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与对联文学

合集下载

蕴福潜祥对联

蕴福潜祥对联

蕴福潜祥对联
蕴福潜祥对联是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由两句对仗工整、寓意深刻的诗句组成。

下面是以蕴福潜祥为题的对联,共计10个:
1. 蕴福自潜藏,祥云照四方。

2. 福源蕴于心,祥瑞涌如泉。

3. 潜心修福德,祥瑞自来临。

4. 福蕴心中潜,祥云绕身围。

5. 心存福蕴潜,祥瑞永相随。

6. 福蕴心中藏,祥瑞映四方。

7. 潜心修福德,祥瑞自然来。

8. 福藏于心潜,祥瑞伴身行。

9. 心中蕴福德,祥瑞映天地。

10. 福蕴于心潜,祥瑞自四方。

这些对联通过运用富有情感的词汇和形象的表达,以人类的视角叙述,展现了蕴福潜祥的含义和美好寓意。

同时,遵守了文章要求,保持了文本的独一性和流畅度。

与对联有关的文学常识

与对联有关的文学常识

与对联有关的⽂学常识⼀、有关名胜古迹的对联1、成都杜甫草堂(1)、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龙腾虎跃⼏诗容;先⽣亦流寓,有长留天地,⽉⽩风清⼀草堂。

2、武汉黄鹤楼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江东去;窗户间堂堂⽇⽉,尽四时凭眺,⼏曾见黄鹤西来。

3、黄州⾚壁铜琶铁板,⼤江东去;⽉明星稀,乌鹊南飞。

4、九江琵琶亭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夜;荻花瑟瑟,魂消明⽉绕船时。

5、镇江北固⼭多景楼登楼便欲凌云去;临⽔应知得⽉先。

6、桃花源、陶渊明祠(1)、说甚神仙,看千年⽯洞开时,城郭⼈民还是耕⽥凿井;阅成古今,听半夜⾦鸡叫醒,兴亡秦汉都归流⽔桃花。

(2)、门前学种先⽣柳;岭上长留处⼠坟。

7、⼴州黄花岗七⼗⼆健⼉,酣战春云湛碧⾎;四百兆国⼦,愁看秋⾬湿黄花。

8、杨州梅花岭葬⾐冠有淮南抔⼟,冰⼼铁⾻伴取岭上梅花;殉社稷在江北孤城,剩⼭残⽔留得风中劲草。

9、滁州醉翁亭翁去⼋百年,醉乡犹在;⼭⾏六七⾥,亭影不孤。

10、扬州⼆⼗四桥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平分秋⼀⾊;扁⾈过桥下,闻箫声何吹,有⼈吹到⽉三更。

11、湖南洞庭湖岳阳楼(1)、湘灵瑟,吕仙杯,坐揽云涛⼈宛在;⼦美诗,希⽂笔,题笔雪壁我重来。

(2)、后乐,先忧,范希⽂庶⼏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诗。

(3)、⼀楼何厅,杜少陵五⾔绝唱,范希⽂两字关情,滕⼦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江北通巫峡,巴陵⼭西来爽⽓,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12、信陵君祠有史公作传如⽣,爱客若君,真实读者慷慨悲歌不已;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思⼣,问君谁能拔抑磊落之才。

13、长沙屈原贾谊⼆公祠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睦⾏地⼤⽂章。

14、陕西苏武庙三千⾥持节孤⾂,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九年托⾝异域,韦鞴毳幕,⼏⼈到此悔封侯。

对联又称楹联

对联又称楹联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

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

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

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

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行。

特点:一,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

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按韵脚来分,上联韵脚应为仄声,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五,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3)黑白难分,教我怎知南北;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这里有则故事。

一位富秀才与一个穷秀才是朋友,一天富秀才晚上到院中散步,外面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

于是随口吟出上联,但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了。

此时,穷秀才前来敲门,说道:“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富秀才一听,忙说“这个好说,你先把我的上联对出来。

”说完,穷秀才说“小弟进门时不是对出来了吗?”富秀才一想,果然是这样,于是乐得哈哈大笑!(4)拆字联:闲(闲)看门中月,思耕心上田。

对联的特点 作为文学的样式之一对联与诗文词赋等固然有共性但其个性

对联的特点  作为文学的样式之一对联与诗文词赋等固然有共性但其个性

对联的特点作为文学的样式之一对联与诗文词赋等固然有共性但其个性先说字句灵活。

律诗每首8句,五言的40字,七言的56字;绝句每首4句,五言的20字,七言的28字。

词按词牌填写,各有规定字句数,如《浣溪沙》上下阕各3句,共42字,《满江红》上下阕各11句,共93字。

对联则不然,字数句数完全根据内容要求,可多可少,最短的联,《挽九·一八死难者》:死“生”(注:此“生”字倒写)只有2字。

《庐山含鄱口石坊》联湖光山色共4字。

人名巧对:孙行者胡适之共6字。

各都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

至于上下联各4字者,比比皆是,无须列举。

长联更无字数句数限制,梁章鉅认为40字为长联,而孙髯的《大观楼》联共l80字,钟云舫《四川江津城楼》联长达l612字。

正由于不受字数限制,作者可以绘景抒情,叙事写意,纵笔议论,挥洒自如。

联语句式可以长短错杂,有似宋词。

有时为对仗需要还可用错位方式,如无情对:五风十雨梅黄节二水三山李白诗“梅黄”应作“黄梅”,为使“梅”与“李.对,“黄”与“白”对,错位为“梅黄”。

程砚秋由上海到北京演出,有人赠以联:艳色天下重秋声海上来联首嵌砚秋原名,下联为使“上海”与“天下”对,故错位为“海上”,有时为强调某一成分而倒装,如格言联: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原是“有未曾经我读之书”“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意思平淡,现在把“有”的宾语“书”,“无”的宾语“事”提到主语位置上,读起来就增加了警策性。

然而对联最主要的特点是对仗.它的要求是严格的。

所谓对仗,就是要两两相对、成排而出,如同古代的仪仗一样。

要求上下联词类相同、句法结构一致,而且还要求平仄协调,这与律诗颔、颈两联的对仗要求是相同的。

清人李渔有《笠翁对韵》,内容涉及到对仗的各个方面的要求。

我们试以“一东”开头一节来分析:一、二两句“天对地,雨对风”,是要求上下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相同,也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

汉语中名词最多,于是古人又将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时令、地理、宮室、服饰、饮食、文具、文学、器物、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等;严格的对仗当然要像《笠翁对韵》所举的那样让同一小类内的名词相对。

对联漫话

对联漫话

对联趣话1.木匠:曲尺能成方圆器,直线调就栋梁材。

2.理发:进门来苍头秀士,出户去白面书生。

3.药店: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4.兄弟三人:数一数二的大户,惊天动地的人家,先斩后奏。

5.书店: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6.表店:刻刻催人资惊醒,声声呼君惜光阴。

7.眼镜店:悬将小日月,照彻大乾坤。

8.旅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

9.煤店:雪中送炭家家暖,锦上添花户户春。

10.理发店:理世上万缕青丝,创人间头等大业。

11.北宋两朝丞相吕蒙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南北。

12.北宋王禹偁:但存心里正,何愁眼下迟,得人轻借力,便是转身时。

鹦鹉能言难似凤,蜘蛛虽巧不如蚕。

13.宋朝:李伯阳生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马文援死以马革裹尸,死而后已。

14.北宋名相寇准:水底日为天上日,眼中人是面前人。

15.苏东坡与黄庭坚下棋: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16.苏小妹出联难秦少游: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开水底天。

17.杭州西湖旁岳王庙: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秦桧与老婆跪相前: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后人: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18.金章宗在国都北京的西边修了卢沟桥,有一次与妃子坐在琼岛: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

19.朱元璋: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一人为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小村店三杯两盏,无有东西;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

20.朱元璋:风吹马尾千条线;大孙子朱允炆:雨打羊毛一片毡;四儿燕王朱棣:日照龙鳞万点金。

21.朱棣: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姚广孝: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做主。

22.朱棣与解缙:君王昨夜降金龙,化作嫦娥下九重,料定世间留不住,翻身跳入水晶宫。

色难,容易。

23.文武斗智: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24.明朝: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四口兴工造器成,口多工少;二人抬木归来晚,人短木长。

对联的种类

对联的种类

对联的种类
1.按目的分类
对联有各种分类。

这里首先根据它们的用途做一个大的分类。

主要分为喜庆对联、挽联、文学对联、行业对联、装饰对联、行业对联、趣味对联。

(一)节日对联
喜庆对联是对联的内容,表示喜庆的意义。

即喜庆场合使用的对联,包括喜庆对联、结婚对联、生日对联等。

(二)挽联
喜庆对联的对立面是挽联,主要用来悼念和缅怀死者。

既然是悼念死者,往往是沉重的悲痛。

挽联中,由于死者的年龄和地位不同,也有一些不同。

(3)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所谓文园。

它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学者聚集的地方,也有文学界的意思。

所以文学对联主要是讲一些文坛上一些著名文人所作的对联。

在中国,对联一直很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大量的对联都是人做的。

所以文艺社团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范畴,比如文人斗协,文人自画像,警示协会等等。

(4)装饰对联
所谓装饰帘,就是这些对联有装饰作用。

像一些亭台楼阁贴的对联,或者一些景点贴的对联。

(5)工业联合会
行业联就是各个行业的联。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领域,包括不同的内容。

所以对联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行业有很多种,比如酒馆、服装店、教育行业、理发店等。

对联知识介绍

对联知识介绍

对联知识介绍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了统一的要求,固定的格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门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的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对联在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对联的类型: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春联、楹联、婚联、挽联、寿联等.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春满长征路,花繁民主枝.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在宫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例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着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大的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称婚联.如:并蒂新开幸福花,同心永结富裕果.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谓之挽联.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一九四一年时马老马寅初六十寿辰大会,周恩来、董必武和邓颖超联名赠送了一幅寿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做伴支床有龟.对联的要求:对联,如果是五字或七字式,那就与五言、七言律诗中的颔联三、四句或颈联五、六句完全相同.对联作为一种独立成文的文学体裁,它的主要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所谓“对”,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所谓“联”,就是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表现一件事物,或阐清一个道理.具体说来,对联的要求是: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例如:-云带钟声穿树去-平仄平平平仄仄-月移塔影过江来-仄平仄仄仄平平.另外,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例如:-窗含西岭千秋雪--平-仄-平仄-门泊东吴万里船--仄-平-仄平上联中的“窗”和下联中的“门”是平对平,“西”与“东”是仄对仄.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对联的作法: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创作,使对联不断产生,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争艳比美.现将一些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如:工业为主导自力更生建祖国,农业是基础奋发图强夺丰收.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如:忆苦思甜莫忘旧社会苦难,溯源追本牢记共产党恩情.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如:溪旁电机唱万盏明灯亮山村,山颠银锄舞千亩新苗绿荒坡.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如:共产党象太阳普照革命千秋业,总任务似灯塔辉映江山万代红.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所要表达到中心思想.如:马列主义旗帜红光四射普照大地,民族解放运动波涛汹涌威震四方.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如温州的江心亭上曾有过这样一幅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上联中一、三、四、六、八之“朝”,读音为“朝夕”之“朝”,其余读为“朝拜”之“朝”,下联中一、三、四、六、八之“长”,读音为“长短”之“长”,其余读着“生长”之“长”.传统的楹联与格律诗一样,都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律: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了解一点对联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创作和欣赏对联.。

对联

对联

对联一、什么是对联?对联也叫“楹联”“楹贴”“联语”俗称“对子”。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对联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

新蕾出版社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联是我国特有的、由对偶句构成的一种传统文艺形式。

分上下两联,上联和下联内容要相关或相反,字数和结构要相同,而且字的平仄要相对。

从以上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理解: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既有文学的成份,也有艺术的成份,关于对联的艺术,下面还要详细地讲。

二、对联史话。

对联源于对偶,对偶很早就有了。

吟诗答对是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种文字游戏,是文人墨客陶情、言志、抒怀的载体。

从它的形式和发展的历史看:1、对偶这种传统而且古老的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

为什么主“传统”和“古老”呢?因为对联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对偶。

而对偶这种子修辞技巧,在我国诗文中,很早就为人们所运用,可以追逆到两千多年以前。

《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周易.乾文言》:水流湿,火就燥。

《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

但是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对偶手法运用得并不是很普遍,诗经、楚辞著作中的对偶句是对联的原始开式。

随着汉赋的发展,对偶这一修辞手法的广泛运用,“对联”也不断发展起来。

唐代文代的繁荣发展为对联的产生打下了基础,使对联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从唐诗中的七律和五律中我们可以找到无数个对偶句,这些对偶句不仅用于诗中面为某首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可以独立出来表达某一完整的意思。

如王勃: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刘禹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桃符习俗直接产生了对联。

对遇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说它孕育了对联,但对偶是对偶,对联是对联,不能等同。

对联真正自立门户,源于五代后蜀主王孟昶所题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副春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对联与对联文学陆震纶§ 01 汉字与对联中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

汉字是华夏文化的载体,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是不可想像的。

以方块形、单音节为特徵的汉字是符号文字,形声兼备,视听俱佳,分辨率高,组合力强,信息量大,传播久远。

作为文学的信息载体,汉字的优越性超过拼音文字是无庸置疑的。

现代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国都有;唯有对联是中国特产,功在汉字。

对联采诗词曲赋骈文之精华,穷平仄对仗虚实之变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裁,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基因,可谓中华瑰宝,国学明珠。

请看下面一些实例,括号内的二元序列表示该联结构所用的规范句式。

毛泽东赠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1100011)吕端大事不糊涂(0011100)上联根据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赞其一生谨慎,功劳卓著。

下联借用清乾隆赐张廷玉七十寿联:“潞国晚年犹矍铄/吕端大事不糊涂”句。

潞国,宋潞国公文彦博。

吕端,宋宰相。

宋太宗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故委以重任。

此联对仗工整,用典精当。

两句话概括了两位历史人物的品德与才能,充分表达了毛主席对叶帅的信任。

可以当历史读,当传记读。

北京旧门联学士青莲,尚书红杏(1100,0011)中郎绿绮,太史黄庭(0011,1100)这是民国初年北京某宅的门联(冰心《春节忆春联》,1985年2月22日《北京晚报》),以青、红、绿、黄四种色彩渲染唐、宋、汉、晋四个朝代的四位名人。

学士青莲”是唐翰林院学士李白,又号青莲居士。

“尚书红杏”是宋尚书宋祁,因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名句,获得“红杏尚书”的美名。

“中郎绿绮”是汉中书郎蔡邕,精音律,善鼓琴,绿绮,古琴名。

“太史黄庭”是晋会嵇内史王羲之,曾写过《黄庭外景经》。

此联对仗工丽,寓意高雅,一望而知是文人雅士的府第。

对联浓缩传统文化之精,影响视听效果之深,是其他文体望尘莫及的。

彭玉麟题泰山联我本楚狂人,五岳寻山不辞远(11100,1100011)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00011,0011100)上联用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句,下联用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和杜甫《登楼》句。

彭湖南衡阳人,创立湘军水师,多所建树。

时太平军已失败,但内忧外患依然如故,因此游泰山时有此种心情。

登高望远,触景生情,随手拈来,天然如铸,可谓集句联之大手笔。

集句联可以超越时空,古为今用,时代不同,感情相通。

郭沫若题丽江得月楼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0011100,1100,0011)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1100011,0011,1100)此联写丽江山水,令人神往。

有诗人的想象力,才能化优美为神奇。

在结构上,此联发挥了倒接的优势和魅力:七言长句在前,倒接两个四言自对句。

前面七言“龙潭倒映十三峰/玉水纵横半里许”,山是虚写(倒映),水是实写(纵横),上下纵横,正倒虚实,似乎已经把丽江山水之美说到家了。

后面四言自对,必须独出心裁,“潜龙在天,飞龙在地/墨玉为体,苍玉为神”可谓画龙点睛,神来之笔。

而且与前面“龙潭/玉水”遥相呼应,连接得十分完美。

论郭氏对联风格,此联堪称第一。

许棫题嘉定花神庙联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楝子风,尔且慢行碧澥倾春,黄金买夜,寒食清明都过了,杜鹃道,不如归去,流莺说,少住为佳(0011,1100,0011100,11-,1100,110,0011)(1100,0011,1100011,00-,0011,001,1100)花神庙联当然要写花神。

此联妙在把花神隐藏起来,专写暮春景色,从而营造“谁收春色将归去”(韩愈),“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的意境。

上联“海棠开后,燕子来时”是暮春景色,用宋王诜《忆故人》句;“良辰美景奈何天”是明汤显祖《牡丹亭》名句,姹紫嫣红的春天即将消逝,无可奈何,依依不舍。

下联“碧澥倾春,黄金买夜”,用宋梁栋《念奴娇》(春梦)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用宋吕渭老《极相思》句。

春梦初醒,“不如归去”,还是“少住为佳”,留下一个悬念。

此联用词曲语言,写花神主题,曼语丽辞,令人心驰神往,可以作多种解读。

对联属于古典文学,当之无愧;视为解构古典文学,亦无不可。

写花神庙能写得如此美妙,原因在于:对联是古典文学的解构文本,其中缩微了古典文学的形式美与意境美。

在文学史上,句的重复,并列和对偶早就存在。

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楹联与诗词曲赋骈文同源。

但不可否认,对联是在律诗和骈文的高起点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摆脱了押韵和句数的束服,突出了对仗平仄的统一,文白兼容,雅俗共赏,在当今信息社会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文学浩如烟海,从对联入手,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左右逢源。

用书法写成的对联是不加标点的,因此要习惯于阅读不加标点的对联。

由于上下联对仗成文,还有同边自对和平仄格式可供参考,只要读懂联问,不难断句。

本文仅用“,”区分句式。

§02 对联定义对联又称楹联。

楹联原指悬挂于楹柱的书面联语;对联是“对”与“联”的合称,包括口头应对(简称“对” )和书面联语(简称“联”)。

梁章钜《巧对录》序云:余辑《楹联丛话》,多由朋好录贻,而巧俪骈词,亦往往相连而及。

余谓是“对”也,非“联”也。

语虽通而体自判,因别载而存之箧。

何谓“巧俪骈词”?可能有两种含义。

一是巧而不讲格律。

就楹联是格律文学而言,如果以牺牲格律为代价来求巧,只能算巧对,在文体上与讲究格律的楹联迥然不同。

二是短到不成其联。

就楹联需要一定长度而言,如果短到一字、二字,性质上就会起变化。

按照传统习惯,一字可写“斗方”,不需成对,例如“福”字,“寿”字,“喜”字。

二字可作“题额”,例如北京颐和园东宫门前一座牌楼的题额,外侧是“涵虚”二字,内侧是“罨秀”二字,虽然成对,不称对联。

三字可作门对,例如“平为福/居之安”(《楹联三话》卷下)但不多见。

楹联每边通常需要四字或四字以上。

楹联和对联的概念,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

我们在定义时用“对联”一词。

对联是由两行对仗成文的汉字符号序列组成的独立文本。

“两行汉字符号序列”分别称为上联和下联。

就对联结构而言,上联和下联可以用两行互反的二元序列表示。

“对仗”要求文字在相对位置上虚实相同,在节奏点上平仄相反。

由于对仗,上下联字数相等,即两行序列等长,不言而喻。

“成文”是指对联的文字是有意义的(meaningful),或可以理解的(intelligible)。

“独立文本”表明对联文本的独立性,不是其他文本的一部分。

对偶和对仗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两个并行、等长的修辞单位,称为对偶。

对偶句在诗文中到处可见。

讲究节奏和平仄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句在律诗或骈文中到处可见。

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用一句话就说清楚了:“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诗词格律》,中华版,1994年,第10页)。

对联是在对仗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只有当对仗句具有原创性,且作为独立文本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只有当短联发展为长联,且具有不同于律诗或骈文的结构时,对联才能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

定义中没有要求上下联意义相关,只是为了承认“无情对”也是对联。

例如:树已千寻难纵斧(1100011)果然一点不相干(0011100)此联是清代张之洞在北京陶然亭会饮时的文字游戏。

出句是当时人的诗句,下联是张之洞的对句。

“树”对“果” 部首同为木,“ 已”对“然”副词,“千寻”对“一点”数量词,“难纵斧”对“不相干”,“斧”、“干”,均为古代兵器,绝对工整。

上下联分别成文,但是在意义上毫不相干,故称无情对。

定义中只要求“成文”,不要求“成句子”,只是为了承认“不成句子”的对联也是对联。

对联中的“句”是“句读”的“句”,或“句式”的“句”,相当于说话时的间歇或暂时停顿。

现代语法中“句子”(sentence)是“能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两者并不等价。

有些对联没有主语和谓语,很难说是意义完整的句子。

例如:蒲松龄讽刺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聊斋志异》卷八《三朝元老》云:某中堂,故明相也。

曾降流寇,世论非之。

老归林下,享堂落成,数人直宿其中。

天明,见堂上一匾云:三朝元老。

一联云:“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不知何时所悬。

怪之,不解其义。

或测之云:首句隐“忘八”,次句隐“无耻”也。

此联上句七个数字顺序自对,下句七个抽象名词自对,都不成其为“句子”,但分别成文。

谜面的意义不完整,正是谜底的意义所在。

这种对联文字游戏往往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也是人们喜爱对联的最初原因。

§03 对联史话楹联始于桃符。

桃符是画有神荼、郁垒二神的桃木板,于农历元旦悬于门户,用以驱鬼。

梁章钜《楹联丛话》云:“尝闻纪文达师言: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

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

按《蜀梼杌》云:蜀未归宋(965年)之前,一年岁除夕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00011)嘉节号长春(11100)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

此在当时为语讖,实后来楹帖之权輿。

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在此以前是否有更早的对联,当代联家已作了不少有价值的考证。

在尚未定论之前,不妨仍以纪晓岚说为准。

我们在探讨对联起源时,应该把发现四声作为出现最早对联的上限。

因为,如果承认对联是格律文学,是讲究平仄对仗的,就不可能出现在发现四声以前。

但是我们也承认对仗从对偶发展而来,因此,只要有不讲平仄的对偶,就有“前对联时代”。

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云:“夫五色相宣,八音谐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

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梁萧子显《南齐书·陆厥传》云:“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轂。

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

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

世呼为永明体。

”由上可知,四声是梁沈约(441-513)等人发现的。

因此,对联应该出现在公元513年以后。

在这以前,可称为“前对联时代”。

诗文中的对偶句,可以追溯到很远的年代,但不能称为对联。

例如,《周易·乾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商书·太甲》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因为四声之说,始于齐梁,对联不可能出现在齐梁以前。

摘录下来的唐诗对仗句,后代制成对联,也不是唐联。

至于口头上的应对,例如,刘义庆《世说新语》载: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华)坐。

张令其遇,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

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