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
赏析诗歌我爱这土地【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篇一我是一只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著名的诗句,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像长了翅膀,飞进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里,猛烈地撞击着他们的心灵,掀动着他们的感情。
凡是读过这诗句的人,无不为诗人那真诚的深厚的感情所感染。
他们也像诗人那样,眼睛里含上了泪水……这首诗以它巨大的艺术魅力震撼着诗坛。
这首诗写于1938年的武汉。
此时的诗人,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阅历。
无论是社会的动荡,民族的危机,还是民众的苦难,都给过或正在给着诗人以强烈的震撼。
而这一切,都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的。
一直关怀着、思考着这片国土的诗人,此时对土地的理解更深刻了,对土地的感情更浓烈了。
诗人出生在金华农村,从小就对南方的土地有着血肉一般的情感。
而后,随着生活的颠簸,诗人到过上海、常州,又到过山西、陕西,深深地为北方的土地所感动。
对于这片生育、养育自己的土地,对于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对于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对于这片正在燃烧着抗战烽火的土地,诗人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该如何对待这片土地呢?诗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火焰般的情感了,他要表达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强烈的爱……这浓烈的情感,凝聚成了诗《我爱这土地》。
从这首诗的题目看,诗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突出这一个“爱”字,斩钉截铁,毫不含混。
而诗人是怎样写出自己对这土地之爱呢?读了诗,使我们对它五体投地。
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表达过。
而像这首诗写得这样集中,这样浓烈,这样撼动人心,还是不多见的。
对于土地的感情如何,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的自白。
诗人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
诗人把自己比作了一只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赏析

赏析1朴实意象凝聚深爱,悲怆诗句道出真情——《我爱这土地》赏析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怀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同仇敌忾的民族义愤,投身于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他拿起诗笔,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我爱这土地》就是其中的一首,作于抗战初期,是藉土地激发诗人情绪的代表作。
我们学习这首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掌握:一、朴实的意象,凝聚深沉的爱意象即意境。
“土地”和“太阳”是艾青诗中的两个主导意象,“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因此“土地”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
我们从诗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再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真实朴素的两句诗,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艾青的诗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世界。
二、悲怆的诗句,反映热切的情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
这首诗中回荡着忧郁的调子,郁积着深深的忧伤。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句中交织着忧郁悲怆之情,但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生活的回应,是感情极度热切的反映。
人非鸟兽,不言自明,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
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
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
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
啼血杜鹃向土地——艾青诗作《我爱这土地》赏析

点, 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 , 更为沉重持久地叩击荷读
者 的 心房 。
第二节诗 人不 再采用象征手 法 , 足写实 , 是直抒胸臆 。
却 江南路 , 化作啼 鹃带血归 ” 那 只啼血的杜鹃 , 它是一 只永不
中写 了不少 诗 ,其 中包括他 献 给大 叶荷 的深情赞 歌 《 大堰 河—— 我的保姆 》 , 写此诗 时第一 次用艾青 的笔名 , 并 因此 一
跃 而成为诗坛新 星。
停歇地对 土地 、 对祖 国啼唱的杜 鹃鸟。鸟就是诗人 , 诗人就是
那只深爱着祖 国面对侵略者永不屈服的杜 鹃鸟 。
“ 这 被暴风雨所 打击着 的土地” , “ 土地 ” 是鸟儿用 生命歌
[ 作者简介 ] 郝竹梅 ( 1 9 6 9 一) , 女, 山西省 司法 学校 , 讲师 , 研 究方向为汉语 言文 学。
・
79 ・
中共 山西省直机 关党校学 报
这被 暴风雨所打 击着的土地 , 这 永远 汹涌着我们 悲愤 的河流 , 这 无止 息地吹刮 着的激怒 的风 ,
和 那 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林 间 的无 比 温柔 的黎 明… ・ ・
— —
然后 我 死 了 .
连 羽毛 也 腐 烂在 土地 里 面 。
为什 么我 的 眼里 常含 泪水 ?
因为我 对这 土地 爱得深沉 ・ 作者身世与诗作背景
假如我是一 只鸟 ,
我 也 应 该 用嘶 哑 的喉 咙 歌 唱 :
《 黎明的通知》 等, 都很有名 。在 中国新诗发展史上 , 艾青是继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

我爱这土地:意象艺术的表达引言《我爱这土地》是一种意象艺术,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呈现出对土地的独特感受和情感表达。
这种艺术形式通过图画、雕塑、音乐等多种媒介来传达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
表现媒介绘画绘画是最常见也是最常用的意象艺术表现媒介之一。
艺术家通过绘画,运用色彩、线条等元素来创造出一幅富有韵律感和生命力的作品。
绘画中常用的元素和技法包括色彩的运用、构图的设计、线条的运动等,通过这些手法可以将艺术家对土地的独特感受传达给观众。
雕塑雕塑是另一种常用的意象艺术表现媒介。
艺术家通过塑造形状、运用材质和纹理等手法,创造出具有立体感和触觉感的作品。
雕塑作品可以将艺术家对土地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呈现得更加具体和真实。
音乐音乐是另一种常见的意象艺术表现媒介。
通过运用乐曲的旋律、节奏和音效等元素,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氛围,将对土地的热爱和情感表达出来。
音乐作品可以通过声音的传递,触动人们内心深处对土地的思考和回忆。
主题与意象民俗与传统文化《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常常与民俗和传统文化相联系。
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或音乐等媒介,表达对自己土地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之情。
艺术家可以运用传统的元素和符号来表达对土地的理解和感悟。
大自然与生命力大自然是《我爱这土地》意象艺术中另一个常见的主题。
艺术家通过描绘自然景观、生物和植被,传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通过对大自然的细腻描绘和纯粹的色彩运用,艺术家可以表现出土地的生命力和喜悦之情。
人与土地的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是《我爱这土地》意象艺术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艺术家将人置于土地中,通过描绘人物的情感和表情,传达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意象艺术可以提醒人们关注土地和环境,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艺术家与作品赏析范曾的《黄土高坡》范曾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意象艺术家,他的作品《黄土高坡》被认为是《我爱这土地》意象艺术的经典之作。
《我爱这土地》赏析

忧郁的诗绪深沉的爱国主义——《我爱这土地》赏析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中凝聚着他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观察和理解,以及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感情。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
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的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这种感情在近代中国人民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作品分析:主题:艾青是一个吃农妇的奶长大的、深深感染了农民式的忧郁的人,这种来自土地耕植者的忧郁又强化了他对土地怀有着的永恒的忧患感。
他的诗注重的始终是和土地合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诗集《北方》中的诗篇真实而生动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和土地上那些普普通通的农民和士兵的生活和斗争,显示了他从土地系列意象所延伸出来的象征义。
《我爱这土地》表达了一种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诗人把自己比成一只鸟,表示要不倦地为祖国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而深情地歌唱,即便是死了,也要整个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一往情深地抒发了对祖国、民族、土地的真挚深沉的热爱,像誓词一样严肃,像热血一样庄严。
发表后,立即对诗坛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艺术特色:首先,具有忧郁的诗绪。
“忧郁”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能够把它叫做“艾青式的忧郁”,显示了其抒情个性的独特。
艾青的忧郁一方面来自个人的经历和性格、一方面来自于留学法国时期所感受到的“漂泊的情愫”和西方象征派、印象派文学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特殊的时代。
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艾青辗转在北方,亲眼见识了载负着土地的痛苦重压的北方农民的现实苦难,与我国古老民族的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
所以,这种忧郁里,浸透了诗人对祖国、人民的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和深刻的思索。
诗中那只自喻的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着,一直到死的意象,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神圣誓言,都浸染着忧郁的情感色调,把诗人甘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决心抒写得淋漓尽致,深婉动人。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相关推荐《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重难点】《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
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
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
《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之赏析《我爱这土地》创作于1938 年,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这正是中华民族危亡之际。
此时,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深感悲痛,对可恶的侵略军极为愤慨,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得他发出了拯救国难、保家卫国、复兴中华、至死不渝的呼唤,创作下了《我爱这土地》,并深深感染和激励了无数爱国之士。
此诗蕴含着深刻的情怀和主题,无论是艺术手法,还是感情内容,都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首先,我想想谈谈其艺术手法。
第一,作者并没有直接以自己的身份和口吻来写这首诗,而是把自己虚拟成一只鸟,通过小鸟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寓情于形象。
这样写是十分独到,并且达到了很好的效果:1. 作者通过小鸟的形象来进行抒情,让人感觉到国难当头、民族危难之际,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一只小鸟,也充满了悲愤沉痛,也发出了救亡复兴的呼唤,这颇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为了保家卫国,消灭侵略者,即使是再平凡再小的人物,也英勇奋战,绝不低头;2. 作者摆脱了人的复杂思想和心理,通过小鸟的形象,直接明显地抒发了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反而可以使得感情更加真挚,表达效果更加强烈,在平凡简单中使感情得到升华;3. 作者通过虚拟的写法,寓请于小鸟这一形象,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而且也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更加丰富。
第二,作者大量使用了隐喻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加深刻,作者的感情更加强烈。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正是隐喻了受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严重破坏、饱受苦难的祖国,“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隐喻了长期积压在人们心中的愤怒,而“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隐喻了人们心中对侵略者种种暴行的强烈愤慨,“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则隐喻了经过了广大民众的英勇牺牲和团结奋战,最终胜利的曙光肯定会降临,正义必胜邪恶。
作者不直接写祖国、人民、胜利的曙光,而是分别通过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形象来表现出来,并辅之以暴风雨、打击、永远、汹涌、无止息、吹刮、激怒、无比温柔等词语来进行修饰,从而更加强烈地表现出祖国的危难、人们的悲愤以及胜利曙光的必然到来,深刻地表达出作者的悲痛愤慨,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信心,同时也使得诗歌的意象更加丰富,主题更加深刻,效果更加动人。
艾青 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

艾青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假如”领起。
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
并由生前的歌唱。
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
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
直抒胸臆。
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
炽热的爱国之心。
作品名称,我爱这土地。
创作年代,1938年。
作品出处,《艾青诗选》。
文学体裁,现代诗。
作者,艾青。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英文译文。
I Love This LandIf I were a bird,I would sing with my hoarse voice:Of this land was buffeted by storms,Of this river turbulent with our grief,Of these angry winds ceaselessly blowing,And of the dawn, infinitely gentle over the woods...——Then I would die,And even my feathers would rot in the are my eyes always brimming with tears?Because I love this land so deeply...。
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
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
1938年10月。
武汉失守。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
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
汇集于桂林。
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
导读: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
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
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
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
《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
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热爱土地,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
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
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
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
“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
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
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