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不良反应汇聚
常见20种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分析_白宇明

中国药学杂志2009年11月第44卷第21期 Chin Pharm J ,2009 November ,Vol. 44 No. 21·1673·作者简介:白宇明,女,主管中药师,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药鉴定学,中药文献研究 *通讯作者:郝近大,男,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研究方向:中药材品种考证,鲜品中药研究与开发及本草学史等方面的研究 Tel :(010)64065790 E-mail :jinda@ ·药物与临床·常见20种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分析白宇明1,魏国义1,郝近大2*(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药剂科,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011)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因素中图分类号:R994.11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1-2494(2009)21-1673-03笔者通过以“中药不良反应”为关键词,检索CHKD 期刊全文数据中1998~2008年国内所有文献,查阅中药致不良反应文献的原文,并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不良反应类型和例数综合考虑,列出20种常用中药饮片引起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以引起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的重视。
1 引起不良反应的20种常见中药饮片 1.1 斑蝥引起包括泌尿系统12例;眼损伤8例;急性中毒4例;皮肤症状、造血系统各3例;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各2例,共计34例不良反应。
1.2 半夏引起急性中毒20例。
1.3 苍耳引起包括皮肤症状40例;急性中毒7例;泌尿系统4例;肝损害、造血系统各1例,共计53例不良反应。
1.4 蟾酥引起包括皮肤症状4例;肝损害3例;过敏性休克2例;眼损伤、急性中毒各1例,共计11例不良反应。
1.5 大黄引起包括肝损害5例;泌尿系统4例;皮肤症状、过敏性休克各2例,共计13例不良反应。
1.6 丹参引起包括过敏性休克3例;皮肤症状、药物热各2例,共计7例不良反应。
近年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案例

近年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担忧。
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健康,也对中药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就近年发生的一些中药不良反应事件进行案例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问题。
第一起案例是2019年发生在湖南某医院的中药不良反应事件。
一名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在服用一种中药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最终导致肾功能损伤。
经过调查发现,这种中药是由一家不规范中药厂家生产的,其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严重危害了患者的健康。
此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促使了中药行业的整顿和规范。
第二起案例是2020年发生在北京某中医院的中药不良反应事件。
一名儿童患有感冒症状,在中医医生的建议下服用了一种中药颗粒。
该患者在服药后出现了皮疹、过敏等严重不良反应,最终被确诊为药物过敏性休克。
经过调查发现,这种中药颗粒中含有一种对儿童过敏反应较强的成分,未能及时诊断导致患者严重后果。
此事件再次引起了中医药界的警惕,促进了中药研制和应用的标准化。
第二篇示例: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中药虽然具有疗效,但在不当使用或制备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以下将列举一些近年来发生的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案例,以警示人们正确使用中药的重要性。
一、2017年““六味地黄丸”事件2017年,一名患者因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后出现典型的药物性肝炎症状,包括黄疸、腹胀、恶心等,经医院检查确诊为药物性肝炎。
经过进一步调查,发现该患者购买的“六味地黄丸”是在一家无资质的小药店购买的,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二、2018年“葛根颗粒”事件2018年,一名患者因服用“葛根颗粒”后出现喉部过敏反应,呼吸困难,紧急送医后被诊断为过敏性休克。
经调查发现,该患者之前没有对该药物进行过敏测试,盲目使用导致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2019年,一名患者因购买“通窍活血颗粒”用于治疗头痛,服用后出现严重的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经进一步检查发现胃溃疡。
中药不良反应

(一)中药不良反应一、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患者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继发反应、过敏反应、后遗效应、特异性遗传因素(特异性体质反应)等。
二、药品不良反应(ADR);非处方药(OTC);处方药(Rx)。
三、病因学分类:(1)与剂量有关的中药不良反应:包括首剂效应、副作用、毒性作用、继发反应、后遗作用等;特点:1、剂量依赖性;2、可预测性;3、个体差异大。
(2)与药物剂量无关的中药不良反应:与药物固有的正常药理作用无关,而与药物变性和人体特异体质有关;伤害:1、变态反应(超敏反应);2、(特异质反应)特异性体质反应;特点:1、剂量无关;2、难以预测;3、发生率低;4、危险性高;5、病死率较高。
(3)与中西药配伍有关的不良反应。
(4)药物依赖性,分为:躯体依赖、精神依赖。
四、病理学分类(1)功能性改变;(2)器质性改变,分为:炎症型、增生型、发育不全型、萎缩坏死型等。
(二)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一、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各种皮肤症状,如荨麻疹与血管性水肿;麻疹样、湿疹样、猩红热样、痤疮样等各种药疹;色素沉着。
二、各系统常见的中毒表现:(1)消化系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呕血、便血、肝脏损害等;(2)神经系统——全身麻木、眩晕、头痛、失眠、意识模糊、言语障碍、呼吸抑制等;(3)心血管系统——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4)呼吸系统——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紫绀、急性水肿、呼吸衰竭或麻痹等;(5)泌尿系统——少尿或多尿、血尿、腰痛、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酸中毒、电解质平衡。
(三)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一、药物和使用的因素:1.炮制不当(质量欠佳);2.剂量过大;3.疗程过长;4.药不对证(辨证不准);5.配伍失度;6.中西药不合理联用;7.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变;8.煎服不合理,误服、乱用也可导致不良反应。
中药学中药的副作用与禁忌

中药学中药的副作用与禁忌中药作为传统的医学疗法,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使用中药治疗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其中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和禁忌。
本文将就中药的副作用和禁忌进行探讨。
一、中药的副作用1. 药物过敏反应:有些人可能对特定中药存在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红肿、瘙痒、腹泻、呼吸困难等。
因此,在使用中药前,应该先进行敏感性测试,尤其是对于首次使用的中药。
2. 药物依赖:长期使用某些中药可能导致人体对药物的依赖性增强,使得对药物的疗效产生递减或无效。
这种情况下,需要专业医师进行评估和调整,避免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3. 药物毒性:部分中药可能含有一定的毒性成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
特别是对于儿童、孕妇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来说,更需要谨慎使用,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风险。
4. 药物相互作用:部分中药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增加副作用的风险。
因此,使用中药时,应该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和决策。
二、中药的禁忌1.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由于中药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一般应禁止使用大部分中药。
特殊情况下,如紧急情况或经医生评估认为使用中药无风险,则可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2. 儿童:儿童的机体尚未发育完全,对中药的耐受性较弱,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一般情况下,儿童使用中药前需要进行医生评估,并依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调整剂量。
3. 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不适症状。
因此,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药,或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
4. 肝肾功能不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由于中药中的成分需要在肝脏和肾脏中代谢和排泄,因此,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中药时需要特别注意。
同样,在存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情况下,一些刺激性较强的中药也需谨慎使用。
5.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代谢能力不同,对中药的反应也会有差异。
中药材的副作用与禁忌使用

中药材的副作用与禁忌使用中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尽管中药有许多疗效显著的优点,但其使用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禁忌。
本文将对中药材的副作用和禁忌使用进行探讨。
一、中药材的副作用1.过敏反应中药材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人们对某些中药材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红肿、头晕等不适症状。
因此,使用中药材时,需注意是否有过敏史,如有过敏史则应慎重使用。
2.肝毒性某些中药材具有肝毒性,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对肝脏造成损伤。
例如,一些中药材中含有毒性物质,如果使用不当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肝功能不全。
因此,使用中药材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注意控制用量。
3.药物相互作用中药材与西药之间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如某些中药材可能加强或减弱其他药物的作用,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中药材的同时,必须告知医生所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二、中药材的禁忌使用1.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的身体较为脆弱,对中药材的耐受性可能较差。
中药材的成分可能通过胎盘或母乳传递,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这些人群在使用中药材时需慎重,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身体无法有效代谢和排除体内废物,使用中药材时可能增加肾脏负担,导致病情加重。
因此,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中药材时需谨慎,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心脏疾病患者心脏疾病患者的心脏功能较弱,使用某些中药材可能引起心脏负荷过重,导致心脏病情加重或诱发心脏病发作。
因此,心脏疾病患者在使用中药材时必须谨慎,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其他禁忌使用情况除上述人群外,有以下情况的人也不适合使用中药材:(1)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如血友病、白血病等;(2)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等;(3)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癫痫、帕金森等。
总之,中药材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使用情况。
中药的十八反和十九畏

中药的十八反和十九畏在宋朝时期,人们就把重要的药物配伍禁忌总结为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是指中药的配伍使用问题,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可能发生严重的副作用。
相畏为中药七情之一。
从宋朝开始,一些医药著作中,出现畏、恶、反名称使用混乱的状况,与《本经》“相畏”的原义相悖。
作为配伍禁忌的十九畏则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莞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复、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十九畏歌: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颐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乌草乌不顺犀角,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石脂相遇便相欺;举凡修合有顺逆,炮燧炙焯莫相依。
中药的配伍有七种,分别是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
相反、相畏即是配伍禁忌,也就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失去药效,因而应该避免合用。
《神农本草经》谓,“勿用相恶、相反者。
”《蜀本草》谓,“《神农本草经》载药三百六十五种,相反者十八种,相恶者六十种。
”《新修本草》承袭了十八种反药的数目。
可见相反、相畏的提法,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今天。
中药禁忌中药的一般禁忌如下。
●外感风寒发烧忌用麻黄根、地骨皮、洋金花、诃子、麦冬、乌梅、银柴胡、五倍子、黄芪、五味子、冬虫夏草。
●实证、实热忌用人参。
●胃病慎用远志、皂矾。
●食欲不振忌用阿胶、黄芩、芦荟、玄参、鳖甲、栀子、防己、山豆根。
●腹胀忌用诃子、红枣、生地、龙眼肉、饴糖、当归、山药、熟地、黄精、蜂蜜(乳)。
●皮肤过敏忌用白芥子。
●脾虚水肿忌用商陆、半边莲、牵牛子。
●脾胃虚寒慎用山豆根、鳖甲、磁石、石膏、龟版、天花粉、知母、黄柏、枳实、川棟子、生地、龙胆草、黄芩、旱莲草、麦冬、青黛、芦荟、天冬、黄药子、玄参。
不合理使用中药也会引起诸多的不良反应

智汇大家诊疗Family life guide -141-向思栩 (宁南县中医医院)临床药物治疗方法可分为西药和中药,大多数人都认为中药服用治疗的安全性比西药高,而且中药药性稳定,无毒副作用,在治疗疾病的基础上也可以当做强身健体的补药。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想法大错特错,首先中药确实比西药安全,但是中药如果不合理使用,也会引发诸多不良反应,因此正确认识中药,并合理使用是治疗疾病的前提和关键。
中药的使用历史悠久,在我国被广泛应用,大部分中药来源于大自然,因此具有天然性、毒副作用小,价格低、疗效好等优势,而且一种中药具有多种作用,可用于多种疾病治疗,正因为此优势,导致临床不合理使用中药现象频繁出现,进而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和药害问题,中药对于机体而言既能够治疗疾病,也会与机体的组织和器官发生病理反应。
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不合理使用中药的情况以及如何安全、科学用药。
常见中药不合理使用的反应情况第一,板蓝根。
板蓝根可谓是家中常备药之一,专治上火感冒者,此药药性苦寒,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但不适用于虚寒体质的人服用,另外如果长期服用板蓝根会伤害脾胃,引发消化不良,因此要控制服药剂量和疗程。
第二,人参。
人参可谓是补药之王,很多人拿人参泡药酒,用人参煮粥、煮茶等,人参虽为补药,但是长期大量服用人参会导致病人出现各种异常症状,如失眠、兴奋、皮肤瘙痒、头晕、出血及高热等,人参不适用于老年人大补,容易引发心脏疾病。
第三,阿胶。
说起阿胶首先会想到女性,此药为女性大补药,具有滋阴补血的作用,但是阿胶的使用也有相关注意事项,感冒、咳嗽、腹泻及月经期者应停止服用,另外服用阿胶会出现火气亢盛的情况,具体表现为眼睛干涩、口干舌燥、鼻腔出现热疮、便秘等。
第四、乌鸡白凤丸。
此药为女性美容养颜、调经的上等补药,其主要作用是调理月经,用于气血亏虚者,此药的药性猛烈,不可滥用,特别是夏季和肝火旺盛者不宜食用,否则会引发痤疮、失眠、便秘,甚至会造成女性月经失调。
中药十八反的详细解释

中药十八反的详细解释中药十八反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某些药物的特殊相互作用,即本来应该发挥某种功效的药物,却产生了相反的作用或者产生了不良反应。
这些药物被称为“反药”,而对这些药物的反应的观察称为“反应”。
十八反的意思是指其中的不良反应和作用共有十八种。
以下是对中药十八反的详细解释。
1. 补而反:补药本来应该补益人体,但过量使用或使用错误,容易发生胸闷、恶心、肝肾损伤等反应。
2. 化而攻:化药用于治病时,可引起消化不良、生病加重等不良反应。
3. 温而泻:温药经过加工炮制后,会增强其温性,若用量过大或使用不当,会引起腹泻、口渴、便秘等反应。
4. 寒而热:寒药用于治疗热性病症时,可引起全身发冷、头痛、肢体无力、手脚发冷等不良反应。
5. 润而燥:润药用量过大或使用错误,会引起口渴、舌干、便秘等反应。
6. 滋而胁:滋补药长期过量使用,会产生脾胃不和、浮肿、胀气等反应。
7. 前而后:某些药物可能会先治好旧病而产生新的病情或病症加重。
8. 表而里:外用药物可能会引起内脏受损、内分泌系统紊乱等反应。
9. 上而下:某些药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在促进排便的同时,可能会引起腹泻等反应。
10. 下而上:某些药物可以促进胃肠蠕动,促进食欲,但过量使用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等反应。
11. 静而动:某些药物使用过量或使用不当,会引起心悸、失眠、口渴等反应。
12. 坚而缓:某些药物可以促使体内水分排出,但过量使用可能会引起肾脏损伤等反应。
13. 燥而敷:燥药外用,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皮肤过干、脱皮等不良反应。
14. 侵而留:营养不良的人长期使用某些强烈的滋补药物,可能会引起体内水分停留,形成水肿。
15. 濡而泥:某些润燥药物使用不当,可能会产生口干、口咳、腹胀等反应。
16. 热而生痈:某些辛辣和温热的草药,可能会引起皮肤瘙痒、红肿结疮等不良反应。
17. 寒而生斑:过量使用寒性药物,容易引起皮肤过于寒冷,导致皮肤出现斑点、水疱等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的不良反应汇聚按音序排列A艾条熏灸致过敏:熏处奇痒,潮红,水肿,水泡,重者心悸,胸闷,气急。
安宫牛黄丸鼻饲致过敏:全身皮肤发红,瘙痒,出水泡;内服致过敏:憋气,心慌,面部浮肿,心率快。
B巴豆误食致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中毒症状。
白花蛇酒外用过敏:皮肤渐红,瘙痒,米粒样丘疹,水泡。
白降汞软膏连续使用致敏:发热,全身大水泡,口腔粘膜糜烂。
白芥子外敷致败血症:敷处起泡,大片坏死,高热,昏迷,死亡。
斑蟊外用或内服致中毒,急性肾功能与消化道及皮肤损伤:中毒性肾炎,膀胱炎、肾衰、急性胃肠炎、血尿血便,重者死亡。
板蓝根肌注致过敏,躯干、四肢出现紫色斑块或散在性皮疹,胸闷,心慌、长期内服致食欲减退,体瘦,神疲少动,吐清诞,腹泻,腹痛,腹胀,呕吐等。
保济丸内服过量中毒:畏寒,四肢酸麻并抽搐。
豹骨壮筋丸内服致中毒:头晕,恶心呕吐。
北豆根煎服过量致中毒;上腹胀痛,恶心呕吐,大汗乏力,抽搐,血压下降,颅神经损伤,上消化道出血。
北五加皮内服其酒浸剂中毒致严重心律失常;作南五加皮用致中毒。
蓖麻子外用致过敏性休克,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口唇青紫,大汗,血压0,下肢有风团样疹块,昏迷,死亡。
壁虎尿液中毒:污染胸前皮肤起水泡,剧痛,出汗,神志不清,呼吸急促,死亡。
鳖鱼(甲鱼)煎服致过敏:腹痛,虚汗,全身风疹块,呼吸困难。
冰硼散外用致中毒死亡:西红柿样便,皮疹,大便潜血,神志不清,休克死亡。
冰片接触过敏,病痒,皮肤潮红,丘疹,烦躁不安。
补骨脂乏力,头晕,目眩,呼吸急促,昏迷。
补骨脂素接触致变应性皮炎与接触性皮炎。
补中益气丸内服致过敏。
C草乌、雪上一枝蒿、独脚莲等复合外敷致并发症,红肿,灼痛,水泡,溃疡、肢体畸形,功能障碍。
柴胡肌注致过敏性喉梗阻或过敏性休克,与庆大霉素合并肌注致过敏性休克,全身瘙痒,大汗,呼吸困难,胸背部等麻疹,头晕心慌。
蟾蜍(素)服食致中毒:胸闷,腹痛,恶心呕吐,重者死亡。
陈皮内服致消化道穿孔死亡。
赤芍甘草汤致乳汁全无。
川芎超量服用致中毒:剧烈头痛并呕吐。
川芎蛋偏方内服致中毒:脐周与下腹疼痛,肾损害。
穿心莲内服致头晕眼花,视物不清,过敏性风湿,休克,皮疹,瘙痒,气急,胸闷,心慌,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冷,血压0,神志不清。
垂盆草煎服鲜品致心律失常,泡服致多型红斑型药疹。
刺五加静滴致急性过敏性皮炎。
D大黄生大黄致原有眼溃疡加深,星翳深陷,重者穿透角膜。
大黄度虫丸内服致猩红热样药疹,胸背部、外阴、股内侧潮红,肿胀,丘疹,瘙痒。
大活络丹内服致过敏性药疹,口唇疙疹,充血性胃炎,上消化道大出血,与骨刺片同服致心律失常:胸闷,憋气,头痛,早搏。
大蒜素内服致茶碱代谢慢而中毒。
丹参静滴致过敏反应:头痛,心慌,胸闷,烦躁不安,双眼水肿,腰痛,全身出皮疹,瘙痒。
单面针内服其酒剂中毒致阿—斯氏综合征。
地骨皮煎服致心律失常等毒性反应。
颠茄合剂内服致急性荨麻疹。
颠茄片内服过敏,阴茎、阴囊剧痒,包皮肿大,出现水泡,剥脱性皮炎,急性中毒,过敏性休克,血压测不到。
癫痫丸内服致铅汞复合中毒:恶心呕吐,头昏,腹痛胀,口内有金属味,齿龈红肿,肝触痛。
靛玉红内服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或肺动脉血压升高。
跌打丸用酒调糊外敷处致过敏:痒而疼痛,肿胀,丘疹。
东莨菪碱静滴致精神症状,尿滞留,腹胀等。
冬虫夏草过量服用致过敏,引起肾功能恶化,心包炎,心慌气短,心律失常,心前区痛,头痛,烦躁,面部红斑,颜面及四肢浮肿加重,尿少。
独活内服致失音。
E二天油内服致过敏:全身瘙痒,躯干与四肢出红丘疹,形成小水泡并溃烂。
F番泻叶泡服致急性尿潴留,长期服用致依赖性;内服致癫痫样发作;四肢抽搐,神志不清,口吐白沫。
防风通圣丸内服致光敏皮炎样药疹。
风痛灵滴入鼻腔致过敏:腹痛,气急,口唇发绀,血压下降。
风油精内服致依赖性:停药出现抑郁,嗜睡,厌食、气喘加重。
茯苓过敏:全身红色丘疹,皮肤发热,身痒难忍。
福寿草口服配剂中毒:头晕,恶心欲吐,心动过速。
妇宁栓接触致过敏:全身疫痒,风团样药疹。
附子理中丸乌头碱类中毒;口舌麻辣,咽喉不适,味觉消失,舌卷缩不能。
复方草珊瑚片含服致过敏性药疹。
复方穿心莲内服致过敏。
复方丹参片内服致口腔多处溃疡。
复方丹参液静注致过敏性休克。
复方甘草片内服致固定红斑性药疹,全身皮肤发绀,昏迷,呼吸衰弱,瞳孔缩小。
复方瓜蒂内服致中毒死亡•。
复方炉甘石瘙痒、红斑。
复方青黛丸内服致肝脏损害,致缺血性结肠炎。
腹蛇抗栓酶静滴致脑出血死亡,白细胞减少,急性肾功能衰竭,全身血肿,大片皮肤紫癜,复视等。
G甘草合剂内服致急性中毒。
甘草及制剂内服致假性醛甾酮增多症;低血钾并诱发肝昏迷,血压升高,下肢浮肿,头痛,乏力;幼儿长期吮吸致中毒,面微肿,体倦怠,微喘息,腹胀,不思饮食。
甘草锌胶囊长期服用致低血钾性瘫痪,或全身过敏,出风团样药疹,奇痒。
肝炎灵肌注致过敏:全身荨麻疹,瘙痒,胸闷,腹痛。
感冒2号内服致荨麻疹样药疹。
感冒冲剂内服致急性胃粘膜损害。
感冒清内服致老年人急性粒细胞减少或再障性贫血。
感冒通内服致血尿,或皮肤过敏。
葛艾汤外用治皮炎而致接触性皮炎:面部瘙痒,丘疹,水泡。
葛根内服汤剂致急性胃粘膜病变。
蛤蚧定喘丸内服致上消化道出血。
骨友灵搽剂外搽致接触性皮炎。
瓜蒂误服致过敏性休克。
广豆根误作北豆根配预防感冒汤剂,且用量大而致中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心跳加快,身冷,四肢颤抖。
国公酒内服致胃粘膜损害病变。
H海藻长期服用致甲状腺功能亢进。
含砷石膏方剂石膏不纯,含砷内服致中毒:腹泻,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嗜睡。
何首乌内服致双膝酸痛,高热,过敏性皮疹。
河豚食用致中毒:腹痛,恶心呕吐,头晕,胸闷,乏力,四肢与口唇麻木,不能行走,重者死亡。
核葵肌注致严重药物性皮炎。
红花油内服致中毒:四肢厥冷,神志模糊,昏迷,抽搐,紫绀。
红茴香根皮中毒:胃部烧灼感,头晕,头痛,呕吐,昏迷。
喉症丸内服致心动过速,心律失常。
葫芦素口服过敏:全身皮疹。
虎骨木瓜酒内服致过敏:全身瘙痒,面浮肿,头痛,头晕,纳差。
华陀再造丸内服致**皲裂,阴囊湿疹,长期服用致中毒:头晕头痛,口咽干,心烦,大便干,小便赤,手麻,下肢无力。
黄连上清丸内服致胃粘膜损害。
黄芪内服致过敏性瘙痒,风团,肢体震颤。
灰菜食用致小儿重症光敏性皮炎。
霍香正气丸内服致心动过速,或致过敏性休克:头晕,胸闷,寒战,血压下降,晕厥。
J加味逍遥散内服致瞑眩。
夹竹桃花煎服致中毒;恶心呕吐,头晕乏力,胸闷,憋气,重者深昏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房颤,早搏,心肌缺血。
甲鱼食用致过敏性休克,原肝病症状加重,头晕,心悸,胸闷气短,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意识丧失,目唇、肢端青紫,心动过速,血压测不到。
绞股蓝其粉尘过敏:四肢酸软乏力,头晕头痛,胸闷,鼻咽干痒,心率加快。
洁尔阴洗液外搽患处致接触性皮炎。
睫毛生长灵致接触性皮炎:双眼睑瘙痒,浮肿,丘疹。
金匮肾气丸内服致过敏:全身瘙痒,斑疹,心律失常。
金橘食用致过敏性休克。
金钱草内服或接触致过敏:接触面呈红色斑疹,累及面、胸、背部,奇痒;或长期泡服致形瘦肤燥,毛发不泽,烦躁等肾明亏损症状。
金樱子接触性皮炎。
荆芥与鱼虾同服致过敏,皮下瘀血,恶心吐泻。
桔梗片头晕,乏力,心慌作呕,四肢冷汗,血压下降。
橘红化痰丸白矾不纯,内含砷致中毒:恶心呕吐,脐周绞痛,尿铅高,齿龈铅线明显。
K康妇清炎栓致过敏。
全身皮疹,瘙痒,腹痛腹泻,停用症状消失。
咳特灵内服致急性溶血:胸闷,腹胀,寒战,恶心呕吐,腰酸痛,全身黄染浮肿,尿少呈酱油色。
克瘟散误服致中毒:深度昏迷,血压下降,瞳孔缩小,紫绀流涎,出汗,尿失禁。
克银丸长期服用致肝炎:上腹胀痛,瘙痒,尿黄,巩膜黄染,黄疸指数高;致剥脱性皮炎,致月经不调。
苦丁香服用过量,中毒死亡。
苦楝子内服致恶心呕吐,腹泻等急性毒性反应。
苦杏仁服食致恶心呕吐,腹泻,头昏,心悸,呼吸困难等急性中毒。
苦杏仁甙服用致氰化物中毒,严重者死亡。
昆布(海带)食用致碘诱发甲状腺中毒:甲状腺结节性肿,弥漫性肿大。
L莨菪类(曼陀罗,华山参,天仙子等)内服致过敏性疱疹,中毒,脑损害,颜面潮红,心悸,言语不清,四肢抽动,高热,惊厥,血压下降,瞳孔散大。
外敷也可引起中毒。
雷公藤内服致消化道出血,贫血,中毒性心肌炎,肾病综合征,全身水肿,色素沉着,急性再障,过量致中毒死亡。
雷公藤多甙内服过量致麻痹性肠梗阻,急性肾衰,中毒性肝炎等。
黎芦煎服致一过性高血压伴窦性心动过缓。
良附丸加味内服致小产。
六神丸新生儿内服中毒致心律失常,致急性胃粘膜损伤,致过敏:全身瘙痒,皮肤风团块,休克症状,内服致胎动,胎漏,先兆流产。
六味地黄丸内服致过敏:手足瘙痒,心慌不安,停药自愈。
龙骨龙骨粉末致敏:麻痒,心律失常,红疹,浮肿。
颅痛定内服致尿潴留:嗜睡,下腹痛胀,排尿困难。
鹿花菌误食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
鹿茸内服致过敏:全身风疹块,瘙痒,面浮肿;冲服致暴盲:目胀痛,难开,不能视物。
吕宋果番木鳖碱类中毒:呼吸急促,角导反张,口吐白沫,死亡。
M马兜铃服用过量致中毒;头晕,气短,恶心呕吐。
马钱子内服中毒:头昏,心慌,烦躁,四肢麻木,阵发性抽搐,胸闷,纳呆,张口困难。
马桑(果)内服致恶心,呕吐,昏迷,全身痉挛等中毒反应,重者死亡。
脉络宁静滴致急性呼吸窘迫过敏症。
慢肾宝内服致过敏:全身皮疹,红肿,起水泡,奇痒,纳差,乏力,阴囊肿大。
莽草子误作八角茴香烹调食用致中毒:上腹灼痛,头痛头晕,胸闷气急,恶心呕吐,四肢麻木,流诞,多汗,惊厥,呼吸困难,瞳孔缩小,昏迷,尿潴留。
101毛发再生精外搽头部引发支气管哮喘。
没药过敏:皮肤起疹,色红且痒。
密陀僧服用致恶心,腹痛,贫血等中度铅中毒症状。
棉子油食生棉子油致棉酚中毒,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肝功异常,泌尿生殖系统障碍,四肢无力,血清钾低。
牡蛎生品煎服致吐泻。
木薯食用致小儿急性中毒,恶心呕吐,腹泻,烦躁,嗜睡,肝肿大,心律失常,呼吸与循环衰竭。
N脑立清内服致过敏性药疹。
脑心舒内服致过敏:烦躁身痒,四肢震颤。
牛蒡子过敏;头晕,胸闷气急,瘦痒,皮肤丘疹,呕吐。
牛黄抱龙丸内服致腹泻。
牛黄解毒片(丸)内服致急性胃粘膜损害,致大疱性药疹并肝功能损害,致支气管哮喘,长期服用致成瘾。
牛黄上清丸内服致过敏性休克。
牛黄蛇胆川贝液内服致过敏反应。
P排石汤剂内服致肠麻痹,腹胀,恶心。
胖大海泡服致流产,尿血,小腹胀痛。
砒枣散治皮肤溃疡,长期用药致砷中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全身瘫软,砷中毒皮炎。
皮炎宁配剂外搽致剥脱性皮炎。
枇杷叶未经去毛致咳嗽,喉头严重水肿。
片仔癀内服致等麻疹样药疹。
蒲公英过敏:全身发热病痒,风团块。
Q七厘散外敷致过敏:敷处肿胀,紫红色,奇痒,大水泡。
七叶一枝花新生儿煎服中毒:烦躁,面色苍白,呕吐,抽搐,昏迷。
前胡煮食鲜品致日光性皮炎,皮肤烧灼样疼痛,水肿,头昏,恶心。
清开灵肌注致荨麻疹,致过敏:全身丘疹,面部水泡,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