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七封信》有感
李开复七封信读后感

读了李开复写给中国大学生的七封信,我感触颇深。
我从那信中清楚地认识到,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大学生们应该立足于诚信,去展望属于我们自己的梦想。
李开复在信中告知我们大学生应该如何度过宝贵的大学生活,应该对大学生活以及未来生活抱有什么样的态度。
我也相信,作为祖国后备力量的我们,应该自我塑造,注重品行修养,用理性的目光去审视现实生活,正确的认识生活。
希望我们大学生都可以像李开复所期望的的那样,成为新世纪新型人才。
Read the seven letter lee to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my feeling is quite deep.From that my letter, I know clearly that as the hope that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ase on Yu Chengxin motherland in the future, to look to our own dream. Kai-fu lee inform in the letter we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how to spend the precious college life, should be what kind of attitude to college life and future life. I also believe that, as the reserve forces of our motherland, should be self shape, pay attention to character accomplishment, with rational eyes to look at reality,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life.Hope we college students can be as lee had expected to become new talents in the new century.。
读《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七封信》有感

读《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七封信》有感一直以来都很拥戴李开复博士,始终觉得他是我们华人的骄傲。
他对中国大学生的关心,这份难得的大学生情结,也让我心生敬佩之情。
假期在读完李博士的几封“写给大学生的信”之后,心里颇有感触。
最有共鸣的是他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
他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
”走进大学以来,就对什么是“成功”开始迷茫。
高中、初中时,对我而言,似乎考试拿了好成绩就是成功,比赛拿了奖项就是成功,老师表扬了我就是成功。
但进入大学,开始羡慕别人能歌善舞、多才多艺,觉得自己不够成功;学习很忙碌,我开始羡慕别人能挣外快,觉得自己还不够成功……也许,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多人都会与我有着同样的感受。
在小说中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功无非就是从别人仰视的眼神中得以肯定。
”也曾觉得成功就该是这样被人敬仰,被人羡慕。
但是,李博士说得好,“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了金钱就一定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吗?有了权势就一定能拥有快乐吗?在大学里,找到一种自信,获得一份爱情,明确自己的目标,发掘自己的兴趣,这不都应该是一种成功吗?成功不一定与成绩、金钱、名利相关,成功不应该让心灵背负太多的沉重。
一语惊醒梦中人,“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自信加快乐才是真正的成功。
关于第四封信我觉得最值得在校的大一大二学生读一读,我们的大学时光到底该怎样度过?我认为,李先生的这封信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他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也许这条路并不适合于每一个人,但是我们在校的青年学生一定会从中收获很多,让我们的大学经历不再苍白,让我们的大学摆脱“迷茫、郁闷、无聊、没意思”这些本不属于我们朝气蓬勃的学生的词汇。
让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向上,让我们能够毕业时有更多的自信和砝码去迎接这个社会的挑战,而不是临到毕业时充满了无助,迷茫。
李开复七封信读后感

李开复七封信读后感《李开复七封信》是一本由著名科技人李开复所著的书籍,通过七封信的形式,向读者传达了他对于人生、事业、家庭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技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生的启示录。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产生了许多感悟和思考。
首先,我被李开复在书中所传达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感动。
他在书中提到了许多关于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在创业和科技领域中所遇到的挑战和困难。
但是,他从未放弃,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一定会迎来成功的曙光。
其次,李开复在书中对于家庭和人际关系的看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在书中提到了自己在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关系的疏远,以及对此所带来的深深的遗憾。
他在书中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呼吁人们要在事业的同时,不要忽视家庭和人际关系。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无论在事业上取得多大的成就,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财富。
最后,我被李开复在书中对于未来的展望和期许所感染。
他在书中提到了科技的发展对于未来社会的影响和改变,以及自己对于未来的期许和展望。
他呼吁人们要积极拥抱变化,不断学习和进步,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未来是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未来的挑战。
通过阅读《李开复七封信》,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真谛,懂得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取得平衡。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技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生的启示录。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在这本书中所获得的启发和感悟的指引下,不断努力,不断进步,迎接未来的挑战。
李开复的一封信有感

李开复的一封信有感前段时间,原微软副总裁李开复博士被Google公司任命为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引起了包括《 -》、《参考消息》等全球上万家媒体的追逐报道。
如今,李开复博士极为关注中国教育的发展,曾亲自给中国大学生写了5封饱含关切之情的来信之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以下为五封信的选摘。
第一封信:从诚信谈起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曾有一位刚被我提拔的经理,由于受到下属的批评,非常沮丧地要我再找一个人来接替他。
我问他:“你认为你的长处是什么他说,“我自信自己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
我告诉他:“当初我提拔你做经理,就是因为你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
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但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
我支持他继续干下去,并在管理和沟通技巧方面给予他很多指点和帮助。
最终,他不负众望,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人才。
与之相反,我曾面试过一位求职者。
他在技术、管理方面都相当的出色。
但是,在谈论之余,他表示,如果我录取他,他甚至可以把在原来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
随后他似乎觉察到这样说有些不妥,特作声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后做的,他的老板并不知道。
这一番谈话之后,不论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样,我都肯定不会录用他。
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实”和“讲信用”。
如果雇用这样的人,谁能保证他不会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把在这里的成果也当作所谓“业余之作”而变成向其他公司讨好的“贡品”呢这说明: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
最后想提的是一些喜欢贪小便宜的人。
他们用学校或公司的电话打私人长途、多报销出租车票。
也许有人认为,学生以成绩、事业为重,其他细节只是一些小事,随心所欲地做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然而,就是那些身边的所谓“小事”,往往成为一个人塑造人格和积累诚信的关键。
一些贪小便宜、耍小聪明的行为只会把自己定性为一个贪图小利、没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终因小失大。
对于这些行为,一言以蔽之,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
读《李开复给大学生的七封信》有感

读《李开复给大学生的七封信》有感我怀着无比敬佩和激动地心情读完了《李开复给大学生的七封信》,内心与其中的话语产生了很大共鸣。
深刻发觉到: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正直守信,这些原则很重要,用这些优良品格来全副武装自己,尽力成为一个融会贯通、创新实践、三商兼高、热爱生活的新生代力量。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也进入了个跨越性的时代,但任凭时代变迁,咱们这泱泱大国不变诚信为本这根基,李教授更是深知这点,第一封信就饱含殷切的告诫我们要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正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恰恰我也这么认为。
自古以来,有商鞅立木为信,有七擒孟获这样脍炙人口的讲诚信的例子,也有烽火戏诸侯的那样因失信而落下悲剧的故事。
忽然想到我们学校的笃行楼,有几个师院学子知道,这笃行指的是什么,这笃行又出自何处呢。
孔子说过,笃信好学,只有笃行诚信之位,才能成事。
而反思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过程,失信于人的事情不胜枚举,这样的行为不被鄙弃反而得到推崇,扭曲的价值观似乎一度成为主流,可作为一名有时代责任感的青年,难道不该选择独善其身吗?正所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们自然要用这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去恪守着原则,在我看来,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诚信是最重要的以及最根本的。
平时不努力,考试的时候妄图用作弊的手段取得成绩,此乃对师之不信;在学校荒废度日,此乃对父母之不信;想想,当我们连对父母,老师最基本诚信都没有了,我想知道,我们的人生价值到底在哪里。
在我看来,无论创新还是其他的什么社会品质,一切的一切都该以诚信为先。
小的时候,长辈就教育我们为人需要诚实,然而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不断丰富,我们的诚信呢,何时弃我们而去,我们浑然不得而知。
扪心自问,我不得不承认,我对我的父母不只一次的撒谎过,我羞耻于自己的不诚实。
不停的告诫自己该知耻而后勇,勇敢的去认识自己,勇敢的去批判自己,请我们勇敢的去把诚信重拾。
把握诚信之本,于此,我们才能更好的去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涯更甚是未来的每一步。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七封信》读书笔记(精选多篇).doc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七封信》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七封信读后感当我们这些正在接受中国最高层次教育的当代大学生彷徨的时候,当我们在思考自己如何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的时候,当我们在思考毕业之后我们将何去何从的时候,我们收到了李开复给我们的信。
李开复是全球it业最顶尖的专家之一,他的学识、修为都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需要向他学习,但我们又不能一味的模仿,我们更需要的是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
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人们研究的话题,当代中国人的诚信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
由于国人在国外因贪图小利而背信弃义的比比皆是,导致他国人已经对中国人的诚信已经不再“感冒”了。
所以无论你的学识如何诚信都是根本,只有做一个诚信的人才能立足于世界否则即便你取得了短暂的成功也必将失败。
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恪守“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
生活在群体之中,曾经日本人说我们中国是“一个中国人一条龙,十个中国人一条虫。
”这是一句值得我们深思的一句话。
其语义是一个中国人有很强的能力,但是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团队就不能展现出其应有的实力来。
为何小小的日本敢侵略我们呢?不仅仅是他们有现代化的武器,更重要的是中国内部的四分五裂,蒋介石的一句“襄外必先安内”使鬼子更加有恃无恐的侵略中国。
以前很多人能够依靠其强大的单兵作战能力闯出了一番天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团队协作能力日趋显得重要。
我们需要协作,需要团队,需要用团队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我们需要的是“在读书之余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团体的工作。
在与他人分工合作、分享成果、互助互惠的过程中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做一个主动的人,五千年的中华文化造就了礼仪之邦的中国,同时也使中国的“谦谦君子”们过于含蓄,缺乏主动意识,采取敌不动我不动,敌动我才动的行为方式,殊不知在高速信息化的今天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哪怕晚一秒钟也足以让你失败。
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
读《李开复写给中国大学生七封信》有感

读李开复写给中国大学生七封信有感对于刚踏进大学校园的自己,突然间觉得一切都是新的开始,脚下的路还很长,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很早就听过李开复先生这位有名的人物和他写过给中国大学生的七封信。
但之前一直没有机会去读一遍。
而最近的几天,终于能够静下心来去认真地读完每一封信,读过之后,还是蛮有感触的。
下面,就简单地从每一封信说起吧。
在李开复先生写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一封信中,给我最深刻的体会不是,成功需要多么的勤奋、努力,而是如何修身养性,成功的做人。
在信中李开复先生告诉中国大学生,不要学习成功的经历,而是要学习在这些经历中的为人处事。
就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品质,这些品质渗透到我们行为处事的每一个小细节,这就是你通往成功之路的垫脚石,也许有一天,你不经意的品质就会成为你进入成功之门的敲门砖,让你成为有魅力的人。
也许有人认为,学生应以成绩、事业为重,其他细节只是一些小事,随心所欲做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然而,就是身边的那些“小事”,往往成为一个人塑造人格和积累诚信的关键。
李开复先生又从表达沟通能力的方面讲述了人们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判断你为人、做事的能力,看出你的自信和热情,从而获得十分重要的“第一印象”。
而在李开复先生写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二封信中,重点谈的是:中国的IT业的发展,虽然说这与我土木工程的专业相差有些大,但他的一番话仍令我受益颇多。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中国制造”的标识随处可见,但我们决不能沾沾自喜,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与真正的制造强国之间仍有非常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以后不断地发展自己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不断地进步!他还谈到了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成功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做一个很好的技术人员;第二阶段就是培养优秀的个人素质;第三阶段就是成为很好的领导人;第四阶段就是成为一个真正能够带动和影响整个行业的人。
对此,我个人觉得这个划分非常有道理,首先一个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而个人的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的话,一旦一个人心术不正,那么,他以后的成就越大,他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七封信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七封信》读后感我本来读这七封信说实话是为了作业,但看过信的内容后还是深有感触的。
我很庆幸我读了这七封信。
我很赞同李开复所说的关于“教育的本质”这一词的解释:如果我们把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是,最后剩下的就是教育的本质。
我一直都相信教育的本质不是记住知识而是理解,运用知识,我的导师曾对我说学习学的不是书本上框框架架的零星的东西而是要学以致用,拥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理性思维,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10年20年后你已经不再记得当初课堂上老师所讲的书本知识,那位什么我们还要穷期大半生的美好岁月来学习呢?为的就是你能拥有适应社会的思维能力。
我不赞成大多数同学在大学里还像高中时期一样死读书,只要求考试考高分,能熟记知识点……在大学里我们要拥有的是一种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思维的方式,在大学我常常听同学抱怨说老师没有高中的负责任,讲课懵懂中,不知道要怎么学习……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我觉得大学是我们人生很关键的时刻,我们应该要为自己负责,我们要自己学习,同时在学习的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能力,不能一味的追求高分,不然会成为另一批的高分低能学子,在大学里我觉得我们要珍惜这四年的时光,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尝试去发掘自己的兴趣,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同时大学是我们三观形成的最后一个阶段,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如李开复所说的要做一个正直,诚信,宽容的人。
另外,我还很欣赏他说的有“选择的权利”,做一个有主见的人,人生是我们自己的,在中国,很多孩子的路都是被父母安排好了的,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或者他们中间有很多人也并不想说说不,他们喜欢这样这样的生活,诚然,父母是为了子女好,他们安排的路也许是一条很快就能通向成功的路,是一条捷径,但是你想过这是你多想要的生活?是你所喜欢的吗?你真的就要,就愿意让自己的人生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吗?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是属于你自己的,我知道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波折,困苦,磨难,但这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不是吗?人生本就充满了挑战与未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七封信》有感你知道的,但很少实践的事
——
生命,很短,短得让我们袖手轻喟“韶华梭掷,日月飞箭”。
生活,却很长,很长,其悠长的意味足以让我们品评终生。
在“生”的征途上,活生生的人和事教会了我们太多的智慧和道理。
可是我们也只是知道而已,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会让我们中的大部分失去将这些道理、方法付诸实践的毅力和勇气。
我想上述也许是李开复博士写这七封信的原因之一吧!这七封信内容详实,情感真切,发人深省。
我边读边反思我过去的十七载岁月。
我感触颇多,也许,我还有你都应该知道或在生活中应有意识地去做到以下几点:
(一)
当今社会更要求我们有完善的基本素质
的确,在现在追求高品质,高素质的生活世界里人的基本品质似乎赶不上发展的高速列车了。
人们总是在夸某人有好口才,有强大的气场,却从不提及那些最基本的素质。
“人贵有自知之明”、“将心比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虚”、“执着”……在那些浮躁的心中无半寸立足之地。
18人
看着小悦悦一点点的靠近死亡,却无人伸手救起这个4岁的孩子。
车轮第一次碾轧的是小悦悦弱小的身躯,第二次,碾轧的却是道德,是人性。
随着这个鲜活的生命的逝去,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人到底怎么了?”然而,我要说的是:一个成功的人不一定有最大的依影响力,不一定有最好的表达能力,但是,一定有最完善的道德(即基本素质)。
道德是我们的名片,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学习上,它都是别人认识我们的一个无形的标志。
一个具备完善基本素质的人,总是比其他人在各方面更有优势。
(二)
多元化的成功
很多人将成功与“有财富”、“有地位”等划上等号。
我想说的是,这是一种丧失了自我独立判断力,背离了正确价值观的看法。
真正的成功并不是简单地复制别人的成功之路,也不是盲目的追随某种社会风潮。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曾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
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
”也就是说,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比昨天更好。
你是独一无二的,你的成功必定也会是独一无二的。
它可以是你创造了一种新技术,也可是你得到了别人的肯定,还可以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
然而,失败与成功总是相辅相成的。
要知道,每一个失败不是惩罚,而是一个学习的经验。
旅途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很多时候,我们收获的并非是成功而是你在旅途中所经历的一切。
这一切,足以让你成长。
(三)
跟随你内心的声音
“你的内心与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这是苹果公司总裁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词。
他的话平实、坚定而充满感召力,同时也印证了“内心的声音”在如今这个选择无处不在的社会的重要性。
“我”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所以,在说话,做事时我们就得大声说出“我”的看法,“我”的感受,即我们得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而不应该随波逐流。
即便是小事也得说出我们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让“无所谓”、“随便”等词从你的语言库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我认为……”、“我觉得……”、“我想要……”只有如此,你才能成为你生活之舟的唯一掌舵者。
你要稳稳地操纵舵盘,决定自己何时转弯,何时加速,何时减速……
(四)
奋力一搏
俗语言:“人生十有八九乃不平之事。
”这便意味着还有十之一二的坦途。
我认为这十之一二的顺利于我们已是足矣。
因为,大部分的成就便来自于那十之八九之中的奋力一搏。
有时,因为害怕失败,我们不敢尝试,不去拼搏。
此时,我们就得冷静的分析,万一失败最坏的下场是什么呢?左不过是颜面扫地吧!如若成功我们得到的又会是什么呢?退一万步说,即便是失败我们也可以收获“旅途中的经历”。
所以,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曾说“当你自认为成功率达到40﹪~70﹪,你就该去做这件事了。
也许你会失败,但拖延或等待的代价往往是更大的。
”在做事之前一定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
另外,若等到一件事有100﹪的成功率时再去做,即便是成功了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因为那是理所当然的。
(五)
选择的智慧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有胸怀来接受不可以改变的事,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这是这七封信中我觉得最具指导意义的一句话。
的确,当今的社会给了我们很多在选择上的自由,可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具备选择的智慧。
那么该如何面对选择呢?首先,我要说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十全十美的选择绝不存在。
所以,我们应在抉择前“重重”思考,抉择后“轻轻”放下。
即在选择之前我们得冷静地、全方位地考虑,而非只是着眼于两个对立面举棋不定。
同时,还得勇敢地抛开一些包袱,如:他人的闲言碎语等。
一旦抉择后,事情改变的机率就很小,我们就得从容、
淡定的放下。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生活在矛盾中,才不会经常患得患失。
以上五点便是我读完这七封信之后感触最深的地方。
我将它们一一罗列出来:一是为了勉励我自己,二是希望这五点能够对正在阅读此文的你产生些许积极的影响。
正如李开复所言:
21世纪,年轻人的世纪;
21世纪,平坦的世纪;
21世纪,充满希望的世纪;
21世纪,充满挑战的世纪;
21世纪,新一代国际化人才大展宏图的世纪。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要相信我们并非身处湖北;身处十堰这个小山城里,而是站在世界的中心,世界的舞台将由我们来绚丽,来精彩。
作为医学生的我们,更应具有百倍信心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增添上不可忽略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