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余值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

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

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作者:李茂生来源:《商情》2017年第24期(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81)【摘要】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用于衡量技术进步、效率改善、制度创新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从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测量方法和实证研究等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学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行了梳理,以期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综述一、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索洛(1956)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解决了哈罗德—多玛模型中的“刀刃”问题,但索洛发现,经济增长中仍然有很大比重不能被传统的要素增长率解释。

索洛(1957)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技术进步函数A,并提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用于解释经济增长中不能被解释的部分。

全要素增长率不包含资本、劳动和土地等有形生产要素的增长率,而是指技术进步、效率改进、制度创新等因素带来的经济增长。

从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来看,全要素与资本和劳动的生产率共同解释了经济增长率,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数量关系,这对于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量方法(一)索洛余值法索洛余值法是索洛最早提出的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量方法。

索洛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采用的是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在计算过程中,将总产出的增长率扣除生产要素的增长率之后的部分即为全要素生产率。

虽然通过索洛余值法可以较为便捷地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但是索洛余值法也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索洛余值法依赖于苛刻的前提假设,导致测算结果存在较大偏差,如社会只有一个生产部门、厂商只生产一种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厂商规模报酬不变等。

其次,索洛余值法虽然可以计算全要素生产率,但是并未给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来源,这对经济决策提供的价值十分有限。

(二)丹尼森对生产投入要素的分解丹尼森(1962)运用和发展了索洛余值法。

丹尼森把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解,并对分解后各项因素进行单独测量。

丹尼森的测量结果表明,分解之后美国全要素增长率测量结果低于索洛测量的结果,这间接证明索洛余值法存在误差。

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

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

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作者:岳彩东程静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09期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要求,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也不断增多。

首先介绍了生产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然后介绍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之后说明其在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最后作总结及未来研究展望。

关键词: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009-02一、生产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一)生产率的概念生产率是指由原材料变成产品的过程中的效率表现,是每单位投入的产出,即产出与投入的比率。

生产率的公式为:生产的产品及服务的总量/所消耗的资源总数。

生产率的提高是由于资本或者劳动力效率的提升。

对于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所发挥作用的研究,始于P·Douglas 及其助手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总量生产函数的概念。

之后,Tinbergen(1942)对Douglas 提出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于资本和劳动投入函数中增加了时间趋势项,用它来表示生产效率的大小。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含义全要素生产率指的是由索洛提出的,去除劳动力和资本两大要素投入外其他所有生产要素投入带来的产出增长率。

这一概念是索洛于1957年提出的,在其《技术变化与总合生产函数》中提出了带有技术进步的内生增长模型。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亦被称为“索洛余量”或“索洛残差”。

全要素生产率也是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经济增长可以归结于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的投入的结果。

从效率角度看,生产率等于一定时间范围内,国民经济中的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投入的比值。

而从本质上看,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

全要素生产率对于生产效率的衡量有三个来源:其一,效率的改善;其二,技术进步;其三,规模效应。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作为一个余量计算出来的,是作为考虑了可以衡量的增长决定因素后剩下的产出增长量。

全要素生产率对甘肃省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全要素生产率对甘肃省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Gansu Finance/甘肃金融/全要素生产率对甘肃省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内容简介】文章简要综述了全要素生产率(TFP )的测算方法,采用索洛余值法,通过对甘肃省1978-2015年的实际总产出、劳动投入、资本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来测算得出1979-2015年甘肃省TFP 增长率,并进行了阶段分析。

通过要素贡献度分析得出:资本投入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第一力量,技术进步是促进甘肃经济增长的第二力量,劳动投入对甘肃经济增长的贡献均较低。

因此,文章认为能否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未来甘肃经济能否保持稳定较快增长的关键所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白银市中心支行◎白伟东【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贡献度;甘肃省问题的提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全要素生产率(TFP )通常叫做技术进步率,最早由索洛(Solow ,1957)提出,故也称为索洛残差,指总产量中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投入之外的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能力实现等非要素投入的增产部分,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剩余部分。

TFP 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尤其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现有关于TFP 的研究大多针对整个国家和某些具体行业层面,而对特定省份的研究比较少。

甘肃省作为西北欠发达地区,其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全要素生产率是否也在增长?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利用C-D 生产函数模型对甘肃省1978-2015年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进行估算,并运用索洛余值法得到期间TFP 及其增长率,进一步分析要素投入和TFP 对甘肃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方法与模型(一)TFP 的测算方法目前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主要有索洛余值法、隐性变量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等,本文采用使用最广泛的索洛余值法来测算甘肃省的全要素生产率,设甘肃省经济总量生产函数为C-D 生产函数:Y t =A t K tαL tβ(1)53/2017年第3期其中Y t 代表t 年总的实际产出,A t 指t 年的技术水平,K t 、L t分别代表t 年的资本存量和劳动投入,α、β分别为资本产出弹性系数和劳动产出弹性系数,规模报酬不变和希克斯中性技术假设下,TFP 增长率为:ΔA A =ΔY Y -αΔK K -βΔLL(2)为估计出α、β,对方程(1)两边同时取对数有:InY t =InA t +αInK t +βInL t(3)当规模报酬不变时,β=1-α,建立如下方程:In (Y t L t )=InA t +αIn (Kt L t)+ε(4)估计出α、β,的值,代入公式(2)可以得到TFP 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全要素生产率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全要素生产率国外研究文献综述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衡量一个国家、区域或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代表了单位输入产生的产出量,同时反映了技术进步、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劳动生产率等多个因素对生产效率的综合影响。

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对于该指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国外相关文献为依据,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综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一、理论方面1.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量方法衡量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包括索洛和森德伦等测度方法。

索洛测度法是一种从生产要素角度出发,通过实物和货币统计数据计算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来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森德伦测度法是一种从生产函数的角度来挖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依靠数据分析技巧来推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量。

目前,国际上主流的方法是森德伦测度法。

2. 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及途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较多,其中包括:技术进步、企业组织结构、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等。

途径主要包括:扩大规模、技术进步、劳动分工和学习等。

3. 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全要素生产率增加的源泉包括:科技进步、制度改革和市场竞争等。

科技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市场竞争和制度改革。

二、实证方面1. 全要素生产率的特点全要素生产率的特点包括: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和季节性;既受到内生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生因素的影响;存在区域间和产业间的差异。

2. 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经济学家通过实证研究确认了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外部经济因素、政策改革、资本补充、人力资本和机会成本等。

3. 全要素生产率的案例研究全要素生产率的案例研究在实证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通过案例研究来探讨全要素生产率与其他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例如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绩效、全要素生产率与城市规模等。

全要素生产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其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及其来源等方面的研究,在实证研究中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研究成果可为国家和企业制定政策和提高竞争力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全要素生产率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全要素生产率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全要素生产率国外研究文献综述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被认为是衡量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配置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成为了经济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将综述国外学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进展和相关理论。

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与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是针对全部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等)利用效率的综合度量。

它的计算方法是将生产各要素的物质投入与产出进行比较,得出一个效率值,再进行加权平均。

将所有时间段内的同行业企业的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处理,得到全部规模生产企业的总平均投入和总平均产出,即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进展1.全要素生产率的测量和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测量和计算一直是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量和计算方法,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在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学者们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力求达到更加准确的计算结果。

在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之间面临的技术、结构、环境等差异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为此,学者们在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时采取了各种调整方法。

如何精准衡量全要素生产率仍然是学者们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的方向。

2.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一些学者认为,人力资本在全要素生产率中的作用相对较大。

人力资本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经济学家们使用大量实证研究数据证明了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正相关性。

这使得人力发展成为了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科技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科技进步是指新的和改进的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依据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前提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技术的广泛普及对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越发显著。

国外许多学者探讨了科技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科技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持续作用的程度是很高的。

索洛模型文献综述

索洛模型文献综述

索洛模型文献综述摘要: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讨论的焦点之一,经济增长理论也自然相伴而生并且层出不穷。

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理论到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再到索洛含技术进步因素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都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同的建树。

本文通过对索洛模型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对索洛模型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索洛模型;经济增长前言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1776)在其历史巨著《国富论》中,第一次系统地探讨了达到尽可能快的经济增长的途径,而且也系统地论证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对近代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是增加劳动者的数目、增加资本投入、加强分工和改良机器以提高生产率;并指出,这些因素都可以由市场自行解决,而毋须国家的干预。

自此以后,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理论就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经济增长理论的不断发展其实就是经济学家不断寻找和解释经济增长源泉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末期,索洛等经济学家建立的索洛模型更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 模型的基本假定所有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都采用了同样的一般均衡结构。

首先,家庭拥有经济中的投入和资产,并选择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份额。

其次,厂商雇佣资本和劳动,并用这些投入生产产品以销售给家庭或其他厂商。

最后,在市场中,一方面厂商想家庭和其他厂商销售产品,另一方面家庭向厂商供给投入。

需求量和供给量决定了各种投入和产品的相对价格。

索洛模型的基本假定如下: (1) 假定经济是封闭的,家庭不能购买外国产品和资产,也不能向国外出售产品和资产。

(2) 假定经济中只存在两种投入,物质资本K(t)和劳动L(t)。

生产函数形式为:Y(t)=F[K(t),L(t)],Y(t)是t 时的产出。

(3) 假定产出是用来消费C(t)、投资I(t)或生产新资本K(t)。

(4) 假定储蓄率是外生给定的。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解释:1979-2013年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解释:1979-2013年
管理纵横 f S we e p i n g o v e F t h e M a n a g e m e n t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 的测度 与解释 :1 9 7 9 - 2 0 1 3 年
纪 红燕 西 北 师范 大 学 甘 肃 兰 州 7 3 0 0 7 0
j , = A e t


其 中 ,Y 为 实 际产 出 ,K 为 资本 存量 ,L 为 劳动 投入 , 。 L 、p
及1 9 9 7 年 东 南亚 经济 危机 的爆 发 ,掀起 了 国 内学 者对 全 要素 生产 率 分 别 为平 均 资本产 出弹性 和平 均劳 动产 出弹 性 。在 规模 收益 不变 和 和 经济 可持 续增 长 的研究 热潮 。 希 克斯 中性技 术假设 下 ,全要 素生产 率的增 长率 为 : 国 内学 者在 研 究全 要素 生产 率 时 ,对研 究对 象 的选 取大 致可 分
A 了 Y
f 一l \ 卜 J K
对( 1 ) 式 两边 同时取 自然 对数 ,可估计 出平 均资 本产 出弹性 和 平 均 劳动 力产 出弹性 ,则 :
增 长的 源泉 ,判 断 中 国整体 和 区域 的经 济增 长是否 具 有 可持 续性 。 还有 一 些研 究是 针对 某 一生 产部 门或 者行 业 的全 要素 生产 率估 算 , 分析 生 产部 门或 者行 业 的技 术进 步情 况 。不可 否认 ,这 些 研究 对宏 观经 济 政策 的制 定与 调 整都 起到 了重 要 的参考 作 用 ,但是 我们 也 应 看到 ,国 内全要 素生 产率 研究 还存 在一 些 薄弱 环节 ,即大 部分研 究 关注 的 是全 要素 生产 率对 经济 增 长的 贡献 问题 ,而对于 全 要素 生产 率的 构成 仅限于 一 些理论层 面 的分 析( 如将 其理解 为 技术进 步 和能力 实现变 化 的宏观 层面 ) ,缺少 对全 要素 生产率 构成 因素 的 实证分 析 。 此外 ,国 内学 者对 全 要素 生产 率 构成 的解释 仅 将其 归入 技术 创 新 因 素 ,很少 有人 将 制度视 为 经济 发展 的生 产力 分析 我 国 的全要 素构 成 情 况 ,尽 管 赵志耘 、杨朝 峰等 部分 学者 也对 全要 素 生产 率进 行 了解 释 ,但他 们选 取 的因 子变 量过 于 单一 , 同时也 没有对 解 释变 量之 间 进 行相 关性 分 析 ,无法 确保 因子变 量分 析 的独立 性 ,因此无 法准 确 地 分析 引起 我国全 要素 生产率 变动 的具体 原 因。 本 文试 图利用 西方 经济 学 、新 制度 经济 学 的观 点构 造新 的理 论 模 型来 解释 上 述 问题 ,通过 引用 市 场化 指数 来衡 量 改革 开放 以来 我 国经济 体制 的变 迁 ,用 R &D 经 费投入 和 外商直 接 投资经 费分 别衡 量 自主创 新和 技术 引进 ,并用 它们 的 连乘 积在 判断 其 交互 影响 的基 础 上 解释 促进 我 国经 济增 长 的具体 方 式 ,同时 用全 要 素生 产率 的滞 后 期衡 量我 国 的经 济惯 性大 小 ,在保 证模 型设 计 的合 理性 和估 计 结 果 稳健 性 的基础 上 ,定 量考 察改 革开 放 以来 我 国全要 素 生产 率变 动 的 原因 ,以达 到对 全要素 生产率进 行解释 的 目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

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

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综述学生:寻小枚 201040820108指导老师:李杨国外研究现状一、农业全要素定义的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QT.Baonon、M.R.Cooper 和A.R.Brodell等人提出,它是一个综合测算农业经济效率的理论和统计指标。

直到20 世纪50 年代中期,乔治·施蒂格勒才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明确定义。

琼·肯德里克指出之所有要衡量全部投入量的使用效率或衡量生产率的变化是因为投入要素结构的变化也会对生产率的变化有所影响,而产量和某一特定投入劳动量或资本之比只能叫做部分生产率,并不能完全表达生产率的变化。

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研究Tim J. Coelli和 D. S. Prasada Rao(2005)采用数据包络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占世界人口和农业产量的主要部分的93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出和生产率水平。

发现在全球性的框架内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收敛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发散。

文章还考虑到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的影子价格和价格股,检查了他们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合理性[1]。

Tim Coelli、Sanzidur Rahman和Colin Thirtle(2003)用随机生产边界模型来分析孟加拉国从1960-1991年16个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变革。

研究表明,技术遵循U型变化,技术效率下降和技术进步缓慢的综合效应就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每年0.23%的速度下降。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依赖于绿色技术革命和农业科研投入[2]。

三、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应用的研究随后Grilliches 和Alston 将全要素生产率概念广泛应用到农业领域,1992 年Jorgenson 和Gollop 对美国私人非农经济部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农业的生产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8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6卷 第8期 2019年8月天 津 科 技TIANJIN SCIENCE & TECHNOLOGYV ol.46 No.8Aug. 2019基金项目:天津市重点招标项目“2017年天津市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研究”(18ZLZDZF00210)。

收稿日期:2019-07-18科学与社会索罗余值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综述孟 媛,张 弛(天津市科技统计与发展研究中心 天津300051)摘 要:国内外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很多,例如索罗余值法、随机前沿法、数据包络法等,其中应用较为普遍的是索罗余值法。

通过简要梳理索罗余值法的推导过程,归纳较为普遍的关于该理论的基本假设(即规模效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的质疑,以及阐述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说明全要素生产率衡量技术进步是不完全准确的。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索罗余值法 技术进步中图分类号:F204;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945(2019)08-0094-02Literature Review on Measurement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by Solow Residual MethodMENG Yuan ,ZHANG Chi(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istic Center ,Tianjin 300051,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measurement methods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t home and abroad, such as the Solow residual method, stochastic frontier method, data enveloping method and so on. The Solow residual method is widely used. The gen-eral doubts about its basic assumptions (namely, constant scale benefit and Hicks neutral) are summarized by briefly combing the derivation process of the Solow residual meth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technical progress is discussed, indicating that the measurement of technical progress by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not completely accurate. Key word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Solow residual method ;technical progress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提出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较多研究,测算方法不一,包括索罗余值法、随机前沿法、数据包络法等,其中索罗余值法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简要介绍索罗余值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根据其适用的前提条件探讨测算的局限性,进而阐述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1 索罗余值法简介索罗[1]并不是第一个将生产函数与生产率联系起来的人,早在1942年Tinbergen 就探索过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索罗的开创性贡献在于他在生产函数和指数方法之间建立了较为简洁且实用的理论联系。

索罗余值法是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CD 生产函数)得到的,以规模效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Hicks neutral )为基本假设前提。

规模效益不变指的是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要素价格不变时,产出增加的比例等于所有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

希克斯中性指的是投入要素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的比率不变。

CD 生产函数为:(,)t t t t Q A F K L = (1)式中:Q t 指的是产出,K t 指的是资本投入,L t 指的是劳动投入,希克斯A t 指的是在资本和劳动投入水平不变时产出增加的部分,即全要素生产率,经常被用以衡量“技术进步”。

上述公式(1)变形,可以得到相对希克斯效率A t /A 0,即Q t /Q 0作分子,生产函数中要素积累的部分F (K t ,L t )/F (K 0,L 0)作分母。

但是由于各投入要素的计量单位不同,这样并不能直接得到希克斯效率。

索罗运用非参数指数法,将上述公式变形得到:t t t t tt t t t t t t Q K K L L A Q Q Q K Q K L Q L A ∂∂=++∂∂ (2)上述公式(2)的左侧表示产出的增长率,可以分解为公式右侧的三部分——资本的增长率、劳动的增长率和希克斯效率指数。

其中,资本和劳动增长率的权重分别由其产出弹性(即当其他投入要素维持不变时,该要素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产出增加的百分点)决定。

但是公式(2)中的相关指标并不能直接测量,因此,索罗用要素的相对价格来衡量该要素的边际产出,即:,t tt tr w Q Q K p L p ∂∂==∂∂ (3)式中:p t 为产出的价格,r t 为资本的价格,w t 为劳动的价格。

设K t S 表示资本的产出弹性,L t S 表示劳动的产出弹性,则上述公式(3)可以变形为:K L t t tt t t t t t t tQ K L A R S S Q K L A =−−= (4)式中:R t 即为索罗余值(或索罗残差),表示不是由投入增长导致产出增长的部分。

Abramovitz [2]认为,在这个理论中R t 是余值,因此R t 实际上描述的是我们未知的部分。

这个“未知”包括很多内容,一些是我们需要的,如技术创新或者组织创新带来的影响,还有一些是我们不需要的,如遗漏的其他变量、测量误差和模型的误设等。

2 索罗余值法基本假设的质疑很多学者对索罗余值提出了质疑,其中涉及索罗余值法基本假设的质疑较为普遍。

索罗余值法的基本假设之一是规模效益不变。

这个基本假设源于GDP 核算恒等式()t t t t t t p Q w L r K =+与生产函数的紧密联系。

如果生产函数恰好具有不变的规模收益,并且支付所有投入要素如公式(3)所示的边际产品的价值,那么产出的价值等于所有投入要素的价值之和。

这种“产品完全分配”遵循欧拉定理(即在规模效益不变和市场完全竞争的前提条件下,全部产出正好分配给各个投入要素),它意味着s K 与s L 之和为1。

然而,Hulten [3]认为从生产函数到求得索罗余值的步骤,即公式(1)~(4)中,不需要固定收益。

Jorgenson 等[4]认为,规模效益不变实际上还有另一个用途,即将资本回报率估计为余值的一部分。

但是根据这种观点,如果在构建权重(即弹性系数)时使用独立的资本回报率度量方法,那么就不需要假设规模效益不变这个前提。

索罗余值法另一个基本假设是希克斯中性。

索罗余值法与边际成本定价的假设紧密相关。

Hall [5]表明,指数方法本质上是非参数的,这意味着它直接通过价格和数量来估计A t ,当不完全竞争导致价格大于边际成本时,剩余收益率是对希克斯A t 的有偏估计,但是索洛提出的指数方法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索洛余值法的实质是利用价格来估计在既定投入产出配置下的生产函数的斜率,而不必估计函数在所有其他点的形状(即不需要估计技术的所有参数)。

因此,索罗余值是测度生产函数转变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

我国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主要也是通过索罗余值法开展的。

陈颖[6]根据我国高新区及其所在城市的测算结果,认为索罗余值法有其测算的局限性,通过引进科技进步系数和规模收入系数对其进行改进。

徐士元[7]认为劳动和资本的波动性可能较大,导致测算结果的波动性也较大,这样索罗余值法的分析可能失去其价值。

3 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关系索罗余值经常被用以衡量“技术进步”,但是这并不完全准确。

很多学者认为,若用索罗余值衡量技术进步,需要技术是外生的,但这并不符合现实情况,技术往往是内生的;此外,除了技术进步,索罗余值还包括组织创新和劳动率素质等其他因素[7]。

Charles [8]则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说明。

一般来说,如果技术进步能够平等地提高所有投入要素的边际生产率,那么生产函数公式(4)是有效的,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函数在所有劳动力和资本的组合中以相同的比例变化。

但是这个假设的约束力较强,如果没有满足假设条件,则很可能导致测度误差。

投入要素的增长率不相等的情况被称为“希克斯偏向的技术进步”,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率增长不但取决于技术的进步,还取决于各投入要素的比重。

即使技术没有发生改变,投入要素比重发生变化也可以导致单位投入产出(即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这也说明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技术进步不是相同的。

■ 参考文献[1] Solow ,Robert M.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Production Function [J ].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9):312-320.下转第98页·98·天 津 科 技第46卷 第8期术水平,以增大高校学报的曝光率。

让高校所拥有的所有期刊成为一个整体,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可以让读者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高校的科研能力以及学术水平,产生出高校品牌的价值。

3.3 发展高校学报联盟现有的很多数据库多鼓励发展专业期刊,认为多学科领域的期刊特色不鲜明,没有具体的专业研究领域,很难衡量其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

所以大部分高校学报在数据库中的表现并不是特别理想。

但是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均为综合性学术期刊,从这一角度来看,高校学报低影响力的问题并不是由于多学科造成的。

高校的科研工作者是国家科研的主要支柱,众多高校学报中某个学科的合集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国家在这个领域的学术水平。

将高校学报发展成为期刊联盟,对多个学报中的相同学科进行整合,由不同高校学报整合出多个强强联合的优势学科的合集,更有利于将高校学报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发表优秀科研成果的权威性平台。

4 结 语高校学报不仅是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的媒体,同时也是教学科研的延伸和深化[6],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