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介词连词共15页文档

合集下载

介词、连词和助词

介词、连词和助词

介词、连词和助词一、部分连词辨析(一)[辨析]“或者”与“还是”“或者”和“还是”一样,既能连接词、词组,又能连接分句,都表示选择关系。

例如“你或者他”、“你还是他”都表示在“你”和“他”这两项中间选择一项。

但是它们在用法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1、用“还是”时,说话人不知道是哪一个或哪种情况,所以“还是”带疑问语气,一般用来构成选择疑问句;而用“或者”时,说话人是告诉别人有这几种可能性,不能用于疑问句,只能用于陈述句。

如:(1)今天晚上我们或者看电影,或者看戏。

(2)今天晚上我们看电影还是看戏?这两句中的“或者”“还是”不能互换。

2、有些句子,就全句看是个陈述句,但句子里所包含的表示选择关系的联合词组却是含有疑问语气的,这时也得用“还是”,不能用“或者”。

如:(1)我记不清那天是阴天还是晴天。

(2)这批货到底进还是不进,你要快点拿主意。

在这类句子中,谓语常常是“不知道”、“不清楚”、“没决定”等等。

3、“或者”有时可用来表示前后两项所指相同,只是说法不同,这时“或者”相当于“即”。

例如:“名词性词语,或者名词性成分都不能作补语。

”4、“还是”还可以用来表示经过对几种可供选择的情况的比较和仔细考虑,最后作出选择,一般和句末语气词“吧”一起用。

例如:A:你喝茶还是喝咖啡?B:(想了想后)还是茶吧。

(二)[辨析]“因为”与“由于”“因为”和“由于”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多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引出某情况发生或存在的原因。

两者都可以和“所以”搭配使用,但它们的用法不完全相同。

1、“因为”在口语中常用,“由于”多用于书面语。

2、“由于”既可以同“所以”配合,又可以同“因而”、“因此”配合;“因为”一般只和“所以”配合,不和“因而”、“因此”配合。

如:(1)由于他经常无故旷课,因此被学校除名了。

(2)由于问题很复杂,各人的观点又不同,因而意见不完全一致。

3、“由于”引出的偏句不能放在后一分句中,而“因为”可以。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帮助表达句子的并 列、承接、选择、转折、因果、让步、假设等关系。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连词如:与、而、则、以、且、虽、然 等。
1.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跟、同” (1)作连词时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 词组。
譬如天之无形,地之无理,白与黑相去远矣。 《素问 •示从容论》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左传•成公三年》
Page 9
(2)连接分句,表示选择关系,常与“不如、宁、不若” 等词语配合,可译为“与其”。如:
与吾得革马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韩非 子•难二》
与人刃我,宁自刃。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Page 10
2. 而——使用频率高、意义灵活
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于今日雨。《甲骨文合集》 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名垂乎后世。《荀子.王霸》
Page 4
3.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证、方式等——以、用(可译作 “拿、用、凭”)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韩非子·难一》 故以言举人,若以毛相马。 《盐铁论.利议》 齐氏用戈击公孟。《左传.昭公二十年》
Page 24
(2)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其独立性,使之变为名词 性的偏正结构,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状语或定语。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亮传》
《三国志•蜀书•诸葛
Page 25
(3)用在分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了分句的独立性, 亦即使分句不能独立表达完整的意思,有时候且增强了分句 假设的意味。 如:
(3)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假设或转折关系,可译为“如 果”或“却“。如: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 •墉风•相鼠》

介词和连词

介词和连词

二、虚词之连词(3) 连词
• 语法特征与功能

连词的语法特征就是将词、短语、句子等连接 连接起来,不具 连接 有修饰限定或补充说明的关系。其语法功能就在连接中体现 词语间的某种逻辑关系。 连词一般不会同其它词类相混淆。只有和、跟、同、与这 和 跟 同 与 四个会和介词产生纠缠。例如: 我和他都去过。 和 我曾经和他去过。 和 香烟跟火柴,你放到什么地方了? 跟 你去跟妈妈商量一下吧。 跟 小王同小李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同 这事同小李有牵连。 同 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与 目前的形势与几年前的海湾战争已大不相同。 与
二、虚词之介词(6) 介词
介词是虚词,各个介词在用法上具有很大的特殊性。教 材所剖析的词例,远远不足于展示这些特殊性。它只是通过 这几个词例的剖析,告诉学习者一些要注意的问题和一定的 方法。 • 要掌握这一类词,还是应该在平时的运用中,结合所遇 到的问题查阅工具书。主要的工具书是:《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八百词》以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等。

二、虚词之介词(1) 介词
• 定义

介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共同组成“介词短语”, 整体修饰谓词性词语,表示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 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条件等。例如: 从懂事的时候开始 (表示时间) 从懂事的时候 在阅览室里看书 (表示处所) 在阅览室里 通过调查解决问题 (表示方式) 通过调查 因故缺席 (表示原因) 因故 为了表达意见积极发言 (表示目的) 为了表达意见 被小李拿走 被小李 (表示施事) 把书送来 (表示受事) 把书 给同学送书 (表示对象) 给同学 在班长的带领下冲锋 (表示条件) 在班长的带领下
介词运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 • 1、对于 对的问题(研读教材第50页) 对于、对 对于 2、关于 关于的问题(研读教材第50至51页) 关于 3、“在……上”、“在……中”、“在……下”的问题(研读教材第51 在 上 在 中 在 下 至52页) “在…… 上” → “在+名词性词语+上”、 在 在 上 “在……下” → “在+名词性词语+下” 在 下 在 下 “在……中”中间既用可名词性词语,又可用谓词性词语。 在 中

现代汉语连词的用法总结(论文)

现代汉语连词的用法总结(论文)

现代汉语连词意义及用法总结(论文)帕提曼·吾布力卡斯木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递进、条件、目的等关系。

一般说来,连词有很多是由副词、介词发展而来的;很多副词、介词又是由动词发展而来。

所以动词、介词、连词需要区别。

和=跟、=与、=及、=同<方>。

表示并列关系、联合关系。

车上装的是机器和材料。

他的胳膊和大腿都受伤了。

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

工业与农业。

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同你一起去。

图书、仪器、标本及其他。

(注意:用“及”连接的成分多在词义上有主次之分,主要成分放在“及”的前面)以及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以及”前面往往是主要的):院子里种着大丽花、矢车菊、夹竹桃以及其他的花木。

既=既然既来之,则安之。

既然他不愿意,那就算了吧。

既然知道做错了,就应该赶紧纠正。

你既然一定要去,我也不便阻拦。

既要做,就一定要做好。

既然这样,还不去做?用在上半句话里,下半句话里往往用副词就、也、还跟他呼应,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既然。

就。

既然。

也。

既然。

还。

继而=既而先是惊叹,既而大家一起欢呼起来。

人们先是一惊,继而哄堂大笑。

先是一个人领唱,继而全体跟着一起唱。

表示紧随在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词组、分句。

(1)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

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

(2)连接肯定和否定相互补充的成分:此种花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

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有转折的意思。

(3)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

(4)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2、有“到”的意思。

一而再,再而三。

现代汉语介词、连词

现代汉语介词、连词

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论语·八佾》)
夏后氏以松制造牌位,殷人以柏制造牌位。
引入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起义》)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引入行为动作的时间
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
动词,用
引入行为动作的时间
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
“于”当是“吁”的本字,本义是口出气。假借来表示存在义,并虚化为介词。“於”、“乎”上古均与“于”音近(于,匣母鱼部;於,影母鱼部;乎,匣母鱼部),也被假借来表示介词“于”的用法。故三字在介词用法上相通。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诗经·皇皇者华》)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工具、材料等实物
抽象的条 件
资格 身份 地位
原 因
引入从事行为动作时的资格、身份、地位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西门豹治邺》)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
3、为(wèi)爲源自 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阍人为君在,弗内也。(《礼记·檀弓》)
引入行为动作的目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史记·货殖列传》)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孟子·告子》)
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被动句式,读第2声。
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夫山木为良匠所度。(《文心雕龙》)
动词,做
服务对象
关涉对象
原 因
主 动者
目 的
二、连 词
用来连接词、词组、句子以及段落,表示两部分之间各种关系的词。
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
闻之,有献于公。(《郑伯克段于鄢》)

(精品资料)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精品资料)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介词介词常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或补语表示动作的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根据介绍的对象介词可分为6类。

常用的介词有于於、乎、以、为、因、由、自、从、向、在、被、用等§1.于於、乎表示处所和时间战于长勺。

地点宋祖生于丁亥而建国于庚申。

《南村辍耕录》介绍涉及的对象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左传》表示比较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表示被动。

有时引进主动者卻克伤於矢流血及屦。

《左传》表示原因。

如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1、季孙于鲁相三君矣2、公惧队于车3、送子涉淇至于顿丘4、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5、宋华元善于令尹子重6、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7、子于是日哭则不歌8、今者臣来过于淄上9、海运则将徙于南冥10、郑子产献捷于晋11、伤人之言深于矛戟12、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以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凭借或凭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蛇出於其下以肱击之。

《鞌之战》表示时间文田文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介绍涉及对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孟子》引介原因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3.为1介词wèi和名词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对象、目的、原因等关系臣请为王言乐。

孟子文章合为诗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

《史记〃西门豹》2介词wéi表示被动放在动词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4.因引介动作行为的条件或憑藉的依據、时间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晁错《论贵粟疏》可因此时伐魏。

《史記〃商君列傳》引介动作行为的原因。

以汉代以前多用“以”“爲”漢以後也用“因”“緣”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論語〃衛靈公》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

第十章:介词和连词。

第十章:介词和连词。

介词和连词(一)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以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上古汉语的主要介词有“之、于”。

1、“之”(1)“之”字用于偏正结构,其作用是作为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媒介。

名词用作定语时,“之”字表示隶属关系。

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治长》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庄子逍遥游》(2)形容词作定语时,“之”字表示修饰关系。

例:女恶知贵贱之门,大小之家。

《庄子秋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傅庄公十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论语季世氏》(3)动词或动词短语作定语时,可以是修饰关系。

例: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庄子天地》又问曰:“有土之君与?”《庄子渔父》(4)“之”字可以表示隶属关系。

例: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庄子知北游》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

《荀子王制》(5)汉代,人称代词用作定语时,用介词“之”的情况较多。

例:恐阿大非尔之友。

《世说新语》今子一朝及此,我之罪也。

《唐陈翰异闻集李娃传》(6)和人称代词“谁”相反。

“谁”字用作定语时,一般要加“之”。

例: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7)“子”字是对人的尊称。

它不是代词,而是名词。

所以当它用作定语时,后面一般要加“之”字。

例: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逍遥游》许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庄子逍遥游》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形。

《庄子逍遥游》(8)若偏正结构是四个字,定语为双音节时,一般要用“之”字。

若偏正结构只有两个字,一般不用“之”字。

例:恐没世不复见如此人。

《世说新语》吴门中久不见如此人。

《世说新语》王敬仁是超悟人。

《世说新语》(9)偏正结构,而定语又是双音节时,不能不省略“之”字。

例: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2、“于”主要有七种用法。

介词连词的概念

介词连词的概念

介词连词的概念介词和连词是语法中的两个重要部分,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连接和修饰的作用。

介词主要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之间的关系,而连词则用来连接句子、短语或词语。

一、介词的概念介词是一种虚词,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之间的关系。

它通常位于名词或代词之前,用来修饰或限定名词或代词的意义。

介词可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关系。

常见的介词有"在、于、向、从、到、为、对、关于、因为、由于"等。

介词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表示时间关系:例如"在、自、从、到、至、以、以后、以前"等。

例如:"在早上"、"自从去年"、"从明天开始"、"到今年为止"等。

2. 表示地点关系:例如"在、向、从、到、离、往、过、上、下、内、外"等。

例如:"在教室里"、"向前走"、"从家里出发"、"到北京"等。

3. 表示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关系:例如"以、为、对、关于、因为、由于、比、和、与"等。

例如:"以书面形式"、"为了学习"、"对这个问题"、"关于这个话题"、"因为下雨"、"由于工作忙"、"比他高"、"和他一起"、"与他合作"等。

二、连词的概念连词是一种虚词,用来连接句子、短语或词语,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

连词可以连接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也可以连接主从复合句中的主句和从句。

常见的连词有"和、或、但、因为、所以、然而、而且、既然、只要、如果"等。

连词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连接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例如"和、或、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