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作诗文言文翻译

合集下载

李贺赋诗文言文翻译

李贺赋诗文言文翻译

梦游天姥吟留别
(唐)李贺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剡溪霜雪夜,梦游天姥山。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赋诗文言文翻译】
天姥山连绵至天际,横亘于天际,其势压倒五岳,遮掩了赤城。

天台山高达一万八千丈,面对此景,似乎要向东南倾倒。

我欲借此梦游吴越之地,一夜之间飞越镜湖的明月。

湖中的月光照亮了我的影子,送我至剡溪。

剡溪之夜,霜雪皑皑,我梦游天姥山。

天姥山连绵至天际,横亘于天际,其势压倒五岳,遮掩了赤城。

我怎能低头弯腰事奉权贵,使我无法展露笑容!
【赋诗文言文翻译】
天姥山连绵至天际,横亘于天际,其势压倒五岳,遮掩了赤城。

我怎能低头弯腰事奉权贵,使我无法展露笑容!
翻译过程中,尽量保留了原诗的意境和韵味,同时兼顾文言文的规范和可读性。

希望这篇翻译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唐代诗人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原文及译文

唐代诗人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原文及译文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译文】龙马脊毛图案像连接着的铜钱,银蹄飞驰一片白色宛如踏云烟。

可是没有人为它编织锦绣障泥,又有谁肯为它铸造饰金的马鞭?马诗二十三首·其二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译文】寒冬腊月里,草根也发甜,京城道路上,白雪撒如盐。

不知自己嘴,是硬还是软,就是碰蒺藜,也要去吞衔。

马诗二十三首·其三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译文】忽然想起,周穆王何等威风,驾驶着车骑,驰进群玉山中。

骑卒吆喝开道,辞别了京城,八骏里面那赤骥马最受恩宠!马诗二十三首·其四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译文】这匹马可不是人家的凡马,它原是天上那房星的精灵。

到跟前敲敲它瘦劲的骨骼,还会发出带着铮铮的铜声。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平沙覆盖着大漠宛如白雪茫茫,如弯钩的月亮高挂在燕然山上。

骏马何时才能套上镶金的笼头,冲锋陷阵飞驰在那深秋的战场!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译文】饥饿的马儿躺卧着,瘦骨嶙峋,粗硬的毛,刺破那斑驳的花纹。

鬣毛枯焦,朱红色的光泽已消退,额发被粗长的麻绳磨断,让人寒心!马诗二十三首·其七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拽车辕?【译文】宴会上,西王母饮酒已将残;东王公的饭,也已经快吃完。

君王啊,如果您去瑶池赴宴,还有谁来为您驾辕飞奔向前?马诗二十三首·其八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译文】骏马赤兔,没有人来乘用,只有猛将吕布,才能把它跨骑。

我听说,那矮小的果下马,才肯俯首听命,任凭蛮儿驾驭。

马诗二十三首·其九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

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

【译文】养龙能手飂叔匆匆逝去永不返,如今再无人培养重用英贤。

寒夜里霜雪把马棚压坍,西风中骏马的脊骨已被折断。

《唐才子传·李贺》原文及翻译

《唐才子传·李贺》原文及翻译

《唐才子传·李贺》原文及翻译唐才子传原文: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

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

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

”遂相过其家,使赋诗。

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

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

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指韩愈)为著《讳辩》一篇。

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

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旦日出,骑弱马,従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

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従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

非大醉吊丧,率如此。

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超出了)翰墨(文辞)畦径(田间小路,喻常规),时无能效者。

乐府诸诗,云韶(黄帝所作之《云门》及虞舜所作之《大韶》后云韶指宫廷音乐)众工,谐于律吕。

尝叹曰:“我年二十不得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

”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驾赤虬腾下,持一版书,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

”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

”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

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

李藩缀集其歌诗,因托贺表兄访所遗失,并加点窜,付以成本。

弥年绝迹。

乃诘之,曰:“每恨其傲忽,其文已焚之矣。

“今存十之四五。

杜牧为序者五卷,今传。

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

”信然。

贺天才俊拔,弱冠而有极名。

天夺之速,岂吝也耶?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

今兹惜哉!(选自《唐才子传·李贺》)[注]郑王:李亮,唐高祖李渊的从父,隋朝时任海州刺史,高祖武德初年封郑王。

译文:李贺,字长吉,是郑王李亮的玄孙。

李贺七岁时就会写诗作文,名震京城。

韩愈、皇甫湜读了他的作品,感到很稀罕,却不相信,说:“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道;是今人,哪里有不认识此人之理。

《马诗》的意思翻译

《马诗》的意思翻译

《马诗》的意思翻译
《马诗》的翻译如下: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作者:唐·李贺
赏析
诗中前两句,用雪来比喻大漠中的沙,用钩来比喻月。

短短的两句诗便将边境的寒冷浩瀚展现了出来。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在平常人的眼中,似乎只能看到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作者李贺处于贞元、元和之际,这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诗中“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作者希望能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是不被赏识。

在这首诗当中,我们也能看到作者内心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希翼。

李贺《走马引》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李贺《走马引》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走马引李贺(唐代)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

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

朝嫌剑光静,暮嫌剑花冷。

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

译文我有辞乡远游的护身利剑,剑刃锋利得能把云层砍断。

在襄阳,骑马的行人熙熙攘攘,我的意气更是如春草生长。

早上就嫌那剑光过于安宁,晚上又嫌那剑花过于冷淡。

只知道挥剑斩凶,为人排忧解难,不明白先要持剑防护自身。

注释走马引:乐府旧题。

崔豹《古今注》:“《走马引》,樗里牧恭所作也。

为父报怨杀人,亡匿山下。

有天马夜降,围其室而鸣。

觉,闻其声以为吏追,乃奔去。

旦观乃天马迹。

因惕然大悟曰:吾之所处将危乎。

遂荷杖去入沂泽中,援琴而鼓之,为天马声,曰《走马引》。

”我:游侠自谓也。

辞乡剑:辞乡外出远游的护身利剑。

玉锋:剑锋白净如玉。

堪:能。

截云:一作“裁云”。

犹切云,极言锋刃之利。

典出《庄子·说剑篇》:"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襄阳:一作“长安”。

走马客:一作“走马使”。

谓游侠少年,即侠客。

光:一作“花”。

静:一作“净”。

剑花:指剑刃。

花,一作“光”。

持剑向人:即将锋刃加诸对手。

“不解”句:一作“解持照身影”。

不解,不懂、不能,既可解作不明白先要防护自己的道理,也可解作不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

持照身,持剑防护自身。

创作背景《走马引》系乐府旧题,原本咏写一个杀人者逃避追捕的故事。

因乐府旧题咏写的是杀人报仇的侠士,旧注均认为李贺这篇《走马引》的主旨为咏写曾经杀过人的任侠之士。

诗人自负其才而贫寒困顿,思得人救助而无所委命,不能不对世间所谓豪侠失望。

《走马引》正是这样的借题发挥之作,意在讽刺当时自诩豪侠者之流不过欺世盗名而已。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自诩豪侠的市井少年的刻画和揶揄,表达了诗人对当世侠士的失望,也隐含着诗人对理想侠士的渴念。

开头两句是市井少年的自夸之辞,三四两句述写市井少年的骄狂之态,五六两句述写市井少年的躁进,结尾两句是对自诩豪侠者的揶揄。

全诗用典贴切生动,意蕴曲折幽微。

首联两句是市井少年的自夸之辞。

李贺《浩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贺《浩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贺《浩歌》原文及翻译赏析《浩歌》是中唐著名家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

此诗大意是人生总难免衰老、死亡,雄心大志未必都能实现,但人不应为此徒增烦恼,要把握现实,珍惜少壮时光。

浩歌李贺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

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细烟。

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

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羞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鉴赏:《梦天》通过记梦游仙的方式抒发郁结于诗人胸中的感情,那么,这首《浩歌》则是感情跌宕、气魄恢宏的抒。

李贺举进士曾受人攻击,遭遇坎坷,极不得志。

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情状下写出来的一首慷慨悲歌。

引发这首诗的酵母是一次春游宴会上的劝酒。

杨柳嫩黄,细叶如一片轻烟濛濛,鲜艳的春色在初陽的照耀下,更加妩媚迷人了。

诗人和朋友们骑著名贵的骏马,在郊外游玩饮宴。

一位弹筝的歌女举起酒杯劝诗人喝酒。

喝吧,捧起那金色的酒杯,尽情地喝吧,你又未能得到长生不老之术,又没有人赏识任用你,你何不在畅饮中寻求欢乐!这就是第五句至第八句所描写的内容,也正是这样的场面、饮宴、祝酒辞,引动了诗人的感想和联想,感情激荡写下了这首“浩歌”。

诗从事物的变化与人生的短促写起。

开头四句形成这首诗的第一层次。

第一层写变、写人生短促,但诗人不是哀伤,而是写出了浩大的气势。

这里写“吹山” 变成平地,把南风之剧烈威势写得令人惊心动魂。

接下去写天吴“移海水”,海之辽阔,天吴能移,就把天吴的神力栩栩如生地写了出来。

他写人生短促、宇宙永恒的时候,再一次运用了神话的素材,使诗的意境弥漫一种神奇虚幻的色彩。

王母的桃花三千年开一次花、三千年结一次果,在漫长的永恒的时间岁月里,不知开了多少次花,结了多少次果了;那号称长寿的彭祖、巫咸,如果有多次生命的话,那么在漫长的无穷的时间长河里,也不知道会死了多少次了。

诗一开始,把气魄、神奇,缥缈的.气氛交汇在一起,形成了感人的氛围境界,紧紧吸引着读者,把读者带到了一个神妙的,开阔的,存在与变幻、永恒和短促交错的画面中去。

文言文李贺翻译

文言文李贺翻译

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乌云密布,如同压在城墙上,几乎要将城墙摧毁;铠甲在阳光下闪耀,如同金色的鱼鳞一般明亮。

号角声在秋天的天空中回荡,边塞上的燕子脂红,在夜晚的紫色中凝固。

红旗半卷,临近易水,霜重鼓寒,声音无法响起。

向君主报告黄金台上的意旨,手握玉龙剑,为君主誓死效力。

李贺此诗,以雁门太守为背景,描绘了一幅边塞战争的悲壮画面。

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形象地描绘了敌军压境,形势危急的情景。

接着,“甲光向日金鳞开”,生动地展现了守军将士的英勇无畏,如同金光闪闪的鱼鳞一般,威武雄壮。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表现了战争的氛围和残酷。

号角声在秋色中回荡,边塞上的燕子脂红,在夜色中凝结成紫色,给人以凄凉之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描绘了战争中的艰难困苦。

红旗半卷,象征着守军的疲惫和无奈;霜重鼓寒,表明天气寒冷,战事艰难。

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诗人对君主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

诗人愿意手握玉龙剑,为君主誓死效力,展现了忠诚勇敢的情怀。

李贺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佳作。

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诗人抒发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英雄气概的赞美,展现了唐代诗人的豪情壮志。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唐才子传李贺》原文及翻译(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唐才子传李贺》原文及翻译(最新整理)

《唐才子传·李贺》原文及翻译原文: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

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

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

”遂相过其家,使赋诗.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

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

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指韩愈)为著《讳辩》一篇.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

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旦日出,骑弱马,従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

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従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

非大醉吊丧,率如此.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超出了)翰墨(文辞)畦径(田间小路,喻常规),时无能效者.乐府诸诗,云韶(黄帝所作之《云门》及虞舜所作之《大韶》后云韶指宫廷音乐)众工,谐于律吕。

尝叹曰:“我年二十不得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

"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驾赤虬腾下,持一版书,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

”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

”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

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

李藩缀集其歌诗,因托贺表兄访所遗失,并加点窜,付以成本。

弥年绝迹。

乃诘之,曰:“每恨其傲忽,其文已焚之矣。

“今存十之四五。

杜牧为序者五卷,今传.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

"信然。

贺天才俊拔,弱冠而有极名。

天夺之速,岂吝也耶?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

今兹惜哉!(选自《唐才子传·李贺》)[注]郑王:李亮,唐高祖李渊的从父,隋朝时任海州刺史,高祖武德初年封郑王。

译文:李贺,字长吉,是郑王李亮的玄孙.李贺七岁时就会写诗作文,名震京城.韩愈、皇甫湜读了他的作品,感到很稀罕,却不相信,说:“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道;是今人,哪里有不认识此人之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贺作诗文言文翻译
本文是关于李贺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李贺作诗》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

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铈①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②笔辄就如素构,自名曰《高轩过》③。

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④,背古锦囊,
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⑤程课⑥者。

及暮归,足成之。

非大醉、吊丧日率⑦如此。

过亦不甚省。

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注释】
①皇甫铈(shí):唐朝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参与者。

②援:拿。

③《高轩过》(xuān):题目名。

过,拜访意。

意思是高贵的车子来临,指韩皇二人来访。

④奚(xī)奴:童仆,奴仆。

⑤牵合:指受到束缚。

⑥程课:固定的格式。

⑦率:大概,大略。

【译文】
李贺,字长吉,是郑王的后代,七岁就能写文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到还不相信,到他家时,让李贺写诗,李贺提起笔马上就能写好,并且就像早已构思好的一样,他自拟题目为《高轩过》,二人大吃一惊,李贺因此而出名。

李贺长得单薄削瘦,双眉相连,手指很长,能快速写出诗文来。

每天清晨太阳刚刚初升时,就骑着一头瘦弱的马,带着一个小书童,背着破烂不堪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诗句,就写下来投入锦囊中。

不曾有过先确定题目再写诗的事,就像其他牵强附和旧章法的人。

等到晚上回来,就整合成一首诗。

若非大醉时或吊丧的日子他都是这样,过后也不怎么反省这样做对身体的伤害。

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
出里面的草稿,见写的稿子很多,就心疼嗔怪道:“这孩子啊,要呕出心血了才罢休啊!”。

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与“进”同音)终身不得登第,韩愈为他作《讳辩》诗辩解,但是最后仍然不是举人。

因为李贺早逝,所以他的诗歌很少有世代传颂的。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