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字作介词与作连词的区别

合集下载

古汉语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及区别

古汉语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及区别

古汉语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及区别吴莎【摘要】在古汉语中,“以”字作虚词的用法繁多,介词和连词是常见的两种用法,但这两种用法很容易混淆。

介词和连词的定义、“以”字前是否有附加成分、“以”字在句子中的作用、“以”字的位置、句子的对称性是区分两种用法的五个要点,辨别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时,只有将其联系起来,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结果。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3页(P24-26)【关键词】“以”;古汉语;介词用法;连词用法【作者】吴莎【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1“以”是古汉语中一个常见却十分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力强,用法繁复,尤其是作介词或连词用的时候,在一些用例上很容易混淆。

介词是一种虚词,它一般不能单独使用,而是经常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成介词结构,用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介词“以”的第一种用法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某物而完成,这与白话的“拿”和“用”相当。

这是介词“以”最基本的用法。

例如:醒,以戈逐子犯。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醒来,用戈驱逐子犯。

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搅沸。

(《荀子•议兵》)——以桀去诈骗尧,就好像用蛋去碰石头,用手指去搅动开水。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用公平正直汇报怨恨,用恩惠报答恩惠。

儒以文乱发,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五蠹》)——文人用笔杆子扰乱法制,侠客们用暴力触犯律例。

前两例中,“以”的宾语“戈”和“卵、指”都是具体名词,表示具体的事物;而后两个例子中的宾语“直、德”与“文、武”都是抽象名词,为抽象事物。

但不论“以”所带的宾语是具体事物或是抽象事物,“以”字介宾结构在这里都叫做工具状语或工具补语。

吕叔湘和郭锡良在谈到“以”字的介词用法时都认为,“以”字作介词用,最普通的涵义就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连词与介词的区别

连词与介词的区别

连词与介词的区别我们在学习一种语言的时候经常会学习的语言的语法,那么你知道连词和介词的区别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连词与介词的区别,供大家阅览!介词和连词的区别:介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但介词在介词短语中是两个实质性结构成分中(介词+名词性词语)的一个;而连词在实质性结构中只起连接作用。

下面以“和”为例谈谈如何区别介词和连词。

①当“和”作介词的时候,“和”前后的成分不能互换,前面可加副词作状语,后面可以有停顿。

②当“和”作连词的时候,“和”前后的成分可以互换,前面不能加副词性修饰成分,后面不能停顿。

一、介词的分类与语法功能1. 介词是虚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与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或从句等)构成介词短语,在句中充当一个成分。

介词分为:① 简单介词,如at、in、for等;② 合成介词,如within、inside、onto、througout等;③ 短语介词,如according to、out of、because of、by means of、in spite of、instead of等。

④ 双重介词,如from behind / above / under、until after等。

⑤ 分词介词,如considering、including、judging(from / by) 等。

常见的介词宾语:名词、代词、动名词、从句、不定式等。

如:①It is going to rain this afternoon according to the weather forecast.②He quarrelled w ith her yesterday.③He succeeded in passing the final exam.④I’m still thinking of how I can fulfil the task ahead of time.⑤The professor will give us a talk on how to study English well.2. 介词短语在句中可作表语、定语、状语和宾补等。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详解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详解

•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17、请其矢,盛以锦囊
介词“拿,用,把,凭
• 18、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 19、余船以次进
介词“按照”;
• 20、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21、高祖以圣武定鼎 介词“依靠”;
• 22、以相国守代
介词“凭借……的身份”
• 23、以资政殿学士行
• 2险4以、远夫,夷则以至近者,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
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是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BG(A目的连词 B把 C并列连词 D顺承连词 E因为 F凭借 G把 H在)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 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 宴》)
•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 见孟子》)
•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劝学》)
•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 以终余年(《陈情表》)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 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练习
• 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 2、 自以寿不得长 • 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动词“以为” “认为”
• 4、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5、 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动词“使用”
• 6、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动词“做”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归纳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归纳

高考常考虚词“以”的用法归纳作者:湖南省南县方谷学校高中部邱伟时间:2008-6-4 16:13:11 来源:会员原创人气:1380文言虚词“以”在文言文阅读中出现的频率高且用法复杂,一直是高考中的热点和难点。

从高考和平常的练习来看,学生对“以”字用法模糊容易混淆,为此我主要从语法结构和特殊用法上对其探析,以期让学生了解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触类旁通,更好地掌握这一虚词。

一、作介词的几种情形1、“以”后接名词或代词构成介宾短语,常译作“把、用、在、凭借、因为、按照等”例:虽董之以严刑。

(表手段、工具,用)2、“以”后接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例:农人告余以春及。

(“春及”意即春天到来后的农事,是主谓式名词性短语)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谈笑”,动词活用作名词,属名词性短语,谈笑的方式)3、与疑问词“何、奚等”连用,构成倒装式介宾短语例: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即“以何”,表依据,凭什么)奚以知其然也?(“奚以”即“以奚”,表依据,凭什么)4、“以”后省略“之”字,“以”常译作“把”;“之”作代词,共同构成介宾短语例: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之”代上文的“清流激湍”)二、作动词的几种情形1、“以”后接主谓式短语,常译作“认为”例:成以其小,劣之。

(“其小”是主谓式短语,“其”作主语,“小”是形容词,作此主谓结构的谓语)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是主谓式短语,“媪”作主语,“为长安君计短也” 作此主谓结构的谓语)2、根据一些文言文句子对仗的规律去推敲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即前句“用”字意,任用)3“可以”“以为”与今义相同时作动词例:自以为关中之固。

(与今义同,以为、认为)三、作连词的几种情形,“以”位于动词与动词之间,形容词与动词之间或形容词与形容词之间,大多作“而”字用1、表并列,前后文意无主次之分,可译作“而、又、而且、并且等”或不译例:猥以微贱。

介词与连词的区别

介词与连词的区别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使用规则与注意事项
连词连接的两个部分 通常具有相同的语法 功能。
介词后通常跟名词或 代词作宾语,构成介 词短语。
相关语言现象拓展延伸
介词短语的功能
介词与连词的固定搭配
介词短语在句子中可作状语、定语或 表语,对句子的意思起到重要的修饰 和补充作用。
英语中有一些固定的介词与连词搭配 ,如"because of"、"in spite of"等 ,这些搭配具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
04
介词与连词比较
语义功能比较
介词
主要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句子其他成分之间的空间或时间关系,如“在”、“从 ”、“到”等。介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与名词、代词等组成介词短语 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连词
主要用来连接词、短语、分句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和”、 “或”、“因为”等。连词可以单独作句子成分,连接两个并列的成分。
02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介词在句 子中的位置可能会有所不同,需 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语法规则来 判断。
03
连词详细解析
连词种类及用法
并列连词
转折连词
用来连接两个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如 “和”、“及”、“与”等。例如:“我 喜欢吃苹果和橙子。”
用来表示意思的转折或对比,如“但是” 、“然而”、“尽管”等。例如:“他很 聪明,但是不爱学习。”
05
常见问题与误区
介词误用为连词现象分析
介词被误用为连词的情况通常出现在复杂的句子结构中,例如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由于他的经验不足,导致了错误的决策。”这里的“关于” 应该被替换为“对于”或“就”,以保持句子的连贯性。
另一个例子是

以字作介词与作连词的区别课件

以字作介词与作连词的区别课件

以字作为方式介词
表示按照某种方式或标准来进行某个 动作。
以字作为方式介词时,通常用于描述 按照某种方式或标准来进行某个动作 ,例如“以慢速跑步”、“以高音唱 歌”。
以字作为原因介词
表示因为某种原因而进行某个动作。
以字作为原因介词时,通常用于描述因为某种原因而进行某个动作,例如“以免 迟到”、“以示尊敬”。
04
以字作介词与作连词的区 别
用法上的区别
介词用法
以字作为介词时,通常用于表示工具、方式、时间、原因等,后面常跟名词或 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结构,例如“以时间为准”、“以实力取胜”。
连词用法
以字作为连词时,通常用于表示条件、因果、让步等关系,连接两个句子或分 句,例如“以你的能力,完全可以胜任这个工作”。
表示前后两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 。
以字作为转折连词时,通常用于连接 两个分句,表示这两个分句的意思相 反或相对。例如,“他虽然年纪不大 ,但是以非常成熟稳重。”
以字作为条件连词
表示一个条件或假设,通常与另一个分句构成条件关系。
以字作为条件连词时,通常用于表示一个条件或假设,这个条件或假设与另一个分句构成条件关系。例如,“如果你以诚待 人,别人也会以诚待你。”
连词语境
以字作为连词时,通常用于口语化、 随意性的语境中,例如日常对话、聊 天等。
05
常见错误辨析
误将介词当作连词使用
总结词
混淆以字的词性,将介词当作连词使用。
详细描述
以字在汉语中既可以作为介词使用,也可以作为连词使用,但两者在用法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介词用 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句子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而连词则用于连接两个句子或从句。在使用以字时, 如果混淆了其词性,就会导致语法错误。

介词连词的概念

介词连词的概念

介词连词的概念介词和连词是语法中的两个重要部分,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连接和修饰的作用。

介词主要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之间的关系,而连词则用来连接句子、短语或词语。

一、介词的概念介词是一种虚词,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之间的关系。

它通常位于名词或代词之前,用来修饰或限定名词或代词的意义。

介词可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关系。

常见的介词有"在、于、向、从、到、为、对、关于、因为、由于"等。

介词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表示时间关系:例如"在、自、从、到、至、以、以后、以前"等。

例如:"在早上"、"自从去年"、"从明天开始"、"到今年为止"等。

2. 表示地点关系:例如"在、向、从、到、离、往、过、上、下、内、外"等。

例如:"在教室里"、"向前走"、"从家里出发"、"到北京"等。

3. 表示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关系:例如"以、为、对、关于、因为、由于、比、和、与"等。

例如:"以书面形式"、"为了学习"、"对这个问题"、"关于这个话题"、"因为下雨"、"由于工作忙"、"比他高"、"和他一起"、"与他合作"等。

二、连词的概念连词是一种虚词,用来连接句子、短语或词语,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

连词可以连接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也可以连接主从复合句中的主句和从句。

常见的连词有"和、或、但、因为、所以、然而、而且、既然、只要、如果"等。

连词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连接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例如"和、或、但"等。

2020高考文言虚词“以”和“与”的用法

2020高考文言虚词“以”和“与”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和“与”的用法以一、 '以'用作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以一当十(成语) 夜以继日(成语) 秋以为期(《诗经·氓》)7、“以”后接名词或代词构成介宾短语,常译作“把、用、在、凭借、因为、按照等”例:虽董之以严刑。

(表手段、工具,用)8、“以”后接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例:农人告余以春及。

(“春及”意即春天到来后的农事,是主谓式名词性短语)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谈笑”,动词活用作名词,属名词性短语,谈笑的方式)9、与疑问词“何、奚等”连用,构成倒装式介宾短语例: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即“以何”,表依据,凭什么)奚以知其然也?(“奚以”即“以奚”,表依据,凭什么)10、“以”后省略“之”字,“以”常译作“把”;“之”作代词,共同构成介宾短语例: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之”代上文的“清流激湍”)二、 '以'用作动词1、“以”后接主谓式短语,常译作“认为”例:成以其小,劣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羹) 遗之。”——“以”后面省略宾语“羹”,在理解时要补上(请允许 我把羹送给她吃)。如果不补上的话,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会 感到句子成分的残缺。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
——《五人墓碑记》
凭……身份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史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⑦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⑧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袁枚《祭妹文》
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⑩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
④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⑤ 千丈之堤,以蚁蝼之穴溃。
—— 《韩非子·喻老》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7.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
“以”既可充当介词,亦可充当连词,这两种用法有时在形式上有相 似之处,需要辨别。尤其是介词“以”经常省略宾语,这样“以”就 直接出现在动词前面,看起来就跟连词“以”相同。
对于“以”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的辨析,主要应从它们的语法
功能考虑。介词“以”的功能是介进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即使宾语 省略,一般来说是可以补出宾语来的。
所连接的前后成分有多种意义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
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①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佾》
②子曰:“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论语·子路》
③公以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后来,在演化过程中渐渐虚化而多充当介词、连词等使用。
“以”作连词,可以连接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也可以连接分句。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五人墓碑记》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祭妹文》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
——《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
④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⑤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左传·僖公五年》
4.表示因果关系,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前因后果和前果后因两种情况,
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以致”。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大象有牙齿而使自身遭受围猎,这是因为象牙珍贵可以作为财物啊!”)
⑤吾以捕蛇独存。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是“似”的本字。以,甲骨文 是特殊指事字,字形是倒写的 “巳”(新生儿),表示新生儿与父母相像。有的甲骨文在“巳”字基础 上再加“人”,写成会义字: (倒写的“巳”,新生儿) (人,母 体),表示母婴通过脐带相连。造字先人发现,母子间之所以有遗 传学上的精确相似,是因为连接母子的脐带发挥神秘作用。金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 有所变形。繁体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 中“巳” 和“人” 相连的 ,分离成 和 。造字本义:动词,母子 脐带相连,形神特征相传。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 的写成 , 将篆文字形中 的写成 。当“以”引申为虚词后,篆文再加“人”另造 “似”代替。
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
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李广传》 率领、带领
另外,介词“以”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
①一以贯之 ——成语 ②夜以继日 ——成语 ③秋以为期 ——《诗经•氓》
引申线索
本课件重点讲述作介词的“以”和作连词的“以”之区别
“以”字本来是一个动词,甲骨文“以”字是一个侧立的人形,在手臂
下部勾勒有一个圆团,像手执物状,表示“贡纳”、“进献”之意,也
表示较抽象的行为动作,相当于“用”。《说文》:“以,用也。”“
以”作动词根据上下文还可灵活译为“使用、凭借、任用、认为”等。
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②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以”作介词,与其后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一般充当句子的
状语,有多种关系。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用)凭……身份。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