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故事

合集下载

仁义礼智信的故事(汇总3篇)

仁义礼智信的故事(汇总3篇)

仁义礼智信的故事(汇总3篇)仁义礼智信的故事(1)假期我读了《仁义礼智信》这本书,书中讲得都是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我喜欢智中的《曹冲的故事》这片文章,主要讲述了曹冲这个神童称象,和让雉鸡跳舞的两个故事,他的智慧几乎超过大人,充分的表明了曹的聪明机智,我要向他学习,看了这些小故事让我明白很多道理,让我们从小做起,成为一个仁义礼貌智慧守信的好少年。

寒假里我读了很多的课外书,其中有一本是《三十六计》给我的印象很深。

它就是根据中国古代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又是中外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最为重视的智慧宝典《三十六计》。

苦肉计、连环计、瞒天过海、隔岸观火,空城计、反间计等等,每一计都是智慧的体现,不论是什么事情都不能用蛮力和莽撞要用头脑去思考和运用一些谋略。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的被里面的事例所折服,他让我明白了生活中遇到任何事情,哪怕是遇到麻烦,只要将事情巧妙的做好,讲麻烦巧妙的避开,这便是智慧的所在。

仁义礼智信的故事(2)今天,我读了《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本书,使我感触很深。

所谓“仁”指仁人、爱人、仁爱。

作为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

就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在现代社会,我们把有道德的人称为“仁人”,把没有道德的人称为“无仁”。

“仁爱”思想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道德要求,这个要求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面,是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义”指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的意思。

是人应该遵守的最高道义。

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应该也是充满正义感的。

“义”也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体现。

“礼”指明礼、礼貌、礼让、礼制。

“礼’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

在校园中,学生对老师的问好,这也是一种礼貌,出了校门回到家,向亲人问好,这也是一种礼貌。

“礼”是治安之本。

中国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礼仪文化”。

“明礼”是讲文明,“礼制”是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礼仪”作为个人修养,“礼节”是作为待人接物的一个形式。

中华传统美德及小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及小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及小故事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

关于仁的故事:很久以前,现在的仁义胡同是两家相邻的地方,但因地界发生了争执,其中一家有人在京城做官,也有权势,家人给他写信说明与邻居发生了争地界的事,想借助他的权势解决此事。

这位在外做官的人清廉而开明,更不会为自己家中的私事仗势欺人,他给家中的信中附了一首诗,表明了他的态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访?万里长城功千古,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中接到此诗,也都明白了在外做官的主事人的意见,并照此办理。

不仅不与对方争执了,还主动让出了三尺地界。

俗语说:争者不足,让者有余。

这家一让,另一家也受到感动,家人一商议,应以谦让和善为重,也主动让出三尺宽的地方。

这样两家就让出了六尺宽的地方,怎么办呢?这里正缺一条南北通道,就修建了一条胡同,不知是谁建议用“仁义”二字给胡同命名,几百年来人们就这样叫开了,一直到今天。

义:是义气。

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

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绝无企图之心。

(当然这不是那种狭隘的“哥们义气”,那不是义,那是愚昧而已。

)巨伯轻生重义:汉代有个读书人叫荀巨伯。

因他的朋友生了大病,他千里迢迢来探望朋友。

很不巧,刚好有一伙胡人强盗到他朋友居住的地方抢夺财物,村庄里所有的人都跑掉了。

他的朋友就劝荀巨伯:“这里太危险了,你赶快走!”荀巨伯却说:“我远道来探望、照顾你,如何可以舍你而去?这样败坏道义的事我做不出来。

”荀巨伯走到屋外,跟那些强盗说:“我的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因为他很真诚,讲道义,不畏生死,结果连强盗都为之感动。

仁义礼智信故事

仁义礼智信故事

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的时候,一天,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应得的一份,唯独孔融拿到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友爱,是做人的道理! ”父亲很是高兴。

季扎还愿
季扎,春秋吴国四公子,史称“延陵季子”。及扎仁德宽厚,重情重义,吴王非常喜欢他,想把王位传给他。但季扎并不想当王,在吴王去世后,他把王位让给了大哥,自己则出使各国。季扎在徐国与国王徐公结下友谊,季扎见徐公深爱自己的宝剑,心中默许出使回国时将剑赠与徐公。但季扎回来时,徐公竟已经去世了。季扎便来到徐公安葬处,将宝剑摆放在墓前。

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闹着要一同去。妻子对儿子说:“你在家等着,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杀猪。妻子阻止他说:“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啊!今天你欺骗孩子,就是在他欺骗别人。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你,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曹冲称象
曹操的儿子曹冲天赋异禀,是个小神童。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已经可以比得上成人。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要知道这象
的重量,询问他的下属,都没法想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船没入水面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石头达到同样的深度,称一下这些石头的重量,就能知道结果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去做,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扇枕温衾
汉朝时,有一个名叫黄香的孩子,天资聪颖,博通经典。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与父亲相依为命。他十分孝敬父亲。在炎热的夏天,黄香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能够凉爽入眠。寒冷的冬天,他则先钻进被窝暖热被子再让父亲去睡。人们称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仁义礼智信的故事

仁义礼智信的故事

仁义礼智信的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孔子的伟大思想家,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不仅在古代中国深受推崇,而且至今仍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讲述一个关于仁的故事。

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子问他,“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你要先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然后去体谅别人的需求和感受,这就是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仁是一种关爱他人、体谅他人的品质,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关于义的故事。

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管子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义利观”,认为人们应该以义为先,而不是以利为先。

有一次,管子的门生问他,“为什么我们要追求义而不是追求利呢?”管子回答说,“因为义是人心中的正义和道德准则,而利是短期的私利。

只有追求义,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义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态度。

然后,让我们来讲述一个关于礼的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子的伟大思想家,他提出了“礼义之辩”,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问他,“为什么礼如此重要呢?”孟子回答说,“礼是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它可以使人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是一种行为规范,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尊严。

接着,让我们来说说关于智的故事。

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墨子的思想家,他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思想,强调了智的重要性。

有一次,墨子的门生问他,“为什么我们要追求智慧呢?”墨子回答说,“因为智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只有通过智慧,才能解决社会和个人的问题,实现和谐共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是一种理性和智慧,是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和把握。

最后,让我们来讲述一个关于信的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子的伟大思想家,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强调了信的重要性。

仁义礼智信的出处和典故

仁义礼智信的出处和典故

仁义礼智信的出处和典故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这五个字出自《中庸》一书。

《中庸》是一本儒家经典著作,被认为是论述儒家道德伦理的重要著作之一。

《中庸》的作者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的弟子子思,他以孔子的言行为基础,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中庸》中提到了“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用来概括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

这五个字分别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准则。

- 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仁爱之心,即对他人的关爱、关心和尊重。

- 义: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义准则,即正直、公正和公平的原则。

- 礼: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礼仪和规范,即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的行为。

- 智:指的是人的智慧和判断力,即理性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 信:指的是言行一致、言行可信的品质,即诚实、守信的态度。

这五个字的出现和典故主要来源于《中庸》一书,是儒家思想中对于道德伦理的总结和概括。

它们代表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仁义礼智信故事.doc

仁义礼智信故事.doc

仁义礼智信故事.doc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福、禄、寿、喜、财五福的象征。

要获得这五福,必须遵循仁、义、礼、智、信的原则。

下面我将以故事的方式来讲述这五个原则的意义。

仁:《伯夷传》中讲述了一个名叫伯夷的人,他的仁义之心让人称赞。

伯夷原本是周天子的叔父,由于不满自己的叔父在位时的暴政,他选择离开故乡,隐居在崤山林中,以豆腐、菜叶过日子,甚至还用自己的衣服裹着腹中的孩子。

他曾经说:“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仁的理解。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仁慈之心的人,关心别人,善待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义:《木兰辞》中的故事可以表达义的意义。

木兰是一个女子,她自觉家中无男,便化装为男子去军中代替父亲。

她不怕危险,不怕寒暑,不怕劳苦,不怕连夜奔波,全心全意的完成了任务。

这种牺牲自我,为他人完成任务的稳定、义气,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对于这个国家的责任。

礼:《孔子家语》中的“明礼不见容,无礼有所处”一节,讲述了一个很好的礼的故事。

鲁哀公想从齐国请一些牛给鲁国,但原先请的人用的礼太粗糙,不得人心。

于是,鲁哀公派遣有才华和能力的人到齐国做好礼节,他们细心周到,恭敬有礼,最终收到了牛。

他们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懂得讲礼貌,尊重人的感受,让人心中感到舒适,更加显得可信可依。

智:《左传》中,讲述了一个名叫子贡的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光彩。

子贡勤奋学习,他多次去拜访孔子,向孔子请教各种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不断提高自己的见识和能力。

他曾经说过:“崇德重义,有良民焉。

请问:何如养之?”这说明一个人应该崇尚好人好事,有良好的品行和精神。

从子贡的故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智慧的磨练,才能成为更好的自我。

信:《平凡的世界》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信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刘银花的女孩,她为集体工作负责,与领导保持积极的沟通,受到了领导的重视。

在最后,她被选进联合国工作,这象征着她对工作给予了充分信任。

儒家五常 故事

儒家五常 故事

儒家五常故事
儒家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常行的道德原则。

下面是一则关于儒家五常的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村庄里,有一个叫李明的年轻人,他非常聪明,也很有学问。

他懂得儒家的道德原则,尤其重视五常的实践。

有一天,村庄里发生了一起纠纷。

两个邻居因为一块土地的归属问题争执不下,吵了起来,甚至双方还互相殴打。

听到了噪声的李明赶来了解情况。

李明沉着冷静地劝告两个邻居,他解释道:“作为村庄的一员,我们应该遵循儒家的道德原则。

首先,我们要以仁为本,就是要关爱他人,体谅别人的困难。

其次,义是指尽到自己的义务,遵守法律和规则。

我们是一个社群,大家应该互帮互助,共同维护村庄的安宁和秩序。

再者,礼是指遵循社会规范和传统习惯,我们要以礼待人,尊重他人的权益。

智是指运用理性思考和判断,我们应该冷静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是用暴力来解决。

最后,信指的是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我们要信守诺言,言行一致,不言而信。


在李明的劝说下,两个邻居终于听进去了。

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停止了争吵和打斗。

在李明的帮助下,他们坐下来,通过对话解决了土地问题,并达成了一项公平合理的协议。

双方都以礼待人,并再次成为了友好邻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儒家五常是一种道德修养的准则。

只有通
过实践和践行五常,我们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解决问题,并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

仁义礼智信的故事

仁义礼智信的故事

仁义礼智信的故事一、介绍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它们是古代儒家思想的基石,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指导原则。

本文将为您讲述一系列关于仁义礼智信的故事,以展示这些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二、故事一:仁的故事从前有位叫孔融的人,他聪明伶俐而且善良。

一天,孔融看到一只小狗被一块石头压着,他立刻扶起石头,救了小狗。

过了几天,孔融在街上看到一只小鸟被人围着玩弄,他非常气愤。

于是,孔融走上前去,制止了那些人的行为,然后将小鸟放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仁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是帮助他人和修身养性的重要品质。

三、故事二:义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岳飞的将军。

他为国家忠诚,勇敢无畏。

有一天,敌人入侵,岳飞带领军队奋勇抵抗,最终打败了敌人。

然而,胜利之后,岳飞却因一些政治阴谋被迫下台,甚至被误判为叛国罪。

面对生死考验,岳飞义无返顾,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卫国家。

他的忠诚和正直展示了义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伟大的榜样。

四、故事三:礼的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曾子的学者。

曾子非常注重礼仪,在他的教导下,许多人都受益匪浅。

有一天,曾子在路上遇到了一个粗鲁无礼的人。

大家都以为曾子会和他争吵,但他并没有。

相反,曾子保持冷静和礼貌地回应他。

通过他的示范,这位粗鲁的人改变了态度,并向曾子道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是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基础,是尊重他人和培养自己的重要途径。

五、故事四:智的故事智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和取得成功。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孙膑的军事家,他以聪明才智著称。

有一次,孙膑的国家正面临敌人的入侵,形势非常危急。

孙膑提出了一套巧妙的计划,成功地将敌人打败。

他的智慧和谋略让国家免于灾难,为人们带来和平与安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是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关键,它可以带来积极的改变和成功。

六、故事五:信的故事信任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可以建立起互相依赖和合作的基础。

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管仲的政治家,他非常重视信任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中国历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爱治国。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将妇女幽禁在深宫中是浪费百姓的财力,因此他先后将3,000多宫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选择丈夫结婚。

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

太宗又对大臣们说:“水旱不调,都是国君的罪过。

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

”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还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

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

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派人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痛,又敕令州县为他治疗。

因此将士都高兴地愿意随从太宗出征。

等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太宗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设置牛、羊、猪三牲为他们祭祀。

太宗亲自驾临,为死者哭泣尽哀,军中将士无不洒泪哭泣。

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泣,死而无憾了。

”义关羽与刘备、张飞失散,来到许昌后,曹操待他非常恩厚,赐他一宅府邸,而关羽为了避嫌,分一宅为两院,让两位皇嫂住内院,自己居外院,中间用十名老将把守,晨夕问安,留下来“两院英风”的高风亮节。

关羽在春秋楼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得知刘备健在,于是载护着二位皇嫂,辞别曹操,踏上了归汉之路。

当时情形是,曹操听到关羽辞别的消息,非常惋惜,立即追至灞陵桥向关羽赠袍献酒,以饯其行。

关羽疑心有诈,立马桥上,以刀挑袍,长揖而去,由此便有了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千古壮举。

礼孔融,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

他七岁时,一天祖父过六十大寿,来客很多。

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梨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给自已留了个最小的。

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长辈,是做人的道理!”智曹操不但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个成功的父亲。

曹冲表现出解决问题的高超思维能力。

曹操坐骑的马鞍放在仓库中,不慎被老鼠咬坏。

库吏大惊失色,自认必死。

曹冲知道后,心生一计:他先用利刃将自己的单衣穿戳成鼠齿状,然后装成一脸愁色的样子去见父亲。

曹操问他何事忧虑?曹冲说:“世俗以为鼠齿衣者,其主不利。

今单衣见齿,是以忧戚。

”曹操赶紧安慰爱子,说:“此妄言耳,无所苦也。

”过了一会儿,库吏前来报告曹操那桩马鞍被鼠咬坏一事,曹操听后,笑着说:“连我儿子的单衣都被咬坏,何况马鞍乎?”根本没有追究的意思。

信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千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而毁了自己的声誉。

温一、海瑞一生居官清廉,刚正不阿,又温和善良,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

海瑞被委任到吴地做官。

他发现沿途的状况十分凄惨,一些饥民为了换一口饭吃,甚至不惜将自己的儿女插上草标,在路上卖。

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也是面带饥色,一脸怨气。

海瑞换上便装,亲察民情,扮成路人,装作口渴与老农讨水,打听民情。

当知道了恶霸徐玠欺压百姓、加大苛捐杂税的事情,他并不惧怕徐玠曾为当朝宰相,走访了许多农户,掌握了大量徐玠欺压百姓的证据。

最终毫不留情地处理了徐玠,为当地民众讨了一个公道。

二、张晋是明朝人,他娶了富贵人家的女儿刘氏为妻。

张晋的母亲非常蛮横和妒忌,张家的三个儿媳妇都因为受不了张母的虐待而离开。

刘氏是张家的第四个儿媳妇,她来到张家后,没想到婆婆非常喜欢她,人们都觉得很奇怪。

很多人问刘氏婆婆喜欢她的原因,刘氏说:“只有顺从两个字而已,只要是婆婆的教训和指使,我都一一遵从,即使是不合礼法的事,或者是妇人家不能做的事,婆婆让做时我也暂时不推脱,过后会找机会慢慢的向婆婆解释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说的时候从容平静,往往我说的话婆婆没有不听的。

”刘氏如此侍奉了婆婆三年,张母竟然变的慈善起来。

张家又续娶了三个媳妇,从此再也没有发生婆婆虐待媳妇这样的事。

道原宪是孔子的弟子,他以清静守节,安贫乐道而受人尊敬。

他的房子是草搭成的,门是蓬草编成的,门枢是桑树条,屋内上漏下湿,原宪端坐其中丝毫不觉清苦,以修习礼乐教化的儒道为乐。

有一天,子贡去找原宪,他乘坐着高头大马拉的车,穿着雪白华丽的衣服,因为小巷容不下他的大车,子贡只好下车步行前去敲原宪家的门,只见原宪戴着用桦木皮做的帽子,拄着手杖出来开门迎接他。

见原宪一副穷困寒酸的样子,子贡说:“嘻!先生这是生病了吗?”原宪回答他说:“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学了道却不能身体力行去做才叫做病,我现在是贫并不是病。

”子贡听后非常惭愧。

容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

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

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

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

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

吴家见状,也出动让出三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

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良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才华横溢,效忠祖国,深受国人爱戴。

他的家乡非常贫穷,老百姓常常吃不饱,穿不暖。

屈原自小便很善良,本性仁厚,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他都伤心地落下眼泪。

屈原就从自家粮仓中“偷米”灌进石头缝里,以供贫民自取。

屈原的父亲发现自家粮仓中的米越来越少,知道原因以后,并没有责备屈原,只是告诉他说:“咱们家的米就算再多,也救不了多少穷人。

如果你好好读书,学到了知识,做了官,把国家的农业管理好,天下的穷人才有饭吃。

”屈原听了,点头称是。

当乡亲们知道了“石缝漏米”的真相,都非常感动,夸奖屈原,说:“要是你这样的人将来能做官,为国家效力,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啊。

”从此,屈原读书更加用功,博闻强知。

后来,楚国国王看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当官,管理国家大事,为百姓办了很多实事。

恭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十分谦虚好学,为了拜师,他更是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历经月余,去周朝的都城洛阳拜望老子。

他拒绝乘马车,坚持徒步前往,以显示对老子的恭敬。

而年事已高的老子也非常谦逊,他听说非常有学问、已经桃李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连忙放下手中的笔,整理好衣服亲自出来迎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连忙又起身,恭敬地回答:“我学问太浅薄了,对周朝的礼乐知识了解得不够多,我对周礼又特别喜欢,非常感兴趣,所以特地前来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向孔子传授了很多周朝礼乐方面的知识。

敬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年轻时候,有一天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鞋子扔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去!下桥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后,看他是个老人,就把鞋拾了上来。

老人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于是张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老人离开桥头时对张良说:“你是可塑之才,五天后清晨,在这里等我!”第五天清晨,张良到桥上时老人已经到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能迟到?再过五天再来吧!”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赶去,结果还是落在老人后面。

老人叫他再过五天早点来。

又过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太公兵法》来,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有所作为。

”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终成沛公刘邦军师,后又封留侯。

俭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生活十分俭朴,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

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容易让书损坏时,非常生气。

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

”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糜,极力提倡节俭朴实。

在司马光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

司马康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誉于后世。

让明人姚广孝,官至太子少师。

有一次他独自外出散步,恰巧有一县丞路经这里,小卒们在前面开道,姚少师也不避开。

县丞发怒,就把姚少师抓住,用鞭子抽打他。

而姚少师也不自报姓名,县丞就拽住姚少师,让他跟在队伍后面走。

这时路上有认识姚少师的,就说:“这是姚少师,当朝太子的老师呀!”县丞听罢,大惊失色,伏在地上请罪。

姚少师缓缓地说:“暂且送我到郡衙里,然后再说话。

”县丞来到郡衙,战战兢兢,以为姚少师会对他加以制裁。

姚少师对县丞说:“你是秀才当官,不识高低,狂傲摆威。

一位野人行路,何至于用鞭子抽打呢?我没有别的意思,你回去吧!”竟然没有再追究他。

忠三国时期长坂坡大战中,赵云负责保护甘、糜二夫人和阿斗,但由于战争混乱赵云与之走散,于是带领三、四十随从回去寻找,杀死淳于导救了糜竺和甘夫人。

赵云把二人送到长坂桥,将甘夫人托付于张飞后孤身一人回头寻找阿斗。

乱军之中赵云刺死了夏侯恩并夺得了由其佩带的曹操的宝剑“青罡”,后于一堵矮墙边寻到了糜夫人及其怀里的阿斗,但糜夫人已身受重伤行走不便,她把阿斗托付于赵云后毅然跳入一口枯井自尽。

赵云把阿斗背于身上,幸得曹操爱才心切,命部下不得放箭,赵云才得以在数十万大军中背负阿斗安全杀出重围。

孝“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

天性孝顺,他虽然做了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公务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进行问候。

朝朝夜夜,奉养母亲,从不懒惰。

有一次母亲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曰夜尽心照顾,把侍奉母亲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汉文帝亲子服侍。

睡觉时眼睛没有闭好过,衣带没有解开过。

对于母亲的汤药,必先亲尝,看会不会太烫或太苦,才放心端给母亲服用。

常言道:久病无孝子。

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足足服侍了三年,母亲的身体才好转过来。

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百姓,文帝奉母的故事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廉苏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诗人,他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