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古典戏剧的悲剧性的论文

合集下载

浅谈中西方古典戏剧的悲剧性

浅谈中西方古典戏剧的悲剧性

浅谈中西方古典戏剧的悲剧性作者:谢强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关于戏剧的悲剧性有很多的理论,本文的分析远远不能形成一些理论。

笔者试图从影戏剧诞阜够文化方。

高来寻找中西方戏剧在悲剧性方面的不同。

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说明古希腊的悲剧和中国古典戏曲中悲剧的不同。

关键词:悲剧;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社会生活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015-01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包括文学、音乐、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是这些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和综合运用,是人类共通的精神和艺术现象,在任何人类文明中都出现过戏剧。

但是由于文化的不同,人类的戏剧在形成之初就分成两大类型:其代表是西方文明所孕育的古希腊戏剧和东方文明所孕育的中国古典戏曲。

他们的共生和异质提供了人类戏剧内涵的丰富性。

就悲剧的表现形态来说都因为各自的地域文化,审美心理,思维方式等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区别。

古希腊戏剧的诞生,最初萌芽于酒神祭祀,在形成之初就明确的分为悲剧和喜剧。

他的产生不可避免的带有希腊城邦文化的特色,深深的印上了海洋文明的烙印。

公元前四五百年的希腊出现了三位伟大的悲剧家。

埃斯库罗斯,他是希腊悲剧的创始人,有经典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瑞斯忒亚》;索福克勒斯是一位富有高度才华的悲剧诗人,他创作了《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等;还有一位是欧里皮得斯,他的代表作是(《美狄亚》。

从这三位悲剧诗人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悲剧的一个共同特征:通过神话题材,建立起丰富的主题,包括政治,宗教,伦理道德等。

中国古典戏曲所蕴涵的悲剧性却刚好相反。

大多是社会悲剧,剧作者的立场和出发点是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

悲剧主题也往往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现象之问的矛盾。

并且人们往往认为道路虽然曲折,但是前途依旧光明。

所以中国人总是要一个心灵的安慰,给悲剧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悲剧带给人们的震撼。

论中西古典悲剧的差异及成因

论中西古典悲剧的差异及成因

论中西古典悲剧的差异及成因——以《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摘要:《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西方古典爱情悲剧的巅峰,它们都极其完美地再现了男女纯洁忠贞的爱情。

由于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文化、宗教观念、观赏者的审美心理、审美理想、悲剧理论等的不同,中西方古典悲剧作品具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这些差异的探讨,探寻西方审美对中国审美的影响,以及对中西审美的现状和趋势进行思考。

关键词: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ABSTRACT:Both the Butterfly Lovers and the Romeo and Juliet are the masterpie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 romantic tragedies, reproducing the pure and loyal love perfectly.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s, religious concepts, aesthetic ideals,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the theories about traged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great distinctions can be found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tragic works. Therefore, this thesis aims at study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future trend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 by analyzing these dissimilarities.KEY WORDS:the Butterfly Lovers ;the Romeo and Juliet ;tragedy绪论《梁山伯与祝英台》(下文简称《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西方古典爱情悲剧的巅峰,极其完美地再现了东西方男女纯洁忠贞的爱情。

中西古典悲剧特征比较论文

中西古典悲剧特征比较论文

中西古典悲剧的特征比较论文关键词:中西悲剧特征差异比较摘要: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包括文学、音乐、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是这些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和综合运用,是人类共通的精神和艺术现象,在任何人类文明中都出现过戏剧。

中国戏曲悲剧与西方古典悲剧分属两大戏剧基本系统,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从而使中西悲剧产生巨大差异,形成不同的美学特征。

本文主要从悲剧主人公、悲剧冲突、悲剧结构和悲剧结局等方面对中西悲剧的特征,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说明西方的悲剧和中国古典戏曲中悲剧的不同。

一、引言悲剧一词的基本解释:1.描写主角与占优势的力量(如命运、环境,社会)之间冲突的发展,最后达到悲惨的或灾祸性的结局2. 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个人的悲剧扩大而成为民族的悲剧。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关于悲剧意义:悲剧和喜剧是对立的,互相违背的,一个是让善良有益的事物遭受不幸、磨难,让他们在苦难中挣扎。

详细解释 1. 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

是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

如《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2. 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

田汉《咖啡店的一夜》:“我家里也有过几次变故,但都不算我自己演出来的悲剧。

”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过去打仗也好,现在搞工业也好,我都不喜欢站在旁边打边鼓,而喜欢当主角,不管我将演的是喜剧还是悲剧。

”中西民族意识不同,人格价值不同,所产生的悲剧精神也不尽相同,反映在悲剧作品中的美学特征也各有千秋。

本文通过对中西悲剧主人公、悲剧冲突、悲剧结构和悲剧结局等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进行比较,以欣赏中西悲剧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中国古典悲剧人物的弱小善良vs西方悲剧人物的高贵悲剧人物,是指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而非剧中的其他人物。

他们的事件和行动影响着全局,甚至决定悲剧的属性,英国戏剧家批评家德莱登说:“怜悯和恐怖之感必须主要地,即使不是全部地建筑在这个人物身上,它们就只能起微小的作用。

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对中西⽅悲剧的⽐较对中西⽅悲剧的⽐较⼀、前⾔从公元前534年古希腊悲剧诞⽣⾄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西⽅悲剧研究著作从亚⾥⼠多德的《诗学》到现在可谓汗⽜充栋。

马丁·艾思林在《戏剧剖析》,中仍然认为“以悲惨结局的是悲剧,以愉快结局的是喜剧”这是区别悲剧、喜剧的⼀条看似浅薄但却普遍应⽤的⽅法。

悲剧的主要审美特征是“悲”,没有苦难和毁灭,悲剧就不成其为悲剧,但悲剧的⽬的不是为了单纯再现苦难和毁灭⽽使⼈悲伤,⽽是要通过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肯定悲剧⼈物以及作家的悲剧精神,净化⼈的⼼灵,激励观众勇敢地直⾯⼈⽣。

因此,仅有悲惨结局的戏剧,还不能叫做悲剧。

悲剧⼀定有悲剧性结局,悲剧性结局却不⼀定是悲惨的,悲剧性结局应该是表现出悲剧⼈物或其精神世界在悲剧冲突中必然的毁灭,同时显露出悲剧精神的结局。

⼆、关于中国有⽆悲剧的争论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并⽆悲剧,也有些学者坚持认为中国有悲剧,于是展开了⼀场长达⼀个世纪的争论。

1、未否定中国有悲剧五·四新⽂化运动时期,胡适、鲁迅等都⼀致认为中国古典戏剧缺少悲剧意识,常常以“⼤团圆”结局,因⽽被鲁迅斥为中国国民的“⼗景病”,但是,他们都没有否认中国有悲剧。

胡适在《⽂学进化观念与戏剧的改良》中指出:“中国⽂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

⽆论是⼩说,是戏剧,总是⼀个美满的团圆……有⼀两个例外的⽂学家,要想打破这种团圆的迷信,如⽯头记的林黛⽟不与贾宝⽟团圆,如桃花扇的侯朝宗不与李⾹君团圆;但是这种结束法是中国⽂⼈所不许的,于是有后⽯头记红楼圆梦等书,把林黛⽟从棺材⾥掘起来好同贾宝⽟团圆;于是有顾天⽯的南桃花扇使侯公⼦与李⾹君当场团圆……这种‘团圆的迷信’乃是中国⼈思想薄弱的铁证。

做书的⼈明知世上的真事都是不如意的居⼤部分,他明知世上的事不是颠倒是⾮,便是⽣离死别,他却偏要使‘天下有情⼈都成了眷属’,偏要说善恶分明,报应昭彰。

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实实写天公的颠倒惨酷,他只图说⼀个纸上的⼤快⼈⼼。

论中西方爱情悲剧结局的文化蕴涵和美学意义

论中西方爱情悲剧结局的文化蕴涵和美学意义

论中西方爱情悲剧结局的文化蕴涵和美学意义中西方戏剧中都有大量的爱情剧,“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这是中西民族的共同心理,也是中西戏剧的永恒母题。

爱情剧有喜剧,也有悲剧。

喜剧的结局基本相同:有情人终成眷属,夫妻团圆。

悲剧结局则大不一样:有情人不成眷属,甚至以男女主人公血淋淋地陈尸舞台作为结局,这往往是西方爱情悲剧的一大特征。

而中国的爱情悲剧,即使有情人真不成眷属,剧作者也会设法用浪漫主义手法,以幻想的方式让他们“团圆”起来。

同是爱情悲剧,为何结局各具特色这与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民族欣赏心理和审美追求是否紧密相关?这是本文探讨的中心所在。

我国明末清初的戏曲家孟称舜创作的《娇红记》和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中西方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爱情悲剧。

两剧主题相同—都颂扬了男女间真挚、热烈的爱情,反对封建势力对自由幸福爱情的摧残,但两剧的结局却不一样。

《娇红记》描写申纯和王娇娘为了追求自由婚姻,敢于同封建伦理和豪门贵族作斗争,最后双双殉情的悲剧。

但作者并不以此作结,为了歌颂他们“两人皆一而终,至于段身而不悔”的精神,作者让男女主人公“仙圆”,以“合家作结,坟上长满了花草,月儿照着墓顶的棠梨一对鸳鸯向九天展翅飞去”,一对情侣水远相伴相随。

不仅《娇红记》如此,其他的爱情悲剧如《长生殿》、《牡丹亭》、《梧桐雨》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以“团圆”结局收场。

这样的结局表达了人民对善良美好生活的追求,寄托了对邪恶势力不甘屈服的精神,但另一方面又反映出一种不敢正视黑暗的、血淋淋的现实,以“团圆”结局来逃避现实,将矛盾冲突和谐化的心理倾向,这一弱点正是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的具体体现。

中国先哲们的哲学思想在戏剧艺术创作上,则表现为悲喜相间,不把悲喜绝对化的“中庸”的艺术处理手法。

即使是悲剧也有悲孔喜,有哀有乐。

我国的一些戏剧理论著作待别强调和谐、适度。

李渔的《闲情偶记》在总结剧本创作的“十忌”、“七要”时就特别指出要忌“悲喜失切”,“要安详”。

论中国悲剧与西方悲剧的异同

论中国悲剧与西方悲剧的异同

元杂 剧恰恰 反映 出 了善 良的人们 不该遭 受 的厄运 ,从而 揭 示 出元代社 会 的不合 理性 。更为 动人 心魄 的是表 现 了这 些 小人 物不畏 强敌 、敢 于抗 争的精 神 。不 管是 《 蝴 蝶梦 》里 的王 家兄 弟 ,还 是 《 陈州粜 米》 的张 氏父子 ,他们 所面 临
部分 。在很 大程度 上 ,中 国戏 剧与 西方 戏剧有 很 多的共 的都 是社会 的特 权阶层 , “ 打死 人不偿 命 ”,但他 们并 不 通之 处 ,但 因为其历 史文 化背 景的差 异 ,也存在 着很 多不 被吓 倒 ,而 是 以其人之 道还 治其 人之 身,让 恶人 受到应 该 同之 处 。 收到 的惩处 。这 显然 是作者 将人们 内心最真 实 、最强烈 的 悲剧 是戏 剧艺 术的最 高形 式 ,叔 本华 就 曾说 : “ 无论 意愿通 过舞 台化展 示 出来 。 是 从效果 巨大 的方面 看 ,或是 从写作 的 困难这方 面看 ,悲 虽然 中 国悲 剧与 西方悲 剧存在 着人 物构 思上 与结局 上 剧 都要 算作 文 艺的 最高 峰 ,人们 因此 也 公认 是这 样 。”[ 】 的不 同,但 是我们 也不 可否 认二 者之 间的相 似之 处 。当代 因此 ,西方人 很看 重悲剧 , “ 要求 悲剧有 一个 君主或 一个 以来 ,随着 对 中西悲剧 认识 的深 入 ,人 们发 现 中国有类 似 大 名鼎鼎 的人 作为 它的主 人公 ,不仅 是古 典主 义戏剧 的金 西方 的悲剧 ,西 方有类 似 中国 的悲剧 ,西方 有类似 中国的 科 玉律 ,…… 中世 纪人们 的头脑 里 ,几乎 都有这 样一 个心 悲剧 。 亚里 士多德在 《 诗 学》 第 六章给 悲剧下的定 义是 ‘ 悲 照 不宣 的准 则 :所 有 的悲剧 都是 写帝 王将相 的 。”口 由于 剧是 对于 一个严 肃 、完整 、有一 定长度 的行 动 的摹仿 。 ’ 有 此观念 ,西 方悲剧 更关 注大 人物 的命运 ,表 现伟大 的人 有些悲剧 ,例如欧里 庇得斯 的 《 伊 菲革涅亚 在陶洛人 里》, 物 毁灭 , “ 悲剧 ,从本 质上来 讲就 是一个 遭受 苦难和 灾祸 , 圆满收场 , 并 未杀人流血 , 引起悲哀 , 但剧 中情节是严 肃的 , 最 终导致 死亡 的故 事 。”【 3 古希 腊悲 剧是 如此 ,莎士 比亚 故仍 然是 ‘ 悲 剧 ’。”【 5 王 季 思认 为: “ 欧洲 希腊 悲剧 有 悲 剧也是 如此 。 不少 以团 圆结束 ,但 到莎士 比亚 以后 ,就大 都 以剧 中主 人 例 如莎 士 比亚 的 四大 悲剧 之一 《 麦克 白》 就是讲 述 了 公的不 幸收场 。 我 国古 典悲剧 以大 团圆结局 的要 比欧洲 多 。 苏 格兰 国王邓 肯 的表 弟麦 克 白将 军 ,为 国王平叛 和抵 御入 这种 结局 ,有 的是剧情 发展 的结 果 ,是 戏剧 结构完 整性 的 侵 立功 归来 ,路遇 三个 女巫 。女巫对 他说 了一 些预 言和隐 表现 ,有 的还表 现斗 争必将 取得胜 利 的乐观 主义 精神 ,但 语 ,说他 将进 爵为 王,但 他并 无子 嗣能继 承王位 ,反 而是 有 的却表现 折 中、调和 的倾 向,让 一个 干尽坏 事 的恶人 跟 同僚班柯 将军 的后代 要做 王 。麦克 白是有 野心 的英雄 ,他 悲剧主 人公同庆 团圆, 这 自然要 削弱 了悲剧动 人的力量 。” 在 夫人 的怂 恿下谋 杀邓肯 ,做 了 国王 。为 掩人 耳 目和 防止 所 以对 于 中西方 悲剧 的异 同,我们 应该 用辩证 的态 度 他 人夺位 ,他 害死 了越来 愈多 的人 。恐惧 和猜 疑使麦 克 白 去看 ,不 能持 中西方 悲剧完 全不 同 的观 点 ,也不 能认为 两 心 里越来 越有 鬼 ,也越来 越冷 酷 。麦 克 白夫人神 经失 常而 者完 全相 同 。戏 剧是文 学里 重要 的一 部分 ,我们 更应该 用 自杀 ,对 他也 是一 大刺激 。在 众叛亲 离 的情况 下 ,麦 克 白 科学 的、严 谨的观 点去 对待它 。 面 对邓肯 之子 和他请 来 的英格 兰援军 的 围攻 ,落 得袅 首 的 参考 文 献 : 下场 。在 这部 戏剧 中的主 角就 正是帝 王将 相、是 大名 鼎鼎 【 1 】 叔本华: 作为 意 向和 表现 的世 界》 ,商务 印 书 的人物 。 馆1 9 8 6 年版 。 而 中国 的悲剧 却与此 不 同,我 国悲剧 更关注 小人 物 的 [ 2 ]I 英l 阿 ・ 尼柯 尔 : 《 西欧 戏剧 理论》 ,中 国戏剧 命运 ,表 现他 们面对 貌似 强大 的恶势 力 的欺压 ,不是 逆来 出版 社 1 9 8 5 年版 。 顺 受 ,忍气吞 声 ,而是面 对惨 淡的人 生 ,直起反 抗 ,即使 [ 3 】 A . C . 布 雷德利 : 《 莎士 比亚 悲剧研 究》 ,上海译 文 被 冤杀 , 灵魂 也不 屈, 喷射 出复 仇的怒 火 , 生命无 辜被 毁灭 , 灵 魂便要 毁灭 者毁 灭。这 种抗 争具有 一种 惨淡 、悲壮 的神 韵 ,具有 中 国神话 中 “ 精 卫填海 ”般 的壮 美 ,达 到 了惊人 心 魂的 艺术效 果 。例 如元 代公 案剧 中有许 多都很 好 的诠释 了这一 点。 《 生金 阁》 中的郭 成,传 家宝 物生 金阁被 权豪 势 要庞衙 内抢 占,妻子被 霸 占, 自己也被 铡掉 了头颅 ,成 了无头冤 鬼 , 但他 仍不屈 服 , 提着 头追赶 猛打 仇人庞 衙 内, 呼 喊报仇 ,吓 得仇 人胆 战心惊 。 《 殊 砂担 》 中的王文 用被 恶 棍 白正所杀 ,他 的阴魂 到 阴司告状 ,天 曹官 允准 了他 的 诉 状 ,他 的鬼 魂 同东岳太 尉活 捉 了白正 ,报仇 雪恨 。亚里 士 多德说 : ( 悲剧 是 ) “ 一个 人遭 受不 该遭受 的厄运 。”

西方歌剧中的悲剧美

西方歌剧中的悲剧美

西方歌剧中的悲剧美西方歌剧是一种具有浓厚戏剧性和音乐性的艺术形式,悲剧作为其重要的表现方式在歌剧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悲剧美是西方歌剧中的一种审美观念,它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对人生命运的揭示以及对人类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悲剧的美学。

本文将从西方歌剧中的悲剧题材、音乐和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悲剧美进行探讨。

西方歌剧中的悲剧题材多样化,从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悲剧故事,到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再到现代的悲剧故事,都成为了西方歌剧作曲家们创作的题材。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茶花女》、《弄臣》等。

这些悲剧故事多以爱情、野心、复仇等人性之情作为主题,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发展,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

这些悲剧故事多以悲壮的情节和悲情的音乐表现,带给观众深刻的情感共鸣和精神上的震撼。

悲剧音乐在西方歌剧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它通过音乐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的痛苦,使得悲剧的情感更加真实和深刻。

悲剧音乐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音乐的表现力强,通过旋律、和声和节奏等音乐元素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的悲剧。

其次是音乐的情感表达丰富,通过音乐来表现人物的爱恨情仇、痛苦悲伤等情感,使得悲剧的情感更加动人。

再次是音乐的戏剧性强,通过音乐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使得剧情更加紧凑和戏剧性更加强烈。

在音乐表达方面,西方歌剧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威尔第的悲剧音乐。

威尔第的悲剧音乐以其旋律优美、表现力强和情感丰富而著称。

他的悲剧音乐多以音乐戏剧化和音乐旋律化为特点,通过音乐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痛苦和命运的无常,并以优美的旋律和戏剧化的音乐来表达悲剧的情感。

尤其是在《茶花女》、《弄臣》等悲剧作品中,他更是将音乐与情节融为一体,展现了悲剧音乐的高度。

悲剧在西方歌剧中的表达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除了音乐之外,舞台设计、服装道具、灯光效果等也是表达悲剧的重要手段。

在舞台设计方面,悲剧常常通过舞台的布景、布景的构造和造型、以及舞台上的布景等来表现悲剧的情感。

浅谈中西古典悲剧的异同

浅谈中西古典悲剧的异同

浅谈中西古典悲剧的异同作者:王晶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1期摘要:西方的悲剧创作历史悠久,名作如林,而且从一开始就是在完全自觉的状态下进行的,在世界悲剧艺术中,西方戏剧中的古典悲剧具有不可否认的典型性。

我国古典悲剧也有不少佳作,这些有代表性的悲剧作品与西方戏剧中典型的悲剧作品进行比较,浅析它们的异同。

关键词:西方古典悲剧;我国古典悲剧;异同中图分类号:I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013-02西方的悲剧创作历史悠久,名作如林,而且从一开始就是在完全自觉的状态下进行的,在世界悲剧艺术中,西方戏剧中的古典悲剧具有不可否认的典型性。

我国古典悲剧也有不少佳作,这些有代表性的悲剧作品与西方戏剧中典型的悲剧作品进行比较,浅析它们的异同。

我国古典戏剧类型不是很明显,先弄清什么是悲剧。

对于什么是悲剧,不同历史时代的人们和不同阶级的人们确实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但这并不等于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阶级在这一问题上完全不可能有某些相同的认识。

例如,对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不同历史时代的人和不同阶级的人都承认它是悲剧。

这一悲剧名作既能唤起当时雅典贵族的悲悯与同情,也能唤起我国当代劳动群众的悲悯与同情。

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阶级的人对于什么是悲剧尽管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但又并不是水火不容,完全对立的,而是有可能有某些相同点的。

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阶级的人创作的悲剧作品尽管存在很大差异,但既然都是悲剧,就一定会有某些相同点。

一、悲剧人物西方古典悲剧的主人公绝大多数是男性,而且这些男性大多是天神、伟人、国王或英雄。

阿·尼柯尔教授说:“悲剧不同于喜剧的地方,往往在于它几乎完全是男性的。

一切伟大悲剧的主要人物都只能是一个男人。

”这些男性主人公在悲剧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支配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西方悲剧多以男性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哈姆雷特》等,这些剧名足以证明男性主人公对于西方悲剧来说有多么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方古典戏剧的悲剧性的论文
【论文摘要】关于戏剧的悲剧性有很多的理论,本文的分析远远不能形成一些理论。

笔者试图从影戏剧诞阜够文化方。

高来寻找中西方戏剧在悲剧性方面的不同。

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说明古希腊的悲剧和中国古典戏曲中悲剧的不同。

【关键词】悲剧;西方文化;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包括文学、音乐、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是这些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和综合运用,是人类共通的精神和艺术现象,在任何人类文明中都出现过戏剧。

但是由于文化的不同,人类的戏剧在形成之初就分成两大类型:其代表是西方文明所孕育的古希腊戏剧和东方文明所孕育的
在古希腊命运主题的悲剧中有对人的否定对悲痛和苦难的演绎,甚至还要叫观众亲眼目睹仇恨,阴谋,杀戮等等可怕的事件发生。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讲到:第一,悲剧既然是对人行动的模仿,那么“每个人都能从模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即使是对可怕和讨厌的事物的模仿,当人们观看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都会不由自主的产生快感。

第二,打动人心的情节和引发快感的音乐、语言、画面等方面的技术处理。

第三,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换一个说法,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从体验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

董健在戏剧艺术十五讲中就提出了“悲剧美感”。

“当我们欣赏悲剧时,随着剧情在我们心灵上引起的震撼与波动,上述这些否定性的情感,便被我们加以疏导、宣泄、净化,并在疏导、宣泄、净化的过程中对这些情感重新加以体验,把他们转化成一种高尚、纯洁、爱我人类的慈悲情怀与追求自由的奋发精神。

这就是悲剧美感”。

在古希腊的悲剧理中,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

不论是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都充满着高洁甚至神秘的意味,隐含着人生的教训和哲理。

被悲剧真正打动了的人,会有意无意地摒弃“外物”的毒化和诱惑,回到人之为人的那些光辉品性上来,它会变得纯洁起来,真挚起来,高尚起来。

董健在《戏剧艺术十五讲中说“我们从大量悲剧经典中概括出一种叫做‘悲剧精神’的东西。

具体表现:一严肃的情调,二崇高的境界,三英雄的气概”。

这是古希腊传统悲剧所体现的精神追求和美学特征。

而在中国的古代我们关注的不是命运,不是抗争,而是人和人之间的问题,人和社会之间的问题,再加上统治者的思想文化禁锢,高度集权的社会部优一套社会伦理的约束,戏剧所表现的空间也相应的会很狭窄很多,大家关注的是自己当下的生活,戏剧所表现的当然也就只能是一般的社会生活,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最多是借剧中人之口抒写自己的情怀。

没有很多是深刻而宏大的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于人生价值的追问,更大程度上它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娱乐。

最早在宫廷,后来在勾栏瓦斯中都是这样的。

它是随着城市小市民的产生而发展繁荣起来的,更多的是来表现小市民的爱,恨,情,愁,来迎合市民阶级的审美要求的。

所以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悲剧如果按西方的悲剧理论来划分则不能称之为悲剧。

只能称之为“悲情剧”或是“怨”剧。

但是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用西方的理论来框架中国的戏剧无疑是不合理的。

唐岫敏在悲剧与现代社会一文中说“悲剧的主人公从出身高贵的英雄变为平民百姓,但是他使人恐惧,激发人怜悯之青的本质没有变,社会人生本身就具有悲剧性,中国的戏剧往往用一种凄婉悲弥的意境写意性的描述生活的无奈。

这也往往更符合我们中国的审美心理,更容易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所以它不像西方传统悲剧那样很生硬的把血淋淋的现实更为夸张地呈现在舞台上,用满台的尸体来证明命运的不可逆转,无可奈何。

它不是要引发人们对于生命本质的思考而是要人们了解真真切切生活的无奈。

所以它不像西方的编剧法则那样:一出戏,喜剧要保持喜剧的一致,悲剧要保持悲剧的一致,切记风格的混杂,非驴非马。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这个悲剧事件的过程中并
不是所以的细节都是悲惨的,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什么时候都是悲喜交加的。

所以在我们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很多喜剧场面时,我们也不会认为那是一部喜剧。

喜剧情节的穿插,神话色彩的结尾并不能改变这出戏悲剧的本质。

反而增添了一丝无以言说,又有耐人寻味的凄美。

英国学者克瑞奇礼曾有过一段绕口令似的陈述:“古希腊悲剧并不具有足够的悲剧性,因为它太英雄主义了。

只有喜剧才真正具有悲剧性——喜剧的悲剧性在于它不是悲剧。

”这就是说,出身高贵道德高尚的悲剧英雄与日常生活相去甚远,非常人所能及,因此显得,某种程度上的失真。

如果只有想象世界里的英雄,生活中却无一对证,悲剧就会带上童话的性质,而如此严肃的题材装进童话的瓶中,当然就失去了悲剧应有的严肃和庄重。

从这一层意义来讲,那些表现社会生活的戏剧就有了很强的悲剧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