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格式
课程设计格式要求(共5篇)

课程设计格式要求(共5篇)第一篇:课程设计格式要求课程设计(论文)报告的内容及其文本格式1、课程设计(论文)报告要求用A4纸排版,单面打印,并装订成册,内容包括:①封面(包括题目、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起止时间等)②设计(论文)任务及评语③中文摘要(黑体小二,居中,不少于200字)④目录⑤正文(设计计算说明书、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⑥参考文献2、课程设计(论文)正文参考字数:2000字3、封面格式4、设计(论文)任务及评语格式5、目录格式①标题“目录”(小二号、黑体、居中)②章标题(小四号字、黑体、居左)③节标题(小四号字、宋体)④页码(小四号字、宋体、居右)6、正文格式①页边距:上2.5cm,下2.5cm,左3cm,右2.5cm,页眉1.5cm,页脚1.75cm,左侧装订;②字体:一级标题,小二号字、黑体、居中;二级,黑体小三、居左;三级标题,黑体四号;正文文字,小四号字、宋体;③行距:20磅行距;④页码:底部居中,五号、黑体;7、参考文献格式①标题:“参考文献”,小二,黑体,居中。
②示例:(五号宋体)期刊类:[序号]作者1,作者2,……作者n.文章名.期刊名(版本).出版年,卷次(期次):页次.图书类:[序号]作者1,作者2,……作者n.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次.周数。
第二篇:课程设计格式要求设计管理福建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设计或者毕业论文要求课程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准确立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系统训练和考察过程。
文章的撰写是学生学习和应用能力训练的过程,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指导和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符合国家及有关行业(部门)指定的有关标准和汉语语言规范,同时便于同学们的排版打印,现对设计格式等作如下要求:一、要求:1、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字,不得请他人代写。
课程设计格式字体要求

课程设计格式字体要求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课程内容相关的核心概念和知识点,如××××(具体知识点)。
2. 学生能理解并描述××××(学科主题)的基本原理,形成系统知识结构。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学科领域)相关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课堂实践,掌握××××技能,如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等。
2. 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合作探究和思考。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尊重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具备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达到预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选取以下教学内容:1. ××××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原理等,参考教材第×章。
课程设计格式怎么设定

课程设计格式怎么设定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课程相关章节的基本概念,如×××(具体概念),并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
2. 学生能够描述×××(知识点)的发展过程,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学生能理解并解释×××(理论或法则)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如实验、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工具或方法)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实施×××(如小项目、实验等),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增强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探索和主动学习的态度。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 学生通过了解×××(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年级,具有一定的×××学科基础,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和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课程目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同时,注重个别差异,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内容,进行以下教学安排:1.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 教材章节:×××- 内容概述:介绍×××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通过实例讲解加深学生理解。
课程设计格式模板

课程设计格式模板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课程内容中的核心概念,如XXX(此处填写具体概念),并能够准确描述其定义及特点。
2. 学生能够理解课程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XXX(此处填写具体知识点)与XXX(此处填写另一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网络。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运用XXX(此处填写具体方法或理论)分析并解决XXX(此处填写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进行有效论证。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方法或技能,如XXX(此处填写具体方法或技能),解决实际操作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 学生能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3. 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尊重他人、团队合作等。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1. 本课程为XXX学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2. 学生所在年级为XXX,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教学要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知识点讲解:- 章节一:XXX(如基本概念、原理等)- 内容:XXX(列举具体内容)- 章节二:XXX(如相关知识点、案例分析等)- 内容:XXX(列举具体内容)2. 技能训练:- 技能一:XXX(如数据分析、实验操作等)- 内容:XXX(列举具体训练内容)- 技能二:XXX(如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内容:XXX(列举具体训练内容)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主题一:XXX(如团队合作、道德品质等)- 内容:XXX(列举具体培养内容)- 主题二:XXX(如学以致用、社会责任感等)- 内容:XXX(列举具体培养内容)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 知识点讲解:章节一- 技能训练:技能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主题一第二周:- 知识点讲解:章节二- 技能训练:技能二-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主题二第三周:- 综合训练:结合前两周所学知识点和技能,进行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主题一和主题二的综合实践教学进度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设计正文书写格式

课程设计正文书写格式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XX技能,培养学生的XX情感和价值观。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了解XX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学会运用XX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XX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题;2.能够运用XX学科的知识进行实验和观察;3.能够运用XX学科的原理和知识进行创新和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探索精神;3.培养对XX学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运用XX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的安排如下:1.第一章: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本章主要介绍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XX学科的基础知识。
2.第二章:XX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本章主要介绍XX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让学生了解XX学科的发展背景和趋势。
3.第三章:运用XX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章主要介绍如何运用XX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来说: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XX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XX学科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课程设计要求格式

课程设计要求格式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结合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进行有机。
教学大纲如下:1.教材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相关学科前沿动态介绍。
2.教材第二章:方法论,实际案例分析。
3.教材第三章:应用领域,实验和实践。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4.实验法:开展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拓宽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器材,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作业:布置适量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考试:设置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4.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小组项目: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创新等。
六、教学安排本章节的教学安排将遵循合理、紧凑的原则,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设计的格式

课程设计的格式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课程核心概念,理解并准确运用相关术语。
2. 学生能总结并描述本章节的关键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释现象,提出合理见解。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环节,提升沟通交流能力。
2.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环节,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 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3. 学生尊重他人观点,学会合作与分享,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科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八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第二章“生态系统与环境”-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组成- 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 教学大纲:- 第一课时: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组成- 生态系统的定义与类型- 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课时: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意义-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第三课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正面与负面影响- 生态破坏与生态保护案例的分析-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在生态系统保护中的应用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和进度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结合教材内容,提供实例分析、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设计一般的格式

课程设计一般的格式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XX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包括:知识目标: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XX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XX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基本的XX学科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认识到XX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XX学科的应用和实践。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介绍XX学科的基本概念、定义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XX学科的基本框架。
2.第二章:XX学科的方法和技巧主要介绍XX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使用XX学科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三章:XX学科的应用和实践主要介绍XX学科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实践,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掌握XX学科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安排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XX学科的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XX学科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XX学科的实践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使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XX学科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推荐一些与教材相配套的参考书,供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
3.多媒体资料:制作和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课件、视频等,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4.实验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课程设计题目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系)
班级(级)
完成日期年月日
目录
第一章引言 (2)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3)
第一章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掌握的知识量在不断的增加。
储存信息的媒介有硬件和软件之分,如网络和图书馆等等。
网络信息每天都在大量的增加,相应的每天出版的图书也在不断的增加。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图书馆的馆藏量都在不断地增加,尤其是大学的图书馆极为明显。
北京大学的图书馆是我国最早的现代新型图书馆之一。
藏书量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一,达到800多万册。
大量的图书管理起来也是相当复杂的。
当然,高校的管理方式与我国中小学的管理方法可能会大不相同,据调查我国的大部分中小学都是人工管理和少数的简单系统管理,这给图书管理人员带来了繁重的工作。
尤其是乡镇图书摊点,几乎所有的乡镇图书摊点和店面都没有采用电脑从事书籍管理工作。
用手工管理既复杂又不方便,工作效率低,也容易出错。
因此,图书馆进行现代化管理(即自动化和智能化、规范化)就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系统可以查看图书信息,读者的借阅情况和归还情况等信息以及对各个环节中信息的变更进行管理,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图书馆提供的物质资源越来越丰富,如何高效准确地对馆藏资料进行整理、借还、盘点成为困扰图书馆管理人员的问题。
图书管理系统是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看书是我们获取信息的有效方式之一,尤其是在学校。
但由于图书馆图书的储存量在不断增加,给管理人员带来了繁重的工作,利用手工管理会带来极大地困难,也就有了现在的图书管理系统。
本文通过设计和开发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实践,阐述了图书管理软件中所应具有的功能,和设计、实现的过程。
简述了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和系统功能的实现过程。
该系统可以运用于高校和中学的图书管理中,由图书借阅,图书归还,图书查询,图书信息修改,等多个模块组成,实现了图书资料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图3-1 结构框图
表3-1 空心轴增量式旋转编码器技术参数
1 2 3 型号 电源电压 输出方式
ZNT8022-G2500BZ-05L
DC 5V
长线驱动(A 、A 、B 、B 、Z 、Z )
参考文献
[1]曹荣江,顾霓鸿. 高压交流断路器的运行条件[M].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2]方可行. 断路器故障与监测.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Demjanenko, R.A.Valtin, M.Soumekh. A Noninvasive Diagnostic Instrument for Power Circuit Beakers.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2010, 7(2): 656-663
[4]黄瑜珑,钱家骊. 高压断路器机械状态的监测[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38):79-81
[5] A D. Stokes, L.Timbs. Diagnostics of circuit breaker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rge High voltage
Electric Systems [C]. GIGRE,2011,13(3):1-7
[6] A.A. Polycarpou, A.Soom, V.swarnakar, J.W. porter. Event timing and shape analysis of vibration bursts
from power circuit breakers. 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Delivery[J]. 2010, 11(2):848-857
[7]关永刚,黄瑜珑.基于振动信号的高压断路器机械故障诊断[J].高电压技术. 2010,26(3):66-68
[8]徐立新. 断路器操作振动非平稳信号分析方法的研究[D].清华大学,1999
[9]王伯翰,黄瑜珑. 高压断路器操作的振动现象[J].高压电器,1990,(6):29
[10]李庆民,土冠,徐国政. 高压断路器振动信号的指数衰减振荡波建模方法[J]. 高压电
器,2014,40(3):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