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电子备课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热传导》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热传导》教案(2021新版)在本课中,我们将研究关于热传导的知识。
热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和观察来了解热传导的过程和特点。
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将能够掌握热传导的概念和发生条件,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传导现象。
二、研究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热传导的现象,比如烧水、炒菜等。
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热在金属、热水和冷水之间的传递过程和方向,从而更好地理解热传导的特点和规律。
三、进行热传导实验。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更深入地了解热传导的发生条件和传递的方向。
我们可以使用一片金属片和一片有豁口的金属片,将它们夹在一起,然后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将火焰放在金属片的一端。
我们可以观察到热是从火焰处传递到金属片的另一端,从而证明了热传导的存在和传递方向。
四、应用热传导的具体事例。
在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会用到热传导的知识,比如烤面包、烤肉等。
我们可以通过掌握热传导的概念和发生条件,来解释这些现象的原理。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应用来加深对热传导的理解和掌握。
五、总结本课内容。
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了解了热传导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了热传导的发生条件和传递方向,同时也学会了应用热传导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加强对热传导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
老师:在本节课中,我们研究了物体之间热量传递的问题。
首先,我们通过泡温泉的例子引发了学生们对热传递的兴趣。
接着,我们分析了生活中的例子,如暖手宝和热气等,让学生们初步了解了物体之间的热传递。
我们还总结了热传递的方向和产生条件,即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需要物体接触且有温度差。
最后,我们拓展了更多的生活例子来加深学生们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
老师问学生,人体属于什么形态?学生回答是固体。
第5课 《光与热》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5课《光与热》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过程与方法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教学重点】1.知道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2.根据自然规律能更好地应用于生活。
【教学难点】能设计实验探究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引出疑问(预设:1分钟,室内)课前将手机架放置在讲台上,给学生在之后设计实验时一个暗示。
1.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我们知道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
现在,老师给大家都准备了小镜子,大家动手玩一玩。
2.教师顺势提问: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很会玩,把几面镜子反射的光集中在一起了。
这些光会聚在一起会产生什么现象?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前认知概念,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既能巩固旧知识,又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预设:5分钟,室内)1. 光的强弱与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首先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结合亲身体会自由发言,提出猜想。
真是这样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课《光与热》。
(板书:5.光与热)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并不需要急于回答,而是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期待。
2. 同学们已经谈了许多生活中的感受,但是用什么更具有说服力的科学方法来验证我们对光与热关系的猜想和感受呢?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也让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3.学生分小组开始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4.小组讨论时,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拿着镜子操作一下,他们会发现手持镜子难以会聚光线。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本单元中的“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地貌。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的原因。
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其形成的原因也非常复杂,为了让学生理解影响地球表面地形变化的因素,教材的编排循序渐进,贴近五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
本单元教材编排的顺序是:观察发现复杂多样的地表形态,激发学习兴趣→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奠定基础→地球内部运动引发地震、火山喷发,初步塑造地表形态→外力(风、水)作用缓慢改变地表形态→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地球内部运动和外部力量在现实情境中都非常复杂,为了更好地理解,可以通过简化情境的模拟实验排除干扰,让学生更好地关注这些力量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在进行模拟实验的同时,阅读图文并茂的资料,可以丰富和拓展学生对这些力量的认识。
关于地球表面的形态,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不少见闻。
他们对高山、河流、平原这些常见地形地貌并不陌生,溶洞、瀑布、峡谷等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地震和火山喷发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是有一定基础的。
在前面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对地表物质水和空气、岩石和矿物有一定的了解,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火山成因,以及岩浆岩、沉积岩、化石成因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通过实物建模,探究地震、火山喷发、风力、水力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实物建模就是引领学生模仿地震、火山喷发的真实情况来制作简易模型。
从理论上来说,模型与现实情况越接近,提供的信息也越接近实际,但不是百分之百,因为现实世界实在是过于复杂,五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限。
阅读地形变化的相关资料可以补充这些不足,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成因,以及风力、流水、波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沉积等作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4(2021新版)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球的表面【教材分析】《地球的表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起始课。
本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
首先,提供“世界地形图”“我国的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学习描述地形的特点,对地表的各种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感受到地球上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的同时,会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的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旅途中、网络中、电视中的见闻都会使他们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不仅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提供思维线索,而且也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融合,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够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常见的陆地地形及其特征。
[难点]观察各种地形地貌的图片,猜想形成不同地形地貌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橡胶篮球、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多媒体课件、地形特点记录表、班级大记录单(猜想地形形成原因)、记号笔[学生]立体中国地形图和立体世界地形图各一张、五种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纸条、记号笔、活动手册或学习单【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一个橡胶篮球、教学课件]1.出示一个橡胶篮球提问:(1)这是什么?什么样的篮球?(2)近距离看看,你看到的这个篮球的表面是怎么样的?(可以让学生摸一摸)教师小结:我们远看去似乎是光滑的,其实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第2课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教材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中第2课。
阳光和影子是同学们进入光学世界的第二课,是为以后研究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等问题的基础知识,教材通过“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和“整理我们的记录”两部分从而总结出阳光下物体影子规律。
整个教材引导学生模拟实验的形式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并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实验规律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约11-12岁。
阳光和影子的变化,学生们太熟悉不过了,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也不陌生,可越是习以为常的变化往往会令同学们忽视。
前面他们已经学习了光和影,所以对于阳光和影子有了些专业的认识。
本课通过让学生模拟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们通过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从而知道阳光与影子的关系,发现阳光照射下影子变化的规律,知道可以通过影子的变化从而推断太阳的变化。
此外五年级的学生即将升入中学,更应培养他们学习光学的兴趣,并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如绘制表格和柱状图,还可以进一步感知人类生活离不开太阳。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二)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教学重点】识别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和阳光的变化。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

第二单元单元计划教学内容:1、光的行进2、照镜子3、研究透镜4、七色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知道平面镜成像,像与物体左右相反,了解镜子的用途。
知道凹透镜、凸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凸、凹透镜的区别。
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过程与方法:学会做小孔成像盒。
能用语言和简图解释小孔成倒像的原因。
能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镜子的一些有趣现象。
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学会制作望远镜。
学会制作彩虹,并能做日光的色散和合成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光学世界的神奇和奥妙。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体验完成自己作品后的成功感。
培养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的品格。
乐于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认识日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
教学难点:能画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制作潜望镜或万花筒,制作简易潜望镜,解释为什么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看到的图案颜色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图片课时分配:第1课:一课时第2课:一课时第3课:一课时第4课:一课时第一课光的行进课题:光的行进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2、能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5、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6、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
7、在研究光怎样行进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8、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9、通过制作小孔成像仪,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具准备:教师:手电筒、小孔纸板学生:记录本教、学时间: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寻趣——情境引入确定自主探究内容二次修改(红色)朗读科学小诗,渲染学习气氛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黑板上的这首小诗:是谁,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是谁,把山林点染得青葱翠绿?是谁,将七彩虹桥架上蓝天?……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2.猜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3.谈话:每当我们朗读这些科学小诗的时候,大家就想接着写下去,做一回小诗人。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学习教案-热辐射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软镜、铝箔纸、玻璃试管、塑料试管、黑试管、剪刀、双面胶、秒表、温度计。
【教学时间】
01
1课时
情境导入新课,认识热辐射
1.(出示特色广播操训练时的图片)同学们,我们刚结束了特色广播操的排练,每天下午大家集中训练,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2.学生汇报:热。
3.提问:是的,太热了,这些热量从哪来的?
制作简易太阳灶
13.教师讲解:给大家5分钟时间制作,各小组成员一定要分工合作,如果制作中有不明白的,也可以抬头看看大屏幕上的提示。
14.学生活动。
15.教师讲解并提问:团结就是力量,各组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了作品,很棒,我想知道各个太阳灶加热速度的快慢,怎么办?
16.生1:放到室外测一测,温度升高快的,加热的速度就快。
师:没有问题的小组来领取新灶具,然后外出测试,学生活动。
制作简易太阳灶
27.学生汇报:受热物体颜色的深浅,太阳灶的材料,形状,大小,反光面聚焦的位置等。
05
28.讲解:大家从灶具灶面灶架来优化太阳灶,整体思路不错,课后同学们可以深入思考
06
25.提问:这是加热速度最快的太阳灶,大家看看和你们的比有哪些不同?(也可以请测试最快的那个组上来说说)
热辐射 1、可以不依靠媒介直接传递。
3.小结:看来同学们透过现象找到了本质,对热的三种传递方式有了很深的认识,希望大家真正的学有所用,成为生活的有心人,科学的发现者。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三种热传递方式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让学生能初步学会归纳总结,透过现象找到事物的本质,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总结
1.讲解并提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热辐射,加上之前认识的热传导和热对流,我们一共认识了三种热传递方式,请大家说说它们有没有相同点和不同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上册《物体的传热本领》说课(附反思、板书)课件

图片1中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是因为蓬松的棉被中含有大量的 空气,空气是不良导体,所以热量不容易散失,因此蓬松的棉被盖起来 很暖和.
图片2双层窗户可以隔热保暖,是因为双层窗户中间有空气,空气是 不良导体,有了空气这个不良导体的保护,房间中的热量不容易散失, 才会感觉很温暖。
3.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可以看出空气是不良导体呢? 预设: 冬天穿羽绒服比较暖和,是因为羽绒服中羽绒蓬松,有很多空气, 空气是不良导体,所以热量不容易散失。
《物体的传热本领》说课
苏教版(202X)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苏教版(202X)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的课文《物体的 传热本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 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 指正。
二、说学情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热的传递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五年级的学 生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强,大胆、好动,无意注意 占明显优势,但是形象思维发达而逻辑思维欠缺。对于具有一定生活经 验的五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很容易区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但是对 于几种热的良导体或不良导体,如何进一步区分,还是比较模糊的,必 须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在学习上不够主动,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我们要关注学困生,应多夸奖鼓励他们,教师应让学生多看 书,要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同时,在做保温箱活动的前期铺垫不足,缺 少整体性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 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导入。
(1)、我们首先来朗读一首优美的小诗。
(2)、猜猜这里的“谁”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3)、谈谈关于光与色彩你都知道哪些知识。
(4)、导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光与色彩的知识。
二、认识光源
(1)、你知道哪些物体会发光吗?
(2)、学生说,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说的物体写在黑板上。
小学科学学科第二单元电子备课
单位
年级
五
时间
任课教师
第课时
总第课时
课题
光的行进(2)
教学目标
会做小孔成像实验,并能解释小孔成像
教学重点
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
教学难点
能够用语言和简图来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
教学准备
小孔成像的图象资料及实验材料
预习提纲
试做小孔实验
教
学
过
程
了解小孔成像
(1)、导入:在古代有个叫墨子的学者有次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学们想知道吗?
二、制造彩虹。
1、指导学生用三棱镜或水盆、镜子制造彩虹水影
2、学生交流实验后的发现和想法
3、教师小结;
三、用陀螺做合成彩色光的实验
1、带领学生转动七彩陀螺
2、学生汇报发现
3、解释现象
4、小结:阳光是有七种彩色光构成的
二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四、阅读牛顿发现七色光的故事
关于牛顿发现白光奥秘的故事,配合制作的幻灯片向学生展示这一段科学史,然后提出问题:牛顿的发现是什么?人们都不相信,怎样才能说服人们?牛顿使用的是怎样的方法使人信服的?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对历史有深层次的理解,并认识到:许多独特的见解在刚提出时总会遇到困难,难以得到他人的理解、信服的,坚持真理需要一定的勇气;同时,也意识到科学讲究证据,一切都要靠证据说话。另外也让学生了解到如果把七色光合成白光,那就能说明自己提出的论断: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色光合成的。
二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三、拓展延伸:尝试做一个望远镜
发给学生一面透镜,让学生观察这是一片什么样的镜片?与凸透镜比较,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给这种镜片起一个名字。
将两面透镜组合在一起,观察处面的景物,有何发现?
孩子们会惊喜地发现:当把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将远处的物体放大,看远处的物体就好像是在眼前,学生可以通过调节两面镜子的距离从而让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一些。调换镜片的前后(将两片镜子一前一后换放),发现将近处的景物变小了,变远了。在孩子的一阵阵的惊喜声中,教师不要过多的干预, 只要同孩子们一起分享这份惊喜就够了。教者抓住这种惊喜,让孩子们静下心来思考一番:望远镜是什么道理?从而把对感性的认识上升到对理性的认识。最后补充一些望远镜的发明史,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好处。
(2)多媒体介绍墨子的发现,认识到什么叫小孔成像。
(3)、我们也来试一试小孔成像。
(4)、介绍制作方法。
(5)、学生制作、实验、观察现象。
(注意小孔成像实验最好在遮光比较好的教室里进行,这样现象会比较明显。)
(6)、汇报你们有什么发现?
(7)、思考:这是什么原因呢?
(8)、讲解小孔成像的成因。
二次备课
效果检测情况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学科第二单元电子备课
单位
年级
五
时间
任课教师
第课时
总第课时
课题
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子(1)
教学目标
1、能自行研究镜子并发现各种有趣的现象
2、知道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3、知道平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的左右相反,了解镜子的用途。
教学重点
(3)、介绍光源的定义: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4)、辨别会发光物体中的真假光源。
(5)、黑板上的光源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你能分分类吗?
(6)、学生讨论分类说出理由。
(7)思考:会发光的物体都会发热吗?
(8)介绍冷光源。
二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三、探究光的直线传播
(1)、出示三幅图片,问:光怎样行进?
小学科学学科第二单元电子备课
单位
年级
五
时间
任课教师
第课时
总第课时
课题
光的行进(1)
教学目标
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
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重点
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教学难点
实验验证光在空气中或水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教学准备
有关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分组实验材料:小孔板,电筒、白纸屏
预习提纲
五、做滤光实验
1、在分别用罩着红、蓝、绿三种颜色的滤光片的手电筒下,白色物体会有什么变化?你怎样解释看到的现象?
2、学生实验并尝试解释
3、教师小结:物体呈现什么颜色取决于他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4、为什么在日光下物体呈现白色?
5、学生尝试解释
6、教师小结:
验不同颜色物体只能透过与之颜色相同的光线。通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看由不同颜色线条构成的图案,孩子们会有惊奇的发现:有的线条消失了,换种颜色的玻璃纸,看到的图案不一样。原因是某色玻璃纸只能透过这一种色光,而吸收其他色光,所以看起来图案发生了改变。
你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了吗?
平面镜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师:镜子的用途很广呢,你瞧!(出示一个简易潜望镜)让一位学生上来看看,说说有什么发现?课后大家也可以做一个。
二次备课
效果检测情况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学科第二单元电子备课
单位
年级
五
时间
任课教师
第课时
总第课时
课题
照镜子(2)
教学目标
1、会制作潜望镜或万花筒,并能画图解释。
二次备课
效果检测情况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学科第二单元电子备课
单位
年级
五
时间
任课教师
第课时
总第课时
课题
七色光
教学目标
1、知道日光是有颜色的,了解光的色散现象,会做日光的色散与色光的合成实验。
2、能做不同颜色的单色光的混合实验
3、能够对具体的滤光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认识日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
教学难点
解释为什么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看到的图案颜色是不同的
二、制作平面镜玩具
1、我们玩一玩用阳光打靶的游戏
2、制作潜望镜
(1)说一说怎样制作潜望镜
(2)动手制作
(3)说一说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三、照曲面镜
1、课前,让大家找一找能照出别的东西的物体,你找到了哪些?向大家介绍一下。(汤匙的两面、汽车的后视镜、河水面、比较光亮的金属面等。)
2、照一照,和刚才用的镜子比,有什么新的发现?
教学目标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教学重点
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教学难点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三种类型的凸透镜各一片,蜡烛一支,火柴一盒,纸屏一个,支架三个,凹透镜一片,布卷尺一把,记录纸一张。
预习提纲
玩一玩透镜,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六、欣赏
欣赏大自然缤纷美丽的图片。出示一些颜色鲜艳,对比比较强烈的图片给学生观赏,愉悦他们的视觉,让他们体会大自然的多姿多彩,五颜六色
二次备课
效果检测情况
教学反思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材料:有关彩虹的图象材料,牛顿与七色光的制作幻灯片。分组实验材料:三棱镜一块,喷雾器一只,彩色玻璃纸。
学生准备:白纸,自制陀螺,彩笔一盒,手电筒一只,纸筒。
预习提纲
尝试制作彩虹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以彩虹的图片导入,问学生是否见过这样的景观?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暗示彩虹出现是有一定的天气条件的。然后请学生根据回忆描述一下彩虹的样子,如果学生不能回忆,就让学生看着图片进行描述。
2、研究凸透镜的作用
小组讨论:凸透镜有什么作用?
进行实验验证凸透镜的成像作用
3、让学生说一说,凸透镜可以运用在哪些方面?(照相机、显微镜、投影仪等)
4、教师进行小结
5、比较老花镜与近视镜
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的方法,通过摸,让学生知道近视眼镜是中间薄,而边缘厚的镜片,通过看,发现在近视眼镜下面看到的是缩小的像,而并非放大的像,最后再和老花镜一比较,发现老花镜才是凸透镜做的,而近视眼镜恰恰与之相反。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一支铅笔,然后把它放入水中
2、提问:水中的铅笔看起来怎样了?在什么地方弯了?为什么?
3、学生尝试解释
4、讲解: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射现象。
二、研究凸透镜形状特点及其作用
1、观察凸透镜,并总结其特点
通过学生的看,摸,学生很容易发现放大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的镜片。
3、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发现,其余同学可以补充或提问。
4、教师小结:镜子里能照出自己;镜子里的左右和物体本身的左右相反;镜子在阳光下可以在墙上照出光斑还能移动;我可以利用镜子看到坐在我身后的人;把书放在镜子前,镜子里的字是反的.
二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5、你能想个办法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吗?想好可以试一试。
( 可以提供两面镜子——眼前一面、脑后一面,相对而看,脑后的头发在后面的镜子第一次成像,又在前面的镜子第二次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