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介词的“以”和作连词的“以”之区别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三语文高考文言虚词“以”和“和”的用法

人教版高三语文高考文言虚词“以”和“和”的用法

高考文言虚词“以”和“与”的用法文言虚词“以”和“与”的用法以一、 '以'用作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以一当十(成语) 夜以继日(成语) 秋以为期(《诗经·氓》)7、“以”后接名词或代词构成介宾短语,常译作“把、用、在、凭借、因为、按照等”例:虽董之以严刑。

(表手段、工具,用)8、“以”后接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例:农人告余以春及。

(“春及”意即春天到来后的农事,是主谓式名词性短语)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谈笑”,动词活用作名词,属名词性短语,谈笑的方式)9、与疑问词“何、奚等”连用,构成倒装式介宾短语例: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即“以何”,表依据,凭什么)奚以知其然也?(“奚以”即“以奚”,表依据,凭什么)10、“以”后省略“之”字,“以”常译作“把”;“之”作代词,共同构成介宾短语例: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之”代上文的“清流激湍”)二、 '以'用作动词1、“以”后接主谓式短语,常译作“认为”例:成以其小,劣之。

古汉语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及区别

古汉语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及区别

古汉语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及区别吴莎【摘要】在古汉语中,“以”字作虚词的用法繁多,介词和连词是常见的两种用法,但这两种用法很容易混淆。

介词和连词的定义、“以”字前是否有附加成分、“以”字在句子中的作用、“以”字的位置、句子的对称性是区分两种用法的五个要点,辨别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时,只有将其联系起来,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结果。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3页(P24-26)【关键词】“以”;古汉语;介词用法;连词用法【作者】吴莎【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1“以”是古汉语中一个常见却十分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力强,用法繁复,尤其是作介词或连词用的时候,在一些用例上很容易混淆。

介词是一种虚词,它一般不能单独使用,而是经常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成介词结构,用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介词“以”的第一种用法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某物而完成,这与白话的“拿”和“用”相当。

这是介词“以”最基本的用法。

例如:醒,以戈逐子犯。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醒来,用戈驱逐子犯。

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搅沸。

(《荀子•议兵》)——以桀去诈骗尧,就好像用蛋去碰石头,用手指去搅动开水。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用公平正直汇报怨恨,用恩惠报答恩惠。

儒以文乱发,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五蠹》)——文人用笔杆子扰乱法制,侠客们用暴力触犯律例。

前两例中,“以”的宾语“戈”和“卵、指”都是具体名词,表示具体的事物;而后两个例子中的宾语“直、德”与“文、武”都是抽象名词,为抽象事物。

但不论“以”所带的宾语是具体事物或是抽象事物,“以”字介宾结构在这里都叫做工具状语或工具补语。

吕叔湘和郭锡良在谈到“以”字的介词用法时都认为,“以”字作介词用,最普通的涵义就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以”“与”介连词的区别

“以”“与”介连词的区别

·
·
·
·
·
“与”字用法总结
• • • • • 1、介词:和、跟、同,给、替,和……相比 2、连词:和、跟、同 3、句末语气词,同“欤” 4、动词:结交、给予、参与、赞许 5、固定词组:孰与、与……孰
区分“与”介词与连词的用法
• • • • • • 介词:与+宾语+动词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连词:名词+与+名词(前后可互换) 蜩与学鸠笑之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以”字用法总结
• 一、介词(根据所带宾语灵活翻译) • 二、连词:同“而”(转折除外) • 三、助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以上、 以前、以东…… • 四、其他:动词(认为、任用)、名词、通“已” • 五、固定词组:以为、以是、是以、有以、无以
区分“以”字介词和连词的用法
一、介词,可翻译成:用、把、拿、在、于、 从、凭借、根据、依照、因为……
⑥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⑦作《师说》以贻之。
前面四句中“以”前的动词短语表行为方式,表修饰。
第五句中的“以”前后形容词表示平行关系,表并列。 后面两句中“以”后的动词短语表行为目的,表目的。
讲解“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 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按照” 介词,因 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 介词,把 ⑤竞周容以为度(《离骚》): ·
⑥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用” ⑦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用(凭)什么身份” ⑧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 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 ⑨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 传》): 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⑩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介词,表示“在„„时候”

“以”作介词或连词的鉴别举例

“以”作介词或连词的鉴别举例

“以”作介词或连词的鉴别举例
周利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1995(010)002
【摘要】“以”作介词或连词的鉴别举例周利(河南中医学院,450002)主题词医古文,语义区别“以”作为虚词,在古汉语中的用法颇多,最常见的是作“介词”和“连词。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以”究竟是介词还是连词,有时容易混淆,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收集了一些资料,试举例...
【总页数】2页(P52,54)
【作者】周利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3
【相关文献】
1.“乃”作副词与作连词刍议 [J], 章敏
2.动词分词形式作介词和连词的情况 [J], 王淑雯;张弘逊
3.介词短语作句子主语和介词宾语 [J], 朱艳梅
4.谈谈“以”作介词和连词的辨别问题 [J], 蔡久林
5.“即”“既”作副词和作连词辨 [J], 施克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一、介词介词是一种把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引介给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用于表示谓语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工具、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特点:第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第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於”字宾语不能)。

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於”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用作状语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用状语来表达。

1、于(於、乎)介词“于”或“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乎”字上古音与“于”相近,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

2、以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六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可译为“率领”。

这种“以”字结构只作状语。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四、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七、介词,译为“按照”。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例如: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十、连词,译为“以致”。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十一、通“已”,已经。

例如: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阳光小乾乾。

“以”的用法(以:凭借)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以:根据)以弱

“以”的用法(以:凭借)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以:根据)以弱

“以”的用法(一)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把”“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A.屠惧,投以骨,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以:把)B.“能以径寸之木”,“醒能述以文者”(以:用)C.“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以:凭借)D.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以:根据)E.以弱为强——(以:由、从)F、不以物喜;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G、咨臣以当世之事;悉以咨之(拿)(二)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4.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以便”;5.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6.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

如:A、属予作文以记之(以:用来)B、以伤先帝之明——(以:以致)C、以光先帝遗德D、以昭陛下平明之理E、以彰其咎F、以告先帝之灵G、故为之文以志H、以激怒其众I、以知天地之广大J、将以攻宋K、杀之以应陈涉(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1、皆以美于徐公。

2、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1、通“已”,已经。

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2、助词:无意如:“有以异乎”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以”的用法(一)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把”“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以”、“与”介词和连词词性分析

“以”、“与”介词和连词词性分析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吾两人在也”,都是主谓 短语,构成分句,所以这两句中的“以”用作连词。
方法归纳:
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 看它后面的成分:
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
介词
是主谓短语、动宾短语或分句
连词
“以”巩固练习
1.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2.洎牧以馋诛。 3.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2.连词。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是主谓 结构。
第二组: 4.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8.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9.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 在也。 10.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就职。
相如闻,不肯与会。 欲呼张良与俱去。
这是省略句,“与”连接的不是“会”,而是省略了的 “之”,即廉颇,所以判断时省略句要补充成分再辨 析。
“与”“以”作介词时,后面必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 语。 名词或代词已经省略的情况除外。
1句连词。“彼与彼”紧相连接,不能拆分; 代词并列,可以互换位置,在句中共同作主语。
2句介词。“与之”构成介宾短语,作“争” 的状语。
3句介词。“吾与之”不能互换,从上文看, 是说“吾”要采取的做法;且前后可以拆分, 在“与之”前可加“必”,所以句中“与之” 构成介宾短语,作“知”的状语。
再看一组: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未得与项羽相见。 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8.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9.执其手而与之谋
10.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1.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 (介词) (连词) (连词) (介词) (介词) (连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介词地“以”和作连词地“以”之区别》( )
转载标签:杂谈
作介词地“以”和作连词地“以”之区别
“以”字本来是一个动词,甲骨文“以”字是一个侧立地人形,在手臂下部勾勒有一个圆团,像手执物状,表示“贡纳”、“进献”之意,也表示较抽象地行为动作,相当于“用”.《说文》:“以,用也.”“以”作动词根据上下文还可灵活译为“使用、凭借、任用、认为”等.例如:
①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论语·八佾》
②子曰:“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
③公以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后来,在演化过程中渐渐虚化而多充当介词、连词等使用.
“以”作连词,可以连接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也可以连接分句.所连接地前后成分有多种意义关系.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地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
.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地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
.表示目地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地目地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
④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⑤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左传·僖公五年》
.表示因果关系,表示行为产生地原因,有前因后果和前果后因两种情况,常用在表原因地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以致”.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⑤吾以捕蛇独存.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⑧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袁枚《祭妹文》
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⑩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②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以”作介词,与其后地词语或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一般充当句子地状语,有多种关系.
.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用)凭……身份.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用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凭……身份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史记·屈原列传》
.表示所处置地对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五人墓碑记》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祭妹文》
.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④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⑤千丈之堤,以蚁蝼之穴溃. ——《韩非子·喻老》
.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表示动作、行为地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
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李广传》率领、带领
另外,介词“以”地宾语有时可以前置.
①一以贯之——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以”既可充当介词,亦可充当连词,这两种用法有时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需要辨别.尤其是介词“以”经常省略宾语,这样“以”就直接出现在动词前面,看起来就跟连词“以”相同.
对于“以”地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地辨析,主要应从它们地语法功能考虑.介词“以”地功能是介进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即使宾语省略,一般来说是可以补出宾语来地.
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羹)遗之.”——“以”后面省略宾语“羹”,在理解时要补上(请允许我把羹送给她吃).如果不补上地话,按照现代汉语地表达习惯,会感到句子成分地残缺.
连词“以”则不然.有时看起来,好象在“以”地后面也可以补上宾语,但是这个补上地内容其实在“以”地前面已经出现,补上所谓地宾语,反而会觉得累赘.
例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以撞”似乎可以补
成“以之撞”,即用盾来撞.但是补上地内容“盾”在“以”地前面刚刚出现,因此这里地“以”其实是连词,也不需要补什么“宾语”.
(古汉语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