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戏曲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八个时期:萌芽时期,雏形时期,成熟时期,发展时期,繁荣时期,集成时期,转折时期,终结时期。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先秦至唐代戏曲理论的发展是与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过程相表里的,先秦至唐代是古代戏曲的萌芽时期。

宋金时期在宋金时期,各种表演艺术经过发展融合后,形成了中国古代戏曲的雏形,即宋杂剧和金院本。

元代至明初元代是中国古代戏曲正式形成后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无论是南戏还是北曲杂剧,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戏曲作家与作品。

萌芽时期先秦至唐代戏曲理论的发展是与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过程相表里的,先秦至唐代是古代戏曲的萌芽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组成戏曲的各种艺术因素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又相互融合,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的戏曲艺术。

同样,在这一时期里,艺术评论家们对各种戏曲艺术因素的记载与评论,便是古典戏曲理论的萌芽,对后世戏曲理论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影响。

雏形时期宋金时期在宋金时期,各种表演艺术经过发展融合后,形成了中国古代戏曲的雏形,即宋杂剧和金院本。

伴随着杂剧和院本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艺术评论家们也对它们的渊源、形式原因、艺术特征及发展情况等加以了探讨与论述,这些论述,便构成了古典理论的雏形。

成熟时期元代至明初元代是中国古代戏曲正式形成后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无论是南戏还是北曲杂剧,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戏曲作家与作品。

同时,在民间,戏曲演出活动十分活跃。

戏曲的正式形成与繁荣,也促进了戏曲理论奠定了基础。

发展时期明代嘉隆年间古代戏曲经过明初的沉寂后,到了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又趋于活跃,而这也使得元代开始成熟的戏曲理论有了新的发展,不仅戏曲论著的数量增多,而且理论成分大为增强,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繁荣时期明代万历年间明代万历年间是古代戏曲史上继元代杂剧繁荣以后的又一个黄金时期。

戏曲创作与戏曲演出的繁荣,也促进了戏曲理论的发展与繁荣。

简述我国曲艺发展的历史进程

简述我国曲艺发展的历史进程

中国曲艺是一种古老而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以下是中国曲艺发展的简要历史进程:
古代起源:古代中国的曲艺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那时,曲艺是通过歌唱、吟唱、说唱等形式传承和表达民间文化。

著名的曲艺形式有鼓词、弹词、评话等。

唐宋鼎盛:在唐宋时期,曲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

特别是宋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曲艺形式,如评弹、评话、弹词、笑话等,成为当时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传承:明清时期,曲艺继续传承和发展。

各地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曲艺表演团体和艺人,曲艺作品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京剧、评剧等曲艺形式逐渐崭露头角。

现代发展:20世纪初,曲艺逐渐融入现代文化环境中。

戏曲电影的出现使得曲艺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而新型媒体如电视、互联网的普及,则为曲艺的推广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

保护和传承: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曲艺的保护力度,设立了许多曲艺研究机构和曲艺培训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保护和传承曲艺。

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曲艺在面临新的挑战的同时也寻求创新与发展。

一些曲艺形式如相声、评书、快板等仍然深受观众喜爱,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新的曲艺表演形式和新一代曲艺人才。

总的来说,中国曲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民间智慧,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

戏曲发展历程简述

戏曲发展历程简述

戏曲发展历程简述
戏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典相声,其实义最早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当时一些宋元表演者在当地,把他们自己在宋朝时代学到的绝技表演,结合了当地民间艺术,创造出古典相声,因此也称宋元相声。

此后随着民间表演传承并发展,古典相声演变成了古典“锡事”表演。

宋元相声形成之后便演变成了宋代的“剧场剧谭”,这种剧谭中包含了多种表演形式,同时也有几种表演技术,比如胡锵、胡蝶、胡天鹅和胡同等。

这些技巧的发展使得剧谭的受众也进一步扩大了。

随着南宋末年满清入关,古典相声和剧谭消失在历史上。

明朝初年,经历了明朝创立者朱元璋和明朝失势者张居正各自几百年的统治之后,民间演艺在当时复兴了一把,它在杂剧中进行新的组合和混合改编,演奏技巧的发展,和形式发生变化,形成了明代山谷艺术,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欢迎,于是也影响了声乐艺术的发展,进而形成了元曲。

元曲的发展也是非常快速的,这种曲式的发展及其影响是深远的,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曲艺技巧,也在形式上改变了曲艺演出,创立了诸如“席上艺术”“萧何”、“百花齐放”等演出形式,充分表现了元曲的精彩和古朴之美。

明末清初,曲艺又出现了另一次变革,形成了现代真人剧,它集戏曲技巧以及新
发展的理论技术于一体,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具有艺术表现力。

19世纪中叶,凭借着新的技术和新的表演形式,现代真人剧迅速发展,对戏曲传统元素又进一步完善,也获得更多的受众,戏曲传统又重新振兴并延续了传统的艺术技艺。

20世纪初,戏曲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话本戏曲”出现了;随后就是“打谱戏剧”,“活动戏剧”;到20世纪中叶,“现代DW形戏剧”也被发展出来,这些都从技术和表演上更进一步完善了戏曲艺术,使之发展到更加成熟的阶段。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戏曲阶段(汉代至唐代):古代戏曲主要包括曲艺、杂剧和小歌舞等,形式简单,表现方式单一。

2. 唐代至明代戏曲阶段:唐代时期,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戏曲,如“西洋滑稽”、“花木兰”等,成为现代戏曲的雏形。

到了宋代,戏曲发展更加完善,形成了“四大剧种”——京剧、昆曲、豫剧和评剧等,其中以京剧最为受欢迎,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

3. 清代戏曲阶段:清代戏曲发展较为稳定,形成了现代戏曲的基本形式。

同时,由于清朝政府对戏曲的扶持,使得戏曲得以大规模传播。

4. 民国至现代戏曲阶段:近代以来,戏曲的发展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和影视文化的冲击,不过仍有一些剧种仍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如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等。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从古到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影响,不断改良和完善,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表演、音乐、舞蹈和戏剧化的方式来演绎故事的艺术形式。

戏曲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过程。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

1. 早期的戏曲形式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戏曲受到了音乐、舞蹈、曲艺以及祭祀仪式的影响。

此时的戏曲还未形成独立的剧种,而是以独唱、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演方式,常常与其他形式的艺术结合在一起,以传达故事情节和表现角色。

这些早期的戏曲形式为后来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基础。

2. 南北朝至唐代的戏曲发展在南北朝至唐代,戏曲开始逐渐独立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此时的戏曲分为南方戏曲和北方戏曲两种类型,其中南方的“琵琶曲”和北方的“诉衷情”形成了两大流派。

这一时期的戏曲艺术开始注重舞台性和表演技巧,并进行了创新和改革,逐渐形成了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戏曲剧种。

3. 宋代至明清时期的兴盛宋代至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黄金时期,各种戏曲剧种迅速发展和兴盛。

在宋代,京剧正式诞生,成为后来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性形式之一。

京剧注重唱、念、做、打的整体表演,通过变脸和其他表演技巧,丰富了角色的形象和情感表达。

明清时期,其他剧种如越剧、评剧、粤剧等也相继形成,并各具特色和风格。

4. 现代戏曲的传承和创新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戏曲艺术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戏曲的传承和创新,以保护和发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许多传统剧种和剧团通过改革和创新,使得戏曲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同时也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参与和关注。

5. 戏曲在当代的意义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更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认同。

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并传承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戏曲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中国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作为表演艺术,而且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习俗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剧种与剧目,以及各种技术和表演方式。

一、发展历程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祭祀仪式。

到了唐代,戏剧这一艺术形式逐渐成为宫廷文化并吸收了宫廷诗歌和音乐的元素,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基础。

到了元朝、明朝和清朝,戏曲文化得到了大力发展,形成了北京、秦腔、豫剧、昆曲和评剧等地方戏的剧种。

二、剧种与剧目1. 京剧京剧是一种中国传统戏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粹。

它源自北京皇家宫廷戏曲,并融合了徽班、昆曲、秦腔、河南坠子等汉族戏的表演艺术。

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依照唱腔、角色、剧情和音乐等特征,又可分为四大类:青衣、花旦、生、净。

京剧的代表剧目有《红楼梦》、《长生殿》、《霸王别姬》等。

2. 昆曲昆曲是中国最古老和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对于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昆曲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特别注重形体动作和腔调。

昆曲剧目以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为主要题材。

代表剧目有《牡丹亭》、《汉宫秋》、《西施牵牛》等。

3. 豫剧豫剧是中国豫剧的代表之一,其发源于河南省中部地区。

豫剧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它的特点是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作。

豫剧的主要剧目是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题材剧,如《洛阳才子》、《红灯记》、《沙家浜》等。

4. 秦腔秦腔是安徽、河南、陕西三地的地方戏剧。

秦腔的表演技巧特点是强调唱腔、技艺、舞蹈和动作的运用。

秦腔的主要题材是历史、传说和小说。

典型的秦腔剧目有《汉宫秋》、《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空城计》等。

三、技术和表演方式1. 脸谱脸谱是戏曲的重要特色之一。

它反映了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性格,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戏曲角色。

脸谱的类型种类多样,如红脸、黑脸、青脸、白脸等。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将详细介绍京剧的发展历程,从其起源、演变到现代的发展。

1. 起源与发展初期(19世纪初-19世纪中叶)京剧起源于19世纪初的北京,最初是在宫廷中演出的宫廷戏曲。

它的发展与清朝乾隆皇帝的爱好和支持密不可分。

乾隆皇帝对戏曲艺术情有独钟,他组织了一些专业的戏曲演员,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形成了早期的京剧形式。

这一时期的京剧以花脸、青衣、老生、小生等角色为主,表演方式较为简单,剧本内容多为历史故事。

2. 戏曲改革与发展(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19世纪中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革,京剧开始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是剧本的改革,引入了一些现代文学作品的内容,丰富了剧情和人物形象。

其次是表演方式的改革,加入了更多的舞蹈和动作元素,使表演更加生动、精彩。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演员,如梅兰芳、程砚秋等,他们对京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新时期的发展(20世纪中叶至今)20世纪中叶以后,京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京剧开始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京剧的剧本内容更加多样化,不仅有历史题材,还有现代题材和现实题材。

表演方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加入了更多的音乐元素和舞台效果。

同时,京剧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演员和艺术家。

4. 当代京剧的发展与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当代京剧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观众群体的变化,年轻人对京剧的兴趣逐渐减少,需要创新的方式来吸引年轻观众。

其次是市场竞争的加剧,各种娱乐形式的出现给京剧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京剧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如推出了一些现代化的舞台剧,加强了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总结: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经历了起源、发展初期、戏曲改革与发展、新时期的发展和当代的发展与挑战等阶段。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

它源于民间乐舞,经过多代艺人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戏曲艺术。

以下将简要介绍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代。

当时的乐曲和舞蹈在民间广泛流传,演员们以各种故事和人物为题材创作剧目,形成了最早的戏曲形式。

这些早期戏曲以歌唱为主,通常用来祭祀神灵和娱乐民众。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的表演形式逐渐演变。

北朝时期,梨园形成了专业的演员团队,开始有了专门的剧目,人物角色也开始出现。

唐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唐代的戏曲演员普遍会表演歌舞、杂技和说唱,剧目也包括了历史戏和神话传说。

宋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期。

当时的戏曲表演技巧日臻完善,经历了由平板舞台演变为帷幕舞台的改革,以及行当制度的完善。

经过宋代的发展,中国戏曲的基本形式基本上定型。

明清时期,戏曲进一步发展。

当时的戏曲剧目更加丰富多彩,剧本的内容对话趋向于自然,演员的表演技巧也更加纯熟。

此时期的经典剧目,例如《西皮》、《京剧》等,至今仍然为人们喜爱。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娱乐方式的出现,中国戏曲遭遇了一些挑战。

不过,在中国戏曲的传承者的努力下,它依然被广大民众喜爱。

戏曲演员们不断进行创新,结合现代元素和技术,使戏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艺术的精髓。

它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更是承载着中国历史、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今天,中国戏曲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

参考资料:1.张云帆,殷卫民编.中国文化大典·中国文化经典113:中国戏曲[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中国戏曲文化入口课程,戏曲的起源及初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发展历程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中国戏曲发展历程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支奇葩。

戏曲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闪边,其声腔曼妙委婉、韵律动人;其人物形象饱满、鲜明生动;其故事感人至深、脍炙人口。

戏曲纵横古今、博雅通实、韵律无穷,是一门品赏不尽的艺术。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谣。

如果说戏剧史西方的歌谣,那么戏曲则是古老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文明史上的优美歌谣。

然而,中国戏曲这么博大精深的艺术,或许是因为太古老太遥远,竟没人说得清楚它究竟起源何处。

关于戏曲的起源,有一下几类说法:其一,起源于宗教仪式说。

这一说法认为,中国戏曲的形成于原始鬼神崇拜之间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他在《中国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考》一文中认为:“在中国,如同在世界任何地方,宗教仪式在任何时候,包括现代,都可能发展为戏剧,决定戏剧发展的各个因素,不必求诸于遥远的过去,它们在今天仍然还活跃着。

”其二,起源于原始歌舞说。

这是非常主流的一种说法,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

原始时代的歌舞虽具有模仿性质,但它的宗教性质却决定了它并非审美静观之物,不是纯粹的表演,还不能成为“戏曲”。

不过它一初具戏曲的前期形态了,中国戏曲就酝酿于这种原始时代的歌舞中。

其三,起源于古代宫廷优人说。

戏剧只能活在舞台上,没有演员的当众表演,也就不会有戏剧。

上古宫廷的俳优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演员。

他们或笑谑,或歌舞,或弹奏,以供人主之笑乐,所以不少古代学者视之为“优戏之始”。

优可以说是中国戏曲最早的专业演员,他们为中国戏曲的发展积蓄了深厚的底蕴。

其四,起源于傀儡戏说。

早在戏曲正式诞生之前,傀儡戏就已在我国广大地区普遍流行,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因为傀儡戏是以演绎人物故事为职,故被称为戏曲之源。

戏曲的起源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同时也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

到汉代,“百戏”开始盛行。

“百戏”不是指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而是熔汉时杂乐和各种表演艺术技艺为一炉的综合体,是盛行于汉代广大社会,包含有民间散乐、歌舞杂奏、杂技、角抵、幻术等音乐艺术形式的总称。

“百戏”又称“角抵戏”。

《东海黄公》就是一出古老的角抵戏,演的是秦朝末年善施法术的黄公到东海区降服白虎却法术失灵被虎所杀的故事。

在《东海黄公》的表演中,有人虎相斗、人被虎杀的情节,有特定的服饰、人物、情节冲突和既定的结局,这显然已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而是衍化出为表演既定的故事内容的戏剧表演。

因此,这出古老的艺术也一度被许多学者看做中国戏曲的雏形。

汉以后的魏晋六朝一直到隋朝都盛行百戏,百戏的发展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成为戏曲萌芽的摇篮。

迈入唐代以后,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表演模式——弄参军。

弄参军得名于表演的角色,“参军”属于官职的名称,是当时的芝麻小官;“弄”是古代百戏乐舞中角色扮演或节目表演的代称,如汉代百戏有“弄丸”,唐代有“弄参军”、“弄兰陵王”等。

弄参军将两者结合,成为唐代戏曲的专有名词。

弄参军的内容是提前准备、精心安排的。

弄参军既风靡于宫廷,又流行于民间;既有男演员,又有女演员,如周季崇和妻子刘采春都擅长演的弄参军《望夫歌》。

据唐赵璘《因话录》记载:“(唐)肃宗宴于宫中,女优有弄假宫戏,其绿衣秉简者,谓之‘参军桩’。

”除了正式的参军戏,还有一些参军戏的延伸。

之后,出现了庙会和瓦舍,它们为戏曲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登上历史的舞台提供了客观和主观的条件,使其拥有固定的场所、稳定的观众和专业艺人群,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而宋代出现的宋杂剧标注着戏曲真正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宋杂剧主要流行于都城以及繁华的商业城市,如北宋的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

在北宋时期,杂剧没有明确的范围艰定,它不仅继承了唐代的“参军戏”,还广泛吸取各种表演艺术的技法,因此包含了傀儡戏、滑稽戏、角抵戏等,如《目连救母》就是其中精彩的一出。

宋杂剧的演出形式有着生动活泼的特点,在表演形式上大致分为“滑稽戏”和“歌舞戏”两个类别,它们表现内容的方法各异,题材丰富。

其中,“滑稽戏”所占比重比较大,《宋官本杂剧段数》中的280个剧种中,绝大多数都是滑稽戏。

而歌舞戏在宋杂剧中则居于突出的地位。

宋杂剧在开始的时候上演一段歌舞,表演一段生活中的俗事,称为“艳段”;然后再上演正杂剧,通名“两段”,可以是一段滑稽戏,一段大曲;最后是开玩笑式的小节目“杂扮”。

金灭北宋后,继承了北宋的杂剧,称为“金院本”。

金院本和宋杂剧名异实同,在表现形式上也没有太多的区别,但是金院本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是金朝在燕京(今北京)定居时形成的北方派杂剧。

金杂剧是宋杂剧向元杂剧转化的渡口,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推动了中国戏曲的历史性发展。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时产生于元代的文学主题。

我们常说的中国三大文学体裁“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名翁灿烂辉煌的长卷中最为绚丽的篇章,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

虽然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元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综合各种民间艺术发展而成的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

虽然说中国戏曲的源头至今众说纷纭,但是中国戏曲成熟与繁荣的标志,却都一致公认为元杂剧。

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点。

元杂剧在金代就已经开始了其演变、形成的过程,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到了元代初年才趋于成熟而与原来的金院本有了显着的区别。

二者继承的关系可以从其剧目上看出一二。

不少杂剧就是把金院本加以丰富或改编而成的。

如《太湖石》、《打球会》均取材于同名的金元本。

此外,从杂剧的角色行当以及歌舞、表演、念诵等各种表演形式等方面,也不难看出其与金院本一脉相承的关系。

元杂剧在形成的过程中还广泛吸取了其他艺术的成就和特色,如宋金时期的说唱艺术诸宫调就对元杂剧产生了极重要的影响。

在舞台艺术方面,特别是在曲调的音乐和声腔形成方面,元杂剧还充分吸取了北方各民族的民间歌舞及各种百戏等因素。

同时,在金元时期,在北方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人民和汉族人民杂居,这对于元杂剧能够融合各民族的艺术成就,特别是接受各民族音乐和歌舞的影响,以形成元杂剧的戏曲声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元杂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唱。

元杂剧主要有三个角色,即正末、正旦和净。

元杂剧一剧一角色,由正末演唱的成为“末本”,由正旦演唱的称为“旦本”。

此外,还有外旦、贴旦(女配角)、外末、副末(男配角)和杂(有孤、驾、卜儿等)。

元杂剧“一人主唱”——即在旦本戏中,正旦一人唱,在末本戏中正末一人唱,分工十分明确。

元杂剧综合了丰富的文学和动听的音乐,继承和发展了说唱艺术,同时表演中也不乏滑稽和舞蹈。

可以说,元杂剧是一个朝代的戏曲,它随着元代的兴起而孕育,伴着元代的发展而繁荣,最终随着元代的灭亡而退出历史舞台,但元杂剧具有空前的艺术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戏曲的鼎盛时期,标志着戏曲的成熟,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元杂剧的逐渐衰落,南戏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到了元末明初,南戏发展更加迅猛,并产生了一种新的戏曲形式——传奇。

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传奇渐渐繁荣和成熟,成为继元杂剧之后戏曲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传奇”一词来源于唐代对奇异荒诞小说的统称,自元代起,“传奇”一名指称戏曲,宋元南戏、元杂剧都曾称为“传奇”,自明代以后,则多之明清两代以演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作品,寓意着具有传奇性和新颖性的特色。

至今,戏曲学界对于传奇的指称范围尚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有的认为传奇包括元末南戏,有的认为传奇可追溯到昆腔......可谓众说纷纭。

明清传奇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等一系列因素,都促使传奇进入繁荣时期。

这时期,传奇不仅创作人才辈出,各种优秀剧本更是争奇斗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辉煌局面。

明清传奇的舞台艺术在南戏、北杂剧和元杂剧的基础上,有了更为显着的进步。

在面部造型中,分为俊扮和丑扮,并用各种各样的脸谱色彩来区分不同人物的性格。

另一方面,传奇演出注重场景的布置,充分运用简易的道具和写实的灯彩,达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

需要特别强调的事,传奇突破了杂剧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的体例,使《西厢记》那样五本二十折且部分突破一人主唱格局的剧本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稳固。

同时,传奇时代的开始,标志着南戏的结束,二者的区别不仅仅在于称谓的变更,更在于体制上已有很大的变化。

明清时期常演内容复杂、人物众多的大戏,增加了许多新型人物,传统角色行当就分化、派生出新的角色,明清时期的角色行当没有改变以生、旦为主的体制,在角色行当的分工上趋于细密和合理,更专业化,表演的程式化加强。

纵观明清传奇,传世作者八百多人,作品存目有两千六百种左右,保存至今的作品有六百多部,真可谓是繁盛一时。

明清时期最突出的作品是历史剧,出现了“南洪北孔”两位伟大的剧作家,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是这一阶段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明清传奇的崛起,不仅在戏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来遍地开花的民间地方戏曲也有深远影响。

近代,各个地方剧种涌现,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川剧......纷纷走上历史舞台。

戏曲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国戏曲如一枝春意盎然的红杏,蓬勃着生命和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