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2011年第3期--清代公主园寝调查_董坤玉
河北易县岭东村果恭郡王弘瞻园寝宝顶主人考

河北易县岭东村果恭郡王弘瞻园寝宝顶主人考作者:丁利娜来源:《文物春秋》 2013年第2期【关键词】河北易县;弘瞻园寝;宝顶主人;昭穆排序【摘要】清代果郡王弘瞻的园寝位于河北易县清西陵外围的岭东村,冯其利先生认为,其园寝后院五座宝顶的主人分别是弘瞻和其子、孙、曾孙和玄孙,依据的是“子随父葬”的规矩。
笔者通过分析果亲王家族的爵位承袭谱系,结合实地调查的园寝遗迹信息,并通过分析《周礼》的有关记载,认为清代在安排丧葬位置时依据的是“昭穆排序”,从而推断五座宝顶的主人分别应该是弘瞻、永瑹、绵从、绵侗、奕湘。
弘瞻为清世宗雍正皇帝的第六子,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六月十一日,生母谦妃刘氏。
乾隆三年(1738)二月,弘瞻奉旨过继与和硕果毅亲王允礼为嗣,袭封和硕果亲王,先后管理武英殿、圆明园八旗护军,管御书处、御药房、正白旗蒙古都统事务。
乾隆十九年(1754)十一月,管理造办处事务。
弘瞻擅诗词,好藏书,居家节俭;对待下属严厉,遇有不法者,立杖之,因而在他府邸中无人敢为非作歹[1]。
但弘瞻对自己的行为却放纵不检,曾因开设煤窑而强占平民产业。
他恃宠自傲的种种作为,逐渐引起了乾隆帝的不满。
一次,他奉命前往盛京恭送玉牒,却上奏要先去打猎,然后再去盛京。
乾隆皇帝非常生气,屡加训斥。
弘瞻仗着御弟身份,以为这些小事情,皇帝不能把自己怎么样。
乾隆帝对他的不满日积月累,终于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一并爆发。
当时在审理两淮盐政高恒替京师王公大臣贩卖人参牟利一案时,高恒供称:弘瞻因欠了商人江起镨的钱,派王府护卫带江起镨到高恒处,托售人参,牟利以偿还欠债,“大失御弟之身份”。
乾隆帝进一步查究,竟发现弘瞻令各处遣官差购买蟒袍、朝衣、刺绣、古玩等,却只给了很少的钱。
还有一次,朝廷选拔官吏,弘瞻嘱托军机大臣阿里衮选用其门下私人,阿里衮未答应。
乾隆帝知晓此事极为恼火,斥责弘瞻干预朝政,毫无顾忌“以至于此,此风一长,将内务府旗员之不已,外而满汉职官,内而部院司寺,势将何所不可”[2]。
解说词:清东陵密码

解说词:清东陵密码清东陵密码(一)清东陵之最清东陵具神秘色彩。
用清宫档案揭开面纱,还原真实的清东陵,—是最具震撼力的内葬人物。
我国有许多帝王陵寝,这儿是我们熟悉的五位皇帝,有…自治、康熙、乾隆、咸丰与同治。
其中最有名的有康熙大帝,千古一帝。
他的丰功伟绩如数家珍。
他不仅功绩显赫,而且特善良,曾两次丧葬制度改革:其一是禁止殉葬,这是人性化的;其二是决定废除火化,因为这个残忍。
他的陵寝却发生过几件事,他的景陵却是应急的工程,建筑非常简单。
当时国家应该有钱,可是却如此简约。
再者大火多次意外:隆恩殿被烧了,第二次是雷击起火,大碑楼被烧了,第三件事是雍正忤逆了他,本应该在东陵营建陵寝,雍正却去了河北易县,建了西陵。
第四件事是1945年被盗,用炸药炸开,珍宝被洗。
乾隆是我们熟悉的天子,这人在中国古代帝王中,至少有两个之最,一是寿命最长,∞岁;二是掌实权最久,达到63年四个月。
而且乾隆处在康乾盛世的巅峰,可是有几个想不到,风水在当时看来就有间题,这是大是大非的间题,好的能给国家带来好处,所以没风水,宁愿不建。
再者出现渗水现象,在乾隆十七年,乾隆亲眼所见,水漫过石床。
他怎么回应呢?三是裕陵存在严重的质量间题。
乾隆刚刚去世,大臣汇报,裂纹就出现了。
这就表明危险了。
1928年炸开了地宫,乾隆的头骨被炸开了,竟然有女尸没腐烂。
这是奇怪的事。
有两个女人有名,一是庄妃孝庄皇太后,历经五朝,对清初的政治等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杰出的女政治家。
孝庄昭西陵,是皇太极的妻子,怎么葬在这儿呢?她为什么葬在围墙外面呢?孝庄自己解释是,“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
”留恋儿孙,不去东北,与儿孙葬在一起。
这个理由并不充沛。
更多地相信的是,她没颜面回东北与丈夫合葬。
另一个是慈禧太后,出身不高,也不漂亮。
但是儿子做了皇帝,她垂帘很久,把陵建得奢华,大殿天花板上到处铺满黄金,达到四千五百九十二两。
金碧辉煌呀。
慈禧陵家华远远超过皇帝陵。
她是怎么实现的呢? 东陵第二最是最精彩的建筑。
《文物》2011年第1期--洛阳红山工业园区唐墓发掘简报_司马俊堂

第二类 5件 。
图一八 玉牛(HM598∶14)
女侍俑 3 件 。形制 相同 。身 材修长 , 梳圆 形 单髻 , 面部 刻 画 不清 , 穿 长裙 , 双 手环 抱 于 前 , 帔 帛垂于 身前 。标 本 HM588 ∶15 , 高 9.8 厘 米。
骆驼 1 件(HM588 ∶2)。仅 剩头 部 , 昂 首 张口 ,曲颈 。残高 10.3 厘米(图二 ★∶4)。
镇墓兽 2 件 。一件残破无法修复 。另一件 (HM588 ∶31)狮面 兽身 , 头生 两角 , 圆眼 外凸 , 张口 , 露出獠 牙 , 前腿直 立 , 后腿蹲 踞在长方 形
底座上 , 高 41 厘米(图六 、二一 ∶8)。 天王俑头 1 件(HM588 ∶32)。仅剩头 部 ,
马 1 件(HM598 ∶10)。体 形 健 壮 , 略 前
倾 , 低 首 , 张 口 , 曲颈 , 有 鞍 , 立 于方 形踏 板上 。 长 28.1 、高 28.1 米(图一四 、二 ★∶3)。
骆驼 1 件(HM598 ∶7)。后部残 。头部 前 伸 , 闭 口 , 曲 颈 , 双 峰 , 立 于 方 形 踏 板 上 。长 25 .8 、高 33.6 厘米(图一六 、二 ★∶2)。
井栏 1 件(HM588 ∶40)。残 。方形 , 中 部
30
□ 洛阳红山工业园区唐墓发掘简报
略呈圆形 。边长 6.6 、高 1.6 厘米(图一九 ∶5)。 鸡 4 件 。形制 相同 。立状 , 昂 首 , 尖喙 , 短
尾略 下勾 。标 本 HM588 ∶19 , 长 8.5 、高 9 厘 米 (图一五 、图二 ★∶5)。
《文物》2011年第2期--甘肃玉门金鸡梁十六国墓葬发掘简报_吴荭

照墙 , 砾石质 ,无装饰 。 墓室 均单 室 , 在 砾 石中 掏挖 而成 , 平面 纵 长方形者居 多 , 个别方形 。顶部拱形 或平顶 。地 面较平 坦 。M3 、M4 墓室前 部近 墓门 处 , 两侧 各 一半圆形盲龛 , 放置随葬品 。 M4 位于管线 外以北 , 主发掘 区的西 端 , 与 M1 、M2 、M3 为一组 。墓葬方向 295°。
后甬 道进 深 0.78 、宽 1.06 米 , 顶 部 坍塌 , 形制不明 。
后室 平面 长方 形 , 东 西 长约 2.82 、南北 宽 约 2.4 米 。墓顶坍塌 , 形制 不明 。四 壁与前 室一 样 , 中部外 弧 , 转角处外 弧 。四壁砖 的砌法 亦与 前室相同 , 但是未有画 像砖 。此外 , 在后室 南壁 发现一盗洞 , 深约 7.1 米 。从整体情况看 , M2 的 墓道 、墓门 、前甬道 、前 室 、后甬道 、后室未 在一 条中轴线上 。墓室地面铺条砖 。
29
2 0 11年·第 2期
பைடு நூலகம்
图七 M5 棺挡板及文字摹本
也为 覆斗 顶 。该 墓的 前后 室及 甬道 地面 齐平 , 用边长 34 厘米的正方形青砖对缝平铺 , 砖厚约 4 厘米 , 上饰穿璧纹 。
2.砾 石 洞 室 墓 11 座 , 编 号 M3 、M4 、M8 、 M11 、M15 、M19 、M20 、M21 、M22 、M23 、M24 。由 地 面封土 、墓 道 、墓门 、照 墙 、甬道 、墓 室等几部 分 构成 。
封土丘形 , 一般较小 , 部分封土 被破坏 , 从 保 存 完 整 者 看 , 底 径 约 2 ~ 4.4 、高 0.6 ~ 0.8 米 。封土由砾石 、沙石堆砌而成 。
清公主墓白玉石凤的复制工艺

玉集 晶体。 这种玉又叫硬玉 ( 翡翠 )在清代初 。
年硬玉才正式进入中国并流行起来 。 我们所要复制的这件玉凤 ,在材质上应
传统文化 、 理念 、 美德密不可分 。因不是本文
重点不再赘述。 然而要对其展开复制工作 , 就
必须对其理化 、 时代 、 作工 、 包浆、 沁色、 纹理 属和田玉。 我们选择了以下几种复制用材料: 等特征有充分研究和认识 。 玉以矿物学分类 , 11 16 9 、9 不饱和树脂 、 造牙粉 、 双酚 A型环氧
破碎 韧度 =77X1。 因 / 米 一3 2 . 0 达 厘 / 二轴 品 ( )a .O 16 8 一 ,=16O .2 ,
B =1 6 3— 1 6 4, r 1 6 5~ 1 6 5 . 1 .4 = .2 . 5 。
20 年 , 00 吉林省 白城市通榆县文化局为 充实地方展览 ,请求吉林省博物馆复制一批 藏 于本馆 的文 物 。 18 在 92年通 榆兴 隆 山出土 的清代公主墓文物中, 有一对白玉风 , 雕镂较
可以分为两种 :
一
树脂 、A A超能胶等 ; A 在添加料方 面选择 了
如 : 氧化 铝粉 、 石粉 、 石粉 、 氢 滑 莹 白云 母粉 、
种是键状硅酸盐中的角闪石组 , 其矿
物学特征为: 单斜晶系, 致密块状 。偏光显微 三水铝石粉等 ,进行不同配方的先期试验筛 镜下为纤维束状交织结构 。扫描电子显微镜 选 。其中以浙江黄岩光华胶粘剂厂的合众牌 下呈独特的毡状结构。透闪石趋于白色、灰
一
差 。( 曾经在 9 年采用过双酚 A型环氧树脂 2
在旅顺馆 为本单 位复制过一 对 白玉莲 花佩 饰, 色泛黄、 硬度不佳 , 效果略逊 ) 。内模 翻模 材料先采用室温硫化硅橡胶 ,后改用快事达 酸性硅酮胶 A 2( 1 俗称玻璃胶) 。
《文物》2011年第4期--唐刘氏墓志考_梁永照

唐刘氏墓志考梁永照(孟州市文化局馆员)唐刘氏墓志,1997年出土于河南省孟州市西虢镇西窑村北岭上,2001年由孟州市博物馆收藏。
墓志为青石质,方形,边长47、厚8厘米,无盖。
正书17行,满行18字,计295字(图一)。
除个别字不清晰外,余均可辨。
录文如下:唐监察御史张公夫人彭城刘氏墓志铭并序河南府偃师县尉徐岱撰夫人讳,兵部尚书武陵公赡之曾孙,齐州录事参军曰祈之长女也。
婉懿贞纯,发乎成明。
年廿一,备礼言归,则四德聿修,六姻克谐。
天宝末,乾纲失纽,祸起幽蓟,戎马荐至,毒中州。
夫人言从所天,违难南迁,秉礼守度,以道自处,虽箪瓢屡空,其志一焉。
年二十有六,终于吴之旅舍。
粤大历庚午(庚字边还有一小字“戌”,大历年间有庚戌年而无庚午年,故“午”为错字,后改为“戌”)岁冬十一月廿七日,始获旋窆于河阳北原,以金革未夷,缓也。
有女一人,年在髫龀,已知号慕。
是时也,张公方戴铁冠,戎旃,抚宁梁郑,遐迩钦瞩。
而感今思往,实轸于怀,菲履而杖,临圹斯恸,是用直书其事,阐扬徽音。
铭曰:粲粲令质,明明淑德,秉礼言归兮,其仪不忒。
水击北海,鹏搏南滨,奄丧嘉偶兮,摩霄遐征。
岗联太行,浊河之阳,远日有期兮,柳车来翔。
桓楹肇窆,斩板相续,良人号啕兮,幼女匍匐。
墓主刘氏,志中未提其名,彭城人,唐监察御史张公之妻。
张公为何人,乾隆《孟县志·地理下·墓葬》张建封条,录有张建封墓志全文:“公讳建封,字本立。
姓张氏,南阳人……大历中,河阳三城使马燧躬为之介奏,除监察御史……(贞元十六年)五月三日庚戌,薨于镇,享龄六十有五,勒赠司空。
郎官二人吊祭赠物五百,明年二月十日壬寅,甫窆于河阳县太平乡虢村之原,附秘书之墓域,礼也。
公重婚,皆彭城刘氏,其初,齐州录事参军曰祈之女……”[1]其中记载正合刘氏墓志,刘氏为张建封之妻。
张建封(735~800年)字本立,新旧《唐书》有传。
张建封在少年时代喜爱文学,好谈论,胆略过人,“宝应中李光弼镇河南,时苏常等州草贼掠郡邑,代宗遣中使马日新与光弼将兵马同至讨之”[2],建封求见日新,愿深入贼巢说服,日75762011年·第4期图一墓志拓片(约1/3)新从之。
《文物》杂志2011年第6期--北大汉简_妄稽_简述_何晋

题名为《妄稽》的竹书,入藏时竹简本来的原始排列顺序已完全散乱,不再有序,目前经过初步整理和分类,归属于《妄稽》篇内容的竹简共107枚,其中完整的简62枚,残10字以下的简6枚,残缺较多的简39枚,所存文字共约2700字。
由于整批竹简的完全整理和缀合尚未最终完成,故上述数字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最后结果,以后有可能会稍有变动。
《妄稽》篇文字抄写的竹简为中等长度(约32厘米),相当于汉代的一尺四寸左右,竹简的宽度为0.8或0.9厘米,完整的一枚简,不包括简上的重文符号和句读符号,抄写的文字一般大致在32~36字之间。
我们推测,《妄稽》整篇原文约有3000字,也就是说,整篇文字原来可能抄写在80多枚竹简上。
《妄稽》竹简虽已散乱,但根据竹简上的契口和编痕,可以知道它有上、中、下三组编绳。
大部分竹简的背后,后来发现有倾斜的划痕,我们推测这可能是用来标记竹简顺序以防错乱失序的,这有待全部竹简排序过程中和完成后验证。
这些竹简的物理保存情况还算良好,刚清理完的竹简表面一般呈黄褐色,给人“崭新”的感觉。
竹简上的文字书写在竹黄一面,书写字体为隶书,抄写工整,书法精美。
其中有一枚竹简,除了竹黄一面书写文字外,在竹青一面的上端,刮削了一小段青皮写有“妄稽”2字,这就是这篇简文的篇题应该没有疑问(图一)。
《妄稽》篇讲述的是西汉时代一个妒妇的故事,她是荥阳一位名族士人的妻子,这名奇丑无比的妒妇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人物,她的名字叫“妄稽”,所以这个故事的题目即以“妄稽”为名,而并未用她丈夫“周春”的名字或丈夫所买美妾“虞士”的名字来作为故事的题目,虽然后两个人物亦贯穿于故事的始终。
可见故事的中心主题是“妒”。
根据其内容,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篇中国所知时代最早、篇幅最长的“古小说”。
虽然对《妄稽》简的释读、排序工作还在进行之中,但通过文字释读,对其内容进行归纳分类后,也可以一窥这个故事的梗概:荥阳一位出身名族名叫周春的年轻人,有很好的品行和相貌,人见人爱,却娶了一位又丑又恶的妻子,名叫妄稽。
《文物》杂志2011年第10期--顺治皇帝御用玺印_郭福祥

表一所列 的顺治御笔 书画 , 有些现仍 保存 在故宫博物院 。如 :编号 5 的《石渠宝笈》初编著 录的“画 竹轴” , 即《墨 竹图》轴 , 在“ 顺治乙 未仲 冬御笔戏写”款上 钤“ 广运之宝”(图一);编 号 6 的《石渠 宝笈》三编 著录 的“ 画山 水轴” , 即《墨 笔山 水》轴 , 在“ 顺 治乙 未孟 冬御 笔戏 写”款 上 钤“ 广运 之宝”(图 二)。还有 未被 两书 著录 , 但 与编号 8 的《秘殿珠林》初编著录的“画罗汉轴” 钤有 相同玺 印的《画 山水》轴 , 在“ 顺 治乙未 仲 冬朔日写”款上钤“顺 治乙未御笔” , 在“赐 大学 士金之俊”款上钤“顺 治御笔” , 在 上部正中“ 御 笔”款上 钤“ 广运之宝”(图三)。此 外 , 今立 于北 京市 正红 香村 法海 寺内 的顺 治御 赐“敬 佛碑 ” (图 四)上 , 在“ 敬佛” 二 字上 方钤“ 太 和主 人” , 在“ 为 万安 山 法 海 慧枢 和 尚 书”款 前 钤“ 体 元 斋” 。通过这 些作品 , 可 以了解“广 运之宝” 、“ 顺 治乙未御 笔” 、“ 顺治御 笔” 、“ 太和 主人” 、“ 体元
(原大)
图二一 “ 允中” 玺
图二二 “ 允中” 玺印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周时期,人们将周天子的女儿统称为王姬。
“公主”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
据《史记·吕后本纪》裴集解引如淳曰:“《公羊传》曰`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
”清朝是由满族上层贵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在其始建国的“后金”初期,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并无定制。
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始仿明制,规定只有皇帝所生女子才能称为公主,亲王、郡王以下所生女子则统称格格。
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1]。
两种封号强调了嫡庶之别,却也有例外。
如乾隆帝封妃所生之女为固伦和孝公主,下嫁和之子丰绅殷德。
慈禧太后收恭亲王的女儿为养女,封为固伦荣寿公主。
但也有皇后之女未封固伦公主的,如乾隆第九女,为孝仪纯皇后所生,却只封和硕和恪公主[2]。
清代自追封的显祖塔克世而下,史载共有86位公主,这些公主有的是皇帝亲封,也有一部分是后代追封、追赠。
此外,皇帝中宫抚养之女,有12位也被封为公主。
这样,有清一代共计有公主98位。
按:清代园寝是皇帝的妃嫔和皇子、公主以及皇族中其他所有封授爵位的宗室贵族墓葬的统称。
公主在清代总共有两个等级,即固伦公主与和硕公主,“固伦”满语意为“天下”、“国”,品级相当于亲王;“和硕”满语意为“一方”,品级相当于郡王。
按照清代的丧葬规制,这98位公主依照等级差别死后的园寝也应该按照两种不同的规制修建。
但这些公主的实际埋葬情况却要复杂得多,有的公主由于犯罪、消爵,死后未建园寝;有的因受到皇帝宠爱园寝修建的略高于规制;有的因额驸家族经济条件好坏、政治地位高低,园寝内的某些建筑或高于或低于规制。
死后未建园寝的公主属于极个别的例子,如清太祖努尔哈赤三女莽古济在天聪九年(1635年)因骄暴被皇太极消去公主位号,是年,又犯谋逆罪被诛,并被从宗谱中除名,因此,她在死后是禁止建园寝的。
今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有莽古济葬地遗迹(图一),该葬地按照园寝的规制修建,据说这处葬地是莽古济的后代将其改葬蒙古后仿照园寝规制重清代公主园寝调查董坤玉(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馆员)图一莽古济葬地遗址新修建的。
目前,园寝地点明确的清公主共46位,她们因身份地位的不同及政治形势的影响,在园寝地点的分布、规制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清代公主园寝的分布特点清代公主集中埋葬在清东、西陵及公主下嫁部落所在地和京城附近。
京城包括清入关之前的清东京辽阳城与入关之后的北京城。
这46位公主中,葬于北京城附近的最多,共25人,约占总人数的54%。
这25人的园寝分布在北京的朝阳、西城、海淀、门头沟、丰台、昌平等六个区,其中尤以朝阳区最多,共葬有16人;海淀区次之,葬有3人;门头沟与丰台各2人;昌平区与西城区各有1人。
公主葬于下嫁部落所在地的人数也较多,共有14人,约占已知公主园寝总数的30%。
葬于清东、西陵的公主共6人,约占总数的13%。
葬在清东京辽阳城附近东京陵区的公主仅1人。
1.葬于清东、西陵的公主。
清皇室入关以后,先后在河北省的遵化和易县建有东、西两个陵区,即清东陵和清西陵。
在清皇室入关之前,满清贵族之女均被称为“格格”,相当于汉语的“小姐”,努尔哈赤家族的女子也不例外。
直到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建立“五宫”,确立宫闱制度,公主的称谓才正式出现,与公主有关的封爵、下嫁、丧葬等制度才开始逐步订立。
8年后,即顺治元年(1644年)满清入关,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溥仪退位、清亡,260多年间,共有6位未出嫁的公主死后葬在了清东、西陵。
这6位公主分别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第八女,清仁宗嘉庆皇帝第五女慧安和硕公主与第九女慧愍和硕公主(图二),清宣宗道光皇帝长女端悯固伦公主、次女、三女端顺固伦公主。
这6位公主死时年龄最大的年仅11岁,最小的还不足周岁。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定:“未经厘降受封之公主丧事,隶内务府办理。
无齐集诸例。
”[3]这些早逝的公主,由于未厘降,只能葬于其父预先规划的陵区周围。
这几位公主中有两位较为特殊,即道光皇帝的长女和次女,这两位公主死后的园寝位于今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许家峪村西(图三),即清东陵陵区的东南部风水墙界外,而她们的父亲道光皇帝崩后陵寝却建在了清西陵,即今河北省易县的慕陵。
清代这种不与父亲葬在同一陵区的公主园寝仅此一例,原因是道光皇帝最初将自己的陵址选在东陵的宝华峪,所以其长女、次女死后,园寝就建在清东陵宝华峪附近,与这两女同葬该园寝的还有道光帝早殇的两子,即第二子奕纲和第三子奕继,后来由于预先选定在东陵区的宝华峪陵园地宫进水,于是道光皇帝将自己的陵寝改建到清西陵,但早已葬在清东陵区的两双儿女却没有随迁。
2.园寝建在下嫁部落所在地的公主。
公主出身帝王家,至婚嫁年龄都要被指婚出嫁,皇室联姻与政治息息相关,因此她们虽贵为金枝玉叶,也不免沦为政治的牺牲品,这些公主大多在10多岁就被皇帝指婚出嫁,一旦出嫁就与丈夫家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她们死后的丧葬、园寝修建多由额驸家族负责,仅少数公主的丧葬事宜经皇帝批准后,由朝廷负责办理。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有旨:“固伦公主、□清代公主园寝调查2011年·第3期图二清西陵慧安、慧愍公主园寝内的月台与享殿基址图三清东陵端悯公主、二公主园寝享殿和硕公主薨,或官为治丧,或交额驸家自行备办,由内务府具奏请旨。
如奉旨官办,即会同礼部将一切应办事宜具奏。
得旨后,行文各该衙门遵办。
如本家自行治丧,礼部将应齐集之处奏闻。
和硕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齐集。
”[4]满清皇室与蒙古各部长期保持着通婚关系,指婚制度的确立进一步将满蒙联姻制度化,清代公主多数都由皇帝指配给蒙古各部首领。
在清代已知葬地的46位公主中,嫁给蒙古各部的共计25人,其中葬在下嫁部落所在地的14人,其余11人则葬在京城附近。
这14位公主分别是太祖努尔哈赤第三女莽古济,太宗皇太极长女固伦端敏公主、次女固伦温庄长公主、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四女固伦雍穆公主、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八女固伦端贞长公主,圣祖康熙皇帝第三女固伦荣宪公主、五女和硕端静公主、六女固伦恪靖公主、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侄女固伦纯禧公主,世宗雍正皇帝侄女和硕端柔公主。
这14座园寝主要分布在蒙古的7个部落所在地,其中科尔沁6座,敖汉、巴林各2座,察哈尔、翁牛特、喀喇沁、喀尔喀各1座。
除喀尔喀部外,6个部落多集中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在清代属于漠南蒙古范围,这些部落都是早期归附满清的部落,也是满蒙联姻的主体。
在雍正帝即位之前,下嫁蒙古的公主中,除了太宗七女固伦端献长公主和十一女固伦端顺公主、世祖固伦端敏公主、圣祖十女固伦纯公主等4位公主由于随额驸在京师供职,死后葬于京城外,其余下嫁蒙古各部的公主去世后,多数都在下嫁部落所在地修建园寝。
自雍正皇帝之后,下嫁蒙古各部的公主,均葬在京城附近,再无葬于部落所在地者。
道光皇帝第四女寿安固伦公主在咸丰十年(1860年)去世后,额驸德木楚克扎布曾上奏理藩院,请将寿安固伦公主彩棺,移至奈曼部落,自行修建园寝。
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谕:“兹据内务府查明现存册档内,并无在口外修建公主园寝例案,并据理藩院奏称,查明以前公主在京薨逝,园寝均未有远移边外者,所请未便准行等语。
所有德木楚克扎布前奏:请将寿安固伦公主彩棺,移至奈曼部落,自行修建园寝。
著毋庸议。
仍著内务府查照向例,在附近京城一带择地修建,以符旧制。
”[5]奈曼部“牧地当潢河老哈河合流之南岸,东界科尔沁,南界土默特,西界敖汉,北界翁牛特,广九十五里,袤二百二十里。
”[6]经内务府查明,清代旧例在北京薨逝的公主一律在京城修建图四查干沐沦固伦淑慧公主园寝平面图(转自刘冰《草原姻盟》)园寝,下嫁少数民族各部的公主在京薨逝也都葬在京城,在本部去世则在部落所在地修建园寝。
内务府所言基本属实,但仍有一特例,即太宗第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薨于京师,康熙皇帝遵从公主遗愿,将其灵柩护送回巴林部,葬在今巴林右旗(图四)。
3.园寝建在北京的公主。
清代很多公主都随额驸长住在北京,因此她们死后的园寝就建在北京。
这些公主根据下嫁情况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嫁给满族八旗的公主。
清代公主备指额驸除了蒙古王公子弟之外,另一部分就是满族旗人贵族子弟,这些旗人子弟均随祖、父生活在北京,公主嫁给她们后即居住在京,死后多数都葬在额驸家族茔地。
已知园寝位置的46位公主中,嫁给旗人子弟葬在北京的公主有12位:其中太宗女一位,即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世祖女3位,分别是次女和硕恭悫长公主、侄女和硕和顺公主、侄女和硕柔嘉公主(图五);圣祖女一位,即九女固伦温宪公主;世宗女一位,即次女和硕怀恪公主;高宗女3位,分别为四女和硕和嘉公主、九女和硕和恪公主、十女固伦和孝公主;宣宗女3位,即五女寿臧和硕公主、六女寿恩固伦公主、侄女荣寿固伦公主。
第二种是下嫁蒙古各部后,随额驸在京供职,因此死后葬于京城的公主。
这些公主的额驸都是蒙古王公及其子孙,他们或在京任职,或随祖、父长期居住在京,在蒙古本部和北京都建有府第,公主长期在北京居住,死后园寝就建在了北京。
属于这种情况的公主共有11位:即太祖努尔哈赤女(额亦都妻)和硕公主;太宗六女固伦公主、七女固伦端献长公主、十一女端顺固伦公主;圣祖第十女固伦纯公主;世宗侄女和硕和惠公主;高宗第七女固伦和静公主、侄女和硕和婉公主;仁宗第三女庄敬和硕公主、四女庄敬固伦公主;宣宗四女寿安固伦公主等。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世祖侄女固伦端敏公主与高宗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死后都在居住地北京建有园寝,而又在额驸领地建有衣冠冢。
固伦端敏公主的额驸为蒙古科尔沁部达尔汉亲王班第,固伦和敬公主则嫁给了班第的孙子色布腾巴尔珠尔,袭封达尔汉亲王,由于两位额驸功劳大、家族地位高,且均在京供职,因此去世后均与公主合葬在北京,而在额驸家族领地另建了衣冠冢。
4.园寝建在东京陵区。
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率八旗军大败明朝军队于萨尔浒山下,乘胜占领辽阳、沈阳,遂决定将国都由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南麓)迁至辽阳。
“筑城于辽阳城东五里太子河边,创建宫室,迁居之,名曰东京。
”[7]天命九年(1624年)四月新城建好,努尔哈赤决定将祖茔迁往东京。
在入关之前,清皇室在关外先后建有四个陵区,即东京陵、永陵、福陵和昭陵。
其中仅东京陵区内葬有一位公主,即嫁给扬书的太祖女和硕公主。
和硕公主去世时,满清尚未入关,都城还在东京,公主去世后便与额驸扬书合葬在当时的祖陵陵区内。
二影响公主园寝分布的因素从分析可以看出,公主死后园寝地点的分布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最关键的因素是□清代公主园寝调查2011年·第3期图五和硕柔嘉公主园寝内的诰封碑公主出嫁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