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

合集下载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小圣施威降大圣》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形象,理解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小圣施威降大圣》故事梗概,孙悟空的形象特点,故事中的寓言道理。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西游记》及孙悟空的形象。

(2) 讲述故事:详细讲述《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故事情节。

(3) 分析讨论:分析孙悟空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寓言道理。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作业3.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度及课后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孙悟空的形象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2) 请学生谈谈对故事中寓言道理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拓展4.1 教学资源《西游记》原著,《小圣施威降大圣》故事相关资料。

4.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本章节教学计划共4课时。

5.2 时间安排第一课时:介绍《西游记》及孙悟空形象,讲述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分析孙悟空形象特点,讨论故事中的寓言道理。

第三课时:小组合作,分享观点和感受。

第四课时:教学评价与作业布置。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指导6.1 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采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表情、夸张的手势等教学策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2 教学指导(1) 在讲述故事时,注意节奏和情感的把握,使学生能够沉浸在故事情境中。

(2) 在分析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孙悟空的形象特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 在小组合作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引导学生领悟到勇敢、智慧、善良等品质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概述:《小圣施威降大圣》讲述了孙悟空被观音菩萨派遣去降服大圣的故事。

在大圣的威势面前,小圣凭借智慧和勇气,成功降服了大圣,使其归顺观音菩萨。

2. 人物分析:孙悟空、观音菩萨、小圣等。

3. 主题思想:勇敢、智慧、善良战胜邪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掌握,人物形象的把握,主题思想的领悟。

2. 教学难点:对故事情节的深入分析,对人物形象的立体塑造,对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选取故事中的典型情节,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故事背景。

2. 讲解故事情节,重点分析孙悟空、观音菩萨和小圣等人物形象。

3. 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深入分析,领悟勇敢、智慧、善良战胜邪恶的主题思想。

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西游记》中的其他故事,探讨孙悟空、观音菩萨、小圣等人物在不同情节中的表现和特点。

2. 分析《小圣施威降大圣》中的象征意义,如大圣代表邪恶势力,小圣代表正义力量等。

3. 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勇敢、智慧、善良等品质战胜困难和挫折。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小圣施威降大圣》中孙悟空、观音菩萨、小圣等人物的认识。

2. 提问:故事中哪些情节让你感受到勇敢、智慧、善良等品质的重要性?3. 小组竞赛:请同学们分组进行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问答比赛。

八、课后作业2. 选择《西游记》中的另一个故事,进行分析,下节课分享。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小圣施威的故事情节;(2)通过分析故事,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主题;(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孙悟空和小圣施威的人物形象,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2)对孙悟空和小圣施威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

2. 教学难点:(1)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理解;(2)故事中的寓意和哲理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西游记》的背景及主要人物;(2)引起学生对孙悟空和小圣施威故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情节;(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故事中的趣味之处。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故事情节,解答学生疑问;(2)引导学生分析孙悟空和小圣施威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优点和不足。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寓意和哲理;(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5. 情景再现:(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再现故事情节;(2)教师点评表演,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孙悟空和小圣施威。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2. 写一篇关于孙悟空和小圣施威的人物评价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现。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小圣施威降大圣》是一部经典的古代神话故事,讲述了孙悟空被观音菩萨派遣去收服九尾狐妖的故事。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向学生传达勇气、智慧和正义的主题。

1.2 教学目标了解《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学习故事中的成语和典故,提高语文水平。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故事进行德育教育。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故事梗概介绍孙悟空被观音菩萨派遣去收服九尾狐妖的故事,重点突出孙悟空的勇敢、智慧和正义品质。

2.2 成语解析讲解故事中出现的成语,如“神通广大”、“调皮捣蛋”等,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3 品德教育通过故事中孙悟空的行为,引导学生学习他的勇敢、智慧和正义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故事梗概、成语解析和品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2 互动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故事情节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3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故事中的情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成语理解和品德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

4.2 小组表演评估对学生的角色扮演表演进行评估,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和创意发挥等方面。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小圣施威降大圣》故事文本、成语解析和相关品德教育资料。

5.2 教具黑板、投影仪、PPT课件等。

5.3 辅助材料与故事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西游记》的图片或者播放相关片段,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故事《小圣施威降大圣》。

6.2 讲授故事梗概教师生动讲述孙悟空被观音菩萨派遣去收服九尾狐妖的故事,重点强调孙悟空的勇敢、智慧和正义品质。

6.3 讲解成语和典故教师讲解故事中出现的成语,如“神通广大”、“调皮捣蛋”等,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七年级语文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设计吴承恩创作的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在《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最终写定。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七年级语文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篇课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小圣施威降大圣》。

课文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课文主要记叙了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打斗过程,这个过程紧张又诙谐,同时课文想象丰富,充满了神奇色彩。

文中的多次变化都是作者巧妙想象的成果。

学情分析:首先,作为文言文白话小说,学生在语言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但小学阶段,对《西游记》已有一定的涉及,且班上大部分同学都阅读过原著,故在情节把握上不是难事。

其次,这个单元强调快速阅读,此项能力可以通过在故事情节的复述和概括这一环节进行培养。

可以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行梳理大小二圣变身斗法的经过,体会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

?第三,这个单元要求学生要学习神话故事大胆超常的想象,我们可以从孙悟空和二郎神的变化过程中体会,从而领悟想象的本质、方法和原则,并利用仿写,让学生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

?教学目标:细心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梳理小圣和大圣变身斗法的经过,体会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传神,学习神话故事大胆超常的想象。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评书导入:孙悟空大闹天宫至杨戬出山片段。

(设计意图:评书导入新颖活泼,也符合名著的本味)师:上节课我们“大话西游”,聊了聊吴承恩和《西游记》的创作背景,还记得我之前说过的小说三要素吗?(环境、人物、情节)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圣施威降大圣》,就从这人物、情节两个要素入手。

二、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自读课文,抓住课文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

21小圣施威降大圣1.学习快速默读,在短时间内迅速浏览全文,把握故事情节。

(语言运用)2.结合多种手法赏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特点。

(思维能力、语言运用)3.展开联想和想象,初步感知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特点。

(审美创造)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西游记战力排行榜委员会近日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指出孙悟空号称“七十二变佼佼者”,打遍天下无敌手。

可是他在和二郎真君的斗法中,变化多次被识破,他真的是“七十二变佼佼者”吗?写信者恳请委员会查实此事。

作为《西游记》的忠实粉丝,你决定通过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第六回《小圣施威降大圣》一文寻找蛛丝马迹。

你需要完成以下四个任务:任务一:理清“变化”之回合任务二:赏析“变化”之形象任务三:辨析“变化”之胜负任务四:探究“变化”之谜底二、教学新课造成孙大圣威名有损的直接事件是《西游记》第六回“小圣施威降大圣”,要验证孙大圣是否为“七十二变佼佼者”,我们需要先了解他和小圣斗法的过程。

任务一:理清“变化”之回合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梳理事情经过,尽量增加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提高阅读速度。

用简洁的语言讲给同学听。

预设:本文主要讲了孙大圣和小圣二郎真君各自施展法术,斗智斗勇,最后小圣二郎真君降服孙大圣的故事。

2.大圣和小圣经过了几个回合的变化和斗争?请你默读课文,圈画相关语句,完成西游战力PK榜。

预设:西游战力PK榜结果:小圣制服孙大圣。

小结:通过比较孙悟空和二郎真君不同的变化形态,得出二郎真君的变化技艺略胜一筹。

任务二:赏析“变化”之形象匿名信中对孙大圣的质疑直指他与二郎真君的这次斗法,接下来我们聚焦两人“赌变化”的过程,分析人物形象。

1.本文主要刻画了“大圣”和“二郎真君”两个人物形象,你更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小组合作,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讨论。

按句式回答:我们组更喜欢________(大圣/二郎真君)。

第______段______(文中句子),运用________(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表现了________(形象特点)。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小圣施威降大圣》节选自明代吴承恩所著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第六回。

这篇课文讲述了孙悟空与二郎神杨戬斗法的精彩过程,展现了孙悟空的神通广大、机智勇敢以及二郎神的非凡法力。

它是一篇极具想象力和趣味性的文章,能让学生充分领略古典神话小说的魅力。

同时,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感受文学作品中精彩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设计,体会神话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神话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西游记》的故事片段,对孙悟空等主要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文言文形式的神话小说,学生在理解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等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困难。

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需要教师在字词理解、文意疏通等方面给予更多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的深入理解也需要教师引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能够准确复述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的过程。

(3)学习本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孙悟空和二郎神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对小说中的情节进行拓展和续写,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孙悟空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2)体会《西游记》这部经典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1.梳理小说故事情节,把握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的精彩过程。

2.分析孙悟空和二郎神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游记》中“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故事情节;(2)通过分析故事,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3)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述、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3)利用图表、图片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故事情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通过故事中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简介:讲述《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天庭招安后,因不满待遇而打出南天门,玉帝派小圣二郎神降服孙悟空的故事。

2. 人物形象分析:(1)孙悟空:机智勇敢,傲慢自信,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2)二郎神:公正无私,英勇善战,富有智慧。

3. 故事主题探讨:通过故事,探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忠诚与背叛的抉择,勇敢与智慧的体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掌握;(2)人物形象的把握;(3)故事主题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孙悟空、二郎神的性格特点及其表现;(2)故事中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所体现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述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2)讨论法:分组讨论故事主题,分享心得体会;(3)角色扮演法: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模拟。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相关图片、图表等;(2)图书资料:提供相关古典文学资料,供学生查阅;(3)情景道具:为学生提供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游记》及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述故事:详细讲述“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上第六单元第26课。

二、教学设想:
1、课文分析
这是《西游记》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的节选,属文言文白话小说。

课文描写二郎神杨戬受命到花果山,降服大闹天宫并自名“齐天大圣”的妖猴孙悟空,与孙悟空斗勇斗智斗法,大战几百回合的经过。

课文的故事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充满神奇的想象,语言诙谐俏皮,表现了孙悟空不畏强权、反抗镇压、争取自由的精神,以及特立独行、自傲好名、桀骜不驯、幽默谐趣的性格。

2、学情分析和教学思路
这是人教版七上第六单元里的第一篇课文。

首先,作为文言文白话小说节选,学生在语言理解上有一定的障碍,教学时必须予以扫除。

其次,这个单元强调默读、速度,此项能力的培养和检测应该体现在故事情节的复述和概括这一环节上,可以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行梳理大小二圣变身斗法的经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第三,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想象世界”,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角色形貌之神奇、法力之神奇、法器之神奇等,体会神话故事大胆的超常的想象,从而领悟想象的本质、方法和原则,让学生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

第四,本文在描述大小二圣变身显法,斗智斗勇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时,语言准确传神、谐趣俏皮,与孙悟空的性格十分吻合,可以引导学生加以体会。

最后,针对课后练习四,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本文故事矛盾冲突的背景、本质及其必然结局,从而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孙悟空的精神和性格。

三、学习目标:
1、提高阅读的速度,学会复述和概括故事情节,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跌宕(过程与方法);
2、体会本神话故事大胆超常的想象,领悟想象的本质、方法和原则,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知识与能力);
3、欣赏文中准确传神体现形象的身份、性格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体会语言的谐趣俏皮特点(知识与能力);
4、分析大小二圣双方矛盾冲突的背景、本质及其必然结局,从而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孙悟空的精神和性格(情感和观念)。

四、学习重点:
1、体会本神话故事大胆超常的想象,领悟想象的本质和方法,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
2、欣赏文中对主要形象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的重要而精彩的描写,体会语言的准确传神、谐趣俏皮。

五、学习难点:
分析大小二圣双方矛盾冲突的背景和本质,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孙悟空的精神和性格。

六、课前预习:
1、《西游记》的作家、作品常识;
2、《西游记》第六回的故事内容,了解本文的故事背景;
3、查阅字典,扫清课文的词语障碍;
4、学生自行观看1965年版的国产动画片《大闹天宫》。

七、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西游记》的作家、作品常识;
2、提问“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故事背景;
3、通过课件出题,检测重要字词的形、音、义的理解和掌握。

(二)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概括情节
1、打开计时器,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快速阅读课文;
2、用课件出题,要求学生在扼要复述的基础上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并理出大小二圣变身斗法的过程。

(堂上书面作业)
3、用课件出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课文不写大小二圣不一下子就拿出最高强的法术一两个回合便分出胜负?从而让学生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跌宕起伏。

(文喜见山不喜平)(口头作业)
(三)体会想象,学会想象
1、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神奇的想象,用课件出题,让学生从下列角度思考:(堂上书面作业)
(1)神奇的角色
(2)神奇的形貌
(3)神奇的法术
(4)神奇的法器
2、引导学生理解想象的本质和方法,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堂上笔记)
神话想象是超现实的创造性想象,其本质和方法是
将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组合成具有神奇的形貌、神奇的法术和神奇的法器的人类、神仙、佛道、妖魔、鬼怪,赋予它们人、神、物的属性、特点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构筑故事情节。

3、引导学生掌握想象的依据和原则
(1)想象要从角色的身份和性格出发
(2)想象要从故事的具体的场景、情节、冲突的描述的实际需要出发。

不能胡思乱想,天马行空。

(四)品味描写,体会其幽默谐趣俏皮的风格特点(自主学习,自由探讨,口头作业)
1、把握文中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适应故事的情节和场景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体会描写的准确、生动、传神。

2、分析对孙悟空的描写与孙悟空的性格特点的关系,体会语言的幽默俏皮。

先是瞧不起别人,当打不过别人时,就失了方寸、乱了阵脚,被迫使出浑身解数来改变形貌,企图伪装起来,隐藏起来。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它的变化破绽百出,被一一识穿,最终只得落荒而逃。

整个过程中,孙悟空的形貌变化、心理活动和行为举止都十分滑稽俏皮、谐趣可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