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合集下载

【完整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完整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一、总则(一)编制背景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二、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一)城市性质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二)发展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机遇,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永川新区)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永川新区)

重庆市永川区新城区(部分)规划文本班级:08级园林景观设计一班姓名:陈瑶第一章概况及现状分析一、概况(一)、永川新城位于永川区的东北部,占地面积约为265016㎡,人口约为5万人,红旗河流经新城东南部,新区是在政府的同意规划下建设的,所以较老城区而言,新区有更多的优势。

例如地形平坦,道路系统规划合理,居住区绿地规划符合国家标准,是永川区即将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

(二)、气候条件新城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8.2℃,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2℃。

年平均降雨量㎜,平均日照小时,年平均无霜期317天。

二、绿地现状与分析(一)、城市绿地调查汇总表(二)、区域指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970÷1500≈6㎡人均绿地面积:(8970+32930)÷1500≈㎡绿地率:(8970+32930)∕164500×100%≈%(三)、发展优势新区的地理位置优越,有河流穿越,地形平坦,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前期规划合理,后期建设有利。

政府的投入较高,政策支持较大。

(四)、制约因素新区现在的人口入住率不高,导致部分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人气相对老城区而言要少一些。

有些地方发展还不成熟。

第二章规划总则一、规划编制的意义促进新城区的建设,让人民过上舒适的生活,享受安全合理的配套设施。

有利于从局部出发,把握整体,将永川区发展成一个全新的合理的现代化城市。

二、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一)﹑规划依据遵照《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二)﹑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

(三)﹑规划范围为昌州大道﹑汇龙大道﹑学府大道﹑红河大道所围合的区域。

(四)﹑规划规模为占地面积约为270000㎡,将起建设成为集行政﹑居住﹑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一)、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在原有的基础上合理的建造出适合人们居住的生活工作环境。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工作大事记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工作大事记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工作大事记2007年09月28日14:16:23 来源:重庆市规划局2003年12月12日,在市委办公厅二楼二会议室,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规委会主任黄镇东主持召开重庆市第二届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了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意见。

会议认为,重庆直辖以来,各方面取得了巨大发展,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适时调整原批准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十分必要,应抓紧时间做好修编工作,并在规划编制中坚持"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定位和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保持山城、江城特色,完善组团内部功能的两大原则。

修编新版《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构想第一次被提了出来。

2004年1月8日,重庆市规划局向建设部递交申请--"关于开展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请示"。

请示提出,《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自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格局进一步得到强化,山水园林城市轮廊初步显现,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一批重要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直辖市形象大幅度得到提升。

但是,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背景情况发生的显著变化,已批总规对我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义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

为适应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切实指导我市的各项建设,城市总体规划应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协调,适时、相应地进行修编。

请示得到建设部原则同意,《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进入修编准备阶段。

2004年1月30日,本轮总规修编工作的综合协调机构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正式成立。

修编办公室负责总规修编的各项组织工作,统筹协调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相关事宜。

市规划局局长蒋勇同志担任修编办主任,工作人员从市规划局局机关各处室及规划设计院抽调。

2004年2月2日,总规修编办公室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总规修编项目准备书及重点专题方向。

重庆市1996—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重庆市1996—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第三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第四章城镇体系第五章都市圈用地‎布局第六章主城及社区‎建设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章环境保护第九章环境卫生第十章园林绿地与‎风景旅游第十一章城市交通第十二章对外交通第十三章城市能源第十四章城市水源、供水和排水‎第十五章邮电通信、广播电视第十六章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第十七章市场建设第十八章蔬菜、副食品基地‎第十九章城市防灾第二十章主城近期建‎设与中期安‎排第二十一章‎总体规划的‎实施第二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指导重庆在‎本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实现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城市的战‎略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特编制19‎96---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条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一)贯彻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重点控制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规模。

协调城市群‎的发展,实现市域范‎围内大、中、小城镇的有‎机结合;(二)遵循"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节约用地,保护耕地。

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优化城市用‎地结构,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促进人口的‎合理分布;(三)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环境污‎染,增加城市绿‎地,注重城市景‎观,建立与城市和人口‎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科学和文化‎艺术价值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和‎传统街区,弘扬优秀的‎城市文化传‎统,充分体现山‎城和江城的‎特色。

第三条1983年‎编制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和1990‎年的调整规‎划,是本次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它所确定的‎城市结构形‎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及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对重庆市十多‎年由改革开‎放带动的城‎市高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重庆市万州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重庆市万州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万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修改)的批复发布: 2011-9-01 15:24 | 作者: 沐猴而冠| 来源: 经典社区万州区人民政府:你区《关于审批万州城市总体规划修改的请示》(万州府文〔2011〕6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重庆市万州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1年修改》(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万州区是重庆第二大城市,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和谐稳定新库区的示范区。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城乡产业分工协作,统筹做好万州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大力促进万州区城镇化进程,引导乡镇与新农村建设。

要肩负“守住一库清水”的历史责任,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努力构建生态、高效、和谐的产业体系。

逐步把万州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文明、富有历史传统文化、独具三峡平湖风貌的现代化特大城市。

三、科学引导城乡空间布局。

充分发挥规划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先导作用,引导城乡生产力要素合理配置,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中心镇为重点,沿渝万云、西开万交通干线为发展主轴,达万利交通干线和长江为发展次轴的“点―轴”城镇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规划形成“一江四片,一主两副,十大组团”总体布局结构,主要向南北方向发展,带动分水、武陵、龙驹、龙沙、余家等5个中心镇,以及响水、长滩、白土、孙家等21个一般建制镇协调发展,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

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原则,优化和完善区域城镇和乡村发展布局,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合理确定城市人口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到2020年,全区城镇人口168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30.1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78%。

要坚持集中紧凑的发展模式,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根据城乡发展需要,按照国家和重庆市有关规定使用城乡建设用地。

重庆市北碚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重庆市北碚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重庆市北碚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二○一一年四月目录前言 .............................................................................................................................................................. - 1 -第一章规划编制的背景 .............................................................................................................................. - 2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2 -第二节土地利用特点............................................................................................................................. - 3 - 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 4 - 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定位与规划目标....................................................................................................... - 6 -第一节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 6 - 第二节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 6 - 第三节区域发展定位............................................................................................................................. - 8 - 第四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 9 - 第五节土地利用战略定位..................................................................................................................... - 9 - 第六节规划目标确定........................................................................................................................... - 10 - 第三章土地利用布局与结构调整............................................................................................................. - 11 -第一节土地利用布局........................................................................................................................... - 11 - 第二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 15 - 第四章土地利用分区与管制规则............................................................................................................. - 18 -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 18 - 第二节土地用途管制分区................................................................................................................... - 19 - 第三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及管制规则....................................................................................... - 23 - 第五章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排................................................................................................................. - 25 -第一节交通水利................................................................................................................................... - 25 - 第二节能源建设................................................................................................................................... - 26 - 第六章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开发............................................................................................................. - 26 -第一节土地保护................................................................................................................................... - 26 - 第二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潜力........................................................................................................... - 28 - 第三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 - 28 - 第四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实施措施................................................................................................... - 30 - 第七章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 30 -第一节以保护为前提开发建设........................................................................................................... - 31 - 第二节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 31 - 第八章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 - 32 -第一节北碚区城镇体系规划等级序列............................................................................................... - 33 - 第二节各镇(街道)发展用地规划................................................................................................... - 33 - 第九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 - 37 -第一节完善土地执法监察机制........................................................................................................... - 37 - 第二节完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 - 38 - 第三节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相挂钩制度....................................................................................... - 38 - 第四节提高规划实施社会能力........................................................................................................... - 38 - 第五节建立规划实施技术保障........................................................................................................... - 38 -前言一、规划编制的目的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北碚区城乡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科学合理地确定各类用地规模及布局,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实现北碚区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第43号令》等法律法规及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编制《重庆市北碚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以下简称《规划》)。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1、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占用基本农田重点保护区。村庄和居民点建设应尽量少占农田,积极引导农村人口转移,加强土地整理。区域性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选址,应尽量避让基本农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控制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用总量。
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统一,统筹安排各类用地。根据城镇体系布局,合理确定城乡土地利用规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机制,完善土地市场建设,加强城乡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和土地开发与管制的引导。
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
(一)城市性质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2、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禁止向长江、嘉陵江和乌江等江河及湖泊水库倾倒固体废弃物和排放处理未达标的废水。合理调整全市生产力布局,在缺水地区和水源上游地区严格控制耗水量大和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保护饮用水源,以城镇供水和农村人畜饮水功能为主的水库库区和水源保护区,严禁大规模开发利用,严禁布局污染性产业项目。加强地下水和温泉资源的保护。尽快对污染严重的次级河流进行综合整治。
3)东南部地区
东南部地区包括黔江、秀山、酉阳、石柱、彭水、武隆等6个区县(自治县),面积1.98万平方千米。依托乌江和渝湘高速公路、渝怀铁路等构成的东南线发展轴,形成以黔江为核心,以秀山为主要节点,其它城市和建制镇为基础的点轴状城镇发展区。
2、与周边省的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构建成渝经济区,强化与南贵昆经济区、汉中经济区、武汉城镇群等的区域合作,进一步发挥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带中的区位优势和增长极优势,发挥中心城市的战略支撑、对外交流和辐射带动功能,推动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

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02.21•【文号】国函〔2024〕32号•【施行日期】2024.02.21•【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4〕32号重庆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你们关于报请批准《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重庆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是直辖市之一,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和对外开放门户、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等功能,更加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庆篇章。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重庆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664.00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064.0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92万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国家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79.9亿立方米。

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保护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规划策略1、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2、生态空间发展策略3、“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策略4、集中紧凑发展策略5、新区拓展与旧城更新相结合策略6、交通适应及引导发展策略二、城乡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一)城乡协调发展构筑都市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加强郊区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形成聚集效应,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

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都市区空间层次都市区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

主城区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范围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的主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1062平方千米。

郊区范围为2736平方千米。

(三)城市主要拓展方向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四)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

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

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三、城市规模(一)人口规模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人;规划至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20万人;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635万人。

(二)用地规模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8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3平方米。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401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7.1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520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1.89平方米。

四、城市功能布局(一)片区以片区为格局有机组织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区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完善,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发展。

每个片区包含若干组团和功能区。

中部片区为中梁山以东、铜锣山以西,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区域。

主要为现状建成区。

重点加强和提升城市中心品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逐步疏解人口和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大力发展以金融、商贸、现代物流以及都市区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以重钢搬迁为契机,提升大渡口的城市功能,分担杨家坪城市副中心的部分职能。

北部片区为嘉陵江以北,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区域。

以北部新区、江北城现代商务区为重点,以寸滩集装箱港口、龙头寺铁路客运中心、航空枢纽等为标志,主要承接旧城区疏解的人口、部分公共服务和交通功能,聚集以高新技术、汽车等为主导的产业,建设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塑造新重庆的城市风貌。

提升蔡家、两路组团中心对北部片区的服务功能,分担观音桥-新牌坊城市副中心部分外溢的城市职能。

南部片区为铜锣山以西,长江以南和以东的区域。

是以会展、商贸、都市旅游、科研教育为主导的发展区域。

承接旧城区转移的部分工业,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水平,保护好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体现山、水、绿城市特色,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西部片区为缙云山与中梁山之间的区域。

是城市未来的重点拓展区域之一,是联系重庆市域西部城镇的重要地区。

片区北部和中部以科研教育、服务业、休闲旅游等为主导,建设西永城市副中心,吸引和集聚人口与产业;片区南部为都市区工业拓展的重点区域之一,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承接旧城区转移的部分工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2楼东部片区为铜锣山与明月山之间的区域。

是城市未来的重点拓展区域之一,是联系重庆市域东部城镇的重要地区,都市区工业拓展的重点区域之一。

建设茶园城市副中心,吸引和集聚人口与产业,重点提升城市功能。

(二)城市中心和副中心城市中心是具有区域辐射力和一定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商务办公区、商业区和公共活动中心。

集聚商业、办公、金融贸易、文化娱乐、旅游服务等市级公共服务设施。

强化解放碑地区商贸功能,突出江北城地区商务功能,完善弹子石滨江地区的配套服务功能。

六个城市副中心分别为沙坪坝、南坪、杨家坪、观音桥-新牌坊、西永、茶园城市副中心,承担部分市级公共服务功能。

现状四个城市副中心加强区域性的商务办公功能,完善商贸服务和文化娱乐功能;积极培育西永、茶园两个新的城市副中心。

(三)组团每个组团功能相对完善,组团内工作、生活用地基本平衡,紧凑发展。

包括十六个组团。

渝中组团:为两江交汇的半岛地区。

市级行政办公所在地,市级商业中心;解放碑地区是城市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中央商务区的商贸功能和部分商务功能;朝天门是水上客运交通枢纽。

大杨石组团:由杨家坪、大坪、石桥铺等地区组成。

杨家坪是城市副中心;袁家岗是市级体育中心;石桥铺地区是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所在地;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沙坪坝组团:由沙坪坝、上桥、双碑、井口等地区组成。

沙坪坝是城市副中心;市级科教文化中心。

大渡口组团:由新山村、九宫庙、建胜、中梁山、跳蹬等地区组成。

重钢搬迁后原址分担杨家坪城市副中心部分职能,重点发展文化娱乐、工业旅游、商务、商贸功能;中梁山、跳蹬是现代制造业基地之一;田坝、建胜地区为物流基地;金鳌寺、白居寺、钓鱼嘴及滨江地带为城市南部的生态旅游休闲区。

观音桥-人和组团:由江北城、观音桥、大石坝、冉家坝、龙头寺、人和、溉澜溪、寸滩等地区组成。

江北城地区是城市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中央商务区的商务功能;观音桥至新牌坊地区是城市副中心,市级行政办公集中地;人和地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拓展区的组成部分;龙头寺地区为铁路客运枢纽;寸滩地区为水路货运枢纽、物流基地;丘堡地区为出口加工区。

两路组团:由两路、翠云、芦山、王家、木耳等地区组成。

空港所在地;空港物流基地,重点发展临空型经济,汽车制造业;王家地区预留体育用地;翠云地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拓展区的组成部分。

蔡家组团:由蔡家、施家梁、童家溪等地区组成。

以居住为主的拓展区,适度发展无污染产业,预留举办国家级和世界级体育赛事的用地。

大竹林-礼嘉组团:由大竹林、礼嘉、黄茅坪、悦来等地区组成。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拓展区所在地,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唐家沱组团:由唐家沱、五里坪、石坪等地区组成。

以机械制造加工为主的工业拓展区。

南坪组团:由南坪、弹子石等地区组成。

南坪是城市副中心;近期市级会展中心,市级科研教育基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弹子石滨江地区是中央商务区的组成部分,以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主的配套服务区。

李家沱-渔洞组团:由李家沱、道角、渔洞、珞璜等地区组成。

现代制造业基地之一;珞璜地区为能源基地。

西永组团:由西永、虎溪、曾家、金凤、白市驿、含谷、青木关、回龙坝等地区组成。

西永是城市副中心;市级教育科研拓展区,铁路货运交通枢纽和集装箱物流基地,重点发展微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

北碚组团:由北碚城区、东阳、歇马等地区组成。

市级教育科研基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服务区和旅游文化区,重点发展仪器仪表产业。

西彭组团:由西彭、陶家、巴福、石板、铜罐驿、双福等地区组成。

主要的工业拓展区,现代制造业基地之一,铝加工基地。

•2007-10-13 18:47•回复••重庆Wenshen•6位粉丝3楼茶园-鹿角组团:由茶园、迎龙、广阳、鹿角、界石等地区组成。

茶园是城市副中心;预留市级会展中心拓展用地,主要的工业拓展区;界石是物流基地。

鱼嘴组团:由鱼嘴、复盛等地区组成。

主要的工业拓展区。

(四)功能区功能区是组团外以现有小城镇为主体的独立城市建设区域,规划以都市旅游服务或教育科研功能为主,包括歌乐山-中梁功能区、黄桷垭-南山功能区、南泉功能区、走马功能区、五宝功能区、一品功能区、南彭功能区、惠民功能区。

严格界定功能区边界,控制功能区发展规模,不得侵蚀周边隔离绿带,避免功能区与组团或功能区之间建设用地的粘连。

(五)郊区小城镇规划中心镇7个,一般镇32个。

郊区小城镇分为综合职能型城镇、农业服务型城镇、旅游服务型城镇三种类型。

五、住宅建设面向社会不同收入阶层,建立完备的住房供给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重点保障廉租住房建设,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含经济适用住房)的供给,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到201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80%以上;到202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的小康水平,住房成套率达到100%。

进一步完善住房市场,加强住房市场干预,变直接管理为财税、金融、法律、发展规划、土地供应及产业政策等间接管理。

特别要规范住房市场、健全住房市场法规、培育住房金融市场。

加强住房市场调控,缩小住房价格与收入的差距,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制定并执行居住土地供给年度计划,达到供需平衡,集约利用土地,保障市场效率与秩序,优先供给经济适用住房用地,保障群体利益。

六、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设施(一)指导思想加快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设施在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引导城市建设方面的作用,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严格控制现有设施用途变更和用地流转,改造现状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新建设施适度超前、留有余地。

(二)布局原则结合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建立“市(片区)级-组团级-社区级”多层次、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体系。

(三)文化设施1、在城市中心和城市副中心新建一批市级文化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展示城市风貌。

保留、改扩建现有文化设施。

2、在组团中心建设一批功能性较强的文化娱乐设施。

组团级文化设施必须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博物馆(或文物陈列厅)、展览馆、剧场、电影城等综合性的、能代表区域文化特色的文化设施。

3、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完善的基层文化设施体系,以综合性、多功能街道文化站为主,设施要求具有图书阅览、科普宣传、社区教育、体育健身、展览、老年学校、青少年活动、咨询及信息传输等功能。

(四)教育科研设施1、中小学: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高水平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建设优质普通高中,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形成现代基础教育体系。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安排中小学用地,加强现有学校用地管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学校用地或挪作非教学用途。

2、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推进高校布局调整,加快高等教育基地建设,引进、新建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进入初步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实现教学、科研资源共享,促进科研院所建设,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