朝誓不能罢兵。 ”通过这样的、戏 曲道 白艺术语言就直接 了当的 表达 出了岳 飞和金兀术各自发兵 的目的, 以及各 自十分坚决的政治
文化
一0 8 5—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 台艺术,需要 用有限的时间和局限的空 间,去表现漫 长的生活,去描பைடு நூலகம்写阔大的天地,那么他 就要 运用虚拟 手段 以及演 员 的生动表演制造 出弹性 的时空,而演员的生动表 演在戏曲的舞 台艺术 中占据不 可估量 的比重,所 以可以说 戏曲是 运用音乐化 对话和 舞蹈化 的动作 去表 现现 实生活的 ,即歌舞的手段 。也 即人们所 熟知 的 “ 唱、念、做 、打” 戏曲表 演 中的四种艺术手段 !
环球 市场信息 导报
投 稿热 线: 4 0 0 . 0 1 6 . 9 5 8 6
C N 1 1 - 3 4 5 9 / F I S S N 1 0 0 5 . 4 9 0 1
官方网 站h t t p : / / w w w . e m s 8 6 . c o m
总 第5 5 8 期 l 毒 . 謦 _ 笨
唱念撤| j 了 :秦腔袁演艺术
◎左 展
秦腔 ( 戏曲 ) ,是一种舞台表演形式的综合艺术,它的特点是 围绕 “ 美 ” 将众 多艺 术 形 式 有机 的结 合 在 一 起 形成 一 个 总体 ,而 在 总体 的共性中又能够体现出各 自的个性。戏 曲是综合艺术 ,包 含有文学、音乐、舞蹈等 ,除此之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 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 因素在戏 曲中都 为了一个 目的,即演故事 i 都遵循 一个原则 ,即美。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互为补充,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
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术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融合唱念做打各种艺术手段,为搬演故事、塑造人物服务。
早在汉代百戏中就有《东海黄公》的节目,通过武术和杂技,表演简单的故事。
唐代盛行歌舞,以载歌载舞著称。
宋杂剧演出分“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把歌舞、戏剧、杂耍集于一台,起了相互影响和融合的作用。
元杂剧在表演上已有简单的武打。
明代弋阳、昆山诸腔勃兴以后,在声乐和舞蹈技艺的结合方面渐趋完善。
清乾隆、嘉庆年间,徽调与汉调合流,继承昆、弋的传统,吸收各种地方戏的优点,逐步向京剧演变,大致到了同治、光绪前后,一个以唱念做打多样统一的完整艺术形式才臻成熟。
戏曲剧种为数众多,表演上运用的艺术手段各有侧重。
大抵搬演生活小戏的花鼓、采茶等系统的剧种,载歌载舞;由坐唱形式搬上舞台的滩簧、曲子等系统的剧种,侧重说唱;昆曲、高腔、皮簧、梆子系统的剧种,唱念做打四功并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剧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上述差别已逐渐缩小。
目前,各剧种大都具备了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段。
戏曲演员按照传统的规程,从小就从唱念做打几个方面接受严格的基础训练,充分掌握了基本的技法和程式,熟悉了各种音乐语汇和舞蹈语汇,而后才能进行艺术创造。
戏曲谚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领进门”是指口传身授的传艺,“靠个人”则指个人的揣摩、发挥与创造。
戏曲演员幼时一面苦练基本功,一面拍曲学戏,学会几出或十几出传统折子戏后,就开始登台演出,在艺术实践中逐渐学会体验角色,熟悉并发挥唱念做打的艺术功能。
戏曲表演的基本功——唱念做打

I2 9年 5月 刊 总 第 2 00 62期
幽 豳 豳翻 嬲厦 蕊戳 囝
戏 曲表演的基本功一
。 文/ 黄陵县总工会 张亚秋的 发 展 过 程 中 , 戏里 的独立 的 声乐表 演 ,而 是 塑造 发挥 唱 的功 能 , 以增 强 艺术 效 果 , 逐 渐融 合 了唱 念做 打等 多 种表现 手 人物 的重要 手 段之 一 ,一些 优秀 剧 给人 以美感 享受 。在 戏 曲里 ,唱作 段 ,为 演译 故 事 ,塑造 人物 提供 了 目,唱段 是 根据 剧情 的 需要 ,人 物 为主 要 艺术 手段 之一 ,它不 是单 独 可 行 的艺术 途径 。早在 汉代 的 百戏 性格 、思想 、情 绪发 展 的需 要来 安 运 用 的 ,而 是和 念 、做 、打 等 艺术 中,就 有通 过武 术和 杂 技来 表演 故 排 。通过 优 美 的音 乐形 象来 丰 富和 手段 有机 地融为一体的 。
戏 曲 念 白大 体 上 可 分 为 两 大 唱 学 习唱功的第一步是咕 的伴 奏是 由简 到繁 的 ,古老 剧 种 戈 嗓 、吊嗓 ,扩 大音 域 、音 量 ,锻炼 阳腔 。采用 一 唱众 和 的帮腔 形 式 , 类 :一种 是 韵律 化 的 [ 白] 韵 ,一种 歌 喉 的耐 力和 音色 ,还要 分别 字 音 仅 用简 单 的打击 乐 伴奏 形成 的 昆山 是 以各 自方 言 为基 础 ,接近 于 生活 的 四 声 阴 阳 、 尖 团 清 浊 、 五 音 四 腔 ,发 展 为兼用 笙 、箫 、笛 、琵 琶 语 言的 [ 自] 散 ,如 花雕 梅戏 的 安庆 呼 ,练 习 咬字 、 归韵 、喷 口润 腔等 等各 显 神通 弦乐 器 伴奏 ,音 乐 效果 语 、苏剧 的吴语 、 京剧 的说 白等 。 技 巧来 表现 人 物 的性格 、感情 与精 大 为增 强 。近代 戏 曲更 加重 视伴 奏 无论 韵 白或 散 白, 都不 是普 通 生活 神 状 态 。几 百 年 来 , 戏 曲美 学 中 的衬 托 作用 ,逐 渐增 多 了乐 器 的种 语言 ,而 是 经过 艺术 提炼 的语 言 , 直有 传 声与 传情 的分 歧 ,有 的则 类 ,并 密切 了声 乐和 器 乐 的配合 。 近 乎 朗 诵 体 , 具 有 节 奏 感 和 音 乐 侧 重音 色和 唱 腔旋 律 的美 ,讲 究 唱 也有 些剧 种 在主 要 唱段 中停 止器 乐 性 ,念起 来铿 锵 悦耳 。唯其 念 白是 出韵味 ;有 的 则着 重 中气 充 沛 、字 伴奏 , 由演 员独 唱 [ 清板 ] 以突 出 音 乐 语言 ,在 传 统剧 目中 ,唱和 念 , 正腔 圆,主 张 首先 要唱 出感 情 ,卓 声乐的表现力 。 才 能相 互 协 调 。 越 的演 员大 都把 传 声与传 情 结 合起 由于 唱词都 是诗 词体 ,句法 紧 做 做功泛指表演技巧, 一般 来 ,通 过声 乐 的艺 术感 染力 ,表 现 凑 精 练 ,文学 性较 强 , 因此更 便 于 又特 指 舞蹈 化 的形 体动 作 , 是戏 曲 剧中人的心 曲。 集 中抒发 情感 。此 外 ,在 叙 事 、写 有 别 于其他 表 演 艺术 的主 要标 志之 戏 曲 的 唱 ,从 来 不 是 穿 插 在 景 、 争辩 、斥 责等 场 合 ,一般 也 常
与京剧有关的词语

与京剧有关的词语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
形成于北京,流布于全国。
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京剧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程式。
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
与京剧有关的词语有:1、生旦净丑:戏曲行当的名称。
戏曲角色的分行十分细致,早先分为十行,后来才归并为生旦净丑四行。
生:指男子;旦:指女子;净:指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丑:指演滑稽人物,鼻梁上抹白粉,称小丑、小花脸等。
2、梨园弟子:梨园:唐玄宗时教练歌舞艺人的地方,后成为戏院或戏剧界的代称。
指歌舞戏曲艺人。
也作“梨园子弟”。
出自唐·白居易《长恨歌》。
3、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里的台上台下是个形象的比喻,“三分钟”和“十年”都是虚指,用来形容只有刻苦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相近谚语:“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与这句有很大的相似地方。
寓意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和成就,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磨练。
这在很多地方都用得到,用得比较多的是与表演和展示性质相关的领域。
4、唱念做打: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通常被称为“四功”。
唱指唱功,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习称四功五法的四功,即指唱念做打四种技艺的功夫。
5、余音绕梁:原义是音乐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余音:在音乐演奏之后耳边好像还有声音;梁:屋梁),后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
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6、珠落玉盘:珍珠落在宝玉盘子里。
比喻声音十分动听。
7、有板有眼:指说话,做事很有条理;或指说话的样子、语气有模有样。
8、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
9、锣鼓喧天:意思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唱念做打的意思

唱念做打的意思
【拼音】:chàng niàn zuò dǎ
【解释】: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通常被称为“四功”。
唱指唱功,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习称四功五法的四功,即指唱念做打四种技艺的功夫。
【近义词】:说学逗唱
【成语接龙】:唱念做打——打抱不平——平白无辜——辜恩负义——义无反顾——顾影惭形——形影不离——离合悲欢——欢忻鼓舞——舞榭歌台——台阁生风——风雨如晦
【造句】:
1、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呈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迷人风采。
2、所谓打破“京剧程式”,说白了就是对京剧两百多年来形成的一套“唱念做打”的格调进行革新。
3、锣鼓一敲、主演亮相,标准的京腔京调加上一板一眼的唱念做打,令人耳目一新。
4、京剧表演中的唱念做打,他样样精通。
戏曲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戏曲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戏曲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京剧国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京剧艺术的队伍,让京剧传播到世界各地。
戏曲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有哪些呢?下文是店铺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一)戏曲程式程式是戏曲运用歌舞手段表现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技术格式,它是戏曲的一种独特的表演技艺规程。
运用程式进行表演,是戏曲演剧方法的特点。
戏曲唱、念、做、打的四种表现手段,均各有自己的一套程式。
每一程式都蕴含着演员深厚的艺术功力。
戏曲程式分为表演程式和音乐程式两类:前者包括身段、工架、手势、喜怒哀乐等表情、各种武打套子等;后者包括腔调、板式、曲牌以及锣鼓经。
各种程式都有严格的规范,均按特定的法式组成,具有造型美、节奏美、韵律美和很强的表现力。
单项程式虽具有一定的生活内容,却不能构成独立的舞台形象,它作为一种规范化了的手段,是刻板的、固定的;但程式一旦和人物性格相结合,则是灵活的、可变的。
演员根据塑造某个具体舞台形象的要求,把若干程式按照生活逻辑和舞台逻辑组织起来,可以创造出无数个不同的舞台形象。
所以,程式既是相对的固定模式,又有丰富的可变内涵;它既是演员进行形象再创造的手段,又是演员体验生活、创造形象的结果。
(二)戏曲角色戏曲角色分为“生旦净丑”这四大行当,每一种行当又有细致的分工。
其中生行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
除红生和勾脸武生以外,生行一般都是素脸,内行术语称为“俊扮”,即扮相要求洁净俊美。
旦行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可细分为正旦、青衣、花旦、闺门旦、玩笑旦、泼荡旦、花衫、刀马旦、武旦、老旦等。
净又称“花脸花面”,主要扮演在性格、品质或相貌等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的男性人物,面部化妆勾画脸谱,演唱时运用宽音和假音,表演动作幅度大,以突出其性格、气度和声势。
净行分为正净、副净和武净三类。
丑行俗称“小花脸”,因化妆时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x,故而以“丑”为名。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戏曲表演地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地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地念白,二者互为补充,构成歌舞化地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地“歌”.做指舞蹈化地形体动作,打指武术和翻跌地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地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地“舞”.戏曲在长期发展地过程中,逐渐融合唱念做打各种艺术手段,为搬演故事、塑造人物服务.早在汉代百戏中就有《东海黄公》地节目,通过武术和杂技,表演简单地故事.唐代盛行歌舞,以载歌载舞著称.宋杂剧演出分“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把歌舞、戏剧、杂耍集于一台,起了相互影响和融合地作用.元杂剧在表演上已有简单地武打.明代弋阳、昆山诸腔勃兴以后,在声乐和舞蹈技艺地结合方面渐趋完善.清乾隆、嘉庆年间,徽调与汉调合流,继承昆、弋地传统,吸收各种地方戏地优点,逐步向京剧演变,大致到了同治、光绪前后,一个以唱念做打多样统一地完整艺术形式才臻成熟.戏曲剧种为数众多,表演上运用地艺术手段各有侧重.大抵搬演生活小戏地花鼓、采茶等系统地剧种,载歌载舞;由坐唱形式搬上舞台地滩簧、曲子等系统地剧种,侧重说唱;昆曲、高腔、皮簧、梆子系统地剧种,唱念做打四功并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剧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上述差别已逐渐缩小.目前,各剧种大都具备了唱念做打地艺术手段.戏曲演员按照传统地规程,从小就从唱念做打几个方面接受严格地基础训练,充分掌握了基本地技法和程式,熟悉了各种音乐语汇和舞蹈语汇,而后才能进行艺术创造.戏曲谚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领进门”是指口传身授地传艺,“靠个人”则指个人地揣摩、发挥与创造.戏曲演员幼时一面苦练基本功,一面拍曲学戏,学会几出或十几出传统折子戏后,就开始登台演出,在艺术实践中逐渐学会体验角色,熟悉并发挥唱念做打地艺术功能.缺少基本功,就失去创作地手段;仅擅基本功地技法和程式,也是难于创造鲜明地艺术形象地.基本功之一:唱学习唱功地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扩大音域、音量,锻炼歌喉地耐力和音色,还要分别字音地四声阴阳、尖团清浊、五音四呼,练习咬字、归韵、喷口、润腔等技巧.当演员掌握了这一切时,更重要地则是善于运用声乐技巧来表现人物地性格、感情与精神状态.几百年来,戏曲美学中一直有传声与传情地分歧,有地演员侧重音色和唱腔旋律地美,讲究唱出韵味;有地演员则着重中气充沛、字正腔圆,主张首先要唱出感情.卓越地演员大都把传声与传情结合起来,通过声乐地艺术感染力,表现剧中人地心曲.戏曲地唱,从来不是穿插在戏里地独立地声乐表演,而是塑造人物地重要手段之一.一些优秀剧目,安排唱段是根据剧情地需要,人物性格、思想、情绪发展地需要.通过优美地音乐形象来丰富和加强文学形象,诉诸观众地听觉感官,正象做和打通过优美地舞蹈形象诉诸观众地视觉感官一样.因而戏曲地唱,演员地技巧和修养都是决定艺术创造得失、高下地重要因素.对同一剧目地同一角色,由于演员地体验、理解不同,也由于唱腔唱法不同,逐渐形成了演唱上各种意趣不同地艺术风格.不同地剧种,对唱地运用也有所不同.有地唱得多,动辄三五十句,甚至超过百句.有地唱得较少,在剧中人动情地时刻才设置大段地唱腔.唱得多地剧种,往往以唱代念,或介乎唱与念之间,润腔较少.唱得少地剧种,大都在声乐艺术上刻意求工,对行腔度曲,进行高度地提炼.从戏曲发展地过程来看,唱腔地伴奏是由简到繁地.古老剧种弋阳腔,采用一唱众和地帮腔形式,仅用简单地打击乐伴奏.明嘉靖年间正式形成地昆山腔,发展为兼用笙、箫、笛、琵琶等管弦乐器伴奏,音乐效果大为增强.近代戏曲更加重视伴奏地衬托作用,逐渐增多了乐器地种类,并密切了声乐和器乐地配合.也有些剧种在主要唱段中停止器乐伴奏,由演员独唱“清板”,以突出声乐地表现力.帮腔形式,目前在一些高腔系统地剧种中仍旧保留着,作为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地手段.由于唱词都是诗词体,句法紧凑精练,文学性较强,因此更便于集中地抒发情感.此外,在叙事、写景、争辩、斥责等场合,一般也常发挥唱地功能,以增强艺术效果,并给人以美感享受.为了便于传达感情、唤起共鸣,曲词地文学性不尚典雅,而在于雅俗共赏、简洁明快、涉笔成趣.在戏曲里,唱作为主要艺术手段之一,它不是单独运用地,而是和念、做、打等艺术手段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为塑造人物服务.基本功之二:念念白与唱相互配合、补充,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地重要艺术手段.戏曲演员从小练基本功,念白也是必修课目之一.掌握了口齿、力度、亮度等要领之后,还须结合具体剧目,根据人物地特点和情节地开展,妥善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地节奏变化,达到既能悦耳动听,又能语气传神地艺术境界.戏曲念白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韵律化地“韵白”,一种是以各自方言为基础、接近于生活语言地“散白”如黄梅戏地安庆语、苏剧地吴语、京剧地京白等.无论韵白或散白,都不是普通生活语言,而是经过艺术提炼地语言,近乎朗诵体,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念起来铿锵悦耳.唯其念白也是音乐语言,在传统剧目中,唱和念才相互协调,而无凿枘之感.几百年来,在戏曲研究方面,有人重唱而轻念,有人重念而轻唱.明代戏曲理论家徐渭主张:“唱为主,白为宾”,并把念白称为“宾白”.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则极重视念白,认为“欲观者悉其颠末,洞其幽微,单靠宾白一着”.近代和现代戏曲演员亦各有侧重,戏曲界流行“千斤话白四两唱”地谚诀,说明念白具有不可低估地重要作用.实际上,戏曲演员塑造人物,大都善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种艺术手段地独特功能,而不局限于一得之功.唱和念不仅并重,而且要求安排妥贴,相互衔接,彼此和谐.在长期演出实践中逐渐生发出一些过渡形式,如叫头、哭头、起唱之类.基本功之三:做做功泛指表演技巧,一般又特指舞蹈化地形体动作,是戏曲有别于其他表演艺术地主要标志之一.戏曲演员从小练就腰、腿、手、臂、头、颈地各种基本功之后,还须悉心揣摩戏情戏理、人物特征,才能把戏演好.演员在创造角色时,手、眼、身、步各有多种程式,髯口、翎子、甩发、水袖各有多种技法,灵活运用这些程式化地舞蹈语汇,以突出人物性格上、年龄上、身分上地特点,并使自己塑造地艺术形象更增光辉.如在各种步法中,狼狈挣扎时走跪步,少女在欢乐时甩着辫梢走碎步,就不仅是纯技术性地表演,而能起到渲染气氛和描绘情态地作用.同样是翎子功,用在不同人物身上,有地表现英武,有地表现轻佻,有地表现急躁,有地表现愤怒.在髯口功中,弹须、理髯、甩髯口……各具特定地内涵与表象.卓越地演员表演时既有内心地体验,又能通过外形加以表现,内外交融,得心应手,而不流于形式.基本功之四:打打,是戏曲形体动作地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传统武术地舞蹈化,是生活中格斗场面地高度艺术提炼.一般分为“把子功”、“毯子功”两大类.凡用古代刀枪剑戟等兵器(习称“刀枪把子”)对打或独舞地,称把子功.在毯子上翻滚跌扑地技艺,称毯子功.演员从小练武功,需要付出艰苦地劳动.拿顶,一练就是一柱香地时间;小翻、旋子,一走就是几十个;耍刀花、耍枪花,不到精疲力竭不止.只有苦练,才能打下坚实地基础.但技术功底还只是创作素材,演员还必须善于运用这些难度极高地技巧,准确地显示人物地精神面貌和神情气质,并分清敌对双方地正反、胜败和高下.戏曲地做和打,也从来不是穿插在戏里地独立地舞蹈表演.毯子功地一些项目,单独地看,近乎杂技;把子功地一些套数,单独地看,类似武术.但连贯起来,组合在戏里,却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地舞蹈语言,能够出人、出情、出戏.一节开打结束时,双方亮相,不仅胜败判断,而且分出了正反.战胜者要下场,显示了神采飞扬地风貌.武二花连摔锞子,狼狈相毕露.窜毛表示下水,跺泥体现沉稳.马童地小翻,衬托了主帅地气势.某些戏里地倒扎虎、云里翻,则突现精神失常者地疯癫迷乱,等等.当这些技术功底与情节相结合时,就有助于刻画人物,阐释剧情,并使观众得到艺术享受.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地特殊艺术手段,四者有机结合,构成了戏曲表现形式地特点,是戏曲有别于其他舞台艺术地重要标志.窗体底部。
戏曲基础知识

戏曲基础知识【戏曲虚拟】指用艺术的虚来表现生活的实的过程,是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
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灵活处理时间、空间。
在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
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晚,以更声表示时间变化等。
对自然环境、物体、人物、自然现象等,同样采取虚拟的手法,借助观众的联想来完成艺术创造。
戏曲节奏戏曲术语。
是使唱念打诸般艺术手段统一的共同要素。
由戏曲形体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
戏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强的节奏性。
它能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
【戏曲程式】戏曲表演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艺术及技术上的格律和规范。
它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化妆、服装等都形成规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态音乐化、舞蹈化、规范化。
如表演中的关门、行船、跑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
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更富有表现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所丰富、变化和发展。
【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
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
一说串字来源于“爨”(cuàn)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
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
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
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
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
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
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
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
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互为补充,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
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术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融合唱念做打各种艺术手段,为搬演故事、塑造人物服务。
早在汉代百戏中就有《东海黄公》的节目,通过武术和杂技,表演简单的故事。
唐代盛行歌舞,以载歌载舞著称。
宋杂剧演出分“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把歌舞、戏剧、杂耍集于一台,起了相互影响和融合的作用。
元杂剧在表演上已有简单的武打。
明代弋阳、昆山诸腔勃兴以后,在声乐和舞蹈技艺的结合方面渐趋完善。
清乾隆、嘉庆年间,徽调与汉调合流,继承昆、弋的传统,吸收各种地方戏的优点,逐步向京剧演变,大致到了同治、光绪前后,一个以唱念做打多样统一的完整艺术形式才臻成熟。
戏曲剧种为数众多,表演上运用的艺术手段各有侧重。
大抵搬演生活小戏的花鼓、采茶等系统的剧种,载歌载舞;由坐唱形式搬上舞台的滩簧、曲子等系统的剧种,侧重说唱;昆曲、高腔、皮簧、梆子系统的剧种,唱念做打四功并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剧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上述差别已逐渐缩小。
目前,各剧种大都具备了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段。
戏曲演员按照传统的规程,从小就从唱念做打几个方面接受严格的基础训练,充分掌握了基本的技法和程式,熟悉了各种音乐语汇和舞蹈语汇,而后才能进行艺术创造。
戏曲谚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领进门”是指口传身授的传艺,“靠个人”则指个人的揣摩、发挥与创造。
戏曲演员幼时一面苦练基本功,一面拍曲学戏,学会几出或十几出传统折子戏后,就开始登台演出,在艺术实践中逐渐学会体验角色,熟悉并发挥唱念做打的艺术功能。
缺少基本功,就失去创作的手段;仅擅基本功的技法和程式,也是难于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的。
基本功之一:唱
学习唱功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扩大音域、音量,锻炼歌喉的耐力和音色,还要分别字音的四声阴阳、尖团清浊、五音四呼,练习咬字、归韵、喷口、润腔等技巧。
当演员掌握了这一切时,更重要的则是善于运用声乐技巧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与精神状态。
几百年来,戏曲美学中一直有传声与传情的分歧,有的演员侧重音色和唱腔旋律的美,讲究唱出韵味;有的演员则着重中气充沛、字正腔圆,主张首先要唱出感情。
卓越的演员大都把传声与传情结合起来,通过声乐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剧中人的心曲。
戏曲的唱,从来不是穿插在戏里的独立的声乐表演,而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些优秀剧目,安排唱段是根据剧情的需要,人物性格、思想、情绪发展的需要。
通过优美的音乐形象来丰富和加强文学形象,诉诸观众的听觉感官,正象做和打通过优美的舞蹈形象诉诸观众的视觉感官一样。
因而戏曲的唱,演员的技巧和修养都是决定艺术创造得失、高下的重要因素。
对同一剧目的同一角色,由于演员的体验、理解不同,也由于唱腔唱法不同,逐渐形成了演唱上各种意趣不同的艺术风格。
不同的剧种,对唱的运用也有所不同。
有的唱得多,动辄三五十句,甚至超过百句。
有的唱得较少,在剧中人动情的时刻才设置大段的唱腔。
唱得多的剧种,往往以唱代念,或介乎唱与念之间,润腔较少。
唱得少的剧种,大都在声乐艺术上刻意求工,对行腔度曲,进行高度的提炼。
从戏曲发展的过程来看,唱腔的伴奏是由简到繁的。
古老剧种弋阳腔,采用一唱众和的帮腔形式,仅用简单的打击乐伴奏。
明嘉靖年间正式形成的昆山腔,发展为兼用笙、箫、笛、琵琶等管弦乐器伴奏,音乐效果大为增强。
近代戏曲更加重视伴奏的衬托作用,逐渐增多了乐器的种类,并密切了声乐和器乐的配合。
也有些剧种在主要唱段中停止器乐伴奏,由演员独唱“清板”,以突出声乐的表现力。
帮腔形式,目前在一些高腔系统的剧种中仍旧保留着,作为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段。
由于唱词都是诗词体,句法紧凑精练,文学性较强,因此更便于集中地抒发情感。
此外,在叙事、写景、争辩、斥责等场合,一般也常发挥唱的功能,以增强艺术效果,并给人以美感享受。
为了便于传达感情、唤起共鸣,曲词的文学性不尚典雅,而在于雅俗共赏、简洁明快、涉笔成趣。
在戏曲里,唱作为主要艺术手段之一,它不是单独运用的,而是和念、做、打等艺术手段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为塑造人物服务。
基本功之二:念
念白与唱相互配合、补充,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艺术手段。
戏曲演员从小练基本功,念白也是必修课目之一。
掌握了口齿、力度、亮度等要领之后,还须结合具体剧目,根据人物的特点和情节的开展,妥善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达到既能悦耳动听,又能语气传神的艺术境界。
戏曲念白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韵律化的“韵白”,一种是以各自方言为基础、接近于生活语言的“散白”如黄梅戏的安庆语、苏剧的吴语、京剧的京白等。
无论韵白或散白,都不是普通生活语言,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语言,近乎朗诵体,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念起来铿锵悦耳。
唯其念白也是音乐语言,在传统剧目中,唱和念才相互协调,而无凿枘之感。
几百年来,在戏曲研究方面,有人重唱而轻念,有人重念而轻唱。
明代戏曲理论家徐渭主张:“唱为主,白为宾”,并把念白称为“宾白”。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则极重视念白,认为“欲观者悉其颠末,洞其幽微,单靠宾白一着”。
近代和现代戏曲演员亦各有侧重,戏曲界流行“千斤话白四两唱”的谚诀,说明念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实际上,戏曲演员塑造人物,大都善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种艺术手段的独特功能,而不局限于一得之功。
唱和念不仅并重,而且要求安排妥贴,相互衔接,彼此和谐。
在长期演出实践中逐渐生发出一些过渡形式,如叫头、哭头、起唱之类。
基本功之三:做
做功泛指表演技巧,一般又特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是戏曲有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主要标志之一。
戏曲演员从小练就腰、腿、手、臂、头、颈的各种基本功之后,还须悉心揣摩戏情戏理、人物特征,才能把戏演好。
演员在创造角色时,手、眼、身、步各有多种程式,髯口、翎子、甩发、水袖各有多种技法,灵活运用这些程式化的舞蹈语汇,以突出人物性格上、年龄上、身分上的特点,并使自己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增光辉。
如在各种步法中,狼狈挣扎时走跪步,少女在欢乐时甩着辫梢走碎步,就不仅是纯技术性的表演,而能起到渲染气氛和描绘情态的作用。
同样是翎子功,用在不同人物身上,有的表现英武,有的表现轻佻,有的表现急躁,有的表现愤怒。
在髯口功中,弹须、理髯、甩髯口……各具特定的内涵与表象。
卓越的演员表演时既有内心的体验,又能通过外形加以表现,内外交融,得心应手,而不流于形式。
基本功之四:打
打,是戏曲形体动作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艺术提炼。
一般分为“把子功”、“毯子功”两大类。
凡用古代刀枪剑戟等兵器(习称“刀枪把子”)对打或独舞的,称把子功。
在毯子上翻滚跌扑的技艺,称毯子功。
演员从小练武功,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
拿顶,一练就是一柱香的时间;小翻、旋子,一走就是几十个;耍刀花、耍枪花,不到精疲力竭不止。
只有苦练,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技术功底还只是创作素材,演员还必须善于运用这些难度极高的技巧,准确地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神情气质,并分清敌对双方的正反、胜败和高下。
戏曲的做和打,也从来不是穿插在戏里的独立的舞蹈表演。
毯子功的一些项目,单独地看,
近乎杂技;把子功的一些套数,单独地看,类似武术。
但连贯起来,组合在戏里,却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舞蹈语言,能够出人、出情、出戏。
一节开打结束时,双方亮相,不仅胜败判断,而且分出了正反。
战胜者要下场,显示了神采飞扬的风貌。
武二花连摔锞子,狼狈相毕露。
窜毛表示下水,跺泥体现沉稳。
马童的小翻,衬托了主帅的气势。
某些戏里的倒扎虎、云里翻,则突现精神失常者的疯癫迷乱,等等。
当这些技术功底与情节相结合时,就有助于刻画人物,阐释剧情,并使观众得到艺术享受。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特殊艺术手段,四者有机结合,构成了戏曲表现形式的特点,是戏曲有别于其他舞台艺术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