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因为”意时介词“以”与连词“以”的区别
古汉语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及区别

古汉语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及区别吴莎【摘要】在古汉语中,“以”字作虚词的用法繁多,介词和连词是常见的两种用法,但这两种用法很容易混淆。
介词和连词的定义、“以”字前是否有附加成分、“以”字在句子中的作用、“以”字的位置、句子的对称性是区分两种用法的五个要点,辨别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时,只有将其联系起来,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结果。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3页(P24-26)【关键词】“以”;古汉语;介词用法;连词用法【作者】吴莎【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1“以”是古汉语中一个常见却十分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力强,用法繁复,尤其是作介词或连词用的时候,在一些用例上很容易混淆。
介词是一种虚词,它一般不能单独使用,而是经常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成介词结构,用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介词“以”的第一种用法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某物而完成,这与白话的“拿”和“用”相当。
这是介词“以”最基本的用法。
例如:醒,以戈逐子犯。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醒来,用戈驱逐子犯。
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搅沸。
(《荀子•议兵》)——以桀去诈骗尧,就好像用蛋去碰石头,用手指去搅动开水。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用公平正直汇报怨恨,用恩惠报答恩惠。
儒以文乱发,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五蠹》)——文人用笔杆子扰乱法制,侠客们用暴力触犯律例。
前两例中,“以”的宾语“戈”和“卵、指”都是具体名词,表示具体的事物;而后两个例子中的宾语“直、德”与“文、武”都是抽象名词,为抽象事物。
但不论“以”所带的宾语是具体事物或是抽象事物,“以”字介宾结构在这里都叫做工具状语或工具补语。
吕叔湘和郭锡良在谈到“以”字的介词用法时都认为,“以”字作介词用,最普通的涵义就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三、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四、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七、介词,译为“按照”。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
“以”字在汉语中有多种用法和意思。
根据不同的情况和语境,它具有动词、介词、
副词、连词等不同的词性。
下面将对其中两种意思相同但词性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
1. “以”作为介词和“以”作为动词
当“以”作为介词时,常用来表示目的、手段或条件等。
例如:“以爱心帮助他人”、“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名校”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以”后通常接名词或动词的不定式。
当“以”作为动词时,意思与介词“以”相同,都表示目的、手段或条件等。
例如:“以勤奋为基础取得成功”、“以智慧为武器战胜困难”等等。
但与介词“以”不同的是,动词“以”后常常接动词或动词短语。
例如:“以写作为生”、“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
可以看到,虽然意思相同,但介词“以”后接名词或动词的不定式,而动词“以”后
接动词或动词短语。
这是介词和动词的不同词性所决定的。
“以”字在汉语中具有多种用法和意思。
在其中两种意思相同但词性不同的情况下,
介词“以”后接名词或动词的不定式,动词“以”后接动词或动词短语;副词“以”常和
程度副词或形容词连用,连词“以”后常常接动词短语或句子。
这种不同的词性决定了它
们的不同用法和搭配。
归纳虚词以的用法

归纳虚词以的用法一、归纳虚词“以”的基本用法虚词是指在句中不具备实际意义,主要起到连接、修饰或表示语气的作用。
其中,“以”是一种常见的虚词,在汉语中有着多种功能和用法。
今天我们将从语法角度来归纳总结“以”的常见用法。
1. 作为介词使用首先,“以”可以作为介词使用,表示手段、方式或理由。
例如:“以火锅为例,这种烹饪方式源于中国。
”这里,“以”连接了“火锅”与“例”,表示引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2. 表示目的或结果此外,“以”还可以表示目的或结果。
当“以”后面跟动词时,常常表示某个行动的目的所在。
例如:“我奋斗学习,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句话中,“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表明奋斗学习是为了达成梦想。
而当“以”后面跟形容词或名词时,则表示行动带来的结果。
例如:“他努力工作,以确保家人的生活质量。
”这句话中,“以确保家人生活质量”表明努力工作的结果是为了保证家人过上好生活。
3. 表示依据或根据此外,“以”还可以表示依据或根据。
例如:“以前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
”这句话中,“以前的研究成果”说明实验是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归纳虚词“以”的其他用法除了以上常见用法,我还将为您介绍“以”的其他用途,希望能增加您对这个虚词的理解。
1. 作为连词使用首先,“以”可以作为连词使用,连接两个并列的名词或动词。
“A以B”表示A 按照B的方式进行或遵守某种规则。
“学生必须遵守学校规定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这句话中,“以及”起到连接作用,并且表明学生需要遵守多方面的规定和法律。
2.表示比较范围此外,“以”还可以表示比较范围。
当“以”后面跟着一个具体范围时,说明所讨论或比较的对象在这个范围内。
“他在大部分城市旅游过,其中香港和澳门是他最想再次去旅游的地方。
”3. 表示衡量标准另外,“以”还可以表示衡量标准或依据。
“以他的年龄来说,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句话中,“以他的年龄来说”说明把年龄作为评价的标准。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虚词以的概述及用法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语言体系,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学习上的挑战。
而其中最常见且多变的一个部分便是虚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以”。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在文言文中,“以”既能做介词,表示手段、方式;也能做连词,表示条件、目的等等。
下面会具体介绍这些用法及其例句,并排列成一二级标题便于阅读。
二、作介词时,“以”的用法和例句1. 表示手段在表示手段时,“以”可以与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一起使用,表示通过某种手段、方法达到目的。
例如:(1)黔首以福肪陈。
《史记·平凖书》意思:国家富强是因为良好政策长期实施。
解析:此句中,“以”将“福肪陈”作为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来实现“国家富强”。
(2)罩口堂射属黑土民,黜矣彼之百里者于朝廷焉。
《汉书·刑法志》意思:坏人不得在政府中担任职务。
解析:此句中,“以”将“黑土民”作为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来实现“黜矣彼之百里者于朝廷焉”。
2. 表示方式在表示方式时,“以”可以与动词或名词一起使用,表示某种方法、方式。
例如:(1)秦月之象以先天朗组织三光略凖。
《汉书·艺文志上》意思:研究月亮的道理是依据观察四季更替和先天的六情。
解析:此句中,“以”将“先天朗组织三光略准”作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研究“秦月之象”。
(2)是日也登乎行阳適候寒冬之岁也……故葢邪境以居择彘。
《论语季氏篇》意思:那样的日子出行要看时令寒冷与否……所以只能居住在边远地区吃猪肉。
解析:此句中,“以”将“居择彘”作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因为寒冬无法外出而导致食物短缺的问题。
三、作连词时,“以”的用法和例句1. 表示条件在表示条件时,“以”可以引导条件状语从句,表达某种条件下的前因后果关系。
例如:(1)高世王曰:余有奉太祝之礼,可乎?《公羊传·成公元年》意思:高世王说:“我能够按照太祝的仪式来行事吗?”解析:此句中,“以”引导了一个条件状语从句,表示如果遵循太祝的礼节。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三、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四、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五、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六、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以字作介词与作连词的区别课件

以字作为方式介词
表示按照某种方式或标准来进行某个 动作。
以字作为方式介词时,通常用于描述 按照某种方式或标准来进行某个动作 ,例如“以慢速跑步”、“以高音唱 歌”。
以字作为原因介词
表示因为某种原因而进行某个动作。
以字作为原因介词时,通常用于描述因为某种原因而进行某个动作,例如“以免 迟到”、“以示尊敬”。
04
以字作介词与作连词的区 别
用法上的区别
介词用法
以字作为介词时,通常用于表示工具、方式、时间、原因等,后面常跟名词或 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结构,例如“以时间为准”、“以实力取胜”。
连词用法
以字作为连词时,通常用于表示条件、因果、让步等关系,连接两个句子或分 句,例如“以你的能力,完全可以胜任这个工作”。
表示前后两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 。
以字作为转折连词时,通常用于连接 两个分句,表示这两个分句的意思相 反或相对。例如,“他虽然年纪不大 ,但是以非常成熟稳重。”
以字作为条件连词
表示一个条件或假设,通常与另一个分句构成条件关系。
以字作为条件连词时,通常用于表示一个条件或假设,这个条件或假设与另一个分句构成条件关系。例如,“如果你以诚待 人,别人也会以诚待你。”
连词语境
以字作为连词时,通常用于口语化、 随意性的语境中,例如日常对话、聊 天等。
05
常见错误辨析
误将介词当作连词使用
总结词
混淆以字的词性,将介词当作连词使用。
详细描述
以字在汉语中既可以作为介词使用,也可以作为连词使用,但两者在用法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介词用 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句子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而连词则用于连接两个句子或从句。在使用以字时, 如果混淆了其词性,就会导致语法错误。
文言文以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以的用法和意义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和意义:1、作介词: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
举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作介词:对事物的处置,相当于用、拿、把、将。
举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作副词:完成,相当于既、已经。
举例:《史记·陈涉世家》:“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4、作动词:用,使用。
举例:战国·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5、作动词:做。
举例:先秦·佚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6、作动词:认为。
举例:战国·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7、作介词:凭借。
举例:《曹刿论战》:“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8、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举例:《出师表》:“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9、作介词:从、由。
举例:《隆中对》:“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10、作介词:按照。
举例:《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作连词:用来、以便。
举例:《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12、作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举例:《送东阳马生序》:“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13、作连词:以致。
举例:《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因为”意时介词“以”与连词“以”的区别作为“因为”意时介词“以”与连词“以”的区别快乐的高小四介詞“以”和連詞“以”的辨別:“以”作介詞,它後面總要跟名詞(或短語)組成介賓結構,來修飾動詞謂語。
“以”作連詞,它總要有被連接的兩個部分,而這兩部分中後一部分是謂詞性成分。
古代汉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区别介词“以”是由动词虚化来的。
动词“以”基本义为“用”,引申可据上下文灵活译为“使用、凭借、任用、认为”等。
例如: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论语·八佾)子曰:“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论语·子路)公以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连词“以”可以连接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也可以连接分句。
所连接的前后成分有多种意义关系。
1)手段和目的关系“以”字前项是手段,后项是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例如: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左传·僖公五年)2)原因和结果关系有前因后果和前果后因两种情况,“以”可译为“以致”“因为”等。
例如:象有齿以焚其身.焚身:丧生。
象因为有珍贵的牙齿而遭到捕杀。
比喻人因为有钱财而招祸3)连贯关系“以”字前后的动作行为一先一后,或者前项是后项的方式、状态。
例如:余折以御。
我折断它继续驾车。
(左传·鞌之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4)并列关系“以”字前后成分分不出先后,“以”相当于连词“而”。
例如: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
射:猜谜语。
(荀子·解蔽)5)偏正关系“以”字前项用作状语修饰后项。
“以”或不译,或可译为“地”“着”等。
例如: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如果天假我年,或五年,或十年,沉潜于大《易》之中,那么我庶几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作介词的“以”和作连词的“以”之区别“以”字本来是一个动词,甲骨文“以”字是一个侧立的人形,在手臂下部勾勒有一个圆团,像手执物状,表示“贡纳”、“进献”之意,也表示较抽象的行为动作,相当于“用”。
《说文》:“以,用也。
”“以”作动词根据上下文还可灵活译为“使用、凭借、任用、认为”等。
例如: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论语·八佾》子曰:“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论语·子路》公以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
——《左传·昭公二十年》后来,在演化过程中渐渐虚化而多充当介词、连词等使用。
“以”作连词,可以连接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也可以连接分句。
所连接的前后成分有多种意义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
——《祭十二郎文》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左传·僖公五年》4.表示因果关系,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前因后果和前果后因两种情况,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以致”。
例如: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吾以捕蛇独存。
——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袁枚《祭妹文》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以”作介词,与其后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一般充当句子的状语,有多种关系。
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用)凭……身份。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用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凭……身份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史记·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五人墓碑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祭妹文》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千丈之堤,以蚁蝼之穴溃。
——《韩非子·喻老》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7.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李广传》率领、带领另外,介词“以”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
一以贯之——成语夜以继日——成语秋以为期——《诗经氓》“以”既可充当介词,亦可充当连词,这两种用法有时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需要辨别。
尤其是介词“以”经常省略宾语,这样“以”就直接出现在动词前面,看起来就跟连词“以”相同。
对于“以”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的辨析,主要应从它们的语法功能考虑。
介词“以”的功能是介进宾语,组成介词结构。
即使宾语省略,一般来说是可以补出宾语来的。
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羹)遗之。
”——“以”后面省略宾语“羹”,在理解时要补上(请允许我把羹送给她吃)。
如果不补上的话,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会感到句子成分的残缺。
连词“以”则不然。
有时看起来,好象在“以”的后面也可以补上宾语,但是这个补上的内容其实在“以”的前面已经出现,补上所谓的宾语,反而会觉得累赘。
例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以撞”似乎可以补成“以之撞”,即用盾来撞。
但是补上的内容“盾”在“以”的前面刚刚出现,因此这里的“以”其实是连词,也不需要补什么“宾语”。
【附】我们要明确现代汉语的“介词”和“连词”的意义,介词跟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句子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而连词则起连接作用。
我们看下面的例句: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因为《廉颇蔺相如列传》2.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因为(《信陵君窃符救赵》)你看看这两个例句就可以看出哪个是介词哪个是连词了。
例1的中心动词时“欺”,句子的翻译是:赵王哪里能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欺骗秦国呢?这个句子的整体意义是强调“不敢欺骗秦国”,中心动词是“欺骗”,“以”与“一璧之故”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欺”的状语,这个“以”译成“因为”,是介词。
例2是两个句子,,一是公子贤,多客,一是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全句的翻译是:诸侯因为公子贤能,有很多门客,(所以)对魏国不敢动用武力发动战争。
这里的“以”(因为)是连接两个句子的,表达的是说明诸侯不敢动用武力的原因,所以,这个“以”是连词。
我们再看两个句子:3.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4.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3的“以”翻译成“因为”,但它是中心动词“死者”前面的修饰成分(原因),不起“连接”作用,是介词。
例4的“以”翻译成“因为”,它不是与“两人”一起组成介宾短语作“在”的修饰成分,而是“连接”“不敢加兵于赵”和“两人在”这两个句子,表明因果关系的,所以,这个“以”是连词。
其实,文言虚词理解的关键是语言环境,句子的上下文。
简单地讲连词主要是用于连接前后两者的关系,因此在表达上往往会具有词性的相似性,或者表达方式上的承接关联性;注意:承接性。
至于介词以字前后的词句往往也没有承接的关联,反而是一种使用于被使用的感觉。
还有一点就是介词后只能带名词(名词性短语)或代词,不能带主谓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