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演化的自然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案(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演化的自然1-2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作业课件新版浙教版

1.2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
星的演化
一、太阳系的形成 1.太阳系中行星运动的共同特点:太阳系的 行星绕日公转方向和太阳自转的方向 一致 , 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 同一平面 。
2.太阳系形成的假说 (1)“星云说”: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 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提出了“康德-拉普拉斯星 云说”。 (2)“灾变说”认为地球等行星的物质是因为某 种偶然的巨变而从太阳中 分离 出来的。
二、恒星的演化
1.恒星是在相对小的体积内积聚大量的 气体 构成的。恒星开始于 星云 , 稠密核 是
运动中心。恒星的演化经历原恒星(幼年期)成 为 主序星 后,进入漫长的 成年期 。主序星 的 质量 大小决定演化历程。
2.恒星的寿命取决于它的质量大小。质量越 大 ,寿命越短 ;质量越 小 ,寿命越 长 。
12.下图是“太阳系模式图”。
(1)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C ) ①太阳系大、小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不在同 一平面上 ②太阳系大、小行星绕日公转的轨 道面在同一平面上 ③太阳系大、小行星绕日 公转的方向各不相同 ④太阳系大、小行星绕 日公转的方向一致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这些行星公转的特点可以作为( C) A.推断星云形成的依据 B.推断太阳形成的依据 C.推断太阳系形成的依据 D.推断宇宙形成的依据
中的位置和形状都是固定的 C.恒星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了,以致于恒星在
天空中的变动我们很难察觉 D.远处观察者能够看到来自黑洞的光,因此
天文学家能够测出黑洞的存在
5.关于超新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某些恒星在演化晚期出现的阶段 B.某些恒星在演化初期出现的阶段 C.指宇宙中新诞生的恒星 D.指某些质量十分庞大的恒星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1.2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学设计
结合教材,了解中子星。
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太阳和
演化和大质量
恒星的演化不
区别:太阳最
终演化成白矮
星,大质量恒
星最终演化成
中子星和黑
洞。
学生阅读教材
通过此讨论,让
学生明白太阳的
演化过程和大质
量恒星的演化过
程是有区别的。
课堂练习 1.关于“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太阳系是由星系爆炸形成的
B.太阳系是由星系分离出来的
C.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
D.太阳系是由多块星云收缩,感动的一部家庭
八大行星
2.太阳最终将会变成( C )
A.红巨星
B.超新星
C.白矮星
D.中子星或黑洞
3.比太阳更大质量的恒星最终将演化成
( D )
A.红巨星
B.白矮星
C.超新星
D.中子星或黑洞
4.在宇宙中,密度最大的是( D )
A.太阳
B.白矮星
C.黑矮星
D.中子星学生做练习通过练习达到巩
固本节课知识点
的目的。
课堂小结一、太阳系的形成:学生谈谈自己培养学生归纳总
(1)太阳系的特点
(2)主要学说:“星云说”(3)其它学说“灾难说”
二、恒星的演化
(1)什么是恒星
(2)恒星的演化历程
(3)太阳一生的演化
(4)大质量恒星的演化本节课的收
获,归纳本节
课知识点。
结的能力。
板书。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说课稿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说课稿一、教材概述1. 教材信息•课程名称:科学•教材版本:浙教版九年级下册•单元名称: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2. 教材内容介绍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通过了解宇宙的起源和发展,学生能够掌握太阳系形成的基本原理,了解恒星的演化过程以及恒星的各种类型和特点。
通过此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一定的天文知识,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掌握太阳系的形成原理和基本结构;•理解恒星的基本概念和各种类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太阳系的形成原理和基本结构;•理解恒星的基本概念和各种类型。
2. 教学难点•理解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掌握恒星的演化过程和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夜空星星的话题,给学生展示一张夜空星星的照片,并提出以下问题:•夜空中的星星是怎么来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心。
2. 探究太阳系的形成(30分钟)a.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太阳系形成的视频,让学生对太阳系形成的基本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b. 观察实验(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将一些颗粒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其运动和聚积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的形成与实验中颗粒物质聚积的过程有何相似之处。
c. 讨论总结(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总结出太阳系的形成原理和基本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3. 学习恒星的演化(40分钟)a.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投影幻灯片,展示不同类型的恒星图片,并提问学生:•这些恒星有什么不同?•它们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引导学生思考和观察恒星的特点和变化。
《第一章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下册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太阳系的形成过程及恒星演化的基本知识,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任务:学生需预习《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相关章节内容,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和恒星的分类。
2.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在家中利用网络资源或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记录至少五颗恒星的名称及位置,并尝试描述其可能属于的恒星类型。
3. 制作太阳系模型:学生需利用身边的材料(如纸板、彩纸、胶水等)制作太阳系模型,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等,并在模型上标明各天体的名称及相对位置。
4. 课堂讨论:在课堂上,学生需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和太阳系模型制作经验,并就恒星演化的过程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观点报告。
5. 作业报告:学生需撰写一份关于太阳系形成和恒星演化知识的总结报告,包括自己的理解、观察记录和模型制作过程等。
三、作业要求1.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并做好笔记,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深入学习。
2. 观察与记录要求真实准确,描述具体,能反映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制作太阳系模型时,要求学生遵循科学比例,尽可能还原天体之间的实际距离和大小关系。
4. 课堂讨论要积极参与,发言应言之有据,观点明确。
5. 作业报告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能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预习笔记、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和详细程度进行评价。
2. 太阳系模型的制作将根据其科学性、比例关系、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评价。
3. 课堂讨论的评价将依据学生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及小组观点报告的完整性进行评价。
4. 作业报告的评价将侧重于内容的完整性、逻辑性及理解深度。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2. 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教师将给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九年级科学下册 1.2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1)教案 (新版)浙教版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学目标:1、知道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宇宙体系2、大致了解地心说与日心说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3、了解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4、了解科学假说的时代局限性5、感悟科学家科学探究的历程教学重点:地心说与日心说;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教学建议:1、教学让学生搜集资料,讨论“(1)什么是地心说?(2)为什么地心说统治了人类1300多年?(3)地心说有什么不足?(3)日心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4)日心说的主要观点?(5)日心说是否正确?”(资料从托勒密到哥白尼)从而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体悟到地心说与日心说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2、通过图片与视频展示太阳系行星绕太阳公转的三个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也就是说,太阳的九大行星都是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它们的公转轨道基本上近于圆形的,同时这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基本上在同一个平面上。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这三方面的特征对太阳系各大行星的起源产生什么样的启示?注意:讨论时学生能说几种就几种,不要拓展,太难、面太广;若学生无法讨论则直接到下面教学(星云说;灾变说;慧星碰撞说;陨星说;宇宙星云说;双星说;行星平面说;卫星说等)从而使学生感悟科学家科学探究、建立假说的过程、也认识到假说的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一、从托勒密到哥白尼(地心说与日心说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
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
根据这一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
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就已提出了朴素的"日心说"。
新浙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科学 第2节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教学课件

恒星不永恒
恒星的一生
小质量恒星(太阳)
红巨星
白矮星
黑矮星
大质量恒星
超红巨星
超新星
中子星
黑洞
黑洞在辐射过程中将逐渐缩小,最后在爆炸中结束“生命”。 第二十二页,共三十六页。
恒星的一生
通过天文观测和发现逐步证实和完善了恒星的演化理论。
星际气体 收缩形成 原恒星
主序星
主序星
太阳
大恒星
红巨星
白矮星
暗矮星
行星状星云
第十五页,共三十六页。
白矮星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
密度极高。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白 矮星是一颗 已死亡的恒星,中心的热核反应已停止 。
第十六页,共三十六页。
中子星
质量约是太阳4~10倍的恒星在超新星爆炸的过程,遗留下来的 核心变成一颗体积很小,质量却很大的中子星,由中子构成, 密度为水的1014倍,仅1cm3的质量就有全球人类那么重,直径
超红巨星
第二十三页,共三十六页。
超新星
中子星 黑洞
恒 星 的
寿
命
第二十四页,共三十六页。
第二十五页,共三十六页。
恒星的寿命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决定恒星寿命的因素只有一个——质量!
{ 质量愈大,寿命愈短!
15倍太阳质量 1倍太阳质量
1千万年 1百亿年
0.2倍太阳质量 1万亿年
太阳可活100亿年,而天狼星的寿命却只有几百万年。按比例
第十一页,共三十六页。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也是由星云形成的一颗恒星,恒星真 的能永恒吗?
太阳
第十二页,共三十六页。
常见的恒星
《第一章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下册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太阳系的形成过程及基本构成。
2. 了解恒星的形成、分类及演化过程。
3. 培养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展开,具体包括:1. 预习材料:学生需提前阅读关于太阳系起源的科普文章或观看相关视频,了解太阳系的形成背景。
2. 基础知识学习:通过课本和教师提供的资料,学生需掌握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包括行星、卫星、小行星带等。
3. 恒星知识探究:学生需了解恒星的形成过程,包括星云凝聚、原恒星的形成、主序阶段等。
此外,还需了解不同类型恒星的特点和分类。
4. 小组合作:学生需分组,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料,搜集关于恒星演化的信息,如恒星的生命周期、超新星爆发等。
5. 实践活动:设计一个简单的太阳系模型,用不同的物品代表太阳、行星等天体,展示太阳系的结构。
三、作业要求1. 预习材料必须认真阅读或观看,并做好笔记。
2. 基础知识学习要全面,掌握太阳系各组成部分的基本情况。
3. 恒星知识探究需深入,不仅要了解形成和分类,还要掌握恒星演化的过程和特点。
4. 分组合作时,每个小组需有明确的分工,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到搜集资料的过程中。
5. 实践活动要具有创意和科学性,能够准确展示太阳系的结构。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预习材料笔记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2. 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太阳系和恒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对小组合作搜集的资料进行评估,看是否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恒星演化的相关知识。
4. 实践活动将根据模型的创意、准确性和制作过程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意见。
2. 课堂讲解时,将优秀作业进行展示,供全班同学学习借鉴。
3.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纠正。
4. 教师将与家长沟通,反馈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和进步,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九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演化的自然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作业设计(新版)浙教版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1.晴朗的天空中满天星斗,这些星主要是()A.行星B.彗星C.卫星D.恒星2.恒星的热能主要来自()A.内部核裂变反应 B.内部核聚变反应C.星云的收缩 D.超新星爆炸3.201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三位天体物理学家,以表彰他们通过观测遥远的超新星而发现了宇宙在加速膨胀这一卓越成果。
超新星的热核爆炸代表了这颗恒星演化到了() A.诞生期 B.存在期C.死亡期 D.任何时期都可能4.黑洞这个天体的命名,是为了说明()A.黑洞是存在于宇宙中的一个无底洞B.黑洞这种天体因密度和引力大得惊人,以致任何物质,甚至光线都无法逃脱它的吸引C.黑洞中没有任何物质D.黑洞是所有恒星的最后归宿5.在太阳的一生中,体积极小、密度很大的是()A.星云 B.红巨星C.白矮星 D.成年阶段的太阳6.太阳系原有九大行星,它们均绕着太阳旋转,可将它们的轨道看作圆,已知地球的轨道半径小于冥王星的轨道半径。
国际天文学大会重新对太阳系天体进行了严格的定义,把绕太阳运转的天体分为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这使得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太阳系则变为拥有八大行星。
关于冥王星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可能不过太阳中心B.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一定过太阳中心C.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不同D.它被降级为矮行星后,将不再绕太阳运转7.一颗恒星的寿命取决于它的质量,其关系如图所示。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①质量大的恒星寿命较短②质量小的恒星寿命较短③太阳的寿命约为10亿年④太阳的寿命约为100亿年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8.下列有关“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描述正确的是()A.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膨胀演化而成的B.在太阳系中,先形成太阳,最后形成地球等行星C.在太阳系中,先形成地球等行星,最后形成太阳D.在太阳系中,太阳和地球等行星是同时形成的9.我国北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三月的某个清晨,在东方“天关”附近(金牛座的位置)突然出现了一颗“客星”,其“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司天监(当时的国家天文台)对这颗“天关客星”用肉眼连续观察了两年之久,直到看不见为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系的构成及太阳系中行星运动的共同特点。
2.了解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知道太阳系形成各阶段的不同特点。
3.知道地球等行星是随太阳系的形成而产生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太阳系中行星运动的共同特点来了解科学家是如何进行思考和探究。
2.通过用沙子模拟太阳系形成的三个阶段并画图帮助学生了解“星云说”,培养学生动手和画图分析的能力。
3.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进步和发展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从一些科普书或科普影片中对于宇宙空间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宇宙中各种星系的形成以及形成过程中的特点并不是很清楚,而且天体运动和形成与学生生活有太大的距离,因此要了解宇宙中的星系有一定的困难。
关于太阳系的形成也存在很多学说,形成过程中涉及更复杂的天体学,所以要让学生了解主要的学说以及重要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是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中的特点;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现象和研究进行推理;难点是理解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特点来推测出太阳系如何形成,各阶段中太阳系发生的变化是怎么样的。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九下第一章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案。
教学内容
教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引入
【提问】幽静的夜晚,仰望星空,繁星点点,我们看到的能发光的大多是什么星?
【学生】恒星。
【提问】与地球息息相关的恒星以及地球是什么星体?
【学生】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
【说一说】太阳系的成员。
复习回顾太阳系的构成。
一、太阳系的构成
【观察】通过动画和图片观察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运动特点。
1.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方向和太阳自转方向一致。
(同向性)
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
(共面性)
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点是科学家推测太阳系形成的理论依据,学生体会从现象进行推测的科学过程。
【提问】为什么八大行星会绕日公转?地球等行星从太阳获得什么?这些能量来自于哪里?【学生】行星受到太阳的吸引力。
从太阳获取能量(热量)。
能量来自于太阳内部燃料的燃烧。
【了解】太阳内部氢核聚变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进行,氢元素聚变为氦元素的过程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提问】早期的太阳也是如此吗?
【学生】不是。
那么太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太阳的轻核聚变如何发生的?行星受到吸引力,为先形成太阳再形成行星的过程做好铺垫。
让学生知道太阳内部燃料燃烧是氢核聚变的过程,条件是高温高压,为后面太阳系形成过程中温度升高达到条件发生氢核聚变做好铺垫。
二、太阳系的形成
【说一说】太阳系中的太阳和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猜想、推测太阳和八大行星的形成过程。
【小结】从古至今的科学家们都在探索太阳系的形成,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的过程。
让学生表述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太阳系形成的过程。
【介绍】18世纪,德国康德(哲学家)和法国拉普拉斯(数学家)先后提出自己关于太阳系形成的观点,拉普拉斯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从数学计算的角度提出的观点与康德有很多一致的地方,这就是著名的“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学生了解“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产生的由来。
【观察、分析、小结】太阳系形成的不同阶段和特点。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云雾状天体,在引力的作用下收缩聚集。
圆盘状星云阶段:原始太阳星云吸引周围物质并绕轴转动形成大圆盘,物质被吸引的过程使得热能增加温度升高。
早期太阳形成阶段:圆盘内的元素通过衰变释放能量,辐射升温;尘埃粒子蒸发为气体,圆盘中心的气体崩塌收缩形成早期太阳;盘面形成同心圆环。
行星形成阶段:中心的质量增大形成恒星太阳,剩余的星云物质收缩聚集在圆环处形成行星。
行星在形成初期一定经历过碰撞,小质量的消失,大质量的留下逐渐形成稳定的状态。
行星们有各自的轨道,在引力的作用下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
让学生知道星云说中的太阳系形成的四个主要阶段和每个阶段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星云说。
温度的升高为氢核聚变创造条件,此阶段太阳的燃料燃烧释放能量。
帮助学生理解行星后于太阳形成,绕日公转的同向性和共面性的体现。
【学生小组活动】把准备好的沙子分成三堆,分别制作太阳系形成三个阶段(圆盘状星云阶段、早期太阳形成阶段、行星形成)的模型。
【提问】用什么表示尘埃和气体?
【学生】沙子——尘埃,沙子之间的空气——气体。
【画图】将太阳系形成三个阶段的模型画在纸上。
【小结】“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学生回答: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提问】当时的科学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他们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理论依据:行星绕日公转的同向性和共面性。
巩固太阳系形成的三个主要阶段和每个阶段的特点。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从动手到观察画图,加深理解太阳系形成的过程,培养画图的能力。
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思考和观察的,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星云说无法解释一些现象,当时有很多种关于太阳系形成的学说,如灾变说。
【介绍】灾变说:地球等行星的物质是因为某种偶然巨变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
一个彗星“掠碰”到太阳使它自转起来,碰出的物质绕太阳旋转而后形成行星。
随着科技和观测工具的发展,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宇宙空间中星系的照片。
现代科学家通过拍摄的照片还原太阳系的形成,从而肯定了“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中的一些观点是正确的。
了解关于太阳系形成的不同学说,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需要很多科学家一代代的努力探索。
了解现代科学家对于太阳系形成的推测。
课堂小结
【知识整理】观察书本P9图1-12太阳系诞生的图片,让学生讲述太阳系的形成过程和每个阶段的特点。
培养学生小结和表达的能力。
课后任务
【提问】太阳会永恒不灭吗?
【学生】太阳的燃料会消耗完而消失。
【叙述】科学家预言太阳和太阳系最终将走向死亡,他们就是根据拍摄到的不同形态的恒星系,推测出像太阳这样的恒星都要经历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那么太阳最终会如何,这就是后面要了解的恒星的演化。
【学生】课后了解恒星的演化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一直都在进行,让学生去了解第二课时的学习有关恒星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