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霉素的药理作用、过敏及注意事项
青霉素的药理作用

青霉素的药理作用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被誉为“抗生素之王”。
它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过程中。
本文将从青霉素的发现历程、作用机制、抗菌谱、副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探讨青霉素的药理作用。
青霉素最早由亚历山大·弗莱明在1928年发现,他注意到青霉菌能够抑制溶菌酶的活性,从而使细菌无法繁殖。
这一发现为后来的抗生素研究奠定了基础。
青霉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它能够结合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酶,阻断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细胞壁的脆弱和破裂,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青霉素的抗菌谱相对狭窄,主要对革兰阳性细菌和一些革兰阴性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青霉素对于革兰阳性细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对于革兰阴性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的敏感性相对较低。
此外,一些细菌通过产生青霉素酶来降解青霉素,从而导致细菌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
青霉素的药理作用不仅限于其抗菌作用,还具有一些其他的生物学效应。
青霉素能够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引起细菌的溶解和破裂,从而释放出细菌内部的细胞内容物,如内毒素等。
这些细菌内部的物质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此外,青霉素还能够通过抑制细菌对机体组织的侵袭,减轻细菌感染对机体的损害。
然而,青霉素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副作用。
青霉素过敏反应是青霉素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过敏反应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轻度皮肤瘙痒、荨麻疹等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等。
此外,长期大剂量使用青霉素还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青霉素时需要注意患者的过敏史和肝肾功能等,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青霉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被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如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此外,青霉素还被用于预防手术感染、治疗梅毒等。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感染部位、细菌敏感性等,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进行治疗。
简述应用青霉素注意事项

简述应用青霉素注意事项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可以有效治疗多种感染疾病。
然而,使用青霉素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其安全有效的应用。
本文将简述应用青霉素的注意事项。
1. 使用前要确认过敏史:青霉素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原,部分人群对青霉素过敏。
在使用青霉素之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过青霉素过敏史。
如果有过敏反应,应及时停用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 确定适应症:青霉素适用于多种细菌感染,但并非所有感染都适合使用青霉素。
在使用青霉素之前,应明确感染的细菌类型,并确保该细菌对青霉素敏感。
如果细菌产生了耐药性,青霉素将无法起到治疗作用。
3. 注意剂量和疗程:青霉素的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一般来说,剂量不足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剂量过大则可能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同时,疗程过短可能导致感染没有完全清除,疗程过长则可能增加药物副作用和耐药性风险。
4.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青霉素与其他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疗效或增加药物毒性。
例如,某些药物会降低青霉素的血药浓度,从而影响疗效;某些药物可能与青霉素发生不良反应,增加毒性。
因此,在使用青霉素时,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能够进行合理的药物选择和调整。
5. 青霉素的不良反应:使用青霉素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消化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或更换其他抗生素。
6. 注意青霉素的保存:青霉素需要在恰当的环境下保存,以保持其药效。
一般来说,青霉素应保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在使用青霉素时,应仔细查看药物包装,确保药物没有过期。
7. 青霉素的合理使用:青霉素是一种宝贵的抗生素资源,在使用时应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
不宜滥用抗生素,以免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同时,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青霉素使用。
青霉素的药理作用与机制研究

青霉素的药理作用与机制研究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它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机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青霉素的药理作用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机制研究。
一、青霉素的药理作用青霉素是一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主要药理作用包括抗菌、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1. 抗菌作用: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其抗菌作用。
青霉素能够与细菌细胞壁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靶点——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相互作用,阻断了细胞壁的合成过程,导致细菌的死亡。
此外,青霉素还能够干扰细菌的DNA合成和蛋白质合成,增加了细菌的敏感性。
2. 抗炎作用:青霉素在抗菌作用之外还具有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青霉素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
此外,青霉素还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炎症因子的产生,从而减轻组织炎症损伤。
3. 免疫调节作用:青霉素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青霉素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增强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促进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
此外,青霉素还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因子产生,平衡炎症和抗炎因子的水平,从而维持机体免疫平衡。
二、青霉素的机制研究青霉素的药理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抗菌机制、抗炎机制和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
1. 抗菌机制:青霉素通过与细菌细胞壁的PBPs结合,阻断了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导致细菌的死亡。
近年来,研究者通过结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青霉素与PBPs的结合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青霉素与PBPs之间的结合是通过特定的氢键、范德华力和静电作用实现的。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青霉素的抗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抗炎机制:青霉素的抗炎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青霉素通过调节炎症细胞的活性和炎症因子的产生来发挥其抗炎作用。
研究者发现,青霉素能够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因子的合成,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
此外,青霉素还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因子产生,平衡炎症和抗炎因子的水平,从而减轻组织炎症损伤。
青霉素的药理、作用及其过敏反应研究

青霉素G属于半抗原,进 入体内同组织蛋白质进行 结合 形成 全抗原,对过敏的体质能够 使T 淋巴细胞表现 致敏,作用到B 淋 巴细 胞,从而 引起 增殖 分 化,产生特 异 性的 抗体。抗体 一 般 是 免 疫 球蛋白E(I g E)所 形成 抗体 粘附 在一 些 组织 上 表面,使 机体 呈现为 过 敏 状 态,当过 敏体质再 次 接 触同一 抗 原时,抗 原同白细胞 表面的 I g E 和肥大 细 胞 结 合发 生作用,使 肥大 细 胞 释放 组织 胺、五 羟 色 胺 等血管的活性物质,作用效 应器官,致使毛细胞的血管扩张,平滑 肌 产生收 缩,通 透 性 会 增高,发 生哮喘、皮 疹、血 压 下降,休克等。 4.2 口服青霉素的药物过敏
青霉素对于溶血性的链球菌属,不产生青霉素酶 相关葡萄球 菌及肺炎链球菌有很 好的抗菌作用。青霉素对于革兰阳性的杆菌 和 球菌、梭状 芽 孢 杆 菌、螺 旋 体、部 分 拟杆 菌及 放 线菌具 有 抗菌的 作用。
对肠球菌具 有中等 程 度抗菌作用,脑膜炎的奈瑟菌、淋病的 奈 瑟菌、炭 疽 芽 孢 杆 菌、白喉 棒 状 杆 菌、梅 毒 螺 旋 体、钩 端 螺 旋 体、念 珠状 链杆菌 对 青霉素均敏 感。青霉素对厌氧菌、梭状 芽 孢 杆 菌属等 具 有良 好的 抗菌作用,对于脆 弱拟杆 菌 抗菌的 作用较 差。对于革兰阳性菌比较 有 效,兼 性 厌氧菌或 其他的革兰阴性 需 氧对于青霉素的敏 感性较差。青霉素经细菌的细胞壁的五肽交连 桥和四肽侧链相结合的抑制,进而通过细胞壁的合成受阻 发挥杀 菌的作用。 3 青霉素作用
浅析青霉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浅析青霉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青霉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使用青霉素进行治疗的患者37例,对其使用青霉素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及总结。
结果:青霉素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放线菌病、淋病、奋森咽峡炎、莱姆病、多杀巴斯德菌感染以及除脆弱拟杆菌之外的众多厌氧菌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结论:青霉素对肺炎链球菌、A组或B组溶血性的链球菌及对青霉素敏感的金葡菌等的革兰阳性球菌所引起的各种感染具有十分积极的治疗作用,临床疗效好。
【关键词】青霉素;药理作用;药物应用【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5-0041-02青霉素(Penicillin)又称青霉素G、peillin G、配尼西林、盘尼西林及苄青霉素[1]。
青霉素为临床中常用抗菌素之一,由青霉菌内提炼出的抗生素,指分子内含有青霉烷,可以对细菌细胞壁破坏,并于细菌细胞繁殖期起到杀菌作用抗生素。
青霉素为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之一,但在每次临床使用前都必须进行皮试,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使用青霉素进行治疗的患者37例,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18~68岁,平均(43.1±8.8)岁。
2.药理作用青霉素无臭(少数时候存在轻微特异性臭),具有引湿性,在遇酸、碱及氧化剂后迅速的失效,在水溶液于室温放置也易失效。
青霉素于水中极易溶解,乙醇内溶解,脂肪油及液状石蜡内不溶[2]。
目前临床中常用的青霉素有普鲁卡因青霉素与苄星青霉素。
普鲁卡因青霉素为白色的微晶性粉末,在遇酸、碱及氧化剂等后迅速的失效。
在甲醇内易溶,在乙醇及氯仿内略溶,水中微溶[3]。
苄星青霉素为白色的结晶性的粉末,青霉素的游离酸pKa为2.8。
青霉素在细菌的繁殖期可以起到杀菌的作用,其对革兰阳性球菌(例如肺炎球菌、链球菌、敏感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球菌(例如淋球菌、脑膜炎球菌)抗菌的作用较强,对螺旋体(例如回归热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革兰阳性杆菌(例如白喉杆菌)、梭状芽孢杆菌(例如气性坏疽杆菌、破伤风杆菌)、放线菌及部分的拟杆菌具有抗菌的作用。
青霉素的用药原则和注意事项

青霉素的用药原则和注意事项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感染病症。
本文将介绍青霉素的用药原则和注意事项,帮助专业医学人员更好地应用青霉素。
一、青霉素的用药原则青霉素是一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青霉素的用药原则如下:1. 选择合适的青霉素种类:青霉素有多种不同的种类,如青霉素G、青霉素V、氨苄青霉素等。
不同种类的青霉素对不同细菌有不同的敏感性,因此在用药时需要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青霉素种类。
2. 注意青霉素的给药途径:青霉素可以通过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途径给药。
不同途径的给药方式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分布,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3. 注意青霉素的剂量和给药频率:青霉素的剂量和给药频率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成人的青霉素剂量为1-2克,每4-6小时一次;儿童的剂量则根据体重进行调整。
严重感染病例可能需要更高的剂量。
4. 注意青霉素的疗程:青霉素的疗程一般为7-10天,但对于某些感染病症,如链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梅毒等,可能需要更长的疗程。
在使用青霉素治疗时,应严格按照医嘱完成疗程,不可过早停药。
二、青霉素的注意事项除了用药原则外,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来确保青霉素的安全有效应用:1. 注意过敏反应:青霉素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原,部分患者可能对青霉素过敏。
在使用青霉素前,应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并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对于已知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青霉素或选择其他抗生素。
2. 注意交叉过敏反应: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存在交叉过敏反应的风险。
如果患者对头孢菌素过敏,也可能对青霉素过敏。
在使用青霉素前,应询问患者是否对头孢菌素过敏。
3. 注意肾功能:青霉素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因此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应慎用青霉素。
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应根据肾功能调整青霉素的剂量和给药频率。
青霉素治疗肺炎的效果与注意事项

青霉素治疗肺炎的效果与注意事项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疾病,青霉素作为一种常用的抗生素,对于肺炎的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青霉素治疗肺炎的效果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青霉素的治疗效果青霉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对于多种细菌感染都具有较好的疗效。
在肺炎的治疗中,青霉素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阻断其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青霉素对于肺炎球菌等常见的肺炎病原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有效地杀灭这些细菌,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症状。
此外,青霉素还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促进患者的康复。
因此,在肺炎的治疗中,青霉素不仅可以直接杀灭病原菌,还可以缓解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使用青霉素需注意的事项1. 药物过敏史:青霉素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原,部分患者对青霉素过敏。
因此,在使用青霉素治疗肺炎之前,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以避免出现过敏反应。
2. 耐药性:青霉素的广泛应用导致了一些细菌对其产生了耐药性。
在选择使用青霉素治疗肺炎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等,来判断是否适合使用青霉素。
3. 剂量和疗程:使用青霉素治疗肺炎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剂量和疗程。
过低的剂量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而过高的剂量则可能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4. 药物相互作用:青霉素与其他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在使用青霉素治疗肺炎时,医生需要了解患者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
5. 不良反应:青霉素治疗肺炎的过程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等。
患者在使用青霉素期间应密切观察自身的反应,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6. 完成疗程:使用青霉素治疗肺炎时,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完成整个疗程,不得随意中断。
过早停药可能导致病原菌未被完全清除,从而引起复发或耐药菌株的产生。
总结:青霉素作为一种常用的抗生素,在肺炎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青霉素用药注意事项

青霉素用药注意事项
一、青霉素用药注意事项二、青霉素类药物主要引起的不良反应三、青霉素的作用和主治
青霉素用药注意事项1、青霉素用药注意事项之不与特定药物混合静滴由于青霉素可抑制某些肝脏酶的活性,因此可干扰甲苯磺丁脲、苯妥英钠和双香豆素在人体内的生物转化,可增强甲苯磺西脲、苯妥英钠的作用,对双香豆素和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均可增强。
青霉素不宜与盐酸四环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E、磺胺嘧啶钠、三磷酸腺苷、辅酶A等混合静滴,以免发生沉淀或降效。
2、青霉素用药注意事项之不与氯霉素联用
氯霉素与青霉素一般不要联用,因氯霉素为抑菌剂,而青霉素为繁殖期杀菌剂,联用可影响青霉素的抗菌活性而降效。
但这一问题尚有争论,意见不一,因两者联用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混合感染及颅内感染临床效果好。
解决的办法,如需联用,宜先用青霉素2~3小时后再用氯霉素。
3、青霉素用药注意事项之注意过敏反应
要到有抢救设备的正规医疗单位注射青霉素,万一发生过敏反应,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
在注射过程中任何时候出现头晕心慌、出汗、呼吸困难等不适,都要立即告诉医生护士。
注射完青霉素,至少在医院观察20分钟,无不适感才可离开。
不要在极度饥饿时应用青霉素,以防空腹时机体对药物耐受性降低,诱发晕针等不良反应。
青霉素类药物主要引起的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
青霉素是临床上非常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之一,约占0.7%-10%[1],其导致的过敏反应类型比较多,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脑水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青霉素的药理作用、过敏及注意事项
作者:林会明杨光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13期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一下青霉素的药理作用、毒性、副作用以及过敏原因,过敏后应该怎样处理,使用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关键词:青霉素;药理;毒性;过敏
一、青霉素药理药效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類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
但其青霉素类抗生素常见的过敏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发生率最高可达5%~10% ,为皮肤反应,表现皮疹、血管性水肿,最严重者为过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后数分钟内发生,症状为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昏迷、肢体强直,最后惊厥,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
给药途径或应用各种制剂都能引起过敏性休克,但以注射用药的发生率最高。
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
对该品高度过敏者,虽极微量亦能引起休克。
注入体内可致癫痫样发作。
大剂量长时间注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如引起抽搐、昏迷等),停药或降低剂量可以恢复。
内服易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
肌注或皮下注射后吸收较快,15~30min达血药峰浓度。
青霉素在体内半衰期较短,主要以原形从尿中排出。
青霉素药理作用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的结构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青霉素用于敏感菌或敏感病原体所致的感染。
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心内膜炎、丹毒、蜂窝织炎和产褥热等。
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中耳炎、脑膜炎和菌血症等。
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等。
二、青霉素药物毒性
青霉素是各类抗生素中毒副作用最小的,因为其作用机理在于破坏细胞壁形成过程和结构,而人体没有细胞壁。
青霉素对人体基本没有药理毒性,但大剂量青霉素也可能导致神经系统中毒。
青霉素的副作用主要原因在于青霉素的提纯不足,其中的杂质容易使人体过敏。
⒈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反应较常见,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
严重的过敏反应为过敏性休克(Ⅰ型变态反应)发生率为0.004%~0.015%,Ⅱ型变态反应为溶血性贫血、药疹、接触性
皮炎、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等,Ⅲ型变态反应即血清病型反应亦较常见,发生率为1%~7%。
过敏性休克不及时抢救者,病死率高。
因此,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立即给病人肌注0.1%肾上腺素0.5~1ml,必要时以5%葡萄糖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作静脉注射,临床表现无改善者,半小时后重复一次。
心跳停止者,肾上腺素可作心内注射。
同时静脉滴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并补充血容量;血压持久不升者给予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
亦可考虑采用抗组胺药以减轻荨麻疹。
青霉素不稳定,可以分解为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烯酸。
前者可聚合成青霉噻唑酸聚合物,与多肽或蛋白质结合成青霉噻唑酸蛋白,为一种速发的过敏源,是产生过敏反应最主要的原因;后者还可与体内半胱氨酸形成迟发性致敏原-青霉烯酸蛋白,与血清病样反应有关。
⒉毒性反应:青霉素毒性反应较少见肌注区可发生周围神经炎。
鞘内注射超过2万单位或静脉滴注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肌肉阵,挛、抽搐、昏迷等反应(青霉素脑病),多见于婴儿、老年人和肾功能减退的病人。
青霉素偶可致精神病发作,应用普鲁卡因青霉素后个别病人可出现焦虑、发热、呼吸急促、高血压、心率快、幻觉、抽搐、昏迷等。
此反应发生机制不明。
⒊二重感染:用青霉素治疗期间可出现耐青霉素金葡菌、革兰阴性杆菌或白念珠菌感染,念珠菌过度繁殖可使舌苔呈棕色甚至黑色。
⒋高钾血症(低钾血症)与高钠血症:如静脉给予大量青霉素钾时,可发生高钾血症或钾中毒反应。
大剂量给予青霉素钠,尤其是对肾功能减退或心功能不全病人,可造成高钠血症。
每日给予病人1亿单位青霉素钠后,少数病人可出现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和高钠血症。
⒌赫氏反应和治疗矛盾:用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或其他感染时可有症状加剧现象,称赫氏反应,系大量病原体被杀灭引起的全身反应。
治疗矛盾也见于梅毒病人,系由于治疗后梅毒病灶消失过快,但组织修补较慢,或纤维组织收缩,妨碍器官功能所致。
6.兽医临床上的过敏一般较轻,主要表现为流汗、兴奋、不安、肌肉震颤、呼吸困难、心率加快、站立不稳、有时见荨麻疹、眼睑和面部水肿,阴门和直肠肿胀和无菌性蜂窝织炎、严重时休克甚至死亡。
三、注意事项
⒈青霉素的副作用中,过敏性休克是致命的,常引起人们的注意,而表现为脑病及周围神经损害的神经毒性作用易被忽略。
必须打消以往认为青霉素只要不过敏,就很少有中毒的观念,千万不要大剂量滥用青霉素(包括其它抗生素),必须用时,尽量少用静脉输注,老年人、小儿尤应慎用;此外,还须注意,青霉素与氨苄青霉素合用时,更易引起青霉素脑病的发生。
⒉青霉素原本是高效低毒的抗生素,在人类抗感染的历史上立过赫赫战功,至今声望不减。
可能正因如此,出现了青霉素越用越广、剂量日益增加的趋势。
有的竟一日数次,并数日连续用药。
这不仅致血中青霉素浓度居高不下,还使得脑脊液中青霉素浓度也节节递增,当脑脊液中的浓度>8单位/毫升时,就会刺激脑神经继而出现反射亢进、知觉障碍、幻觉、抽搐、昏迷等脑病症状,也可致短暂的精神失常,尤其是肾功能不全者、老人和小儿更易诱发本病。
⒊由于肾功能减退及血浆白蛋白减少,引起血浓度升高和脑脊液药物浓度升高,从而产
生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缘故。
因此,在老年人应用抗生素时,需根据肾功能调整给药剂量,为防止“青霉素脑病”的发生,该类药物剂量不宜过大,如病情需要大剂量时,宜每日剂量分3次~4次给予。
⒋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抗生素种类繁多诸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泰能、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多粘菌素E、磺胺、喹诺酮、抗痨药异烟肼、抗病毒药(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种类的部分药物都可不同程度地造成神经系统损伤,出现各种脑部症状。
[9]
5. 要到有抢救设备的正规医疗单位注射青霉素,万一发生过敏反应,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
在注射过程中任何时候出现头晕心慌、出汗、呼吸困难等不适,都要立即告诉医生护士。
6. 注射完青霉素,至少在医院观察20分钟,无不适感才可离开。
7. 不要在极度饥饿时应用青霉素,以防空腹时机体对药物耐受性降低,诱发晕针等不良反应。
8. 两次注射时间不要相隔太近,以4~6小时为好。
静脉点滴青霉素时,开始速度不要太快,每分钟以不超过40滴为宜,观察10~20分钟无不良反应再调整输液速度。
9. 如果当天有注射青霉素史,在家中出现头晕心慌、出汗、呼吸困难等不适,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参考文献:
[1]刘士敬、青霉素类抗生素类概述[J] 中围神区药师 2010-34(7)
[2]青霉素 .维基百科201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