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 语法研究

现代汉语 语法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语法概述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对语言结构、用法、规则等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说。

现代汉语语法是研究汉语语音、语义、语用、句法、语篇等方面的规则性、规律性的工作。

现代汉语语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音:主要研究汉语语音的规则和现象,如音节、声母、韵母、声调等。

2.语义:主要研究汉语的词汇、词义和语义的规则与现象。

3.语用:主要研究汉语在社会交往中的应用规则,如言语行为、语用关系、交际策略等。

4.句法:主要研究汉语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如成分、句型、主谓结构等。

5.语篇:主要研究汉语的表达方式、逻辑、连贯等,以及汉语篇章结构的规律。

二、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1.字母和音标现代汉语的音标采用的是国际音标,这使得汉语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另外,汉语拼音的简单易学、操作方便,也方便了各国人民学习和使用汉语。

2.词性和词序现代汉语的词性非常简洁,多为单音节,较少复杂词缀,常见的词性只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介词。

另外,汉语的词序比较灵活,常常用动宾结构来表达动作。

3.语态和时态现代汉语的语态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时态有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但汉语并没有明确的时态标记,而是通过句子结构和上下文来表达。

4.语音和语调现代汉语的语音较为平板,而且音调的变化非常丰富,其中包括四声和轻声。

此外,汉语也有一些特殊发音方式,如儿化音、兼音等。

三、现代汉语语法常见问题1.汉语的主谓宾语结构常常体现为“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但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和修辞手法的使用,这种顺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2.汉语中有很多动词表达方式的变化,如同时兼有谓语和宾语功能的“会”、“能”、“要”等助动词,以及使用不规则的动词形式表达时态、语态等。

3.句法错误也是汉语学习者经常面临的问题,如词语的搭配、语法错误和语气的表达等。

四、现代汉语语法实践现代汉语语法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渐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摘要:本文以特定时期著名的语法理论和语法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在一个世纪的演变与发展,并试图找出语法研究方法演变与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语法研究、方法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况1898年,马建忠参阅西洋语法,写出了《马氏文通》,才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全面建立。

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问世,这是以白话文为对象,全面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第一部力作。

《新著国语文法》建立句本位,打破了《马氏文通》以来的“词类本位”的传统。

他把句子划分成主语、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性的附加语、副词性附加语等六种成分,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分析句子的方法,建立了完备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

这个时期,语法专题论文较少,最重要的当推赵元任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1926)。

1938年,陈望道等人在上海发起了关于文法革新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目的是“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

真正建立起新的汉语语法体系的是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和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此外,还有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1948)美国赵元任的《国语入门》(1948)(《北京口语语法》)等重要作品问世。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汉语语法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由于党和政府的提倡,社会上很快掀起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

这个时期可以称作语法学的发展时期。

毛泽东对有关人士指示:“在报上写文章及为学校写文法教科书”,要在全社会普及“文法教育”。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从此开始普及语法知识,重要的著作有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吕叔湘的《语法学习》(1951)和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1952)等。

一些学者进行科学的语法研究,对当时及以后的语言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王力的《汉语史稿》和陆志韦的《汉语构词法》等。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

•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 是第一 部有影响的系统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著 作 , 该书把现代汉语词类系统分为 5 个大 类9个基本类:实体词(名词、代名词 ),述 说词 ( 动词 ), 区别词 ( 形容词、副词 ), 关系 词(介词、连词),情态词(助词、叹词).
•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1944) 分出 语气词,王力《现代汉语语法》(1943,1944) 分出数词、语气词. •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讲话》(1952,1953) 分出量词、象声词(包括叹词),并指出 名词中的特殊类 — 时间词、处所词、方位 词。 •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1956)把汉 语词类分为11类:名词、量词、代词、形容 词、数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 叹词,该系统修订为《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 ( 1984 ),增加拟声词一类,这个 12 类的词 类体系产生较大影响,目前出版的标注词类的 词典大多沿用这个体系。 •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 1968 )有区别词 一类。 陈望道《文法简论》( 1978 )分出断词(判 断词)、衡词(系词)、指词(指示词)。 • 朱德熙《语法讲义》( 1982 )从形容词中独 立出区别词,从名词中独立出处所词、方位词 和时间词,从助词中独立 出语气词,共计
• 表述功能的关系可以图示如下: • 指称——陈述 (基本对立) ︳ ︳ 体饰 谓饰 (二级对立)
各表述功能在独立性重要性上有大小之 分,可以用下面的不等式表示: 陈述>指称>修饰>辅助
3.表述功能的层面
• a. 小王黄头发 b 小王也黄头发 c.小王一头黄头发 d小王也一头黄头发 e*小王一头也黄头发 • 表述功能在组合层次上பைடு நூலகம்为两层:内层 和外层. • 用“怎么样”和“什么”提问方式作出 的区分是外在层次上的区分。所以, “黄头发”的内层表述功能是指称,外 层是陈述。

现代汉语定语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定语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定语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现代汉语定语研究综述》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现代汉语中定语的相关研究。

定语作为语言中重要的语法成分,对于表达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状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定语的定义、分类、功能、位置、与其他语法成分的互动等方面,对现代汉语定语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概述定语的定义和分类。

定语是语言中用来修饰或限定名词或代词的词或词组,具有描述性、限制性等功能。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定语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形容词性定语、名词性定语、动词性定语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定语在表达上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现代汉语丰富的定语系统。

本文将探讨定语的功能和位置。

定语在句子中主要起到修饰和限定名词或代词的作用,使表达更加精确、生动。

同时,定语的位置也是其语法功能的重要体现。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位于名词或代词之前,形成“定语+中心词”的结构。

这种位置安排既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也符合人们的表达习惯。

本文将分析定语与其他语法成分的互动关系。

定语在句子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语法成分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例如,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关系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定语与状语之间的关系是限定与被限定的关系。

这些互动关系共同构成了现代汉语复杂的语法网络。

通过对现代汉语定语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揭示定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深化对现代汉语定语的认识和理解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也期望能够推动现代汉语定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为汉语语言学的研究贡献新的力量。

二、现代汉语定语的分类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对名词或代词进行修饰或限制的词语或词组。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功能,定语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按照定语的性质,现代汉语定语可以分为限制性定语和描述性定语。

限制性定语主要用于对名词进行范围或类别的限制,如“红色的苹果”中的“红色的”就是限制性定语,它限定了“苹果”的颜色。

而描述性定语则主要用于对名词进行形象的描绘,如“美丽的风景”中的“美丽的”就是描述性定语,它描绘了“风景”的特质。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综述一、综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语言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外来词作为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的产物,在现代汉语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汉语外来词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外来词的界定、分类、来源、特点、影响等。

在界定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外来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过来的词语,这些词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可能与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

根据不同的标准,外来词可分为音译词、意译词、形译词等多种类型。

在来源方面,现代汉语外来词主要来自于英语、日语、法语、俄语等世界主要语言,这些语言中的词汇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汉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

在研究特点上,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学者们注重对外来词的语言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如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点;另一方面,他们也关注外来词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探讨外来词在文化交流、社会变迁等方面的作用。

还有一些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角度对外来词进行研究,揭示了外来词在人们的认知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外来词的引入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资源,增强了汉语的表达力。

外来词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开放程度和文化的多元性。

外来词的过度使用也可能导致汉语的纯洁性受到挑战,因此需要在语言规范和社会文化层面进行引导和调控。

综观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深化研究内容,如加强对外来词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研究、探索外来词对汉语语言结构的影响等。

还需要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和跨学科的合作,以推动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1. 外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与影响外来词作为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日益显著,影响也日益深远。

1现代汉语概述范文

1现代汉语概述范文

1现代汉语概述范文现代汉语作为汉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国内流行的使用语言。

它是在简化汉字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而成的。

现代汉语具有其独特的语法结构、词汇特点和语音特征。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现代汉语进行概述,并探讨其特点和演变过程。

首先,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明了。

它采用主谓宾的基本结构,具有时间、方式、动作等多种补充成分。

在句子构成中,通过词语的排列和词序的变换可以表达丰富的语义。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灵活多变,同时也体现了其独特性和发展性。

其次,现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丰富多样。

以汉字为基础的现代汉语词汇丰富多样,包含了大量中文词汇和外来词汇。

汉字的演变和造字法则为现代汉语的词汇表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汉语的词汇还受到语境和文化的影响,因此呈现出多样的形式和含义。

现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和历史传统。

再次,现代汉语的语音特征独具一格。

其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组合形成了独特的语音体系。

现代汉语的声音清晰、抑扬顿挫,具有明显的语音特点。

同时,现代汉语的语音特征受到方言和口音的影响,呈现出多样且富有变化的特色。

现代汉语的语音特征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差异和语言演变的过程。

总的来说,现代汉语是一种丰富多彩、发展变化的语言形式。

在其不断演变的过程中,现代汉语保留了古代汉语的传统特点,同时吸收了外来语言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简单明了、词汇丰富多样、语音特征独具一格,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现代性的结合。

现代汉语的发展和演变将继续受到语言学家、文化学者和社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为中国的语言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形式,在中国国内拥有广泛的使用群体和推广渠道。

它的语法结构、词汇特点和语音特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现代性的结合,展现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和特点。

现代汉语的发展和演变将继续受到关注和研究,为中国的语言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

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

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一、研究概述现代汉语拟声词,即又称作模拟词,模拟义词,其特点是可以使语言更加逼真、直观地描述某种义思或含义的词语。

一般来讲,它的内涵为:通过语音、语气、比喻等手段描述某种心理状态、表达某种情绪感受或表达某种景物、事物,及其变化、运动、发出的声音等,旨在融入语境,使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语素分析拟声词归纳起来,也可“类拟”为动、声、物三大类,分别代表的是动作的拟声、声音的拟声和景物器物的拟声。

1. 动作拟声:它是指模拟某种动作的语词或修辞,如:“拍拍”“扑通”“咔嚓”“瓮瓮”“拗拉”等。

2. 声音拟声:它是模拟语言形象描绘声音的技巧,如:“咔嗒”“叮当”“咻咻”“唧唧”等。

3.物体拟声:它是模仿人、动物、景物、器具等物体本身的声音,如“哐哐”“咕噜”“吱吱”“调皮”等。

三、拟声词的话语塑造功能许多拟声词能够丰富文体内容,它以自身的语言形象来表达义理,使文体表达更为生动、形象,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拟声词的运用可以突出强调文章所表达的意思,能够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印象,以给予读者更多的感受。

四、拟声词的思想灌输作用拟声词丰富了文言文的内容,赋予它更丰富的面貌,能起到激励人们追求真理的作用,促进思想上的活跃,拟声词凝聚着浓浓的民族特色和积淀,在激发民族传统精神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sc五、结论现代汉语拟声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能唤醒人们的思想、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正是源自中国文化深厚的精神底蕴在发挥作用,完整地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现代汉语拟声词作为修辞,在文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有了它,文章有了不同的活力,使文言文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更加生动有趣。

现代汉语研究

现代汉语研究

现代汉语方言研究汉族的先民开始时人数很少,使用的汉语也比较单纯。

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居民逐渐向四周扩展,或者集体向远方迁移,或者跟异族人发生接触,汉语就逐渐地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

汉语方言分布区域辽阔,使用人口在9亿以上。

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跟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息息相关,只有密切联系汉族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行研究,才有可能了解汉语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具体过程。

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为三千,西周初期还分封八百诸侯,那时候汉语及其方言的情况到底如何,因史料很少难以具体论述。

但中国社会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汉语的方言差别已可以从先秦古籍的记载中得到证实。

《左传·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秦伯师于河西,魏人在东。

寿余曰:‘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先’使士会。

”这段记载说明当时黄河东西的汉语方言已有差异。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这里说到齐语、楚语,表明在公元前3、4世纪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北方的汉语方言跟南方的汉语方言已有相当显著的差异。

秦始皇消灭了各诸侯国,建立起统一的封建帝国,实行“书同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这种规定标准字体、使汉字定型化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方言的发展,但方言的分歧还是明显地存在,这在后来西汉扬雄所著《適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一书中反映得十分清楚。

《方言》是一本各地方言比较词汇集,所收词语按通行情况大体可分4类:①通语,是各地普遍通行的;②某地某地间通语,通行区域较广的;③某地语,通行区域较窄的;④古今语(或古雅之别语),是冷僻古语之残留,通行区域很窄。

现代学者根据《方言》所称引的地名进行分合,得西汉方言区13个:秦晋、郑韩周、梁和西楚、齐鲁、赵魏之西北、魏卫宋、陈郑之东郊和楚之中部、东齐与徐、吴扬越、楚(荆楚)、南楚、西秦、燕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1.2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20世纪中国语言学由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的问世,可以说是我国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语言学的发展历史。

汉字的研究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30年代,唐兰先生强调“文字的形体研究”,他的《古文字学导论》标志着的汉字学的建立。

近二三十年还加强了对汉代以后,现代汉字以前的文字的研究,特别是俗字的整理和研究,并形成了汉字学的一个新分支——现代汉字学。

70年代末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汉语音韵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训诂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该时期训诂学的基本任务是解释文献字词。

汉语语法研究也进入了鼎盛时期。

下面主要从语法、语音、词汇、语用、对外汉语教学交叉学科等方面进行简要的说明。

1.2.1现代汉语语法方面:
在20世纪的一百年里,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中要属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最快,成果最显著。

汉语语法研究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开始的,《马氏文通》是一部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专著。

但从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这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于1924年问世以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本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

40年代出现了20世纪前半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鼎盛时期,王力的《中国现代汉语》和《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是该时期的代表作都采用了“三品说”(丹麦叶斯柏森《语法哲学》首品——
主语、宾语、中心语,次品——谓语、定语,末品——状语、补语)。

当今世界语言学领域普遍关注和运用的一些语法思想和分析方法,如“动词中心说”、“语义格”、“动词配价”、“范畴论”、“语用分析”、“变换分析”、“篇章分析”等等,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都有体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论述和阐释。

(如朱德熙著作中的动词的“向”,就相当于“价”)新中国成立后,吕叔湘和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起到了“匡谬正误”的作用。

语法知识的普及大大促进了现代汉语语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与此同时,随着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李荣译)一书的翻译出版,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方法开始影响着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

这个时期(50-60年代)的语法一直停留在词语和句子成分的充当上。

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自《马氏文通》以后,还有以王力(50年代)为代表的研究古代汉语为主的语法学家。

他开创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历时研究,这为汉语语法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80年代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有了可喜的变化。

不论在研究队伍、研究方法、研究理念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如“要有明显的时代观点,语料不可古今杂糅”、“必须注重语法的系统性,要从语法系统去思考问题”、“要注意吸取各种语言学理论中有利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东西”、“加强专书、断代语法研究”以及“既要有定性分析,又要有定量分析”等,开展了语法化的研究,出现了一批较好的研究成果。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始于20年代末,黎锦熙和吕叔湘分别发表了很多研究近代汉语“把”字结构和个别代词、量词、虚词的研究。


锦熙和吕叔湘二位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奠基者。

但相对现代汉语语法和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来说,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还比较薄弱。

80年代后汉语语法研究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语法研究的视野大大开阔了,语法研究的领域大大拓宽了,研究队伍扩大了,研究路子多样化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口语语法的调查上、在动词的研究上、在句法语义的歧义上、在虚词研究上、在句型研究上、在复句研究上、在句群研究上、在方言研究上、在双语语法对比研究上,都不同程度有所突破。

理论建树上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析方法多样化。

层次分析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格”语法分析,配价分析的广泛应用,并提出语义指向分析,自觉地走上了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相互渗透、相互验证、相互结合的研究道路。

二是开始确立了立体研究的观念。

如三个平面(三维语法),三个世界,“表、里、值”,“普、方、古”等研究思路的提出,并能结合国外语言学理论有机地与汉语结合去研究。

这一时期(80年代)在深入挖掘汉语语法事实上,在进一步解释汉语语法规律上,在语法理论、语法分析的建树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90年代后现代汉语语法又有了新的进展:一是进一步加强了汉语句法语义的研究和探索;二是汉语形式语法学、汉语功能语法学和汉语认知语法学的研究;三是加强了关于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思考,这集中反映在如何处理好人类语言的共性与汉语特性关系的思考上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到底应该以什么为“本位”(词本位?句本位?
词组本位?字本位?小句本位?词和词组的双本位?原则本位?三个世界?三个平面?还是无须本位?)的讨论上;四是加强了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问题的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法问题的研究和中文信息处理中语法问题的研究。

1.2.2现代汉语语音方面:
现代汉语语音研究始于20世纪。

20世纪西方语音理论及方法也对我国的语音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世纪初,实验语音学进入了萌芽阶段。

刘复的《四声实验录》(1924)是我国第一部用实验方法研究汉语语音的著作。

赵元任于1930年创制了“五度制标法”,1934年又发表了著名的《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一文,前者已成为国际通行的标注汉字声调的方法,后者被誉为音位学创始时期经典著作之一。

90年代后,语音研究又深入了一步,加强了协同发音和语流音变的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流中的音变研究更为重要,以南开大学石峰教授为代表的。

),使汉语语音合成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

受西方音系学理论的影响,我国音系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揭示了汉语无论是共时成分的组合模式或交替模式,还是历时音变,都以单字音为控制枢纽的规律,这无疑丰富了普遍韵律层级模式学说。

(冯胜利的韵律学)
1.2.3现代汉语词汇方面: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也是始于20世纪初。

首先是观念的根本转变。

在本世纪前,一般只有字的概念,没有词的概念。

最早先后明确提出要区分字和词的是章士钊和黎锦熙。

20世纪50年代,有关现代汉语
词的界定以及相关研究比较薄弱。

“文革”后,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词的界定,虽未取得一致的看法,但摸清了词和非词的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且开始认识到现代汉语词汇存在着多层面性,所以现代汉语的词不能用一种方法或一种理论就可以界定的;二是对于汉语构词法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三是对汉语词汇规范化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四是全面展开了对俗语的调查和研究;五是词义研究摆脱了训诂的影响,“义素分析法”的引入,“词义构成成分分析法”的提出,标志汉语词义研究开始走向成熟。

80年代后为了适应中文信息处理的需要,加强了词义分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清华大学的黄昌宁、陈群秀;北大的徐通鏘,中国传媒大学的于根元;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冯志伟、鲁川等)。

1.2.4语用学方面:
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才被确认,其标志是《语用学杂志》(Journai of Pragmatics)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出版发行。

它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使用者的关系。

70年代末被引进我国,到目前为止,我国在语用学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有很多问题(如话语分析、语篇研究等)需要我们去探讨。

1.2.5对外汉语教学方面:
1950年我国把对外汉语教学列为教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70年代末就提出了要把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研究,到80年代,随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外汉语教学逐渐形成
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开展了大量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进行了必要的理论建设,还作了大量有关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及教学法的世纪研究,编著、出版、发表了一大批教材、著作和论文,建立了HSK 的考试制度。

90年代末,更把对外汉语教学视为“国家的、民族的事业”,放在了极重要的位置上。

自我国加入了WTO以后,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不断升温,国外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对外汉语教学空前发展。

但总起来说,对外汉语教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对外汉语教学不同于对本族人的母语教学,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可能成为汉语研究的突破口。

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有很多需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教学研究应从80年代初的研究重点——研究怎么教转向研究教什么的问题上来了。

加之2004年以来,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各国的陆续建立,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又提出了新的课题。

从语言学方面来看,需要研究的课题就更多了。

如“不同国家孔子学院教材的编写”、“语法体系的建立”、“课程的设置”、“师资的培养”、“科学管理体系的建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教材的编写等等。

1.2.6交叉性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方面:
20世纪后半叶,出现了一些新的交叉的语言学分支学科。

如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等等。

其中文化语言学以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为代表。

参考书目:
1.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0年
3.萧国政《汉语语法研究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高顺全《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
5.陈昌来《现代汉语三维语法论》学林出版社2005年
6.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
7.陆俭明《80年代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年P86-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