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批判》的独特性

合集下载

鲁迅杂文特点

鲁迅杂文特点

一.鲁迅杂文的特点:1.批判性否定性与攻击性:即不断的揭示现实人生的的弊病与思想文化的困境,鲁迅说杂文作者的任务:实在对于有害食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

他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两类强调的是杂文的批译(批判)内涵与功能,其实社会只有在这种不断批评中才得以进步。

例如:《拿来主义》《夏三虫》《二丑艺术》《记念刘和珍君》《小品文的危机》《文学和出汗》2.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的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鲁迅的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译论,他把自己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灵与灵魂。

例如:《小杂感》自称盗贼无须妨,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称君子的无须妨,得其反则是盗贼。

深刻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自然也是“刻毒”。

鲁迅的杂文思维也是非规范化的,他常在常规思维线路之外另辟蹊径别出心裁,打开新的思路。

例如: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大杀革命党人,于是有人谴责,以为他不该“错杀党人”,鲁迅却提出异议,说从袁世凯那看来,一点都没有杀错,因为他是一个假革命的反革命者,由此得出重大结论:“中国革命闹成这样,并不是他们杀错了人,倒是因为我们看错了人”。

3.砭锢弊常取类型抓住本质,勾勒社会类型。

砭锢弊:批判封建的旧文化旧道德,揭露丑陋的社会时弊。

鲁迅的思维起点总是具体的个别的人和事,将这些具体的个别的人和事。

放置在时代的社会的历史的更大的时空下,进行剖析与开掘从而将这一个提升为这一类。

同事有保留这一个的具体形象的特点。

成为“个”与“类”的统一。

例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章是由林语堂,周作人提倡“费厄泼赖”,主张“不打落水狗”引起的,有具体的针对性,但鲁迅却由此概括出“叭心狗的类型形象”它虽是狗,却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亚之状。

悠然摆出别人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死的脸夹,又如《二丑艺术》4.强烈的主观释愤性无一不是作者心灵的“歌哭”,鲁迅的杂文在根本上是“诗”的。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作者始终在说与不说之间犹豫徘徊,这是对屠杀者的释愤与抗争。

鲁迅文学风格

鲁迅文学风格

鲁迅文学风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鲜明的文学风格和犀利的笔触而著称。

鲁迅的文学风格多元且独特,他以犀利的批判精神、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

鲁迅的文学风格首先表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上。

他以犀利的笔触和辛辣的语言,直击社会的黑暗面。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农民的苦难、工人的压迫、妇女的束缚等社会问题的真实写照。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言行,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荒谬和愚昧。

他的文字直截了当,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现象中的种种不合理和虚伪。

鲁迅的文学风格还表现在他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上。

他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对人性的剖析,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恶、懦弱和勇敢、自私和无私等方面的多样性。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这个形象的刻画,揭示了人性中的懦弱和自欺欺人。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矛盾的洞察。

鲁迅的文学风格还表现在他对语言的运用上。

他善于运用白话文和口语,使作品更加贴近生活。

他的语言简练而有力,字字珠玑,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他的文字中充满了讽刺和幽默,引人深思。

例如在《药》中,鲁迅通过对医学的讽刺和对人们盲目崇拜西方医学的揭示,用幽默的语言让人们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鲁迅的文学风格以其独特的批判精神、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而闻名。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而且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鲁迅的文学风格给我们带来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和对人性的多维度理解,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经典之作,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深刻反思。

《鲁迅杂文选》中的社会观察与批判精神

《鲁迅杂文选》中的社会观察与批判精神

鲁迅杂文选中的社会观察与批判精神概述《鲁迅杂文选》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其以剖析社会现象和对时局进行批判为主要内容。

本文将探讨《鲁迅杂文选》中所体现的鲁迅的社会观察与批判精神,并归纳总结其中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杂文。

社会观察与批判精神鲁迅是一位深入生活、关注社会状况的作家,他以极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思考方式为基础,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而深入地剖析。

他通过自己在各个领域的实地调查和亲身经历,揭示了中国社会面临的种种困境,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同时,他还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直言不讳、辛辣调侃的笔法来进行批判,使他的思想更具说服力和震撼力。

代表性杂文1. 《阿Q正传》这篇杂文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描写,揭示了当时中国人民在政治、道德方面的软弱和无奈。

鲁迅以一个个体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从而批判了封建制度下人民的无助和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剧。

2. 《狂人日记》该篇杂文以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视角,描述了一个疯狂人物的思维和行为过程。

通过讽刺和夸张手法,鲁迅剖析了传统道德观念、儒家伦理等束缚个体思想与行动自由的因素,并提出了对这些束缚进行彻底否定的观点。

3. 《孔乙己》这篇杂文通过对小人物孔乙己生活中种种不幸遭遇与挫折的描写,展示了社会底层人民沦于命运轮转之下所承受的苦难与压迫。

同时,鲁迅也借此表达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与人际关系冷漠化之强烈批判。

结论《鲁迅杂文选》中的社会观察与批判精神凸显了鲁迅对中国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和积极呼吁改革的态度。

他通过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向读者展示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疾苦和社会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

这些杂文不仅具有时代性意义,更是对当今社会依然有启示和警示作用的经典之作。

鲁迅格式的特别例子(一)

鲁迅格式的特别例子(一)

鲁迅格式的特别例子(一)“鲁迅格式的特别”简介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批判著称。

他的写作风格也有其独特之处,常被人们称为”鲁迅格式”。

鲁迅格式的文章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简练明确:鲁迅的文章用词准确,语言简练,条理分明,展示了他深刻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

2.批判意识:鲁迅的作品常常针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包括封建社会、旧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等,鲁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

3.冷嘲热讽:鲁迅的作品常以冷嘲热讽的方式表达观点,他通过讽刺和用词的特别方式,揭示问题背后的荒谬和虚伪。

例子1. “狂人日记”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鲁迅格式的典型例子。

该作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写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疯狂世界。

作者通过这个疯狂世界的描写,暗指封建社会的愚昧和腐败。

•语言简练:作者运用简洁的语言,以清晰的笔触描述主人公的疯狂心理和周围的社会现象。

•冷嘲热讽:作者用讽刺的方式描述社会,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愚昧和虚伪。

•批判意识:作者通过主人公疯狂的心理状态,批判了社会制度对人的摧残和压迫。

2. “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鲁迅格式的典型例子。

该作以主人公阿Q为中心,通过他的遭遇和心态来揭示当时中国社会的穷困和腐败。

特点:•简练明确:作者以简洁的语言,清晰地展示了阿Q的思想和情感变化。

•批判意识:通过描述阿Q虚伪自大的形象,作者批判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和腐败。

•冷嘲热讽:作者通过描写阿Q的悲剧遭遇和愚昧行为,以讽刺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评。

《药》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作品,也展现了鲁迅格式的特别。

特点:•简练明确:作者用简洁的语言、鲜明的画面描写,表达了人的虚伪和社会的冷酷。

•批判意识:通过主人公对社会的绝望和对人性的怀疑,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个人的摧残和毁灭。

•冷嘲热讽:作者以冷嘲热讽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现象的荒谬。

《鲁迅批判》的独特性

《鲁迅批判》的独特性

一 一 每 个时期 的历史事件 是作为 背景 意义而存 在 。同时 ,他 创造性 地把 特别 喜欢 《 件小 事 》。他 说 : “《 件小事 》里的意义是极其 明 鲁 迅精神进 展的六个 阶段与 其杂文 创作六 个风格 各异 的时期进 行了 显 的 ,这里 ,没有颂 扬劳 工神圣 的老调 子 ,也没 有呼喊无产 阶级最
李长之 ( 9 0 17 ) 中 国现 代文 学批评 史上 一位颇具 特色 谈 》中所 偶尔流 露的 困乏 。这 一大段 比照分析 体现 了李长之整体 审 1 1 -9 8 是 的文艺 批评家 、文 学史家 。他一 生著作 甚丰 ,2 岁 就完成 了 《 6 鲁迅 视时代环境 、作家 、作 品之间 复杂关系 的批评方 法 ,具有独创性 。 批 判 》。这本不足 八万字 的小册 子 ,作 为 中国鲁迅 学术研究史 上第 在 整 体审 视 鲁迅 作 品 的基础 上 ,李 长 之着 重分 析文 本语 言 的
字海纵颤
《鲁 迅 批 判 》 的独 特 性
邓 康 丽
中共 湛江市委 党校 54 3 202
摘要 :李长之的 《 鲁迅批 判 》 (13 年 )是 中国鲁迅 学术研 究史上第一部 由个人 写成的鲁迅研 究专著 ,其批评 的角度和 96 方法极 富特 色 ,展现 了李 长之早期 的批 评 思想 。具体表 现在三 方面 :运 用整体 审视 的批评 方 法 ;着 重分析 文本语 言的艺术 性 :进行感情 的批评 。 关键词 :李 长之 ; 《 鲁迅批判 》;独特性
《 鲁迅批 判 》时 ,他较 少探讨 鲁迅作 品在政治 或思想层 面的价值 , 鲁迅 的小 说 、杂 感文 、翻译 作 品 、书信 、编辑 文 章等 等 ,在 整体 而把重心 放在分析 鲁迅 作品 的艺术性上 。他详 细地逐篇考 察鲁迅 的 孔 故 阿Q 祝福 》 把握 鲁迅 的 方方 面 面之后 ,再重 点 从艺 术 的 角度来 集 中评 价 鲁迅 文学创作 ,认 为 《 乙 己 》、 《 乡 》、 《 正传 》、 《

《鲁迅全集》中的批判精神:思想解放与现代社会

《鲁迅全集》中的批判精神:思想解放与现代社会

《鲁迅全集》中的批判精神:思想解放与现代社会引言鲁迅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社会批判。

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对封建主义、帝制、传统文化等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评。

本文将探讨《鲁迅全集》中的批判精神,以及其对思想解放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鲁迅的批判精神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在《鲁迅全集》中,鲁迅通过一系列的作品对封建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以决然的态度揭露了封建制度下的不平等和压迫,如《狂人日记》中的“我不怕鬼,我怕人”,言辞犀利地抨击了封建社会中的虚伪和残酷。

对帝制的批判作为一位热爱国家的知识分子,鲁迅对帝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通过作品表达了对清朝封建王朝的不满和反抗,如《阿Q正传》中的“鲁迅对官员的充满讽刺的描述以及对阿Q的塑造,展现了帝制下人民所受到的欺压和作为民众的无力感。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也表达了强烈的批判。

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封建思想和旧有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与行动,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负面影响。

例如,《狂人日记》中的“可以杀人的书,可以放火的书,可以跳楼的书”,表达了鲁迅对封建文化束缚的不满。

批判精神与思想解放鲁迅的批判精神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和对不公平压迫的不满。

他通过揭露社会的弊端和对现象的批判,呼吁人们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社会的进步与个体的自由。

在《鲁迅全集》中,他以其独特的文笔和鲜明的观点,使人们对社会、文化以及自身的处境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鲁迅的作品中,他不仅仅批判了封建主义、帝制和传统文化,还直面了自身的内心困扰和痛苦。

他以自省的态度面对自身与社会的矛盾,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对所有读者产生了思想的触动和共鸣。

批判精神与现代社会鲁迅的批判精神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尽管我们当前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社会中,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公平的现象。

通过鲁迅的作品,我们能够反思现代社会中的不足和问题,以及如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体的解放。

鲁迅的小说艺术 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

鲁迅的小说艺术 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

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化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先驱者之一,他以犀利的批判眼光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的小说作品中包含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时代的触动,这些共同构成了鲁迅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准确地揭示了鲁迅小说的叙事风格对于他作品的表达力的重要性、分析鲁迅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手法以及探究鲁迅小说叙事风格背后的深层含义三个方面展开解读。

一、准确地揭示鲁迅小说的叙事风格对于他作品的表达力的重要性在鲁迅的小说中,叙事风格是其作品能够准确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基础。

鲁迅采用了距离感和冷静客观的叙述方式,将现实的世界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加以揭示,让读者在鲜明的对比之下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个体的痛苦。

鲁迅的叙事风格让他能够毫不掩饰地揭示社会的阴暗面,让读者能够通过他的笔触看到自己身处的世界的真相。

二、分析鲁迅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手法1.多视角叙事:鲁迅常常使用多视角的手法来叙述故事。

他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反映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读者能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2.冷峻的描写:鲁迅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粗犷而凌厉的描写手法,例如狠厉的对待、血腥的场景等。

这种冷峻的描写方式使得小说更加迅猛有力,直击人心。

3.夸张的形象:鲁迅小说中的形象常常被夸张地描绘出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丑化和夸张,鲁迅直接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陋习和愚昧。

三、探究鲁迅小说叙事风格背后的深层含义鲁迅小说的叙事风格不仅仅是为了揭示社会的黑暗和群体的苦难,更是为人性的探索和时代的反思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思考方式。

他通过冷静客观的叙述、夸张和讽刺的手法,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对社会进行解剖,为读者传递了更为深远的意义。

鲁迅小说的独特叙事风格让作品更加生动感人,并引起了读者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思想的触动。

总之,鲁迅小说艺术中独特的叙事风格是他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之道

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之道

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之道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更是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的尖锐观察和思考的体现。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独特的社会批判之道。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之道。

首先,鲁迅的作品以揭示社会的黑暗面为出发点。

他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剖析了社会中的不公平、不道德和不合理的现象。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他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描述了主人公眼中的社会种种荒谬和疯狂。

而在《阿Q正传》中,他则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中的虚伪和阿Q这类人物的存在。

其次,鲁迅通过对人性的深刻观察,揭示了社会批判的内在逻辑。

他认为,人性的恶劣和社会的不公平紧密相连。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性的丑恶和无耻。

比如,在《药》一文中,他通过描写人们对一个老人悲惨遭遇的反应,反映了人性的冷漠和无情。

此外,鲁迅批判社会的方式也包括对教育、文化和传统观念的质疑。

他认为,传统观念和旧制度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成为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在《孔乙己》中,他通过对乡村人们对待劳动者的态度的描写,讽刺了封建礼教的伪善。

在《故乡》一文中,他通过对故乡的描写,批判了传统的地方观念和固守的乡愁意识。

另外,鲁迅的批判之道还包括对现代文明的质疑。

他认为,现代文明变得虚假和空洞,不符合人的本性。

在《呐喊》一文中,他以对欧洲文化的追求为主线,批判了时人盲目追求西方文明的愚昧态度。

在《华盖集》中,他揭示了现代文明对人的剥夺和压迫。

综上所述,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之道不仅包括对社会现象的揭示,还包括对人性、教育、文化和传统观念以及现代文明的质疑。

他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观察和分析,不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也为社会的进步指明了方向。

鲁迅的作品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带给我们对社会批判的启示与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李长之的《鲁迅批判》(1936年)是中国鲁迅学术研究史上第一部由个人写成的鲁迅研究专著,其批评的角度和方法极富特色,展现了李长之早期的批评思想。

具体表现在三方面:运用整体审视的批评方法;着重分析文本语言的艺术性;进行感情的批评。

关键词:李长之;《鲁迅批判》;独特性李长之(1910-1978)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颇具特色的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

他一生著作甚丰,26岁就完成了《鲁迅批判》。

这本不足八万字的小册子,作为中国鲁迅学术研究史上第一部由个人写成的鲁迅研究专著,其独特的批评方法和思想,在浩如烟海的论文著述中有其独立的价值意义。

作为早期鲁迅研究的集大成者,李长之第一次全面地搜集了鲁迅的小说、杂感文、翻译作品、书信、编辑文章等等,在整体把握鲁迅的方方面面之后,再重点从艺术的角度来集中评价鲁迅的创作。

可以说,《鲁迅批判》是第一部系统完整的鲁迅创作论。

李长之还运用整体审视的批评方法,把鲁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和精神进展的过程、所创作的具体文本糅合在一起来分析,得出了不少新见解。

当然,李长之并不是凭空想出这种批评方法的,他曾说:“自从读了宏保耳特的《论席勒及其精神进展之过程》,提醒我对一个作家当抓住他的本质,并且需看出他的进展过程来。

于是写过一篇《茅盾创作之进展的考察及其批评》,……现在批评鲁迅,当然仍是承了批评茅盾的方法,注意本质和进展……”可以说,《鲁迅批判》就是移植了宏保耳特批评席勒的方法,把鲁迅的生平概括为“鲁迅之生活及其精神进展上的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划分并不像一般的社会历史批评那样,以某些社会历史事件为标志,作家的活动经历只是作为陪衬,相反,每个时期的历史事件是作为背景意义而存在。

同时,他创造性地把鲁迅精神进展的六个阶段与其杂文创作六个风格各异的时期进行了比照分析。

如1881年鲁迅出生到1917年,李长之视之为鲁迅精神进展的第一阶段,“这是鲁迅精神的成长和准备期”,“他的启蒙思想还没有形成”,与此相当的是,此时他还没有什么新的白话文字。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和不少随感录,这标志了鲁迅正式开始他的新文学生涯。

李长之则把1918年到1924年划为第二阶段,是鲁迅“实践了作‘精神界战士’,开始向封建文化攻击”的时期,“由于思想空洞些,所以《热风》的文字也单纯”。

到第三个阶段(1925-1926.8),由于女师大的杨荫榆校长事件,使鲁迅确定了以“人情世故”为斗争的目标,这时的杂文创作如《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就有针对性地攻击到古文明国的人情世故了,显得曲折、细微。

到第四阶段(1926.9-1927.9)鲁迅离开北京到达厦门,后来又到了广州,“生活上感受到了异常不安定与压迫”而至“沉默”的时期,此时创作有《而已集》《三闲集》,李长之评论道:“事情是琐小,而有种待人揭发的意味,所以文字也便出之以尖酸。

”第五个阶段(1927.9-1931),是鲁迅精神进展上达到顶点的一个时期。

1930年他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这是“表现他最健康,最富有生气的时代”,表现在创作上是《二心集》的写作与出版,“健康,深厚,而有活力,是那一期文字和思想的共同点”。

1931年后为第六个阶段,鲁迅更深刻攻击国民性,并开始明显抗争帝国主义,因为这时有九一八事件和一二八事件,杂文集有《南腔北调集》,在思想上是由理论而入了应用的时期了,文字就含蓄,而凝整,此时他的精神生活似乎停滞在某一个地点了,故有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中所偶尔流露的困乏。

这一大段比照分析体现了李长之整体审视时代环境、作家、作品之间复杂关系的批评方法,具有独创性。

“文艺的特质,在整体审视鲁迅作品的基础上,李长之着重分析文本语言的艺术性。

他说,应该向语言里去寻。

”并且强调要对批评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如老吏断狱,铁面无私。

”在写作《鲁迅批判》时,他较少探讨鲁迅作品在政治或思想层面的价值,而把重心放在分析鲁迅作品的艺术性上。

他详细地逐篇考察鲁迅的文学创作,认为《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等作品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把它们称为“完整的艺术”,有“永久的价值”。

同时他指出鲁迅小说创作上的失败之作的失败之处,如《在酒楼上》“单调”,《端午节》“沉闷”,《孤独者》“抒情的笔调颇好,通体上却沉闷”等等。

这些论断都是李长之通过严密地分析文本结构、行文语言的特点而得出的。

值得指出的是,他也把《一件小事》归入鲁迅写得不好的作品之列,指出《一件小事》“故事太简单,称之为小说呢,当然看着空洞;散文吧,又并不美,也不亲切,即使派作是杂感,也觉得松弛不紧凑,结果就成了‘吗也不是’的光景……”这与茅盾的判断有天壤之别。

早在1927年,茅盾就完成了《鲁迅论》,对鲁迅的小说、杂文及其为人进行了全面的评论。

但他和当时很多左翼知识分子一样,主要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角度来研究鲁迅作品的思想价值,所以,茅盾特别喜欢《一件小事》。

他说:“《一件小事》里的意义是极其明显的,这里,没有颂扬劳工神圣的老调子,也没有呼喊无产阶级最革命的口号,但是我们却看见鸠首囚形的愚笨卑劣的代表的人形下面,却有一颗质朴的心,热而且跳的心。

”他还直言对于《一件小事》是“感到深厚的趣味和强烈的感动”的。

茅盾感兴趣的是从社会思想领域去分析鲁迅,关注鲁迅对旧中国人们现实生活的如实写照。

而李长之相反,他是从《一件小事》的形式是否具有美感的角度来评价作品,重视的是作品的艺术价值。

同样,李长之观照鲁迅杂文的方式也与此类似,着重分析杂文行文的技巧和审美价值,并注意到“鲁迅的笔常是扩张又收缩的,仿佛放风筝,线松开了,却又猛然一提……一张一弛,使人的精神有一种快感。

……他用什么扩张人的精神呢?就是那些:‘虽然’,‘自然’,‘然而’,‘但是’,‘倘若’,‘如果’,‘却’,‘究竟’,‘竟’,‘不过’,‘譬如’,‘而且’……,他惯于用这些转折字,这些转折字用一个,就引人到一个处所,多用几个,就不啻多绕了许多弯儿,这便是风筝的松线……可是在一度扩张之后,他收缩了,那时他所用的,就是:‘总之’。

”这里,李长之通过分析鲁迅杂文中虚词的用法来探讨其杂文引人入胜的原因,得出了非常新颖独到的结论。

在整个批评的过程中,李长之对鲁迅及其作品进行的是感情的批评。

他是带着自己人生的全部体验和感情来品评鲁迅和其作品的。

他说,“对作家、作品、文艺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绝非一种冷静的旁观,而是一种投入自身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的一种‘印证”。

他还倡导“感情的智慧”,要有“跳入作者的世界里为作者的甘苦所浇灌的客观化了的审美能力。

”《鲁迅批判》很好地实践了这种思想。

例如,他评价鲁迅具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和一种粗暴的力”,性格是“内倾的”,“宁愿孤独,而不欢喜‘群’”,“在灵魂的深处,粗疏,枯燥,荒凉,黑暗,脆弱,多疑,善怒”,但“为人极真”,有一颗“单纯而质实的心”,“永远对受压迫者同情,永远与强暴战”等等,这些都是对鲁迅的性格和为人比较中肯的评价,是他通过调动自己全部的人生体验,投入活生生的情感去理解鲁迅而得出的结果。

另外,他通过考察鲁迅小说的艺术得失,“感情地”去体验作家隐藏在作品中的情感是“悲哀与愤恨,寂寞同倔强,冷观和热情”以及“同情在奚落与讽嘲下受了伤害的人物的创痛”。

李长之与鲁迅作品的交流是在鲁迅作品的抒情性上达到的。

他认为,广泛的讲,鲁迅的作品可说都是抒情的。

别人尽管以为他的东西泼辣、刻毒,但他以为这正是浓重的人道主义的别一面目,和热泪的一涌而出,只不过隔一层纸。

在强调作品的抒情性原则指导下,李长之认为鲁迅小说中有八篇可称得上是“最完整的创作”,即《孔乙己》、《风波》、《离婚》、《阿q正传》、《故乡》、《社戏》、《祝福》、《伤逝》,而且后四篇的情感是“更直接的,更畅快的,更毫无遮掩的”,它们“更清楚地代表一种主观的、伤感的、浪漫气氛的东西。

”李长之特别推崇《伤逝》,认为“《伤逝》可以代表鲁迅的一切抒情的制作”,是鲁迅“以那最擅长抒情的笔,所写了的最真实的‘寂静和空虚’之感”。

他同样用抒情性这个尺度来评价鲁迅的杂文。

与梁实秋等自由知识分子对鲁迅的创作采取“褒小说,贬杂文”的态度不同,他认为“就鲁迅自己而论,杂感是他在文字技巧上最显本领的所在,同时是他在思想情绪上最表现着那真实的面目的所在。

就中国十七年来的新文学论,写这样好的杂感的人,真也还没有第二个。

”对于鲁迅的杂文给予很高的评价。

以抒情性来衡量鲁迅的杂感文,他更喜欢充满着“美妙的回忆的《朝花夕拾》”,而不是作为“斗争的礼赞的《野草》”。

李长之提出完整的抒情性作品的两个标准,即内容上情感要真挚,技巧上情感的抒发要从容含蓄。

在这两个标准的衡量下,他肯定鲁迅作品中情感含蓄、富有生命意味的文章,而不看好一些感情激烈直露、讽刺泼辣的文章。

他认为《阿q正传》之所以称得上是完整的艺术,是因为鲁迅用从容的笔传达了最热烈、最真挚的情感。

“因为真,所以《阿q正传》这篇东西,是一篇有生命的东西,一个活人所写的一个活人的东西。

”而且鲁迅在写作这篇东西时,是“没夹杂任何动机,任何企图,任何顾忌。

……没受任何限制的,”因此能够从从容容地完成。

相反,《高老夫子》中有些文字“有时讽刺太过,太露骨,变成了浅薄”。

而鲁迅杂感文的失败之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执笔于情感太盛之际,遂一无含蓄”。

综上,《鲁迅批判》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李长之早期的批评思想,在当时盛行社会历史批判的鲁迅研究界是独特的。

可以说,《鲁迅批判》的写作对李长之其后的“传记批评”和“感情的型”等批评思想的发展与成熟起了奠基作用。

注释:①李长之:《鲁迅批判》,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②③④⑤⑥⑧⑨⑩⑾⒀⒁⒂⒃⒄⒅⒆⒇(21)(22)(23)(24)郜元宝.李书编:《李长之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第103页,第11页,第103页,第103页,第347页,第48页,第75~80页,第75页,第104页,第391页,第108~110页,第120~126页,第7页,第62页,第67页,第82页,第88-89页,第57页,第78页,第26页。

⑦李长之:《语言之直观性与文艺创作》,《李长之文集》(第三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485页。

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1913-1983年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一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1989年版,第29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