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连词意义及用法总结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_词类(二)(1)

现代汉语_词类(二)(1)

地 祥子傻子似的一气喝下去。(老舍《骆驼祥子》)
比况助词2
(2)一般 于是,小船轻飘飘地像流水落花,风吹柳絮一般地飞驶 起来。(刘绍棠《渔火》) 协和学院的通州旧址,改办潞河中学,却又与一般中学 不同,高中仍然分科。(同上) (3)一样 ―名雅,今后你也要跟连环大哥一样,改口叫我方雨舟。” 阮碧村交代了这么一句。 这盖着的,就一样东西,你猜猜看,它是什么? 小哥俩长得太一样了,别说你了,就是他们的妈妈,都 不能一下子分出谁是老大,谁是老二。
地 1、彻底de解决问题是不容易的。 4、问题得到了彻底de解决。 ||的 谓 主
主 ||] 状 谓 ] 中 中 状 动 || 宾 宾 ] 中 动 状 定 ) 中 请记住: 作为结构助词: “的”是定语的标志; “地”是状语的标志; “得“是补语的标志。
读音。 2、作用。
介词3
3、怎样区分介词和动词? (1)简单方法:
看句中除了这些词之外,还有没有第二个谓语动词,如果有, 它是介词,如果没有则是动词。
(2)先看以下四个例子:
王老师在家。 王老师在家备课。 王老师在备课 王老师坐在沙发上。
(动词) (介词) (副词) (介词)
A.―在”的后面是名词性词语,它们的前后没有别的动词
1. 虚词概说 2. 介词 3. 连词
5. 语气词 6. 虚词小结 7.词类小结
(
4. 助词
8. 练习
虚词概说
第三节 词类(下)
一、虚词概说 1.什么是虚词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词。 2.虚词的共同特点: (1)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只能依附于实词
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 (2)数量少,封闭性强,在一定时期内,其数量基本没有增 减; (3)能量大,是决定汉语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其主要作用 是连结和附着。 (4)不能重叠。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简介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简介
39
一、名词性短语
1、并列短语(名词性成分并列) 2、定中结构的偏正短语 3、同位短语 4、方位短语 5、数量短语(用名量词) 6、“的”字短语 7、“所”字短语
40
二、动词性短语 1、并列短语(动词性成分并列) 2、状中(动词)结构的偏正短语 3、动宾短语 4、动补短语 5、连动短语 6、兼语短语
16
7、年老了,身体不行了 你怎么老哭? 8、他买的雨伞是白色的。 我今天又白跑了。 9、你再说,我和你急。 我和你都是这个班级的学生 10、班级制度怎能因为你而改变? 因为他不想在这件事上再纠缠,风波 于是平息了。
17
第二讲
短语的类别
18
Ⅰ 短语的结构类别
19
•短语按照结构来考察,可以分为十多 种: •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介宾短 语/补充短语/主谓短语/的字短语/兼语 短语/连动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数 量短语/助词短语/固定短语等等。
45
9.赠送学校一辆小汽车 动宾短语 10.命令部队立刻出发 11.请他作报告 兼语短语 兼语短语 动宾短语 连动短语 动宾/偏正
46
12.希望他作报告
13.听清楚再回答 14.咬死了猎人的狗
第三讲
句子的语法成分 和 复句中常用的关联词
47
单句的语法成分
48
• 1、短语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 宾语、补语、定语、状语。短语带上语 气语调就构成句子,构成句子的短语的 成分也就是句子的成分。 • 2、在一个比较完整的陈述句中(主谓 句),句子中各种成分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般是: •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 语〉(定语)宾语。
• 六、中(动、形)补短语 • 由动词、形容词和在它后面起补充 说明作用的词组成的短语,动词、形容 词是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叫作 补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是补充 关系,有些补语前头用结构助词“得”, 这个“得”就是补语的标志;有些补语 则不能用“得”。

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及其语法功能研究

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及其语法功能研究

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及其语法功能研究虚词是一种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缺乏具体含义的词类。

在现代汉语中,虚词起着非常重要的语法功能,对句子的结构和意义起到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对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虚词进行研究,并探讨它们的语法功能。

1. 介词:介词是一种表示位置、时间、方式等关系的虚词。

它通常出现在名词短语之前,用来指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句子“我在书桌上放了一本书”中,“在”就是一个介词,表示了书在书桌上的位置关系。

2. 连词:连词用于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起到转折、并列、因果等作用。

例如,在句子“她喜欢吃水果,但是不喜欢吃蔬菜”中,“但是”就是一个连词,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

3. 助词:助词是一类比较特殊的虚词,它具有词性和功能的双重属性。

助词通常出现在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语之后,用来表示语法功能,如时态、语气、语态等。

例如,在句子“我正在吃饭”中,“正在”就是一个助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4.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者的情感、语气、态度等的虚词。

它们通常出现在句子的开头或结尾,用来增强句子的表达力。

例如,在句子“好啊,你赢了”中,“好啊”就是一个语气词,表示赞同和喜悦的情感。

5. 叹词:叹词是用来表示惊讶、赞叹、疑问等情绪的虚词。

它们常常以单个词或重复的词形式出现,用来强调情感的强烈程度。

例如,在句子“哇,好漂亮!”中,“哇”就是一个叹词,表示惊叹和赞叹之情。

通过对现代汉语中虚词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句子中发挥着重要的语法功能。

虚词不仅起到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还可以表达说话者的情感、语气和态度,丰富了句子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用法也是需要注意的。

不同的虚词有不同的语法搭配和用法限制。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虚词的用法,并注意使用合适的虚词来增强句子的表达力和准确性。

总结起来,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在句子的结构和意义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研究虚词的语法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使我们的表达更加准确、流畅。

现代汉语连词的用法总结

现代汉语连词的用法总结

现代汉语连词的用法总结一、连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连词是连接词句、短语或单词之间关系的重要语法元素,起到了使句子结构更加完整, 语义更加明确的作用。

在现代汉语中,连词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语境中,从简单的句子连接到复杂的篇章组织,对于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并列连词并列连词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一类连词。

它们主要用来连接同类型的成分或思想,并以不同方式传达出连接意义。

常见的并列连词有“而且”、“并且”、“还有”等。

并列连词既可以连接两个独立存在或者相对独立存在的成分,也可以连接两个具有对比、因果等关系的成分。

“而且”常被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强调一个观点与前面提到的观点补充相似;“并且”则强调所引起的内容与前面已经提及过去内容直接增添或附加;“还有”则表达了事物数量或者质量上发展扩充。

例如:“他学习努力,而且成绩很好。

”其中,“而且”将前后两个观点连接起来,同时强调了主语的学习态度和他的优秀成绩。

这样的使用方式可以让句子更流畅,增加话语的连贯性。

三、选择连词选择连词常用于引导选择性表达,表示选择关系或者对比关系,使得句子更具变化和灵活性。

常见的有“或者”、“还是”、“要不然”等。

选择连词在表示两种或多种选择之间切换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或者”通常用于列举可供选择的事物,“还是”则用于表示明确二选一的情况,“要不然”则暗示着对比关系,有时甚至带有一定程度上的威胁意味。

例如:“你喜欢吃苹果还是橙子?”这个句子中使用了“还是”,将两种水果做出了明确区分,并引导读者或听众进行明确选择。

四、因果连词因果连词用来表示原因与结果之间、条件与结构之间以及目标与手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它们使得说话人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事物间存在着因果联系,从而增强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能力。

常见的因果连词有“所以”、“因为”、“如果”等。

对于表示原因与结果之间关系的连词来说,“所以”往往用于引导结论或得出结论,指示后面发生的事情是前面某个条件或者原因的结果。

现代汉语虚词(分类、用法、区别方法)

现代汉语虚词(分类、用法、区别方法)
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可能、不、没有、 没、必定、必、也许、或许
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A.副词不能和名词组合,形容词可以。如:“一 致的意见”,不能说“一概的意见”。 B、副词不能做谓语,形容词可以。如:“大家的 意见一致”,不能说“大家的意见一概”。 C、副词除“不、也许、没有、未必、一定”等少 数外,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形容词可以。 D、副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提问,形容词 可以。如:一概不一概?一致不一致?
么、哇”。 注:语气助词一般在句末。
五、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
如:“喂、哟、嗨、哼、哦、哎呀”。 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一般在句首)
六、拟声词:模拟声音的词。
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呼 啦啦”。
判断方法(模拟人、物发出来的声音)
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
A、时间名词能做定语,如:“现在的事情”,“目前的任 务”,“刚才的情况”。时间副词不能如:“正在的事 情”,“立即的任务”,“刚刚的情况”。 B、时间名词做主语,如:“今天星期天”,“现在是早晨 八点钟”,“近来很冷”;而时间副词不能做主语,如: “正在是早晨八点整”。 C、时间名词能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如:从过去、到将来、 在早晨;时间副词不能同介词组合,如:从曾经、到刚刚。 D、时间名词能与“是”构成“XX是XX”的格式,如:“从 前是从前” 时间副词不能。 练习: A.立刻、马上、正在、早已、从来、即将 B.最近、现在、目前、早上、从前、将来
二、介词: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 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的词。
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 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等。
表示时间的 从、在、由、到、于、趁
表示处所、方向 在、从、打、向、朝、冲、沿着、 顺着

现代汉语连词意义及用法总结

现代汉语连词意义及用法总结

现代汉语连词意义及用法总结1.并且/而且/也:表示句子之间的并列关系,用来连接同类的句子或者词语。

例如:“他既聪明,而且勤奋。

”。

其中,“并且”、“而且”、“也”都可以表示同样的意思。

2.而:表示对比关系,用来连接对立的句子或者词语。

例如:“他勤奋而我懒惰。

”。

3.但是/可是/然而/却:表示转折关系,用来连接两个相对矛盾的句子或者词语。

例如:“他很聪明,但是成绩很差。

”。

其中,“但是”、“可是”、“然而”、“却”具有同样的用法和意义。

4.所以/因此/因为/由于:表示因果关系,用来连接原因和结果的句子或者词语。

例如:“因为下雨,所以我们取消了计划。

”。

其中,“所以”、“因此”、“由于”都可以表示同样的意思。

5.如果/假如/要是:表示条件关系,用来引导条件状语从句。

例如:“如果明天下雨,我就不去游泳。

”。

其中,“假如”、“要是”可以表示同样的意思。

6.虽然/尽管/虽说:表示让步关系,用来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例如:“虽然有困难,他还是坚持下来了。

”。

其中,“尽管”、“虽说”可以表示同样的意思。

7.若是/如果/倘若/假如:表示假设关系,用来引导假设状语从句。

例如:“如果你有空,可以来我家玩。

”。

其中,“若是”、“倘若”、“假如”可以表示同样的意思。

8.不仅/不只/不单/还:表示并列关系,用来连接两个以上的并列成分。

例如:“他不仅聪明,还很有才华。

”。

9.所以/因此/故而:表示推理关系,用来连接前后句子之间的推理关系。

例如:“天黑了,所以我们回家。

”。

其中,“因此”、“故而”可以表示同样的意思。

总的来说,现代汉语中的连词用于连接句子、短语或词语之间的关系,包括并列、对比、转折、因果、条件、让步、假设、推理等各种关系。

不同的连词具有不同的用法和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和运用。

现代汉语词性及文言文词类活用

现代汉语词性及文言文词类活用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 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 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 死了,他的孙子通过贿赂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 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让……称王
生死而肉骨 齐威王欲将孙膑
使……复活、长肉 任命……为将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使……为臣
舍相如广成传舍
让……住在……
4.名词的意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之后,表示主语把 (认为、以)宾语当作是什么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 把麋鹿看作朋友。
儿子尽忠为国君而死。
❖ 该句中的“死友”,应理解为“为友而死”;
“死君”,则应理解为“为君而死”
2005年全国卷Ⅱ考 节选自《史 记•滑稽列传》)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
❖马患肥胖症而死,(楚庄王)让群臣 为它治丧。
❖ 1、下列各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选出不
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 A、天下云集响应,嬴粮而景从。 ❖ B、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 ❖ C、却匈奴七百余里 ❖ D、序八州而朝同列。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物名词: 如学生、群众、老头、妇女、同志、叔叔、维吾尔族、 酒鬼等;
有事物名词:如笔、杉木、蜗牛、猎豹、奥托、棒球、 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 有时间名词: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甲戊、 世纪等; 有方位名词: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
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 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现代汉语连词意义及用法总结

现代汉语连词意义及用法总结

现代汉语连词意义及用法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递进、条件、目的等关系。

一般说来,连词有很多是由副词、介词发展而来的;很多副词、介词又是由动词发展而来。

所以动词、介词、连词需要区别。

和=跟、=与、=及、=同<方>。

表示并列关系、联合关系。

车上装的是机器和材料。

他的胳膊和大腿都受伤了。

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

工业与农业。

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同你一起去。

图书、仪器、标本及其他。

(注意:用“及”连接的成分多在词义上有主次之分,主要成分放在“及”的前面)以及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以及”前面往往是主要的):院子里种着大丽花、矢车菊、夹竹桃以及其他的花木。

既=既然既来之,则安之。

既然他不愿意,那就算了吧。

既然知道做错了,就应该赶紧纠正。

你既然一定要去,我也不便阻拦。

既要做,就一定要做好。

既然这样,还不去做?用在上半句话里,下半句话里往往用副词就、也、还跟他呼应,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既然。

就。

既然。

也。

既然。

还。

继而=既而先是惊叹,既而大家一起欢呼起来。

人们先是一惊,继而哄堂大笑。

先是一个人领唱,继而全体跟着一起唱。

表示紧随在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词组、分句。

(1)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

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

(2)连接肯定和否定相互补充的成分:此种花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

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有转折的意思。

(3)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

(4)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递进、条件、目的等关系。

一般说来,连词有很多是由副词、介词发展而来的;很多副词、介词又是由动词发展而来。

所以动词、介词、连词需要区别。

和=跟、=与、=及、=同<方>。

表示并列关系、联合关系。

车上装的是机器和材料。

他的胳膊和大腿都受伤了。

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

工业与农业。

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同你一起去。

图书、仪器、标本及其他。

(注意:用“及”连接的成分多在词义上有主次之分,主要成分放在“及”的前面)以及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以及”前面往往是主要的):院子里种着大丽花、矢车菊、夹竹桃以及其他的花木。

既=既然既来之,则安之。

既然他不愿意,那就算了吧。

既然知道做错了,就应该赶紧纠正。

你既然一定要去,我也不便阻拦。

既要做,就一定要做好。

既然这样,还不去做?用在上半句话里,下半句话里往往用副词就、也、还跟他呼应,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既然。

就。

既然。

也。

既然。

还。

继而=既而先是惊叹,既而大家一起欢呼起来。

人们先是一惊,继而哄堂大笑。

先是一个人领唱,继而全体跟着一起唱。

表示紧随在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词组、分句。

(1)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

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

(2)连接肯定和否定相互补充的成分:此种花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

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有转折的意思。

(3)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

(4)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2、有“到”的意思。

一而再,再而三。

由秋而冬。

由南而北。

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

匆匆而过、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三十而立。

而且表示更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跟它呼应:性情温和而且心地善良。

他不仅会开汽车,而且会修汽车。

不但战胜了各种灾害,而且获得了丰收。

因而=因此表示结果。

下游河床狭窄,因而河水容易泛滥。

因为常跟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

因为今天事情多,所以没去成。

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这么多事情一个人一天做完是困难的,何况他又是新手。

他在生人面前都不习惯讲话,何况要到大庭广众之中呢?(even)况且表示更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

上海地方这么大,况且你又不知道地址,一下子怎么能够找到他呢?然后=而后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确有把握而后动手。

学然后知不足。

先研究一下,然后再决定。

然而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示转折(1、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形势。

2、文章或语意由一个方向转向另一个)。

他虽然失败了很多次,然而并不灰心。

甚至=甚而=甚或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参加晚会的人很多,甚至不少老年人也来了。

乃至=乃至于=甚至他的发明,引起了全国乃至国际上的重视。

虽然=虽=虽说1、事情虽小,意义却很大。

三月天气,虽没太阳,也不觉得冷了。

房子虽旧,倒还干净。

现在虽然我们富裕了,但是还要注意节约。

他虽然工作很忙,可是对学习并不放松。

虽说是开玩笑,也该有个分寸。

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也”相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是不影响乙事的成立。

两个分句的主语是一致的。

转折意味。

2、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即使。

固然1、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

这样办固然妥当,但是太费事。

2、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意见对,固然应该接受,就是不对也可以作为参考。

固然与虽然的区别二者都是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的连词。

区别在于:1、适用范围和呼应的词语不同。

“虽然”只用于前后分句意思矛盾、转折意味重的句子,后面用“但是”“可是”“然而”“却”等呼应;“固然”既可用于前后分句意思矛盾、转折意味重的句子,后面用“但是”“可是”“却”等呼应,也可用于前后分句意思不矛盾、转折意味轻的句子,后面用“也”“就是”等呼应,如“大米白面固然好,高粱玉米也不错”。

2、“虽然”能用在主语前或主语后,如“虽然质量好,可是价钱太贵”,“质量虽然好可是价钱太贵”;“固然”一般用在主语后,如“质量固然好,就是价钱太贵”。

3、语体色彩不同。

“虽然”可用于书面语和口语;“固然”一般用于书面语。

即使=即便=即或=即令=即若=就算=就是=纵然=纵使=便是(1)即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

(2)即使你当时在场,也未必有更好的办法。

(3)即使穷,我们也要活得开心。

(4)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5)即使神仙下凡,也难救活他。

(6)即使学生有不敬行为,老师也不能和他们一般见识,更不能和他们发生冲突,毕竟他们还是十六七岁的孩子.(7)我们不能和他一般见识,即使他不够朋友。

(8)即使不批准也干。

(9)这条生产线十分先进,即使在国际上也是一流的。

(10)只要依靠群众,便是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1、引入假设条件或范围条件(9)用来强调结果的不可改变性、结果的不可置疑、结果的重要性先进性,等等。

总之为了强调结果。

即使经常和“也、还、仍然”连用。

即使所引入的可以现实的事情,如例(3)。

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情。

如例(4)(5),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

如例(2)。

尚未实现的事情还可以分为可以实现的(4)和不可能实现的(5)。

即使分句和结果分句的主语可以是同一个如(3)也可以是不相同的如(7)。

如果相同可以省略一个。

“即使分句”如果放在后面,“事实分句”就不能用也、还、仍然!见例(7)。

两个主语都省略的情况也有。

见例(8)。

2、即使用在单句中。

连词“即使”还可以用在单句中,起强调作用。

这时,“即使”后面往往是名词、名词短语或者介宾短语(限于“在……”“跟……”一类介宾短语)。

“即使……”部分说的是已经实现或者存在的事实,表示一种极端的情况。

例如:(1)即使很细微的情节,我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

(2)柳即使在沙漠中仍能生长。

(3)即使一口水也好。

(4)即使跟我没有直接关系,我也要过问。

以上例(1)至例(4),带“即使……”的部分所提出的让步条件,如“很细微的情节”、“在沙漠中”、“跟我没有直接关系”,都是已经成为事实或者实际存在着的。

“即使”在上述四个例子中的作用不是在复句中的连接作用,“而是修辞上的强调”[1]。

我们可以把四个例子中的连词“即使”都删去,同原句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句子的意义不变,只是失去了强调语气。

带连词“即使”的单句所强调的是一种极端情况,不过,带有连词“即使”的单句中的让步条件的现实性较弱,事情显得若有若无,似实似虚,难以确定。

一般要在具体的语境间隙中才能确定是否成为事实。

如果脱离具体语境,孤立地看句子,如例(3)的“一口水”、例(4)的“跟我没有直接关系”,我们都可以理解为未实现的假设让步条件。

但是,当我们加上它的上或下句时,情况便不同了:“你喝一点吧,即使一口也好”;“即使跟我没有直接关系,我也要过问,你别再拦我了。

”有了具体的上下文,才可以断定让步条件是属实的。

就算=即使。

就算有困难,也不会太大。

就算死也要去。

就是=即使。

为了祖国,我可以献出一切,就是生命也在所不惜。

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

一般和“也”呼应。

就你就送来,我也不要。

尽管=虽然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还是”等表示转折的连词和他呼应。

尽管他不接受我的意见,我有意见还是要向他提的。

尽管以后变化难测,然而大体的趋势还是可以估计的。

尽管他身体有病,他还是坚持学习。

尽管的功能和即使有点相似,都是要强调一种结果。

尽管前路荆棘丛生,我心依旧如初。

尽管分句是“绿叶”,它的作用在于突出主句的“红花”。

尽管和即使的区别与联系尽管后面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

即使后面的内容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不真实的。

如果是真实的,两者可以替换。

反之,不可以替换。

如果=假如=假若=假使=倘若=倘或=倘使=若=若是=要是=如如果不及早治疗,就会变成顽疾。

你如果不信,就亲自去看看吧!如果你有困难,我可以帮助你。

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一定去。

如果遇到这种事,你该怎么办?如果我能回到十年前,我一定会好好努力学习外语。

假使你同意,我们明天一清早就出发。

如果是一种假设,分为五类,过去的如果、现在的如果、将来的如果、可能实现的如果、不可能实现的如果。

如果我昨天和他一起去,那现在我就在天堂了。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我就飞离站这里。

如果我去北京,我肯定回去找你。

如果我考上北大,我就给你一万元。

如果我有三条脚,我就给你一条。

只要1、动词。

只是要,无其他=only。

我只要你回来。

我要的只是一个温暖的家。

我只要温暖的家。

2、连词。

只要大家鼓足劲(充足条件),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凡是总经理要办的事,假如别人办不到,只要找梅佐贤(必要条件,不可缺少),没有一件不(=都、=便、就)能完成的。

只要大家鼓足干劲,什么困难也能克服。

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只要经常和“就、也、都、便”呼应,表示充足的或必要的条件,后半句是这个充足条件产生的效果。

不论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后面往往有并列的词语或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下文多用“都、总”等副词跟它呼应:不论困难有多大,他都不气馁。

他不论考虑什么问题,总是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不论语文、数学还是外语,他的成绩都相当好。

不管=不论不管远不远,他都不去。

不管困难多大,我们也要克服。

除非表示唯一的条件,相当于“只有”,常跟才、否则、不然等合用: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除非修个水库,才能更好地解决灌溉问题。

只有表示唯一条件,下文常用才、方。

只有同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

不过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病人精神还不错,只是胃口不大好。

只是(副词、连词)=不过。

但是。

口气较轻。

本来预备今天拍摄外景,只是天还没有晴,不能拍摄。

不料没想到,没有预先料到,用在后半句开头,表示转折。

常用却、竟、还、倒。

我刚要出门,不料下起了雨。

何=岂表示反问语气。

何必何不何曾何尝何妨何苦、岂但岂敢岂止岂有此理。

做副词的居多。

不但=不仅=不独用在表示递进的复句的上半句,下半句里通常有连词“而且、并且”或副词“也、还”等相呼应:不但以身作则,而且乐于助人。

这条生产线不但在国内,即使在国际上也是一流的。

这样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增加新的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