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戏剧的差异

合集下载

东西方戏剧的异同

东西方戏剧的异同

东西方戏剧的异同戏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尽管它们都是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现故事和情感,但由于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东西方戏剧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从起源和发展来看,东方戏剧,如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古代的歌舞、说唱和滑稽戏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戏曲强调的是综合性,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手段融为一体,注重演员的技艺和功力。

而西方戏剧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其发展受到哲学、文学、诗歌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古希腊戏剧注重对人性、命运等主题的探讨,强调戏剧的思想性和批判性。

在表演风格上,东西方戏剧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东方戏剧,特别是中国戏曲,演员的表演常常较为程式化。

比如,每个角色都有特定的动作、表情和唱腔,通过这些固定的程式来塑造人物形象。

这种程式化的表演并非僵化,而是在规范中展现出演员的个性和创造力。

而西方戏剧更注重演员对角色的内心体验和真实情感的表达,追求自然、逼真的表演效果。

演员会通过深入研究角色的性格、心理和社会背景,力求将角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舞台布景和道具方面,东方戏剧通常较为简约。

以中国戏曲为例,常常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象征性的道具来营造场景,一块幕布、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就能代表不同的环境和场所。

这种简约的布景方式,给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而西方戏剧在舞台布景和道具上往往更加写实和复杂,追求对真实场景的还原,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逼真的道具和灯光效果,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戏剧题材方面,东方戏剧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为素材,注重宣扬道德伦理和社会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的京剧《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等,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传递出忠诚、勇敢、正义等价值观。

西方戏剧则更倾向于对现实社会问题、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存在的意义等进行深入探讨。

像莎士比亚的作品,常常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黑暗面。

中西方古典戏剧比较

中西方古典戏剧比较

戏剧与影视Theatre,film&television43写意,主要是通过戏剧进行思想、情感、情趣和内涵的表现,对于舞台的设置通常情况下比较简单、随意,没有过多的道具要求。

本文以中西方戏剧的悲剧为例,对二者不同的审美方式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戏剧的悲剧大部分是由悲到喜,而西方戏剧则大部分是一悲到底。

一、中西方戏剧渊源戏剧是一种比较古典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中西方戏剧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笔者发现,二者的起源有着一定的联系,都是在原始巫术仪式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实际上,原始巫术仪式是通过相关祭祀仪式与大自然进行交流,表达对人类命运、现实世界的思考和认识,属于人类的早期精神。

在中国戏剧中能够看到原始巫术仪式的影子,如《吕氏春秋·古乐》中“拊石击石”“致舞百兽”的场面,屈原的《九歌》中收尾两章《东皇太一》和《礼魂》,都可以证明中国戏剧起源于原始巫术仪式。

西方戏剧也是源于原始巫术仪式,最初的西方戏剧主要为古希腊戏剧,而古希腊戏剧产生于民间,大多数是通过对民间宗教祭祀仪式进行的戏剧化表现,如通过歌颂酒神展开祭祀活动,用来表达对英雄的哀悼。

二、中西方古典戏剧差异(一)中和之美与悲剧精神——审美风格差异中西方戏剧的审美风格差异较大,对戏剧风格的定义也存在一定区别,西方戏剧有明确的悲剧和喜剧区分,而中国戏剧则无明确的悲剧和喜剧之分,多为悲喜交加。

中西方戏剧的悲剧精神不同,西方戏剧的悲剧精神在于表达英雄的悲壮,结局通常是以英雄的死表达对命运的顽强斗争,实现自身价值,大部分情况是一悲到底;中国戏剧的悲剧精神主要是英雄获得成功,成功解决问题,获得圆满结局,大部分情况是由悲剧到喜剧。

中国戏剧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中,儒学对中国戏剧的影响最为深远,由于儒家学派对于乐和哀讲究情感的克制,整体情感表达手法比较含蓄、委婉,因此,中国戏剧很少出现一悲到底的情况。

中国大部分悲剧最后的结局都是皆大欢喜的,虽然给观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但是使故事悲剧色彩降低,缺少悲剧美。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剧表演形式,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审美观念。

在欣赏和理解这两种音乐剧表演形式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感受它们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从历史和传统角度来看,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

西方歌剧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经过巴洛克、古典、浪漫等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现代歌剧的基本模式。

歌剧强调音乐、舞台表演和舞台设计,通常由管弦乐队伴奏,演员们以歌唱和表演来展现角色的情感和情节的发展。

而中国戏曲则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戏曲包括京剧、黄梅戏、评剧、沪剧等多种剧种,它们在表演形式、音乐模式、角色扮演、化妆造型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戏曲中的表演形式受到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影响,有着丰富的舞台语言和表演技巧,且强调对传统剧目的继承和创新。

从音乐和唱腔来看,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西方歌剧的音乐通常由作曲家根据剧本和剧情创作,运用丰富的和声、旋律和节奏,以达到展现角色情感和推动故事发展的目的。

歌剧演员们的演唱技巧要求高,需要有训练有素的歌唱和表演能力。

而中国戏曲的音乐则以二胡、琵琶、板胡等传统乐器为伴奏,以快板、慢板等不同的唱腔模式来表现角色的性情和境遇。

戏曲演员需要懂得如何运用唱腔来表达角色的心理和情感,体现出中国戏曲注重情感的艺术表现。

从舞台表演和戏剧形式来看,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也有不同的特点。

西方歌剧注重舞台布景、灯光、服装等方面的设计和表现,视觉效果丰富多彩,以增强戏剧氛围和塑造角色形象。

西方歌剧中的表演方式也较为自然和写实,角色形象更加注重外在的形体和情感展现。

而中国戏曲注重表演技巧和舞台语言的传承和创新,演员们需要掌握丰富的表演技巧和动作身段,以及具有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造型和化妆。

戏曲舞台上的表演方式较为夸张和寓意,通过身段、动作、音色等多种手段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谈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之异同

谈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之异同

谈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之异同戏剧历史悠久,揉合了各个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戏剧艺术表现方式。

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是两个主要的戏剧体系,它们的舞台美术手法具有明显的异同。

本文将从叙事方式、空间布景、道具运用和色彩运用四个方面,对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进行对比分析。

一、叙事方式中国戏剧注重意境的营造与传达,追求高度的象征性,因此舞台美术设计多采用简约明快的手法。

中国传统戏剧的叙事方式倾向于通过表演和音乐来讲述故事,舞台上的道具和布景对叙事起到辅助作用。

中国古典戏剧中经常采用中国画的元素,比如山水图案、墙壁绘画等,在舞台上创造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西方戏剧注重情节的展现与演绎,更注重现实感和细节塑造。

因此,舞台美术设计在西方戏剧中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

西方戏剧的舞台美术设计常常注重场景的逼真性和细节的展现,通过逼真的布景和道具,使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之中。

同时,西方戏剧中的舞台设备,如翻转舞台、投影装置等的运用,使得叙事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二、空间布景中国戏剧的舞台设计常采用门、窗、楼阁、树木等体现实景的布景。

传统的舞台常常只在中心设置一个大门,通过改变门的位置、用各种布景来改变舞台上的场景,表达情节的发展。

同时,中心舞台的设计常常与舞台上的演员互动,舞台表演空间相对较小。

西方戏剧的舞台设计更加注重舞台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常见的舞台布景有前景、中景和背景,常用的布景有吊布、大幕和背景幕。

西方戏剧中的舞台一般较为宽敞,舞台上的演员可以自由移动,空间利用相对较大。

这种设计方式往往需要大背景和大型道具的支持,以营造出更具欧洲风情的舞台效果。

三、道具运用中国戏剧的道具主要表现为戏曲中的奇装异服和戏剧中的音乐乐器。

中国戏剧的道具设计常常以具象与象征相结合。

一些具象的道具,如剑、扇子、鞭等,通过演员的动作来展示其功能和意义。

而一些象征性的道具,如扇面、符咒等,则通过形状、图案和色彩等方式来传达象征意义。

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的异同

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的异同

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的异同中国的戏曲与西方歌剧,是世界两大戏剧艺术体系的突出代表。

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是多元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人们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及心理素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产物。

因此,中国戏剧和西方歌剧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及深厚的美学特征。

◆中国戏曲的形成发展中国的戏曲是古代的舞剧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最早的舞剧是葛天氏的《吕氏春秋·古乐篇》,这是一种集音乐、舞蹈、器乐为一体的艺术。

南北朝时期,产生了民间歌舞戏和参军戏。

如歌舞大戏《大面》、《踏谣娘》,如产生于东晋时期的参军戏在隋唐时期仍属于“散乐”的范畴,并十分流行。

从原始歌舞逐渐发展成以歌舞演故事,是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历经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几千年。

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国戏曲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数百年的承续、发展,而成熟的渐变过程,因而中国戏曲根基深厚,艺术体系完善。

西方歌剧的形成与发展西方歌剧发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因此意大利被赞誉为“欧洲歌剧的故乡”。

意大利早期歌剧称为“音乐戏剧”,它是一种音乐、文学、戏剧、美术、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体裁。

它的诞生是巴罗克时期音乐艺术领域最伟大的一场革命。

◆写意与写实方面中国戏曲和西方歌剧对于美的艺术追求,都与各自的民族文化渊源和艺术观念息息相关。

中国人认为“凡音之起,有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乐记》)。

因而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是强调“以我观物”的美学准则。

西方人则认为艺术应该“被物所没”,强调“以物现物”的重要哲学思想。

中国的戏曲与诗、词、歌、赋有着渊源的关系,偏重“言志”抒情,西方歌剧导源于古希腊的史诗戏剧,偏重再现模仿。

中国戏曲“写意”求美,西方歌剧“写实”求真。

这两种不同的艺术美学观与音乐的创造方法密切相关。

◆在艺术表现方面1﹑舞美。

在戏曲舞台上,除去“一桌二椅”和简单的道具外便没了多余的装置,戏剧情节全由演员的虚拟性动作表演而成。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不同的音乐艺术形式,它们分别源自西方和东方文化传统,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和审美风格。

本文将从音乐、表演形式、剧情叙事和文化价值等方面,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间的差异。

从音乐方面来看,西方歌剧以其浓厚的音乐性和华丽的管弦乐队伴奏而著称。

西方歌剧的音乐多采用复调、和声等传统西方音乐形式,具有规整的音乐结构和严谨的曲式。

而中国戏曲的音乐则以其独特的旋律、曲调和器乐演奏而著称。

中国戏曲的音乐多采用单声部旋律,强调唱腔的变化和音乐与表演的有机结合。

在音乐层面上,西方歌剧更加注重对情感和人物心理的描绘,而中国戏曲更加注重对意境和氛围的营造。

从表演形式来看,西方歌剧通常采用舞台演出和舞台装置来表现剧情,演员的表演方式更加注重声乐技巧和舞台形象的呈现。

而中国戏曲则以其独特的脸谱、身段和动作表演而著称。

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注重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舞台互动,在表演形式上更加注重形体和动作的塑造。

从剧情叙事来看,西方歌剧的剧情叙事通常以叙事歌唱和对白交替的方式进行,注重场景的演绎和情节的展开。

而中国戏曲的剧情叙事则通常以唱功和念白的方式进行,注重角色性格的刻画和戏剧情节的发展。

从文化价值角度来看,西方歌剧通常以爱情、悲剧、历史题材为主题,注重对人性的探讨和对情感的表达。

而中国戏曲则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传统为素材,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道德情感的彰显。

从文化价值上看,西方歌剧更加注重现代主题和情感表达,而中国戏曲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音乐、表演形式、剧情叙事和文化价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虽然它们都是重要的音乐艺术形式,但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文化内涵使得它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今后的艺术交流与交融中,我们应当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两种不同的音乐艺术形式,促进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发展。

谈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之异同

谈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之异同

谈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之异同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之间存在着许多异同之处。

这些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的文化和艺术传统,以及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审美观念。

下面将从舞台设计、舞台布景和舞台道具三个方面对比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的舞台美术手法。

首先,在舞台设计方面,我国戏剧强调整体感、意境和象征主义,追求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美学特色的舞台效果。

而西方戏剧更注重实际效果和视觉冲击力,追求真实感和感官刺激。

例如,在舞台布景方面,我国戏剧通常采用的是帷幕流,即利用空间、色彩和光影的变化来表现舞台意境。

而西方戏剧则通常采用实景,即利用实际的道具和布景来构建舞台场景。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传统审美观念的不同。

其次,在舞台布景方面,我国戏剧常常运用唐卡、屏风、装饰以及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来丰富舞台效果,强调图案、符号和色彩的象征意义。

而西方戏剧则更注重实用性和视觉冲击力,常常使用极具立体感和逼真效果的道具和布景。

西方戏剧的舞台布景更加注重细节和精致,并常常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增添舞台效果。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西方对于舞台布景的认知和审美追求上的不同。

最后,在舞台道具方面,我国戏剧注重象征主义和寓意性,舞台道具常常具有象征意义和寓意。

比如,在京剧中常常使用红色道具代表勇气和正义,使用绿色道具代表萧散和温柔。

而西方戏剧则更加注重实际性和效果性,舞台道具常常具有实际功能和使用价值。

例如,在音乐剧中经常使用道具来演绎故事情节或者增强舞台效果。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戏剧在表达方式和叙事手法上的不同。

总结起来,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在舞台美术手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异同。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两种文化和艺术传统之间的不同,也反映了中西方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的差异。

尽管存在差异,但中西方戏剧对舞台美术手法的追求都是为了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舞台效果和视觉享受,以吸引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并通过视觉语言传递戏剧的主题和情感。

在全球化的今天,两种戏剧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越来越多,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舞台美术效果。

中西戏剧艺术的比较

中西戏剧艺术的比较

中西戏剧艺术的比较一、西方戏剧的再现性和中国戏曲的表现性西方戏剧一般采取写实的舞台布景,道具与景物都为实物,而且接近真实。

演员的表演力图表现生活的真实,虽然西方戏剧也有假定性之说,但是它可以看作现实生活的再现,表演与日常生活的行为动作比较接近,给观众以逼真的艺术享受,使观众产生幻觉,把舞台上的一切当作真实。

观众可以直接沉醉其中,为剧中情节所感动。

中国戏曲的舞台往往是空的舞台,演员表演则是虚拟表演,足日常生活中动作的舞蹈化。

如一个演员坐在台上,在没有针和线的情况下,用手势的表演来表现做针线活,或者在空无一物的舞台上走圆场,用舞蹈表演表现爬山越岭、渡江涉水。

戏曲的虚拟表演在虚掉了角色的对象时,依靠演员的手势和人体动作,通过模拟来还原这一被虚掉的对象,观众则可以通过演员的形体动作感知其对象的存在。

虚拟表演要求表演者运用凝练、美化的程式动作去表现想象之中的对象。

这些程式动作,经过历代艺术家的锤炼,凝聚了他们的美学理想和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高度凝练的形式美感。

表演者通过外化的程式动作表达出强烈的感情。

观众从虚拟动作的形式美,接受到审美愉悦。

在形式美上打动了观众,这是审美主体的第一次打动。

然后观众从欣赏表演者的虚拟动作入手。

继而进入角色所传递的感情信息中,随着角色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表演者对意象的反应、感受,成为观众对意象的反应、感受,这是审美的第一:次打动,从而完成了戏曲的审美过释。

戏曲观众始终知道演出不过是戏,但并不妨碍他们的审美活动。

二、中西戏剧在舞台时空方面的差异西方戏剧在大幕批开后,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具体的、实在的窄间,观众正观舞台,舞台时空依据舞台物质的再现而体现。

在以“三一律”的戏剧结构形式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戏剧中,舞台被当作相对固定的空间,采取以景分场的办法,把戏剧冲突放在这个特定场景中来表现、发展和解决。

戏剧情节的延续时闻与观众感到的实际演出时间大体一致。

舞台的空间就是观众能感到的物质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运用形象学所学知识,选取20世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形象分析。

2、简述中西方戏剧文类的异同
3、谈谈你对比较文学可比性的理解(以具体作品为例,如何确定其可比性)
4、运用比较文学所学知识,选取两部你比较熟悉的作品进行比较。

5、鲁迅和果戈理的讽刺艺术比较。

6、中国、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比较
7、简述中西古典小说的异同
8、试举一位曾受过中国文化影响的外国作家,并对其创作中的外来影响加以分析。

任选两题,要求在论述过程中紧密联系作品,层次清楚,语言流畅,言之有理。

首先,西方自亚里士多德起就将戏剧作为最主要的文体受到重视、得到推崇,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评论家。

而中国传统文学、文论一直是以“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来划分文体,所以诗与文一直被视为文学正宗,而戏剧与小说均被视为“小道”,受到压抑。

直到清末民初,戏剧才在王国维等人的倡导下成为正宗。

其次,从历史上看,西方有着很强大的叙事传统,而中国有着很强的抒情诗歌传统,因此,中西传统戏剧在形式上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传统戏曲以歌诗为主,而西方传统戏剧则以对白为主。

在结构上,西方逐渐形成戏剧的“三一律”理论,而中国传统戏曲的时空结构是开放的,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它的地点是可以流动的,而时间的长短也是依照故事的需要,是没有限度的。

第三,中国与西方的戏剧发展轨迹不同。

大略来说,西方戏剧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末,越来越向写实的对话戏剧发展。

同时,歌剧、芭蕾剧、哑剧等都成为独立的形式,而不被认为是戏剧正统了。

相反,在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自宋元、经明清以来,一直保存着它的特色,依然以歌舞、象征、风格化的演出艺术为主。

到了二十世纪,中西方戏剧都发生巨大的转向,开始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文化交汇的局面。

一、表现形态上不同。

相对而言,西方戏剧在表演元素上比较单纯,而东方戏剧在表演元素上呈现多元化。

因为戏剧艺术最早的形态是歌舞结合,戏剧原本是从祭祀性的舞蹈中产生出来的,但西方戏剧在发展过程中已不再拥有歌舞结合的形态:或者是依靠台词的“话剧”;或者是只歌不舞的“歌剧”;还有专舞不歌的“芭蕾”。

歌舞分家成为西方戏剧的某种特征。

相比起来,东方戏剧则保留着古老的歌舞结合的传统。

东方戏剧的典型代表类型——中国戏曲的各剧种,几乎无一例外包含有唱、念、做、打各要素。

如果看过京剧《打渔杀家》、评剧《花为媒》等剧目,闭上眼睛回味一下,就很容易体会到这一特征。

其实,从“戏曲”这一名称也可以看出,“戏”指舞蹈与动作,“曲”指歌唱部分。

“载歌载舞”成为中国戏剧不可分割的部分。

而同属东方的日本歌舞伎、印度梵剧等也是如此。

二、对于现实的审美把握不同。

东方戏剧侧重“写意”,西方戏剧侧重“写实”。

“写实”是指在舞台上从表演到布景,都要使看戏的人感觉到如同生活的真实形态,象《雷雨》等经典话剧的布景与音响都逼近生活形态。

“写意”是东方文化的特征,它不追求形式的逼真性,而重在表现意境,这是戏曲的绝妙之处,在戏曲舞台上,拿一根马鞭舞动就意味着骑马奔驰;而跑一个圈就算走过了十里八里甚至千里万里;四个龙套就代表千军万马等。

似乎有点像人们幼小时骑着竹竿就仿佛在高头大马上一样,是极富想象力的创造。

这种不求生活再现,而用高度提炼、夸张、美化来达到神似的方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扩展了表现生活的领域,把观众带到五光十色的生活联想之中,让人获得高度的艺术享受。

另外一个独特性是戏曲的程式性。

所谓程式是指规程法式,就是无论唱、念、做、打都有程式。

如何起身、怎样走路,对打有套路,甩袖子有讲究,而旦角的哭、小生的笑、花脸的怒打“哇呀呀”、丑角的念白等待都有讲究。

演员正是在程式的规则中发挥各自的功底和才能。

其实本人对戏曲是外行,有些说法可能牛头不对马嘴。

只是希望大家在讨论的时候能有多一些的了解,讨论时也能更理性一些。

戏曲:
1、程式。

固定的动作有它的应用范围。

如京剧的“起霸”
2、写意。

西方的布景是实的,中国戏曲最多放一个桌子两把椅子,当然现在条件好了,也有突破。

3、虚拟。

比如时空虚拟,一个圆场百十里,一句慢板五更天。

戏剧最早从古希腊开始的,当时的中国正是诗歌盛行的时候,大家对于诗的崇拜影响了对于戏剧的兴趣,直至元朝,可那时已经比人家晚了一千七八百年了。

无疑,古希腊就成为西方的经典,也成为中国戏剧的一个经典,对中西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极深刻的影响。

当戏剧在不同国度产生后,也必然受到这个国度宗教、思想、文化的影响,不同国度的戏剧具有不同的特点。

诗歌对中国戏剧的影响是重大的。

密西根大学的一个教授,他就谈到这个问题,他说中国人写的戏曲。

实际上常常是为诗做借口的。

匆匆忙忙跑到一个境界一停,抒发,诗,两个人唱来唱去,唱来唱去。

确实如此,在《西厢记》里,崔莺莺送张生大概唱了四十几段,虽然外国诗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间那段楼台会,也有诗歌的吟唱,“The more ive,he more hav forse oh re infinite”意思是“我给的越多,我就得的越多,因为双方的爱都是无限的”。

这里面有诗意,但绝对不可能唱四十几段。

又比如说,张生跟崔莺莺见了好几次面,每次就抒发一段诗,一段诗就是抒发一段情,一段情就是一个小故事。

戏剧应以故事情节为主,而中国的戏剧由于撇不开诗歌的存在,故事里有诗,诗里有故事。

这让我想起中国的诗和画也有此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由此可见,中国人写的戏曲,逃脱不了诗歌这种飞跃的东西。

诗就是飞的东西,所以中国人可以台上转一圈,三千里就过去了,再转一圈,三十年也过去了。

这对中国人来说非常容易理解,几乎不需要理解,因为在元杂剧产生的时代就是诗的时代,他们就是在诗的这个环境里长大的,他们懂诗。

中国戏剧喜欢大团圆结局,这与西方戏剧有很大不同。

西方社会的戏剧里暗喻对社会的抨击和批判,所以故事和人物大都是悲剧结局。

就看莎士比亚的悲剧和他的悲剧人物吧,结局都是死。

罗密欧与朱丽叶有情人终难成眷属。

而中国人的戏剧大多是用来娱乐的,所以不很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些戏剧甚至没有什么情节,唱了几天,都是同一个人,唱一段讲一个故事,只要他(她)唱得好听,观众愿意听愿意看,再唱几天也无妨。

尽管也有悲剧人物,或分离或死亡,但最后一段大都是个大团圆,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

如窦娥死了算是悲剧,可作者编排她托梦告诉她的父亲,要把陷害她的坏蛋除掉,最终坏蛋就除掉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怎么看都是悲剧,作者就安排他们变成蝴蝶大团圆;张生和崔莺莺几经磨难,有情人最终还能成眷属。

中国人编戏可谓用尽心思去构建大团圆结局。

这是西方戏剧少有的,而中国戏剧则每每皆是。

中国人是继承传统的优秀人种,第一个写戏剧的人他的创作手法大都能世代相传,所以,后人借鉴前人的经验,走前人的路,他编写的大团圆结局观众爱看,
那我也编一个。

如此下去,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模式就产生了,中国戏剧的特点也就明显了。

与西方戏剧不同的地方还表现在舞台的布置。

我们看戏看多了,不难发现这么一个问题,幕一拉开,人物一出场,好人坏人都出现了,为什么,黑脸白脸都画在脸上呢,根本不用自己根据剧情分析。

以前只有简单的布景,因为中国戏剧以唱为主,以演员的表演和唱自为核心,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吸引观众,特别是那些出名的演员,所以舞台的布置简单些也无妨。

后来随着西方戏剧理论“戏剧与表演上应该注重更加肖似真实人生相应对,舞台上的空间布置与道具应更符合戏剧所提供的历史与现实背景的原生状态的要求”的传入,演台的设置丰富了许多,布景里有些山水庭院什么的,也有下雨下雪刮风打雷等等,实物和道具被摆上了舞台,这些布景与道具用以衬托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塑造,好人好事都是好景致,坏人坏事的,不论灯光还是布景,都差多了。

这种现象十分明显,《西厢记》里最后一幕就是张生和崔莺莺才子佳人后花园相会,有情人终成眷属,花园就是个好景致。

而中国戏剧的坏人大都面相狰狞丑陋,身居山洞贼窝,出场时也大多昏天暗地。

虽然这是中西方戏剧发展的必然,但西方戏剧与中国戏剧相比,就不那么明显。

因为西方戏剧要求,“从大幕拉开的一刻开始,布景与道具己经放置在观众眼前,而戏剧剧本在设计人物出场时而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如何让观众尽可能快地明白上场人物的身份性格,而是如何让人物尽可能快地融入这个现成的舞台环境,让人物在这个给定的背景下展开他的性格,以及发展与其它人物的关系。

”而中国戏剧虽然做到了理论要求,但至于黑脸白脸,好人坏人,以及由此衬托的景物,还是一看就知道,用不了对人物展开性格的分析。

在西方,戏剧是一种贵族式的享受节目,是高消费,戏剧的表演地点被安排在剧院,而剧院的装饰布置之堂皇是有口皆碑的,一般的衣冠不整的平民百姓是无法入内的;而在中国,随街就可以搭一个戏台子唱起来,舞台、服装、实物都不是很豪华,所有老百姓都可以看戏享乐,不分贵贱。

中西方戏剧的差异是存在的,中西方各自的特点也是值得互相学习和效仿的,相对而言,我更喜欢中国的戏剧,虽然它的综合艺术可能不及西方戏剧,但它能让中国更多的人看懂听懂,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中国人多,中国人的素质参差不齐,能够照顾更多的人的需要而编排中国的戏剧,那是正确的,只有那样的文化,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