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三则》优秀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成语故事》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滥竽充数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

板书:滥竽充数。

2、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

第一课水滴石穿一、教学目的: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

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

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教学目标: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生思索回答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二、研究生字词师:首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些生字词,读一读,记一记。

教师板书生字词,学生跟读、默写)三、详细讲解两则成语故事1、《滥竽充数》师:这则成语故事是讲述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君要在宴会上请乐师演奏竽,但是他并不懂音乐,于是他就让他的大臣们去找乐师。

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真正的音乐知识,于是就找了一些不会演奏竽的人来充数。

后来,XXX来到宴会,国君让他们演奏,结果这些充数的人一点都不会演奏竽,让国君非常尴尬。

师: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回答师:是的,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滥竽充数,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情,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2、《画蛇添足》师:这则成语故事是讲述一个画家画了一条蛇,但是他觉得画得还不够好,于是他在蛇的脚上画了一双鞋子。

结果,这条蛇就成了“画蛇添足”的典故。

师: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回答师:是的,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否则会适得其反,反而破坏了本来就很好的东西。

三、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师:那么,同学们认真听了这两则成语故事,你们都理解了吗?请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师:很好,那么请你们谈谈你们的理解,这两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师:非常好,你们的回答都很到位,说明你们已经理解了这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两则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和《画蛇添足》,通过这两则故事,我们研究到了很多的道理。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研究和生活中,避免滥竽充数,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做事要脚踏实地,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老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有关成语的趣闻或者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狗急跳墙”、“画蛇添足”等等。

二、教学内容的讲解(20分钟)1.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黑板来展示本节课要研究的成语及其故事,比如“坐井观天”。

2.老师可以逐一讲解生字的意思,并让学生读出来。

3.老师可以讲解成语故事的背景和寓意,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成语故事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成语故事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完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知道课题“金蝉脱壳”就是一个成语。

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8成语故事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二、初读课文1、布置课内预习要求。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成语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 sāi fèng lù bì yùn hǔ戳腮俸禄壁韵唬(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腾空俸禄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戳穿墙壁滥竽充数张口结舌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中职教育语文《成语故事三则》教案

中职教育语文《成语故事三则》教案
展开讨论。学习古人诚信的态度。
接触孟子主张王道、提倡礼乐的思想
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熟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
2、指导文言文读法。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练读。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4、学生边读边结合译文,理解每句话。读不懂的地方,前后左右同学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共同解决。
梳理文段。
提问:在晋楚争霸过程中,最著名的战役
是什么?晋国为何会以少胜多?
让学生讲述“退避三舍”的故事。退避的目的是什么?(以退为进和战略)
提问:“退避三舍”的作用?
归纳要点:
1、诚信:实现诺言,报答谢恩
2、避其锋芒,诱敌深入
《五十步笑百步》
初读原文,注意把文章读准读通。
小组练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知识&技
在整体阅读基础上学习和理解其思想精髓


可以脱离参考材料复述三则成语故事

学习古人待人接物,学习古人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资源说明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语文第三册






教学步骤与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方法
达成目标
第一课时
《退避三舍》
复习与总结:
三则成语故事各自的比喻;
检查学生能否脱离参考资料复述成语故事内容
由学生自己在精读基础上口头归纳,不求统一。
练习册对应练习
课外作业
作业批改情况
教学反思
中职教育语文《成语故事三则》教案
周次/课次
计划学时
2
教学对象

《成语故事三则》教学设计

《成语故事三则》教学设计
总结词
精选典型、寓意深远
详细描述
选择三则具有深远寓意的成语故事,如"亡羊补牢"、"画蛇添足"和"掩耳盗铃", 这些故事能够启迪学生思考,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
故事背景介绍
总结词
背景详实、时代感强
详细描述
对每个成语故事的背景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增 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知。
感谢观看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选择
01
02
03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 进入成语故事的情节中, 增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 记忆。
互动教学法
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引 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任务驱动法
布置具体任务,让学生通 过完成任务来学习成语故 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和合作精神。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选择
过程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 表现、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方 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总结性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通过考试、作品 评定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 习成果,为教学质量提供反馈。
反馈机制建立
及时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 时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 明确改进方向。
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 ,运用三则成语进行语言实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通过归纳总结,形成对三则成语 的系统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 人生观,增强文化自信。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 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小学成语故事教案

小学成语故事教案
4、出示文中图片,观察那个楚国人的样子,(板书:张口结舌)出 示: 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张口结舌 ”的意思。你能把横线上的词换成自己的话吗?(哑口无 言、 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吞吞吐吐、瞠目结舌,急得满头大汗, 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等) 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那个人说的话前后抵触。)
4、用 “总是 ”造句。
5、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呢?(板书:逃走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导用 “不要??而要??”造句。(对南郭先生来说,齐湣王可比齐宣 王难对付了。他可不是胡子眉目一把抓,而是有所选择了。我这儿 有两双名牌鞋子,一双是冒牌的,一双是正宗的,你们知道了,肯 定不要冒牌的,而要正宗的。现在偏偏有些 不法商贩用些不好的东西冒充好的东西,这也叫滥竽充数。)
小学成语故事教案
篇一:《成语故事》教案】 篇二: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8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 词语。理解
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 “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 发教育。
5、培养学生积累成语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成语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成语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成语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成语故事三则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成语故事三则-教案教学设计棒
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包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投影片
拟订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从一年级至五年级学到了许多成语,谁能说说你所知道的`成语。

指名说
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几则成语故事。

板书:成语故事三则(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了哪三则成语,你能大体说说它的故事吗?
(2)边读边画出文中的生字,力求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2、指名说
三、检查自学:
1、查生字:默写本课的生字,评议。

2、理解:俸禄
结合插图理解:张口结舌
⒊说一说通过预习理解的新词。

四、学习《自相矛盾》
1、师揭示题目,提问:“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呢?
2、自由轻声读课文
3、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先后说了两句话,指名说一说,及时板书:
戳不穿
能戳穿
⒋同学们,通过老师的板书你发现什么吗?
(他说的两句话前后相抵触)
⒌师小结:这就叫自相矛盾。

⒍练习朗读楚国人说的话。

⒎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或周围的其他人有没有犯过自相矛盾这样的错误。

7、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五、小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故事三则》优秀教学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⑶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⑷凭仗课文中详细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⑴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提醒其比喻义。

⑵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媒体设计: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醒课习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教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⑹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规定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
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络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

(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

(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构造,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

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构造,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构造,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

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完成作业。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抽读词语卡片。

2.填字成词。

自相( )盾画龙点( ) ()( )充数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3.联络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四周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习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异、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异到疑心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