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点一、生物与环境。

1. 种子发芽实验。

-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例如,把绿豆种子分别放在常温下有适量水、空气的环境和低温、干燥、密封(缺乏适宜温度、水分和空气)的环境中,常温下的绿豆种子会发芽,而另一种环境中的种子不会发芽。

- 在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是满足种子发芽基本条件的一组,实验组则是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如温度、水分或空气)来探究该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 生物与非生物。

- 生物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能够生长、繁殖、对环境有一定的反应等。

像植物会生长、开花结果繁殖后代,动物会觅食、繁殖、躲避危险等。

非生物则不具备这些特征,如石头不会生长、繁殖,对周围环境没有像生物那样的主动反应。

-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例如在一片森林里,树木(生物)的生长需要阳光(非生物)、土壤(非生物)中的养分和水分(非生物),而树木又为动物(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等。

3. 光对生物的影响。

- 光对植物的生长、分布等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植物具有向光性,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这是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光的强度、时间长短等因素也会影响植物的开花等生理活动,有些植物需要较长的日照时间才能开花(长日照植物),有些则需要较短的日照时间(短日照植物)。

- 光对动物的行为也有影响。

许多动物具有趋光性,如飞蛾会扑向灯光。

动物的昼夜节律也与光有关,例如昼行性动物(如大多数鸟类)在白天活动,夜行性动物(如猫头鹰)在夜晚活动,这与它们适应环境中的光照条件有关。

4.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 食物链是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通常由生产者(绿色植物)开始,如草→兔→狼,草是生产者,它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兔以草为食是初级消费者,狼以兔为食是次级消费者。

- 食物网是由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的复杂网络。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概述一、科学探究方法1. 观察:学习如何系统地观察自然现象,记录观察结果。

2. 实验: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学习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3. 推理:基于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4. 表达与交流:学会将科学探究的结果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与他人交流。

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物质的分类: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

2. 物质的性质: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密度、硬度)和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

3. 物质的变化: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学习物质的相变过程(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

三、力与运动1. 力的概念:介绍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

2. 力的测量:学习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3. 运动的描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方向和加速度。

4. 力与运动的关系:探究牛顿运动定律,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四、能量的转换与守恒1. 能量的概念:介绍能量的定义,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2. 能量的转换:学习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的转换,如机械能与热能、电能的转换。

3. 能量的传递:了解热传递、电传导等能量传递方式。

4. 能量的利用:探讨日常生活中能量的利用和节约。

五、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1. 生态系统的概念:介绍生态系统的定义,理解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

2. 食物链与食物网:学习食物链的概念,了解食物网的构成。

3. 生物多样性: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4. 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六、地球与宇宙1. 地球的结构: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和外部结构(大气层、水圈、生物圈)。

2. 太阳系的构成:学习太阳系的行星及其特点,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 宇宙的探索:介绍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包括望远镜的发展和太空探测器的应用。

4. 天体现象:观察和了解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天体现象。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生物和环境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依赖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2.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和生物因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食物链是表示生物之间捕食关系的线状结构,食物网是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结构。

4.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的能量,动物通过捕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获取能量。

二、物质的构成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4.化合物的分类:酸、碱、盐和氧化物。

5.化学反应的概念:物质发生性质改变的过程。

6.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反应物在左边,生成物在右边,用“+”连接,用“=”表示相等。

三、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地球自身旋转称为自转。

2.四季的形成原因:地球公转轨道与黄道面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3.昼夜的交替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地表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太阳照射。

4.五带的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5.时区和日界线的概念:地球上划分为24个时区,相邻时区的交界线为日界线。

四、物体的运动1.运动的分类:平动和转动。

2.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

3.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

4.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加速度不变。

5.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忽略空气阻力,重力作用下的竖直向下运动。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笔记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笔记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笔记一、知识点梳理1.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具有生命的物体。

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的物体。

如石头、泥土、空气等。

2. 观察方法直接观察:直接用感官去感知事物。

间接观察:利用工具或仪器进行观察。

3.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对某个现象或问题产生疑问。

建立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做出猜测。

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

收集证据:通过观察、测量和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将探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4. 生物的分类动物界: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等。

植物界: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等。

微生物界: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5. 食物链与食物网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食物网:多个食物链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6.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

呼吸作用: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释放能量。

是生物体获得能量的过程。

二、重点概念1.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无生命的物体是非生物。

2. 观察方法: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是两种基本的观察方法。

直接观察用感官,间接观察用工具。

3.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第一单元《光》1-1.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1-1.月亮、汽车后视镜为非光源。

1-1.光源的特征:正在发光;自身发光。

1-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1-2.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皮影戏、日食、路灯、日出等。

1-3.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1-3.日食:太阳、月球、地球月食:太阳、地球、月球1-4.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进而改变我们看到的现象。

1-4.一条鱼反射的光经左右两个分界面后改变方向,分别进入人眼,看起来就是两条鱼了。

1-4.铅笔倾斜放入时在水面处“折断”;铅笔垂直放入时没有明显变化。

1-5.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会改变传播方向,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1-5.手电筒的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纸上出现了不同颜色的光。

1-5.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1-5.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

1-5.当快速旋转彩色轮时,会看到彩色轮接近白色。

1-6.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如果碰到物体,就有一部分光线从物体表面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也叫发光。

1-6.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6.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灯罩可以把灯泡发出的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1-6.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能力较强1-6.光的反射的应用: 医生的额镜、汽车后视镜、测量地月距离。

1-6.为了在夜里看清物体,我们的瞳孔会放大;遇到刺眼的亮光时,我们的瞳孔会缩小。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一、植物的基本结构植物是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主要由根、茎和叶构成。

根可以吸收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在土壤中;茎提供支持,把水分和养分输送到叶子;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

二、植物的繁殖方式植物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繁殖,分别是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包括花粉传递和受精,形成种子;无性繁殖则通过植物的茎、叶等部分生长出新的植物体。

三、动物的基本分类动物根据身体的特征和生活方式可以分成两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具有脊柱,如鱼、鸟和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柱,如昆虫、贝壳类动物等。

四、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动物通过生长和发育不断变化。

生长是指动物体积的增加,发育是指从幼体到成体的变化过程。

动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人体的构造和功能人体是由各种器官组成的复杂系统。

我们的身体由头、躯干和四肢构成,每个部位都有不同的功能。

例如,头部有大脑控制思考和感觉,心脏负责泵血,肺部进行呼吸等。

六、食物与营养食物是我们生活所需的能量来源,食物主要由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组成。

人体需要摄取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才能保持健康。

七、力和能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能量是进行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所需的资源,能量可以转化为热能、光能和机械能等形式。

八、光的传播和反射光是一种能量,它可以直线传播。

当光线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吸收。

反射是光线从物体表面弹回的现象,折射是光线在介质中传播时的偏折。

九、天文知识太阳、地球和月亮是我们熟悉的天体,它们之间存在引力和旋转运动。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自转;月亮则绕着地球旋转。

十、物质的变化和分类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通过熔化、沸腾等方式发生物理变化;而通过燃烧、腐烂等方式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以上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部分科学知识点整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提高科学素养,并且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

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五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等。

以下是各单元的知识点总结:1. 生物多样性在生物多样性单元中,学生学习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学生们了解了不同生物的特征和生存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此外,还探讨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

2. 植物的生长条件植物的生长条件单元让学生了解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基本条件,如水、阳光、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学生们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习了植物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并理解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3. 动物的生命周期在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中,学生们研究了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包括出生、成长、繁殖和死亡。

学生们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了动物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以及它们如何适应环境以确保物种的延续。

4.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单元涉及了物质的基本性质,如密度、硬度、弹性和导电性。

学生们通过实验,学习了如何通过观察和测试来确定物质的性质,并理解了这些性质如何影响物质的用途。

5. 力和运动在力和运动单元中,学生们探索了力的概念,包括重力、摩擦力和弹力。

学生们通过实验,了解了力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来控制物体的运动。

6. 地球和宇宙地球和宇宙单元让学生了解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构造和运动。

学生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这些运动如何影响季节变化和昼夜更替。

此外,还探讨了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和天体。

7.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单元涉及了物质状态的变化,如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转换。

学生们通过实验,了解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如何改变状态,并理解了这些变化背后的科学原理。

8. 能量的转换在能量的转换单元中,学生们学习了能量的不同形式,如热能、电能和化学能。

学生们通过实验和讨论,了解了能量如何在不同形式之间转换,并理解了这些转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这些单元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还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科学思维的习惯。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一、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在进行种子发芽实验时,我们可以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通过对比来观察不同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绿豆芽的生长绿豆芽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还需要阳光。

在黑暗环境中生长的绿豆芽茎细长,叶片发黄;而在有阳光照射的环境中生长的绿豆芽茎粗壮,叶片翠绿。

3、蚯蚓的选择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通过对比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蚯蚓在干燥的环境中会难以生存,而在湿润的土壤中则能正常活动。

4、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形成了食物链。

例如,草→兔子→鹰。

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就形成了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生态平衡一旦被破坏,就会对生物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光1、光和影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形成影子的三个必要条件。

影子的长短、方向和形状会随着光源位置、方向和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2、阳光下的影子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早晨,影子在西边,较长;中午,影子在北边,较短;傍晚,影子在东边,较长。

3、光是怎样传播的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我们可以通过小孔成像实验来证明这一点。

4、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5、光与热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通过凸透镜能会聚太阳光,产生高温。

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球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我们可以通过地图、地球仪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来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地球内部的运动主要有地壳运动和火山喷发、地震等。

这些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如山脉的形成、海陆的变迁等。

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逐渐破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根有直根和须根;直根的特点:有明显主根和侧根,须根的特点:没有明显
的主根和侧根,都是不定根,根的粗细和长短相近,看上去像一把胡子;直根:白菜、大豆、蒲公英、芝麻,须根:稻、洋水仙。

2、根的作用: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

根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深、广、
多。

3、一株植物所有根的总和,就是一个根系,大豆、白菜等属于直根系,它们有
一条较长的主根和许多短而细的侧根;玉米、水稻是须根系,它们没有明显的主根而是长了许多像胡须一样的根。

4、植物根系生长特点与环境有关: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联成一个网状,
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在沙漠中的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有的尽可能往地下伸长,有的尽可能向周围扩大,既能较好固定自己,又利于自己吸收水分。

5、从根的顶端到生用根毛的一段,就是根尖。

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部分为根毛;
根毛的功能:吸收水和无机盐、分泌酸类物质、溶解土中不易溶解的养分。

6、植物茎的作用:吸收地下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等。

茎的形态:a、按质地分:木质茎和草质茎;b、按生长状况分:直立茎、缠绕茎(自身缠绕)、攀援茎(卷须攀援)、匍匐茎。

茎的特点:有叶、节、芽。

7、为什么树怕剥皮:植物体叶子制造的养分要通过树皮中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
切断树皮,养分运输通道中断,根部得不到营养就会“饿死”,而茎和叶也因为得不到水分而不能生长,甚至死亡。

8、叶片有互不遮蔽的规律,叫叶镶嵌,这样的规律有利于叶片尽可能吸收更多
阳光。

9、叶片借助太阳光的能量,利用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淀粉和氧气。

10、几乎所有的生物呼吸都需要氧气,并排放二氧化碳,而绿色植物除了要
进行呼吸之外,它们的叶片在阳光照射下,还会吸入二氧化碳、制造淀粉,并放出氧气。

11、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并放出二
氧化碳;
植物的绿叶可以把从根部运来的水分和从气孔进入的二氧化碳,利用太阳光的能量,制成养料和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①制造有机物;②转化并储存太阳能;③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④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作用。

光合作用分为: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

12、根据花的构造,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在一朵花中,花萼、花
冠、雄蕊、雌蕊四部分俱全的,叫完全花,如白菜花、桃花;缺少其中一至三部分的,叫不完全花。

生活中常见的有木棉花、白菜花、萝卜花、油菜花、茄花、蚕豆花、梨花、桃花、柑橘花、牵牛花等;有百合花(缺花萼)、南瓜花(属于单性花,缺雄蕊和雌蕊)、黄瓜花(属于单性花,缺雄蕊和雌蕊)、鸡蛋花(缺花萼)柳树花(缺花冠)。

13、花各部分的作用:a) 花萼保护幼嫩的花蕾b) 花冠保护雄蕊和雌蕊c) 花
瓣:虫媒花花瓣鲜艳吸引昆虫传粉,风媒花花瓣很小或退化有利于接受花粉。

d)雄蕊:雄性生殖器官e) 雌蕊:雌性生殖器官f) 胚珠:发育成种子g) 子
房:发育成果实。

14、果实是由种子和果皮两部分组成的;种子可以发育成新的植物体,果皮
有保护种子的作用。

果实是被子植物独有的繁殖器官,一般由花的子房发育而成。

果实的形成:植物开花的时候,雄蕊的花粉传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叫做传粉。

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以后,开始生长出花粉管,伸进子房里,钻进胚珠里,里面的物质流进胚珠里,叫做受精。

胚珠受精以后开始生长,渐渐长成种子。

同时子房也开始膨大,形成果实
15、生物的分类: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最小生命体)。

16、牛奶制成酸奶的关键一步是加入乳酸菌,乳酸菌的最适温度是35~40℃。

制作酸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a、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b、卫生,所有器皿都要进行消毒处理。

17、动物、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没有细胞结构是病毒。

18、
19、细菌的基本形态:杆状、螺旋状、球状;细菌的特点:每一个细菌都由
一个细胞组成
20、
21、酵母菌是面团发起来的真正原因,它不属于动物和植物,它属于真菌。

它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可以分解淀粉,释放二氧化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发酵。

22、
23、真菌的形态:由菌丝组成多个细胞个体;真菌的结构:细胞中有细胞核、
菌丝;真菌的繁殖方式:营养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

24、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衣服或者食物发“霉”,这就是霉菌。

霉菌生长的环境
与温度、湿度和光照有关。

霉菌的颜色有白色、黄色、黑色。

霉菌生长环境共同点:潮湿、温暖、阴暗。

防止霉菌生长的方法:保持干燥、降低温度、有阳光、高温煮沸、加糖或盐腌。

冬虫夏草属于真菌。

25、
26、一个简单的电路由四个基本部分组成:电池、导线、开关、灯泡。

即当
小灯泡亮起,灯泡、电池和导线形成一个闭合回路,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电路。

27、
28、我们通常用开关控制电灯的亮与灭;开关的种类很多:手动控制开关、
声控开关、触摸开关、光控开关、红外光控开关等。

29、
30、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有两种连接电路的方法:a) 串联:把用电器通过
导体逐个顺次连接起来所组成的电路b) 并联:把用电器通过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

31、
32、化学电源俗称电池,是由伏特发明的。

避雷针是由富兰克林发明的。

33、
34、电路中存在电流的条件:电路必须是回路、回路中有电源
35、
36、安全用电:①身体不要触及电器带电部分;②电线霉烂或电器破损时,
应停止使用;③不要用湿手触摸电器。

37、当一种材料接入电路小灯泡发光就说明这种材料容易导电;当一种材料
接入电路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这种材料不容易导电。

像铅笔芯、铁、钢、铝等
容易导电;橡皮、橡胶、干木棒、塑料等不容易导电。

38、能够吸引磁性物质(铁、镍、钴及其合金)。

磁铁两极磁性最强,中间磁
性很弱,磁铁中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一个磁铁有两个磁极,分别叫南极(S)、北极(N)。

异性磁极相互吸引,同性磁极相互排斥。

例子:磁悬浮列车。

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的距离有关。

距离越近,磁力越强,相反越弱。

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39、电磁铁的构成:铁芯、线圈;在铁棒上绕上导线,通电后变成电磁铁,
电磁铁和磁铁一样能吸铁有磁极。

增大电磁铁磁力的方法:增加线圈的匝数、增加电流强度、增大铁芯的体积。

要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可以通过改变绕线方向或电流方向。

40、要使自行车、风车、电车动起来,就需要能量。

任何物质工作时都需要
能量。

声、光、电、热、磁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如:电能能使电动机转起来;热能能使水温升高;光能能让绿色植物制造淀粉。

41、
42、影响水轮转动速度的因素:水量、水位落差、水的冲击点
43、地球分为a) 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b)内部圈层:地壳、地
幔、地核。

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44、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45、地壳的岩层相互挤压,发生褶皱、断裂,使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
能量,这种自然现象叫地震。

地层深处岩石断裂产生震动的地方,叫震源;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是震中,通常是地震最强烈的地方。

地震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46、地震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还可以引发海啸、山崩和火灾等,
造成更大的破坏,;从地震开始到房屋倒塌只有几秒到几十秒。

47、地震时在室内要迅速躲避到结实能够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迅速躲避到
易于形成三角形空间的地方,如墙角、家具旁等。

不可以跳楼、跳窗。

在室外要迅速跑到开阔地带躲避,不要跑到大楼或者高大建筑物内,要避开高大建筑物。

48、地下熔融的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叫火山喷发。

49、火山喷发和地震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火山喷发时,地球内部灼热的
岩浆、气体和碎屑等从火山口喷发出来,场面惊心动魄,极为壮观,却又令人害怕。

50、火山喷发时,温度极高的岩浆会冲出地表,形成“炽热”的河流—熔岩
流;地层深处压力极大的气体会带着岩石碎块和无数细小的碎屑冲上天空,形成危害极大的火山灰云。

51、石头长期在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逐渐破坏,这就
叫风化。

岩石被风、水、冰或者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侵蚀。

42、石笋、钟乳石、石柱都是石灰岩沉积形成的。

所以岩洞里石笋、钟乳石和石柱都是不断长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