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环形红斑表现皮肤病详解

合集下载

什么是离心性环状红斑

什么是离心性环状红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什么是离心性环状红斑
导语:离心性环状红斑是红斑皮肤病的一种,那么离心性环状红斑长成什么样子的呢?得了这种皮肤病又有哪些症状呢?一般的治疗方法又有那些呢?本文
离心性环状红斑是红斑皮肤病的一种,那么离心性环状红斑长成什么样子的呢?得了这种皮肤病又有哪些症状呢?一般的治疗方法又有那些呢?本文接下来就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来向大家介绍什么是离心性环状红斑,大家想了解的话可以继续往下看哦!
离心性环状红斑是一种少见的红斑性皮肤病,以四肢、躯干、臀部出现环形或多环形皮损,并缓慢离心性扩大为特征,多见于青壮年,可自然消退,但易反复发作,夏季和秋季多发。

预后良好。

离心性环状红斑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多数认为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变态反应所致,可能与真菌感染、昆虫叮咬、皮炎、过敏、自体免疫缺陷、恶性肿瘤及服用某些药物等因素有关。

离心性环状红斑的皮损好发于四肢、躯干、臀部、股内侧等部位,手足很少累及。

初起为单发或多发的风团样红色丘疹,逐渐向外扩大,中央消退,形成环形或多环形,边缘隆起,表面有细小鳞屑,伴轻度痒感,低热。

皮疹逐渐离心性扩大,甚至多个红斑发生融合,有的皮损直径可达10cm。

大多数病人皮损可在数周后自行消退,但易反复发作。

少数病人旧的皮损消退,新的皮损相继出现,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数月,甚至数年。

在诊断离心性环状红斑时,根据典型皮疹,一般诊断不难。

应与湿疹、莱姆病、皮肤癣菌病、结核样麻风等相鉴别。

在治疗离心性环状红斑时,主要是查明并去除病因。

对症治疗,可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皮肤病图解-皮肤病照片

皮肤病图解-皮肤病照片

剥 脱 性 皮 炎 型 药 疹
Koplic 斑
草 莓 舌
银屑病
(Psoriasis)
寻常型
(P.Vulgaris)
红色丘疹 银白色鳞屑 薄膜现象 点状出血
同形反应(Koebner现象)
斑块状银屑病
点 滴 状 银 屑 病
钱 币 状 银 屑 病
重症型(Stevens-Johnson Syn)
发病急骤,进展快,病情危重,全身情况差, 粘膜损害重,脏器功能损害。
皮损泛发全身,虹膜样损害迅速发展为水疱、 大疱、血疱,相互融合,尼氏征阳性。多部位 粘膜累及,糜烂、溃疡、出血。
肝肾功能受损,继发感染,水电解质酸碱平 衡紊乱,全身衰竭,病死率高,预后差。
常见,较轻,全身症状及粘膜损害少见。 典型皮损为靶形或虹膜样红斑:
扁豆大水肿性鲜红斑或风团样,呈圆形或卵 圆形,可向周围扩展,中央变为暗紫红色,衬 以鲜红色边缘,若中央水肿吸收凹陷成为盘状 者,呈环形,几个环状损害互相融合者,呈多 环形。
水疱大疱型
由红斑丘疹型发展而来,渗出严重,全 身症状明显,有粘膜损害。皮疹中央形成浆液 性水疱,周围绕以暗红色晕,若大小环相套, 颜色不相同,类似虹膜,更严重者产生大疱或 血疱。
好发于中年人(60岁左右) 口腔粘膜水疱,糜烂多见 皮损为薄壁、松弛性水疱或向外扩大的糜烂面 Nikolsky sign(尼氏征)阳性 皮损好发于头面部、胸、背部
二.增殖型(pemphigus vegetans)
Hallopeau(轻型) Nenmann(重型) 损害限于腋、股、乳房下、外阴周围
临床表现
(一)急性湿疹 好发部位:头、面、四肢或躯干
对称性 多形性:红斑、丘疹、丘疱疹、小水疱 渗出性:渗出多 糜烂、结痂 瘙痒性:搔抓、热水、肥皂等刺激 继发感染 复发性,易演变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

环形红斑和盘状红斑的区别

环形红斑和盘状红斑的区别

环形红斑和盘状红斑的区别摘要:一、环形红斑概述二、盘状红斑概述三、环形红斑与盘状红斑的区别四、如何正确识别和区分环形红斑与盘状红斑五、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正文:环形红斑和盘状红斑是两种常见的皮肤病,它们的症状和表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患者正确识别和区分这两种疾病,从而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

一、环形红斑概述环形红斑是一种皮肤黏膜病变,表现为红斑、水肿、瘙痒等症状。

它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环形红斑的发病原因较多,包括感染、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可伴有鳞屑、水疱、糜烂等症状。

二、盘状红斑概述盘状红斑是一种慢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红斑、鳞屑、瘙痒等。

它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盘状红斑的发病原因较复杂,包括遗传、环境、感染、内分泌失调等。

该病好发于面部、颈部、手背等部位,严重时可影响生活质量。

三、环形红斑与盘状红斑的区别1.形状:环形红斑呈环状分布,边缘清晰,中心部位可褪色或色素加深;盘状红斑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轻度隆起,中心部位常见鳞屑。

2.分布:环形红斑分布广泛,可单个或多个出现,相互融合;盘状红斑多见于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呈散在分布。

3.病程:环形红斑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盘状红斑病程相对较短,但不易根治。

4.症状:环形红斑症状较重,伴有瘙痒、疼痛等;盘状红斑症状较轻,以瘙痒为主。

四、如何正确识别和区分环形红斑与盘状红斑1.观察红斑的形状、大小、分布特点;2.了解病程及治疗经过;3.注意红斑部位的瘙痒、疼痛等症状;4.咨询专业医生,进行必要的皮肤检查。

五、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1.环形红斑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感染、抗过敏、免疫调节等;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刺激。

2.盘状红斑治疗:外用皮质类固醇、抗过敏药物;注意局部护理,避免抓挠。

3.注意饮食调理,多吃新鲜蔬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4.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5.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环状红斑是怎么回事?

环状红斑是怎么回事?

环状红斑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环状红斑的病理病因,环状红斑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环状红斑病因*一、发病原因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可能为风湿、慢性病灶(如扁桃体炎、鼻窦炎、中耳炎、胆囊炎、齿龈脓肿、结核等)、真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青霉菌等)、昆虫叮咬(如壁虱)、立克次体、药物(如青霉素)、食物(如发霉的奶酪)以及由食物引起的消化道功能障碍等所致的过敏反应。

或由某些恶性肿瘤(如乳腺癌、卵巢癌、鼻咽癌、支气管癌或肺癌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肿瘤等)所致的自身免疫。

此外,也有人认为与内分泌疾病(月经疹、甲状腺肿大、糖尿病等)以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风湿性环状红斑常伴有活动性风湿症状。

Still病的儿童患者出现环状红斑后,常提示已有心脏病变。

离心性环状红斑(erythema annulase centrifugum)的病因系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超敏反应,如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药物(青霉素、抗疟药)、潜在的恶性疾病、食物(发霉的奶酪)、内分泌改变(月经周期)和胆石症。

匍行性回状红斑(erythema gyratum repens)系机体对肿瘤组织的一种过敏反应。

本病罕见,病因不明。

单纯性回状红斑(erythema simplex gyratum)系变应性血管反应。

*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可能为风湿、慢性病灶真菌感染昆虫叮咬立克次体、药物食物以及由食物引起的消化道功能障碍等所致的过敏反应。

或由某些恶性肿瘤所致的自身免疫。

也有人认为与内分泌疾病,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环状红斑病因,环状红斑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环状红斑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环状红斑”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环形红斑治疗方法有哪些【健康必备常识】

环形红斑治疗方法有哪些【健康必备常识】

环形红斑治疗方法有哪些
文章导读
\n
环形红斑的问题现如今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成为危害我们很多人身体健康的一种疾病,而且这种疾病属于皮肤病的一种,会让我们的外表看起来特别吓人,很多人都采用了各种
方式进行治疗都没那个包很好的治愈效果,药物治疗不失为很好的一种方式,下面就让我
们一起了解一下环形红斑治疗方法有哪些吧。

1、良好的生活习惯
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因为后天因素出现的色斑,维护水嫩肌肤。

脸蛋
需要呵护,注意一些很简单的细节,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拥有一张光洁嫩白的脸。

2、按时彻底清洁面部
一定要记得早晚清洁面部,保持毛孔畅通。

别忘了经常按摩面部,有时间的话自己做
做面膜,吸除色素。

不要忘记保持愉快心情,保证充足睡眠,及时驱除疲劳有益于减少
色斑。

3、避免皮肤长时间曝晒在阳光下
外出时一定要作好防护工作,选择有防晒和美白功效的防护保养品。

合理适当的运动,。

嗜酸性环状红斑1例

嗜酸性环状红斑1例

【引文格式】钟敏华,毛荣军,储开宇,等.嗜酸性环状红斑1例[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9,26(2):94-96.DOI:10.3969/j.issn.1674-8468.2019.02.009.通信作者:莫惠芳,E-mail:fszzh441@163.com ·病例报告·嗜酸性环状红斑1例钟敏华1,毛荣军2,储开宇1,钟卫红1,莫惠芳1(佛山市中医院1.皮肤科;2.病理科,广东佛山528000)[摘要]报告1例嗜酸性环状红斑。

患者男,59岁,双上肢环状红斑伴瘙痒2月余,外院曾按“湿疹”治疗未见明显好转,皮疹反复发作,否认疫区旅游史。

皮肤科检查:双上肢多发水肿性环状红斑,中央消退,外周隆起,逐渐向外扩展。

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胶原及浅中层血管周围致密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未见“火焰征”。

诊断:嗜酸性环状红斑。

予口服氯雷他定片、咪唑斯汀、羟氯喹、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后,皮疹明显消退,目前仍在随访中。

[关键词]环状红斑,嗜酸性[中图分类号]R758.6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4-8468.2019.02.0091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因“双上肢环状红斑伴瘙痒2月余”于2017年9月1日到我科就诊。

患者2017年6月中旬开始双上肢出现多发水肿性环状红斑,中央消退,外周隆起,逐渐向外扩展,瘙痒剧烈,曾在外院就诊,考虑“湿疹”,治疗(具体不详)未见明显好转,皮疹可自行消退,但反复发作,日晒及喝酒后明显。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遂来我院就诊。

起病以来,患者无发热、盗汗,无脱发、光敏感、口腔及外阴溃疡、雷诺现象、关节痛等不适。

否认到疫区旅游或出差史。

精神、睡眠、胃纳尚可,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

皮肤科情况:双上肢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环状水肿性红斑,边缘隆起,触之有浸润感,部分中央消退呈暗褐色,逐渐向外扩大,皮疹持续不退(图1)。

离心性环状红斑

离心性环状红斑

离心性环状红斑一概述离心性环状红斑又称持久性环状红斑、持久性渗出性红斑、持久性轮廓状红斑、持久性图状红斑等。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反复发作的环状红斑型皮肤病,常并发其他疾病。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3~10月份好发,夏季多见,平均病程为11个月,多数病例可自行缓解,预后良好。

少数合并恶性肿瘤患者,预后取决于肿瘤状态。

二病因多数病例原因不明,可能是对某些抗原的过敏反应。

可疑抗原因素和伴发疾病主要有:感染,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药物,包括阿米替林、螺内酯、水杨酸、青霉素、维生素K等;内脏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桥本氏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孕酮皮炎、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淋巴瘤、白血病等。

三临床表现分浅表型和深在型。

浅表型初期为淡红色扁平丘疹,离心性扩大,边缘隆起,内侧可附有鳞屑,中央区皮损消退形成环状,呈淡红色或略带黄色,中央消退期仍有新发皮损,形成双环形、多环形或地图形。

皮损经1~2周消退,留有色素沉着斑。

不典型的皮损在红斑边缘部有小水疱、毛细血管扩张和紫癜。

皮损分布于躯干和四肢,尤其好发于大腿和臀部,很少累及头面、掌跖和黏膜。

深在型和浅表型相比,红斑无鳞屑,边缘隆起,浸润显著而坚实,无瘙痒。

少数病例会有关节痛和咽痛。

本病周期性发作,皮损持续多年。

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良好。

若合并肿瘤或严重内脏系统疾病,预后根据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情况而定。

四检查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中层及深层有境界清楚的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呈“袖口状”,为本病的特点。

浸润的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可见少数组织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

五诊断根据环状、多环状、地图状的红斑,边缘隆起,附有鳞屑,中央消退,留有色沉斑,好发于躯干和四肢,特别是大腿和臀部,诊断不难。

六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有环状皮损的疾病鉴别诊断,主要有:慢性游走性红斑,风湿性环状红斑,匍行性环状红斑,体癣,环状肉芽肿,结核样麻风,皮肤梅毒疹等。

七治疗找出病因,进行针对病因的治疗。

但往往找不到明确的病因,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

盘状红斑和环形红斑的区别

盘状红斑和环形红斑的区别

盘状红斑和环形红斑的区别
盘状红斑和环形红斑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皮肤红斑,它们的区别如下:
1.形态:盘状红斑是一种圆形或半圆形的皮肤病变,直径通常在2-5厘米之间。

环形红斑则是一种环形的皮肤病变,其边缘清晰,直径通常在1-5厘米之间。

2.分布:盘状红斑通常出现在躯干和四肢上,尤其是在胸部和腹部。

环形红斑则通常出现在四肢和躯干上,尤其是在手臂和腿部。

3.病因:盘状红斑的病因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药物过敏等因素有关。

环形红斑则通常与药物过敏、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4.临床表现:盘状红斑的临床表现为中央淡褐色或正常皮肤,周围逐渐变深,呈盘状或半圆形。

环形红斑的临床表现为中央皮肤正常,外围逐渐变暗,呈环形或半环形。

总的来说,盘状红斑和环形红斑在形态、分布、病因和临床表现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通过临床症状和医生的诊断来确定具体的疾病类型。

如果您发现自己出现了异常的皮肤红斑,请及时就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环形红斑表现的皮肤病
临床上皮损以环形红斑表现的疾病很多,有些疾病与环形红斑为主,有些可出现环形红斑表现,另有一些疾病在消退时呈环形皮损,应该结合初期皮损或其他症状做出诊断。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以环形红斑表现的疾病,供同道们参考。

(1)持久性色素异常红斑(erythema dyschromicum perstans):奇形怪状的灰色或略紫红的色素斑出现于躯干、四肢或面部,有时夹杂色素减少斑,又称灰皮病(ashy dermatasis)。

皮损呈圆形、卵圆形、多环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

边缘较红而如红线,不隆起或略隆起,逐渐扩展,在数周或数月内褪色,而灰色斑片可持续1~2年之久。

皮损无自觉症状或只轻微发痒。

病人多半是青年,不分男女,原因不明。

有的似乎同日光、虫咬或瑞尔(Riehl)黑变病有关。

Techen认为在本病活动期具有苔藓样反应,导致色素失禁,可能与色素性扁平苔藓为同一或相关疾病。

(2)回状单纯红斑(erythema simplex gyratum) :是不规则的环状或回旋的淡红或鲜红色线状红斑;在红色线环内,皮肤差不多正常。

皮损的范围不定,多半发生于四肢,有时发生于躯干上,很难发生于面部、头部及掌跖部位;病人多半为20岁左右的青年,没有自觉症状。

经过1~2天最迟7~8天就会消失,不留任何痕迹,但是新损害可陆续出现,病程往往延续数月之久。

本病原因不明,食物、药物、月经失调或胃肠障碍可和本病有关。

(3)离心性环状红斑(erythema annulare centrifugum):是大小不定的环
状及回状损害,初起时是丘疹,以后逐渐扩大,中央消退而成环状,边缘隆起,平和坚实,呈淡红或淡黄色。

相邻的可相融合,因而皮损成花边形、弧形、多环形或回形;有时,中央部位出现新皮损,又逐渐向外扩展,因而成为同心环状。

损害多半发生于躯干,形态不断改变,有的还有一些瘀点、毛细管扩张或少量鳞屑;病人一般没有自觉症状,或是轻微发痒,长久以后才能痊愈,遗留暂时的色素沉着。

(4)匐行性回状红斑(erythema gyratum repens):初起皮损呈红色斑丘疹,逐渐扩展成环形,环内陆续发生新皮损并渐扩展,终于形成鲜红或紫红色同心环,彼此往往衔接,于是皮损成脑回状、图案状或波浪形等形态,广泛分布于躯干等处,引起轻微的痒觉。

皮损边缘可略隆起而内缘常有菲薄鳞屑,边扩展,边消退,因而皮损形态不断变化甚至每日不同,消退处可遗留色素沉着。

实验室检查显示皮肤及血液嗜酸性细胞增多,皮损和外观正常皮肤的基底膜区有IgG及C3沉积。

本病和体内恶性肿瘤有关。

病人往往于若干年月后发生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是支气管癌,其次是乳癌、咽癌、肺癌或卵巢癌等,在切除肿瘤后,本病即可自然痊愈。

(5)风湿性环状红斑(erythema annulare rheumaticum):又称边缘性红斑(erythema marginatum),可出现于风湿病的任何阶段,初起皮损是较小的红斑或斑丘疹,迅速扩展而中央消退,成为淡黄红或暗红色弧形、半环形或环形红斑,直径为1~2cm或数厘米,边缘可略隆起,相邻的皮损可融合成网形或多环形红斑,通常出现于躯干,尤其常见于腹部,也可发生于四肢近侧端,一般没有自觉症状,或是仅有轻微
的灼热感或痒觉。

仅过数小时或2~3日后,红斑消失,但新皮损可陆续地分批发生而绵延数周至数月甚至1~2年之久。

(6)体癣(tinea corporis):是光滑皮肤的浅部真菌感染,往往呈圆形或环形而称圆癣或环癣(tinea circinata)。

常见的典型损害是干燥的斑性环癣。

先是一个淡红色小点,逐渐向外扩展而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有轻度炎症及细薄鳞屑,通常是一片或数片,有时较多而成播散状。

(7)环形梅毒疹(syphilid annularis):是若干扁平的斑丘疹或丘疹连结成环形、弧形、回形或匐行状,多半出现于二期梅毒的晚期,也可于消失后多次复发而为复发性二期梅毒疹。

丘疹排列成串,有的几乎融合而难分辨,最常见于面部尤其口角、鼻唇沟、頦部及面部中央,也可出现于阴茎及阴囊等生殖器部位或别处,复发的损害往往较大较隆起,颜色也常较深。

(8)麻风:皮肤损害一片或数片红色斑块不对称地出现于面部、四肢或躯干,一般不发生于头皮、腋部、腹股沟及会阴部,皮损中央逐渐消退而平坦,颜色也变淡或近似正常皮色,而坚实的边缘缓慢扩展及隆起,常有鳞屑,往往呈弧形或环形,并有清楚的边界。

结核样型皮损有显著的感觉障碍,触觉及温度消失,往往针刺时麻木不痛。

(9)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acute febrile neutrophilic dermatosis):又称司威特(Sweet)病,皮损是略微隆起的水肿性坚实结节和斑块,呈暗红或褐红色,直径为0.2~2cm或更大,边界清楚,呈圆形或卵圆形,或是形状不规则,邻近的可以互相融合。

有时斑块中央消平,有
鳞屑及色素沉着,而边缘扩展成环状;斑块上也可有散布的针头大小的水疱及脓疮,以后糜烂结痂但不发生溃疡。

(10)盘状红斑狼疮(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us, DLE):初起损害是一片或数片红斑或斑块,表面有些不易脱落的鳞屑,以后渐渐扩大,成为环形不规则的斑块,边缘发红,边界明显,往往略微隆起。

鳞屑紧附在皮肤上,用力剥离可露出顶针般的扩张毛囊孔,鳞屑底面有很多刺状角质突起,盘性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面部、颈部、胸部及口部等处可有环形隆起损害,严重时起疱甚至坏死,可持续数周到一个多月之久,以后可屡次复发,很象多形红斑,但皮损处免疫荧光带试验阳性。

(11)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subacute cua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 SCLE):SCLE皮疹分布广泛,可表现为环型、多环型或丘疹、鳞屑型(银屑病样)皮损。

通常出现一型皮损,好发于暴光部位。

有时也可表现为多形红斑样、离心性环状红斑样或毛囊性红斑皮损,甚至呈剥脱性红皮病。

85%伴光敏感,有时可有脱发、雷诺现象、网状青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等。

50%的患者抗核抗体阳性,常出现抗SSA.和抗SSB 两种抗体为其免疫学特征。

患者的HLA—DR3和HLA—B8升高,并伴发明显的遗传纯合子C2、C4缺陷。

(12)环状肉芽肿(granuloma annulre):最常见的是局限性环状肉芽肿(localized granuloma annulare)。

皮损是一个或数个隆起的坚韧结节,逐渐向周围扩展,直径由0.5厘米到5厘米左右,顶部扁平,呈淡红或苍白色或是正常皮色。

中央逐渐消退而略为凹陷,外缘明显,而内
缘渐向凹陷中心倾斜,因而皮损呈环形或弧形。

多形性肉芽肿(granuloma multiforme)是丘疹扩展成较大的圆形或卵圆形斑块,在1年以内,斑块的直径可达15cm,高度达3~4mm,边缘隆起而中央略微凹陷,容易误认为结核样型麻风,相邻皮疹可以融合成多环型或地图型,长期存在而不消退。

(13)日光性肉芽肿(actinic granuloma):皮损是一个或数个淡红、暗红或正常皮色丘疹,逐渐扩展而成不规则环形,相邻的可相融合而成匐行状,最常见于面部并可扩展到头皮部位,也可出现于颈后、胸部、背部或上肢等处。

环形皮损的边缘坚实发红并略隆起而成堤状,环内皮肤的色素可减少。

表皮光滑,没有鳞屑,不溃破,也无自觉症状,往往误诊为类肉瘤病或环形肉芽肿。

经过若干年月后,皮损自然消退而不留瘢痕。

(14)播散性嗜酸细胞性胶原病(disseminated eosinophilic collagen disease):临床表现不同,多种器官及组织可被侵犯而有各种体征,例如,发热、贫血、消瘦、器质性心脏杂音、充血性心力衰竭、肺纤维形成、肝脾肿大及神经症状等。

骨髓及周围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大量增加是本病一个特征。

皮损的形态不定。

红斑较为常见,可为弥漫而轻度浮肿的大片红斑,也可为环形或小片状红斑,或是多形红斑或麻疹样红斑,偶然是红皮病的表现。

(15)玫瑰糠疹(pityriasis rosea):初起皮损常是一片玫瑰色淡红斑,有细薄的鳞屑,被称为先驱斑,皮疹为两侧性,一般是玫瑰色淡红斑,表面有细薄的糠状鳞屑。

形状不太规则,往往为圆形、卵圆形或环形;
大小也不定,直径一般为0.5~5.0cm。

卵圆形皮疹长轴的方向和皮肤张力线方向大体一致,在胸部皮疹的长轴方向和肋骨平行。

以后,皮疹渐渐向四周扩展,而中央颜色变淡,因而成为环形,所附鳞屑也呈环状,鳞屑外缘往往附着于皮肤而内缘游离。

(16)环状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 annularis):在前臂等处,扁平丘疹可以互相聚合而排列呈环状,环的直径往往不到3cm;有时,相邻的数环互相连合而成多环形。

发生于龟头、阴唇或肛门等处的环状皮损往往是由一个丘疹逐渐扩大而中央略微消退而成。

其他如荨麻疹、多形红斑、类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疱疹样脓疱病等多有环形损害,但其他表现更明显,易于鉴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