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练习答案与翻译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断句与翻译练习

高考文言文断句与翻译练习
5/30/2013
13、用斜线“/”为下列文段断句。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 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 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答案: 读书 / 始读未知有疑 / 其次则渐渐有疑 / 中则节 节是疑 /过了这一番 / 疑渐渐释 / 以至融会贯通 / 都
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
子。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
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
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
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
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墨子·亲士》) 答案: 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 / 故能大 / 圣人者 / 事无 辞也 / 物无违也 / 故能为天下器。
答案:曾子衣敝衣以耕 / 鲁君使人往致邑焉 / 曰 / 请以此修衣 / 曾子不受 / 反 / 复往 / 又不受 / 使 者曰/ 先生非求于人 / 人则献之 / 奚为不受 / 曾子 曰 / 臣闻之 / 受人者畏人 / 予人者骄人。
翻译: ①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②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答案: ①即使国君对我有赏赐,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 惧吗? ②曾参的话,足够用来能够保全自己的节操啊!
答案: 宋人或得玉 / 献诸子罕 / 子罕弗受 / 献玉者曰 / 以 示玉人 / 玉人以为宝也 / 故敢献之 / 子罕曰 / 我以 不贪为宝 / 尔以玉为宝 / 若以与我 / 皆丧宝也 / 不 若人各有其宝
2、用斜线为下面语段断句。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 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 而去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惜乎。 答案: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 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 / 归亦 捧心而颦其里 / 其里之富人见之 / 坚闭门而不出 / 贫 人见之 / 挈妻子而去走 /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 惜乎。

高考断句练习及答案

高考断句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断句指津及配套练习一、考点解析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从前的大学入学国文考试,多采用此题型。

二、高考试题回放(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参考答案: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2006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第12题)(2)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参考答案: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2007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11题)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

缺乏语感的原因无疑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诵读得太少,而没有必要的积累.语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积累,靠感悟,靠熏陶,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应如此.三、方法指津(一)通文意碰到断句篇章,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章,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二)抓标志①发语词和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以及表敬副词窃、请、谨、敢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前面可断句.②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③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文言文断句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断句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断句及翻译专项训练1、管宁华欲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2、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与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上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3、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口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森所沾卜-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4、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5、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之曰天卜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臣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资当以子孙相累。

6、曹公何装潜曰卿皆日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7、王或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务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8、阮宣子伐社树有人止之宣子曰社而为树伐树则社亡树而为社伐树则社移矣•9、刘公荣与人饮酒杂秽非类人或讥之答口胜公荣者不可不与饮不如公荣者亦不可不与饮是公荣辈者又不可不与饮故终日而醉。

10、魏文帝受禅陈群有戚容帝问曰朕应天受命卿何以不乐群曰臣与华歆服膺前朝今虽欣逢圣化犹义形于色。

11、卜望之云都公体中有三反方于事上好下佞己所一反治身清贞大修计较二反自好读书憎人学问三反。

12、时人道阮思旷什气不如右军简秀不如苴长韶润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渊源而兼有诸人之美.13、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患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君家果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4、魏武常云我眠中不可妄近近便斫人亦不自觉左右宜深慎此后PH眠所幸人窃以被覆之因便斫杀自后安眠人莫敢近者。

15、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

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门勉强至于沈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己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

文言文断句专题带翻译

文言文断句专题带翻译

【小试身手】
二、用斜线(/)给下面文字断句,并总结断句的基本 方法。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 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 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 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 敏之用岂有常哉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 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 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小试身手】 四、用斜线(/)给下面文字断句,并总结断句的基本方 法。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 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 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 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 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 /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 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课内温故】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 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 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方法点拨四】
据文史,定句读:文言文中的 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 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 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 助。

高考文言文断句100题专项练习(含答案和翻译最方便完整版)

高考文言文断句100题专项练习(含答案和翻译最方便完整版)

高考文言文断句100题专项练习(含答案和翻译最方便完整版)考查题型:大致命题形式:主观点断,一般只要求在句中关键处断开。

解题策略:断句时,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高考断句主要考查句末,句内可断可不断的地方一般忽略不计;并且不要求用明确的标点符号标明,只需要用“/”断开即可。

湖南省的断句题通常会以客观选择的形式出现。

1、借助古代文化常识断句,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方面的知识。

如“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烛之武退秦师》)这段文字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

根据这些内容,点断就很方便。

2、找出名词、代词等关键实词断句。

跟现代汉语一样,文言中的名词、代词一般也用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找出这些关键词语,据此断句也很方便。

3、根据文言虚词断句。

明辨句读,虚词是重要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根据这些特点,区分虚词就有助于断句。

4、根据排比、对偶、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断句。

这些修辞手法是文言中常用的,利用它们也会给断句以帮助。

5、根据对话、引文等断句。

文言中的对话、引文常用“曰”“云”为标志,遇到对话时,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6、根据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的一些句式,特别是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断句。

如“……者,……也”等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何……之有”、“唯……是……”等宾语前置句式。

断句和翻译

断句和翻译

断句和翻译一、断句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断句时要注意标志词,如本题当中的“也”“而”。

还要从内容上加以区分,相对完整的内容可作为断句的重要依据。

答案: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解析:断句时应整体理解句意,把握句子结构,了解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如句中的“曰”“也”。

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3、用斜线“/”给下列短文画直线部分断句。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解析:本文段通过唐太宗向太子少师萧瑀叙述自己以弓矢定四方,但不完全了解弓的故事,说明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并不能尽识天下之务的道理。

给文言小段断句:第一要悟大意,这是基础。

第二要抓标志,有对话的文段要先抓住标志“曰”字,有语气词要考虑在它的前后断开(因为既有句末语气词又有句首语气词)。

第三要抓关联词,如“则脉理皆邪”。

第四要抓动词,动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文句多是围绕谓语组合而成。

如“朕少好弓矢”的“好”。

“近以示弓工”的“示”。

文言文翻译及断句的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翻译及断句的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翻译及断句的习题及答案关于文言文翻译及断句的习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6分)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1.用“/”给划线部分断句(3分)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2.翻译下面文字(3分)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翻译:二、阅读下列文字,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3分)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①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②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注:①咻:喧哗打扰。

②庄岳之间:指齐国国都临淄著名的闹市和居民区。

1、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3分)译文:2、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3分)译文:3、王谁与为不善?(2分)译文:4、用斜线(/)给画线的句子断句(5分)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

其草多竹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

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10分)季布为河东守。

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①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

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语文断句练习题及答案翻译

语文断句练习题及答案翻译

语文断句练习题及答案翻译一、单句断句练习题1. 请将以下句子断句,并翻译成英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 请将以下句子断句,并翻译成英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 请将以下句子断句,并翻译成英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4. 请将以下句子断句,并翻译成英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5. 请将以下句子断句,并翻译成英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答案及翻译1. 答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翻译:When will the bright moon appear? I raise my wine and ask the blue sky.2. 答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I wish we could be together for a long time, sharing the beauty of the moon even if we are a thousand miles apart.3. 答案: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翻译:In spring, one sleeps unaware of dawn, hearing the cries of birds everywhere.4. 答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翻译:Alone in a foreign land as a guest, I miss my family even more during festivals.5. 答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翻译:Fallen petals are not heartless things, they turn into spring mud to protect the flowers even more.三、练习题结束语通过以上的断句练习,我们不仅锻炼了对古文的理解能力,还提高了对英语翻译的技巧。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句练习答案与翻译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大意是: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名。

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

”于是奉旨进见。

钟毓脸上有汗,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有汗?”钟毓回答:“恐惧、害怕得发抖,汗像浆一样流出来。

”钟会脸上没出汗,文帝又问:“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害怕得发抖,不敢出汗。

”两人性格:钟毓有礼有节,应变不足,钟会机灵多变,善于言辞,又透露出狡滑与精明。

2. 宋人或得玉,献(之于)诸子罕。

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之)示( 给···看)玉人,玉人以(之)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不如)人有其宝。

”大意是: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玉石,便把它献给自己尊敬的齐国大夫子罕,子罕不肯收。

献玉石的人说:“我给玉匠看了,玉匠说这是块宝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献给您。

”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

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

还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宝。

”子罕最终也没有要那块宝玉。

3.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大意是: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4.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大意是: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

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

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5.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

”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

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

”乃买东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译文: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

"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

"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6.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大意是: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

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

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

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

’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

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

”7.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

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大意是: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

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

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

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

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

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则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

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

”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8.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

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

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大意是:从前有人赠送鱼给郑国的宰相,郑国的宰相不接受.有人问郑国的宰相,说:"你平时爱好吃鱼,什么原因不接受赠送的鱼呢?"郑国的宰相回答说: "因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9.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大意是: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就犹如牙齿有了嘴唇一样。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了。

今天灭了赵国,明天忧患就会波及齐国楚国了。

况且解救赵国,是高尚的道义;退却秦国军队,是显赫的名声。

不努力干这种事情,反而吝啬自己国家的粮食,为国家考虑的人(指国君),错误啊!10.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大意是:晋平公问师旷:“我已七十岁,还想读书,恐怕已经太迟了。

”师旷答道:“为什么不点蜡烛?”平公说:“哪里有做人臣的开人主的玩笑?”师旷说:“我这个愚昧的臣子怎敢开主上的玩笑呢?我听说,少年好学,好像早晨的朝阳;壮年好学,如日中天;老年好学,好像点着蜡烛那么明亮。

蜡烛的明亮也比昏暗好吧?”平公说:“好极啦!”【道理】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

)11.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

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州里,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劣也。

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

”猎者曰:“何为?”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急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狗,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大意是:齐国有个喜欢打猎的人,很长时间都捕不到猎物,回家就觉得愧对妻子孩儿,出门就觉得对不住知己朋友,但是,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以为是猎狗能力差,想要买好狗。

有人说:“你应该努力耕作。

”猎人问:“为什么呢?”,那人不回答。

猎人暗暗思忖,莫非是要我努力耕田,有了收获,就有钱买到好狗了吧?于是他就开始努力耕地,很快,家里就富裕起来,家里富裕了就能够买到好狗,于是他所捕到的猎物,也比其他人家更多。

并不仅捕猎是这样的,所有的事都是这样的。

寓意:这篇寓言说明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要成功就要做好各项准备。

启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办事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不能目光短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磨刀不误砍柴工。

)12.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

遇物即攫之,曰:“此吾可羞也;此吾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

”攫已,即去市伯随而索其直市伯:市场管理官吏。

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

尔幸与我,我若富贵当尔偿。

”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

旁有哂之者,晋人戟手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大意是:晋国有个贪图利益的人,来到市场上。

遇到东西就拿,说:“这我可以吃,这我可以穿,这我可以用,这器皿我可以装东西。

”拿了以后,就走。

市场管理的官吏赶过来让他交钱,那晋人说:“我贪心特别旺盛的时候,双眼发晕冒火,天下的东西,全都好象本来就归我所有,不知道是别人的东西。

你如果(把这些东西)给我,我如果富贵了会还给你的。

”市场管理官吏发怒,用鞭子抽他,夺回他抢的东西走了。

旁边有的人讥笑他,那晋人用手指着骂道:“世人贪图利益比我更甚,往往千方百计地暗中争夺利益,我还是在白天拿东西,岂不比他们要好吗?有什么好讥笑的!”1.文中的晋人是一个明目张胆抢取他人财物还振振有词的利欲熏心的人。

2.晋人的举动显然是错误的,但他的话却引发人们的思考,可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贪官无力的内心世界不正与晋之好利者一样吗?他们外表冠冕堂皇,实则也是虚伪至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