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构造(摘要)

合集下载

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衣食住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衣食住行上时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比如,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从民国时期,由宽松肥大变为窄瘦,并有长短袖之分。

一般款式为紧贴腰式,直领开右大襟,两开衩,钉扣绊,长至膝下略掩足,款式高雅,清新大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至今仍深受欢迎,并成为中国服饰文化的代表。

从满汉全席到民间小吃,传统文化在饮食上的影响力更是巨大,饺子、元宵、月饼、京八件、沙琪玛等更是中华传统美食的代表。

2. 文学作品:很多文学作品中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红楼梦》中贾府上下因为一瓶玫瑰清露和一包茯苓霜而大动干戈的描述,说明了玫瑰清露和茯苓霜良好的药用价值及弥足珍贵。

《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炼仙丹的故事,也反映了唐朝时期以矿物药为原料炼制丹药的情况。

当代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中,也经常能够体现中医药因素。

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对绝情谷中美丽剧毒的情花虚构渲染得精彩神奇,故事情节也以找到情花的解药而展开,最终的结果是天竺神僧发现了情花的解药即是剧毒的断肠草,解毒的机制则是中药配伍当中的以毒攻毒原理。

还有用毒蛇的蛇胆解冰魄神针剧毒的道理,也是以毒攻毒的思想。

3. 成语典故:我们当代经常使用的很多成语也与中医药文化有很大的渊源。

比如,“对症下药”和“起死回生”,就分别来自于《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关于华佗对两个病症相似的府吏“即各与药,明旦并起”的记载及扁鹊“治活暴亡的虢国太子”的传说。

4. 古今名人:历史上,很多名人都与中医药有着不解之缘。

比如一代圣贤诸葛亮,善用兵法的同时,也精于医术,他的后人也有继承诸葛亮的医术而发展成为具有纯粹的中医的。

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虽然他出身官宦世家,也任职长沙太守,但他却抱着救死扶伤的精神,努力学习医术,并在后来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传统文化如同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而现代生活则如同一股奔腾不息的河流,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如何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使其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之道,并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建议。

首先,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是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

它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唐诗宋词,从京剧脸谱到剪纸艺术,从节日庆典到礼仪习俗,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遗忘和边缘化的风险。

如何让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其次,现代生活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

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例如,许多博物馆和文化机构通过数字化手段,将珍贵的文化遗产呈现在网络平台上,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近距离地欣赏和了解。

同时,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许多传统文化爱好者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创作成果,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和喜爱。

这种线上线下的互动,不仅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再者,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需要我们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

传统的文化形式,如戏曲、书法、国画等,虽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例如,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将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作出新的艺术形式,如“京剧摇滚”、“昆曲流行”等,这些创新的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与影响力逐渐减弱。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是温故知新的重要途径,也是塑造民族个性和辨识度的重要标志。

因此,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话题。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的进步呢?在本文中,将从教育、艺术、习俗等方面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方式。

一、教育领域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例如,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可以增加一些传统文化课程,如国学经典、传统音乐和绘画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以自豪的态度面对传统文化,并向学生传达这种态度。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才能让他们更好地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二、艺术领域传统文化与艺术密切相关。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应该通过艺术来传承和呈现传统文化。

例如,在音乐领域,可以将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到现代音乐的创作中。

通过创作音乐作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生动结合,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同样,在绘画领域,我们可以借用传统绘画的技法和意境,创作出反映现代生活主题的艺术作品。

通过这些作品的展示,不仅可以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表达。

三、习俗与生活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应该将传统习俗融入到生活中,以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

例如,在春节期间,我们可以遵循传统的习俗,如贴福字、放鞭炮和包饺子等。

通过这些习俗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可以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够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感和凝聚力。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它包含着各种智慧和价值观,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现代生活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将其与现代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其含义深厚,涵盖面广。

传统文化有很多方面,比如民间艺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习俗传统等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文化元素,比如象征着尊严的礼仪文化,启迪人心的哲学思想,形象生动的传统故事等等。

这些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就像是一张线,在不断地拉扯中获得新的发展和拓展。

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对于传统文化而言,现代生活的发展给予传统文化更多的空间和平台,使得传统文化有了更广阔的展示机会。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也有相应的回报,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能够涵盖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现代生活更加美好、丰富和充满质感。

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重要的任务。

然而,要在现代生活中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不容易。

我们需要在现代生活的基础上,创造一个符合传统文化特色和发展需求的新方案。

首先是要做好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各种方式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传递给人们,让他们真正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其次是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中,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等文化经济,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同时,也要在现代教育中注重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度。

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之间的桥梁也越来越宽广,我们需要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开放心态,拥抱新兴事物,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交相辉映,生生不息。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良好方式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良好方式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良好方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对于现代生活,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的借鉴和帮助。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得好,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探究。

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被大量传承和继承至今,主要是因为其精髓已被历代人们所推崇和吸收。

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书法、绘画、诗歌、音乐等方面。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方面获得传统文化的启发。

比如说,学习书法可以加深人们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水平;学习绘画可以提高人们的画面构图能力和观察能力;学习诗歌可以加深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学习音乐可以提高人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享受乐趣的能力。

二、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结合生活方式往往是文化的一种延伸。

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结合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力量。

如何营造和改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的智慧提供了很多的有益启示。

我们可以多读古书、多看老电影、多吃传统食品、多穿传统服饰等方式来加强我们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化智慧书籍,学习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以此来提升我们自身的文化底蕴和行为习惯。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现代科技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格局。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能够产生出无限的新生态。

比如说,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我们可以开发出更加炫酷的传统文化产品,推广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传统文化;或者在现代科技中引入传统文化的思想,让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

四、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角色也在不断的改变和演化。

如何找到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点,需要我们探究和研究。

传统文化可以为社会发展带来很多正面作用。

在生态环保、社会和谐、文化传承方面,传统文化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经济发展方面,我们也可以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应用,推出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迅速进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并非完全矛盾。

相反,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仍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尽管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中国传统文化仍然被广泛地传承和弘扬。

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精神支柱。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塑造个人品格传统文化强调道德、礼仪和行为规范,这些规范都能够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传统文化不仅注重个人的精神修养,而且关注个人的社交行为以及道德修养。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智慧、价值和道德上的积累和指引,可以使人们做到遵守道德规范、知书达理、患难与共、修身养性。

(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传统文化倡导“中庸之道”,即适度、平衡之道,这种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

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竞争,导致社会矛盾和不和谐。

而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和谐理念,可以促进社会的协调与稳定发展,使大家在相互竞争和利益关系中能够和谐共处。

(三)强化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民的瑰宝。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加深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而且可以吸引国外人士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

强化文化自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而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联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联性越来越密切。

无论是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文化消费等方面,传统文化都深刻地影响着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文化认同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之一。

中国人无论身处何地,都有一种情感和文化上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生活德国诗人海涅讲过这样一句话:“每一时代都有它的重大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一步。

”那么当前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和我们世界所面临的最大的课题是什么呢?有人说主要是“发展”问题,其实不然,当代人类面临的问题,表面上是发展问题,实际上是人们的生活问题。

生活看似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它却引发我们一系列的思考,这就不能不提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我们当代社会生活的关系。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它的精华,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而且在当代也已经和正在受到亚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日益众多的国家和人民的重视。

它更在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首先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但是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

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当代社会生活,而当代社会生活固然也受着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们的日常生活无一不受着传统文化的影响。

先是劳动,劳动是生活方式的第一内容。

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守望相助;田园牧歌等,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劳动的看法。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在当今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普遍认为传统文化已经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详细探讨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

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二者开始不断地融合。

比如,现在的年轻人热衷于传统文化,尤其是小吃和民俗文化,融入当代的音乐、电影和时尚中。

同时,许多传统文化专家和机构也在发展新的模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深厚的影响力。

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启发人们的思想,还能够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保护环境等方面。

比如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这有助于人们理性看待问题,不偏激,不走极端。

此外,传统文化还能够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比如太极拳和气功等传统文化的养生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和追捧。

三、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此同时,现代生活也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和社会变化的加快,传统文化有些时候显得有些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比如,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以及传统的历史纪念性建筑因为现代化的开发而濒临灭绝。

有些人认为,传统文化面临生存的危机,需要靠现代化的手段来挽救。

四、如何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让它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呢?首先,我们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承,以便让更多人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同时,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比如,现在我们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媒体等方式可以更好地宣传和传播传统文化。

总之,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是方方面面都密不可分的。

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创新和传承,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更多的艺术、智慧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构造(摘要)——陈学明我首先说一下,今天的讲座主要研究和探讨什么问题。

德国诗人海涅讲过的一句话:“每一时代都有它的重大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一步。

”那么当前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和我们世界所面临的最大的课题是什么呢?有人说主要是“发展”问题,我不完全赞同。

当代人类面临的问题,表面上是发展问题,实际上是人的生活问题。

从全世界范围来说,二十世纪,特别是二十世纪的下半叶,人类基本上是按照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现实主义、个人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生活的。

但是现在我们到了反思的时候了。

我们要不要换一种价值取向?要不要换一种新的活法?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只能是社会的精英来思考。

当今中国有三大精英:行政干部、领导,知识分子,和企业家。

我认为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在企业家。

当代中国的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应该承担起民族的使命和历史的使命。

当代中国的重要问题是,要闯出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要寻找到中国人自己的生活道路。

所以今天我这个讲座要探讨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如何构建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在正式进入演讲之前,有几个概念必须要澄清。

首先是什么是文化?按照文化学奠基人泰勒在的《原始文化》中定义,所有东西都可以包容下文化这个概念之下。

文化就是人化,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文化与人化,揭示了人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文化这个定义,我们要把握两点。

第一,文化与生活方式密切不可分。

第二,我们不要把文化看作一个静态的实体,它是一个包括了静态实体的动态过程。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中国的博物馆”,而是我们提炼出来的一个动态的,影响我们现代的思想资源。

它不仅仅是跟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还跟我们当下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下面是生活方式。

“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中生活的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和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这就是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有三大要素:条件加主体加形式就是生活方式。

生活又可以分成两类,人类的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

我们今天的讲座主要是围绕如何建构日常生活展开的。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人获得了很多的成果。

其中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日常生活获得了合法性。

但是中国人又走向了反面。

我们不珍惜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彻底丧失了它应有的意义。

日常生活世界成了一个无意义的世界。

所以我们需要反思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

那么我们人类的日常生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最主要的是五大要素。

第一个问题是劳动。

劳动是生活方式的第一内容。

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守望相助;田园牧歌等,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劳动的看法。

白居易的诗和陶渊明的名句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劳动的状态。

古代人并没有把劳动仅仅看作是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他们还希望在劳动过程中获取某种欢乐,他们把劳动等同于消遣。

从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100多年的历史,在劳动问题上,中国基本上实行西方化。

劳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谋取生活资料,组织劳动的过程就是要谋取最大的效益。

这样人们在劳动过程当中,实际上仅仅是作为工具在起作用。

这就产生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劳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的目的是否仅仅为了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劳动的组织是效率优先为宗旨,人们的劳动过程本身是否也会充满着欢乐?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的一些思想值得我们重视。

马克思提出劳动对人类主要的意义就在于,劳动能满足人的三大需求:生存、发展和享受。

在劳动过程当中,人得到实现,获得幸福。

但是人们往往拼命从消费领域寻找满足,而不知道人的幸福感跟快乐感主要是来自于劳动过程。

作为一个企业来说,要把企业建设成为具有文化涵养的现代企业,第一个要求就是让企业的员工能快乐的工作着,这是一种境界。

第二个话题是消费。

中国传统文化的消费观是,够了就行,知足常乐,同时还要节俭而且不吝惜。

现在,消费主义在中国开始流行。

东西越多越好,越奇越好。

目前全人类都在消费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消费不是出于我们内心实际需要,是社会强加给我们的。

人跟商品的关系完全颠倒了。

不是商品的制造和存在是为人服务的,而是人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消费商品。

这样,现代人在成为劳动的机器的同时,又成为一个消费的机器。

因此,我们要创建一种新文明,就要从改变我们消费方式开始。

第三个方面是性爱。

男女授受不亲;明媒正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一而终;守身如玉等,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性爱的态度。

从这些性爱的态度中,引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本位的看法。

中国是家庭本位的社会,性爱生活和家庭生活是合二为一的。

中国传统的性爱生活的弊端主要是,它具有强制性。

但是,它也有一个可取之处,那就是责任。

性爱是和责任联系在一起的,要对对对方负责任,要对家庭负责任,要对自己负责任。

近二十年来对中国性爱生活的最大冲击,就是商品交换原则侵入到两性关系中。

人与人的性爱之间是不负责任的。

如果说在中国传统社会里面,性爱的主要敌人是道德的话,那么今天它的主要敌人是金钱和权力。

当代社会从表面上看,它的性的自由增加了,但实际上人的性爱生活没有得到满足,人们没有得到真爱,人们还渴求真爱。

前几年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四个地方对几百个青年妇女做了关于唐僧师徒四人谁最适合做丈夫的调查,其结果就反映了当代妇女内心的渴望,渴望一种真正的爱情生活。

但是真正的爱情的生活的构建跟现实是有碰撞的。

我们不能放弃爱情这个目标,同时我们也不能无视现实来追求爱情生活。

第四个方面的人类日常生活研究的是交往。

交往的问题,可能是现在生活中最严重的问题。

中国传统社会的交往一是讲等级,二是讲人情。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向西方学习,最大的一个手段,就是向中国的人情世界开炮。

现在中国人正在努力寻求的一种新的交往方式,那就是注重实利。

我们希望人情法则向法律规范转换,“耻感文化”向“罪感文化”转换。

从注重人情关系,讲求为他人尽义务,转向注重法律关系,讲求维护自身权利。

这就是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的现状。

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面前:当前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当中是继续沿着注重利,注重理、注重法的道路继续下去,还是继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情,注重义?我们中国人既不能没有情,也不能没有义,要在情和义之间要保持平衡。

企业的战斗力,纯粹靠契约关系和规范,在西方文化中可能可以,但在中国不行,因为中国人是讲良知的。

人和人的关系不可能完全按照理和利来进行交往,而很大程度上是情跟利的结合,我们要创造这样的生活方式。

最后一个方面是休闲。

中国传统文化对休闲有很多论述,它跟做诗、画画、音乐、旅游、学习、打太极拳联系在一起,是具有文化含量的。

现在中国人是有着休闲时间和休闲的可能性。

但是很可惜,他们没有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而是反文化,迎合人的一种劣根性。

休闲有三个环节,旅游、学习和艺术活动。

旅游是具有文化涵养的人才能真正享受的。

没有文化涵养的人,没有美感的人,旅游充其量是体育锻炼。

学习也是这个问题。

学习不仅是谋生手段,终身学习也有一种快乐人生的感受。

所以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休闲的关键是要培养美感,阐发人的新感性。

EMBA的学员在学管理学方面的东西的时候,如果再接受点文化和人文的教育,是极其有必要的。

现代社会是竞争社会,对每个人来说,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就是指文化竞争力。

它有三要素,第一是精神境界,境界;第二是的德性;第三是方法。

境界就是高度,高度就决定一切。

德性是人的素养,品德,道德素养。

第三个方面是方法。

在我看来MBA、MPA课程的学习主要集中在第三个方面,而个人能力、竞争力的其他的两个方面,仅仅从MBA、MPA当中不能完全得到,还要靠人文知识,靠哲学、靠美学、靠文学。

德性也非常重要。

现在民营企业就是一个王国,民营企业家就是王国里面的皇帝。

国家的法律、道德在企业中几乎是真空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德性尤其重要。

证大集团的戴志康在给公司文化定位时,把“无为是证,有容乃大”改成了“天理是证,有容乃大”,作为公司的文化。

我认为他改得好。

他说:“我们现在的民营企业家最主要的是要有敬畏之心,就是要敬畏天理。

”天理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天理就是指无限,要敬畏无限。

第二,天理是有规律的,要敬畏规律。

第三,天理是人民、老百姓,不能和老百姓抗衡。

第四是指国家,要为国家服务。

第五个,天理是指父母、长辈。

我觉一个企业家有德性和敬畏之心就能提高境界。

不仅戴志康这样,还有个企业家张宪淼也是这样。

他的诀窍,就是专门在画圈,他的事业每扩大到一定标准,他给自己画个圈,他永远自己在这个圈里活动。

这种的企业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

我相信这种企业家我们在座这里也有的是。

最后,谢谢大家听完我今天的课,也感谢大家对人文知识、人文素养的这样一种敬仰,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在未来创造更多的收获。

希望加强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