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面瘫病症本科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分析

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分析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7 V ol.(9) No.17 -82-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分析An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facial paralysis林容枝(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昆山,215300)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017)17-0082-02证型:IGA【摘要】目的:探究面瘫患者接受针灸治疗的价值。

方法:选取面瘫患者80例,时间为2014年3月-2016年3月,分为两组,对照组面瘫患者接受西药治疗,实验组面瘫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对比两组面瘫患者的治疗结果。

结果:实验组疗效、治疗后的MHBN评分较对照组优(P<0.05)。

结论:面瘫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可较好改善面神经功能,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

【关键词】针灸;面瘫;西药【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acupuncture on facial paralysis. Methods: 8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in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by acupuncture. Results: The efficacy and the MHBN sco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on facial paralysis can improve the facial nerve function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recovery.【Keywords】Acupuncture; Facial paralysis; Western medicine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7.17.042中医认为面瘫是因为患者的面部经络受病邪侵入,从而出现功能失调的情况[1]。

针灸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临床治疗论文

针灸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临床治疗论文

针灸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中的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法在顽固性面瘫的临床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选择某医院2011年期间60例顽固性面瘫的患者,将这些患者分成对照组和针灸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穴位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针灸组则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使用针灸治疗法来对顽固性面瘫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在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结果:对照组的3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中,痊愈14例,显效7例,好转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针灸组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痊愈20例,显效8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96.7%。

结论:针灸治疗法在顽固性面瘫的临床治疗的效果非常明显,可提高其临床疗效,在临床治疗中有极大的推广意义及作用。

关键词:顽固性面瘫;针灸;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226-01面瘫是指患者的面部神经的部分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或完全丧失,患者发病时的表现通常是面部表情不受控制,面瘫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人群,与患者的年龄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一侧面瘫是临床治疗中最常见到的面瘫症状[1]。

患者的整体形象会在某些程度上受到面瘫症状的影响,如果对面瘫没有足够的了解,在出现面瘫症状时没有积极治疗或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治疗方法,会使面瘫症状加重,变成顽固性面瘫。

很多面瘫患者还会出现耳朵后面疼痛,眼睛干涩、听力受损、味觉减退等并发症。

顽固性面瘫是指在发现面瘫症状后的30天治疗后患者面部的部分感觉和运动功能仍然没能恢复,难以实现面部表情的协调。

顽固性面瘫的治疗难度相对来说较大,本文就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采用了针灸治疗法治疗,取得了十分显著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某院2011年期间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经过检查,这些患者的发病症状都符合面瘫发病症状的诊断标准,患者都属于在接受常规治疗30天后症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变。

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在20~50岁之间。

毕业论文-针灸治疗面瘫病症

毕业论文-针灸治疗面瘫病症

针灸治疗面瘫病证摘要:目的探讨对辩证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矢键词:针灸面瘫月俞穴面瘫又叫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麻痹,俗称面瘫”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它是- 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和性别的限制,常常伴有口水自该侧躺下。

般症状疋口眼歪斜。

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扌口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中医认为,面瘫的发生大多数是由于人体的正气不足,卫外不固,络脉空虚,风邪夹寒或者法夹热、夹暑湿等邪乘虚入中面部阳明、少阳等脉络,致使营卫不和,气血闭阻,筋脉失养而致。

病因:弓I起面神经麻痹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分为中枢型面神经麻痹和周围型面神经麻痹两种。

常见病因为:①感染性病变,感染性病变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引起;②耳源性疾病,③自身免疫反应;④肿瘤;⑤神经源性;⑥创伤性;⑦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⑧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⑨血管机能不全;⑩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冃、鼓气和蹶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

部分患者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外耳道疱疹等.灸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方法之一,《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可见,灸法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疾病及预防疾病的方法。

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

尖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研究论文: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应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研究

研究论文: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应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研究

123193 临床医学论文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应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

方法:将笔者所在科20xx年4月-20xx年4月接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均接受针灸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护理满意率、护理前后Portmann评分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与护理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Portman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效果,而且能更好地改善Portmann评分,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率,值得借鉴。

doi:10.14033/ki.cfmr.20xx年相关研究报告可以看出,采取针灸治疗本病可取得不错的效果[2]。

不过,针灸治疗后早期康复属于比较重要的环节,为了进一步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应用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效果,笔者所在医院将接诊的60例患者实施了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纳入对象60例,全部是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纳入时间为20xx年4月-20xx年4月。

入选对象,确诊符合文献[3]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愿意配合本研究,接受针灸治疗,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

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20~71岁,平均(49.9±12.5)岁;左侧17例、右侧13例。

研究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3~73岁,平均(51.3±12.6)岁;左侧14例、右侧16例。

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进行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并做好饮食起居与口腔护理干预。

探讨分析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探讨分析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探讨分析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5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中医针灸方法进行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临床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通过使用中医针灸治疗的形式能够显著的提高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针灸;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疗效面瘫(paralysis of facial nerve)又被称为面神经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是以面部表情肌群出现了运动功能方面的障碍造成的,而在面瘫的种类中,周围性面瘫是一类较为常见的面瘫类型,由于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特点,在临床上往往会出现较为严重的面瘫症状,同时患者的面部神经也会出现受压的情况,给患者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1]。

本院在对周围性免疫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使用中医针灸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50例。

所有患者均根据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诊断标准确诊为周围性面瘫患者。

其中男30例,女20例,患者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8.96±6.75)岁。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1. 2. 1 对照组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西药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在临床对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强的松、维生素B1以及甲钴铵注射液实施治疗。

强的松的使用剂量为30 mg/次,1次/d,维生素B1的使用剂量为100 mg,甲钴铵注射液的剂量为0.5 μg。

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论文

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论文

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灸并补阴还五汤加味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针灸并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周围性面瘫31例,并和西药组31例患者作对照。

结果:经10 d~2个月治疗后针灸并补阳还五汤加味组有效率94.6%,西药组为65.6%,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针灸并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

关键词:针灸疗法;补阳还五汤;面神经麻痹【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000-00周围性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亦称“口眼呙斜”,或“口僻”,是由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周围性面瘫的早期治疗则是关键,治疗正确,则阻止病变发展,使病及早治愈,如果早期治疗不当,则拖延病程甚至使面瘫痊愈困难。

笔者近几年来,运用针灸并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周围性面瘫31例与对照组31例用西药治疗比较,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62例,均为门诊患者,治疗组31例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15岁~81岁,平均年龄32岁;右侧面瘫11例,左侧面瘫20例;病程1 d~30 d 23例,1个月~1 a 6例,>1 a 2例。

对照组31例中男13例,女18例;年龄13岁~78岁,平均年龄31岁;右侧面瘫13例,左侧面瘫18例;病程1 a~30 a 22例,1个月~1 a 7例,>1 a 2例。

2 治疗方法治疗组:针灸并补阳还五汤加味,在取穴方面,大多选用攒竹、瞳子醪、迎香、人中、承浆、地仓、颊车、翳风、合谷、外关、阳陵泉等,欲想取得满意效果,必须注意,治疗时机至关重要:针灸要及时,而且愈早疗效愈好,后遗症愈少;反之则差,后遗症多;穴位加减必须恰当:外关、阳陵泉两穴在耳后有自觉痛或压痛时,针之效更佳,否则,此二穴可以不取。

当口干、舌部感觉异常或麻木时,应针刺金津、玉液、廉泉。

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研究

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研究

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面瘫患者时使用针灸治疗的效果。

方法:面瘫患者共45例,通过区组随机化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西药治疗,观察组接受针灸治疗,将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面瘫简易评分表进行观察和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2%,X2=16.513,P=0.000;观察组患者的面瘫简易评分表得分为(16.2±3.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6±2.4)分,T=10.085,P=0.000。

结论:在面瘫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给予针灸治疗能够使其面部神经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优化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面瘫;针灸治疗;临床效果面瘫指的是由非特异性炎症引发的面神经瘫痪[1]。

有研究报道称,该疾病在所有年龄段均可能发病,只有极少部分会双侧同时面瘫,大部分只会出现一侧病变[2]。

在面瘫的临床干预中,西医治疗的疗效并不显著,而中医治疗能够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在本次研究中,给予面瘫患者针灸治疗,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我院面瘫患者共45例,通过区组随机化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3例),其中,对照组男12例,女10例;年龄在18岁-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7±5.5)岁。

观察组男10例,女13例;年龄在18岁-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6±5.5)岁。

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西药治疗,口服维生素C、强的松、地巴唑等药物,并肌肉注射肌酐针剂,每日1次。

观察组使用针灸治疗,取穴手足阳明经、手足少阳经、地仓穴、阳白穴、下关穴、颊车穴、四白穴、合谷穴、丝竹空穴等。

若患者的鼻唇沟消失或者变浅,那么加刺迎香穴;如果患者的人中沟歪斜,那么加刺水沟穴;如果患者额纹消失,那么加刺攒竹穴;如果患者伴随耳后疼痛,那么加刺翳风穴。

针灸治疗面瘫论文针灸治疗论文:陈全新教授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经验简介

针灸治疗面瘫论文针灸治疗论文:陈全新教授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经验简介

针灸治疗面瘫论文针灸治疗论文:陈全新教授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经验简介[关键词]面瘫;贝尔氏麻痹;中医病因和病机;针灸疗法;名医经验;陈全新陈全新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广东省名中医,兼任中国针灸学会荣誉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名誉会长。

陈老从事针灸临床已逾50载,独创“飞针”疗法,享誉国内外,曾多次应邀赴国外讲学,被誉为“东方神针”。

笔者有幸与陈老共事多年,为其高超医术叹服不已,耳濡目染,受益良多。

特将陈老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的临床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1病因病机贝尔氏面瘫(Bell’s Paralysis)是一种茎乳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

陈老认为,该病属于中医学面瘫或口眼歪斜范畴,其病机为平素正气不足,气血两虚,卫表不固,而为风邪侵袭,导致经络气血运行失调而成病。

发病初期多为风寒邪乘虚侵袭,邪气滞留经络,导致经络闭阻,气血失运,面部少阳脉络、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为此病,如能及时治疗,可完全康复。

若邪气深重,或日久失治,外邪留滞经络郁而化热,或久病成瘀,闭阻经络,化为热毒瘀滞之证,则疗效较差,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合内服中药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2辨证论治陈老对贝尔氏面瘫的辨治,一般分为风寒犯络证和热毒瘀滞证2型。

针灸对不同病因引起的面神经瘫痪,其疗效差异甚大。

总的来说,属风或寒邪犯络所致的面瘫,疗效较好。

属热毒或血瘀阻滞经络所致的面瘫,则应结合其他疗法,并对原发病进行病因治疗,才能奏效。

在治疗面瘫重症中,陈老不拘泥于单纯的针法,主张“汤药治其内,针灸攻其外”。

在治疗属热毒伤络所致的贝尔氏面瘫重症时,结合使用清热解毒、凉血祛风类中药内服,如板蓝根、鱼腥草、黄芩、连翘、赤芍、丹参、钩藤、僵蚕等,往往取得满意的疗效。

2.1风寒犯络多为贝尔氏面瘫急性期患者,常呈突然发病,多无全身症状。

症见:患侧额纹消失,不能做皱眉运动,眼脸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不能作吹哨运动,食物滞留颊内,饮水流液,舌淡、苔薄白,脉浮或细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面瘫病证
摘要:目的探讨对辩证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关键词:针灸 面瘫 腧穴
面瘫又叫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炎,贝尔麻痹,俗称“面瘫”,“歪嘴
巴 ”、
吊线风 ”),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中医认为,面瘫的发生大多数是由于 人体的正气不足,卫外不固,络脉空虚,风邪夹寒或者 法夹热、夹暑湿等 邪乘虚入中面部阳明、少阳等脉络,致使营卫不和,气血闭阻,筋脉失养 而致。

病因:引起面神经麻痹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分为中枢型面神经麻
痹和周围型面神经麻痹两种。

常见病因为:①感染性病变,感染性病变多 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引起; ②耳源性疾病,③自身免疫反应;④肿瘤;⑤神经源性;⑥创伤性;⑦中 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⑧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 ⑨血管机能不全;⑩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
作不灵、嘴巴歪斜。

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 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 等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它是一 种常见病、 多发病, 它不受年龄和性别的限制,
常常伴有口水自该侧躺下。

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
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

部分患者可有舌前2/3 味觉障碍,外耳道疱疹等.
灸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方法之一,《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可见,灸法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疾病及预防疾病的方法。

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 这说明艾叶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艾叶的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渗透到体内起治疗作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醒脑安神,通经活络。

在面部施灸需慎重,需避免对颜面五官的损伤,避免遗留对美容方便的不利因素,易于被患者接受,所以学生选取艾条温和灸法进行临床观察。

古人曰: “头为诸阳之会”、“面为阳明之乡”而“阳明为多气之腑”。

因此,在正常状态下,颜面部气血丰盛,但因肌肉浅薄,实非灸法所宜。

但当一侧面部处于患面瘫的状态时,情况就发生了改变。

经云:邪之所凑,其气比虚. ”本病绝大多数是为脉络空虚,风之邪乘虚侵袭,以致于头面部一侧的阳明、少阳经脉气血阻滞,继则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生。

所以在其临床多表现有患者侧面部的板滞、麻木和阴冷的感觉,具有喜温热刺激和揉按的特征。

根据“寒者温之” ,治疗当温通经脉,祛风散寒,通调面部气血为大法。

因为灸法具有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除痹、回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功效,对于面瘫患者施以艾灸治疗能够旺盛经络
气机,鼓舞气血来复,达到除病邪促进面部受阻之经络功能恢复正常的目的,故灸法善治风寒型面瘫症。

针灸治疗室中医基础治疗。

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配穴:局部取穴还可以加阳白、太阳、翳风;风邪侵袭加风门,风驰;肝风内动加肝俞、行间;肝气郁结加太冲;气血双亏足三里、脾俞、胃俞。

地仓向颊车方向刺透0.8~1.2 寸,合谷针刺对侧穴位。

症配穴:人
中沟歪斜配水沟:颏唇沟平坦者加上迎香;颏唇沟歪斜者加承浆;味觉消失、舌麻者加廉泉;迎风流泪、目赤者配睛明;素体赢弱者配配足三里、曲池。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皮肤选用75%酒精常规消毒后,取0.03*50mm毫针用指切法进针,针刺各穴,德气后,每10 分钟用补平平泻手法行针1 次,留针30 分钟。

针刺的同时将艾条点燃,以灸架支撑,灸下关、翳风,距离穴位2~3cm,以局部红晕为度。

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

风邪侵袭面部,风中面部经络,气血阻滞,面部筋脉失养,纵缓不收所致,取阳白、太阳、地仓、颊车疏通局部经气,温经散寒,濡润筋肉;翳风疏散风寒之邪;“面口合谷收”,取合谷为远部取穴之一;风邪侵袭加风门,风池以疏散风邪;肝风内动加肝俞、行间清泄肝阳;肝气郁结加太冲疏肝理气;气血双亏加足三里、脾俞、胃俞调理脾胃,补益气血。

面瘫患者是由于风寒之邪入侵面部经络,导致面肌瘫痪的病证。


大多数为一侧性,极少数为双侧性,发病以20~40 岁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面部两侧的发病率大致相同,无明显的季节性,复发者极为少见。

针灸
治疗本病,效果良好,多于一个月左右即明确恢复,初期勿急于求成。

以针灸治疗为主,可以配合热敷、理疗及按摩,注意患侧眼睛。

平时注意起居,头面谨避风寒。

伴有肢体或其他症状,或症情日久反剧者,需详审病因。

本病多由经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迟缓,不收而致。

治疗要趁早,是治愈面瘫治愈率的关键,面瘫的治疗方法有很多,而针灸治疗面瘫取穴少而精,患者痛苦小,简便易行,为治疗此病的首选方法。

面瘫的辩证,主要是通过兼证来治疗。

本病以患侧面颊平坦、皱纹
消失、目张不合、露睛流泪、引口移颊。

风寒证: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证: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感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气血不足: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

治疗本病以疏风通络,活血牵正为主,兼疏风散邪,清热解毒,养血润燥。

面瘫邪人中面部,经络所致。

关键在于辨别是否兼夹有寒、热或痰之邪。

风邪外袭:突发口眼歪斜,伴见恶寒或发热,流清涕,苔薄白,脉浮,多有面部受凉史。

风邪侵袭经络,风邪善行数变,故起病突然,寒为阴邪,其气凝闭,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流清涕;苔藓白,浮脉为风寒袭表之象;肝风内动:以口眼突然斜,眩晕欲倒,头重脚轻为证候特征。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由于肝怒气逆,肝阳化风,上窜面部,损伤阳明脉络,牵动缺盆与面颊面歪斜。

虽然此证与外风侵袭导致的口眼歪斜症状有相同之处,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外风,一个是内风。

由于外风引起的,兼见表证,如恶寒发热,身痛,脉浮等症;而内风多肝风内动的前兆,如
眩晕、耳鸣或肢体麻木等。

二者不难鉴别;肝气郁结:以口眼歪斜常随精
神刺激而出现为特征。

常见于多愁善感的女性,与他人发生口角是非,或独自思虐不遂,或耳闻目睹不快之事,致肝气怫郁,阳明脉络不和所致。

除口眼歪斜外常伴有情志的改变,如善太息叹气,悲伤欲哭,口眼歪斜因精神刺激而发作或加重;风痰阻络:口眼歪斜,面部麻木作胀,部沉重,身困乏力,胸脘满闷,苔白腻,脉弦滑。

风痰相结为病易流窜经髓,经络受阻则见面部麻木做胀,痰浊中阻则头部沉重,身困乏力,胸脘满闷。

气血双亏:面瘫日久,面肌僵硬,时有抽搐,舌质淡,脉细弱。

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经络,则见抽搐,面肌僵硬。

舌淡,脉细弱均为气血不足之象。

针灸疗法优先于单纯针刺疗法,能明显改善面瘫症状,提高面神经
功能,有效率,治愈率和痊显率,并能缩短疗程,具有疗效好,治疗短的优势。

另外,采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避免了西药的毒副作用,对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此外这种疗法经济、简便,患者易于接受,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1】陈灏珠,姚景莉. 实用内科学(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2】王启才.针灸治疗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版69
【3】刘锦. 浅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取穴和治疗时机[J].针灸临床杂志,2006,(10):
【4】吴美倩. 分期针刺治疗面瘫38 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6,(07): 【5】祝恩智,杨忠影. 分期针刺法治疗面神经麻痹40例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7,(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