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傩舞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江西南丰傩舞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江西南丰傩舞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三、南丰傩舞的传承与创新
1、强化教育传承: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南丰傩 舞,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而形成从儿童到成人的完整教育传 承体系。
2、创新传承方式:运用数字化技术,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 使傩舞的传承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口传身授,而是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体验。
现状分析
1、文化形态丰富: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民间体育、传统武术、民 俗体育等多种文化形态,如赛龙舟、舞龙舞狮、太极拳等。这些文化形态具有 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2、传承方式多样: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家族传承、 师徒传承、社区传承等。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传承 方式面临着诸多挑战。
3、传承与推广:在教育系统中,应将少数民族的民俗体育文化纳入课程体系, 让年轻一代了解并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此外,通过举办民俗体育活动、创建 民俗体育旅游线路等方式,将少数民族的民俗体育文化推向更广泛的群众中, 使其在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承与推广。
4、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与其他国家和 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进行交流和分享。举办国际民俗体育赛事、研讨会等活动, 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建立健全人才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同时,应积极引进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 高素质人才,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4、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 域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保护与传承水平。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其中,我 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传承具有深远 的意义。本次演示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 育文化的保护。

江西南丰傩舞的艺术形态特征

江西南丰傩舞的艺术形态特征

千年南丰傩舞
江西南丰素有“傩舞之乡”的美称。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傩舞队200多个,几乎遍及全县...南丰傩舞活动最活跃的时间是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

正月初一起傩。

新年伊始,傩班将存放在傩神庙阁楼上的圣像(面具)一一请下,安置在傩神庙神案上。

南丰傩舞以其古朴、粗犷、豪放和文化内涵丰富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江西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萍乡湘东傩面具名列其中。

文章从南丰傩舞的舞蹈形态、音乐形态、道具、服饰对南丰傩舞的艺术形态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南丰傩舞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当代傩舞创作提供理论依据,并实现傩舞从舞蹈原生态——课堂教学——舞台表演的艺术转换
南丰傩舞分为仪式舞蹈和娱乐舞蹈。

南丰仪式傩舞主要是娱乐舞蹈,借娱神而娱人,杂傩班一般没有仪式舞蹈。

大傩仪式舞蹈主要是“搜傩”、“搜间”、“解傩”、“装跳”等仪式过程中由单人或多人完成的仪式舞蹈,有典型的仪式特征,其表演性和观赏性价值不高。

娱乐舞蹈涉及的内容
傩舞广泛流传于农耕文化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是传统文化中独具一格的复合文化体——集多元宗教、祭祀仪式、民俗、音乐、舞蹈和面具艺术于一身。

江西南丰傩舞渊源流长,历史悠久,遗存了大量的远古文化信息,是多元宗教、祭礼仪式、民俗、音乐、舞蹈及面具艺术的复合文化体。

其傩舞表演既保留了古代傩舞的特征韵味,又融合了近代民舞的娱乐形式;其傩乐既传承了古傩礼俗精华,又随着时代变化有所创新和发展。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既要正确地认识它,更要积极地传承、保护它。

南丰傩舞

南丰傩舞

傩 舞 风 姿
红 色 人 物
财神
潭 湖 风 景
上 传说他能驱雷役电,除手握金元宝,右手持金鞭,来到我们面前。据说财 页 神爷的元宝赐给生财有道的正人君子,金鞭打的是见利忘义 下 的卑鄙小人。 一 页
9
桔 园 溢 彩
傩 舞 风 姿 封 面
红 色 人 物
封 底
目 录
潭 湖 风 景
上 一 页 下 一 页
13
傩 舞 风 姿
封 面
红 色 人 物 尤为方相的傩文化演变痕迹。傩面具的材料原有铜制,后多 为樟木或杨木雕刻,色彩大俗大雅,表现了新老民间艺人的 精湛工艺和民族的审美情趣。有的傩班面具雕刻后,还要举 行开光仪式,使其充满神灵之气。面具是傩舞的重要特征, 也是"神灵"的载体。南丰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色彩 潭 斑斓,工艺精湛,形象逼真,采用杨木或樟木雕刻,南丰现 湖 风 流传有100多种2000多枚傩面具。 景
封 底
目 录
上 一 页 下 一 页
8
桔 园 溢 彩
傩舞经典人物
魁星
南丰傩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容取材于神话传说、 民间 故事和戏曲故事。形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 舞和小舞剧。现在大家看到的魁星就是民间传说的中国古代天 文学中二十八星宿之一,称为"奎宿",后被古人附会为主管文 运之神,极受读书入的崇拜。有些人在考试前,先朝拜魁星, 以求神灵保佑,文运亨通。古代称状元为"魁甲"。魁字由"鬼" 和"斗"字组成,魁星的形象自然也被定为一个赤发兰脸的鬼怪。 右手执笔,人手捧斗,意 谓用笔点定中试者的名字。 "魁星点斗·,独占鳖头"; 今天魁星来到我们面前, 你看他右手执笔,左手捧 斗,双腿半蹲.缩肩撇脚, 腰臀扭动,笔斗翻舞,潇 洒自如,好似胸中涌动万 卷文章,主宰天下学子金 榜题名。愿望。因此,魁 星至今颇受人们喜爱,特 别是莘莘学子的青 睐。据说,魁星可以带给人们灵气,使你才高八,学富五车。 南丰傩舞在北京、山东等地演出时,观众纷纷争相与魁星合影, 以表达希图金榜题名的愿望 。

南丰傩舞的传承现状

南丰傩舞的传承现状

南丰傩舞的传承现状1 南丰傩舞现有传承人作为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南丰傩舞的传承和发展,都必须建立在人的基础上。

同时,人作为南丰傩舞的载体,传承人数量的多寡,可直接影响到南丰傩舞的传承效果。

在统计和调查南丰傩舞现有的传承人,发现在南丰县内主要有两位代表性传承人,一位为罗会武,另一名为甘永福。

其中,罗会武是石邮村中的“大伯”,管理并主持着石邮村主要的傩事礼仪和跳傩活动,对傩班仪式程序十分熟悉。

甘永福为上甘村,先担任“正印”傩班的领班,多次主持各项傩仪和跳傩活动。

图1传承人罗会武2南丰傩舞的传承方式目前,南丰傩舞在传承过程中,依然延续着传统的传承方式。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南丰傩舞主要衍生出两种传承方式。

一种为“头人制”传承方式,主要盛行在石邮村一带。

按照石邮村的祖制和吴氏族规,石邮村的傩班共有8名成员,被称为八伯,即一伯、二伯、三伯等。

一伯又被称为大伯,是石邮村南丰傩舞的主要主持者和管理人,在选择大伯时,主要采用“头人制”。

即现任大伯退出时,由二伯接任,现任二伯的位置由三伯接任,依次向上传递,再从吴氏族人中挑选出一名新的成员,替补八伯的位置,组成新的傩班。

另一种为“村社制”传承方式,“村社制”主要盛行在石邮村以外的其他乡镇地区,如白舍镇,它与头人制不同的是,傩舞的传承人可以为当地的任何一名村民,傩舞的受众群体都可以成为传承人的候选。

“村社制”主要在乡村之间传承发展,传播范围较广。

例如白舍镇的傩班除了举办仪式外,还具备商业性的表演性质。

总体来说,“村社制”传承方式受众更广,但是其艺术专业程度不如“头人制”。

3 南丰傩舞的表演形式南丰傩舞的表演形式主要围绕仪式而展开,在整个南丰傩舞的仪式过程中,主要分为起傩、演傩、搜傩、圆傩四部分。

南丰傩舞的舞姿粗狂朴拙,充满了神秘的气息,同时又流露出怪诞的神情,整个表演仪式均有着不同的含义。

例如,在起傩仪式环节中,由“大伯”带领另外七位伯在傩神庙内烧香,并且穿上红袄红裙、解放鞋完成跪拜意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江西南丰傩舞的传承与发展

江西南丰傩舞的传承与发展

江西南丰傩舞的传承与发展据历史记载,南丰傩舞起源于汉代,是舞蹈历史上的活化石,宗教的产物,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逐步衍生出完整的傩舞仪式。

傩舞的兴起,主要是为了驱邪避秽、祈福驱灾、祈丰收,它有着浓郁的原始风貌,保留着非常鲜明的巫术色彩。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现代科学教育,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影响下,有着浓郁巫术色彩的傩舞开始逐步受到观众的排斥,传承之路愈发艰难。

南丰傩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

在汉朝时,人民为了驱逐邪祟,开始举行傩舞仪式,利用这种带着巫术性质的舞蹈,祈求庇佑和安宁。

改革开放后,在新思想的冲击下,有着浓郁传统思想气息的南丰傩舞开始没落,不仅观众人数越来越少,同时传承过程中也出现了断代现象。

为了加强对南丰傩舞的保护和传承,2006年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南丰傩舞得到了完整的保存。

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迁移,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现代科学教育,使得南丰傩舞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具备巫术文化的南丰傩舞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排斥。

因此,本文将介绍南丰傩舞的传承现状和传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加强对南丰傩舞传承的研究,不仅可以让人民群众认识和了解南丰傩舞,还可以让更多的人学习南丰傩舞,自觉地加入到南丰傩舞的保护队伍中,从而推动南丰傩舞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南丰傩舞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舞蹈活化石”,是南丰地区最重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南丰傩舞的生存环境造成巨大冲击。

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南丰傩舞面临着巨大文化冲击和更加严峻的传承考验。

人们思想的改变,对科学知识的信任度越来越深,而对于巫术、鬼怪等迷信思想的排斥力度也越来越大,使得南丰傩舞的传承难度更大。

南丰傩舞作文

南丰傩舞作文

南丰傩舞作文《南丰傩舞:舞动中的古老神秘》我第一次接触南丰傩舞,那可真是一次特别的经历。

咱们先说这南丰傩舞的样子吧,那舞者的服饰就很有看头。

衣服上的图案都是花花绿绿的,红的像火一样鲜艳,绿的好似那刚刚冒头的青菜叶,那些花纹啊,弯弯扭扭的,就像是工匠在上面随手乱画又有那么一些神秘的规律。

舞者头上戴的傩面具更是一绝,那面具上的五官,夸张得很。

眼睛大得像铜铃,感觉能一下子看穿你的心思;鼻子高挺得像座小山丘,嘴巴呢,不是那种规规矩矩的小嘴巴,而是大张着,要不就是微微咧开带着一种憨憨的笑模样。

我去看傩舞表演的时候在一个小院里,那小院周围站满了人,男女老少都有。

大家都伸长了脖子等着看表演。

表演一开始,那些舞者就像上了发条的木偶一样动起来了,只不过比木偶可灵活得多。

他们的动作很有节奏感,脚步啪嗒啪嗒地踩在地上。

我就注意到一个舞者,他饰演的好像是个神话里的角色。

他一边挥舞着手里那根看起来奇奇怪怪的道具棒,一边像只蹦跶的兔子一样跳来跳去,那脚啊一高一低的,每次落地都扬起一小片灰尘。

看他们跳舞就像是在看一场穿越千年的故事剧。

他们一会儿围成一个圈,像是在举行什么神秘的仪式。

所有人的吟唱声和脚步声混在一起,我根本分不出来。

那个饰演神仙角色的舞者突然就跳到了圈中间,其他人都围着他转。

他们的动作特别古朴,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这里的人们对傩舞可重视了。

我就跟一个老大爷聊天,老大爷那眼睛盯着表演一刻都不松,跟我说这傩舞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可千万不能丢了。

在这个小地方,傩舞就像他们的宝贝一样,从小孩子到大人,都知道傩舞。

而且傩舞和他们的节日春节紧紧相连。

过年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是傩舞的元素。

小孩子会拿着小型的傩面具跑来跑去。

而那些真正表演傩舞的人,从腊月就开始排练了,每场表演都是尽心尽力。

我就看着这个独特的南丰傩舞表演,看着那些活力满满的舞者,突然觉得这不仅仅是一场舞蹈表演,这是南丰的人们对自己古老文化的一种传承和热爱,生生不息。

关于南丰傩舞的作文

关于南丰傩舞的作文

关于南丰傩舞的作文
南丰傩舞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江西省赣州市南丰县。

这种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融合了道教、佛教、民间信仰等多种文化元素,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傩舞起源于驱除灾祸、祈求平安的古老仪式。

舞者身穿彩色绸面具和华丽服装,伴随锣鼓的节奏翩翩起舞,舞姿威武神奇,令人赞叹。

舞蹈动作刚柔并济,既有阳刚之气,又不失柔美婉约。

舞蹈中蕴含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对吉祥如意的美好祈愿。

傩舞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南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逢农历正月,南丰各乡村都会举办盛大的傩舞庆典,热闹非凡。

群众载歌载舞,其乐融融,展现出独特的地方文化风情。

如今,南丰傩舞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

每年都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感受这一珍贵的民间文化瑰宝。

政府和民间力量共同努力,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一非遗项目,使之永续流传,熠熠生辉。

江西南丰傩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研究

江西南丰傩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研究

江西南丰傩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研究作者:郭东阳邓鹏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1期南丰傩舞因其流传时间久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民间舞蹈活化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至今仍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城镇化发展趋势加强,南丰傩舞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民俗生态依托渐失,艺人队伍后继乏人,傩舞发展在“过度保护”中疲态尽显。

有鉴于此,亟需改进和创新现有的保护和传承方式。

一、南丰傩舞的基本情况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驱傩”,是在恶劣的环境中向大自然祈福镶灾以期获得生存空间的手段之一。

2006年南丰傩舞被收录进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2008年,南丰举办“文化遗产日”南丰跳傩调演活动,与会的傩戏班达到42个,参演艺人超过1000人,表演不同流派风格的节目多大280多个,现实却依然不容乐观,傩舞的文化土壤以发生巨大的改变,传承艺人也逐渐老去,傩舞文化由神秘走向世俗甚至开始迎合大众的消费口味,但其传承和保护依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问题和思考1.对于傩舞文化的过度开发首先,在南丰的县城、集镇、村庄随处可见关于傩舞保护、传承的标语、宣传画,这种集中的宣传对于快速的将傩舞文化这一概念传递给受众、提高其知名度有一定作用,但是“轰炸式”的宣传也容易引起人们视觉和精神上的审美疲劳。

其次,南丰的各大景点、剧场、戏院几乎都在表演傩舞,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锣鼓喧天”的热闹场景。

对于外地游客来,这种单一的表现形式会增加其审美负担。

最后,由于商业开发的“逐利”原则,所以在对傩舞文化开发选择上往往会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如此一来便会摒弃许多具有传统韵味的剧目,甚至会为了提起消费者的兴趣而牵强附会一些历史典故、胡乱编造一些神话传说,这对于传统的傩舞文化的内涵是具有极大破坏力的。

2.对于傩舞文化的过度保护通过多种方式对非遗进行保护,本身意在重新呼唤社会对于非遗的关注,重新建立健康合理的传承发展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 底目 录上 一 页 下 一 页
8
桔 园 溢 彩
傩舞经典人物
魁星
南丰傩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容取材于神话传说、 民间 故事和戏曲故事。形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 舞和小舞剧。现在大家看到的魁星就是民间传说的中国古代天 文学中二十八星宿之一,称为"奎宿",后被古人附会为主管文 运之神,极受读书入的崇拜。有些人在考试前,先朝拜魁星, 以求神灵保佑,文运亨通。古代称状元为"魁甲"。魁字由"鬼" 和"斗"字组成,魁星的形象自然也被定为一个赤发兰脸的鬼怪。 右手执笔,人手捧斗,意 谓用笔点定中试者的名字。 "魁星点斗·,独占鳖头"; 今天魁星来到我们面前, 你看他右手执笔,左手捧 斗,双腿半蹲.缩肩撇脚, 腰臀扭动,笔斗翻舞,潇 洒自如,好似胸中涌动万 卷文章,主宰天下学子金 榜题名。愿望。因此,魁 星至今颇受人们喜爱,特 别是莘莘学子的青 睐。据说,魁星可以带给人们灵气,使你才高八,学富五车。 南丰傩舞在北京、山东等地演出时,观众纷纷争相与魁星合影, 以表达希图金榜题名的愿望 。
雷公
南丰傩舞古老稚拙,粗犷豪放,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的活 化石"。"手脚弯钩身段圆、发怒晃头笑抖肩,只见身子不见脸, 一招一式踩鼓点"是傩舞表演的艺术特色。雷公这个节目 突出表现了这-特点,观在我 们看到的就是雷公。雷公是 古代神话中司雷之神,古人 对雷公的信仰来自对原始自 然的崇拜。最初古人按照动 物的形象塑造雷公,雷公最 突出的是雷公脸和嘴,你们 看雷公脸似猴,额有三目, 封 面 嘴长而锐像鹰嘴。传说雷神 不仅能耕云播雨,福泽众生, 而且能惩罚不孝,驱恶 封 雷公是人们心目中主持正义之神。他右手持斧,左手抓凿, 底 晃头颤臂,似翼两肩,回绕腾跃,威风凛凛,行同腾云驾 雾,势如倒海翻江,一斧下去,电闪雷鸣,呼风呼雨。也 目 许是机缘巧合,这个节目在赴北京、日本等地演出时,都 录 给这些久旱不雨的地方带去了期盼的甘霖,更增加了南丰 傩舞的神奇色彩。
南 丰 傩 舞
桔 园 溢 彩
傩舞面具
傩面具是傩文化的象征符号,在傩仪中是神的载体, 在傩舞中是角色的装扮,有假面、神像、圣相、头盔、鬼 面、脸壳等多种称呼。 赣傩现存面具约400多种 3000多个。萍乡傩面的古朴浑 厚,婺源傩面的夸张奇异,南 丰傩面的色彩亮丽,可谓赣傩 面具三大特色。南丰现存傩面 120多种2300多个,神鬼人兽, 造型各异。以开山面具最有特 色,人兽合一,狰狞凶悍,犄 角、獠牙、火眉、金目、黥面、 剑鬓和青铜镜等意象符号造型 反映了传说中以蚩
傩 舞 风 姿
封 面
红 色 人 物 尤为方相的傩文化演变痕迹。傩面具的材料原有铜制,后多 为樟木或杨木雕刻,色彩大俗大雅,表现了新老民间艺人的 精湛工艺和民族的审美情趣。有的傩班面具雕刻后,还要举 行开光仪式,使其充满神灵之气。面具是傩舞的重要特征, 也是"神灵"的载体。南丰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色彩 潭 斑斓,工艺精湛,形象逼真,采用杨木或樟木雕刻,南丰现 湖 风 流传有100多种2000多枚傩面具。 景
目 录
潭 湖 风 景
上 一 页 下 一 页
13
傩 舞 风 姿
红 色 人 物
财神
潭 湖 风 景
上 传说他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求财如意。你看 一 财神爷左手握金元宝,右手持金鞭,来到我们面前。据说财 页 神爷的元宝赐给生财有道的正人君子,金鞭打的是见利忘义 下 的卑鄙小人。 一 页
9
桔 园 溢 彩
傩 舞 风 姿 封 面
红 色 人 物
封 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