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连词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示范课连词课堂教案

示范课连词课堂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示范课-连词课堂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小学四年级学科:语文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连词,如:和、或、但、因为、等。

(2)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连词的能力,使句子表达清晰、连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连词的作用。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运用连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掌握常用连词。

(2)学会正确使用连词。

2. 难点:(1)连词在句子中的运用。

(2)复杂句子中连词的使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使用连词。

2. 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参与度。

3. 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连词的作用和用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连词的概念和作用。

(2)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连词使用。

2. 知识讲解(1)讲解常用连词及其用法。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连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3. 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

(2)每组选出一个句子,运用所学连词进行改写。

4. 互动环节(1)学生展示改写后的句子。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发现优点和不足。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6. 课后作业(1)抄写本节课所学的连词。

(2)运用连词写一个完整的句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实践环节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学生对连词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 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连词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观察学生的学习反馈,以便对今后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古代汉语——连词

古代汉语——连词

第十四课连词一、连词的定义及特点连词是起连接作用的词,它可以连接词、词组、分句、句、句群,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

连词不充当句子成分。

参见教材例句学习。

二、古代汉语常用连词介绍(一)而(用法有5种)1.连接谓语性词语或分句,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译为又、并且、而且。

例如:(1)公子鲍美而艳(《左传?文公十六年》)(4)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大同与小康》)“而”连接的谓词性词语可以是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例如:(7)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

(战国策?秦策)也有名词性词组充当描写句谓语用“而”连接的。

例如:(10)蟹六跪而二螯。

(《荀子?劝学》)2.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时间上有先后承接或事理上有原因、条件、目的等关系。

例如:(4)觉而起,起而归。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3.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前后两项动作行为或性状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相反的,“而”带有表转折的意味。

例如:(1)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4.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而”可不译。

例如:(1)启呱呱而泣。

(《尚书?皋陶谟》)5.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转折或假设关系。

例如:(1)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诗经?墉风?相鼠》)(2)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

(《战国策?赵策》)“而”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假设的,例如:(3)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左传?隐公十一年》)(4)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北冥有鱼》)(5)子而思报父母之仇雠,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国语?越语》)(二)以(用法有5种)1.连接两个形容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

例如:(2)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

(《商君书?开塞》)2.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前后两个动词是一前一后的承接关系。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一、介词介词是一种把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引介给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用于表示谓语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工具、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特点:第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第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於”字宾语不能)。

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於”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用作状语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用状语来表达。

1、于(於、乎)介词“于”或“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乎”字上古音与“于”相近,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

2、以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六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可译为“率领”。

这种“以”字结构只作状语。

古汉语通论13之连词介词ppt课件

古汉语通论13之连词介词ppt课件
(一)与. 连词“与”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动词的“与”有“参与” 、“给予” 、“结交”等意思。作为连词, “与”字一般是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 比如:• 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游)• “与”、“与其”还常和“不如”、“不 若”、“岂若”、“宁”等配合,构成选择复 句。如:•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4
后来“然则”变为凝固格式,可以认为 是一个连词,意思相当于“那么”。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 淹《岳阳楼记》)“虽然”在古代汉语里,原来是两个词, “虽”是连词, “然”是指示代词,意思是“ 虽然如此”。例如:对曰: “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 德,不知所报。 ”王曰: “虽然,必告不谷。 ”(左 传成公三年)现代汉语里的“虽然”已经凝固成一 个连词,表示让步。19
14
14
• 第三、 “则”字还可以用在意思相对待的并 列的分句里,以表示一种对比。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 子•告子下)在这种情况下, “则”字前面的词语有时 候是表示时间修饰。例如: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 (韩 非子•五蠹)(五)然而、然则、虽然“然则”本来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 则”的连用,意思是“这样就” 、 “既然如此, 那么”,多用于对话。例如:对曰: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 “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15
• 三、固定格式问题• “以”字除了有“是以”这样的固定格式外,还跟“有” 和“无”构成“有以”和“无以”构成固定格式。 “无以”是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意思, “有以”则与之相反。如:•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左传僖公四年)• 四、介词连词的分别• 1、介词“以”可以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有宾语存在肯 定是介词,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省略了宾语,往 往也可以用“之”补出。如果“以”字后用“之”补出而意思 没有发生变化,这个以就是介词,否则就是连词。因 为连词不带宾语。• 2、“而”字是连词是肯定的, “以”作连词时作用与“而”相 近,因此可用“而”字去代替“以”,如果意思没有变化,

古代汉语PPT课件:第十七讲 连词

古代汉语PPT课件:第十七讲 连词

• ②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 (2)在古代汉语里,“虽”字有时还可以兼有“假使”的意思, 是假设的让步,作用和“纵”、“纵然”、“即使”相同。例如:
•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
•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古代的“虽然”,是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的连用,
• 第十七讲 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
“与、及、而、则、且、况、但、抑、虽、然、故、苟、倘、令、
第令、藉使、之”等等。如: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氏》)

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
是“虽然如此“的意思。例如:
• ①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 ②虽然,犹有未树也。 • ③虽然,每至於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 例中的“虽然”,都是“虽然如此”的意思,不能理解为现代
汉语的连词“虽然”,在书面上它后面都必须用逗号隔开。
• 5.然,然而 • (1)“然”字作为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
• (1)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例如:
• ①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 之手。
• ②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 这种“之”字一般都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的”字,但是二者 词类不同。“的”字在现代汉语是结构助词,它和前边的词或词 组结合成名词性词组(例如“我的”、“红的”、“写的”、 “人民的”、“群众拥护的”),可以作句中的各种成分用,并 不限于定语。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第一章:古代汉语语法概述1.1 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1.2 古代汉语的特点1.3 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意义第二章:古代汉语的词类2.1 名词2.2 动词2.3 形容词2.4 数词2.5 量词第三章: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3.1 句子的基本结构3.2 主谓结构3.3 动宾结构3.4 定语后置3.5 状语后置第四章:古代汉语的语气词4.1 语气词的分类4.2 语气词的作用4.3 常见语气词的用法第五章:古代汉语的词序5.1 词序的重要性5.2 词序的规律5.3 特殊词序的用法第六章: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式6.1 被动句式的概念与特点6.2 被动句式的构成与用法6.3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表达方式第七章: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式7.1 判断句式的定义与特点7.2 判断句式的构成与用法7.3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式类型第八章:古代汉语的疑问句式8.1 疑问句式的分类与特点8.2 疑问句式的构成与用法8.3 古代汉语中的疑问表达方式第九章:古代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9.1 定语后置句式的概念与特点9.2 定语后置句式的构成与用法9.3 古代汉语中的定语后置句式实例第十章:古代汉语的状语后置句式10.1 状语后置句式的概念与特点10.2 状语后置句式的构成与用法10.3 古代汉语中的状语后置句式实例第十一章:古代汉语的助词11.1 助词的分类与功能11.2 常见助词的用法11.3 助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与作用第十二章:古代汉语的连词12.1 连词的分类与功能12.2 常见连词的用法12.3 连词在句子中的连接作用第十三章:古代汉语的介词13.1 介词的分类与功能13.2 常见介词的用法13.3 介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与作用第十四章:古代汉语的成语与典故14.1 成语的构成与特点14.2 成语的用法与例句14.3 古代汉语典故的来源与解释第十五章: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15.1 修辞手法的分类与功能15.2 常见修辞手法的用法15.3 修辞手法在古代汉语中的应用实例第十六章:古代汉语语法的综合练习16.1 古代汉语语法综合练习的目的16.2 综合练习的内容与要求16.3 古代汉语语法综合练习的答案与解析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古代汉语语法概述、词类、句法结构、语气词、词序、被动句式、判断句式、疑问句式、定语后置句式、状语后置句式、助词、连词、介词、成语与典故、修辞手法以及综合练习。

古代汉语介词和连词课件江西师大

古代汉语介词和连词课件江西师大

第三節介詞和連詞介詞和連詞都可以用于聯結詞和詞組,但是連詞還可以連接句子。

我們這裏只分類介紹古漢語當中使用最多的介詞和連詞。

(一)介詞介詞經常用在名詞、代詞或者名詞性詞組的前面,作動詞或形容詞的狀語或補語,以表示時間、處所、目的、原因、方式、對象等等。

古漢語常用的介詞有“于(於、乎)、以、為、由、自、從、向、在、用、被”等。

這裏着重說明“于(於、乎)、以、為”的用法。

1、于(於、乎)“于”和“於”在上古讀音不同,但是作為介詞,只是書寫形式的不同。

甲骨文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這個詞有不同的習慣:《尚書》《詩經》用“于”,《論語》用“於”,《左傳》“於”“于”並用。

兩者的細微差別不需要太追究。

“于”的用法主要有四種:一是引進處所和時間,例如:子路宿於石門。

(《論語·憲問》)海運則將徙南冥。

(《莊子·逍遙遊》)自朝至于日中不遑暇食。

(《尚書·無逸》)繁啓蕃長於春夏,蓄積收藏於秋冬。

(《荀子·天論》)二是引進涉及的對象或方面,例如: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衛靈公》)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述而》)夫子固拙於用大矣。

(《莊子·消遙遊》)三是引進比較對象,例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荀子·勸學》)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於長安君。

(《戰國策·趙策》)四是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例如:憂心悄悄,慍于群小。

(《詩經·詩經·邶風·柏舟》)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

(《孟子·滕文公上》)“乎”也可以當“於”用,例如: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論語·先進》)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孟子·公孫醜上》)“乎”與“於”的區別主要有三點:一是被動句不用“乎”(“苛政猛於虎也”);二是“對於”的意義不用“乎”(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古代汉语课件-虚词-连词

古代汉语课件-虚词-连词

—先秦古籍中的连词一般单音节,“然则”、“虽 然”、“然而”等是两个单音节词连用,后逐渐 形成凝固结构,汉魏以后才逐渐演变成复音词。 —“之”,一般语法书,如吕叔湘《文言虚字》、 中学语文教材、许嘉璐《古代汉语》都将在定中 关系和主谓关系中的“之”视为结构助词,郭锡 良等将“之”的两种用法归入连词。
1.而
• 连接谓词性成分
• 有时连接名词性成分,但一般是作谓语的。 • 蟹六跪而二螯。(荀子· 劝学) • 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左传· 宣4)
• 晋康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史记· 晋世
家)
A.平列结构
动、形(短语)+而+动、形(短语) ①顺接:并列或相承 • 宰予之辞,雅而文也。(韩非子·显学) • 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史
6.如、若
【动词(如、象)→连词】 A.条件关系。“如果” • 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
子·梁惠王下)
B.转入关系。“至于” •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 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梁惠王上》)
C.选择关系。“或者”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
年,可使足民。(论语· 先进) •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然而
• 指示代词“然”与转折连词“而”连用,译“虽 然如此,但是”。
•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能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 公孙丑下)
• 汉以后“然而”才逐渐发展为一个连词,起关联 作用,译“但是”。 •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 会同,离为守臣扞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 下堂而迎觐者。(柳宗元.封建论)
分的残缺。
☆连词“以”则不然。有时看起来,“以”的后 面似亦可补上宾语,但补上的内容其实在“以” 的前面已经出现,补上后反而会觉得累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连词
古代汉语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

这种关系总的可分为联合和编正两大类。

就联合关系而言,可再细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等小类;就偏正关系而言,可再细分为让步、假设、条件、因果等小类。

例如: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史记·项羽本纪》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例(1)“及”连接名词“庄公”和“共叔段”,构成并列关系的名词性词组;例(2)“则”表示承接关系;例(3)用“况”与副词“犹”关联,表示层进关系。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而、则、且、况、但、抑、虽、然、苟、倘、令、第令、藉使、之”等。

下面是几个比较重要的连词
一、与
“与”字和现代汉语的“和(跟、同)”一样分属两种词类:一是连词,一是介词。

连词“与”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

例如: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庄子·逍遥游》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屈原《离骚》
“与”字用作介词,它前后的成份不是并列的,而是和它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

例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庄公十年》
夸父与日逐走。

《山海经·夸父逐日》
两例中“与之”“与日”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

介词“与”的宾语也可以省略。

例如:
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史记·陈涉起义》
“与”后省略代词“之”。

二、而
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

例如:
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
“而”字还可以连接两个主谓结构,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

例如:
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韩非子·五蠹》
在古代汉语里,“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而”字所以能连接“六跪”和“二螯”,是因为它们在这里用作谓语而带有描写的性质。

第二,“而”字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

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庄公十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
第三,“而”字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

有时候表示似乎不应有而有的事。

例如:
先生独未见夫僕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

《战国策·趙策》
“而”是古代汉语里用得很频繁的一个虚词,它的各种用法在现代书面语言里仍然广泛地沿用着。

三、则,然则
连词“则”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的意思。

例如:
战则请从。

《左传·庄公十年》
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第二,表示因果或发表声明上的联系。

有“那么”或“那么就”的意思。

例如: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民贫则奸邪生。

晁错《论贵粟疏》
第三,表示假设,有“如果”、“假如”的意思。

例如:
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庄子·逍遥游》
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史记·项羽本纪》
第四,表示发现。

有“原来已经”的意思。

例如: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论语·子路从而后》
四、虽,虽然
连词“虽”一般表示让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

例如: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讬之。

《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在古代汉语里,“虽”字有时还可以兼有“假使”的意思,是假设的让步,作用和“纵”、“纵然”、“即使”相同。

例如: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騒》
五、然、然而
“然”字作为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或“然而”。

例如: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子岂识之?然子病矣。

《左传·鞍之战》
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史记·高祖本纪》
古代也有“然而”,但一般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连用,是“如此,而”或“虽然如此,但是”的意思。

例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公孙丑下》
六、之
“之”字分属两个词类:一是代词,一是连词。

代词“之”已在“代词”一节里介绍过了,这里只谈连词“之”。

连词“之”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

例如: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

《淮南子·女娲補天》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五蠹》
“之”字的第二种用法是插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用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状语。

例如: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恒公伐楚》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左传·齐恒公伐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