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现代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现代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现代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

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

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

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A.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营养物质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绪论部分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第一章有机体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3)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4)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5)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6)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7)小气候:中的气候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8)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9)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10)非密度制约因子: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11)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康金林整理)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

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普通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

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

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

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

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

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

(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

(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

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

(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

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

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

(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

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

生态学简答题及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生态学简答题及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1【简答题】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1.Haeckel: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评价:赋予生态学的定义过于广泛。

2.Elton:在最早的一本《动物生态学杂志》,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史”。

评价:该定义较为广泛。

3.克什卡洛夫:生态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行为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中所指的各种适应性。

评价:定义广泛,与生物学这个概念不易区分。

4.C.krebs: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评价:强调的只是种群生态学。

5.Warming: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

”评价:此定义强调的是群落生态学。

6.E.Odum: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评价:该系统侧重生态系统方面,比较抽象。

7.马世骏: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评价:将两系统结合了起来,研究更加的全面。

2【简答题】简述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进一步向微观与宏观两个方向发展,例如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现代生态学十分重视研究的尺度。

(生态学中一般认为尺度有三种: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3【简答题】根据你对生态学学科的总体认识,谈谈生态学学科的特殊性。

按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有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此外还有独立的人类生态学;按栖息地划分如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和陆地生态学;按交叉的学科划分为数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等。

生态学研究的特殊性应该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单位的特殊性。

上世纪40-50年代,动物生态学研究单位主要是种群,而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单位是群落;60年代以后,生态学的研究单位是生态系统。

生态学教材课后题及答案_(免费)

生态学教材课后题及答案_(免费)

作业一:1、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

答:1)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是当今科学界,全国政府及公众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或简称全球变化。

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是80年代后期较年轻的交叉学科。

近年来,日益成为生态学一个新兴研究热点。

2、请写出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生物种间关系十分复杂,概括起来有原始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主要形式。

一、原始合作有些学者也把它称为互生关系。

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

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

如寄居蟹和海葵。

共居时,腔肠动物借助蟹类提供栖所、携带残余食物;而蟹类则依靠腔肠动物获得安全庇护,双方互利,但又并非绝对需要相互依赖,分离后各自仍能独自生活。

二、共栖指两种共居,一方受益,另一方也无害或无大害。

前者称共栖者,后者称宿主。

彼此分离后,有的共栖者往往不能独立生活。

这是一种比较密切的种间合作关系。

例如海镜和小蟹间的关系。

海镜又名海月。

小蟹即豆蟹。

豆蟹总是一雌一雄双双生活在海月等动物的体内。

饿了,双双外出捕食;饱了,成对回来休息。

豆蟹不能独立生活。

此种关系,对小蟹有利,对贝类也无大的害处。

三、共生 ,也有学者把共生称之为互利共生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概念。

狭义的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按共居状况分为外共生和内共生。

清洁鱼或清洁虾在鱼类的体表,以吞食病灶组织和细菌等为生,兼为鱼类治病,这属于体外共生。

鞭毛虫寄居在白蚁或其他动物的消化道里,消化纤维素供给宿主,宿主则为其提供营养和栖所,这属于体内共生。

(完整)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

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3.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1。

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说明生态学的定义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生态学采用的方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一.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

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

非密度制约因子:指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级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哪些方面?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使间接的。

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二、能量环境1.概念与术语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热源,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

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

驯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会比温暖环境中高。

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气候驯化:如果是在自然界中产生的则称为气候驯化。

适应性低体温: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内温动物会自发地从冬眠中醒来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不致冻死,这是与外温动物冬眠的根本区别。

内温动物这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称为适应性低体温。

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显示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春化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春化:2.生物对光照会产生哪些适应?①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可见光的强度及照射时间的变化对动物的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及体色有显著的影响。

②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照强度的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③生物对光照周期的适应:生物的昼夜节律;生物的光周期现象3.生物对极端的高温会产生哪些适应?生物对高温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在形态上,有些植物油密绒毛和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有些植物体色呈白色、银白色,叶片反光,可反射大部分阳光,减少植物的热能的吸收等。

在生理适应方面,植物主要是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这有利于减慢代谢率,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能力。

其次是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

动物对高温适应的重要途径是适当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大幅度的波动。

沙漠中的啮齿类动物非常丰富,行为适应是重要的对策,它们采用“夜出加穴居式的适应方式”,避开沙漠白天炎热而干燥的气候。

4.物种的分布完全由温度决定吗?还由光来决定5.简述火的生态作用火的有益作用:把枯枝叶烧成灰,形成物质再循环的无机肥料,成为新一轮生命周期的开始。

火也可以减少与耐火树竞争的物种。

火的有害作用: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特别是破坏了生物群和它们错综复杂的关系。

6.简述风的生态作用风对生物生长及形态的影响:强风能降低植物的生长高度;强风还能使树木形成畸形树冠;影响了植物的形态结构;影响了鸟兽的体表形态特征。

风是传播运输工具。

风的破坏作用:风对植物的机械破坏作用——风折、风倒、风拔等,取决于风速、风的阵发性、环境的其他特点和植物种的特征。

三、物质环境1.概念与术语湿生植物:湿生植物抗旱能力小,不能忍受长时间缺水,但抗涝性很强,根部通过透气组织和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接,以保证根的供氧。

中生植物:由于环境中水分减少,而逐步形成一套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与功能。

旱生植物:生长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区,其抗旱能力极强。

腐殖质: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以上。

土壤质地:组成土壤的各种大小颗粒按直径可分为粗砂、细砂、粉砂和黏粒。

这些不同大小颗粒组合的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结构:土壤颗粒排列形式、孔隙度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称为土壤结构。

盐碱土植物:盐碱土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土化的统称。

1.简述陆地上水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1)降雨量:地球上的降雨量随着唯独发生很大变化。

在赤道南北两侧20范围内,降雨量最大,再向南北扩展,维度为20~40地带,降雨量最少,大多为沙漠,40~60为中纬度湿润地带,极地降水很少,为干燥地带;陆地上的降雨量还受到海陆位置、地形及季节的影响。

2)大气湿度:相对湿度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温度低,相对湿度降低。

相对湿度随昼夜温差的改变,随地理位置而异。

2.水生植物如何适应于水环境?水生植物具有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

水生植物对缺氧环境的适应,使根、茎、叶内形成一套互相连接的通气系统。

3.水生动物如何适应于高盐度或低盐度的环境?水生动物主要靠渗透调节来控制生活在高渗和低渗环境中的有机体体内水平衡及溶质平衡。

淡水硬骨鱼血液渗透压高于水的渗透压,属于高渗性的。

海洋鱼类是低渗性的。

4.水生植物对水的适应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水生环境的盐度,使水生植物由于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

水体中的氧浓度大大低于空气的氧浓度,水生植物对缺氧环境的适应,使根、茎、叶内形成一套互相连接的通气系统。

5.陆生动物如何适应于干旱环境?①脊椎动物羊膜卵的产生使脊椎动物在发育过程中能阻止水分的丢失,而允许脊椎动物区开拓陆地。

②陆生动物通过直接饮水或从食物所含的水分中得到水。

③减少失水:减少蒸发失水,减少排泄失水(哺乳动物肾的保水能力),蛋白质代谢产物的排泄(排泄尿素与尿酸),行为变化。

6.简述大气中CO2与O2浓度与生物的关系7.土壤的物理性质对生物有哪些作用?①土壤质地影响生物的分布于活动。

②团粒结构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使土壤中水、气、营养物处于协同状态,给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土壤动物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③土壤水分能直接被植物根吸收利用。

且影响了土壤动物的生存与分布。

④土壤空气影响植物与土壤动物的呼吸作用。

土壤通气程度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

数量和活动情况,进而影响植物的营养状况。

⑤土壤温度对植物的发育生长有密切的关系。

土温的变化,导致土壤动物产生行为的适应变化。

8.土壤的化学性质对生物有哪些作用?土壤酸度影响矿质盐分的溶解度,从而影响植物养分的有效性。

还影响了土壤动物区系以及分布。

土壤有机质可增强植物代谢活动。

土壤腐殖质还是异养微生物的重要养料和能源,能活化土壤微生物。

土壤矿质元素是植物生长代谢所需。

土壤的无机元素对动物的生长和动物的数量也有影响。

9.土壤动物如何适应于土壤中高CO2与缺氧的环境?地下兽对低O2的适应表现在血红蛋白的浓度增加,血红蛋白的氧结合能力增加,同时降低能量代谢,降低体温,以减少对氧的需求。

地下兽的脑中枢对CO2的敏感性降低,随着吸入气CO2浓度上升,呼吸通气量增加缓慢,地下兽会通过肾调整盐离子排泄速度,以提高血液的缓冲能力,对高CO2环境产生代偿性适应。

10.土壤有那些生物学特性?活动于土壤中的动物、扎根于土壤中的植物与众多的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的作用,促成了成土作用,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能,增加了土壤中的营养成分。

四、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群体特征:①空间特征,即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的。

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2.试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种群生态学基础。

3.设在0.5Ml培养液中放5个草履虫,每天计数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其后4天的结果为20,137,319,369,请用逻辑曲线拟合,并求出增长方程。

4.1992年中国人口大约为12亿,出生率为22‰,死亡率为7‰,其每年的增长率为多少?以该增长率增长,种群的加倍时间是何时?5.有关种群调节理论有哪些学派,各学派所强调的种群调节机制是什么?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分为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和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非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认为生物种群主要是受对种群增长有利的气候的短暂所限制。

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和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

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研究焦点在动物种群内部,强调种内成员的异质性,特别是各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行为、生理和遗传特性上的反映。

包括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遗传调节。

6.什么是集合种群,集合种群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种群有何区别?集合种群:是居于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有人将集合种群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即集合种群是种群的概念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

五、生物种及其变异与变化1.怎样理解生物种的概念?①生物种不是按任意给定的特征划分的逻辑的类,而是由内聚因素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

②物种是一个可随时间进化改变的个体的集合。

③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2.为什么说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在世代传递过程中,亲代并不能把每一个体的基因型传递给子代,传给子代的只是不同频率的基因。

基因频率会受到突变、选择、漂变、迁移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