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赏析及创作背景
《望庐山瀑布》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望庐山瀑布》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诗的前两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以浪漫的笔触描绘了庐山香炉峰的美景。
太阳照耀在香炉峰上,云雾缭绕,仿佛生出了紫色的烟雾。
远远望去,瀑布如一条巨大的白练悬挂在山前,气势磅礴。
这两句诗中,“日照”和“香炉”相互呼应,“生紫烟”和“挂前川”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展现了庐山瀑布的神奇和美丽。
诗的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进一步夸张地描写了瀑布的飞流直下之势。
诗人用“三千尺”来形容瀑布的高度,表现了瀑布的雄伟壮观。
而“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更是将瀑布比作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极具想象力和浪漫色彩。
这句诗不仅展现了瀑布的壮美,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手法,将庐山瀑布的景色描绘得生动而壮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诗句,通过夸张的语言,突出了瀑布的雄伟和神奇,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庐山瀑布的魅力。
诗人在描写景色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诗中的“遥看瀑布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句子,不仅描绘了庐山瀑布的美景,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的语言简练明快,通俗易懂。
整首诗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内容,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和记忆。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意境深远、艺术精湛的古诗,通过对庐山瀑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望庐山瀑布》古诗赏析

《望庐山瀑布》古诗赏析《望庐山瀑布》古诗赏析《望庐山瀑布》是李白创作的一首古诗。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望庐山瀑布》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注释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生紫烟:云烟被日照呈紫色。
在瀑布附近,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紫色,所以说它“生紫烟”。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疑:怀疑。
银河:晴夜所见环绕天空呈白色的云状光带,由大量恒星构成。
九天:天空,极言其高。
古人以为天有九重,最高一层称九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两句是诗人的“神来之笔”,夸张而又自然,浪漫而又逼真——一道飞流从高空中直泻而下,我怀疑是天上的银河跌落到人间。
前句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的景象写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陡峭,又显出水流之迅疾。
后句想象奇特,惊人魂魄,“疑是”二字蕴藉深沉,明知不是,但写来更觉生动、逼真,新奇而又真实。
诗句气势豪壮,雄奇瑰丽,给人以美的感受,是广为传诵的千古名句。
《望庐山瀑布》写作背景天宝十五年,唐玄宗采纳了新任宰相房礯等人的建议,传下“制置”的诏旨,将四个儿子分置四方,对叛军造成分进合围的态势。
不料太子李亨却在此诏命之前已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自行接了帝位登基,改年号为至德元年,尊奉玄宗为太上皇。
玄宗得知虽心中不乐,但一来年岁已高,二来考虑到自己在位上引发了叛乱,心中内疚,面对既成的事实也就没有追究。
然而永王李縕,正当盛年,身强力壮,雄心勃勃,对太子李亨擅自称帝,心存不满,便没有奉旨入蜀,反而移师江夏,继续扩充军队,召募人才,以便与肃宗李亨分庭抗礼。
李白也因此不幸受骗,入其幕府,而后被捕下狱,终被流放夜郎。
这是后话。
且说李白此时因其妻思弟心切,欲上豫章看望弟弟,遂离开宣城,到距豫章很近的庐山隐居。
《望庐山瀑布》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庐山瀑布》原文、翻译及赏析《望庐山瀑布》原文、翻译及赏析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庐山瀑布》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庐山瀑布》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翻译万丈湍飞的瀑布从山间落下,望去像是从遥远的天空降临。
奔腾直泻冲击着一片片杂树,喷洒溅落穿透了一层层浮云。
阳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样绚烂,天气清和时像风雨一样可闻。
灵异的山峰多具有秀丽景色,天空瀑布相融雾霭一片氤氲。
注释洪泉:指水丰势强的瀑布。
迢迢:形容瀑布之长。
紫氛:紫色的水气。
杂树:瀑布岩壁边杂乱的树木。
重云:层云。
虹霓:阳光射入窜的水珠,经过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
天清:天气清朗。
闻:听到。
灵山:指庐山。
秀色:壮美景色。
空:天空中的云。
氤氲:形容水气弥漫流动。
赏析第一句中“万丈洪泉落”,万丈有多高,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诗人要表达的正是心中那种不可确凿道出的对匡庐飞瀑雄奇险壮之气势的深深折服与崇爱之情。
水自地下往上涌出曰之为泉,诗人以泉喻瀑,言飞瀑如洪泉而落,仿佛是将泉跟倒置了过来,任其泉水喷涌而下、源源不绝,所述情状极为形象,令人啧啧生叹。
“迢迢半紫氛”一句状写的则是伴随着瀑布飞落而升腾起的缥缈水气。
李白七绝《望庐山瀑布水》开篇就说高峭挺拔的香炉峰在旭日红光的映照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如同幻境一般,张九龄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这种“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神奇气象。
迢迢,写雾霭之高;半,写紫雾似将色瀑截断。
高高漂浮的水雾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么洪泉万丈的源头,自然是深隐于一派迷蒙与虚无之中了。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第二联着重于展现瀑布飞泻云天的动感之美。
庐山峰青峦秀,嘉木成阴,喷雪鸣雷般的银瀑从几重云外奔流而下,激荡着嶙峋的山岩,穿越过层叠的古木,义无反顾地坠入深密的涧谷,这壮景所带来的强烈视觉震撼富有艺术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潇洒的超凡手笔令人钦佩。
《望庐山瀑布》李白古诗赏析

与《望庐山瀑布》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事件
文化现象
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表现出的豪放、奔 放的个性,以及他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 引发了后世众多文化现象的产生。
历史事件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在历史上曾引发了多 次文学运动和诗歌竞赛,成为文化交流和互 动的重要载体。
推荐阅读李白的其他经典作品
01
02
03
《将进酒》
对人生目标的反思
在欣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我们不禁要反思自己的 人生目标是否与自然和精神的和谐相一致,是否能够以积 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对现代人生活态度的启示
01 02
珍惜自然与生活的美好
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常常忽略自然与生活的美好,李白的《望庐山 瀑布》启示我们要珍惜身边的美好,以积极的态度去发现和享受生活的 乐趣。
诗词内容解析
诗词的题材和主题
题材
该诗以庐山瀑布为题材,以描绘 瀑布景象为主。
主题
主题是赞美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 赞叹。
诗词中的意象和隐喻
意象
诗中通过描绘瀑布的壮观景象,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意象。
隐喻
通过将瀑布比作银河,如“疑是银河 落九天”,李白隐喻了自己如银河般 洒脱、清高、孤傲的形象。
05
个人感悟与反思
对李白人生追求的反思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 敬畏之情,他以奔放的热情和夸张的笔法描绘了瀑布的壮 丽景色,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追求自然与精神的和谐
李白在诗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他以豪放不羁的个性和洒脱自如的诗风诠释了自然与精神 的和谐之美。
《望庐山瀑布》李白作品赏析

《望庐山瀑布》李白作品赏析唐·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是盛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中国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才华横溢,感情恣肆,他的诗被称赞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被称作“诗仙”。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生于中亚的碎叶(今属吉尔吉斯斯坦),五岁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青莲乡。
少年时博览群书,研习剑术,26岁时出蜀,开始了一个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
后任翰林供奉,报国志向得不到施展,加上他蔑视权贵,放荡不的性格,遭到权贵的谗毁。
李白对仕途失望后,离开了长安。
再次南北漫游10余年,这期间结识了杜甫,成为莫逆之交。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柏蒙冤入狱,后遇赦返回。
晚年漂泊异乡,762年,病逝于当涂(今安省境内)。
李白现存诗篇900多首,内容丰富,有的批判黑暗现实,有的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报国之志,有的表达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有的吟咏自然景物。
追求身心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的中的主旋律。
在艺术上,李白继承和发扬了浪漫主义精神与创作手法,运用神话传说,驰骋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出神入化,挥洒自如。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自己的这两句诗是他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括.[写作背景]天宝十五年,唐玄宗采纳了新任宰相房等人的建议,传下“制置”的诏旨,将四个儿子分置四方,对叛军造成分进合围的态势。
不料太子李亨却在此诏命之前已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自行接了帝位登基,改年号为至德元年,尊奉玄宗为太上皇。
玄宗得知虽心中不乐,但一来年岁已高,二来考虑到自己在位上引发了叛乱,心中内疚,面对既成的事实也就没有追究。
然而永王李,正当盛年,身强力壮,雄心勃勃,对太子李亨擅自称帝,心存不满,便没有奉旨入蜀,反而移师江夏,继续扩充军队,召募人才,以便与肃宗李亨分庭抗礼。
李白也因此不幸受骗,入其幕府,而后被捕下狱,终被流放夜郎。
《望庐山瀑布》李白:诗意赏析与赏析者感悟

《望庐山瀑布》诗意赏析与赏析者感悟古诗《望庐山瀑布》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其雄奇壮丽的景色描绘和深邃的意境而广受赞誉。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原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及注释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香炉:指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遥看:从远处看。
挂:悬挂。
前川:一作“长川”。
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直:笔直。
三千尺:形容山高。
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疑:怀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天的最高处,形容极高。
一作“半天”。
创作背景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
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
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入长安以前(开元年间)所作。
另有人认为第二首七绝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李白到庐山的夏秋之交。
赏析1.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a.“香炉”指的是庐山的香炉峰,其形状尖圆,宛如香炉。
在阳光的照耀下,瀑布的水汽蒸腾而上,形成紫色的云霞,给人以神秘、灵动的感觉。
这里的“生紫烟”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奇妙,还赋予了山峰一种超凡,脱俗的仙气。
b.此句不仅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梦幻般的场景之中。
2.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a.远远望去,瀑布如同一条白色的绸带悬挂在山前,这里的“挂”字用得极为精妙,化动为静,将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的动态瞬间定格,形成一幅静态的画卷。
这种表现手法让读者能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瀑布的整体轮廓和高悬的姿态。
b.“遥看瀑布”四字也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点明了诗歌的主题。
李白《望庐山瀑布》诗意赏析

李白《望庐山瀑布》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诗。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之美,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
全诗如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赏析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
“香炉”是说“山似香炉状”,加之雾气缭绕,如同香炉中燃烧着的香烟一样缭绕。
诗人用香炉描写香炉峰,可以说不但形似,而且神似。
“紫烟”就是指紫色的烟雾。
当然烟为“紫色”,自然是说阳光照在雾气上而使雾气所呈现出的颜色。
这句的意思就是阳光照在庐山的香炉峰上,升腾的雾气似如紫色的烟雾。
诗句中一个“生”字,不但描写了香炉峰“孤峰独秀,气笼其上”的特点,而且使庐山那高大雄伟、明媚秀丽的景观表现出来。
这样,诗人虽是写的山,但为写瀑布渲染了气氛,设置了雄奇的背景。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望”二字,承接上句,并引出下面的内容。
“望”即远看。
这里“遥看瀑布”四字不但照应了题目中“望庐山瀑布”,也引出了后面描写的对象。
“挂前川”意思是说(瀑布)如同河流挂在山前(有的说是“(瀑布)挂在山前的水面上”)。
我认为,这里诗人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诗人把飞流直下的瀑布比喻为奔腾不息的河流。
《望庐山瀑布》原文及赏析

《望庐山瀑布》原文及赏析《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咱们一起来瞅瞅这首诗的原文,再好好品品其中的妙处。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先说这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嘿,你想想,阳光照在香炉峰上,那烟雾缭绕,升腾起紫色的烟霭,就好像那香炉是个神奇的魔法炉,能变出梦幻的色彩。
我记得有一次去爬山,也是个大晴天,阳光洒在山上,那光影变幻,就跟诗里写的似的,特别美。
当时我站在那儿,都看愣神了,仿佛自己走进了一幅画里。
“遥看瀑布挂前川”,从远处望过去,瀑布就像是一条白色的绸带挂在山前。
那种壮阔的景象,让人忍不住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曾经在一个旅游景点看到过类似的瀑布,远远望去,水幕倾泻而下,发出轰隆隆的声响,那场面,真是震撼极了。
“飞流直下三千尺”,这瀑布的水迅猛地冲下来,仿佛有三千尺那么长。
李白这想象力,简直绝了!就好像那水是从天上直直地冲下来的,没有一点儿犹豫和迟疑。
我有次在瀑布底下,感受着水花溅在身上,那冲击力,真让人觉得这瀑布有无穷的力量。
“疑是银河落九天”,他竟然怀疑这是银河从天上落了下来。
这得是多么奇妙的联想啊!就好像是天上的神仙不小心打翻了银河,让这璀璨的星河来到了人间。
我小时候,晚上躺在院子里看星星,就总在想,这天上的银河要是能落到地上该多好,没想到李白把我这幻想给写进诗里了。
整首诗,李白用他那豪放洒脱的笔触,把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没有拘泥于写实,而是大胆地发挥想象,让这瀑布仿佛有了灵魂,有了生命。
读着这首诗,仿佛能听到瀑布的轰鸣声,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水汽。
咱们再从用词上来说,“生紫烟”的“生”字,多生动啊,一下子就让那烟雾有了动态感,仿佛是在活灵活现地生长。
“挂前川”的“挂”字,把瀑布的静态美展现得恰到好处,就那么稳稳地挂在那儿,让人看了心里踏实。
“飞流直下”的“飞”字,突出了瀑布的速度和气势,那水就像是迫不及待地要冲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庐山瀑布》赏析及创作背景
导语:《》这是诗人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1.香炉:指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
挂:悬挂。
前川:一作“长川”。
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
三千尺:形容山高。
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一作“半天”。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
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赏析1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赏析2
这首诗是七言绝句。
此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
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
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
“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
“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
“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
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
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
……所谓响者,致力处也。
”(《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
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
“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
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
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
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
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第一首五古因篇幅无限制,所以诗人任意挥洒,写“海风”,写“江月”,写“穹石”,写得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转折如意,挥洒自如,一气呵成。
第二首七绝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两首诗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写庐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
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
这两首诗歌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
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
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入长安以前(开元年间)所作。
另有人认为第二首七绝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李白到庐山的夏秋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