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能专练(十一) 生物群体的稳态系统——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第三讲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知识网络考点1 识别常见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包括植被)【考点梳理】1.种群(1)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的的总和。
(2)种群不是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定的特征,如种群有、、、和等。
2、群落(1)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的总和。
(2)群落内的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存在有和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等关系。
3、植被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其他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它。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
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
【活学活用】1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B.一条小河里所有的生物C.一块稻田里全部的水稻D.一片山林里所有的植物2.江心屿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岛上有榕树、樟树、蕨类植物、水生植物及其他多种生物。
江心屿上的所有生物构成()A.种群B.生态系统C.群落D.植被3.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没有什么关系B.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种群组成的C.生物群落中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D.生物群落中所有生物都属同一物种4.(2013 杭州)杭州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是一个生态湿地公园,它收集流域内的污水,利用自然廊道输送至下游的水质调节池。
之后,池水被泵送到亭子下面的“迷你污水处理系统”进一步净化处理。
2009年公园建成后,经长桥溪流入西湖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从原来的劣V类水跃升为Ⅲ类水。
该公园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2012年度“全球百佳范例奖”。
请回答下列问题:(1)公园内水质调节池中的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了,其中可以大量吸收池水中的N、P等元素,从而使水质得到初步净化。
(2)亭子下面的地埋式“迷你污水处理系统”具有较好的保温作用,能提供一个适宜的温度环境,促进污水中的微生物通过作用将池水中的有机物分解。
(3)污水流经该生态修复公园后得到了有效的净化,但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没有被破坏。
生物的群体与群落生态

水平结构
群落在水平方向上表现 为斑块状或镶嵌状分布 ,各斑块内物种组成相
似。
时间结构
群落随时间变化而表现 出一定的节律性,如昼 夜节律、季节节律等。
特征描述
群落具有特定的外貌、 物种组成、种间关系、 空间结构和时间变化等
特征。
群落的发展与演替
群落演替
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 种类型。
生理适应
生物在生理上对环境产生适应,如耐寒植物在低温环境下通过生理 调节维持正常生长。
生物改造环境
生物通过繁衍生息、建巢等行为改变环境,如植物的生长可以改善 土壤质量,动物的活动可以促进物质循环。
生物群体与环境的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的概念
生物群体与环境在相互作用中共同进化,彼此依存,形成紧密的生 态关系。
生物群体的结构
01
年龄结构
描述群体中不同年龄个体的比例 关系,反映种群的生长发育和繁 殖状况。
性别结构
02
03
空间结构
描述群体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关系 ,影响种群的繁殖潜力和遗传多 样性。
描述群体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格 局,与生态环境、资源分布和种 内竞争等因素密切相关。
02
群落生态基础
群落的概念与组成
3
计算机模拟与预测
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构建的数学模型进行模 拟和预测,揭示群落生态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06
群落生态的应用与实践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
生物多样性保护
通过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生态走廊等 措施,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 。
生态恢复
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包括植被恢复、土壤改 良、水资源保护等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定义并举例

1、定义不同
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包含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
2、组成成分不同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地位不同
种群: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群落:生态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比如说,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红松构成了一个种群,森林中的所有植物就构成了群落,森林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无机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扩展资料: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者关系:
种群是由同种的生物个体组成,种群组成群落,群落组成生态系统。
种群内只有一种生物;而群落内有不同种的生物。
生态系统内除包括有生物群落,还包括有无机环境。
许多单一的生物个体(同种)组成种群,种群具有单一生物个体所没有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
2、年龄组成:种群内各种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增长型:年轻个体多,将来个体数越来越多。
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个体数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衰退型:年轻个体少,个体数将会越来越少。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区别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区别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是生物学中常见的概念,它们都与生物圈密切相关,但却有着不同的定义和范围。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区别。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个体集合。
它强调的是一种物种内部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
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和年龄结构都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重点。
种群对于物种的保护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研究一种濒临灭绝的动物种群,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生存状况,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群落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区内,由多个不同物种的个体组成的生物群体。
群落研究的重点在于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竞争、共生和共享资源的方式。
群落中的个体之间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等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例如,森林群落中的树木、灌木、草本植物、昆虫、鸟类和其他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生态系统研究的重点在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环境变化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生态系统包括了所有的生物体、它们的生活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一个湖泊生态系统包括了水中的植物、浮游生物、鱼类,以及湖岸的植物、鸟类等。
总结起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是描述生物圈的不同层次和角度。
种群注重同一物种个体之间的关系,群落注重不同物种个体之间的关系,而生态系统则关注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深入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圈的复杂性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3 第4讲 生物群体的稳态系统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课件

1.某池塘底栖动物主要有软体动物类(铜锈环棱螺等)、寡毛类(苏氏 尾鳃蚓等)、摇蚊类(羽摇蚊等)。科研人员研究了该池塘底栖动物 能量流动过程,构建了如下图所示的模型,相关判断不.正确的 ()
A.流经底栖动物的总能量是 2 119.5 kJ·m2·a-1 B.底栖动物同化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 C.图中“X”包含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D.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解析:流经底栖动物的总能量应该等于摄食能减去粪便中的能 量,为 477.4 kJ·m2·a-1。 答案:A
解析:病毒 V 与水稻之间为寄生关系,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 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故青蛙以稻飞虱为食,青蛙与稻飞虱 之间为捕食关系。 答案:A
4.(2014·广东高考)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定影响,进而影
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
2.(2014·天津高考)下图 a、b 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 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 3 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③化学燃料的燃烧
3.牢记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及作用
角度一 以选择题形式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
1.(2014·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
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
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 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环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所有同一物种的个体的总和,种群的概念是生物学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它是通过生殖隔离与进化而与其他种群区分开来的一个群体。
种群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总和,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交配和繁殖。
2、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
种群的个体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它们可能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如森林、草原、湖泊等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同时,种群也有一定的时间联系,可以通过繁殖将其后代代代传承下去。
3、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种群数量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波动,这可能受到食物、栖息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多种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社区,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群落的概念是生态学家们对不同种群在相同地域内相互作用的总和。
群落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
群落内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各种相互作用。
2、相互依赖。
群落内的不同物种通常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不同的关系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
3、稳定性和动态性。
群落内的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这种动态性使得群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使得种群和群落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2、资源利用和能量传递。
种群和群落之间通过资源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群体稳态知识点总结

群体稳态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中的群体稳态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物种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
生
物群体的数量、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稳态状态有助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群体稳态受到环境因素、资源竞争、捕食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态学家通过对生物种
群的数量、密度、分布和行为等进行长期观察和研究,来探讨群体稳态的形成和维持机制。
社会学中的群体稳态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中各种社会因素和社会结构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
社会群体的人口数量、社会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稳态状态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和
稳定。
社会科学家通过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和历史比较等方法,来探讨社会群体稳态的形
成和维持机制,以及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规律。
经济学中的群体稳态是指一个经济系统中各种经济因素和经济结构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
经济群体的产出、消费、投资和就业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稳态状态有助于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经济学家通过对产出、消费、就业和通货膨胀等经济指标的监测和分析,来探讨经济
群体稳态的形成和维持机制,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调节的作用。
总之,群体稳态是各种群体中的一种重要概念,它涉及到生态系统、社会群体和经济系统
等多个领域,对于理解和研究群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群体的变迁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深入研究群体稳态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和社会世界的
运行规律,为保护环境、促进社会进步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022年中考科学微专题复习 专题03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教师版含解析)

专题03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思维导图】【知识点回顾】一、生物与环境考点1识别常见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包括植被)1.种群(1)种群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________的总和。
(2)种群是由同种物种的许多个体组成,但并不是许多个体简单相加,而具有一定特征,如_______、_______、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
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种群的这些特征密切相关。
2.群落(1)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________的总和,简称群落。
(2)一个区域内有一个群落。
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在群落中,________起主导作用,动物、微生物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
(3)植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________的总和;植被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
(4)群落由多个种群组成。
群落和种群有大有小,其大小由区域性和人们观察与研究的需要而定。
(5)群落和种群的区别和联系区别: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联系:群落由不同种群构成,包含多个种群。
它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的集合体。
考点2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1.适应性:生物只有________环境才能生存。
现存的各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这是长期________的结果。
形态和结构与________的适应(如:小肠的结构);形态和结构与________(环境)的适应(如:枯叶蝶)。
2.几种典型适应的实例:如植物的向光性、仙人掌的叶刺等是对单侧光和干旱等环境的适应;动物的保护色、拟态等既有利于躲避敌害,又有利于捕捉食物,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3.适应的相对性:适应的相对性表现在它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而不是永久性的。
当环境条件出现较大的变化时,适应就变成了不适应,有时还成为有害的甚至致死的因素。
二、生态系统、生物圈考点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结构及功能1.概念:一定区域内________和它生活的环境中的________一起,组成了生态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能专练(十一)生物群体的稳态系统——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一、选择题1.(2014·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2.某海域多种鱼类的捕获量日益降低,近海渔业面临危机。
若要研究乌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下列最不急于获得的乌鱼的生物学数据是()A.种群大小和年龄结构B.出生率和死亡率C.基因频率和亲缘关系D.捕获量和捕获率3.(2014·贵阳模拟)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 ℃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
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D.-2~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强4.(2014·海南高考)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5.(2014·合肥模拟)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造成果品减产;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长大后的小蜂钻出卵壳,再次找到椿象重复上述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当荔枝椿象吸食荔枝的嫩芽时至少获得10%的荔枝同化量B.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是寄生关系,寄主是平腹小蜂C.以上各生物数量的相对稳定依赖信息传递来调节D.荔枝椿象和平腹小蜂在生态系统中不属于消费者6.(2014·常州模拟)(多选)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下表分析正确的是()A4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K-N)/K值为0.50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7.(2014·惠州质检)(双选)下图表示达到稳态的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图中a~l间隔时间相等,一个种群是另一个种群的唯一的食物来源。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①为被捕食者,种群②为捕食者B.种群②可能属于食物网的第一营养级C.种群②B~C段与I~J段的增长率基本相同D.种群②的个体平均体重比种群①小8.(2014·青岛模拟)下图1表示一个在人工白杨林中分层生活着的苔类、昆虫及其他多个生物种类之间的食物网简图。
其中苔类、物种c和物种g均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
物种a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1中共有7条食物链B.物种a和d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但物种c和苔类之间无竞争关系C.若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则一段时间内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D.若除去全部物种a后,c可能成为该地区的优势种9.(2014·南平模拟)高残留有机氯农药甲、乙可在人及动物的脂肪组织内蓄积。
某湖泊生态系统农药残留量监测结果显示,水体中农药甲、乙含量分别为0.3 μg/kg、0.1 μg/kg,水生生物体中农药含量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示中共有4条食物链B.乌鱼体内的农药均来自铜绿方田螺C.农药残留量随营养级升高而增加D.与水体相比,农药甲在乌鱼体内蓄积的倍数大于农药乙10.(2014·南通调研)(多选)下图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⑤不属于固定入生物群落的能量B.⑥和⑦所示含义相同C.流经该食物链的总能量=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植物呼吸消耗的能量D.⑤⑥⑦⑧之和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二、非选择题11.(2014·山东高考)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
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___点。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__。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图中________和_______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
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______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12.(2014·四川高考)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
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______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将降低。
13.(2014·六州模拟)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如下图1所示。
统计不同区域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如图2所示。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核心区群落形成的________(填“早期”“中期”或“晚期”)状况。
(2)芦苇只分布在核心区,________(填“能”“不能”或“不一定”)说明该湿地群落存在垂直结构上的差异,影响芦苇数量增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输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____________,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是________,近水缓冲区中浮游动物所同化的能量,除通过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外,其余的能量则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促进芦苇长高的植物激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选B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创造出更多空间,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会使生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无经济价值的物种可能具有间接价值或潜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清除农田中的杂草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农作物。
2.选C若要研究乌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则需要了解种群大小、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捕获量和捕获率,因为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捕获量和捕获率影响种群数量。
基因频率和亲缘关系与种群数量关系不大,故是最不急于获得的生物学数据。
3.选A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不是同种生物,因此不构成一个种群;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因此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为群落,因此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2~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增强,导致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强。
4.选B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中含有蛋白质、核酸等含氮成分,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5.选C所有以荔枝为食的动物至少获得10%的荔枝同化量,以荔枝为食物的动物不仅仅是荔枝椿象;从题干信息可知,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之间为寄生关系,但寄主是荔枝椿象;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调节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由题意可知,荔枝椿象和平腹小蜂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消费者。
6.选BCD S3点N值为K/2,该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防治蝗虫应在该点之前进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明显影响出现在S1点后。
7.选AD由图示可得,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增加而增加,随种群①的减少而减少,因此种群①为被捕食者,种群②为捕食者;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的个体数/原有的个体数,由图可知,种群②在b~c段和i~j段增加的个体数基本相同,但原有的个体数不同,所以种群②在b~c段和i~j段的增长率不同;种群①是种群②唯一的食物来源,且种群②个体数比种群①多,所以从能量流动来看种群②的个体平均体重应该比种群①的小。
8.选B据题图可知,图1中共有7条食物链;由题意可知苔类、物种c和g均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它们之间存在着生存空间的竞争;分析图1和图2可知,物种a 的食物来源较多且食物中物种e所占比例较小,若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则一段时间内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由图2知,物种c是物种a的主要食物来源,则除去全部物种a后,c可能成为该地区的优势种。
9.选C该湖泊生态系统共有5条食物链,即茨藻→大型蚤→鲫鱼→乌鱼,茨藻→鲫鱼→乌鱼,茨藻→大型蚤→铜绿方田螺→乌鱼,苴草→铜绿方田螺→乌鱼,苴草→鲫鱼→乌鱼;乌鱼的食物来源有铜绿方田螺和鲫鱼,故乌鱼体内的农药来自铜绿方田螺和鲫鱼;农药在食物链中具有富集现象,即营养级越高农药残留量就越大;与水体相比,农药甲在乌鱼体内蓄积的倍数为110÷0.3≈366.7,而农药乙在乌鱼体内蓄积的倍数为124.4÷0.1=1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