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词的附加意义
如何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二、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1、把握指代词和临时在文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2、把握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文中含义的差别;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特定含义;4、理解词语在特殊语境中暗示的言外之意或隐含的深层含义。
概而言之,一是理解指代含义,二是理解语境含义(二)词语的语境义1、多义词:多义词义项包括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本义:即这个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引申义: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或扩大了范围、中心的意义;比喻义:通过打比方的方式产生固定意义2、其他词的语境义: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有的意义。
与多义词不同,它的意义是不固定的,离开了这个语境,其意义就不存在。
例:去年的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地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天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隐了。
吞咽:尽情地享受。
1)语境义的理解:一个原则是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
下面是方法技巧(1)借助该词的基本义;(2)分析该词在句中的搭配成分或修饰成分;(3)联系上下文的感情色彩(褒贬中);(4)结合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义、借代义、比拟义、讳饰义、反语义)(5)理解词语的象征意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概而言之:一是借助词的基本义;二是词语所处语境。
2)从探究词语的搭配关系方面入手正确地解释文中词语的含义,必须充分考虑它所处的语言环境,而且对于某些词,如果不明词义,只要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才可以大体揣摩出词语的意义。
也就是要看词语所在的句子,而关键看与这个词相关联、相搭配的词语,抓住句子结构,看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
2、从释句处入手有些词语的理解从本句中找不到答案,从上句中也找不到答案,这些词语往往比较抽象,对他们的理解同样离不开语境,从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这仍然是必由之路。
与其他情况不同的是,因为他们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之进行阐释,这些阐释的句子我们称之为释句,释句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必须从下句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
浅析搭配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19期总第615期浅析搭配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摘 要: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所产生的意义、词语之间的搭配习惯以及词在特定的搭配中所具有的意思,是一个词所获得的联想意义。
Leech 搭配意义的提出为研究一种语言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也为翻译增添了新的研究方向。
由于语言和文化环境的差异, 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搭配限制。
英汉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文化、习俗以及特有的民族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这两种语言在长期使用中形成了各自习惯的表达方式和固定用法。
同一个词的搭配在某些情况下是不能跨语言的, 同一个词在另一种语言中需考虑和它搭配的词联想产生的意义。
所以, 在做翻译时要关注那些不一致的搭配和英汉语言的表达习惯, 以确保译文自然、流畅。
本文拟在简要回顾搭配意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英汉动名词搭配出发,以语义搭配为例,探讨搭配意义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运用。
关键词:搭配意义;英汉翻译;动名词;语义搭配作者简介:张少琼(1988.10-),女 ,贵州习水人,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助理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一、引言随着语言学的迅速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
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人们耳目一新,且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
如利奇(Geoffrey Leech) 的语义学研究成果就对翻译学产生了较大影响,使人们对翻译有了更科学、更清晰的认识。
在 Semantics 一书中,Leech 提出:“从一个词出发,获得的各种联想所构成的就是搭配,而联想的内容则产生于和这个词总是同时出现的一些词的含义,即搭配意义。
”最早提出“搭配”这一概念的是英国语言学家 Firth ,他认为搭配是“彼此间有着‘相互期待’ 的共现语言项的联系” 。
搭配指词与词之间的结伴关系(accompaniment)或词的习惯性共现(habitual co-occurrence)。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环境的差异, 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搭配限制。
浅析小学生混用“的、地、得”的原因及教学建议

浅析小学生混用“的、地、得”的原因及教学建议作者:朱璇来源:《新课程·上旬》2017年第11期摘要:在现代汉语里,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频率极高。
因其本身不具备实在意义,只具有语法意义,并且读音相同,故而在书面语里容易产生混用的现象。
以本校三年级某个班学生的两次习作为案例,浅析三年级学生对“的、地、得”的使用现状,并试图找出其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望引起同行对此类虚词教学的重视,共同促进汉语表达的规范化。
关键词:结构助词“的、地、得”;使用现状;原因;策略一、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语法意义及用法助词是附着在词或短语上,表示附加意义的虚词。
结构助词作为助词的一个小类,既有助词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个性。
本文以结构助词“的、地、得”为代表,分别阐述“的、地、得”的语法意义及用法。
(一)“的”的语法意义及用法“的”读轻声“de”,它是定语的标志,是定中短语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辅助性连接成分,如:定语的标志——的:我的衣服/经常迟到的学生。
“的”的最基本的用法是组成定语,构成的句法结构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名词。
例如:豪华的汽车,昨天的电影。
“的”除了最基本的用法,还有几种其他常见的用法:1.构成“的”字结构。
构成的句法结构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的”。
例如:(1)你说的不对(2)贵的一个都没卖出去。
2.把句子变为短语。
构成的句法结构是:名+“的”+形/动,名+动+“的”+名。
例如:(1)经济繁荣→经济的繁荣(2)我炒菜→我炒的菜3.用在两组同样的动词中间,表示“有的……有的……”只用于已成为事实的情况。
如:他们走的走,逃的逃。
4.用在并列词语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
例如:(1)明天就要上学了,书啊本的你都准备好了吗?(2)护照、机票什么的要放好。
5.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表示一种状态或情况。
例如:(1)大过年的,还去上班啊!(表示原因)(2)孩子们有说有笑的,很高兴。
英语词汇学词的意义与成分分析

E.g.: Pen originally refers to ‘a heavy quill or feather’. Today the writing tool is still “pen”, but a meaning is not exactly the same as what it used to mean.
• The Conventionalists, on the other hand, hold that the relations between sound and meaning are conventional and arbitrary. 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a kind of linguistic social contract.
Compounds and derived words are multi-morphemic words and the meanings of many of them are the sum total of the morphemes combined.
词素是意义的最小单位,复合词和派生词是多语素词,其意义是这些词 素意义的叠加。形态理据指的是有些词可以从构成该词的词缀或其他 手段上分析其意义。
5.2 Motivation
4. Etymological motivation词源理据
Etymological motivation denotes that the origins of words often throw light on their meanings. 词的历史渊源决定或影响了词的意义,人们可以从它们的出处与其意 义的关系找出词的理据。
• Conventionality(约定俗成)
阅读理解中如何理解词语的多重含义课件

阅读理解中如何理解词语的多重含义课件在阅读理解中,理解词语的多重含义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词语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它们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和情感,其含义可能因语境、文化背景、作者意图等多种因素而发生变化。
掌握理解词语多重含义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深入地理解文本,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果。
一、词语多重含义的产生原因1、语境的影响语境是指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包括上下文、句子结构、段落主旨等。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骄傲”这个词,在“他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中表示自豪、得意;而在“骄傲使人落后”中则表示自满、自负。
2、一词多义许多词语本身就具有多种含义,这是语言丰富性的体现。
比如“打”,可以表示“打击”“打球”“打毛衣”等不同的动作。
3、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某些词语的含义可能受到特定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例如,“之乎者也”在古代文化中具有特定的语法和语义,而在现代语境中则较少使用。
4、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可能会运用修辞手法,使词语的含义变得含蓄或形象。
比如,“月亮像个大圆盘”中的“像”并不是表示实际的等同,而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理解词语多重含义的方法1、分析上下文通过仔细阅读词语前后的句子、段落,了解其所处的语言环境,从而推断出词语的具体含义。
上下文可以提供关于词语的限制、解释和补充信息。
例如:“他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
”这里的“摸索”结合上下文可以理解为小心地寻找、试探着前行。
2、考虑词语的词性词语的词性不同,其含义和用法也可能不同。
例如,“深刻”作为形容词时,可能表示程度深、内涵丰富;作为动词时,可能表示深入地思考、刻划。
3、结合作者的意图和情感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态度和情感倾向,有助于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
如果作者是在赞扬某事物,那么相关词语可能具有积极的含义;反之,如果是在批评,词语可能具有消极的含义。
4、了解文化和时代背景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和时代内涵的词语,需要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
如何正确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如何正确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如何正确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那么,什么是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呢?所谓“重要词语”,应该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或体现作者观点的,或反映深层含义的,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的字词。
针对不同的考查方式,在解题时又可采用不同的方法:1、自然科学类文章中的名词术语,其含义必须准确而严密,文章中对名词术语的准确认知,通常是给概念下定义。
下定义的格式是:被定义者=种差+属概念。
如定义“人”,人(被定义者)是会说话能制造工具(种差)的动物(属概念)。
由此可见,被定义者包含于属概念,属概念又包含若干种概念;种差,即种概念与属概念之间的差异,是种概念(即被定义者)的特有属性。
解这类题大致的思维操作步骤是:首先,明确筛选区间,进而明确哪些语句、段落含着对概念的解释;接着,筛选、提取出解释概念的本质特征的词句,并组合成“最准确”的解释。
当然,在解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各选项进行对照,以便准确、快捷地选出答案。
比较法、排除法是常用的基本方法。
[方法示例](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7题)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解题指导]解答此题的有效信息是原文第二段中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
这一有效信息准确界定了“温室效应”(即被定义者)这一概念的三个要素:一是主体“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二是原因“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三是属概念“保温效应”。
阅读理解 之 词语含义与作用

阅读理解之词语含义与作用文章中的每个词语都是与上下文紧密相关的,因此在理解词语的含义时,必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例如,在《学会合作》中,合作必须具有协作精神,作者通过描述乐师吹奏、弹奏出的悠扬乐曲,使用了“倾泻”的词语来强调音乐的流畅和美妙。
除了特定语境外,人物形象也是理解词语含义的重要依据。
在《三打白骨精》中,老妇人突然出现,使用了“闪”的词语来形容其动作敏捷,这突出了XXX的诡计多端,善于变化的形象。
此外,考虑词语的品味也是理解词语含义的重要方面。
在考试中,经常会要求品味加点的词语,解释其含义,或者从中体会到的情感。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联系上下文,把握作者的感情色彩来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总之,理解和分析词语的含义需要联系上下文,把握人物形象和品味,以便准确表达事物的特点和传递情感。
我的朋友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了右手。
有一天夏日,我去他的小书屋选书。
出门前,我本想穿一件凉爽的短袖汗衫,但想到两年前朋友在酷暑中穿长袖衫时的悲苦神情,我最终换上了一件长袖衫。
我希望这件长袖衫能为朋友减轻一点哀伤和痛楚。
当我到达小书屋时,朋友热情地迎接我,我们的左手紧紧握在一起,看着彼此的衣服,我们都笑了。
朋友感谢我,但他告诉我,现在已经不需要我这样做了。
他说,在事故发生后,他认为自己无法继续生活,但慢慢地,他学会了接受残酷的现实。
他哭,他闹,他发泄自己的情绪,但最终他意识到,他必须接受现实。
他开始穿短袖衫,面对人们异样的目光,他慢慢地变得坚强起来。
他明白,他的命比他想象中更加耐磨。
在理解词语的含义时,我们需要结合修辞手法的特点来分析。
例如,“幽雅的歌厅里,一会飘出‘XXX’一会又飘出‘XXX’,令人顿生‘三月不知肉味’之感。
”中的“XXX”“XXX”用的是借代手法,分别指代XXX、XXX的优美乐曲。
作者往往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词语中,让词语变得有血有肉,情感丰富起来。
例如,“我家里很穷,没有那么多的花布,我却执意非要不可。
解读词语运用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解读词语运用在写作中的重要性词语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是我们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传达信息和观点。
在写作中,正确、恰当地运用词语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提升文章的质量,还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词语的选择对于表达思想和情感至关重要。
不同的词语有不同的含义和语义,能够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观点。
例如,当我们要表达对某个事物的喜爱时,使用“喜欢”这个词语可能显得平淡无奇,而使用“热爱”、“钟爱”等词语则能更加生动地表达出我们的情感。
因此,在写作中,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意图和情感,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达。
其次,词语的准确性对于传达信息至关重要。
在写作中,我们常常需要准确地描述事物的特征、性质或过程。
如果我们使用词语不准确或模糊,就会导致读者对我们的观点产生误解或困惑。
例如,如果我们要描述一个人的外貌特征,使用“高大”、“瘦削”等词语能够让读者更加清晰地想象出这个人的形象。
因此,在写作中,我们应该注意选择准确、具体的词语,以便更好地传达我们的意图。
此外,词语的多样性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如果我们在写作中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就会让文章显得单调乏味。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运用丰富多样的词语,就能够给读者带来新鲜感和惊喜。
例如,当我们要描述一个美丽的风景时,使用多样的形容词和动词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不同的细节和氛围,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因此,在写作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而是通过丰富的词汇来丰富文章的表达。
此外,词语的运用还能够展示我们的语言能力和思考深度。
在写作中,如果我们能够运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复杂的观点和思考,就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反,如果我们的词语选择不当,就会显得思维浅薄。
因此,在写作中,我们应该注重词语的选择和运用,以展示我们的语言能力和思考深度。
综上所述,词语的运用在写作中具有重要性。
正确、恰当地选择词语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传达信息和观点,增强文章的质量和吸引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词的附加意义
词义即词的内容,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反映。
词义为什么除了抽象地、概括地反映事物对象的意义之外,还有附加意义?这与词本身的特点有密切关系。
词义是表示概念的,但往往除了表示概念外,还同时带有某些附带或另加的内容,即附加意义。
如:“气魄”、“气焰”从所表示的概念来说,都是表示“某种威势”,但“气魄”多用于“做事的魄力或事物的气势”,具有明显的附加的意义色彩;而“气焰”多用于“恶势力的威风气势”,含有一种附加的贬斥色彩,可见词义是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的,即基本意义和附加意义。
其中基本意义是词的语音形式所确定的概念内容,是词义的核心。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而附加意义则是词义中附带或另加的意义。
一、基本意义与附加意义的界限
语言中基本意义与附加意义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是密不可分的,这就限制了对词义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其实如果深入研究一下它们还是有界限的。
我们知道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语素由音素和义素两个方面构成的,表音单位为音素。
表义单位称义素。
下面我们为更清楚地了解词义,使用义素分析法来确定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词的附加意义。
无论是对任何一个词义作义素分析,都需要在适当的环境里进行比较。
因此义素分析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分析的语境,找出最小的语境,然后开始义素分析,在一定的语境内通过比较找出义素,找出表示某一个词义的结构形式。
义素结构形式显示的含义,就是词义的基本意义。
如:“男生”、“女生”。
“男生”、“女生”是一个最小语境的词义,在相同的上下文与不同的上下文中运用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其共同和不同的义素。
如“学校的学生———男———女”,从这句中可以发现“学校的”“男”“女”是表特征的,只是“学校的”表示共同特征,“男”“女”是表示差别,它们在性别上是相对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就是说上面例句的共同义素是:“学校的”、“学生”,不同义素是“男”“女”,这些就是“学生”最小的语境包含的义素。
那么“男生”、“女生”这两个词的基本意义就确定下来了。
这就是词义内容的核心。
但是有些词义除了基本意义之外,还有附加意义。
那么附加意义如何确定呢?有的附加意义不难发现,它们有标志。
普通话的儿化词,某些缀等。
如:“这个小淘气儿”中的“儿”表示“喜爱”的附加意义,“我听阿妹唱山歌”中的“阿”表示“亲热”的附加意义等。
另外汉语中的人名、地名、商店名等名称,由于命名人有明确的意思,所以也体现出附加意义。
但是有些词义的附加意义不那么容易发现。
这就需要在语境中发现它们。
如:“父亲”、“爸爸”、“爹”,它们的基本意义是相同的,其中“父亲”多用于同他人交谈或书信中,而“爸爸”多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称谓, “爹”在某些地区使用,这种使用上的特殊情况,不是基本意义增加了,因此可以确定这是附加意义。
“父亲”的附加意义表示庄重的风格色彩,“爸爸”含有亲切的色彩,而“爹”具有方言色彩。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把附加意义从基本意义中分离出来,从而进一步明确了附加意义与基本意义的关系和界限。
二、附加意义的类型
语法书中一般把词的附加意义分为感情、语体两种,称为色彩意义。
其实某些词还有形象色彩。
下面主要谈感情色彩和形象色彩这两种附加意义。
关于语体色彩,如上面谈的“父亲”、“爸爸”、“爹”就属语体色彩的不同格调,这里就不谈了。
1·词的感情色彩有些词含有表感情的附加意义。
表示使用者或命名者的具体情感。
①汉语专有名词中有不少的词义含有表情感的附加意义。
人或事物名称常常表达了命名人的愿望,对著名人物的功绩缅怀和颂扬或对某人某事的纪念。
如“平安街、满都海公园、特本真餐厅、巴金书亭、红军(人名)、七十三(纪念曾祖父或祖父)等。
②反映同一客观对象的不同的词,其词义的基本意义相同,但是由于与客观对象有关的人或事
物不同,人们对这些人或事物的看法、态度、评价也不相同,因此这些反映同一客观对象的词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含有表情感的附加意义。
如:“逝世、去世、牺牲、完蛋”等表示死亡的词,其基本意义都是“失去生命”,但由于不同的感情、态度、评价,使这些词有各自的使用范围,有不同的感情色彩。
人们使用“逝世、辞世”来描述德高望重的人的死,表达的是敬重、怀念的感情;用“去世、故世”来描述一般长悲的死,表达的是悲伤的情感;用“牺牲、捐躯”来描述革命烈士的死,表达的是悲壮、赞颂的感情,而用“毙命、完蛋”来描述敌人的死亡,表达了一种憎恶、蔑视、庆幸的感情。
又如:“顽强、顽固”这组词,所表达的都是“坚持不变”这一概念,但是“顽强”指的是对正确的信念和正义事业的坚持不变的态度,表达的是赞扬的感情色彩,而使用“顽固”则表示坚持的是不正确、错误的观点,表达的是不赞成、批判的感情色彩。
2·词的形象色彩有些词具有某种形象色彩,就是词义中对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
这也是词义区别于概念的一个特点。
例如:“驴打滚”是高利贷的一种。
其基本意义是放债时规定,到期不还,利息加倍。
它给人以利上加利,越滚越多,如驴翻身打滚一样的形象感。
当我们看到“雪白、金字塔、乱哄哄、鼠窜、酸溜溜、手软”等词时恐怕不仅联系到它所表示的基本意义,还会联想到一些概念所不具有的内容,获得各种各样的具体生动的形象。
象“雪白、火红”如见到色彩;“金字塔、鸡冠花”如见到形状;“乱哄哄、雷鸣”如听到声音;“酸溜溜、辣乎乎”如感觉到它的味道,而“手软、心痛”如表达出情态等等。
因此词义不仅同抽象思维相联系,有时还和形象思维相联系。
这就是词的形象色彩。
三、附加意义的作用
词的基本意义是词的核心,与基本意义相比附加意义只是附带的,次要的意义,而且不是所有的词都有附加意义,另外使用附加意义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其实词的附加意义既然是词的内容之一,其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1·可以反映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感情评价;
2·可以反映出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
3·可以减少语言的刺激性,委婉地缓和说话的语气;
4·可以体现语体的不同格调……等。
由此可见,在某些社交场合或文艺作品中有些词的附加意义比基本意义更重要。
人们选词造句,重点常常在于附加意义,而不是基本意义,有了附加意义词义才显示得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表现力。
总之,词的附加意义是词的内容之一。
社会交际需要人们运用丰富多彩的词汇意义表达思想感情,所以词的附加意义从运用语言交际方面来说,能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的交际,有利于准确地表情达意;另外,运用词的附加意义,也是文艺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修辞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