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分级宽度
城市道路等级划分

城市道路等级划分
等级划分
城市道路等级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各级红线宽度控制:主干道30—40米,次干道20—24米,支路14—18米。
城市道路等级分为四类:
⑴快速路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机动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供汽车以较高速度行驶的道路。
又称汽车专用道。
快速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60-80km/h。
⑵主干路连接城市各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
主干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40-60km/h。
⑶次干路承担主干路与各分区间的交通集散作用,兼有服务功能。
次干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40km/h。
⑷支路次干路与街坊路(小区路)的连接线,以服务功能为主。
支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30km/h。
(1)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2)次干道(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
通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3)支路(街坊道路),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一般红线宽度为12~15m左右。
除上述分级外,为了明确道路的性质、区分不同的功能,道路系统应该分为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两大类。
一二三四级道路宽度要求标准

一二三四级道路宽度要求标准
城市道路分级是按城市的性质、规模、道路功能、交通量等情况选定。
一级道路(设计车速为60~80公里/小时),机动车的车行道不少于四条,每条宽3.75米。
非机动车的行车道宽度每条不小于6~7米。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车行道之间必须设分隔带。
道路总宽度为40~70米。
一级道路与其他道路交叉时,应当设置立体交叉。
二级道路(设计车速为40~60公里/小时),机动车的车行道不少于四条,每条宽3.5米。
非机动车的行车道宽度不小于5米。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车行道之间一般设分隔带。
道路总宽度为30~60米。
三级道路(设计车速为30~40公里/小时),机动车的车行道不少于两条,每条宽3.5米。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车行道之间可设分隔带,在设分隔带时,非机动车道的宽度不小于3米。
道路总宽度为20~40米。
四级道路(设计车速为30公里/小时以下),机动车的车行道不少于两条,每条宽3.5米。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车行道之间不设分隔带。
道路总宽度为16~30米。
此外根据城市的不同情况,还可规划自行车专用道、有轨电车专用道、商业步行道等专用道路。
各级公路的标准宽度

各级公路的标准宽度
公路是国家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标准宽度的规定对于保障交通安全、
顺畅通行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公路的标准宽度是根据道路的等级、交通量、车辆类型等因素而确定的,下面将就各级公路的标准宽度进行详细介绍。
一、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是指专门为机动车通行而建设的公路,其标准宽度一般为每车道3.75米,双向四车道的高速公路标准宽度为30米。
高速公路的标准宽度较大,能够容
纳更多的车辆通行,提高了通行效率,减少了交通拥堵的发生。
二、一级公路。
一级公路是连接省会城市和其他主要城市的公路,其标准宽度一般为每车道
3.5米,双向四车道的一级公路标准宽度为26米。
一级公路的标准宽度较高,能够满足大部分地区的交通需求,是国家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二级公路。
二级公路是连接县城和其他主要城市的公路,其标准宽度一般为每车道3.25米,双向四车道的二级公路标准宽度为22米。
二级公路的标准宽度较为适中,能够满
足大部分地区的交通需求,是农村地区交通运输的重要保障。
四、三级公路。
三级公路是连接乡镇和其他主要城市的公路,其标准宽度一般为每车道3米,
双向四车道的三级公路标准宽度为18米。
三级公路的标准宽度较小,主要用于连
接农村地区和乡镇,是农村地区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各级公路的标准宽度是根据道路的等级、交通量、车辆类型等因素而确
定的,合理的标准宽度能够保障交通安全、顺畅通行,提高通行效率,减少交通拥
堵的发生。
因此,在公路建设中,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确保公路的安全和畅通。
道路宽度标准

道路宽度标准
道路宽度标准是按照道路类型不同,通行方式不同,设计和施工时设定的技术要求,
以确定道路的最小宽度和最大宽度,使道路工程的设计满足交通安全、经济、高效的要求,确保公路路面的合理、灵活使用。
一般来说,道路宽度标准分为城市道路宽度标准、城乡结合部道路宽度标准和乡村道
路宽度标准。
1、城市道路宽度标准
城市道路是指道路宽度为计量单位米、英尺(ft)、毫米(mm)等的主要或次要的道路。
一般来说,城市道路宽度一般为4.5-9.5米,道路宽度标准为20-26m。
2、城乡结合部道路宽度标准
城乡结合部道路,一般也叫市乡结合部,是指十字路、圆形路口等把城市道路与村村路、乡村公路等连接起来的位置,是人员、货物、信息由城市向全乡、农村输送过渡线路。
城乡结合部道路一般宽度为9-15米,最大宽度为25米。
3、乡村道路宽度标准
乡村道路宽度一般为9-12米,最大宽度为15米。
乡村快速公路的宽度一般为15-18米,最大宽度为25米。
道路宽度标准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应当考虑实际情况,根据施工
资源和经济能力,确定最合理的道路宽度标准,科学、合理地利用路宽,使道路工程结构
更合理、更安全,给行车的司机带来安全有限的交通环境。
中国城市道路等级标准

城市道路等级
道路宽度:
城市道路等级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
各级红线宽度控制:
主干道30—40米,次干道20—24米,支路14—18米。
主干道:
又叫全市性干道,或者叫城市主要交通要道,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
主干道主要用来联系重要交通枢纽(国道、省道等)、重要生产区(工矿企业等)、重要公共场所(集会中心、政党委机关、商业中心等)及其他重要地点。
宽度并不是判断是否是主干道的标志,因为每个城市的容量不同,允许使用的面积也就不同。
但一般而言,主干道应该是一座城市中最宽的,往往贯穿整座城市,而且能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道路,要么是在城市的轴线上,要么就是城市环线,再就是在主商业区或有明显特色的道路(如通往某个重要的地方车流量较大的)。
主干道承载着市区交通的交通运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城市主干道是一个城市中贯穿城市较长或最长,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道路,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并且全天禁行中型重型客车。
1.城市的主干道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2.主干道往往是车流量最大的道路。
次干道:
又叫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米。
次干道是城市的交通干路,以区域性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
与主干路组成路网,广泛连接城市各区与集散主干路交通。
支干道:
也称作支路:又叫街坊道路,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一般红线宽度为12-15米。
城市道路等级城市道路分级

城市道路等级-城市道路分级城市道路等级城市道路等级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
各级红线宽度控制:主干道30—40米,次干道20—24米,支路14—18米。
主干道承载着市区交通的交通运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城市主干道是一个城市中贯穿城市较长或最长,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道路,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并且全天禁行中型重型客车。
对于主干道的设施应达到以下标准:道路名称规范、公共图形标志规范,设置合理,符合国家标准;机动车道无被侵占、毁坏现象,路面无明显坑洼积水;人行道平整畅通,道板、护栏等设施完好,无损坏占用现象。
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
对于人口超过200万的大城市而言,各级道路宽度如下:快速路40-45米,主干道45-55米,次干道40-50米,支路15-30米。
对于人口低于200万的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各级道路的宽度均有所差异,请参看相关规范。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干路的说明:支干道:又叫支路、街坊道路,通常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次干道:又叫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
次干道是城市的交通干路,以区域性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
与主干路组成路网,广泛连接城市各区与集散主干路交通。
主干道路图片(10张)主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
自行车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快速路: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双向四车道:比如往南有两条车道相向往北也有两条就是双向四车道城市道路网等级级配研究道路与交通工程Road&TrafficEngineering城市道路网等级级配研究张云龙,李昂400074)01-0019-03ResearchonGradeProportionofUrbanRoad NetworkZhangYunlong,LiAng城市道路网必须具有合理的等级级配,以保障城市道路交通流由低一级道路向高一级道路有序汇集,并由高一级道路向低一级道路有序疏散,从而通过不同等级道路交叉口间距的控制及不同出行距离交通的分流来提高道路网的运转效率。
中国公路与城市道路分级标准

中国公路与城市道路分级标准根据道路的不同功能,中国的车行道路一般分为公路与城市道路。
城市总体规划区以内的以车辆通行为主的道路为城市道路,城市总体规划区以外的道路为公路。
一、公路的分级标准:(一)公路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五个等级:1、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四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55000辆;六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5000~80000辆;八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60000~100000辆。
2、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四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15000~30000辆;六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55000辆。
3、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双车道二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5000~15000辆。
4、三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双车道三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6000辆。
5、四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
双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辆以下。
单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00辆以下。
(二)各级公路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高速公路和具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20年预测;具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以及二、三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15年预测;四级公路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道路路幅宽度标准

道路路幅宽度标准
道路路幅宽度标准是指道路的宽度规范,一般根据道路的等级和用途来确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道路路幅宽度标准:
1. 城市快速干道:通常为2-4车道,每车道宽度一般为3.5-3.75米;
2. 公路:一般为2-6车道,每车道宽度一般为
3.5-
4.5米;
3. 县道:一般为2-4车道,每车道宽度一般为3-3.5米;
4. 乡村道路:一般为1-2车道,每车道宽度一般为2.5-3米;
5. 城市道路:一般为2-4车道,每车道宽度一般为2.75-3米;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道路路幅宽度标准可能会有些差异,这些标准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道路两侧的人行道、自行车道等附属设施的宽度,以提供足够的安全空间和通行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分类分级
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
1、快速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前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中、小城市不设快速道)。
2、主干路(全市性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以交通功能为主。
自行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的进出口。
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路(区级干道):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性交通路线,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4、支路(街坊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一般红线宽度为12~25m左右。
城市道路的分级:
除上列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居住区道路分级
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
1.居住区道路是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
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
2.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联
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米,红线宽度12~14米;
3.居住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联
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
4.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为3米。
此外,在居住
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
北京目前车道宽度为3.75米,这个宽度是按照当时大挂车的宽度设计的,现在一般小汽车的宽度都在两米之内,而国外一般的车道只有2.5米宽。
深圳为3.5米。
行车道宽度
国家对公路每条机动车道的宽度是有标准的,三级以上多车道公路每条机动车道宽度为3米。
中央隔离带无统一标准,因地制宜,单纯的水泥制中央隔离带宽度为一米(中央隔离带两侧白实线之间的距离),如果是中央绿化隔离带,宽度就难说了,有的“形象工程”路可以做到几十米宽。
城镇间的公路一般不设人行道(一般穿越城市段才设),城市干道必须设置人行道,城市干道人行道按实际人流量计算,一般最少3米宽,宽的可以达到15-20米。
*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一般为4个车道,必要时车道数可按双数增加。
* 二级公路,平原、微丘区慢行车很少或将慢行车分开的路段,行车道宽度为7米,并设路缘线;有一定混合交通的路段,行车道宽度一般为9米;混合交通量大,并且将慢行道分开又有困难时,其行车道宽度可加宽到12米,并划线分快、慢行道。
* 四级公路,平原、微丘区的行车道宽度,当交通量较大时,可采用6.0米。
以一条红线26米的一级公路来讲,一般是这样:双向六车道18米,中央隔离带1米,两侧路肩各1.5米共3米,剩下的两侧各2米为排水沟等配套设置。
而一条红线为80米的城市一级干道一般可以这样分:双向八车道28米(城市干道每条机动车道3.5米),中央绿化带5米,两侧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绿化带各3米共6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各5.5米共11米,剩下30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