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戏剧爱情比较
中西戏剧爱情比较

中西戏剧爱情比较中西戏剧都有大量的爱情剧,“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中西民族的共同心理,也是中西戏剧的一个永恒母题。
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的源头,《奥德赛》就写了奥德修与潘奈洛佩夫妻二人的团圆。
所谓“迎合观众的心理”,不就是“迎合”民族心理么。
亚里斯多德想贬低《奥德赛》的“双重结构”,却无意中道出了《奥德赛》的另一种价值,这是亚氏始料不及的。
荷马既是第一个伟大的史诗诗人,又是第一个伟大的戏剧诗人,这是亚氏说过的。
《奥德赛》就是西方文学“大团圆”的第一部作品,从戏剧角度说,也是这样。
西方的爱情剧不乏“大团圆”的佳作。
莎士比亚大量爱情剧的结局是大团圆的。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的一个特点,就都是两对以上情人的大团圆,可称之为集体团圆的喜剧。
在莎氏描写爱情的剧本中欢乐的喜剧大大超过死亡的悲剧,这是不可不加注意的。
世纪法国高乃依的名剧《熙德》违反古典主义原则让一对冤家大团圆。
莫里哀的名剧《伪君子》、《铿吝人》中的对对情人全是大团圆。
世纪博马舍的名剧《费加罗的婚姻》中的费加罗与苏珊在人间成为眷属,世纪歌德的名剧《浮士德》中的男女主角在天上团圆。
举个极端的例子,就是擅写爱情悲剧的现代美国戏剧家奥尼尔,他的《安娜·桂丝蒂》的结尾也给水手一家留下一个“幸福的结局”。
他的《啊,荒野》更是“有情人好事多磨—终成眷属”这一公式的典型作品。
哪个作家不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包括他自己呢?奥尼尔的家庭和爱情都很不幸,使他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更强烈,便用戏剧表现出来。
堂·吉诃德对桑丘说“古往今来歌颂她们的诗人真有那些意中人吗?决不是的。
他们多半是捏造一个女人,找个题目来做诗,表示自己在恋爱,或者有资格恋爱。
”奥尼尔此剧应作如是观,他自己也这样说的“真实情况是,《啊,荒野》是对我从来不曾经历过的一种青年时代的怀恋。
”中西爱情剧既有喜剧,也有悲剧。
西方爱情喜剧的例子上面说过了,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看中国爱情悲剧的例子。
从中外作品看中西方的爱情观——浅析《梁祝化蝶》和《罗密欧和朱丽叶》

从中外作品看中西方的爱情观——浅析《梁祝化蝶》和《罗密欧和朱丽叶》自古以来,爱情便是一个全人类共同的话题。
纵览历史长河无论是在温柔含蓄的东方还是在热情奔放的西方,爱情都是一个神圣不容亵渎的存在。
人类总是对于这样美好的事物充满了向往和渴求,尽管伤痕累累却是乐此不疲。
可是对于爱情的追逐和态度中西方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由于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杂性,长时间文化气息的熏陶使得我们中国人的爱情态度总是含蓄的,旖旎的。
而西方人那种开放热烈的爱情观却是伴随着资本主义一起诞生的,开放是资本主义冒险性的基石,也是资本主义财富产生的源泉(资本主义建立所需的财富正是来自这一次又一次的冒险)。
所以这种文化和社会物质来源上的差异在爱情观上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正如《无题》中的那句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中国人对待爱情总是那么无奈,却又那么唯美。
动不动就让人泪流满面,揪心不断。
处处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一种朦胧美。
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写得形象美丽,深情绵邈,蕴藉含蓄,表现出一种对于爱情的刻骨铭心的追求。
其独特的绮丽蕴藉的风格,不仅在晚唐的诗坛上独树一帜,放射出奇丽的光彩,而且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虽是一首描写儿女私情的诗。
作者在诗中着力写出的是他那种铭心刻骨的爱情,一切具体的儿女情事都消溶得几乎不留痕迹,所以使人突出地感到多情而不轻薄,艳丽而不肤浅,既有风流华美的一面,又有蕴藉深沉的一面,体现出了那种古代人那种半藏半露含蓄的爱情理念。
李商隐在表达那种埋于心底的相思之情时显得很含蓄,并没有西方人那中明朗和不顾一切。
汪静之以写爱情诗著名,他的诗集《蕙的风》以“放情地唱呵”的姿态,被朱自清誉为“对于旧礼教好像投掷了一枚炸弹”,曾引起轩然大波,几乎身败名裂。
汪静之的名句是“我冒犯了人们的指责非难,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我多么欣慰而胆寒”,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氛围,整个正统的价值体系中对爱情所持的态度,这也是中国主流文化传统所持的态度。
两部中西爱情绝唱

[4]邹自振.丽娘何如朱丽叶,不让莎翁有故材——《牡
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福州大学学报,2005(4).
一8一
万方数据
主.我想她一定会绝对服从我的旨意。印何况他们还有不可
逾越的封建世仇这一巨大的鸿沟。但是为了爱情,朱丽叶冲 破这一桎梏.不顾一切地和心爱的人结合,在教堂秘密结 婚。她是一个视爱情为人生之最的痴情女子,为了所爱的 人.她可以背叛自己的家庭,放弃贵族的身份和地位,甚至 可以为之付出生命。在罗密欧被放逐,她遭到父亲的逼婚 时,她仍然忠贞不渝的坚守爱情诺言,抱着斗争到底、宁死 不屈的决心来反抗父亲的包办婚姻。最后,她和罗密欧双 双殉情而死。以此证明爱情和青春的崇高与美丽。他们的 死使两大家族幡然悔悟,化解世仇,握手言和。莎士比亚用
一一7一
万方数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文主义爱战胜封建世仇,表达了资产阶级争取自由必胜 的信心;同时,通过爱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婚姻观念和封建 贵族礼法。 杜丽娘和朱丽叶都是追求自由的斗士,都是封建婚姻 的叛逆者和自由幸福的追求者。她们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 情生活道路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 笼、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婚姻自由的美好愿望。汤显祖和莎 士比亚给世界文学史创造了两个伟大的女性形象,为中外 文化艺术长廊增添了不朽的一笔。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题思想都是反封 建、争自由,二者都反对封建婚姻观念。这是相同的,但是二 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首先,二者反抗的对象有所不同:《牡 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反抗的是封建伦理道德,是用“情”来 反抗“理”:而朱丽叶和罗密欧反抗的则是封建家族仇恨,用 人文主义爱情理想同家族仇恨相抗衡。其次,追求的途径不 同:《牡丹亭》是在梦幻的理想中反映现实,让虚构的杜丽娘 的鬼魂同封建礼教做斗争;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在现实 中追求理想。这些差异可以说反映了当时中西方不同的时 代背景和文化特色。 二、结局安排 《牡丹亭》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作为结局,而《罗
从爱情角度分析中西戏剧的差异——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

好 爱 情 的毁 灭 ”来 完 成 结 局 ;王 实 甫 用 “ 有情人终成眷属 ” 抱有好感 , 只是 她 受 封 建 礼 教 的压 制 , 顾 虑 重 重 ,不 敢 彻 底 的结 局 ,为 自己 和 观 众 制 造 假 象 ,这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也 削 弱 了 背 叛 封 建 礼 法 。 她 总 是 若 进 若 退 地 探 索 着 获 得 爱 情 的途 径 , 作 品 的艺 术性 。 因 为 她 的 这 种 性 格 特 点 ,使 剧 情 变 得 十 分 复 杂 。 《 罗 密 欧 与 综 上 所述 ,张 生 和 崔 莺 莺 、罗 密 欧 与 朱 丽 叶为 了获 得 各 朱 丽 叶 》里 的 朱 丽 叶 同样 身 处 规 制 之 中 ,但 她 却 勇 敢 地 捍 卫 自想 要 的 爱情 ,不 惜 与 封 建 势 力 、家 族 宗 亲 做 斗 争 ,尤 其 是 着 爱 情 ,她 的 身 上 充 满 了青 春 的活 力 和 朝 气 。朱 丽 叶是 这 部 张 、崔两 人 的 反抗 更 体 现 出 作 者 对 我 国几 千 年 封 建 教 条 的批 戏 剧 中最 有 个 性 的人 物 。通 过 这 一 女 性 形 象 ,使 人 们 看 到 勇 判 ,但 由 于 时 代 的 局 限 ,最 终 以完 美 的结 局 告 终 。通 过 对 比 敢 追 求 自 由理 想 的人 性 之 美 ,更 彰 显 了女 性 的人 格 魅 力 。 发 现 ,由 于 所 处 的 时 代 不 同 , 中西 方 戏 剧 在 情 节 设 计 、形 象 通 过 分 析 ,可 以看 出崔 莺 莺 与 朱 丽 叶在 性 格 上 有 着 很 大 构造 , 以及 观众 接受 心 理 等 方 面 有 所 不 同 。 但不能笼统地说 , 的不 同。 《 西厢记 》创作于元朝时期 ,这个 时期正处 于封建 中 国 戏 剧 不 如 西 方 戏 剧 。我 们 应 该 客 观 评 论 ,中 国古 典 戏 剧 势 力 的 笼 罩 之 下 , 因此 以崔 莺 莺 为 代 表 的女 性 被 戴 上 严 酷 的 作 为 我 国 艺 术 体 系 的 精 华 之 一 , 同时 也 是 中 国文 化 的一 个 重 封建枷锁 , 必 须 严 格 遵 守 三从 四德 。然 而 《 罗密欧与朱丽叶 》 要 组 成 。 用 胡 适 的 话 说 ,我 们 应 该 通 过 比较 认 识 到 中 国 戏 剧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悲剧对比看中西方爱情观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流传久远的两部爱情悲剧,一部出自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之手,一部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学四大悲剧,分别在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生根并开枝散叶,以它们独特的魅力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当我们仔细考量中西这两部享誉世界文苑的悲剧之时,即可发现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异同之处。
第一个交叉点: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
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就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作为世仇家族双方的子女,结合的可能性已经几乎为零,再加上提伯尔特被罗密欧杀死,可谓仇上加仇。
两人的爱情虽面临层层的阻碍,双方的爱情却没有因此停止蔓延。
相反,面对罗密欧被放逐,父母的反对逼迫和乳媪的态度转变,朱丽叶先是痛骂乳媪,然后喝“毒药”拒婚,爱情的力量使他们经受住了可怕的考验,并通过朱丽叶窗下的互诉衷肠、劳伦斯神父寺院里的秘密婚礼、朱丽叶喝毒药装死和双方一起殉情等种种途径去跨越这些障碍,来实现自己对爱情的追求。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祝经过草桥结拜、书馆谈心、十八相送、楼台会,双方的爱情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但当爱情面对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传统、祝父的反对、马家的财势和官官相护的现实等诸多因素阻挠的情况下,通过玉扇坠两人私定终生,祝英台的避婚、骂媒、哭坟,梁山伯相思病亡到最后的哭坟合葬,自由恋爱的两人最终也在“化蝶”这一神话情节中追求到自己渴望的爱情。
情之所起是一往而深。
通过比照,两部作品为爱情而进行,为爱情而抛开一切、不懈追求努力追求的情节,可以说完全是在同一条轨道上活动,并以此形成了二者的第一个交叉点。
第二个交叉点:青春生命的绝唱如果说作为两部作品的第一个交叉点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故事进行的话,那么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作为两部作品的共同结果,则形成中西这两部著名悲剧的第二个交叉点。
当罗密欧看着“死去”的朱丽叶而喝下毒药倒在她身边后,“复活”的朱丽叶也毅然用短剑来结束自己年轻生命,和罗密欧拥抱着爱情一起升入天国。
中西方戏剧比较研究

中西方戏剧比较研究——以《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悲剧为例“祝家有女初长成,乔扮男装上学堂…”一曲《梁祝》引得多少人潸然泪下,情不自禁,控诉社会的不公。
“宴会偶遇生情缘,怎知生在两仇家…”一幕《罗密欧与朱丽叶》又勾起多少人伤心回忆,情难自已,感叹命运的多舛。
一、两部作品相似或相同点世界上很少优秀的作品来源于民间流传。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却在故事的取材、情节和主题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一)取材《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中国家喻户晓。
该故事起源于江南地区,曾被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出现在舞台上。
故事虽然发生在中国,但其内容和精神已经跨越国界流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起源于五世纪的希腊短篇小说。
之后,在l 5 6 2年,英国的诗人Arthur Bruk写了长篇叙事诗Romeo and Juliet sorrow history,使故事传遍了整个欧洲。
l 594年至l 595年间,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根据这篇叙事诗写了Romeo and Juliet。
此后,该故事以多种形式出现在舞台上,深受大众喜爱。
(二)情节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的主题是靠情节的步步推进而表现出来的,这与喜剧的情节结构是不一样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从英台女扮男装去求学、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英台抗婚、楼台相会、绝望殉情到双双化蝶;《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从二人一见钟情、热烈相恋、秘密结婚、流放外地、服药假死、服毒殉情到两家和解,故事的主题是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情节步步推进而表现出来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局“化蝶”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局“血染墓穴”并不就此结束,就如鲁迅先生曾经形象地对比过悲剧与喜剧,他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并引发观众去思考更多的闯题。
两部作品都描绘了相似的殉情情节:从自由恋爱,到家长的激烈反对,再到彼此相爱的双方不能终成眷属的情况之下的殉情选择,而且都是男方先亡,女方追随而去。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谈

文献综述题目:《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谈学生姓名:***学号: ************院系: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年级: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指导教师:***年月日摘要爱的悲欢是一个永恒的文学话题。
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和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歌颂青年男女爱情的戏。
一个大团圆,一个血淋淋;一个是“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一个是香消玉损,魂断坟茔;一个是中国市民文学的经典,一个是西方文化的杰作。
在这悲喜之中,既体现了中西方民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的巨大差异以及作家戏剧技巧的不同,同时又可找出东西方文心的相通之处。
关键词:《西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中西方文化ABSTRACTJoys and sorrows of love is an eternal topic of literature. Yuan Wang Shifu's "The West Chamber" and the great British dramatist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are young men and women sing love drama. A big reunion, a bloody; one is "affectionate have become dependents," a fragrant eliminate jade loss, Death Tomb; a classic Chinese citizen literature, a masterpiece of Western culture. In joy and sorrow among not only embodies the huge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aesthetic psychology writer drama skills, while at the same thing to find similarities Fang heart.Keywords:The West Chamber; Romeo and Juliet; compare; in Western culture目录前言 (1)第一章《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阅读 (2)1. 主题思想 (2)2.情节安排 (2)3. 配角异同 (2)第二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墙文化原型比较 (4)1. 墙:文化隐喻和象征 (4)2. 逾墙:对文化禁锢的挑战和破坏 (4)3. 墙:毁灭和保存 (4)第三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中西古典叙事文学的不同 (6)1. 彻底的悲剧与大团圆结局 (6)2. 社会大背景与个人生活 (6)3.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碰撞 (7)4.语音风格差异较大 (7)第四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观与婚姻观的不同 (8)1.《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8)1.1 含蓄内敛与轰轰烈烈的爱情 (8)1.2 偶像剧式的开头 (8)1.3 带有神话色彩的爱情观与现实的爱情 (8)3.《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文学中爱情观异同的原因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1)前言《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著名的中西两大爱情戏剧。
《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

l堂鲞壁窒团《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粱素芳摘要:崔莺莺和杜丽娘分别是我国古典戏剧“双璧”——《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二人虽然都具有为追求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大胆叛逆的精神,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二人的爱情经历、过程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个性色彩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
该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尤其是其“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这一美好愿望,更不知成为后世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
1598年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创作完成了一部伟大传奇作品《牡丹亭》。
该剧演绎了贵族小姐杜丽娘为了追求“至情“的理想天地由生而死、死.而复生、“生生死死为情多”的凄美哀婉爱情故事。
据说,此剧一出,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众多士人站在各自的立场纷纷予以褒贬,无数女性有感于自己的遭遇莫不为之倾倒,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因二者同是爱情题材,而且都突破了前人创作中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又分别塑造了各具时代特点的光彩夺目的崔莺莺、杜丽娘两个女性形象,故被称为我国戏剧艺术长廊中的“双壁”。
尽管二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因两位作家所处的年代、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两部作品在爱情描写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一、创作主题不同众所周知,人类的生命本质是有情,的,而人类的社会存在秩序又是不能无理的。
那么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自然天性与社会道德法则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始终无从避免,情、理、礼的斗争也始终伴随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在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中,情上与礼、理,下与人欲始终纠缠在一起,传统中的情受到封建家长和伦理纲常的严重束缚,要么受“礼”的束缚,要么受“理”的节制,使人的身心失去自由,感情受到压抑,人性遭到扭曲,而《西厢记》和《牡丹亭》则分别表现了“以情战礼”和“以情战理”的不同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戏剧爱情比较中西戏剧都有大量的爱情剧,“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中西民族的共同心理,也是中西戏剧的一个永恒母题。
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的源头,《奥德赛》就写了奥德修与潘奈洛佩夫妻二人的团圆。
所谓“迎合观众的心理”,不就是“迎合”民族心理么。
亚里斯多德想贬低《奥德赛》的“双重结构”,却无意中道出了《奥德赛》的另一种价值,这是亚氏始料不及的。
荷马既是第一个伟大的史诗诗人,又是第一个伟大的戏剧诗人,这是亚氏说过的。
《奥德赛》就是西方文学“大团圆”的第一部作品,从戏剧角度说,也是这样。
西方的爱情剧不乏“大团圆”的佳作。
莎士比亚大量爱情剧的结局是大团圆的。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的一个特点,就都是两对以上情人的大团圆,可称之为集体团圆的喜剧。
在莎氏描写爱情的剧本中欢乐的喜剧大大超过死亡的悲剧,这是不可不加注意的。
世纪法国高乃依的名剧《熙德》违反古典主义原则让一对冤家大团圆。
莫里哀的名剧《伪君子》、《铿吝人》中的对对情人全是大团圆。
世纪博马舍的名剧《费加罗的婚姻》中的费加罗与苏珊在人间成为眷属,世纪歌德的名剧《浮士德》中的男女主角在天上团圆。
举个极端的例子,就是擅写爱情悲剧的现代美国戏剧家奥尼尔,他的《安娜·桂丝蒂》的结尾也给水手一家留下一个“幸福的结局”。
他的《啊,荒野》更是“有情人好事多磨—终成眷属”这一公式的典型作品。
哪个作家不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包括他自己呢?奥尼尔的家庭和爱情都很不幸,使他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更强烈,便用戏剧表现出来。
堂·吉诃德对桑丘说“古往今来歌颂她们的诗人真有那些意中人吗?决不是的。
他们多半是捏造一个女人,找个题目来做诗,表示自己在恋爱,或者有资格恋爱。
”奥尼尔此剧应作如是观,他自己也这样说的“真实情况是,《啊,荒野》是对我从来不曾经历过的一种青年时代的怀恋。
”中西爱情剧既有喜剧,也有悲剧。
西方爱情喜剧的例子上面说过了,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看中国爱情悲剧的例子。
马致远写《汉宫秋》,不顾历史事实,让王昭君投江死了。
孟称舜《娇红记》中王娇娘与申纯双双殉情。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那对也是。
孔尚任《桃花扇》中的李香君与侯方域是各自出家。
黄图秘的传奇《雷峰塔》中的许仙与白娘子也不团圆。
中国戏曲百分九十以上的素材来自广义的短篇小说,《搜神记》中就有《紫玉》那样的爱情悲剧作品。
唐传奇中的《莺莺传》、《霍小玉传》、《任氏传》、《长恨歌传》都是写爱情悲剧。
宋话本中的《碾玉观音》更是一篇爱情大悲剧。
如果把《诗经》中的《氓》、汉乐府的《焦仲卿妻》视为诗体短篇小说,写爱情悲剧的作品就更多了。
中国的古小说有爱情悲剧,中国的戏曲当然也有爱情悲剧,因为中国小说是戏曲的母胎。
中西爱情剧既有大团圆的,也有不团圆的,那么有没有共同性呢?有的。
中西喜剧从正面直接描写了剧作家“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中西悲剧则从反面间接表达了剧作家“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
除了上述的例子外,中西爱情悲剧都有“合葬”的母题也是明证。
中西剧作家同情、歌颂追求真挚爱情的男女祝福他她们,谴责、鞭答破坏爱情的恶势力,这便是中西爱情剧的共性,喜剧如此,悲剧亦如此。
中西爱情剧也还有各自鲜明的特性。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更多地从喜剧的角度去表现剧作家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以歌颂为主。
《西厢记》写张生和莺莺恋爱,老夫人反对,在红娘帮助下他们冲破礼教约束,结为夫妇。
中途遭到拆散,以后张生高中,又奉旨团圆。
《倩女离魂》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相爱为母阻挠文举被通进京赴考,倩女魂魄离开躯体,半路赶上文举,结为夫妇以后双双回家,梦魂仍入躯体,还是夫妻团圆。
《牡丹亭》写杜丽娘和柳梦梅梦中相恋,丽娘单思而死,魂儿与柳相爱,求柳掘墓开棺,使她复生,与柳结为夫妇。
这些都是以大团圆作结的典型例子。
我们的戏曲这徉写是有民族文化心理根据的。
孔子已提倡“中庸”,“中庸”就是中和之美,孔子说这是最高的美。
悲剧就是悲哀过头了,过了头就不好,“过犹不及”不符合中庸之道。
儒家不欣赏悲剧。
中国老百姓大体上也不欣赏悲剧。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
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
”比王国维早三百年的李渔说得更彻底“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杖头歌一闽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令变喜为悲咽。
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优举世尽成弥勒佛。
度人秃笔始堪投。
”这是他的喜剧宣言,他还有一首诗《偶兴》是这个宣言的注脚,把他的意思表达得更痛快。
笠翁十种曲全是大团圆爱情喜剧。
元填的传奇《莺莺传》是悲剧,张生把莺莺抛弃了,莺莺嫁了人,谢绝见他。
但董解元、王实甫就把它改为喜剧,都反映民族心理。
中国大团圆的爱情剧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积极的,如《倩女离魂》、《墙头马上》、《牡丹亭》、《西厢记》,靠男女主角主要是女主角的努力赢得幸福。
中国文学有上上品的大团圆名作,北朝《木兰诗》堪称白眉。
《木兰诗》是可以作小说、戏剧看的,它先于戏曲,说它是积极倾向的喜剧的滥筋未尝不可。
但是,中国古代社会婚姻不自由,男女爱情不幸者居多,剧作家要化悲为喜只有依靠浪漫主义手法。
《西厢记》中的一对,可以在梦中相会。
张生走了,他在梦中和莺莺相会,梦见莺莺追出城外,来到客栈,要与他“生则同寝,死则同穴”。
到了《倩女离魂》,就发展为女方灵魂与男方结为夫妇。
到《牡丹亭》,杜丽娘干脆死而复生,那位“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长生殿》中的明皇贵妃,在天上重圆嫦峨借月宫给他们成亲,所谓“天上夫妻,不比人世”非人世可比。
这种为追求纯真的爱情,梦中可以相会,魂儿可以离体,死可以复生,天上能相见的浪漫主义手法,是中国爱情剧一个常见的艺术特色。
剧作家的形象思维,有本土道教的土壤,也有西来印度佛教文学的助力,先开花于小说,后结果于戏剧。
西方的爱情剧不同,更多的是从悲剧角度去表现积极的爱情主题。
其震慑人心的写法是“悲一欢一离一死”,和中国的“合”差了一字。
《罗密欧与朱丽叶》那一对双双死了。
《阴谋与爱情》那一对也是双双死了。
《欧那尼》那一对在新婚之夜双双自杀。
《费德尔》中的费德尔服毒自杀。
《茶花女》中的茶花女死在阿芒怀中。
《大雷雨》中的卡杰林娜跳伏尔加河死了。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奥赛罗与苔丝德梦娜全都死了。
这个“死”又绝大多数是自杀。
在西方的爱情剧中,情人魂儿离躯、死而复生的构思似乎是很罕见的,梦中相会的例子也少见。
何以如此呢?这和西方有个“二希”文化传统大有关系。
古希腊的“命运”观念是很强大的,不“死”不足以显示“命运”的威力,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是很有影响的,不“死”就不是如实写出亚氏以悲剧为“第一等”,以悲喜剧为“第二等”,亚氏的悲剧理论在一个长时期内是“独霸”,导向如此,剧作家不乐意写二流作品。
以后,希伯来文化进来了,不“死”不足以表现基督教“原罪说”,费德尔不是用“死”来向丈夫赎罪么?卡杰林娜不是受宗教压力跳进伏尔加河么?到了现代,弗洛依德的心理学说对戏剧家也有影响,弗洛依德的“里比多”与“原罪说”是相通的,情欲导致死亡,倒硬是“死”有应得了。
西方现代爱情悲剧的“乱伦”主题与此有大关系。
奥尼尔尤擅此道,其《愉树下的欲望》、《悲悼》三部曲就是典型例子。
受西方影响,中国现代爱情悲剧也出现同类主题,《雷雨》就是。
不过《雷雨》开了个头,却无人再敢问津,《雷雨》也就成为独一无二的“乱伦”爱情悲剧至今仍镇慑住中国观众的心。
中西爱情剧都有“情”与“理”的冲突。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属“情”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个人爱情利益应该服从国家民族利益的主题属“理”,这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中西爱情剧这两个永恒主题都有,但比较地说,西方的爱情剧侧重从个人利益角度去写爱情至上,这与西方个性解放思想很强大有关。
只有古罗马的悲剧,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世纪法国启蒙主义者如伏尔泰一些悲剧强调个人爱情利益应服从国家民族利益。
中国儒教主张“克己复礼”,现代中国的思想主流也主张集体主义。
受其影响,中国古今的爱情剧中“理”胜“情”的主题比较突出。
在现代,郭沫若最擅于写这类爱情剧,王昭君和蔡文姬的爱情,是大义凛然的爱情,是以国家民族为重的爱情,是很有理性的爱情。
即使是卓文君的侍女红萧,也手刃她的爱人秦二,因为他是一个“奴才”,经不起威胁利诱,向文君之父告发了文君私奔的计划。
在古代戏曲中,明梁辰鱼的传奇《烷纱记》写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西施支持以国事为重的范蠡,说“国家事极大,姻亲事极小,岂为一女之微,有负万姓之望”她同意将爱情放在一边,后又毅然入吴,帮助越王勾践一举灭吴。
清朝洪升的《长生殿》背景是安禄山之乱。
洪升一再称赞杨贵妃的死是“为国捐躯”。
孔尚任的《桃花扇》写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结尾极为警世。
法律师一声棒喝“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恨,割他不断么”于是男女主角,一个山南,一个山北,各随师父出家。
出家是看破红尘,不好,但国破家亡,山河易主,而对国家民族的大悲剧,岂能沉溺于匹夫的不幸。
四个“那里”,真是警钟长鸣,给世间无数荡女痴男以震慑灵魂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