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佛教的很多风俗习惯已经和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了
可以说佛教的很多风俗习惯已经和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了

可以说佛教的很多风俗习惯已经和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了,不可分离,中国人的很多生活方式受佛教习俗的影响。
比方说过腊八节,喝腊八粥,元宵节要掌灯笼,这是和佛教有关系的。
西藏、云南傣族地区更是这样,他们的节日与佛教的节日已经融为一体了。
佛教提倡火葬,这和新中国提倡火葬是完全一致的。
因为中国人太多,都土葬的话,很多土地会被占用。
饮茶方面,更是影响深刻。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讲究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以求解脱。
坐禅时要求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
”因而,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诫,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
茶叶中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使其成了僧侣们最理想的平和饮料。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古人认为,茶能清心、陶情、去杂、生精。
具有“三德”:一是坐禅通夜不眠;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轻神气;三是不发,即能抑制性欲。
而中国禅宗的坐禅,很注重“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
所以,饮茶是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的。
久而久之,茶叶便成了佛教的“神物”。
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茶叶、提高品质。
因为,首先寺庙都有一定的田产,并且和尚不参加农田劳动,他们有时间、有文化来讲究茶的采制、品饮艺术和写书作诗来宣传茶文化。
其次,寺院多在群山环抱的幽谷深处,那里生态条件优越,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加上僧侣们精心培育、采制,茶叶品质尤佳,因而历史上许多名茶往往最初都出自禅林寺院。
也难怪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
根据史料记载及民间传说,我国古今众多的名茶中,有不少最初是由寺院种植、炒制的。
佛教寺院不仅对茶叶的栽培、焙制有独特贡献,而且十分讲究饮茶之道。
饮茶显然对人民的身心健康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这方面佛教有着重要的贡献,对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西游记》中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西游记》中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西游记》是一部描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神魔小说,其中佛教文化是其主要题材之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西游记》并不是简单地奉承佛教,而是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西游记》中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首先,《西游记》中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体现在其艺术表现形式上。
例如,小说中出现了许多佛教故事、神话和传说,这些故事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
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对话语言也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如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猪八戒的贪吃懒惰、沙和尚的朴实豁达等等,这些形象和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谚语和口头语言密不可分。
其次,《西游记》中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还体现在其思想内涵上。
小说中,佛教文化所传递的智慧和道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儒家思想相互融合,共同表达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人文精神。
例如,在小说中,唐僧作为一个代表佛教信仰的形象,不仅展示了佛教所强调的善良、慈悲和智慧,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崇尚的仁爱、孝顺和忠诚等价值观。
最后,小说中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还体现在其社会意义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一直被视为重要的文化和道德引导力量,而《西游记》中所呈现的佛教文化,恰好承载了这种道德和文化的传承使命。
通过描述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和困难,小说表达了追求真理和救度众生的精神,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前后,经过了几个朝代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遭到了道教和儒教的反对和排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被接受和认可。
这其中的原因包括佛教教义的特点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符合,如佛教对于道德修养和内心净化的关注,与中国儒家思想的主题相类似;佛教强调慈悲和慈爱,也与中国传统观念和谐共存的精神相契合。
佛教在中国的文化传播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既保留了原有的文化特点,也融合了中国本土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不仅是简单的传播,也包含了各种形式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使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弥补,产生了新的文化形式。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涉及了文艺、哲学、艺术、法律等多个领域,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在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佛教文化对中国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佛教艺术以石窟、佛塔和寺院为主要表现形式,这些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为了宗教信仰服务,而且通过借鉴吸收了中国传统的造型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的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为中国文化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也影响了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发展。
佛教教义中的正义、公正、慈悲、啊饶等思想对中国传统道德和法律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佛教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的社会道德和法律领域的变革和进步。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文化对于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完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佛教的规定和法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关系,推动了中国的法律制度的发展。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使中国的文化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也使佛教在中国扎根生存,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与文化的交融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与文化的交融一、引言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与文化的交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积极探索宇宙的奥秘,并形成了多元的宗教信仰体系。
这些宗教信仰不仅在信仰上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渗透到了中国的文化中,为中华文明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内涵。
本文将以佛教与道教为例,探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与文化的交融。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佛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外来宗教之一。
在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与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相融合。
佛教的来临为中国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启示。
1. 文化影响佛教讲究“心境平和,超脱苦难”,与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相契合,尤其是与“无为而治”、“自然法则”等思想相契合。
佛教的慈悲精神也深深触动了中国人民,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一种温和、宽容、普及的价值观。
2. 艺术表现佛教的到来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艺术表现形式。
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广泛出现佛教寓教于画的手法,并穿插佛教经文和神话传说。
佛教艺术的卓越表现形式为中国艺术发展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三、道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道教作为中国最早的本土宗教,其思想与中国文化渊源流长。
道教在中国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与文化的交融贡献了独特的价值。
1. 道德理念道教强调“道可道非常道”,提倡顺应自然,追求心灵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这一理念深深熏陶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影响了他们的言行举止。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中不乏道教思想的痕迹。
2. 医学与养生道教对医学与养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道教强调修炼身心,注重保养身体和延年益寿。
养生保健方面,道教推崇采用草药、气功等自然方法,为中国古代养生保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方法。
四、宗教信仰与文化的共生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与文化不仅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更是一种共生现象。
宗教信仰通过文化的表达,使其想法和精神内涵能够更好地传递给民众。
1. 文献传承宗教经典是宗教信仰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佛教传入与文化融合

佛教传入与文化融合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前期,大约是公元前2世纪。
此后,随着佛教经典和文化的传播,其影响逐渐扩散到了全国各地,形成了多种不同的佛教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佛教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度的融合,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佛教传入中国与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阐述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启示。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佛教是一种起源于印度并由中国汲取和发展的宗教文化系统,对中国历史、文化、哲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左右,当时汉武帝派遣使节赴西域,结缘佛教。
随着两千多年的传播与发展,佛教适应了中国本土文化和民俗,形成了与印度佛教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也被称作中国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最初的形式是目犍连所创立的部洛迦,后朝代的佛教逐渐发展成了不同的教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其中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大贡献,影响全球。
中国佛教不仅汲取了印度佛教的基本理论和经典,还通过交流和创新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深度的互动与融合。
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寺庙和僧侣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传播佛教知识,还创作了大量佛教诗歌、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
二、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启示佛教文化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语言、文学、艺术、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语言方面,佛教多使用梵文和巴利文,这些语言随着佛教的传入有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影响了汉语的发展,丰富了汉语词汇。
在文学方面,佛教文化推动了许多散文和诗歌的创作,如李白的《禅思》,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开始更加关注情感与精神世界,努力探求自我意识,反省人生意义。
佛教影响了道德观念,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精神和道德修养。
在艺术领域,岩石刻画、佛像、佛教建筑等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采用了佛教的审美标准和表现手法,形成了鲜明的中国风格。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启示是深刻和持续的。
首先,佛教教义强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世俗人性和佛性相辅相成。
佛教在古代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在古代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佛教作为宗教的一种形式,传自印度,一直以来都占据着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地位。
在古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可谓是独树一帜,并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汉武帝时期,此时中印两国之间的交流很活跃。
当时,汉武帝遣使前往印度取经,带回了一名来自印度的沙门(佛教僧侣); 这便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最早的历史记载。
此后,经过东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时期的推广和整合,佛教徐徐深入中国内地,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特色。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语言对汉语的影响随着佛教的传入,大量的印度佛经被翻译成汉语,不少梵文、巴利文等语言也被引进。
因此,佛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媒介,对汉语的语法和词汇进行了丰富和改造。
这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梵语”这一词汇,被引进后意义又被扩大,如今已经被广泛应用。
2.佛教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佛教艺术在中国艺术界的影响非常大,佛寺、佛塔、佛像等各种形式的佛教建筑在中国跨越了所有历史阶段。
这些建筑的造型、施工方式、色彩、字符等方面都对中国传统艺术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佛教被广泛认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来源之一。
3.佛教思想对中国思想的影响佛教以无始无终、众生平等、涅槃解脱等思想为主要内容,是一种富有人文关注的信仰形式。
这些思想,一直都在影响着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哲学等各个领域。
在思想层面上,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耐人寻味的。
三、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是完整、单一的,而是和中国本来的宗教文化进行了深度的融合。
这种融合,不仅表现在宗教组织、宗教仪式、宗教信仰方面,也表现在社会文化、哲学等多方面。
具体表现如下:1.与儒家文化的融合佛教与儒家文化的融合程度高,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在仪式和礼节方面;二是在“人我关系”方面;三是在伦理道德方面。
这种融合的产生,使得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走上了一条与其他亚洲国家不同的道路。
中国古代佛教的传统和现代

中国古代佛教的传统和现代中国古代佛教是一种深受人们崇拜的宗教信仰,这种信仰自东汉时期开始显现,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对中国社会、文化和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虽然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然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当时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佛教便开始在中国传播。
在宋代,佛教发展达到了其巅峰,每个城市都有许多寺庙和僧侣,这些寺庙不仅提供了宗教服务,也成为了文化、哲学和艺术交流的中心。
中国古代佛教有着许多独特的传统和习俗。
例如,佛教寺庙中的五福铃,分别代表着长寿、富贵、贞节、好音和好色,人们在拜神时会敲响这些铃声以祈求神灵保佑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此外,佛教寺庙中的经堂、罗汉堂、戒律堂等建筑,也表现了佛教在中国文化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在现代社会中,佛教仍然是引领人们从精神层面上寻求平静和宁静的一种方式。
许多人会选择到禅寺或佛教寺庙中去静修、打坐或听经,以缓解现代快节奏生活所带来的压力。
此外,佛教中许多过去的传统和习俗也被保留了下来,例如庙会、祈福等活动,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佛教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有些人甚至放弃了现代社会的繁华和纷扰,选择加入到佛教僧侣的行列中,成为了一个清净、禁欲的人。
这些人以礼佛、念经、禅修等方式,追求身心的净化和超脱,以此达到超越世俗的目的。
佛教之所以在中国得以传承和发展,是因为它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内涵。
佛教所传授的不仅仅是一些作为信仰者应该遵守的规矩和条例,更是从人性的本质出发,探讨常人人生的各种难题,并试图寻找解决之道。
佛教强调的关注内心的平静、解脱世俗的烦恼,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脱离消费主义、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中国古代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传承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佛教的核心理念与现代社会中强调的人本主义和精神自由不谋而合,也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浅谈我国的佛教礼仪

浅谈我国的佛教礼仪浅谈我国的佛教礼仪佛家礼仪是佛教弟子信仰生活的重要体现,是它们表达宗教情感的重要手段。
佛家礼仪可以分为修持礼节和仪式两大方面:礼节是佛教信众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各种规矩,包括行、住、坐、卧、食、睡等各个方面,有着与一般人生活方式不同的特点。
仪式通常则指寺院中举行的各种法事、法会、典礼。
佛教仪式通常也叫“做佛事”,广义地说,一个人凡是做与佛教有关的'事如求佛、拜佛、诵经等等都叫“做佛事”。
狭义的佛事则指佛教寺院中举行的各种法会、仪式。
佛教礼仪佛教仪式包括各种忏法、法会、佛家节日庆典以及一些专门的修行方式。
佛教仪式有许多固定程序,不能轻易改变,一般须集体配合,在特定的时间,为了特定的目的而举行,集中礼拜、持咒、唱诵等各种日常修行方式。
同时,许多佛教仪式与中国民间习俗相结合,逐渐演化成为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
佛教习俗礼仪概述:鼓励在家中安置佛像、观音像、西方三圣。
见面时,合十问好。
鼓励食素。
吃饭之前,先行合十感恩。
初一、十五,行佛教礼仪。
庆祝卫塞节,升佛旗,互寄卫塞节卡致贺。
节日(清明节、端午节、盂兰盆节、中秋节、父母亲节、除夕、新年等)行佛教礼仪。
佛化礼品(书签、佛牌、手珠、项珠、佛书)。
佛教艺术(书法、绘画、佛曲、佛教舞蹈、戏剧)佛化弥月。
佛化生日佛化婚礼。
佛化丧礼。
其他庆典(迁居进宅、新张)。
在家修行居士,奉行五戒、八戒。
寺庙、佛团向政府申请拨地设立佛教坟场,为丧家作法事、超渡工作,使佛教深入家庭,深入民间,争取信众。
颁发奖助学金、布施、施医赠药等慈悲利生活动,使佛教深入家庭,深入民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以说佛教的很多风俗习惯已经和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了,不可分离,中国人的很多生活方式受佛教习俗的影响。
比方说过腊八节,喝腊八粥,元宵节要掌灯笼,这是和佛教有关系的。
西藏、云南傣族地区更是这样,他们的节日与佛教的节日已经融为一体了。
佛教提倡火葬,这和新中国提倡火葬是完全一致的。
因为中国人太多,都土葬的话,很多土地会被占用。
饮茶方面,更是影响深刻。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讲究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以求解脱。
坐禅时要求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
”因而,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诫,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
茶叶中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使其成了僧侣们最理想的平和饮料。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古人认为,茶能清心、陶情、去杂、生精。
具有“三德”:一是坐禅通夜不眠;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轻神气;三是不发,即能抑制性欲。
而中国禅宗的坐禅,很注重“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
所以,饮茶是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的。
久而久之,茶叶便成了佛教的“神物”。
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茶叶、提高品质。
因为,首先寺庙都有一定的田产,并且和尚不参加农田劳动,他们有时间、有文化来讲究茶的采制、品饮艺术和写书作诗来宣传茶文化。
其次,寺院多在群山环抱的幽谷深处,那里生态条件优越,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加上僧侣们精心培育、采制,茶叶品质尤佳,因而历史上许多名茶往往最初都出自禅林寺院。
也难怪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
根据史料记载及民间传说,我国古今众多的名茶中,有不少最初是由寺院种植、炒制的。
佛教寺院不仅对茶叶的栽培、焙制有独特贡献,而且十分讲究饮茶之道。
饮茶显然对人民的身心健康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这方面佛教有着重要的贡献,对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再说佛教对汉族素食的贡献。
素食在中国源远流长,古人在祭祀活动中往往食素斋戒。
《礼记・坊记》有“七日戒、三日斋”的说法。
但要说成体系、树风格的素食谱,则是佛教的产物。
佛教徒称葱蒜等有特殊气味的菜为“荤”,有几种说法,大致指葱、蒜、韭、薤、芫荽等,亦称“五辛”。
当时不吃荤是不吃这些东西,早期的印度佛教教徒由施主供食,给什么吃什么,并不专吃素食。
佛教传入中国后,梁武帝时规定教徒均得吃素,武帝本人曾三入寺院,召集僧众辩论肉食之罪过,并敕令禁荤。
这样,汉族僧尼在守戒的前提下,发挥才智,创造出各种风格独特的菜谱、菜系来,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一切优秀的部分都值得我们汲取。
当然,也不是说佛教全身都是宝,佛教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否则它就没必要改革了,不要前进了。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客观的、理性的眼光去认识佛教,我想这对大家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
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
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起源佛教创建时,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
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以及婆罗门作为一切知识的垄断者和神权统治的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成为众矢之的。
自由思想家中出现了种种反传统信仰的沙门思潮。
佛教属于沙门思潮之一。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
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纪。
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
29岁出家修行。
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
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
80岁时在拘尸那
迦逝世。
文化艺术
佛教文化艺术包括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主要用于表现佛教信仰和宗教生活。
古印度佛教文化随着佛教的发展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向世界各地,并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成为它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学数千卷印度佛典,如《维摩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等,本身就是瑰丽的文学作品,向为文人所喜爱。
《百喻经》已被译为多种文字,其中的譬喻故事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的珍品。
印度叙述佛陀前生的《本生经》(《本生谭》)是著名的传记文学。
马鸣的《佛所行赞》是印度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之一。
其他如佛教典籍中的偈颂、赞、散文、故事、俗讲、变文、语录、传记、游记、文集等,均为优美的佛教文学作品。
中国、日本、斯里兰卡的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都是在佛教的影响下,汲取本国传统文学的艺术形式,逐渐形成的一种独具风格的文学作品。
它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和新的命意遣词方法。
《维摩经》、《百喻经》等,鼓舞了中国晋、唐小说的创作;俗讲、变文对后来的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通俗文学的形成,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禅宗语录不仅为宋明理学
家所仿效,也影响到后来的民间文学作品。
美术包括佛教绘画、雕刻、塑像等。
古印度阿育王时代所立石柱,柱顶有狮子、象、牛、马、宝轮等雕刻,庄严华美(见彩图印度阿育王石柱)。
当时还建有许多石塔,以藏佛舍利,外绕石栏,镌刻浮雕图案。
在巴雅、贝德萨、巴尔胡特、桑奇等地,早期佛教的建筑、雕刻达到很高的水平。
犍陀罗佛教艺术汲取古希腊、罗马艺术精华,创造出释迦牟尼的各种形象,颇具特色。
埃罗拉阿旃陀石窟的艺术一直脍炙人口,是印度引为骄傲的“艺术之宫”。
以上这些佛教艺术,对亚洲各国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中国佛教艺术,先是仿效印度,后来逐渐发展成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
初期在丝绸之路上,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和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画,受印度佛教美术影响较多,但同一题材,其内容和表现方法已有所不同。
梁代张僧繇的佛画,创立了“张家样”;北齐曹仲达的佛画,创立了“曹家样”。
曹画的人像,衣服紧贴全身而显露曲线,他所创造的风格,后人谓之“曹衣出水”。
到了隋唐时代,佛教美术已经中国化。
吴道子在长安、洛阳画了300多幅佛画,人物奋袂,衣裙飞舞飘动,富有运动感,后人称为“吴带当风”。
敦煌莫高窟等唐代壁画,是中国佛教美术的代表。
在雕塑方面,北魏至隋唐,创造了规模巨大的石窟,以云冈、龙门的石刻为代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敦煌与麦积山的唐代彩塑,更具中国特色。
宋元以后,佛寺盛行泥塑佛像,亦为中国佛教美术所特有。
藏传佛教美术,既与汉族地区佛教美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又受印度、尼泊尔佛教美术影响,独具风格。
拉萨的布达拉宫,藏有大量佛画与金铜佛像以及刺绣与木刻的板画佛像,都带有西藏地方特色。
青海塔尔寺以各色酥油
制作的酥油花,更是一种特殊佛教美术作品。
敦煌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