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宁波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完整版)

2015
宁波博物馆赏析
贾琨 2013102104
宁波博物馆设计师:王澍
王澍(1963年11月4日-) 祖籍山西交口县野家坡村,生于新疆乌鲁木齐, 中学毕业于西安中铁一局西安中学(现西安市铁 一中学),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 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 学建筑研究所,获硕士学位(导师:齐康院士); 1988年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 学院)工作。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 (导师:卢济威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 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 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12年2月27日 获得了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为获得这奖项的第一 个中国公民。
宁波博物馆概况
博物馆鸟瞰图
博物馆一角度图
博物馆效果图
宁波博物馆概况
博物馆的结构充满了随意性,从外观上看像个盒子,但其侧 面是倾斜的,缺失了大块面积。建筑各部分使用了多种不恰当的 材料。表面外墙由大小不一,形状迥异,不同材质的多个片段构 成,把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功能融为一 体,采用“新乡土主义"建筑风格,外观简约富有创意。
2.每平方米需要100块左右的旧砖旧瓦,整个博物馆的瓦爿墙的面积是1.3万平方 米左右,也就是说,宁波博物馆所用的旧砖瓦在百万块以上 , 宁波博物馆在全国 建筑界是第一个如此大规模运用废旧材料的建筑。
3.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墙中采用的特殊模板,是毛竹做成的,毛竹板随意开裂后 的肌理效果,正是设计师想要达到的。这个过程先后经过多次试验,也尝试过木 板等其他材料,最后江南随处可见的毛竹成了最佳候选。
王澍作品解析——宁波博物馆

3.3 历史与现实的拼接
——材料的运用
青砖的数量 最多,他们的“ 出生”年代也多 为明清至民国时 期,有部分甚至 是汉晋时代的古 砖。不少青砖上 ,还刻有“福寿 ”等铭文。
“使用 ‘瓦爿墙’,大量使用回收材料,节约了 资源,体现了循环使用这一中国传统美德,一方 面除了能体现宁波地域的传统建造体系,使其质 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外,另一方面在于对时间 的保存,回收的旧砖瓦,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 见证了消逝了的历史,这与博物馆本身是‘收集 历史’这一理念是吻合的。而‘竹条模板混凝土’ 则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本身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 物,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
建筑解析——宁波博物馆
设计师:王澍
目录
一
博物馆概述
博物馆概况 基地分析
王澍生平简历
二
设计思想解析
王澍思想总结 平面解析
立面解析
剖面解析
造型特点
三
设计构成解析 空间与流线
历史与现实的拼接——材料使用
细部构成
四
设计技术解析 生态环保工程
施工亮点
1.1 宁波博物馆概况
作为人类历史和文化记忆的载体,宁波博物馆带有手工印记和时间信息的旧砖瓦作为博 物馆外墙出体材料,很好地表达了建筑性质。砖墙的砌筑和窗口的布置在无序和有序间找到 平衡,在不同距离观看,墙面都有清晰地形式和丰富的表情。从纯形式角度看,博物馆形体 构成有强烈的现代气息,从形式的历史意义和类型学角度考察,能在此听到江南水乡的高墙、 深院、小窗、坡顶、水街的回响。
它的北段浸在人工 开掘的水池中蕴涵 宁波历史从渡口到 江口再到港口的发 展轨迹
利用江南水乡的 细部元素,高墙、 深院、坡顶、小 窗
3.2 空间与流线
宁波博物馆 介绍

宁波博物馆介绍
宁波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以展示宁波人文、历史和艺术为主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首南中路1000号,展品囊括了从史前河姆渡文化至近代以来的珍贵靑铜器、瓷器、竹刻、玉器、书画、金银器、民俗等文物6万余件。
宁波博物馆本身也是一件特殊的“文物”和“展品”。
博物馆建筑设计出自中国美术学院著名设计师王澍之手,是他一贯推崇的“新乡土主义”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
2009年,宁波博物馆还获得了中国建筑史上的最高奖项——鲁班奖。
建筑整体俯瞰如一艘船,仰视如起伏的山峦,在外观设计上大量地运用了宁波旧城改造中积累下来的旧砖瓦、陶片,形成了24米高的“瓦片墙”,同时还用毛竹制成特殊模板的清水混凝土墙作为装饰,突出江南民居的特色。
宁波博物馆陈列由主题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三部分组成。
展厅总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一楼设临时展厅,总面积2600平方米;二至三楼为常设展厅,总面积5400平方米,展览内容包括“东方神舟——宁波史迹陈列”“阿拉老宁波——宁波民俗风物展”“竹刻艺术——秦秉年捐赠明清竹刻珍品展”。
宁波博物馆建筑的审美精神解读博物馆审美

宁波博物馆建筑的审美精神解读博物馆审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地理界限日渐模糊,大量西方样式的现代建筑肆虐我们的眼球,快速覆盖了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大量原生态的文化遗产迅速消逝。
在形式上简单嫁接西方文化和模仿,使我们的文化景观不伦不类的潮流过后,我们对地方建筑完全照搬或符号式地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回收再利用”,使本土建筑文化变得庸俗不堪。
我们应该在新技术、新理念的支撑下,从建筑的内涵出发,去研究原来的建筑形式的成因,以拓展地域文化的价值观念、强调地域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格的设计倾向,使用地方材料和做法,表现因地制宜的特色,使整体设计风格与地域文化相统一。
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将宁波地域的地理环境作为设计灵感的源泉,以自然之道、人文地理、景观诗学为出发点,强调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审美特征。
宁波博物馆正是发掘宁波本土传统文化营养、尊重当地地域地形的有力建筑实践。
本文试图通过宁波博物馆建筑的“瓦爿墙”与“竹条模板混凝土墙”装饰元素的运用,解读宁波博物馆建筑的审美精神。
一宁波博物馆建筑的地域文化“四明八百里,物色甲东南”。
宁波作为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央直辖的副省级城市,以及“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华东一带沿海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其地域文化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十分丰厚。
宁波博物馆作为展示人文历史、艺术为主的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承载了丰富的宁波地域文化气息。
宁波博物馆微型的山川地理特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宁波本土的它山堰和四明山,远看象一座“半山半房”的建筑。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它山堰,是中国古代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同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宁波博物馆主入口通道设计灵感就是来源于它山堰堰坝倾斜度、堰体平面布局的特点。
而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水利文化特点,在宁波博物馆建筑得到充分的体现,一片水域横贯宁波博物馆大通道,向北环绕到建筑外围,这片水域寓意宁波历史从渡口到三江到港口的发展轨迹。
宁波博物馆建筑外观材料分析

宁波博物馆建筑外观材料分析作者:穆雪珊林玥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规模现代化建设都在火热的进行。
同时,受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许多建筑已经脱离了中国传统的轨道,古老而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设中显得寸步难行因此,王澍作为中国文人建筑师的代表,无疑是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形式完美展现于一体的领军人物,本文对其代表作品宁波博物馆的建筑外观进行阐述。
关键词:宁波博物馆;王澍;建筑外观;材料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276-01一、关于王澍(一)王澍的教育背景王澍1963年生,其家学渊源,父亲是一名小提琴手,平时喜欢做木活,这对王澍走向建筑师的职业道路具有直接影响。
其母亲不仅是名老师,还兼任图书管理员,王澍便很早就开始读大量书籍,尤其是西方著作,为其文化素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81-1988年,这八年间王澍在东南大学完成本科以及研究生的学业,在校期间他所学的建筑学知识,为其扎实的专业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的他在中国美术学院就职,学业有成的他并未急于获取利益,而是静下心来,进行其自称的所谓“忘却的过程”用了7年时间,把以前所学的东西基本忘掉,除了看一些中国的建筑书籍,就是研究关注江南的传统民居和传统园林建筑,增加其对本土建筑传统和材料的认知。
(二)王澍的设计理念王澍是当代中国建筑界走地域化的代表人物,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一线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总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他对项目场地有着自己的独到的看法,他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建筑中,并且把各种不同的材料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得他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
其阅读了大量的西方著作对西方体系有了清楚的认识。
二、宁波博物馆的建筑外观分析宁波博物馆是城市文化的核心,是一座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
整体设计以创新为理念,将地域文化,传统元素和现代形式和工艺结合,使其造型简约却又不失灵动。
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名单

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名单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建筑行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领域里,一批才华横溢、具有独特设计理念和创造力的建筑师涌现出来。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建筑语言和风格,为中国城市的变迁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面是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名单,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伟大的建筑师们。
1. 王澍:代表作品有中国美术学院富阳校区、宁波历史博物馆等。
他注重结合自然与环境,致力于打造独特且有机的建筑形式。
2. 梁思成:中国近代建筑设计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建筑学的鼻祖”。
他主张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代表作品有北京门头沟万佛禅寺、上海胜利门等。
3. 邵国理:他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在将西方建筑理念引入中国的同时,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作品有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外滩茂悦大酒店等。
4. 褚冠军:以简约的设计语言和对空间的独特驾驭能力而闻名,代表作品有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广州大剧院等。
5. 毛岳群:他是中国最具实验性的建筑师之一,善于将当代艺术融入建筑设计,代表作品有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宁波博物馆等。
6. 周德华:他注重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同时在设计中体现出对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关注,代表作品有广州塔、深圳华为研发中心等。
7. 孟凡利:他以精湛的空间创造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而著名,代表作品有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北京O-Tower等。
8. 余德耕:他注重建筑与文化传承的结合,以创新的设计语言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代表作品有北京电视塔、北京建国门广场等。
9. 欧阳山:以独特的设计思路和对空间的精准把控而闻名,代表作品有广州比华利大厦、哈尔滨市音乐厅等。
10. 朱锋:他以对城市设计的独到见解和对建筑形态的创新演绎而受到广泛赞誉,代表作品有北京首都机场商务区、上海中环国际广场等。
除了以上列举的建筑师外,当代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建筑师,如李兴钢、张纪中、阿尔托、冯·裴析德等等。
参观王澍作品宁波博物馆美术馆及五散房

参观王澍作品宁波博物馆美术馆及五散房之前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宁波博物馆,因为它位处鄞州区,离市中⼼⽐较偏远,之前⼀直没有想过来逛,这回建筑师出名了,也就有了动⼒过来,转了⼀次公交车,来到了博物馆边上,⾸先是被它的不规则开窗吸引了研究,⼀看就知道这是建筑师倒腾出来的。
宁波博物馆位于⼀块很⽅正的新区⽤地上,主体建筑也很⽅正地占据了场地中央,其余附属⽤房和场地设计也相对舒服⼀些,博物馆共三层,⾸层中部架空,⼀条步道连接东西,北侧是延建筑滨⽔设计,南侧则是⽤卵⽯硬⽯⼀类的打造的枯⼭⽔。
之前看相关资料,没有发现王澍的这个⽐较新颖的⽴⾯打造⼿法:在混凝⼟⾯上⽤⽵排贴上去做成横条+⽵节的肌理,也配合他⼀贯打造的⽡⽚波浪型的风格,继安藤捣⿎的清⽔混凝⼟模板孔外,这种⽵排痕也是很精彩的塑造。
博物馆⼤部分⽴⾯都⽤王澍从旧城拆迁拿回来的青砖⽡⽚等民房旧材料堆叠,像是把⽼城的灵魂⼜再次组装变成新形式的建筑⼀样,肌理感很强,很是感觉把现代建筑这种⼤体量感悄悄切碎了,同时这样青砖的铺砌,远观上也和南京城墙的感觉有那么⼀点点形似,⾊彩尽⼒恢复到⽼民居的⾊调上,不规则的开窗⼤部分都是凹窗,没有很明显地把玻璃的光感反衬到⽴⾯上,另外很取巧的⼀点是顶部⽡⽚堆砌的部分,王澍⽤了民房很原始的橙红,灰⽩,青灰的材料⽴体堆砌,营造出⼀种马赛克的拼贴画效果,很是有趣,并且位于顶部,下车后很容易地就被拼贴画吸引,叠合拼贴的⼿法,早在⼤⼀空间设计的时候就有⼈⽤过,但王澍的这种,明显是经过多年积累才玩得如此精致。
中部步道既是博物馆进场流线,旁边也有流⽔作为景观,步道顶部很难得地⽤了与⽴⾯肌理很不⼀样的反光材料,但是因为刚好可以映衬流⽔,倒是不觉得突兀了。
宁波博物馆免费参观,⾥⾯的展物虽然地位价值并不算⾼,但也算能借机了解⼀下宁波历史,⽐如中间这把勾践的剑,虽然是把复制品,但也算是能参详原件⼤概长什么样的。
展馆其实都不算⼤,历史展区分成两个,中间没有明确的流线指引,不容易连着起来⾛,有点遗憾,宁波历史单独把清朝民国放在⼆展区⾥,⾜见近代发展对宁波的重要性,图为明朝的王阳明。
宁波博物馆分析

王澍作为本土建筑师,
一直坚持中国传统营 造的文化观,在他十 多年的从业生涯中, 扎根于研究中国民间 的传统营造技术,在 建筑与环境之间试图 营造出带有中国文人 气质的建筑内涵,他 对于建筑如何适应于 环境以及营造所传达 的空间感受有他独特 的文化价值观。
三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刻意简化处理的立面、为满足功能要求而 略显庞大的建筑体量,都与自然和土地有一 种亲近的 交接,普遍种植的燕麦增进了环 境的“中国”品质。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 自然环境之间的微 小差异,较之文化之间 的差别,更能赋予环境乡土的特质。黑瓦、 石墙、长草,斑驳的泥土、 水渍和青苔, 有意营造的粗犷,这一切都在灰绿色的天空 下塑造着淡远的荒疏。这是有节制的 荒凉, 有别于日本式无所不在的精致,是地道的中 国风味。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 光客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 感的营造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触。
基地分析王澍作为本土建筑师一直坚持中国传统营造的文化观在他十多年的从业生涯中扎根于研究中国民间的传统营造技术在建筑与环境之间试图营造出带有中国文人气质的建筑内涵他对于建筑如何适应于环境以及营造所2
宁波博物馆建筑案例分析
小组成员:黎顺,肖东阳
1.基地分析 2.作者简介 3.平面分析 4.立面分析 5.造型及剖面 6.流线分析 7.室内等其他细节
造型特点 :宁波博物馆主 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 高24 米,主体三层,局部 五,采用主体二层以下 集 中布局、三层分散布局 的独特方式。从远处看, 剖面图 宁波郸州博物馆就像一艘 扬帆起航的船,穿 越历史 时空,即将成为宁波的精 神坐标。从近处 看,你会 发现它有微型的山川地理, 很锐利,像 是宁波的四明 山,山水依然是主角.人 只占了很 小的一部分。再 看下去。你会发现,平凡 是一种 智慧,好像自然中 的山水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斜壁采用的则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用毛 竹做成特殊模板,留下一片片江南翠竹纹理,洋溢着浓 浓的乡土气息,仿佛置身古老街巷,神游江南竹林,这 正是设计师“新乡土主义”建筑理念的表达。
▪ 庭院:在博物馆入口
,建筑内部和屋顶的 庭院,包括真实的竹 子庭院,也包括虚拟 的“竹影”庭院(毛 竹作为模版的清水混 凝土庭院)。
口城市又体现出宁波人敢于冒险 ,敢于拼搏的精神
4.设计理念
山体建筑,水、船以及码头
5.功能分布及流线分析
首层平面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儿童馆 观景楼梯 报告厅 咖啡厅
天台
院子
休息厅 儿童馆
展厅 商店 办公区
放映厅
Hale Waihona Puke 报告厅临时展区
服务区
院天子井廊道 内院
天井 大厅 入口
竹刻馆 展厅
厕所 内院 竹刻馆 展厅 展厅
宁波博物馆为何建于此
宁波博物馆和鄞州文化艺术中心相 呼应,建于中心轴线的西侧。 而临湖而建(景区)也是偶然中的必 然。仔细观察河道明显可见四面环水, 一面临湖,想一想紫禁城不正是。巧若 天成,河道是建筑的整体规划之一。而 湖水又显得自然,而博物馆和艺术中 心,正是两块区域的缓冲。让动静和 自然人文(联办)得到了有机结合。
而博物馆使用了不到40%的基地, 为将来的博物馆扩建以及发展留下了 良好的空间。
3.场地分析
宁波博物馆的主入口处有一道 水
流,横贯博物馆主入口大通道 ,
并向北环绕到建筑外围,使建 筑
环境具有江南水乡田园风情。 这
道水流同时寓意宁波历史从渡
从远处看,宁波(鄞州)博物馆 就像一艘扬帆起航的船,穿越历 史时空 。既象征这宁波为一个港
临时展厅 贵宾区
儿童馆 观景楼梯 报告厅 咖啡厅
院子 休息厅 展厅 商店 办公区
放映厅 临时展区 服务区
天台
天井廊道 大厅 入口
竹刻馆 展厅
厕所 内院 展厅 展厅
临时展厅 贵宾区
6.建筑特点
▪ 造型独特 ▪ 材质分析:宁波历史博物馆外立面的大部分都是用周围拆
迁工地上搜集来的碎砖烂瓦建造而成。这些碎片通过一种名为 “瓦爿”的技术被集中在一起,瓦爿墙材料包括青砖、龙骨砖 、瓦片、缸片等,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明清以来 的旧物。
▪ 1988 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
▪ 1988至1995 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 2000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建筑设计与理论 专业城市设计方向 博士
▪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2.宁波博物馆概况
宁波博物馆处在区 政府大楼以南,市 民广场以西,与广 场东侧的文化艺术 中心遥相呼应。地 段为南北约260 m、 东西约110m的长方 形,北面地界沿道 路呈弧形。主体建 筑长144米,宽65米, 高24米,主体三层、 局部五层,采用主 体二层以下集中布 局、三层分散布局 的独特方式。
建筑材料的应用与时代的记忆
————宁波博物馆
目录
1.建筑师简介 2.宁波博物馆概况 3.场地分析 4.设计理念 5.功能分布及流线分析 6.建筑特点
1.建筑师王澍
▪
1963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19建85筑毕,业只于谈南房京工子学,院所建以筑就系是学业士余的,业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