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准要素的选用
第四章 几何公差与几何误差检测-4

② 保证机床工作台、刀架的运动精度则对导轨提出直线度 “ ”或平面度“ ”
③ 安装齿轮的箱体孔为保证齿轮的正确啮合,提出孔心线的
平行度“
”;
④ 定位孔、分度孔一般不用尺寸公差而是标“ 寸误差的累积。
”以避免尺
(3)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选用测量简便的项目
同轴度“ ”常用圆跳动“ ”代替,不过 应注意,圆跳动是同轴度和圆度形状误差的综合, 故代替时给出的圆跳动公差值应略大于同轴度公 差值,否则会要求过严。
图样上是否注出几何公差要求的原则:①凡几何公差要求用一般机床加 工能保证的,不必注出,其公差值要求应按GB/T1184-1996《形状和位置 公差未注公差值》执行。②对于那些对形位精度有特殊要求的要素,应按 标准规定在图样以公差框格的形式注出,但请注意:几何公差无论标注与 否,零件都有几何精度要求。
1、形状误差及其评定
●形状误差是指实际单一要素对其理想要素的变动量。 理想要素的位置应符合最小条件。
实际被测轮廓线的直 线度误差值为f1。
未注公差各分H、K和L三个公差等级(它们的数值分别见 附表4-4至附表4-7 ),其中H级最高,L级最低。 ❖ 圆度的未注公差值等于直径尺寸的公差值,但不得大于径 向跳动的未注公差。 ❖ 圆柱度的未注公差可用圆柱面的圆度、素线直线度和相对 素线间的平行度的未注公差三者综合代替。其中每一项公 差可分别由各自的未注公差控制。 ❖ 平行要素的平行度的未注公差值等于要求平行的两个要素 间距离的尺寸公差值,或者等于该要素的平面度或直线度 未注公差值中较大值,基准要素则应选取要求平行的两个 要素中的较长者。
(2)基准中心要素: 基准中心要素相对于 理想边界的中心允许 偏离时。如同轴度的 基准轴线。
2、有时IP、ER、MR都能满足同一功能要求,但 在选用时应注意它们的经济性和合理性,下面 就单一要素孔、轴配合的几个方面来分析独立 原则IP与包容要求ER的选择。见P106.
第 二节 基准和定位基准的选择

第十二章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
第二节 基准和定位基准的选择
知 识 目 标
技 能 目 标
Logo
•掌握基准的基础知识。 •掌握粗精基准的选择原则。
•学会正确、合理选择基准加工工件。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
第 二节 基准和定位基准的选择 一、基准的分类
基准:是确定生产对象上几何要素间几何关系所依据的那些点、 线、面。
基准
正确位置所依据的基准。
测量基准 在测量工件已加工表面的尺寸和位
加工过程中 所采用的基 准
置时所依据的基准。
装配基准 在机器装配时,确定零件在部件或
产品中的位置设计基准
设计基准
设计图上用来标定其它点、线、面位置的点、线、面
Logo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
2.工艺基准
A为加工面,本工序要求为A对B的 键槽的工序基准包括凸肩面A和外 尺寸H和A对B的平行度(当没有特殊 圆下母线B,还有外圆表面的轴向 标注时,平行度要求包括在H的尺 对称面D。 寸公差范围内),因此外圆下母线B 为工序基准。
工序基准
工序图上用来确定本工序加工表面的尺寸和位置时所依据的基准。
Logo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
位。
Logo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
•(2)“自为基准”原则:选择被加工表面自身为定位
基准称自位基准原则。适用于加工余量小而均匀的表面 ,如拉刀拉孔。
拉削时定位基准就是工 件被加工的内表面
Logo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
(3)“基准重合”原则:选用被加工表面的设计基准为定位基准称 基准重合原则。基准重合则不存在定位误差。
测量基准
测量基准
测量基准
形位公差的选择

三、公差值的选择
1. 选择原则 保证零件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考虑工艺经济性和检测条件, 选择最经济的公差值,所以应选择最低的形位公差等级或相 应的公差值。 2. 用类比法选择 (1)在同一要素上给出的形状公差值应小于位置公差值, 即t形状<t位置。如同一平面上,平面度公差值应小于该平 面对基准平面的平行度公差值。 (2)圆柱形零件的形状公差,除轴线直线度以外,一般 情况下应小于其尺寸公差。如最大实体状态下,形状公差在 尺寸公差之内,形状公差包含在位置公差带内。
3. 公差项目替换 形位公差项目有单项控制项目,如直线度、圆度等,也有 综合控制项目,如圆柱度、定向公差、定位公差和跳动公差 项目,其中的综合控制项目间或单项控制项目间可以替换, 其关系见表4-25。
表4-25 公差项目替换
综合控制项目
圆柱度
径向圆跳动 端面圆跳动 斜向圆跳动
端面全跳动
综合或单项控制项目
未注尺寸公差或未注形位公差,如退刀槽、倒角、圆角。
用于单一要素,保证配合性质,如φ40H7孔与φ40h7轴配合, 保证最小间隙为零。
最大实体要 用于中心要素,保证零件的可装配性,如轴承盖上用于穿过螺
求
钉的通孔,法兰盘上用于穿过螺栓的通孔,同轴度的基准轴线。
最小实体要 求
保证零件强度和最小壁厚。
1. 用尺寸公差控制形位精度
(2)尺寸精度低而形位精度要求高,应单独给出公差。若 用尺寸公差直接控制形位精度,将会影响工艺经济性。如 图4-34所示的滚筒,直径精度要求很低,但圆柱度要求较 高。
2. 综合控制与单项控制 (1)定向公差可以综合控制被测要素的方向精度和形状精度 ,故当某被测要素已给出定向公差后,若对形状精度无法进一 步要求,则不再另行给出形状公差。 (2)当某被测要素的形状精度高于其定向精度时,除给出定 向公差外,还应给出形状公差。形状公差数值必须小于已给出 的定向公差值。
机械零件形位精度设计的研究

机械零件形位精度设计的研究【摘要】正确合理地进行形位精度设计,对保证机器的功能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十分重要。
本文文详细阐述了形位精度设计即形位公差项目,形位公差值,基准要素的选用考虑的因素与方法。
【关键词】形位公差项目;形位公差值;基准要素零件的形位误差对机器、仪器的正常使用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与制造成本。
因此正确合理地形位精度设计,对保证机器的功能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十分重要。
形位精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选择形位公差项目,确定形位公差值,基准要素的选用,按标准规定进行图样标注。
1 形位公差项目的选用选择形位公差项目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1.1 零件的几何特征零件加工误差出现的形式与零件的几何特征有密切联系。
如圆柱形零件会出现圆柱度误差,平面零件会出现平面度误差,凸轮类零件会出现轮廓度误差,阶梯轴、孔会出现同轴度误差,键槽会出现对称度误差等。
1.2 零件的功能要求形位误差对零件的功能有不同的影响,一般只对零件功能有显著影响才规定合理的形位公差。
1.2.1 保证零件的工作精度例如,机床导轨的直线度误差会影响导轨的导向精度,使刀架在滑板的带动下作不规则的直线运动,应该对机床导轨规定直线度公差;滚动轴承内、外圈及滚动体的形状误差,会影响轴承的回转精度,应对其给出圆度或圆柱度公差;在齿轮箱体中,安装齿轮副的两孔轴线如果不平行,会影响齿轮副的接触精度和齿侧间隙的均匀性,降低承载能力,应对其规定轴线的平行度公差;机床工作台面和夹具定位面都是定位基准面,应规定平面度公差等。
1.2.2 保证联结强度和密封性例如,气缸盖与缸体之间要求有较好的联结强度和很好的密封性,应对这两个相互贴合的平面给出平面度公差;在孔、轴过盈配合中,圆柱面的形状误差会影响整个结合面上的过盈量,降低联结强度,应规定圆度或圆柱度公差等。
1.2.3 减少磨损,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例如,在有相对运动的孔、轴间隙配合中,内、外圆柱面的形状误差会影响两者的接触面积,造成零件早期磨损失效,降低零件使用寿命,应对圆柱面规定圆度、圆柱度公差;对滑块等作相对运动的平面,则应给出平面度公差要求等。
机械零件设计中几何公差的合理选用

R OCCUPATION2012 0338教学研究ESEARCH机械零件设计中几何公差的合理选用文/符 莎在机械零件设计中,零件的尺寸精度、表面质量和几何精度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几何公差项目、公差原则、基准及公差值的合理选用,是保证零件设计精度、使用功能和产品质量的重要内容。
一、几何公差项目的选用几何公差项目的选用应遵循的原则是:在最大限度地满足零件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以最少的几何公差项目,获得较好的经济性。
首先要根据零件的结构特征和加工情况,零件的功能和精度要求来合理选用几何公差特征项目,同时要考虑几何公差项目的特点和检测方便性。
1.依据零件的结构特征和加工情况零件自身的结构特征限定了可选择的几何公差项目。
例如有平面要素的零件可选平面度、平行度误差,有曲面要素的零件可选面轮廓度;圆柱体零件可根据零件自身各要素选择轴线直线度、素线直线度、圆度、圆柱度、径向圆跳动误差;阶梯孔零件会有同轴度误差;零件上孔或轴的轴线会有位置度误差等。
在机械零件设计时,还应根据零件的加工和装配情况来选择几何公差项目。
例如在加工细长轴时中部较易产生变形,可以选择素线直线度或圆柱度来控制。
2.依据零件的功能和精度要求选择几何公差项目还应满足零件的功能和精度要求,主要考虑形位误差对零件的配合性质、装配互换性、工作精度、可靠性等影响。
设计时只有了解和明确所设计零件的使用性能,才能确定为保证这些性能必须选用的几何公差项目。
例如为保证一对锥齿轮的正确啮合传动,对箱体上安装锥齿轮轴的孔需要给出垂直度要求;车床主轴的旋转精度要求很高,应规定其前后颈的同轴度来保证主轴的精度要求等。
3.依据几何公差项目的特点和检测方便性在机械零件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几何公差项目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选用检测方法易行的项目来代替检测难度较大的几何公差项目。
(1)形状公差可控制某些其他形状公差。
形状公差中有些项目可以控制其他项目。
机械设计中定位基准选择

②测量基准 工件在测量、检验时所使用的 基准称为测量基准。 ③工序基准 在工序简图上用来确定本工序 加工表面加工后的尺寸、形状、位置的基 准称为工序基准。如图12-2所示图12-1b所示 ④装配基准 装配时用来确定零件或部件在 产品中的相对位置所采用的基准称为装配 基准。例如,图12-1 b
如图
(二)精基准的选择
当以粗基准定位加工出了一些表面之后,在后续的加工中,就应以精基准作 为主要的定位基准。选择精基准时,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便于保证加工精度和 装夹方便、可靠。精基准的选择,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基准重合原则 直接选用加工表面的设计基准(或工 序基准)作为定位基准,称为基准重合原则。 按照基准重合原则选用定位基准,便于保证 加工精度,否则会产生基准不重合误差,影 响加工精度。 如图12-9\12-10所示,
3. 粗基准应尽量避免重复使用,通常在同一尺寸方 向上 ( 即同一自由度方向上)只允许使用一次。 如图12-8所示, 4. 当以粗基准定位加工一些表面时,在加工出来的 表面中,应有一些表面便于作为后续加工的精基准。 由于粗基准应尽量避免重复使用,如果在后续的加工 中,没有合适的精基准,则只能再选另外一些粗基准 继续加工其它表面,这常常也是不合理的,而应以加 工出来的表面作为精基准继续加工。因此,以粗基准 定位加工出来的表面中,应有一些表面能便于作为后 续加工的精基准,这样才能保证后续加工的顺利进行 和加工精度的不断提高。
这种加工方案不仅符合基准重合原则,而且在反复加工的过 程中,基准面的精度愈来愈高,加工余量亦逐步趋于小而均匀, 因而最终可获得很高的相互位置精度。
4.自为基准原则
选择加工表面本身作为定位基准,称为自为基准原则。 有些精加工和光整加工工序要求加工余量必须小而均匀时, 经常采用这一原则。如图12-7所示的机床床身零件在最后精磨床身 导轨面时,经常在磨头上装上百分表,工件置于可调支承上,以导 轨面本身为基准进行找正定位,保证导轨面与磨床工作台平行后, 再进行磨削加工来保证磨削余量的小而均匀,以利于提高导轨面的 加工质量和磨削生产率。有的加工方法,如浮动铰孔、拉孔、珩磨 孔以及攻丝等,只有在加工余量均匀一致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刀具 的正常工作。一般常采用刀具与工件相对浮动的方式来确定刀具与 加工表面之间的正确位置。这些都是以加工表面本身作为定位基准 的实例。 按自为基准原则加工时,只能提高加工表面本身的尺寸精度 和形状精度,而不能提高其位置精度。加工表面与其它表面之间的 位置精度,需由前面的有关工序来保证,或在后续工序中保证。
工件的定位与定位基准的选择

工件的定位与定位基准的选择机械加工中,为了保证工件的位置精度和用调整法获得尺寸精度时,工件相对于机床与刀具必须占有一正确位置,即工件必须定位。
而工件装夹定位的方式有:直接找正、划线找正和用夹具装夹三种方式,下面我们讨论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问题。
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涉及到定位原理、定位误差、夹具上采用的定位元件和工件上选用的定位基准等几方面的问题,有关定位误差的计算和定位元件的选用在夹具设计一章讲授,这里只介绍定位原理和定位基准的选择。
一、定位原理1.六点定则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的目的,是要使同一工序中的所有工件,加工时按加工要求在夹具中占有一致的正确位置(不考虑定位误差的影响)。
怎样才能各个工件按加工要求在夹具中保持一致的正确位置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讨论与定位相反的问题,工件放置在夹具中的位置可能有哪些变化?如果消除了这些可能的位置变化,那么工件也就定了位。
任一工件在夹具中未定位前,可以看成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自由物体,它可以沿三个坐标轴平行方向放在任意位置,即具有沿三个坐标轴移动的自由度X,Y,Z;同样,工件沿三个坐标轴转角方向的位置也是可以任意放置的,即具有绕三个坐标轴转动的自由度X,Y,Z。
因此,要使工件在夹具中占有一致的正确位置,就必须限制工件的X,Y,Z;X,Y,Z六个自由度。
图2-16工件的六个自由度为了限制工件的自由度,在夹具中通常用一个支承点限制工件一个自由度,这样用合理布置的六个支承点限制工件的六个自由度,使工件的位置完全确定,称为“六点定位规则”,简称“六点定则”。
例如用……使用六点定则时,六个支承点的分布必须合理,否则不能有效地限制工件的六个自由度。
在具体的夹具结构中,所谓定位支承是以定位元件来表达的,如上例中长方体的定位以六个支承钉代替六个支承点(图2-17c),这种形式的六点定位方案比较明显,下面再介绍其他形式工件的定位方案。
2.对定位的两种错误理解我们在研究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时,容易产生两种错误的理解。
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数值上的关系

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数值上的关系一、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数值上的关系1、形状公差与尺寸公差的数值关系当尺寸公差精度确定后,形状公差有一个适当的数值相对应,即一般约以5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仪表行业约2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重型行业约以7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
由此可见.尺寸公差精度愈高,形状公差占尺寸公差比例愈小所以,在设计标注尺寸和形状公差要求时,除特殊情况外,当尺寸精度确定后,一般以5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这既有利于制造也有利于确保质量。
2、形状公差与位置公差间的数值关系形状公差与位置公差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从误差的形成原因看,形状误差是由机床振动、刀具振动、主轴跳动等原因造成;而位置误差则是由于机床导轨的不平行,工具装夹不平行或不垂直、夹紧力作用等原因造成,再从公差带定义看,位置误差是含被测表面的形状误差的,如平行度误差中就含有平面度误差,故位置误差比形状误差要大得多。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在无进一步要求时,给了位置公差,就不再给形状公差。
当有特殊要求时可同时标注形状和位置公差要求,但标注的形状公差值应小于所标注的位置公差值,否则,生产时无法按设计要求制造零件。
3、形状公差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形状误差与表面粗糙度之间在数值和测量上尽管没有直接联系,但在一定的加工条件下两者也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据实验研究,在一般精度时,表面粗糙度占形状公差的1/5~1/4。
由此可知,为确保形状公差,应适当限制相应的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的最大允许值。
在一般情况下,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之间的公差值具有下述关系式:尺寸公差>位置公差>形状公差>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从尺寸、形位与表面粗糙度的数值关系式不难看出,设计时要协调处理好三者的数值关系,在图样上标注公差值时应遵循:给定同一表面的粗糙度数值应小于其形状公差值;而形状公差值应小于其位置公差值;位置各差值应小于其尺寸公差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下面以面对面的平行度为例,说明定向误差的评定方法。
图4.68
作业 P118-120 思考题 2、4,作业题 3、 6、7、 8
15
本章重点:
1. 形位公差的14个特征项目的名称及其代号; 2. 形位公差在图样上(被测要素和基准要素)的标注方法; 3. 形位公差(注出公差和未注公差)等级及其公差值; 4. 公差原则和公差要求的含义,独立原则、包容要求和最 大实体要求的图样标注和应用范围。 5. 评定形状误差时的“最小条件”的概念,评定直线度和 平面度误差的判断准则; 6. 评定位置误差时的基准和理论正确尺寸(角度)的概念。
1.对于有特殊功能要求的要素,一般采用独立原则;
2
2.有配合性质要求的要素,一般采用包容要求(ER); 3.对于保证可装配性、无配合性质要求的要素,一般采用最大 实体要求(MMR); 4.对于保证临界值的设计,以控制最小壁厚保证最低强度, 一 般采用最小实体要求(LMR)。
三、基准要素的选用
根据零件的安装、作用、结构特点以及加工和检测要求 等来选用;但应尽量遵循设计、工艺、测量和工作等基准统 一原则。
图4.61
直线— 直线准则
近 (2) 似
法
10
三个远点法— 在被测平面上任取三个远点所形成的平 面为理想平面, 作平行于理想平面的两个平面包容实 际平面,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为平面度误差。
对角线法— 过 被 测 平 面 上 一 条 对 角 线 且 平 行 于 另 一 条 对角线的平面为理想平面,作平行于理想平面的两个平 面包容实际平面,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为平面度误差。
公差;圆跳动公差)圆柱形的形状公差小于尺寸公差(轴线的直线度公差除 外)等。
(3)对位置度的公差值按下式计算:对 用 螺 栓 连 接 时 位 置 度 公差等于Xmin(连接件均为通孔);对螺钉连接时位置度公差等 于0.5Xmin(连接件中有一个零件为螺孔);计 算 值 按 表 4 . 1 2 进 行规范。
1
4.4 形状和位置精度设计
设计内容:①形位公差项目— 14项 ②公差原则— 独立原则和相关要求
③基准— 单基准、多基准和任选基准
④公差值— 未注公差值和注出公差值
一、形位公差特征项目的选用
根据f形位对零件工作性能的影响 ; 加工中可能产生的f形位和检测条件等来选用。
二、公差原则和公差要求的选用
根据功能要求、零件大小和检测方便来选用;但应考虑T尺和 t形位相互补偿的可能性。
0 +9 +22
f =27µm
(2)对角线法
0=+8+2P+2Q +6+2P=-10+2Q P=-6,Q=+2
12
0 +4 +6 -3 +20 -9 -10 -3 +8
0 -3+Q -10+2Q
+4+P
+6+2P
+20+P+Q -9+2P+Q
-3+P+2Q +8+2P+2Q
f =35µm
0
-2
-6
具体选用形位公差时应参考 P111-112 表4.13 和表4.14
5
6
4.5形位精度的检测 一、形状误差及其评定
形状误差f形状是指被测实际要素的形状对其理想形状的变 动量。若f形状≤t形状,则为合格。
最小条件法— 用两理想要素包容被测实际要素,且其距离为 最小(即最小包容区域)。
图4.57
1.直线度误差的评定准则
解:根据累积值绘图见P114 图4.60
图4.60
(1)最小 条件法
由图可 见:符合 低–高–低 准则。
β α
斜率
tg
10 6
f 50 tg 3 45(m)
9
(2)两端点连线法
斜率
tg 50
8
f' 50 tg 3 10 58.75(m)
2.平面度误差的评定准则
(1)最小条件法:
两平行理想平面包容被测实际平 三角形— 三角形准则 面,其接触点投影在一个平面上呈 交叉— 交叉准则
低点(0,-9,-10)和高点(+20)构成三
角形准则。
则
0=10+2Q 9 2P Q 10 2Q
解得P=+2,Q=+5
图4.63
0 +4 +6 -3 +20 -9 -10 -3 +8
0
+4+P
+6+2P
0 +6 +10
-3+Q +20+P+Q -9+2P+Q
+2 +27 0
-10+2Q -3+P+2Q +8+2P+2Q
(3) 用旋转法进行转换:
评定平面度误差时,需将被测平面上各点对测量基准的坐
标值转换为各测点对评定基准(理想平面)的坐标值。 图4.62
11
例4.5 用打表法测得某一平面,相对其测量基准面的坐标 值如图4.63所示( µm )。试求该平面的平面度误差。
解:(1)最小条件法
根据测得原始坐标值分析,可估计三个
-1 +16 -19
-6
-5
0
3.圆度误差的评定准则 (1)最小条件法:
两个理想的同心圆与被测 实际圆至少呈四点相间接触,
则两同心圆的半径差为 f 。
(2)近似法: 最小外接圆法,最大内接
圆法和最小二乘圆法。
13
f。
二、位置误差及其评定
图4.67
位置误差:被测实际要素对其具有确定方向或位置的理想要 素的变动量。 理想要素的方向、位置,由基准、基准和理论正 确尺寸确定。
12共12个等级;
其中0级精度最高,此 后 依次降低,12级最低。 常用4 —8级。 (2)主参数
d(D)、L、B (3)数值 见 P109-110 表4.8~4.12
未注尺寸公差
GB/T1804—f
未注形位公差
GB/T1184—K
4
3.形位公差值的选用原则: (1)对同一要素的形状公差小于位置公差(如平面度公差小 于平行度公差); 对同一基准的同一要素的定向公差小于定位
四、形位公差值的选用
1.未注形位公差的规定
(1)公差等级 为H、K、L三级,其数值见 P108-109 表4.4~4.7。
(2)图样标注
3
在技术要求处注出标准号和公差等级, 例如GB/T1184—K, 见下图所示 。
2.注出形位公差的规定
(1)公差等级 圆度、圆柱度 0、1、2、…、12共 13个等级; 其余 1 、 2 、 … 、
7
(1)最小条件法: 高-低-高 和 低-高-低准则
(2)近似法: 两端点连线法
图4.59
图4.58
例4.4 用框式水平仪测量导轨的直线度误差,测得数据 8
( µm)如下:
测点
0
1
2
3
4
5
6
7
8
读数值 0 +20 -10 +40 -20 -10 -10 +20 +20
累积值 0 +20 +10 +50 +30 +20 +10 +30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