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的尺度设计是影响人对建筑空间感受的关键要素之一
建筑中的公共空间设计

建筑中的公共空间设计公共空间是建筑设计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提供了人们交流互动的场所,还承载着城市文化的传承和演绎。
因此,在建筑中合理、精心地设计公共空间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建筑中的公共空间设计进行探讨,并提出几个关键要素。
一、流线与通达性一个好的公共空间应该具备流线畅通和通达性良好的特点,便于人们的进出和活动。
流线的设置应该符合人们的行为习惯,比如在一个购物中心中设计合理的购物通道,使人们能够舒适地流动其中,不受拥堵和阻碍。
二、场所感与尺度公共空间的设计要能够给人营造出舒适的场所感,同时要考虑到空间尺度的合理性。
比如,在一个公园中,需要设置合适的座椅和休息区域,以便人们可以在其中休息和放松。
此外,不同的公共空间具有不同的尺度要求,设计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尺度的大小。
三、功能性与多样性公共空间在设计之初,要明确其功能性和多样性。
一方面,公共空间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比如提供餐饮、娱乐、休闲等设施。
另一方面,公共空间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多样性,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设置儿童游乐区、瑜伽区等,使公共空间成为一个能够满足多种需求的场所。
四、景观与绿化景观和绿化是公共空间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能够为人们提供美的享受和身心的舒缓。
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要注重景观和绿化的布局,比如种植一些花草树木,设置喷泉和小水池等等,以营造出一个宜人的环境。
五、灯光与材料灯光和材料的选择对于公共空间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灯光设计能够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增加空间的美感。
适当的材料选择能够影响空间的整体品质,比如使用天然材料能够营造出自然和谐的氛围,使用金属材料能够增加现代感。
六、安全性与易维护性公共空间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安全性和易维护性。
安全性包括保证人们在公共空间中不受到伤害的设计,比如在楼梯和斜坡处设置扶手,提供消防通道等。
易维护性包括考虑到空间的日常维护和保洁工作,比如使用易清洁的材料,设置便捷的垃圾桶等。
江汉街案例

商业街案例分析——重塑都市人性化空间商业步行街的布局与规划I.理念设计是商业步行街策划的灵魂,理念设计的提出建立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步行街策划要考虑步行街的商圈特征、消费习惯、区域历史文化、建筑与商业文化。
II.理念的设计要在商业街历史基础上创新,兼顾历史特点,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未来发展。
商业步行街是城市形象的代表,是城市的名片。
江汉街的绘画理念是做一个新旧结合的商业中心。
�街道空间设计是商业街成败的关键。
�商业街的本质:室内商业活动沿店铺的街道空间向室外的延伸。
�设计核心:让空间变得有用而舒适,为商业活动中的人服务。
�建筑物的尺度设计是影响人对建筑空间感受的关键要素之一。
商业街的理想气氛应该是使人觉得亲切、放松、“平易近人”。
限定街道的长宽高——空间的三维界定长:作为商业街这样一个有聚合要求、需要行人购物休息能够驻足停留、感受观赏环境的场所,它必须是一个通过建筑手段塑造形成的“积极空间”。
街端空间标志物和限定物标志商业街起和终车行交通空间同步行购物空间隔离避免购物者在大市场内常有的混乱与迷失感。
宽:纵向关注范围:建筑一层横向关注范围:10米至20米之间高:商业街与住宅的整体性二次空间:雨罩、骑楼、遮阳等降低噪音和视觉干扰使上下不同的建筑个性有一个明确的区分带:购物的空间都能给人以稳定的舒适感。
武汉江汉路步行街江汉路始名于20世纪30年代,曾有“车马如梭人似织,夜深歌吹未曾休”的诗名来形容它,也有“小香港”的提法,是武汉著名的商业街,街上还保留了30年代遗留下来的西洋建筑。
江汉路上店铺达400余家,其中有经营特色的专业店和老字号90多家,近30个行业,终日人流如织,热闹异常。
汉口江岸与江汉两区之间,东南起自沿江大道的武汉关,向西北延伸,穿中山大道,至解放大道。
江汉路步行街规划设计理念1.保护优秀的历史建筑和景观风貌传统商业街是城市历史与文化最核心的载体,是最具独特风格的都市景观。
2.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创造高品质的空间景象街道景观是由不同的环境要素共同构成的空间艺术形象。
用建筑设计技术实现空间优化与功能最大化

用建筑设计技术实现空间优化与功能最大化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于建筑空间的优化和功能最大化需求越来越迫切。
通过运用建筑设计技术,我们可以实现空间的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的功能,满足人们对于室内环境的需求。
首先,建筑物的布局是实现空间优化和功能最大化的关键。
在规划设计阶段,需要结合建筑物的用途和功能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建筑的布局。
例如,在办公楼的设计中,可以将办公区域、会议区域和休息区域合理划分,减少走道面积,提高工作效率。
对于住宅来说,可以考虑开放式的设计,增加通透性,使居住者能够充分享受室内空间的舒适度。
其次,灵活的空间划分是实现功能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建筑内部的空间划分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
通过引入可移动隔断、折叠墙、可折叠家具等设计元素,可以更好地实现空间的灵活利用。
例如,在多功能厅的设计中,可采用可折叠座椅和可移动舞台,将空间转变为会议场所、演出场地或展览空间,实现多种功能要求。
另外,充分利用建筑的垂直空间也是实现空间优化与功能最大化的有效方法。
通过设计合理的楼层高度和采用垂直交通方式,如电梯和楼梯,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建筑的垂直空间。
例如,在商业建筑中,可以通过在高层设置餐厅和观景台,提供美食和观光的同时,增加建筑的利用效益。
在住宅建筑中,可以充分利用垂直空间设计储物空间或阁楼,使得居住者可以在有限的室内空间中存放更多的物品。
此外,科技的运用也是实现空间优化与功能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现代的建筑设计不仅要注重建筑本身的形式美观,还要结合科技的发展,通过智能化的系统和设备,提升空间的使用效率与功能性。
例如,在办公楼的设计中,可以引入智能化的空调、照明和门禁系统,实现能源的节约和安全性的提高。
在住宅建筑中,可以考虑利用智能化的家居设备,如智能门锁、智能照明和智能窗帘等,提供更便捷、舒适的居住环境。
最后,建筑设计中的绿色环保理念也是实现空间优化与功能最大化的重要因素。
建筑中的建筑物空间组织

建筑中的建筑物空间组织建筑物的空间组织是指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通过合理布局、内外部空间的划分与组合,以达到满足功能需求、艺术审美和人们舒适体验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在建筑中,空间组织是实现建筑功能和空间特性的关键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建筑中的建筑物空间组织的重要性以及实现方法。
一、建筑物空间组织的重要性建筑物的空间组织对于建筑体验和功能运转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优秀的空间组织能够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和环境感知,使人们更好地利用空间。
合理的空间组织能够划分不同功能区域,使不同功能间的联系紧密且有序。
同时,空间组织也能够营造出丰富的室内外环境,提供舒适的空间氛围。
因此,建筑物空间组织的合理性和创造力是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建筑物空间组织的实现方法1. 分层布局建筑物的空间组织可以通过分层布局来实现。
通过不同楼层的设置,可以合理划分出公共区域、私密空间以及服务区域。
分层布局可以使得不同功能空间间隔明确,又能够通过楼梯、电梯等垂直交通方式形成联系。
同时,在不同楼层设置景观露台或室外空间,可以丰富建筑的立体感和景观特色。
2. 空间序列一个建筑物中的不同空间可以通过合理的布局形成空间序列。
通过门廊、门厅等过渡空间的设置,可以将不同功能区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流线。
空间序列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路径,使人们在移动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并感受不同的空间,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和体验感。
3. 空间比例和尺度在建筑物的空间组织中,合理的空间比例和尺度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功能空间的大小、高低和宽度的分配需要考虑到功能需求以及使用者的视觉感受。
从整体来看,空间比例的协调统一能够提高建筑的整体协调性和美感。
4. 光线与视野光线和视野是建筑空间组织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通过窗户、天窗、玻璃幕墙等开口,可以引入自然光线,提供明亮的室内环境,并与室外环境形成联系。
良好的视野也能够提供美景和开放感,给人一种舒适和愉悦的感觉。
5. 空间分区建筑物的空间组织需要合理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
建筑设计美学

建筑设计美学引言:建筑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标志。
而建筑设计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建筑的美感和审美标准。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美学的概念、内容和相关理论。
一、建筑设计美学的概念建筑设计美学是研究建筑美学的学科,着重探讨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形式的审美特点和规律。
建筑设计美学与其他艺术学科的美学相似,但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建筑设计美学中,除了审美主题和审美对象外,还要考虑到功能性、实用性、可持续性等方面。
二、建筑设计美学的内容1. 比例与尺度比例与尺度是建筑设计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建筑物的比例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尺度要符合人们的感知和使用需求。
比例和尺度的合理运用可以强调建筑的气势和谐,给人以美感。
2. 空间与形体建筑的空间和形体是建筑设计美学中的关键要素。
空间的组织和布局要符合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审美需求,形体的外观要考虑到建筑的功能和表达。
合理的空间和形体可以创造出舒适和谐的环境。
3. 材料与结构材料和结构是建筑设计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材料和结构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触感体验。
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建筑的特点和环境选择适合的材料和结构,以达到美的效果。
4. 色彩与光线色彩和光线是建筑设计美学中的重要表达方式。
色彩可以给建筑增添生气和活力,而光线可以改变建筑的氛围和表达。
建筑设计师要善于运用色彩和光线来营造出理想的视觉效果。
5. 文化与历史建筑设计美学中要考虑到文化和历史的因素。
建筑作为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载体,应该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和历史风貌,以体现建筑的独特性和独特魅力。
三、建筑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1. 形式与功能的统一理论形式与功能的统一理论认为,建筑形式和功能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建筑设计师应该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力,追求艺术的表达力。
2. 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理论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理论认为,建筑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协调一致。
建筑设计师不仅要考虑建筑的独立美,还要考虑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商业街规划设计要点

商业街规划设计要点一、尺度近人建筑物的尺度设计是影响人对建筑空间感受的关键要素之一。
商业街的理想气氛应该是使用人觉得亲切、放松“平易近人”,使人有愉悦的消费心情,而不是“以势压人”。
商业街的尺度应该以行人的活动为基准,而不是以高速过往机动车为参照。
购物行人所关注的纵向范围主要集中在建筑一层。
对一层以上的范围几乎是“视而不见”。
而横向关注范围一般也就在10米——20米之间,而超过20米宽的商业街,行人很可能只关注街道一侧的店铺,不会在超20米宽的范围内“之”字前行。
这恰好说明了商业街建筑外观设计的重点应该在建筑外观设计的第三个层面上。
建筑外观造型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建筑的宏观造型,也就是天际轮廓线。
著名建筑的外观轮廓往往都很醒目,使人过目不忘,如悉尼歌剧院、天坛等。
第二层面是人在中距离上对建筑的感知方面,也就是建筑外观的中观元素。
包括建筑开窗与实墙面的虚实对比,立面横竖线条的划分等。
而第三个层面则是人到建筑近前,与建筑直接接触的微观层面。
人所能感受的范围也就在一层高之内。
这一层面上的设计重点应该是建筑的细部和材质的运用。
商业街的设计重点也应在首层外观的细部上,包括门窗的形式,骑楼雨罩的应用,台阶、踏步、扶手、栏杆、花盆、吊兰、灯具、浮雕、壁画、材质色彩与划分等等。
建筑师的设计深度不应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缺少细部的设计无法满足购物行人对建筑的尺度要求,必然会空洞没有人情味。
国外商业街经常被作为设计样板,这与国外商业街的小体量、小尺度的人性化设计分不开。
国内的设计容易偏重于气派、豪华、厚重的形象和气势。
商业街设计的尺度把握应该以人为本。
二、空间的限定人在商业街内的活动和感知空间是三维的。
所以设计师对街道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都应有针对性地设计。
首先商业街的长度随商业的规模而定,没有一定之规。
但室外建筑空间根据心理感受模式可以分为向心的、有聚合力的、所谓的“积极空间”和发散的、通过性的、难以聚合人气的“消极空间”。
2024年读《建筑体验》心得(3篇)

2024年读《建筑体验》心得《建筑体验》是笛卡尔·康德的一本经典著作,是西方建筑学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籍之一。
通过这本书,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建筑的本质,体验了建筑带来的美学感受,并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建筑体验》中,康德详细阐述了建筑的本质。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划分和遮蔽,而是人与空间的有机结合。
他认为,建筑的目的是为了给人们提供舒适、宜居的环境,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建筑没有固定的形式和风格,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是非常启发性的,让我对建筑的定义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其次,康德在书中强调了建筑的情感与体验。
他认为,建筑应该根据人们的需求和情感进行设计,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美、舒适和安全。
他指出,建筑是可以通过形式、色彩、材质等方面来传达情感和体验的。
这使我开始思考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如何从情感出发,创造出让人们愉悦和舒适的空间。
另外,在《建筑体验》中,康德提到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应过分追求人工的呈现,而是应充分利用自然的资源和环境来设计建筑。
这使我意识到,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利用自然的优势来提升建筑的品质。
此外,《建筑体验》还探讨了建筑与社会的关系。
康德指出,建筑不仅仅是个人的需求,也是社会的需求。
建筑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为不同群体提供适宜的空间,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这使我对建筑的社会功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建筑应该不仅仅满足个人的需求,更要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阅读《建筑体验》的过程中,我还学到了一些关于建筑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康德提到了建筑的尺度感和比例感,强调了建筑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他还强调了建筑材料的选择和运用,认为材料的质感和效果对建筑的整体感受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让我开始思考建筑设计过程中,如何运用材料、色彩和光线等手段来创造出独特的建筑体验。
建筑尺度的名词解释

建筑尺度的名词解释建筑尺度是指建筑空间的尺寸比例和比例尺的选择,是建筑设计和建筑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尺度的合理把握,可以实现建筑的比例美感,提升建筑物的品质与用户体验。
本文将介绍建筑尺度的几个重要名词解释,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建筑尺度的设计原则和实践应用。
一、建筑尺度建筑尺度是指建筑物在现实世界中的尺寸与设计方案的比例关系。
尺度决定了建筑物在空间中的大小和比例感。
它对于建筑的外观形象、内部布局、空间关系等方面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通常会根据建筑的功能、风格、环境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尺度,以实现设计意图和用户需求。
二、人体尺度人体尺度是建筑尺度中的重要部分,它以人类身体的尺寸作为参考,用来确定建筑空间的大小和比例。
人体尺度是建筑设计师在布局建筑内部空间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合理运用人体尺度,可以实现人与空间的舒适互动,提升用户体验。
例如,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合理的人体尺度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开放和包容,增强社交交流的效果。
三、比例尺比例尺是指建筑设计图纸上的表示比例。
常见的比例尺有1:100、1:200、1:500等。
比例尺是建筑师用来表达设计意图和构思的工具之一。
通过比例尺的选择,可以将大规模的建筑设计缩小为可操作和可理解的图纸。
比例尺还可以帮助建筑师和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建筑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和监理工作。
四、空间尺度空间尺度是指建筑空间在三维空间中的尺寸。
它包括建筑物的长度、宽度、高度以及各个空间要素之间的关系。
空间尺度对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使用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和使用目的来确定合适的空间尺度,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并营造出舒适和具有品质的空间体验。
五、形式与功能的尺度关系建筑尺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形式是指建筑的外观、造型和比例,功能是指建筑的使用要求和内部布局。
形式与功能的尺度关系是建筑设计师需要积极探索和平衡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物的尺度设计是影响人对建筑空间感受的关键要素之一。
商业街的理想气氛应该是使用人觉得亲切、放松“平易近人”,使人有愉悦的消费心情,而不是“以势压人”。
步骤/方法
1.尺度近人
商业街的尺度应该以行人的活动为基准,而不是以高速过往机动车为参照。
购物行人所关注的纵向范围主要集中在建筑一层。
对一层以上
的范围几乎是“视而不见”。
而横向关注范围一般也就在10米——20米之间,而超过20米宽的商业街,行人很可能只关注街道一侧的店铺,不
会在超20米宽的范围内“之”字前行。
这恰好说明了商业街建筑外观设
计的重点应该在建筑外观设计的第三个层面上。
建筑外观造型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建筑的宏观造型,也就是天际轮廓线。
著名建筑的外观轮廓往往都很醒目,使人过目不忘,如悉尼歌剧院、天坛等。
第二层面是人在中距离上对建筑的感知方面,也就是建筑外观的中观元素。
包括建筑开窗与实墙面的虚实对比,立面横
竖线条的划分等。
而第三个层面则是人到建筑近前,与建筑直接接触的微
观层面。
人所能感受的范围也就在一层高之内。
这一层面上的设计重点应
该是建筑的细部和材质的运用。
商业街的设计重点也应在首层外观的细部上,包括门窗的形式,骑楼雨罩的应用,台阶、踏步、扶手、栏杆、花盆、吊兰、灯具、浮雕、壁画、材质色彩与划分等等。
建筑师的设计深度不应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缺少细部的设计无法满足购物行人对建筑的尺度要求,必然会空洞没有人情味。
国外商业街经常被作为设计样板,这与国外商业街的小体量、小尺度的人性化设计分不开。
国内的设计容易偏重于气派、豪华、厚重的形象和气势。
商业街设计的尺度把握应该以人为本。
2.空间的限定
人在商业街内的活动和感知空间是三维的。
所以设计师对街道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都应有针对性地设计。
首先商业街的长度随商业的规模而定,没有一定之规。
但室外建筑空间根据心理感受模式可以分
为向心的、有聚合力的、所谓的“积极空间”和发散的、通过性的、难以
聚合人气的“消极空间”。
作为商业街这样一个有聚合要求。
需要行人购
物休息能够驻足停留、感受观赏环境的空间,它必须是一个通过建筑手段
塑形成的“积极空间”。
也就是在商业街的两端需要某种形式的空间标志物和限定物,标志着商业街的起和终。
同时也起到把车行交通空间同步行
购物空间隔离的目的。
例如在北京珠江国际城商业街设计中,入口一端的一座中西合璧的牌楼作为标志,不但使入口更加醒目和吸引人,也起到屏障的作用,把城市交通与步行空间隔开。
小区中心一端以一座高耸的钟塔既作为商业街结束也标示着小区的中心。
两端标志的建立确立了商业街的宽间范围,购物人
能随时感知自身在这一空间内的位置,预知未走的路程。
这一手法避免了
购物者在大市场内常有的混乱与迷失感。
从人的行为模式来看,一般步行商业街的宽度宜在10——20米之间,
超过20米宽的街道难有近人的尺度。
从建筑高度与街道比例来看,街宽宜在楼高的1/3——1/4。
商业街的宽度也与商业规模有关,但不等于说街越长楼越高,街应该越宽。
空间的舒适度也是必须考虑的。
若宽于20米,“街”的感觉则可能被“广场”的感觉取代。
商业街空间的高度方向的限定应遵循以行人为模数的原则,并考虑二次空间的应用。
住宅区的商业街经常是同住宅建筑合二为一的,也就是底层商业。
顶部住宅,特别是高层建筑因与商业建筑个性不同,与商业街的建筑设计手法不必相同。
多层、低层住宅如有可能,在尺度和色彩上适当加以商业特点能提高商业街与住宅的整体性。
在首层商业与二层住宅之间用雨罩、骑楼、遮阳等形式将商业空间与居住空间在室外区分开是必要的。
既能降低噪音和视觉干扰,也可使上下不同的建筑个性有一个明确的区分带。
雨罩骑楼这样的空间划分手段能将建筑主体所形成的外部空间划分成次一级的二次空间。
骑楼这样的空间正好适应购物行人的尺度,无论建筑主体有多高,这样的二次购物空间给人稳定的舒适感。
3.风格色彩的多元化
自然形成的传统商业街的诱人之处在于其不同时期建造,风格迥异的铺面杂拼在一起,造成以极其的多元化而达到统一的繁华效果。
新设计的商业街往往因人为的统一而流于单调乏味。
为追求传统商业街的意境,设计师应有意识地放弃追求立面手法简单的统一,甚至应刻意创造多种风格的店铺共生的效果。
不同风格的建筑单元拼在一起使人联想起小镇风情。
即便是同样设计的不同单元,也通过材质、颜色的变化,加强外观差异化。
商业街的魅力就在于繁杂多样立面形态的共生。
这也是商业街与大型百货商厦的区别。
4.面材的软化与精化
商业街建筑与其它建筑外观的重要不同是店家需要根据自身商业的性质特点,二次装修店铺外观。
建筑的外观设计仅仅是一个基础平台。
店家最起码需要安装招牌,有些连锁店还需要改为特定的颜色、样式。
而招牌、广告、灯箱等室外饰物往往成为建筑外观中最惹眼的元素。
失控的第二次外装可能会同原建筑设计立意冲突,甚至破坏建筑空间的效果。
所以成熟的商铺外观设计应考虑改造外装的可能,预留店名、招牌、广告和其它饰物的位置。
为突出人情味,商业街表面构件上越来越多地应用了软性面材,例如蓬布遮阳、竹木材料外装、悬挂的旗帜和其它织物招牌等饰件。
这一趋势使得建筑立面设计更趋近装修装饰设计、也要求设计师不能停留在建筑框架的设计深度上,必须以装修的精度来做商业街立面设计。
换句话说,商业街的外观设计已经很室内化。
5.重视非建筑元素
商业街室外空间与气氛的形成,主要决定于建筑的空间形态和立面形式,但也取决于其它一些建筑元素的运用,比如室外餐饮座、凉亭等功能设施,花台、喷泉、雕塑等、灯具、指示牌、电话亭等器材、灯笼、古董、道具等装饰,铺地、面砖、栏杆等面材。
这些元素是商业街与人发生亲密接触的界面。
若想使这一界面更“友善”,就需要从景观、园林的角度深化商业街的设计。
注意事项
总之,商业街的设计不应是简单满足规模、流量、流程等技术指标,也应重视它所给人的心理感受。
而为达到一个舒适、活跃而有新意的视觉与空间效果,设计师必须考虑人的尺度,从装修装饰与景观设计的深度来要求商业街外观的设计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