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戏剧对比有感

合集下载

中西戏剧差异作文

中西戏剧差异作文

中西戏剧差异作文
《中西戏剧差异作文》
哎呀呀,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中西戏剧的差异。

就说那次我去看京剧和去看西方戏剧的经历,那可真是让我印象深刻极了!
先说说京剧哈,我那次去看京剧,一进剧院那感觉就不一样,古香古色的。

舞台布置得特别讲究,那华丽的戏服,演员们脸上那精致的妆容,哎呀,看着就特别带劲!等戏开场了,演员们一亮相,那身段,那唱腔,真是让我如痴如醉呀!他们的动作慢悠悠的,一招一式都透着那么股韵味儿。

看他们在台上咿咿呀呀地唱着,我虽然有些听不太懂,但就是觉得特别有意思,特别有魅力。

特别是那个武生的打戏,那动作干净利落,看得我是连连喝彩。

我就像个孩子似的,完全被吸引住了,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

再讲讲西方戏剧。

后来我又去看了一场西方戏剧,那剧院的氛围和京剧的就很不一样。

舞台更现代感一些,灯光打得特别炫。

戏一开场,演员们那超快的语速,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让我一下子就进入了剧情。

他们的表演特别真实,感觉就像是生活中的场景直接搬到了舞台上。

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故事里,和那些角色一起经历着各种喜怒哀乐。

这中西戏剧的差异可太明显了,一个慢悠悠,讲究韵味;一个快节奏,注重真实感。

但不管是京剧还是西方戏剧,都有着它们独特的魅力呀,都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艺术享受呢!嘿嘿,这就是我对中西戏剧差异的一点小感受啦!以后我还要去更多地体验不同的戏剧,去感受它们的美好呢!。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篇1摘要: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都是多元文化集中体现。

中国戏曲偏重言志抒情以曲唱戏重于形式,发声讲究甜润圆亮字重腔轻,曲从与字。

欧洲歌剧偏重再现模仿以歌唱剧重于内容,发声讲求明亮宽洪,言从与歌。

关键词:中国戏曲欧洲歌剧差异中国的戏曲与欧洲的歌剧,是世界两大戏剧艺术体系的突出代表。

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是多元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人们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及心理素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产物。

因此,中国戏剧和欧洲歌剧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及深厚的美学特征。

一、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的形于发展(一)中国戏曲的形成发展中国的戏曲是古代的舞剧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最早的舞剧是葛天氏的《吕氏春秋·古乐篇》,这是一种集音乐、舞蹈、器乐为一体的艺术。

南北朝时期,产生了民间歌舞戏和参军戏。

如歌舞大戏《大面》、《踏谣娘》,如产生于东晋时期的参军戏在隋唐时期仍属于“散乐”的范畴,并十分流行。

从原始歌舞逐渐发展成以歌舞演故事,是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历经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几千年。

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国戏曲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数百年的承续、发展,而成熟的渐变过程,因而中国戏曲根基深厚,艺术体系完善。

(二)欧洲歌剧的形成与发展欧洲歌剧发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因此意大利被赞誉为“欧洲歌剧的故乡”。

意大利早期歌剧称为“音乐戏剧”,它是一种音乐、文学、戏剧、美术、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体裁。

它的诞生是巴罗克时期音乐艺术领域最伟大的一场革命。

欧洲歌剧的音乐素材大多来源于民歌和宗教音乐。

1597年第一部歌剧《达夫尼》诞生,由利努契尼提供脚本,佩里作曲,但这部歌剧没有流传下来。

中外戏剧史论学习心得100字

中外戏剧史论学习心得100字

中外戏剧史论学习心得100字
篇一:
读西方戏剧,我会不由自主的融入到戏剧当中,与剧中人物发生奇特的心理共鸣。

他们内心纠结,我也内心纠结;他们内心矛盾,我也内心矛盾;读中国戏剧,我好像是一个隐世高人,冷眼旁观的看着尘世间发生的一切。

我总会置身事外,以一个先知的身份感受着剧中人物的欢乐与悲伤。

篇二:
在西方戏剧的世界中他们悲伤的难以自制,我也会悲伤的泪流满面。

我与剧中人物无比和谐的融合在了一起,俨然不知我是剧中人,还是剧中人是我。

但是在中国的戏剧里我会最客观冷静的发掘出作者想传达给我的想法,会有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痛苦。

最终只能化为“我笑他人忒疯癫,他人笑我看不穿!”。

谈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之异同

谈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之异同

谈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之异同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之间存在着许多异同之处。

这些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的文化和艺术传统,以及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审美观念。

下面将从舞台设计、舞台布景和舞台道具三个方面对比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的舞台美术手法。

首先,在舞台设计方面,我国戏剧强调整体感、意境和象征主义,追求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美学特色的舞台效果。

而西方戏剧更注重实际效果和视觉冲击力,追求真实感和感官刺激。

例如,在舞台布景方面,我国戏剧通常采用的是帷幕流,即利用空间、色彩和光影的变化来表现舞台意境。

而西方戏剧则通常采用实景,即利用实际的道具和布景来构建舞台场景。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传统审美观念的不同。

其次,在舞台布景方面,我国戏剧常常运用唐卡、屏风、装饰以及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来丰富舞台效果,强调图案、符号和色彩的象征意义。

而西方戏剧则更注重实用性和视觉冲击力,常常使用极具立体感和逼真效果的道具和布景。

西方戏剧的舞台布景更加注重细节和精致,并常常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增添舞台效果。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西方对于舞台布景的认知和审美追求上的不同。

最后,在舞台道具方面,我国戏剧注重象征主义和寓意性,舞台道具常常具有象征意义和寓意。

比如,在京剧中常常使用红色道具代表勇气和正义,使用绿色道具代表萧散和温柔。

而西方戏剧则更加注重实际性和效果性,舞台道具常常具有实际功能和使用价值。

例如,在音乐剧中经常使用道具来演绎故事情节或者增强舞台效果。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戏剧在表达方式和叙事手法上的不同。

总结起来,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在舞台美术手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异同。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两种文化和艺术传统之间的不同,也反映了中西方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的差异。

尽管存在差异,但中西方戏剧对舞台美术手法的追求都是为了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舞台效果和视觉享受,以吸引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并通过视觉语言传递戏剧的主题和情感。

在全球化的今天,两种戏剧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越来越多,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舞台美术效果。

从戏剧文化看中西差异

从戏剧文化看中西差异

从戏剧文化看中西差异世界上所公认的三个最著名而古老的戏剧系统是希腊的悲剧和戏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剧。

中国戏剧早经13世纪的《马克·波罗游记》和17世纪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中的描述,使欧洲人有所见闻。

在西方,歌剧、话剧、芭蕾舞剧共同构成西方戏剧的三大支柱。

话剧以对白与形体动作为表演手段,歌剧的表演手段以音乐与歌唱为主,形体动作为辅,芭蕾舞剧则以音乐舞蹈为表演手段,既无歌唱又无对白,或者说她是音乐舞蹈加哑剧。

总而言之,以上三者都与中国戏剧截然不同。

中国戏剧不仅唱、做、念、打兼备,还穿插着大段的歌舞哑剧以至杂技与功夫表演,并且拥有一套独特的戏剧表演的符号语言。

包括程式化的角色塑造——行当;程式化的化妆——脸谱;程式化的表演——做功、身段和固定几种套路的曲式、唱腔。

中国戏剧最令西方人感到新鲜的,是它那高度程式化的写意传神的表演,如兰花指、水袖、圆场、起霸、走边,以及整冠、甩发、亮相等等。

此外中国戏剧表演中还穿插着一些像“变脸”、“翎子功”、“翅子功”等令人拍案叫绝的绝活儿。

中国戏剧舞台上的一切程式化的表演,以表演绝活,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台上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有现实依据,但却比现实中的动作更美更传神,刻画人物更加入木三分。

所以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说:“哪怕最细微的举动,都是现实的提炼。

”中国戏曲的表演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意趣的挥洒,神韵的深远,以虚代实,以形传神。

再加上它的独特的艺术化的化妆和脸谱,无布景的舞台,象征主义的道具,都极大地激发着观众的想象力。

这也是中国艺术普遍倡导的“神会”、“悟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使一切略去的细节都由想象补充得更为尽善尽美。

中国传统戏剧从表演到服装、化妆、道具、效果,都是写意的,都简化得近乎抽象的符号,这样不仅使演员能以表演代替道具,并能凭借演员在台上唱做念打的浑身解数,在空荡荡的舞台上创造出一个丰满、充实的特定意境,使庞大而沉重的布景道具黯然失色。

论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之差异

论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之差异

论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之差异
中国戏曲是一种传统的华人民间艺术形式,它与西方歌剧有很多不同。

首先,台词不同。

西方歌剧使用押韵的语言表达情节,而中国戏曲则采用了古老的文言文和白话文来表达。

其次,音乐风格不同。

西方歌剧通常采用管弦乐和声乐,而中国戏曲则以传统的民间乐器和民族音乐为主。

再者,表演技巧不同。

西方歌剧以高贵的歌唱技巧和对细节的关注为特色,而中国戏曲则以生动的肢体语言、情绪表达和神态表演为特色。

最后,故事情节不同。

西方歌剧故事情节通常是抽象的,而中国戏曲则更侧重于真实的生活细节。

中西戏剧对比作文

中西戏剧对比作文

中西戏剧对比作文要说这中西方的戏剧啊,那差别可真是大了去了!咱就先从这表演形式说起。

咱中国的戏剧,那讲究的可多了去了。

就拿京剧来说吧,演员一上台,那扮相、那身段,简直就是艺术的化身。

那脸上的妆容,五彩斑斓,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特定的含义。

红色代表忠诚勇敢,白色代表阴险狡诈,黑色代表刚正不阿。

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戏服,上面绣着精美的图案,一针一线都透着功夫。

那水袖一甩,犹如行云流水,美不胜收。

还记得有一次我去看京剧,那虞姬一出场,我的眼睛就直了。

她头戴珠翠,身着华丽的鱼鳞甲,步态轻盈,仿佛从画中走出来的仙子。

她的眼神,时而哀怨,时而坚定,把虞姬对霸王的深情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那段舞剑,剑光闪烁,身姿婀娜,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韵味。

台下的观众们都屏住了呼吸,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

再说说那唱腔,那更是一绝。

有高亢激昂的,有婉转悠扬的,就像山间的溪流,时而奔腾而下,时而缓缓流淌。

演员们的嗓音清脆悦耳,余音绕梁。

一个字能拖好长的音,还能在音高、音低之间自如转换,那技巧,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而西方的戏剧呢,给人的感觉就很不一样。

就说那经典的芭蕾舞剧吧。

演员们穿着白色的芭蕾舞裙,就像一只只真正的天鹅。

那舞台布置得美轮美奂,灯光一打,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芭蕾舞演员们的动作轻盈优美,脚尖点地,如同在空中飞翔。

他们的身体线条流畅,每一个姿势都精准到位。

那跳跃、旋转,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而且,西方戏剧在音乐方面也很有特色,那交响乐团的演奏气势恢宏,与演员们的舞蹈完美配合,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艺术氛围。

我记得有一回在电视上看的直播,那女主角奥杰塔的扮演者,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情感。

当她表现悲伤时,身体微微颤抖,眼神中透着绝望;当她表现喜悦时,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仿佛能照亮整个舞台。

中国戏剧注重的是演员的唱、念、做、打,通过各种表演技巧来展现故事和人物的情感。

而西方戏剧则更强调舞蹈和音乐的表现力,用身体语言和音乐来传达情感和故事。

比较西方话剧与中国戏曲

比较西方话剧与中国戏曲

戏剧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它是艺术家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实现的,那么,用何种手段来再现生活?西方的写实话剧和中国的传统戏曲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创造方式。

西方的写实话剧,是演员在舞台上通过逼真的摹仿,重现社会生活,它以形似为先决条件,促使观众产生近似生活的幻觉。

中国的传统戏曲恰恰相反,在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方面,不把形似作为先决条件,它以追求神似为主,而且根据神似的需要,可以对人物的外部形态进行加工、选择,甚至变形处理,以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简单的说,它们一个注重写实,一个注重写意。

中西方戏剧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源自各自不同的美学传统。

西方写实话剧的产生和发展与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分不开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摹仿是人类的天性,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功能,正是在摹仿说的影响下,出现了后来以接近日常生活的语言和动作为手段的写实话剧。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艺术主要不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摹仿,而重于表现人们的内心情感,传统戏曲的艺术表现方法,正是这一美学思想的具体结果。

因而,它在舞台语言、舞台动作以及舞台调度等方面,与西方的写实话剧迥然不同,呈现出写意的特徵。

戏剧是通过舞台行动来反映生活的,所谓行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舞台行动是对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戏剧是行动的艺术。

就舞台形体动作而言,西方的写实话剧和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截然不同。

西方的写实话剧,要求舞台形体动作着重于对生活动作的摹仿,人物的一举一动,要完全依据生活中的本来样式,以达到全面再现生活的目的。

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形体动作恰恰相反,它不是逼真的生活动作,而是对生活动作进行了提炼加工,是虚拟的、程序化了的。

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调度与西方写实话剧的舞台调度,在性质上是有很大区别。

写实话剧采用的是分场、分幕体制,即将一齣戏分成若干场或若干幕,每一场(幕)基本上都用写实的布景,来表示一个固定的地方。

中国传统戏曲在舞台调度上采用的是上下场体制。

传统舞台上没有写实的布景,在没有角色上场的情况下,舞台上是“空”的,它不表示任何地点和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戏剧对比有感
——以《哈姆雷特》和《窦娥冤》为例
亢菲
2012级教育学一班
摘要:通过对《哈姆雷特》和《窦娥冤》的解读,剖析出我个人对于中西方戏剧不同处的看法,同时也提出我对于戏剧未来的期待,以及对于戏剧表演形式改进的看法。

关键词: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哈姆雷特、窦娥冤
在酒神剧场,古希腊人年年粉墨登场。

同一时期,在中国的先秦时代,孔子删定了《诗经》,屈原写就了《离骚》,老子在讲道,庄子说逍遥,百家争鸣,可谓气象恢弘。

但那时,中国人观赏不到戏剧。

戏剧艺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艰难孕育,待到它蛹化成蝶,距离古希腊戏剧的黄金时代已是千年流失。

但就是源于不同文化土壤上的两种戏剧,造成了今天戏剧舞台上的异彩纷呈。

下面我以《哈姆雷特》和《西厢记》为例,谈谈我对中西方戏剧的感悟。

一、西方悲剧典型代表——忧郁王子“哈姆雷特”
1601年,一个经典戏剧人物形象——哈姆雷特在英国戏剧大师
莎士比亚的笔下诞生了。

哈姆雷特的原型是丹麦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有关他替父报仇的传说激发了莎士比亚的创作热情。

经过莎翁的卓越创造,这个人物从苍白的历史记载走上了生动的戏剧舞台,成为了永恒的哈姆雷特。

同时,哈姆雷特也成为西方戏剧塑造人物追求性格化传统的鼻祖。

哈姆雷特是一位非常理想的王位继承人。

但是,一场灾难将这位“阳光王子”拖进了人生的深渊。

哈姆雷特所崇拜的父王死了,他所依恋的母后改嫁了,父亡母嫁的事实让他一时间无法接受。

就在他悲伤迷惘的时候,父亲的亡魂又告诉了他一个骇人的事实:自己是被自己的弟弟,哈姆雷特的叔叔毒害的。

年轻的哈姆雷特陡然间遭到了双重打击,他的悲伤无法抑制,它的愤怒无法遏止。

从此,他长久地生活在这两种负面情绪中,并造就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哈姆雷特是一个谜,一个关于人的复杂内心的谜。

哈姆雷特为什么没有直接剑刺仇敌的胸膛呢?这个问题,400年来没有得到一个公认的答案。

哈姆雷特自己也非常困惑,他不断的自责说:“现在我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可以动手干我所要干的事,可是我还是再说一些空话……始终不曾表现出来。

”那么为什么呢?有四种解释非常流行:因为懦弱,哈姆雷特没有勇气,所
以逃避复仇;因为性格谨慎,哈姆雷特思虑过多,所以没有轻易行动;因为心地善良,哈姆雷特不希望流血,所以竭力避免流血行为;因为没有机会,哈姆雷特无从下手,所以只能等待时机。

但接下来,又有人根据具体情节推翻了以上四种说法。

有人曾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可见哈姆雷特内心世界的复杂,而莎翁的高明之处在于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观众有机会在哈姆雷特身上找到自己,也有机会描绘自己内心的哈姆雷特。

所以我认为西方戏剧故事的跌宕起伏主要体现在人物内心的纠结与斗争。

西方戏剧不会浓墨重彩的去描述具体的故事情节,也不会通过大量铺陈来体现戏剧性效果,而是通过人物内心的斗争来展现戏剧特色。

并且这种戏剧传统也深深影响了西方的小说创作。

在西方的小说作品中,我们会发现大段的人物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往往是解读人物复杂心理性格的关键。

同时这种人物的心理描写也将整个小说情节推向了高潮。

读西方戏剧,我会不由自主的融入到戏剧当中,与剧中人物发生奇特的心理共鸣。

他们内心纠结,我也内心纠结;他们内心矛盾,我也内心矛盾;他们悲伤的难以自制,我也会悲伤的泪流满面。

我与剧中人物无比和谐的融合在了一起,俨然不知我是剧中人,还是剧中人是我。

二、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窦娥冤》
公元13世纪,蒙古人灭金亡宋,建立元朝。

由于蒙古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汉族知识分子报国无门,只好投身于戏剧创作,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了中国戏剧的艺术性。

正是在这种特别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戏剧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据不完全统计,元至明初200多年的时间里,剧作家留名史册的就有近200人,作品数量高达500多部。

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高明是元代五位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家,他们的代表作—《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赵氏孤儿》、《琵琶记》基本上能够构成元代戏剧创作最为卓越的部分。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戏剧在中国的元代迎来了继古希腊戏剧之后的第二次繁盛期。

下面我就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窦娥冤》谈谈我对中国戏剧的感受。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优秀的代表作,剧作以窦娥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元朝吏治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

士人窦天章无力偿还蔡婆的债务,不得不把年仅7岁的女儿窦娥抵押给蔡家做童养媳。

窦娥17岁与丈夫成亲,但不久丈夫就病死了。

蔡婆外出讨债,欠债不还的赛卢医竟欲把蔡婆勒死,恰逢泼皮无赖张驴儿父子路过此地,救下蔡婆,并以此相要挟,逼娶蔡家婆媳。

软弱的蔡婆答应下来,
窦娥则坚决不从。

张驴儿在羊肚汤里下了毒药,企图毒死蔡婆,霸占窦娥。

不料,张驴儿的父亲喝下了羊肚汤中毒而死,张驴儿反诬窦娥,两人对簿公堂。

山阳太守贪赃枉法,偏袒张驴儿,对窦娥严刑逼供,还扬言要刑讯蔡婆。

窦娥担心婆婆年纪大了受不了大刑之苦,只好屈打成招。

临死前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三年。

这三桩誓愿都一一得到验证。

三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靠着窦娥冤魂的指引,从审了这桩冤案。

恶人受到了惩罚,窦娥的沉冤得到昭雪。

窦娥的冤屈让许多人都哀叹不已,我们在为窦娥鸣不平的同时,也对元朝吏治的腐败产生了深深的厌恶。

仔细阅读剧本,我们会发现《窦娥冤》中几乎没有对窦娥及几个主角的心理描写,这与西方戏剧相比显示出了极大的不同。

《窦娥冤》中大多采用语言描述,通过不同人物的语言来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并且也着力将情绪融汇在语言中,从而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读中国戏剧,我好像是一个隐世高人,冷眼旁观的看着尘世间发生的一切。

我总会置身事外,以一个先知的身份感受着剧中人物的欢乐与悲伤。

我会最客观冷静的发掘出作者想传达给我的想法,找到这个戏剧最震撼我灵魂的地方。

但却会有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痛苦。

最终只能化为“我笑他人忒疯癫,他人笑我看不穿!”
三、中西方戏剧的现代化
不论是西方戏剧注重心理描写,还是中国戏剧注重语言描写,都没有好坏之分。

正是这两种不同的戏剧形态才造就了今天世界戏剧的异彩纷呈,我们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从内心出发,用心去品读其中的韵味。

不论是西方戏剧,还是中国戏剧,都面临着一种较为尴尬的境地。

当代年轻人都不是很喜欢戏剧这种文艺表演形式,这就需要我们改进戏剧,为戏剧加入许多现代化元素,与时俱进。

例如:我们可以加入一些现代化语言,用一些多媒体设备,改编一下剧本。

总之,只要为戏剧加入当代年轻人的创新思想,戏剧一定会在年轻人中找到“粉丝”。

我坚信:戏剧这朵艺术奇葩会开的更加绚丽!
【参考文献】 1、《忧郁的王子》
2、《漫长的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