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连词研究
古代汉语连词与介词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汉书•礼乐 志)
◎晓之<以理>,诲之<以教>。
4)当介词“以”的宾语是上文中已出现过的 事物,这个宾语常常省略。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左传)
◎将以()衅钟。(孟子)
◎左右皆笑之,以()告。
(参何乐士:《〈左传〉的介词“于”和“於”》 (《〈左传〉虚词研究》78-111页,商务印书 馆,1986年第1版。)
◎到了汉代,“於”字基本上取代了“于”。
◎现代汉语中“於”字又简化成“于”(【注意】 作姓氏、地名及“於戏、於菟”等读wū的词的 不简化)。
(2)“于(於)”字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1)介绍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 从、到”等。如:
◎秦地半天下,主明以严,将智以武。(史记·张 仪列传)
———以上“以”均可替换为“而”。
(2)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两项动作行为 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或表示后一 项动
◎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 (左传)
◎秋,楚人伐宋以救郑。 (左传)
4.与
【“与”原是动词,读yù,介词读yǔ】
介词“与”主要有两种用法。
1)引出主动者发出动作时所涉及的对方,说 明动作是与谁(什么)共同完成的。可译为 “跟”、“和”、“同”等。如:
◎孔子下,欲[与之]言。(论语)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
2)和“予”通,相当于 “给”。如:
益之。 (论语)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
2)引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
古代汉语——连词

第十四课连词一、连词的定义及特点连词是起连接作用的词,它可以连接词、词组、分句、句、句群,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
连词不充当句子成分。
参见教材例句学习。
二、古代汉语常用连词介绍(一)而(用法有5种)1.连接谓语性词语或分句,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译为又、并且、而且。
例如:(1)公子鲍美而艳(《左传?文公十六年》)(4)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大同与小康》)“而”连接的谓词性词语可以是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例如:(7)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
(战国策?秦策)也有名词性词组充当描写句谓语用“而”连接的。
例如:(10)蟹六跪而二螯。
(《荀子?劝学》)2.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时间上有先后承接或事理上有原因、条件、目的等关系。
例如:(4)觉而起,起而归。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3.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前后两项动作行为或性状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相反的,“而”带有表转折的意味。
例如:(1)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4.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而”可不译。
例如:(1)启呱呱而泣。
(《尚书?皋陶谟》)5.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转折或假设关系。
例如:(1)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诗经?墉风?相鼠》)(2)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
(《战国策?赵策》)“而”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假设的,例如:(3)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左传?隐公十一年》)(4)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北冥有鱼》)(5)子而思报父母之仇雠,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国语?越语》)(二)以(用法有5种)1.连接两个形容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
例如:(2)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
(《商君书?开塞》)2.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前后两个动词是一前一后的承接关系。
连词“而”用法研究

而在古代汉语以及现代汉语中的用法都十分普遍,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
本文对而的本体研究主要从词性和语法功能两方面进行,阐述自己的一些看法,最后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一些建议。
关于而词性的研究,主要有代词、名词、连词、语气词等。
而字作语气词和连词的用法较为频繁,尤其是作连词,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而语法功能的研究主要从语言单位入手,从而连接词、短语、句子等成分进行分类,关注而在其中所表达的转折、并列、递进、假设等结构意义。
以往关于而的研究,大多关注而本身,忽略了而尤其作为连词,所连接的词的特点,本文在关注而本身之外,对其搭配成分也作一分析。
一、而字词性研究而是从古汉语演变至今的一个词,要探究其词性,必须追溯至古代汉语。
《说文解字》中说而,颊毛也,象毛之形。
由此可见,而本义为胡须,是名词。
名词性在先秦时期已经不常见了,秦汉以后完全消失。
下文以《论语》为例,考察其他三种词性及其具体用法。
《论语》中的而共出现341次,主要有代词、语气词和连词等词性用法,各用法内部也存在许多差别。
(一)而作代词此种用法在《论语》中仅一例,而作人称代词,如: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微子》)[1](二)而作语气词这种情况的而一般置于句尾,表感叹语气,如: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微子》)棠棣之花,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子罕》)在现代汉语中,而作人称代词和作语气词的用法也都已基本消失。
(三)而作连词《论语》中的而大部分可做连词观,共321次。
《马氏文通》将而放在承接连词一章中作为专题进行分析,可见而连词用法的普遍性。
由而的连接成分的不同进行分类,可分为:连接词与词;连接词与短语;连接短语与短语;连接小句等四类。
二、而作连词及其连接成分关系分析(一)连接词与词揖让而升,下而饮。
(《八佾》)子路拱而立。
(《微子》)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述而》)从以上三例可看出,而可以连接动词与动词、形容词与形容词等词性。
古代汉语连词的用法总结

古代汉语连词的用法总结引言:古代汉语作为一门传统而优美的语言,其连词在表达上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句子中,连词能够连接主观和客观、转折和递进等不同要素。
因此,准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汉语连词对于学习和研究这门古老语言至关重要。
本文将概述一些常见的古代汉语连词及其用法,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表示因果关系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有所、若、故、由等。
它们被广泛运用于文章中,强调某种原因引起了某种结果。
其中,“所”多用于从属分句中,“若”多用于主从分句之间,“故”则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连词出现。
例如:所论者,即莎锟公父;所續集者,《涑水记》之後也。
(明·唐生)——引导讲述原因。
人尚财富者其无时望突然增多而丰起若江河倾覆之盆哙亦自不足畴昔也。
(宋·司马光)——表示一种假设。
故勿游千山而寻,勿泛太湖以遨。
(唐·王之涣)——表示为了一个结果。
二、表示选择关系当古代汉语中存在多个选择时,就会使用连词来引导这种选择关系。
常见的连词有或、亦、抑、豈等。
这些连词通常出现在疑问句或否定句中,用于表达多个选项中的一个。
例如:人生何事忘〔或〕知足贫穷(《陶渊明集》)我既无法道破这个谜底,〔亦〕可理解的(《世说新语》)虽然朝廷征调力役,目的是增加军备实力,〔抑〕然也不能让百姓过于劳累。
(《隋书•经籍志下》)三、表示转折关系转折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技巧之一。
在古代汉语中,连词具有明显的转折作用,如但、然而、乃至等。
这些连词能将前后两个相反或矛盾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并通过转折取得强烈的对比效果。
例如:风似虽未疾,寒亦将今夜。
(唐·刘禹锡)——风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天气已经寒冷。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然而尽管每个人都有死亡,但留下坚定的信念可以永远铭记。
四、表示递进关系递进关系是描述事物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个循序渐进的关系。
在古代汉语中,常用连词如并、兼之、及至等来表示这种关系。
14古汉语通论13

14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例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
(庄子•养生主)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孟子•滕文公上)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於是冯谖不复歌(注:“於是”用在句首,本来是“在这时候”的意思,例如《左传成公三年》:“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由於用於句首,所以发展为只音的连词,略等於现代的“於是”。
《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
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
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
对曰:’午也可。
’於是羊舌职死矣。
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
’於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前一个“於是”当“在这时候”讲,后一个“於是”是连词。
这是要依据上下文,细玩文意,来加以区别的。
)。
(战国策•齐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荀子•劝学)(“是故”,本义是“这个缘故”,可以看作双音词,等於单说“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然”,然而,但是。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况”,何况。
)技经肯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虽”,虽然,即使。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墨子•非攻上)古代汉语的连词很多,现在只提出“而”“以”“则”三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古代汉语连词与的用法

古代汉语连词与的用法一、古代汉语连词的概述连词是语言中的重要成分,用于连接各种语法成分。
在古代汉语中,连词被广泛运用,起到连接句子、短语和词语之间关系的作用。
其中,“与”的用法尤为常见且灵活多样。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古代汉语中“与”的用法。
二、表达并列关系1. 连接并列成分古代汉语中,“与”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成分。
例如:“男女与理”,表示男女和道理都重要;“风和日丽,春光与鲜艳”,描述了美好的天气和生机勃勃的场景。
2. 表示选择性在某些情况下,“与”还可以表示择一或择多情况下进行选择。
例如:“吾闻道之难,而阙如也”,意味着道路众多,难以选择其中之一。
“有车珠玉者可卖也”,表示有车也可以卖(不仅仅可以卖车),且珠玉亦可卖。
三、引导比较关系1. 比较类似物体在进行比较时,古代汉语中常使用“与”引导被比较的对象。
例如:“与君相好者,重月北指”,表明与你相爱的人和北方指向月亮一样重要。
2. 表示比较程度在表示程度上,“与”可以引导多个事物进行比较,以表达某种程度上的优劣或高低。
例如:“不图为原野之士,而趋利艳之臣”。
其中,“与”连接了两个并列的短语,用于表示事物间的对比。
四、阐述递进关系1. 表示递进关系古代汉语中,“与”也可用于连接递进关系。
当一个事件或情况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时,可以使用“与”的连词来进行描述。
例如:“日本见识太危急了,罗刹之国——如朝鲜——蚩尤既没”。
此例中,“与”的运用将日本、罗刹以及蚩尤既没这三个事物表达出来。
2. 表示因果关系有时,“与”还可表示由于某种原因或条件所产生的结果。
例如:“曹彮力猛举众乘城南门败处。
”这里,“与”的出现使得人们知道是由于曹彮力勇猛才导致大家在城南门败退。
五、强调区别关系有时候,“与”还可以用于明确强调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差异,表达出明显的对立。
例如:“昔堂兄贵,黄巾之势寇天下,山东十全武历其兵。
”这里使用“与”的连词极大地突出了堂兄和黄巾军势力之间的差距。
古代汉语连词笔记

连词古代汉语的连词可以分为单向连词和双向连词两类。
单向连词也可以叫做启后连词,一般分布在复句的偏句之中或一个语段的开头,双向连词分布在两个句法成分或两个句子之间。
单项连词:•单向连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表示提起;(2)表示并列;(3)表示假设;(4)表示让步;(5)表示选择;(6)表示原因。
一、表示提起••表示提起的单向连词一般出现在一个语段的开头,常见的有“夫”“且”“至”“如”“若”,其中“夫”是纯粹的提起下文,而其它几个则主要是宕开上文,另申一义。
例如:•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离娄上》)•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论语·先进》)•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失期当斩。
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史记·陈涉世家》)•故言九州岛山川,《尚书》近之矣。
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史记·大宛列传》)以上几个提起连词也可以连起来用,构成“若夫”“且夫”“至于”“至如”等。
例如: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耶?(《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
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着于春秋,固无可言者。
(《史记·游侠列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bēng),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
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栝之侧多枉木。
是以杂也。
”(《荀子·法行》)按:隐栝,矫正木材的工具。
二、表示并列••表示并列的单向连词有“既”“终”“已(以)”,可以翻译成“既”“又”。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假设连接词研究初探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假设连接词研究初探作者:陈舜婷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6年第04期摘要:本文基于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古代汉语语料库,考察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假设连接词的词频,各自在假设连接词语表达系统中的功能负荷量等语言特征,以此进行历时和共时的对比。
研究发现,现代汉语中,最主要的假设连接词为“如果”和“要是”,前者占了大半的比例。
古代汉语中,最主要的假设连接词为以“若”开头的词组“若不”“若是”“若非”等,总共约占一半,“如果”“要是”次之。
由此可以看出,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重要的假设连接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若”开头的词逐渐失去核心地位,而之前相对较次的功能词取而代之。
研究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现代汉语对双音词的偏好,以及对词语的语义分工。
该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反映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差异。
关键词:假设连接词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比较语料库一、引言连接词的研究近年不断出现。
第一种趋势是作为话语标记语和英语连接词对比研究(唐斌,2007;吴勇、郑树棠,2007)。
另一种趋势是作为逻辑连接词进行分类研究,比如因果连接词(许文胜、张柏然,2006),转折连接词(陈建林,2010)等。
此外还有一种趋势是在汉语内部,从新的理论角度对话语标记语进行研究(方梅,2000;陈若君,2000;王伟、周卫红,2005;许家金,2009)等。
就假设连接词而言,相关研究对象主要是古汉语,多描述和个案分析,重在语义视角(陈丽,马贝加 2011)。
本文主要从历时和共时对比的角度,利用CCL语料库对古今汉语当中的假设连接词进行基本描述,并对其差异进行解释。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连接词是复句构成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邢福义(2000)对复句关系标志的描述,大多数分句之间有着特定的关系词语。
假设句被放在“因果类复句”一项当中,包括“如果……就……”“要是……就……”“假若……就……”等标志群。
同时,假设句又是“偏正复句”当中的一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漢語連詞研究摘要:对于古代汉语连词的研究历来多从单本著作入手,详尽研究该本文献中有关连词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连词的定义入手,探究它的来龙去脉、产生发展,接着再进行专书研究,从甲骨文中的连词开始,到《孟子》中的连词再到《史记》连词,为古代汉语连词研究展开一个新面貌。
人们在尚未接触语言学之前对连词的定义应该比较模糊。
首先,它的属性很明确,即它是一种虚词。
以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为例,该书中对连词的定义为: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也有连接词和词组)、分句与分句,以及句与句的词类。
不管是在丰富词的类型方面还是充当句子的成分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连词所发挥的作用自不必赘述。
古代汉语连词系统中除了少数几个连词与现代汉语全然不同,大部分的都是延续至今的。
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断言现代汉语连词不是突变的,而是渐变的,它是不断地从古至今发展过来的。
研究连词,无论是古代汉语连词还是现代汉语连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就是它有怎样的发展演变,用发展的观点来研究,这样就更能理解在此阶段中出现的文献中的连词所要表达的意义,从而更有利于对文献的解读多方面解读。
关于汉语连词的产生和发展,语言学家已经发现连词早在殷商时代就已产生了。
甲骨卜辞作为殷代王家档案,可以部分反映出当时语言的基本面貌。
据研究,甲骨卜辞文已经初步具备一个包括连词在内的虚词系统,其中连词有“及”、“于”、“以”、“若”、“则”等。
其作用有的是连接词与词的,也有的是连接分句与分句的,比如说“及”、“于”是连接词与词的。
从中古时期开始,汉语的书面语和口头语逐渐分化,书面语中的连词系统基本保持古代汉语的面貌,延续使用至近代,即文言的连词系统。
口语中的连词不断发展演变,历经中古、近代两大历史时期,才形成了现代汉语的连词系统。
晚唐代以后,连词在中古汉语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变化发展,主要表现在新旧形式继续交替,双音节词剧增,口语化趋势已经形成。
现代汉语中使用的连词大多在这一时期就已经出现。
清中叶至清末到民国初年这段时期是近代汉语演变到现代汉语的过渡时期,连词的发展不仅表现为数量大量增加,现代汉语中使用的连词也已全部出现,同时还保留了一部分旧的形式。
当然这个时期的连词与现代汉语也有不完全相同的地方,这体现的是汉语过渡时期不稳定的特征。
经过这个时期,连词中这些不稳定的因素趋于消亡,比如同义异形、文言词、紧缩形单音节词等现象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筛选同义异形的词,把晦涩冷僻的词淘汰出去,通俗常用的词则加以保留,此外,紧缩形单音节词和文言词大量摒弃,大大重用口语词和双音节词,这样连词才呈现出了现有的面貌。
这大致就是连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不过因为研究方法、方式的不同,人们对于这一点又有着不同的见解。
关于连词分期,汉语中的连词和汉语其他的语法现象一样,从产生、发展到现代的形式,经历了一个很悠久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连词的产生和发展的分期应该与汉语语法史的分期一致。
王力先生提出的汉语语法史分期是:(一)公元3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
(3、4世纪为过渡阶段);(二)公元4世纪到12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
(12、13世纪为过渡阶段);(三)公元13世纪到19世纪为近代。
(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四)20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吕叔湘先生却认为:“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是比较合适的。
至于现代汉语,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吕叔湘1985)。
在此基础上他还补充道,“现代汉语只是近代汉语的一个阶段,它的语法是近代汉语的语法,它的常用词汇是近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发展而已。
”(《近代汉语读本·序》)。
我阅读了安徽大学中文系周刚先生写的一篇论文,他在参考了前贤的分期之后,根据连词本身的特点,把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分为了五个时期。
我发现这五个分期恰到好处地总结了我想表达的重点即连词的产生和发展分为以下五个时期,它们分别是:(一)上古时期(殷商——两汉);(二)中古时期(魏晋——唐中叶);(三)近代时期(晚唐——清中叶);(四)近代至现代过渡时期、(清中叶——清末、民国初年);(五)现代时期(五四运动以后)。
对于专书研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专书研究,就要从大量具体的材料中去归纳,从个别到一般。
结论是在归纳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开头。
……凡是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往往都靠不住。
因为你往往是主观地找一些为你所用的例证,不为你所用就不要,那自然就错误了。
归纳的重要也就证明充分占有材料的重要。
因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个别的东西越多,越能证明你的结论是可靠的。
”连词在古汉语中的运用较为广泛,所以要研究古代汉语中的连词,我们必须在已有的文献、古籍中去发现。
前面已经提到在甲骨文中就已经有连词的存在,有学者通过参考张玉金的《甲骨文虚词词典》和赵诚的《甲骨文简明词典·虚词》,并且依照姚孝遂的《殷虚甲骨刻辞类纂》中的辞例的用法进行了分析总结,从而确定甲骨文连词为“眔(da)、又、以、及、于、并、乍、若”等。
根据它们的意义,我们将它们分为以下两类: 连接词与词的连词: 眔、又、以、及、于、并;连接分句的连词:乍、若。
甲骨文连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连词基本相同,例如,能够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作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能够连接联合关系的词语、词组和句子以及连接偏正关系的分句;在把词、词组或者分句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只有连接作用,没有修饰补充的作用:如果删去连词,句子的基本意思不会受到影响,同时,连词在句子中也不受修饰。
接着,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甲骨文连词的语法功能进行分析。
首先,甲骨文连词连接的前后两项可以是名词、动词,也可以是数词。
在甲骨卜辞中,还有另外一个较为特殊的连词“又”,主要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其次,在甲骨卜辞中,连词结构可以作多种句子成分,如: 连词结构作句子的主语,这样的连词主要有“眔、又、及”三个;连词结构作谓语,这样的连词有“又、并”两个词;连词结构作宾语,这样的连词有“眔、以、又、于”四个词。
此外,连词结构还可以作兼语、时间状语以及同位语等。
最后,甲骨文连词结构独自成一小句,连词及其所连接的成分组成连词结构,在省略其前后成分的时候,可以单独出现,独立成一句或一大句。
在甲骨卜辞中,连词虽然已经出现,但是其数量还很少,用法也远远不及现代汉语连词的用法广泛。
向熹也曾指出:“卜辞里还没有表示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让步等关系的连词。
”但是,根据连词所连接的词语及其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又可以将甲骨文连词划分为并列连词和承接连词两类。
所谓的并列连词,就是指连接具有并列关系的词、词组或者分句的连词,连词前后两项处于平等的地位。
这样的连词有“眔”、“以”、“及“、“于”、“并”、“又”等六个。
所谓的承接连词,是指用来表示前后两个词、词组或者分句、段落之间的承接关系的词。
这样的词,在甲骨文中有“又”这个连词。
甲骨文“又”可以连接数词,在连接数词的时候,前后往往不尽相等,一般是前面为整数,后面为零数。
甲骨文连词“又”还能连接三个数词,意思与所连接的两个数词是相同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在连接两个以上的数词时,有时并不是每个词语前都用连词,而有时又在每一项之前都用连词连接,这种情况,在后代文献中很少见到。
在卜辞中,无论“又”连接的是整数,还是零数,都可以直接带一个名词。
连接数词的“又”不同于一般的连词,所连接的数词由于前后数量的多少或者是零整的不同,前后的位置不能互换,否则就会影响句子的意思。
甲骨卜辞中,用来连接两个分句的连词很少,只有“乍”和“若”两个连词,都表示假设关系,用于连接两个复句,我们称之为假设连词。
所谓的假设连词, 是指连词所连接的两个词语或句子,前一个提出假设,后一个为假设情况下所推测出的结果。
这些都是甲骨文中的连词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在甲骨文中,连词多用来连接名词或者动词,而连接句子、分句的很少,没有发现连接句群的甲骨文连词。
在体系上,甲骨文连词系统还不完善。
甲骨卜辞中没有出现复句连词以及表示转折的连词,甲骨文连词系统中也还没有出现,这也是连词体系在甲骨文阶段还没有充分发展的一个体现。
甲骨文作为我国古老的文字,它以书面的形式,记录着当时的一些事情,极具历史价值,同时,它的文学价值也不容小觑。
通过对甲骨文中的连词研究,我们看到了上古汉语中的连词及其用法,以上是甲骨文中连词的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汉语发展的重要阶段,产生了许多语论式著作。
这些著作基本上反映了先秦时期口头语言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秦时书面语的特点。
《孟子》即是这些著作中篇幅较长、较为成熟的代表作,是研究先秦语言重要的语言材料。
我们先来概述一下《孟子》这本著作。
它是中国战国时代孟子的言论汇编,体裁与《论语》大致相似,是先秦中期文学影响较大的文本,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上古汉语的实际面貌,是汉语语法史研究中适于利用的宝贵材料。
学者们采用专书语法研究的方法对这种典型的语料进行穷尽性的调查研究,发掘和归纳其中的语法特点和规律,从而为完成整个上古汉语语法研究、草拟更为完整详实的上古汉语语法史著作提供可靠而扎实的基础实证材料。
《孟子》全文共使用字 1906 个,其中使用频率超过100 次(含 100 次)的字有 66个,虚词有 33 个。
在 33 个虚词中,可作连词有 20 个,超过一半还多。
此外,就全书中的高频词来看,全文使用频率超过 200 次(含 200 次)的字有 27 个,其中虚词有 18 个,占一半以上。
在 18 个虚词中,可作连词的有 12 个,又占一半以上。
由此可见连词在《孟子》一书语法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连接词(短语)与词(短语)的连词。
根据连接对象的不同,过去有些陈旧的语法将连词直接划分为连接词和和连接短语两类,这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有些连词连接的两部分分别是词与短语,这些连词既不能完全归到连接词的连词中,也不能完全归于连接短语的连词中。
因此本文的研究中不采取这样的细分,而将短语归入词一类。
不论是连接词与词,词与短语,短语与短语,均归入连接词与词的一类。
《孟子》中出现的这部分连词有“而”、“及”、“且”、“如”、“斯”、“为”、“以”、“与”、“于”、“则”、“之”,共计 11 个,占单音连词数量的 56%。
其次,就是连接句与句的连词。
《孟子》中这部分单音连词有“而”、“故”、“则”、“抑”、“将”、“其”、“然”7 个,占《孟子》单音连词总数量的 40%。
这部分连词可分为两类,一类连词可以连接两个分句,所连接的两部分内容构成复句,这类连词有“而”、“故”、“则”;一类连词可以连接两个句子,所连接的两部分内容构成句群,这类连词有“抑”、“故”、“将”、“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